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9 16:03:25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第1篇

本文讲述的是齐国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对楚王的三次侮辱进行了精彩的反驳。基于以上考虑做了以下的设计:

1. 选准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读课文请同学思考:文中楚王几次侮辱晏子,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 理解晏子语言中蕴涵的意思,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3. 抓住晏子语言中的技巧,积累语言。晏子夸奖首都临淄人才济济时,运用了推理、夸张、打比方的方法。

4. 在欣赏楚王和晏子的每一次交锋后,让学生评价“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握文章的中心。并适时地补充“春秋形势图”,进一步理解晏子语言含蓄的原因,感受晏子的不辱使命。

5. 体会故事的结局“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通过课件引领,使学生理解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意思,有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并让学生感受到楚王不仅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更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故事的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教学方法]:教师导学,学生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实录]

一、揭题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生:晏子(Zi)使楚,即晏子出使楚国。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晏子。

二、简介背景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图,了解齐楚两国。

三、整体感知

师出示目标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方法:交流――展示

生:本文主要写晏子出使楚国,

生:楚王想借机侮辱晏子,晏子能言善辩,三次反驳了楚王这件事。

四、新课学习

1、师出示目标二:说说课文中楚王几次侮辱晏子?

给每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学习方法:交流――学生在黑板上填表格第一列。

生填:楚王让晏子钻狗洞;

生填:晏子参见楚王;

生填:晏子赴酒席。

2、师出示目标二:楚王三次侮辱晏子,边读边划出相关句子,填表格第二列。

学习方法――默读,总结概括。

生:楚王紧闭城门,让晏子钻狗洞。

生:楚王侮辱晏子,说齐国无人才。

生:楚王嘲笑齐国人做了盗贼。

3、师出示目标三: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怎样反驳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的话外音是什么?

学习方法------分角色读,总结概括

生填: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话外音楚国是狗国;

生填:访问上等国,派上等人,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话外音楚国是下等国;

生填: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做起了盗贼,话外音楚王治国无方。

4、师出示目标四:晏子反驳后,楚王的态度如何?填表格五列。

学习方法:自学――总结概括。

生填:楚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生填: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填:楚王只好陪不是。

五、课文内容回顾;

师出示目标五: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分别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填表格的空白处。

学习方法――找相关的句子,概括总结

生填略。

六、人物分析:

师:走近晏子,说说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走近楚王,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生:我认为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维护国家尊严的人。

生:楚王仗势欺人,想侮辱晏子的人。

七、当堂训练:

1、将下列几句话概括成几个成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

(2)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46-02

【课堂实录】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一则――

生(齐):寓言。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一些寓言,谁说一说?

生1:《狐假虎威》。

生2:《自相矛盾》。

生3:《亡羊补牢》。

生4:《守株待兔》。

……

(出示课件:寓言故事)

师:今天老师又要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请同学们说说,学习寓言要注意掌握什么?

生1:熟读课文。

生2: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

生3:知道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4: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5:把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

师:现在让我们进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

生:熟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我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能说说课文的生字新词有哪些,以及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1:寓、则、宋、焦、疲、勃、闷、枯等是本课的生字。

生2:焦急、纳闷、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是需要我们理解的词语。

生3:这则寓言讲了一个宋国农夫,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师出示生字、新词,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领悟道理

师:你们都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了吗?(出示词语)

生1:“焦急”的意思是非常着急。

生2:“筋疲力尽”的意思是很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生3:“巴望”的意思是非常渴望。

生4:“纳闷”的意思是弄不明白。

师:这些词语在文中都是形容谁的?

生:农夫。

师:你觉得农夫是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农夫拔禾苗的画面)

生:太笨了。

师:农夫笨在哪里?

生1:他自作聪明。

生2:禾苗拔了会死的。

生3:禾苗会自己长,为什么要拔啊?

生4:他怎么那么急啊。

……

师:禾苗生长需要一个过程,这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我们可以违背这个规律吗?

生1:不可以。

生2:老师,我知道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出示句子:“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勇于探索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这个农夫真的有那么笨吗?

生2:他在拔禾苗的时候,旁边没有人看到吗?

生3:他为什么不事先跟他儿子商量呢?

