首页 优秀范文 有趣的数字教案

有趣的数字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5 15:19:57

有趣的数字教案

有趣的数字教案第1篇

[关键词]数学问题;感兴趣;小学生;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6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15)12-0116-0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问题解决不但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而且成为世界各国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重视的问题。我国2011年底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问题解决既是课程目标,也是课程内容,更是贯穿数学课程的一条主线和理念。尽管现行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都遵照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数学问题”的编写上各显特色,但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教材编者在进行问题编制的时候,多是以“知识本位”为编写的原则,具体问题的编写往往以“练习基本知识”“复习数量关系”“归纳类型题”为出发点和目标;尤其是“综合与实践”部分的问题编写,也多是对已学过的知识的简单综合与复现。而作为数学问题解决的主体———学生,他们对问题的判断和感受并没有成为编制问题时的考虑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试图发现学生头脑中真正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是什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借鉴和依据,同时为教师设计并完善教学提供学情分析的原始素材。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以3~6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承载数学问题的素材、呈现形式、难易程度、问题的类型以及问题答案的开放性程度等方面开展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 582份,回收问卷4 515份,有效问卷4 424份。

一、学生对与自身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感兴趣

在对学生感兴趣数学问题素材的调查中,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与“破案推理(51.3%)、动物(30.1%)、游戏及玩具(28.1%)、动画片(24.5%)”等有关的信息,而对“社会热点新闻(8.1%),建筑装修(10.0%),股票、储蓄、汇率(11.9%)”类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比例较低。说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的素材是与儿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趣味的、需要猜测(如破案推理)的事情,而成人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较少得到关注。这与《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相符合。可以看出,教材中承载数学问题的素材若也与上述领域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在针对“数学问题的真实程度与兴趣之间关系”的调查中进一步发现:学生对真实的数学问题感兴趣的程度更高,这说明相对于人为编制的问题来说,学生更喜欢真实情境下的问题。

二、学生对以“对话、图片、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学问题感兴趣

现在使用的教科书,数学问题内容的呈现出现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文字加表格、文字加图形、对话,以及纯粹文字叙述等多种形式。那么,学生对问题的喜好程度如何呢?在调查中,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他们对以“文字图表”形式呈现的数学问题更感兴趣(48.7%),最不喜欢的是纯粹文字叙述的问题(8.2%)。而且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喜欢的数学问题的呈现方式有显著的差异,更多高年级的学生不在乎数学问题的呈现形式,而低年级的学生则更加喜欢“文字+图表”的形式。更多女生喜欢“文字+图表”的呈现方式,而较多男生则不在乎问题的呈现方式。同时在对具体题目进行调查时发现,学生首先感兴趣的是以“表格”“对话”形式呈现的问题,其次是以“图片”方式呈现的问题,最不感兴趣的是单纯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问题。例如,同样是关于时间、路程、速度的问题,学生对用表格的方式来呈现信息更喜欢(如表1),而对于“卡车2h可行驶120km,大客车3h可行驶210km,哪辆车跑得快些?”这样的问题呈现方式不太喜欢。说明教材中数学问题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变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学生对较难的问题更感兴趣