师:同学们谁能解答这些问题?(教师巡视,生答)

生4:老师,文中说禾苗第二天就全部枯死了,禾苗不应该死得那么快啊。有一次,我家的花被连根拔起,第三天才枯,但也还没有死呢。(许多学生纷纷赞同)

生5:这篇文章有点夸张了。

生6:课文只是说拔高了一大截,没有说全部拔起来。

生7:不相信能那么快就枯死了。

生8:写文章的作者没有种过地吧?

四、提炼方法,总结延伸

师:假如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没有全部枯死,回家后会对他父亲说些什么?同学们可展开想象分角色说一说。

生1(父亲):儿啊,你看这招挺灵吧,禾苗都长那么高了。

生2(儿子):爹,你去看看禾苗吧,它们都快枯死了!

生1:不可能,你骗我。

生2:你真笨,禾苗会自己长的,以后我来教你怎样种地。

生1:要你教吗?我都那么老了!

师:这段对话太精彩了!同学们再想一想,故事的结局会怎样?这对父子今年、明年或者以后会怎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另外,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图书室或上网多搜查几则寓言,然后把主要内容写出来,摘抄在好词好句的本子上,还可以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教学评析】

这堂课摒弃以往的教学形式,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理念。

1.贯穿“先学后教,顺而导学”的教学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整体感知”还是让学生“汇报”“质疑”“练习说话”,教师都采取了先让学生自学,边学边说,边画边批注,再根据具体学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的策略。教师不断点拨、归纳、提炼、总结,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习得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长。

2.强化口语训练,丰富学生情感

教学中,教师多次引导学生贴近课文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从自己汇报学习所得、对文本的质疑,到“父亲”与“儿子”的深情对话,学生的情感之门被一层一层打开,直到激情喷涌,出口成章。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把课文的基础知识扎实地学到手,还能对质疑之处进行合理地延伸,这无疑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不断地提高。

3.技艺精湛,智趣横生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第3篇

关键词:行星运动;课堂实录

作者简介:丁卫东(1968-),男,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理学学士,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物理实验研究.

学习目标

1.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

2.知道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

3.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知道牛顿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

4.领会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测量物理量的方法.

活动方案

活动一:回顾与思考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行星的运动》,请大家回忆所学内容,并完成下列学情检测题.(题略.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

教师:请×××同学回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内容.(内容略)

教师:(投影太阳系效果图,如图1所示.)在学习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之后,我们不禁要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科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教师简单介绍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给出的解释;并介绍牛顿时代的胡克、哈雷等的观点,牛顿认为:如果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则行星的轨迹是椭圆.并且阐述了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

教师:我们在本节和下一节就来追寻牛顿的足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教师:在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时,我们把相关问题分为了哪两类?

学生:从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从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师:那么,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属于哪一类?

学生:属于已经知道了行星的运动情况,要分析行星的受力情况.

……

活动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请你选定某颗行星,设其质量为m,速度为v,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请根据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推导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达式.(请交待书写相关表达式的原因或依据)

学生由“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能够写出行星所需向心力的表达式F=mv2r,结合行星的运动规律,可以写出v=2πrT,代入F=mv2r可以得到F=4π2mrT2.

(点评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对所得表达式进行进一步推导的必要性)

教师:我们推得的表达式F=4π2mrT2,能不能作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的一般表达式?能不能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m成正比,与行星的公转轨道半径r成正比,与行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T2成反比?

学生:不能.表达式中的T和r间是有内在关系的,即T和r不是两个独立的变量.因为我们学习了开普勒第三定律,知道对任意行星都有r2T2=k,所以我们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推导.

教师:我们下一步需要怎么做?

学生:我们要将行星的周期T用轨道半径r来表示,或者将轨道半径r用周期T来表示,使表达式中的变量个数变少.

教师:很好.那么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是消去表达式中的T,还是消去r?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推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将本小组的综合意见进行汇报,阐述你们的理由.

……

学生:我们认为,应该消去r.因为行星的公转周期T更容易测量.

学生:我们认为,应该消去T.因为消去T会使表达式更为简洁.

教师: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如果消去r,将得到F=4π2m3kT4;如果消去T,将得到F=4π2kmr2.对比这两个表达式,我们再进行思考,作为太阳对行星间的引力,你更倾向于采用哪一个表达式?

学生:我更倾向于采用F=4π2kmr2这一表达形式,它更简洁.同时,行星的轨道半径也是能测量的.

教师:这两个表达式都反映了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行星的两个物理量有关.公式F=4π2m3kT4反映了引力与行星的质量m和运动周期T有关;公式F=4π2kmr2反映了引力与行星的质量m和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r有关.作为两物体间引力的影响因素,我们更容易想到的是引力与两物体间的距离有关,而周期则是在一定引力作用下的物体的运动规律,所以我们采用F=4π2kmr2这一公式,更何况她有一种简约美.

也就是说,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可简记为F∝mr2.

活动三: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试从太阳与行星间相互作用的角度,由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分析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

教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行星是受力物体,所以可以说,公式F∝mr2反映的是引力与被吸引的受力星体质量成正比.而从太阳与行星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地位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太阳对行星有吸引力,则行星对太阳也有吸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吸引力F′与被吸引的物体――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太阳到行星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记为F′∝Mr2.

活动四: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概括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学生: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相等.

教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示为F∝mr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表示为F′∝Mr2,可见,两者间的引力既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又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总与它们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概括起来有F∝Mmr2.

教师:我们引入比例系数G,写成等式为F=GMmr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B线.

教师:表达式F=GMmr2有没有适应条件?

学生:有.由于这个表达式来源于开普勒定律,所以它只适用于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

教师:很好.牛顿从这里又向前走了一大步,他的思想超越了行星与太阳,开始思考万物间的相互作用力.下一节我们将学习――万有引力.

教师:好.这节课就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本38页的“说一说”,可小组讨论.

教学后记

这是笔者在南通市物理年会上开设的一堂研讨课.

笔者反思了自己以前执教本节内容时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将备课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上,以问题链的形式,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已有的表达式,能不能作为结论性的表达式,有没有进一步推导的必要,如何进行推导和分析.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第4篇

在基于问题的全新的学习和教学模式下,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以期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学习的困惑。

一、设计情境,直接感知噪声和乐音

录制一首学生喜爱的歌曲《听妈妈的话》,录制一段建筑工地上拖拉机工作时的声音。

二、通过问题串展开课堂教学

问题的设计不是随便问问,而要有原则,也就是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不需要思考就脱口而出,也不能无论怎样想都想不出来,而是想一想就能想出来。问题的设计更要有目的,通过问题引起学生主体思维的活动,通过适当启发来主导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创新的活动。

播放《听妈妈的话》,还没等笔者开口问,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发言:“我爱周杰伦!”“爽!”……有的学生甚至开始摇头晃脑动起来。

中断《听妈妈的话》的播放,开始播放拖拉机发出的声音。

“真要命”“难受死了”……中断播放。

问:能听出来是什么声音吗?

答:拖――拉――机。

问:你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判定这是拖拉机的是声音的?

答:音色。

问:听到这个声音你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答1:烦!

答2:影响学习!

答3:睡不着觉!

……

总结并板书:

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悦的声音。

2.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问:这是乐音和噪声的本质区别吗?

答1:是。

答2:不是。(都不是很确定)

问:认为“不是”的同学有什么根据吗?

答:歌声应该是乐音,但如果在睡觉的时候听到歌声好像应该感到不舒服。

叙述:刚才这位同学给了我们更大的疑问,下面先请大家来观察、比较一下歌声和拖拉机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图。

用midiaplayer播放器分别播放两组声音,同时显示波形。

问:声音的波形会因为你的心情而改变吗?

答:不会。

问:那么你能比较出来两组声音的波形图有什么不同吗?

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重复播放。

答1:歌声的波形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而拖拉机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好像一直在不停地变化。

答2:歌声的波形过一段时间总有相同的形状出现,拖拉机发出的声音的波形没有出现相同的形状。

问:谁能总结一下两位同学的说法?

这时有学生悄悄打开了课本,开始浏览课本上的“信息快递”,他们都找到了一个词――“规律”,顿时恍然大悟,于是做出了集体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补充已有的板书。

问:歌声的波形不会因为我们的心情而改变,但歌声却会改变我们的心情,这是为什么?

正在看书的学生又一次做出了集体回答。

叙述:既然周杰伦的歌声还会成为噪声,你就要注意了,不要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发出噪声噢!

问:在你生活的环境里,你受到过哪些噪声的骚扰?

答1: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楼道里的吵闹声。

答2:装修时电锯发出的声音、旧冰箱、旧空调工作时发出的声音。

答3:飞机起降时的声音。

……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按噪声的来源:工业、交通、建筑装修、生活等)板书(彩笔1)。

问: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人会产生什么危害?

答1:听力下降。

答2:影响学习、影响休息。

……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分类板书(彩笔2)。

问:当你受到这些噪声的骚扰时,你采取过什么措施吗?