对数学问题难易程度期望进行直接调查的结果显示,有47.8%的学生选择了“题目越难我越喜欢”;有36.8%的学生希望数学问题别太难,稍微思考一下就能解决。不同年级的学生喜欢的题目难度也不一样,超过一半的三、四年级学生喜欢较有挑战性的题目,题目越难越喜欢;而五、六年级学生中希望有挑战性题目的学生比例明显下降,较多的五、六年级希望数学问题不要太难,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解决。男生更喜欢挑战,53.5%的男生喜欢做有挑战性的难题,只有41.2%的女生喜欢这类的题目。大部分女生(45.2%)喜欢不太难的数学问题,而男生喜欢简单题目的比例略高于女生。那么这种较难的问题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从问题的数量来看,46.9%的学生喜欢每个数学问题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还有34.4%的学生喜欢在一个情境下的几个相关的小问题,较少的学生希望这个数学问题是由几个无关的小问题组成。从问题的常规性程度来看,37.6%的学生希望数学问题是与教材或老师讲的例题相似的,29.7%的学生希望数学问题是没有见过的。更多的高年级学生(41%)喜欢完成与例题相似的问题,而更多的低年级学生希望挑战没有见过的数学问题(37.5%)。较多的女生希望遇到的数学问题是与例题相似的,而较多的男生希望遇到的数学问题是在教材中没有见过的。从解题的时间来看,66.1%的学生希望数学问题能在5min之内解决,只有11.6%的学生能够接受数学问题需要10min以上的时间。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所需时间的希望是有显著差异的,73.2%的三年级学生希望数学题能在5min之内解决,而其他年级存在这个希望的学生的比例则分别为66.7%,62.7%和64.4%。7%以上的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能接受解决数学问题所需的时间多长都可以,只有3.9%的三年级学生能够接受解决数学问题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个结论看似有些矛盾,但是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样态。从学生天性来看,他们更喜欢有挑战性的、难度大的问题,因此,教材中设计一些难易程度阶梯式分布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较高的学习动机。但是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他们又非常希望“这个问题”是之前学习内容迁移而来,是一个“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而相关性的问题之间更能够很好地实现这种迁移。同时,对于解题时间的把握也是确定问题难易程度是否合理的一个要素,学生必须在他们可能承受的时间内去产生有意义的关注,而一道题需要过长的解题时间则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发展毫无意义。

四、学生对动手操作和实践调查类的问题更感兴趣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较多的学生更喜欢一步一步解答问题(36.8%),而较少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问题(18.3%)。从不同年级学生的比较来看,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一步一步地解答问题(六年级学生45.8%),而较低年级的学生则更喜欢动手操作和调查实践类的问题(30.6%)。从性别的差异角度上看,男生更喜欢计算类型的问题,女生更喜欢调查实践类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学科在学习方式上一直强调突出动手操作和调查实践等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学习任务设计或者问题设计上,对于动手操作的方法、流程、步骤等缺少固定的规范和指导,导致这些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参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调查结果来看也并不乐观。虽然动手操作和调查实践有助于积累学生的数学经验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直观,更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是调查结果发现,这一类的数学问题并不能增加学生的兴趣,而相反,学生更喜欢的是一步一步解答的数学问题,这一结论需要引起广大数学教育者和教材编写者的反思。我国长期以来的数学教育一直强调解题的步骤和思路。在学生们看来,数学问题是一步一步计算的过程,而那些需要动手操作和调查实践的问题,在学生看来不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如何开发出真正基于动手操作或调查、探究的学习任务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而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得这种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生可以随意调取的一种学习方法,则是下一步改进教学的方向。

五、学生对答案唯一的问题感兴趣比例较高

有趣的数字教案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多元问题情境;思考与实践

问题,是引发数学思考的关键。当代美国数学家哈尔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发展与问题息息相关。”而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问题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理应创设高效的问题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王国,然而,传统的问题教学模式,以直接性的“发问提问”为主,缺乏趣味性、实用性和思维性,新颖性不足,对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激活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探求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创设和实践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更为重要。以下,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详细谈一谈“多元问题情境”教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构建策略。