答1:听到鞭炮声时,捂紧耳朵。

答2:在家学习时,关紧门窗。

答3:因为对面楼上舞厅巨大的噪声,我们和他们打过官司,我们赢了,舞厅关了。

……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分类板书(彩笔3)。(按控制噪声声源、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类,为下面的学生活动作准备。)

问:在这些措施中,你能从“控制声音传播的途径”这个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看书。笔者到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旁边,引导他们思考,确定分类的标准,并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例子。

学生活动:学生到黑板上对彩笔3所对应的板书部分进行分类并解释其分类的标准。下面的学生质疑、修正、补充。

总结并板书:(对照板书)其实我们刚才研究的这些都属于“噪声的控制”。

问:能不能请大家总结一下,给这两部分内容写一个标题?

―――――噪声的来源

―――――噪声的危害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第5篇

课堂实录

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课间播放汪峰的歌曲《我们的梦》)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歌名是什么?

生:《我们的梦》。

师:对,这是汪峰的作品,这里所讲的“我们的梦”是指什么?

生:2008年奥运会。

师:那我们的梦圆了吗?

生:圆了。

师:是的,我们的百年奥运梦最后圆了。在40多年前,有位黑人也有个梦,到底他的梦能不能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我有一个梦想》(板书)。光从这个题目来看,你来猜猜本文会写什么内容?

生1:马丁·路德·金在讲自己梦想的内容。

师:嗯,他的梦想“是什么”?

生2: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怎样去实现这个梦想?

师:很好!光从这个题目,我们就已猜到了课文的内容。其实“看题目,猜内容”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常见方法;同时也是对我们写作时拟一个好标题有重要的启示。我把刚才大家讲的几个方面板书一下。(板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地整理下文章的结构。整理好的同学举手示意我。

生3:1~7段是“为什么”,8~17“怎么做”,18~34“是什么”。

师:谁有不同意见吗?

生4:1~6段是“为什么”,7~17“怎么办”,18~34“是什么”。

师:根据这两个同学的意见,18段到课文最后归纳为一部分,分歧就是第七段到底放到上一层还下一层的问题。好,那我们先齐读一下第七段。

生:齐读第七段。

师:读了之后,请你谈谈归为哪部分更好?

生5:归于“为什么”更好,因为这段讲的是梦想不实现就对国家带来的不良影响。

师:有道理。所以这段划到“为什么”部分也许更好。现在我们统一一下,1~7段“为什么”,8~17段“怎么做”,18~34段“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我们班刚好是三大组,我们就分组研读一下。第一组主要研读“为什么”部分,第二组研读“怎么办”部分,第三组研读“是什么”部分。这次要精读,深入领会每个部分的内容,还有好好品位一下语言,等下推代表全班分享。(约5分钟)

师:我们先请第一组的同学先来讲一讲,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

生6:因为当时的美国,黑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师:为何得不到保障,就想到这个梦想?

生7:因为100年前,有个《解放黑奴宣言》。

师:这个宣言是谁签署的?

生7:林肯。

师:100年过去了,黑人本应得到解放,可是这个梦想并没有实现。举个例子,就在这次演讲不久之前,一个黑人妇女因乘坐公交车没有给白人让座就被捕入狱,这件事正是这次25万人大集会的导火线。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8:有句话更形象:“诺言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师:对,正是因为这个诺言没有兑现,那么没有兑现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哪一段最能集中反映这个现象?

生:第三段。

师:那我们来齐读第三段,看看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9:100年后的今天,黑奴的生活现状。

师:那么100年后的今天到底怎么样?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下第三段。

生10(一女生读第三段)

师:我们先不点评,再请一位男生读。

生11(一男生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太温柔了。

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生12:4个“100年后的今天”。

师:对,这个时刻很重要,时间很长,所以这个时间要读的慢一点,突出时间长。请关注这种反复咏叹的手法。还有其他需强调的吗?

生13:镣铐,枷锁,备受压榨,仍然,萎缩,流亡者。

师:很好!请关注这里主要用到了什么修辞?

生:比喻与排比。

师:还有其他需突出的吗?

生14:最后一句的“骇人听闻”。

师:好的,我们突出这些词再次读读看,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生15(一女生范读)

师:读的不错,突出了重点的词句。让我们全班齐读一遍。

生:全班齐读。

师:读得非常到位,为我们自己鼓鼓掌。100年前,宣言给黑人带来了希望;100年后,诺言仍是空头支票。这正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研习“怎么办”部分?

生16:第十段,要“坚持向前”。

师:坚持到什么时候?

生17:正义和公正实现的时候。

师:哪些段落最能体现?

生18:11~14段。

师:那这样好不好,我来问你们来答,我们一起合作读这几段话。

(师生对读,师换读“你们什么时候才满足”为“你们到底什么时候才满足”“你们难道还不满足吗”“你们现在总该满足了吧”,学生的回答越来越坚定。读完后,学生自发鼓掌,课堂第一次高潮形成)

师:哪些词要突出?

生19:只要,就,仍然,决不。

师:关联词和形容词要突出。大家刚才的回答非常肯定有力。这是“怎么办”的一种方式,要“坚持到底”,还有其他方式吗?

生20:第八段,要不断升华到精神境界。

师:那我们具体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生21:不采取暴力行为,要举止得体,有纪律。

师:这让你们想起谁了?

生22:印度的“圣雄”甘地。

师:是啊,暴力有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非暴力有时比暴力更有力量。所以我们说马丁·路德·金提出的“怎么做”相当有道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习“是什么”部分?

生23:他的梦想是使黑人得到白人一样的权利和地位。

师: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

生24:平等,自由。

师:我们在这一部分的最多的就是“自由”,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自由”。那我们现在去现场体会一下他讲话的语气,同学们对照课本,听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录像。注意他讲话的语气和神态。

生(看视频,听录音,约3分钟)

师:对于他所说的梦想,你对哪几段最有感觉,以他的语气选2~3段来读一读。等下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来展示一下。

生25(演讲21~22段,掌声)

生26(演讲22~24段,掌声)

生27(演讲20~23段,掌声)(课堂第二次高潮形成)

四、读写结合,促进内化

师:掌声说明了一切,刚才大家的演讲都热情洋溢。接下来试着用笔写下你的梦想,仿写这几段,注意修辞,等下向全班展示。(约5分钟)

生28:我有一个梦想,我想解下背上沉重的行囊,无忧无虑地到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化成一束蒲公英飞到一片我能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可以站在高高的山峦上毫无顾忌地放声歌唱!(掌声)

师:看来我们的高中生活实在是任务太重,压力太大了。谢谢你的坦诚,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生笑)

生29: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贫穷和战争的硝烟能够随风而去;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欺骗和狡诈将不会出现在人们之间;我有一个梦想,终有一天,正义和无私能够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永远长存。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掌声)

师:你很有正义感,向你致敬!(生笑)

生30:我有一个梦想,能在喧嚣的城市中觅一处净土,被清新的空气包裹,用澄澈的甘泉洗涤那沾了些污秽的灵魂;我有一个梦想,那常受着煎熬的天空可以褪去黯然的黑幕,重新焕发属于他的湛蓝;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每一个湖堤上都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像镶嵌着玛瑙的绿带系在祖国的腰上。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掌声)

师:你非常有环保意识,向你学习!(生笑)(课堂第三次高潮形成)

五、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师:让我们回归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它实现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实现了”,有的说“没实现”)

师:你们怎么判定的?45年之后,另一个黑人也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讲,他就是奥巴马。现在我们来听听他在“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发表的就职演讲。

生:看奥巴马就职演讲视频。(下课铃声响)

师:马丁·路德·金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吗?这个问题留到课后,大家一起去探讨。下课。

课例反思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母语的“读写听说”能力。《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正是紧紧围绕这一宗旨而展开的。这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课堂的定位非常正确,主问题设计非常灵活,课堂节奏把握得非常恰当,体现了较强的语文课程意识。课堂上无论是学生、执教者还是听课老师,都跟马丁·路德·金一样心潮澎湃。这堂课非常重视学生体验,并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多种体验中学习语文,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1.阅读主问题与关键词相辅相成。本课的一大亮点是问题的层递性与课堂的开放性。尤为难得的是本文的三个主问题(梦想“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均来自于学生,而且三个问题的解决具有层递性,第一个问题的展开是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第二个问题的展开是师生合作提炼关键词,第三个问题的展开是学生自主提炼关键词。随着问题的推进,课堂自发形成了三次高潮。主问题与关键词相辅相成,使得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2.课堂在朗朗书声中彰显语文味。语文课非读不可。整堂课很好地把握了演讲这种实用文体的特点,以朗读与演讲为主线,抓住了文章三大部分里的三块内容,以不同的方式(齐读、个读、分读、师生对读等)进行朗读并让学生尝试上台演讲,整堂课氛围活跃,语文味浓厚。