一、数学课堂“多元问题”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一)在故事化问题情境中营造趣味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大多对故事有着浓烈的兴趣,尤其对神秘故事、探险故事更具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故事化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还能够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思路。例如,在进行“数字”教学时,我引入古人的故事,构建了“诗词+故事”的问题情境,效果显著。首先,我介入主题:“同学们,我们古人对数字的敏感性就已经十分高,甚至在日常的作诗作词中,也不忘引入数字增色添彩。”我的一番话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我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现宋朝数理学家邵雍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为同学们展现该诗句后,我引出问题:“大家从这首词中看出了什么奥秘吗?”“好聪明的诗人,居然把1~10这些数字暗藏在诗中啦!”全班同学都发现了端倪,问题情境创设的意图初现,此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对数字问题的兴趣,我为大家讲解了邵雍创作这首诗的年代背景,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了“数学与诗词之间的奥秘”,将全班同学的兴趣引至高潮。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入了一个古代人创作诗词的故事,将数字的奥秘点出,为大家揭示了数字与诗词的关联,并以此创建问题情境,激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可谓独具匠心,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在生活化问题情境中凸显实用性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建,还要注重引入生活化的气息。在多年的教学中,很多同学曾向我抱怨:“老师,很多数学问题显得过于高大上,让我们摸不着头脑。”诚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这一手段,拔高数学的难度十分有必要,但应深知,拔高难度不是创设问题的唯一目的,小学数学问题也不是“象牙塔中的神秘物”,并不需要过难、过深,以至于脱离学生的理解实际能力,才能显出它的魅力。换句话说,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注重问题的“接地气”、“生活化”更为重要。例如,在教授《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请问各位同学,我们班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了问题。其次,我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了总结,指出:“我们班呈现男多女生的局面,从全国范围看,这种男多女少的比例态势也十分明显。”接着,我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了几张图片,分别为2013―2016年间,江西省新生儿男女比例、全国成年人口男女比例等数据,并指出:“这些比例数据,都是真实的数据,国家统计这些数据,就是为例掌握一手的人口比例情况,制定相应的计生、经济、民生发展政策。”在我的问题引导下,大家渐渐明白了比例的重要性,最后,我以问题导出教学主题:“同学们,想不想从数学角度去深入认知比的含义呢?”“想!”再一次的异口同声。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生搬硬套地引入“比例”这一数学概念,而是通过生活化的问题诱导,让同学们逐渐明白比例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大家都能够更好地接受比例这个数学概念,认知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在开放式问题情境中渗透思维性

_放式问题指的是:解决方案众多,且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该类问题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价值。众所周知,小学生思维活跃,他们的脑海中常常会冒出一些新鲜的点子,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发挥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并通过创设合适的开放式问题情境,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思维活跃与数学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维性。例如,在《合理存款》一课教授结束后,我突然提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假如你现在拥有10万元,你如何通过存款这种方式,去让它实现增值?”这一问题的开放性十分强,同学们纷纷跃跃欲试。课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很多同学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并以作业、图表、计划书等形式提交给我,在开放型设问,又无标准答案可参考的问题情境激发下,大家的方案可谓五花八门,十分具有创意,有的同学采用“余额宝存款”、有的同学采用“微信理财通存款”、有的同学则采用“传统定期存款”。可以说,多元的方案让同学们活跃的思维找到了用武之地。

二、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场景的创设模式切不可一成不变、循规蹈矩。教师应善于营造多元化的问题情境,通过百变的问题创设途径,去激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用问题这把金钥匙,为同学们开启数学知识的大门!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2):3-8.

有趣的数字教案第3篇

关键词:教学情境;实践活动;悬念与矛盾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面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创设教学课堂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1.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演示,学生可从中领悟数的知识的形成.

案例1 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方”这节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这张纸厚约0.1 mm,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 mm,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们去估计纸的厚度. 学生纷纷给出答案,有的说30 mm,有的说60 mm,胆子大一点的10 m. 笔者告诉同学们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的方法.

2. 巧设悬念与矛盾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巧设悬念与矛盾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案例2 讲韦达定理时,让学生判断方程1 994x2+427x-37=0的根的情况,学生推算时会发现此题用根的判别式判定很麻烦. 这时,老师可以故弄玄虚地说明此题很容易,其结果为一正一负,且正根绝对值较大. 然后,教师说明学习了韦达定理,上述问题其实很简单,学生学习韦达定理必然兴趣浓厚.

案例3讲算术根时,不妨这样引入.

老师要求同学们检查下式的推算错在哪里?

因为=

所以1-3=3-1

所以-2=2

学生回答-2等于2是不可能的,但是找不出错在哪.

老师告诉学生用已学的旧知识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大家就会察觉问题的所在. 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算术平方根的动机 .

3. 通过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去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是主动的.”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才能迅速进入思维,掌握学习主动权.