3.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齐头并进。本堂课尝试着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打通,使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的需求得以激发和满足,从而使阅读思维与表达交流思维得以融合。为此设计了仿写“我有一个梦想”环节,学生文思泉涌,佳作频现。除了课堂上展现的三位同学之外,另据课后收集,大部分同学都写得相当出彩。

4.现代媒体与传统板书相得益彰。这堂课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引入了“《我们的梦》歌曲”和“马丁·路德·金演讲”“奥巴马就职演讲”两处视频,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而全文的思路则通过板书比较好的体现:“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点最后连成一个“心”形,“心”形中间是“梦想”两字。传统板书和现代媒体两种辅助手段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第6篇

师:上课,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配合老师做一件事,听好了!请闭上你大大的眼睛,用你聪明的脑袋,回忆第一次走进你脑海中的月亮,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生1:圆的。

生2:很亮。

生3:里面有玉兔。

生4:有嫦娥奔月,有吴刚折桂的传说……

师:那你听说长了腿的月亮了吗?

生:没有……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下面就让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并有“鬼才”之称的陕西作家贾平凹的散文《月迹》。

板书: 月 迹

贾平凹(wā)

(重点讲述“凹”的写法和读音,凹读wā)

师:其实啊,第一个发现长了腿的月亮的可不是贾平凹先生,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就曾写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千古佳句;王维也曾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千古名句。但是,贾平凹笔下长了腿的月亮究竟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52页。

为了能够让长了腿的月亮走得顺畅,走得坦然,首先,我们来完成第一个任务,我们一起帮月亮扫清行走路径中的障碍,那就是文章中的生字、生词。

请看大屏幕。

清 晰 倏 忽 嫉 妒 粗 糙

面面相觑 笑容可掬 相依相偎 了无踪迹

请同学们跟老师,将每个词语读两遍。

二、走进文本,理清线索

师:从同学们那急切的眼神,老师知道大家已经急不可待了,很想知道那长了腿的月亮究竟是个啥样?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第1~3段。请你看过文章之后,回答老师两个问题:1.文章哪些词语告诉我们月亮是长了腿的? 2.这个长了腿的月亮首先出现在哪里?又是从哪里消失的?(分析: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教者尽可能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从动作方面来回答,二是从形态方面来回答,这样回答起来思路就比较清晰,层次就比较清楚。学生找到了“溜”和“爬”这两个写动作的词之后,我们可以接着这样分析。)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动词一般是用来写谁的?

生:写小孩的。

师:很好,恰恰就是这样的动词,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长了腿的月亮如同这群孩子一样,可爱、灵巧、调皮、好动。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从形态这个角度来表现月亮也是长了腿的呢?大家可以从课文的第3段去找一找,哪些词语表现了月亮的形态变化。

(学生找到“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了无踪迹”这一组词后,接着继续分析。)

师:月亮从一开始的白道儿到最后的消失,恰恰验证了月亮也是长了腿的,但遗憾的是,它跑啊,跑啊,竟然最后跑没了……

师:那么老师要问的就是第二个问题:这个长了腿的月亮首先出现在哪里?又是从哪里消失的?

生:中堂里的一个穿衣镜里。

(板书:中堂里)

师:有一首歌,唱得很好,“月亮走,我也走”,既然这样,我们也走啊,跟谁走,跟奶奶啊!那就让我们跟着文章中的奶奶一起到外面去找找?到哪里?

生:院子里。

师:好!看它能跑到哪儿去!

(板书:院子里)

师:到了院子里,孩子们找到了月亮了吗?

生:找到了!

师:哪里看得出?

生:玉玉的,银银的。

师:啊呀!是两个叠词,可老师觉得,这里也可以用圆圆的,亮亮的来表述啊,你们觉得哪一个表述更好一些?

生:“玉玉的,银银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个叠词不仅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形象和色彩,而且表达了这群孩子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师:分析得真好!大家是不是可以给这个学生点掌声?!

师: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写孩子们在院子里寻月的时候,还写到了一棵桂树,这又有何用意呢?(分析:学生可能有这样的回答:一是与下文奶奶说月亮上有桂树相照应,二是为下文写孩子们认为他们“已在了月里”埋下了伏笔。)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是透彻,你们和文章中的那一群孩子一样的棒,一样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真让老师佩服!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奶奶在引导孩子们寻月的过程中,好像犯了个错误?

生:是的,我发现了。

师:犯了什么错误?

生:一是说月亮里的人是女的,让孩子们有点失望,因为这群孩子中只有一个女的,伤了两个男孩子的心。二是说月亮里的女子跟三妹一样漂亮,这让三妹有些“狂”,就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时髦的词语,叫自恋。甚至她竟然狂妄地说这月亮是属于她的,无形之中再一次伤害了两个男孩子的心,这让两个男孩子产生了嫉妒。

(板书:嫉妒)

师:文章写到这里,我们不禁为奶奶捏一把汗,怎么办呢?奶奶,你犯这样的错误,你该怎么收场呢?

生: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月亮竟然奇迹一般出现在每一个人的酒杯里,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师:奶奶毕竟是奶奶,老到啊!一个字:神!简直太有才了!

师:其实啊,奶奶的神,不仅表现在她化解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更神的是,我们发现奶奶还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认为,不能让这群孩子独自占有这个月亮,她希望更多的人都能拥有这个月亮,拥有这份美丽。所以,她竟然说出了一句让孩子们更觉得月亮神奇的话,你知道是哪句话吗?

生:“月亮是每个人的……”

(板书:神奇)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群孩子有没有同意奶奶的这个说法?

生:同意了!

师:是的,这就把孩子们寻月的地点又搬到了另一个地方……

师:什么地方?

生:院子外。

(板书:院子外)

师: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又怎么样?

生:满足

(板书:满足)

三、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师:同学们,讲到这里,我倒要问一下你们,那月亮真的长脚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作者为什么要说月亮长脚了呢?由此你联想到哪些东西?

生1:孩童的好奇心。

生2:孩童丰富的想象力。

生3:孩童的美丽胸怀。

生4:孩童对美的追求。

生5:如何保护孩子的童心童真。

生6: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童心童真。

师:刚才大家都分析得很好,那么为什么能有如此的感悟,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跟着奶奶和这群孩子一起去话说“月”。

师:好!这一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课后请大家完成配套训练中的第1到第4题。

附板书:

月 迹

贾平凹(wā)

寻找月迹 心理变化过程 感悟心迹

中堂里 失 望 好奇的心

院子里 嫉 妒 童真的心

神 奇 美丽的心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第7篇

一个凉爽的周六上午,罗伯特·卡尔文在对外经贸大学讲授了一堂精彩的“销售管理”。听卡尔文教授讲课,你会不断听到“流程”(process)、“模型”(model)、“方法”(methodology)这些字眼。但是,不要据此就以为他是一个只讲理论的学院派。这位在商场战绩赫赫同时在学术界广受尊重的芝加哥大学教授,除了在芝加哥商学院教授MBA及EMBA课程外,同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者、一家咨询公司的总裁。他的公司已成为全美“销售管理”职业技能培训的圣殿,但他却用小孩子喜欢玩的yo-yo球来形容其公司业务时上时下的情况。在过去三年里,他每年都会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在中国,所以对中国的市场有相当多的了解,更有趣的是他总结了中美两国人的五个相似之处:喜欢吃,喜欢购物,喜欢学习,重视家庭,喜欢赚钱。他微笑着说今天就要告诉大家如何赚钱,课堂气氛马上变得轻松活泼起来。

给销售经理上课

卡尔文先生首先从三个方面对阐释销售管理:首先,销售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大的系统,其中包含了许多细节,每个细节又相互关联,而要掌握全局就必须控制好细节。在管理过程中,还要理解系统的每个方面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为每个部分建立模型和方法。其次,销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它涵盖了战术与战略、数量与质量、市场与销售以及宏观与微观等问题。最后,销售管理还牵涉到重新设计销售队伍以提高销售能力和绩效,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在介绍如何进行成功的销售管理之前,我们还必须了解三个基本假设:第一,普通销售人员销售实力比不上销售经理,所以一个业绩平平的销售团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销售管理不力。第二,销售经理的工作是通过他人的工作得以实现的,你的成功取决于你的销售人员的成功。第三,销售经理的工作是制造英雄,而不是自己成为英雄。”