案例4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有“摸到红球的概率”这节课,可设计一个“我们是最佳搭档”的游戏,请各小组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设计一个不确定事件,再请本小组的同学回答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活动选出配合最默契小组和素材最新颖小组. 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并设计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不确定事件. 如在全班同学中任抽一个是女生;校第八届科艺节数学有趣拼图比赛获奖机会;华罗庚杯数学竞赛获奖机会;体育中奖机会;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抽一张,抽到红的机会……然后请他们本组同学回答该事件的概率是多少. 笔者发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被叫到的学生非常兴奋,他们对于自己所在的小组被评为最佳搭档而感到自豪.

4. 利用生活、生产实例创设教学情境

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是学生很熟悉的对象,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案例5“课题学习”(人教版)

师:同学们,在坐的诸位有对足球感兴趣的吗?(播放足球比赛录像片段),上届世界杯赛,我国男子足球队参加了吗?表现怎样?

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师:好!那么,如果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中国足球队获得一个宝贵的罚点球的机会,你觉得主教练杜伊将安排哪位运动员来主罚?为什么?

生甲:肇俊哲!因为他进球最多!

生乙:李玮锋!因为他脚法最好!

生丙:郑智!因为他心理最稳定!

师:三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那么杜伊主教练会安排谁呢?我想他一定会比较一下队员罚点球的成绩的,你们认为呢?

[\&罚点球数\&进球数\&肇俊哲\&35\&21\&李玮锋\&23\&19\&郑 智\&30\&22\&]

师:看了这张表,你认为谁去主罚最好,为什么?

生: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李玮锋,并说出理由.

5. 运用语言艺术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是一门艺术,恰当地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

案例6人教版七年级上有“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可创设下面情境的教学活动. 请全班同学推荐两名朗诵水平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诵“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听完后回答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

对话:

数字1:我是数,数与形才是数学王国的真正的主人.

X:我是字母,我虽不是具体的数,但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我可以代表你――1,也可以代表其他的数.

数字1:由我们的数组成的式子有确切的大小,例如,人们一见到1+2就知道是1与2的和,你们字母能做到吗?

X:“有我们字母的式子具有更一般的含义,例如:x+y能表示任何两个数的和,包括1+2,x+y=y+x能表示两个数相加时,可以交换顺序即加法交换律.”

数字1:“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根据已知的具体数进行计算,而字母有什么用呢?”

X:“用字母表示数,将字母引进算式,能更方便地表示数量关系,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活动:全班同学推荐两名学生朗诵. 完毕后,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都积极踊跃地发言,并呈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6. 通过介绍数学史实与科普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名人轶事,介绍一些数学史事、数学家小故事,介绍他们艰苦执着的奋斗精神,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 这样将会激起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理论概念的探究热情,使学生无意中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目标之中,并主动去思考.

案例7 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第二课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勒斯到埃及旅行,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长陪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吗?”司祭长告诉他:“没有,古代书本中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地判定这金字塔有多高.” 泰勒斯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能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 众人感到惊讶,说完,泰勒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得塔高131米. (讲故事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故事讲完后,学生们都产生疑惑的眼光,这时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吗?”学生们面面相视,回答不出.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就能帮助我们回答这一问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7. 利用“矛盾式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 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具有启发性,能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案例8分式及其基本性质习题里有这样一道题目:一辆货车送货上山,上山速度为x km/h,下山速度y km/h,则该货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km/h. (华师版九年级上)

可创设下面这个问题情境. 星期天你去登山,以每小时6 km的速度从山脚爬了12 km登上山顶,又以每小时4 km的速度从山顶按原路返回山脚,求你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教师要求学生先试着做,求出登山总共花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解得需要5 h

教师要学生回答总路程应该是多少km,而事实上是多少km?

学生回答是25 km,事实上是24 km,怎会多出来1 km?

让学生自己自然而然地从中发现了错误,使学生自己在头脑中进行了“自省”,加深了印象,并产生了一种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的心情.

8. 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正是充分发挥图文声并茂的优势,充分地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优化 .

案例9 上“三角形稳定性”这一课时,银幕上展示出预先录制好的一个工地的施工场面,画面上有正在工作中的起重机和施工中的尾顶钢架,随着画面的移动,工地边上还有一座钢架桥,然后画面停留在起重机、屋顶钢架和钢架桥的图片上. “同学们,为什么起重机的力臂,屋顶钢架和钢架桥要使用三角形的结构呢?”然后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木架和平行四边形木架作比较,并在屏幕上演示不锈钢伸缩门的开、关过程.

由于多媒体声像俱佳的特点,所以通过它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有趣的数字教案第4篇

关键词:C语言;应用型;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78-02

一、现阶段C语言教材的局限性

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和征求学生及老师意见,发现现有C语言教学有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不合理,教材中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应用型实例太少。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之后课后自己遇到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老教材出版至今有很长一段时间,编程、项目等实例不能跟现代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行业实际应用案例与时俱进。

2.教学模式需要创新。也是上面提到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时听不懂,而另一部分学生即使能看懂程序,自己编写程序时也无从下手,老师教学都是先以教材的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改革,结合理论与实践,采取进阶式章节,每一部分知识都与工程实例结合起来,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3.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现阶段C语言最终考核方法大都依赖于笔试,C语言程序设计的考核方法应该遵循笔试与上机共同进行的方法。而现有的教材让学生对编程的过程中产生陌生和畏惧,学生自学能力差,在面临编程时不知如何下手。

现阶段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的优点不可否认,内容非常全面,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有教材偏向于理论知识,工程实例并不多,不能够很好地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很多人在尝试进行C语言教学改革,渴望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培养更全面的技能型人才,但仍没有人开始做C语言教材改革。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改革势在必行。有效地进行教材改革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基于项目化的教材改革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逐渐提高学生们的编程能力,进而培养应用型、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因此,需要在老教材的基础上做出改革,提炼、加工、创新成新的教材,在新教材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与时俱进,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法入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C语言教学改革措施。

实施教材改革的宗旨是以培养应用型IT人才为原则,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从应用出发,分散重难点,实施C语言项目化教学,面向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培养,实行进阶式教学。在每一大章节内采取以下编写步骤。

1.基础阶段。首先是基础知识归纳,基本内容包括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语句结构、函数模型、编程逻辑构造等。

2.进阶阶段。常用算法的学习和改进、引导学生将基础数据、运算符号等利用算法进行编程。

3.提高阶段。在教材中加入最新最典型的工程案例,比如开源软件、游戏等可实际操作型程序,介绍该案例的最新应用。随后结合前面的基础知识对该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在上机课中指导学生完成编程操作。

4.最后鼓励学生创新,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任务,编写类似工程或者具有新颖想法的工程。

如图1是教材改革后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思路,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该教材改革是顺应新时代教学改革的产物。

三、课程实例

在课堂上结合课本给学生列举了一系列工程案例后,我们利用编程做了一个猜数字小游戏给同学们参考。游戏规则是:系统随机给出一个4位数字,用户每猜一个数字,系统就要根据这个数字给出A几B几,其中A后面的数字表示数字正确个数,而B后面的数字表示数字既正确位置也对的数的个数。如正确答案为1476,而用户猜12156,则系统显示:“输入数字无效,请从新输入”。用户输入1234,结果为A2B2,其中有一个“1,4”的数字猜对了,记为A2,“1”这个数字位置也是对的,因此记为B1,合起来就是A2B1。接着猜的人再根据系统的A几B几继续猜,直到猜中为止。(上图开头正确答案仅为测试需要,不显示正确答案只需删除即可。)下图为程序和运行结果截图。

在做出如上演示和详细解答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编写如上所示猜数字游戏,学生实际上机操作反馈来看,大部分同学都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任务,还有些同学在编程时加入了人机互动,根据用户猜对答案所用次数所显示不同对话。如在1~2次内猜中答案显示“猜对了,真是个天才!”,在3~5次内猜中答案显示“恭喜你,猜对了!你真是太快了!”,在6~8次内猜中答案显示“恭喜你,猜对了!我相信你可以再快一点!”。若8次仍没猜对则显示“8次机会已用完,请再接再厉!”。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如下图所示:

四、新教材改革结果的可能性

1.毫无疑问,新教材改革的引入能够更好的推进C语言教学改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在编程实例上面,当学生掌握了编程和实际应用之后,可将自身技能应用于计算机编程的实际操作中,开发出一系列程序和软件。

3.学生在按照此教材学习步骤进行深入学习之后,有了一套编程实战的系统,不仅仅可以很好地使用C/C++,也能够对Java、Android等语言编程轻车熟路。不仅仅可以针对计算机行业,也可以针对金融、游戏、app等领域开发出适用性程序和软件。

五、结语

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新教材改革思路对学生进行授课,基于C语言项目化教学,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积极性也普遍提高,编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期待新教材的推出能让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我们在C语言教材改革上面也会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有趣的数字教案第5篇

一、启发学生树立怀疑精神,因疑生趣

科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特别强调的便是怀疑精神,即建立于理性的基础之上的怀疑精神,正是这种理想怀疑才促使了人类科学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学生的儿童和少年时期,启发其树立理想的怀疑精神,对其求知欲望的激发是有极大好处的。建立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已知和未知知识领域的怀疑态度,利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提问,从而进入乐于求知的良性循环中。

例如,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在对学生讲解数的整除时,针对“可以被11整除的数字所具有的特征规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罗列出一组任意位数的多位数,请其他各位同学在给出数字组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被11整除的数。然后,由教师快速给出答案。接着,教师请学生验证,以判断所给答案数字是否可以被11整除。这时,学生心中将会生起疑问:其一,被11整除的数字应该有什么规律;其二,老师是利用什么办法如此快速判断出正确答案;其三,自己能否发现教师的判断方法之外的方法;其四,学生会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师讲解规律。通过这样的兴趣激发和求知欲望的激起,学生会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记忆得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疑问,增进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发问和学生的提问环节是课堂上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局限和心理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可发现小学生在课堂提问环节容易出现三种惧怕的心理现象:其一,学生担忧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或质量很低,造成教师和同学的轻视,或者成为大家的笑料;其二,学生担心提问的时机不对,会对教学程序和进度造成不利影响,而受到批评;其三,学生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能在课堂上给予详细的长时间的讲解,形成“懒得提问”的消极思想。这些心理包袱,一旦在学生心中长此以往地积累下去,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针对学生在提问方面的思想包袱和疑虑,教师要耐心细致,不打压任何学生的提问热情,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留有启发学生提问的时间。例如,在复习已经讲授的知识时,可以开展小组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回答教师的提问,从学生回答的质量和数量双重计分来给出小组成绩,对优胜组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留出一定的时间,针对比赛中同学们不明白的题目给出详细的讲解,并鼓励同学给出不同的解答方式。

三、发挥积极评价的激励艺术,加强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心理上渴望得到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肯定和表扬。然而,教师在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在成绩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

例如,针对学生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防止学生骄傲自满,表扬之言不宜过多,做到点到为止的程度即可。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挖掘学生的进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为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出学习热情。

四、活学活用,引导学生掌握实践能力

不喜欢学习数学学科的学生中,大部分都认为数学学科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程度较低。以往的教材编纂,又显得系统性太强,应用意识较为淡薄。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教师要重视将数学教学寓教于乐,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具有实践性的活动,使同学摒除数学科学枯燥乏味的固有观念。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的体积时,可以将课程内容与白酒包装设计相结合,给出已知白酒包装盒的长、宽和高,并给出每个外包装箱允许容纳的白酒数量,请学生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理由,并将所有学生的设计方案汇总,请全班同学一起评选出最佳方案。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课外实践,带领学生做一次白酒包装设计调研。

参考文献:

[1]何珍英.巧妙激趣 事半功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兴趣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

[2]赵庆冲.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兴趣的培养[J].才智,2010(36).

有趣的数字教案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的思维受到生长发育的影响,认识和了解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数学本身有着抽象、系统、难以理解的特点。所以,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增加了难度。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通过实际案例的特点,逐步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广大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对此,本文从以下方面阐述此问题。

一、通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将数学教学和日常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充分领略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这博大精深的学科。这样在学生眼中,数学由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学科就变成了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用得到的重要学科。例如,教师可以举这样的例子:学校举行庆典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个,需要做多少天?把枯燥的数学转化成做灯笼的运算,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还可以将其转化为做其他的手工制作,通过制作让学生加深印象。

二、创设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学习的环境是无可非议的。教师可以通过办数学教学板报、定期开展一些数字竞赛游戏、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作品展览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创建和谐、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更亲近数学、习惯数学、进而喜欢上数学。例如,课本中出现的这道例题:大徒弟每时做10个零件,小徒弟每时做5个零件,师傅每天能做的是大徒弟和小徒弟之和的2倍,那么师傅要做300个需要多少小时?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把他们带入题境。师傅每时工作未给出,那我们应该怎么求呢?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再进一步解答。这样,在小组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就能更好地去思考。

三、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入游戏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提高。例如,在学习被4整除的数字时,我会在一上课就对学生说:“现在老师要和你们做一个有趣的数字游戏,看看你们是否能够难倒老师。你们随便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数,老师不通过计算器,只是通过大脑计算,就可以知道这个数字能不能被4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老师说的对不对。”刚开始游戏时,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逐渐提高。学生争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写下数字,有的学生想难倒我,写下一些比较大的数字,但是我却逐个回答,而且回答正确。学生都感到震惊:“我们老师的计算速度竟然堪比计算机的速度?”惊奇过后,学生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不是这些数字有些特别的特征?老师会不会知道一些窍门?”学生都特别好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于是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在我的带领下继续学习。通过游戏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笔算知道369能被3整除后,教师就随便改变这三个数字的顺序。将369变为396、639、693、936让学生分别对他们进行整除3,于是学生发现,无论数字怎样变化,都能被3整除,在这时,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分析、探索,揭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这就能一气呵成,水到渠成。这种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与学生紧密相连,非常有趣的教学,就把原来枯燥的学习氛围转化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有趣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感到特别放松。通过在游戏中学习数学,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也能培养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学生积极向上、理解能力较强、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加之正确的指导,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是每个老师的职责。当然,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有趣的数字教案第7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误区及反思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但是,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以游戏代替学习,以表演代替操练,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重听说能力,轻读写能力等,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笔者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和探讨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的途径。

【误区一】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了学习成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开心,学得轻松,才会愿意继续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设计的教学活动多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新知识。然而,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走进了这样的误区;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刻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设计的活动往往只重形式,不重成效。

【案例1】

本学期,我执教了一节校级公开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江苏版)3B Unit5 Plus and minus.在前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字:1-12的英文表达,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继续学习:13-20。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遇到了这样的困惑:操练数字的游戏有很多,而且很有趣味性,在取舍时我不知道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在英语教学中,上公开课时的课堂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为了活跃气氛,我设计了这样几游戏:

1.用拍球的方式复习数字:one-twelve,并引出: thirteen。

2.呈现数字:thirteen-nineteen后,通过游戏:Magic eyes,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单词。

3.呈现数字:twenty后,通过“根据音量大小,找单词卡片”的游戏,帮助学生掌握twenty的发音。

虽然我设计了许多游戏,给学生提供练习新单词的机会;可是,让学生自由出题的环节却出现了问题:在听到别人给出的算式后,很多同学不能很快地算出答案。

【反 思】

在课后的教学研讨中,教研组长吴老师给我提了这样的建议:在教学数字的环节,设计的游戏可以少一些,因为这些游戏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未省H欢,学生经过前一单元对于数字的学习,掌握单词的读音已经不再是难点;这一单元的难点应是:能够听懂单词的发音。因此,在帮助学生对数字的熟练掌握时,应设计一些以“听”为主的游戏。例如:Say the next number,这样的游戏就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字“听”的判断。通过这一环节,对“听”的训练,能够为后面“听算式,算答案”的活动作铺垫。

我注意到: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能够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我所选择的游戏活动不能够很好地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另外,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没有能够处理好兴趣与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降低了学习成效。毕竟,学习是一种理性的活动,不可以完全受兴趣的主宰,过分的愉快是不利于学习的。

【误区二】注重知识讲解的同时,未能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家埃克斯利在论述英语教学时说:“英语教学不同于学校课程里其他学科的教学……你通过下到水里来学习游泳,通过踢球来学习足球,你通过说英语,而不是通过被讲授来学习英语。”虽然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仍有一部分英语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这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是:一堂课下来,自己是否讲清楚了教材中的内容,其教学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记住他所教的内容,而学生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则无瑕顾及。

【案例2】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学习第三人称单数he,she的用法。

教师通过中文讲解使学生很快地明白了he, she的意思,然后教师和学生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

T:Hello, Yang Ling. Who’s the boy?(指着一位男生)

S: She’s Chen Tao.

T: No, he’s Chen Tao.

师生对话结束后,同桌间也展开互问互答活动。

【反 思】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为了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不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去学习语言。从这个简单的课堂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所设计的活动也只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忽视了交际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原则。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又紧张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学生始终积极参与着,才能使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趣的数字教案第8篇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明的彩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Book 2中间彩页Play a game,既有数字,又有图案,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在完成数字教学后,笔者利用这页彩页让学生4人一组开展活动,让学生找骰子掷,用不同的橡皮做不同的标志,掷到哪个数就用英语说出这个数字;如果掷到的数字单词要“四会”掌握就再拼读一下,掷到图案说一说隐藏的数字,并用中文叙述图案内容,分析为什么要跳格与退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因此,教师要活用教材。

二、精心组织活动,引发兴趣

1.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帮助学生学英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小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能持久,意志较为薄弱,很大程度上凭兴趣支配学习。如刚开英语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很感兴趣,这完全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是一种直接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内容的增多及难度加深,很多学生的兴趣逐步减弱,有的甚至消失。因此,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2. 故事教学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把课堂知识串成一个个小故事,边讲故事边学知识就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在讲授“What coulour is it”这一课时,笔者不是单纯死板地讲7种颜色,而是把这7种颜色用在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7种物体身上,并把它们串成一个既贴近生活实际又有趣的故事。一上课,笔者就用英语告诉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教室里出现一阵小小的骚动,每一个学生都露出好奇的眼神。紧跟着,笔者拿出一张张图片,以颜色为中心进行讲述,并在颜色的基础上穿插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颜色的单词,同时增加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顺口溜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一些枯燥但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编成一个个简单易学的顺口溜,再辅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充满激情的教学,如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每一举手一投足,使整个课堂就宛如一场醉人的配乐诗朗诵,学生从中体味无穷,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兴趣和听说能力就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开展小组竞赛,培养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和谐、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常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把全班分成4个组,每一组给他们一个名字,如mon key队、c at队等。每节课在复习、操练等环节穿行一些竞赛、小游戏。由每组派或抽学生参加,谁先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或者取胜,就得到一个小笑脸。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为本组增添光彩,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利用媒体手段,增强兴趣

实践证明,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反应灵敏,模仿性强。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挂图、图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能巩固兴趣。比如教颜色,教师可用红色和黄色的苹果教red、yellow;用黄色与绿色的香蕉教yellow与green,同时复习apple与green。分别让他们尝尝红苹果、黄香蕉的味道,使他们记忆更加深刻。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很新奇,很感兴趣。

五、分层个性施评,激励兴趣

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接受自然有多有少。如期末来临时,为鼓励学生查漏补缺,主动复习,以此作为总结性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规定第一单元的内容,得分80分以上,奖励“小红旗”。起初学生兴致很高,两堂课下来,发现相当部分的中差生开始闲逛。因此,笔者及时调整要求,列出部分学生名单,降低要求,成绩70分以上即可。而好的学生帮助差生有效果,就可奖小贴画纸。这么一来,好的学生更起劲,差的学生也来劲了。教学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通过他们体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