笔者恍然大悟,一个顶尖的销售人员未必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销售经理,正如一个世界级的球员未必能成为世界级的足球教练一样。目前中国企业的销售经理们正面临从销售技能型向销售管理型转变的过程,而中国企业历来崇尚提升有突出业绩的销售人员,却往往忽视了销售与销售管理之间的区别。中国的企业目前每年都在训练和培养大量优秀的销售人员,但却缺乏足够数量的优秀教练—一流的销售经理。显然这样一堂“销售管理”课正是中国企业销售经理们当前亟须补习的。

“了解这三个假设之后,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成功的销售管理。在讲述的过程中,我随时会停下来问大家一些问题,以帮助大家保持清醒。”卡尔文先生不失幽默地说。

从招聘开始

由于卡尔文先生拥有丰厚的实务经验,他的方法论总是结合了欧美企业运作的具体做法与流程。“在欧美国家,也不是所有企业都严格地实施整个流程。”帮助客户寻找并弥补缺失的环节,正是罗伯特·卡尔文麾下咨询公司的工作之一。他所著的《销售管理》一书则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实用的手册,可供随时检查自己的流程是否符合建议的模型。罗伯特·卡尔文对此笑称:“我写的书会使我自己失去工作。”

“20年前美国企业面临的情况与目前中国企业类似,即销售人员的控制力过强。”由于企业缺乏品牌或独特优势,令销售人员感觉在这家公司干与在那家公司干差别不大,惟一的不同就是薪酬的高低。于是销售人员对薪酬不满就会跳槽,这又导致销售经理对销售人员缺乏信任,在招聘及建设团队时招入过多的人员。在招入后,只重使用,不提供培训,也没有其他的激励措施,反过来又促使销售人员更加频繁地跳槽,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此时摆在销售经理面前的问题便成为,哪里是打破这个循环的切入点。罗伯特·卡尔文的回答是:“让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扭转局面。”这需要销售经理按部就班地实施整个流程,包括在招聘销售人员时提高标准;按照一定的原则并通过定量分析确定团队规模;为销售人员提供培训;提供除薪酬以外的各种激励,使销售人员产生自豪感;以及设计良好的薪酬体系等。

卡尔文先生和大家一起分享了美国一些大的公司在招聘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在美国,销售人员工资很高,招聘过程也很复杂,工作描述很具体,如工作内容、客户关系等等,因为对工作的描述有利于对销售人员的考核。卡尔文先生说,“改善招聘工作可以说是销售管理的源头。我们把销售人员分成两组,第一组为优秀人员,第二组为一般人员。成功的销售人员有一些共同点:高超的销售技巧,乐观进取的精神以及坚强的性格,而这些将作为以后的招聘标准。”

“我们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寻找我们需要的人才,从公司其他岗位,或从竞争者那里。”卡尔文先生接着说。

卡尔文先生还提到中美两国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信用验证。在美国,要对应聘者的信用进行验证并向他以前工作过的公司了解他的工作业绩,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因为这种调查费用太高,更重要的是人们从观念上不易接受。

谈到面试,卡尔文先生说在美国招聘时首先在电话里进行面试,“请问哪位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

一个同学回答:“面对面的面试有时很直接,但双方没法进行轻松的交流,另一个原因电话面试可以节省双方的时间吧!”

卡尔文先生点点头,随后补充道:“电话面试最重要的目的是考察面试者是否能成功地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一个面对面面试的机会。如医药销售人员,要用五分钟向医生推销公司的产品,没有销售技巧是不行的。”

“在介绍如何进行成功的销售管理之前,我们还必须了解三个基本假设:第一,普通销售人员销售实力比不上销售经理,所以一个业绩平平的销售团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销售管理不力。第二,销售经理的工作是通过他人的工作得以实现的,你的成功取决于你的销售人员的成功。第三,销售经理的工作是制造英雄,而不是自己成为英雄。”

另外,在美国,面试还包括考试,如通过如何销售以前的产品考察其销售技能。如此严格的招聘过程既保证了人员的素质,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员流动以及因此给公司业务带来的损失。

培训最重要

中国的销售经理们则抱怨自己一半的时间要用在对重要客户的销售上。但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销售团队才是一个企业提高销售业绩的关键所在。罗伯特·卡尔文举例说,通用电气的优势并不在于其产品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正是在于其售后服务好,并有一支强有力的销售团队。销售团队能否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卖出好价钱,对于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立足显得至关重要。要建立销售团队,培训自然是最重要的。

欧美企业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销售人员提供培训。卡尔文先生讲述了中美两国在培训方面的不同点:第一,定价的目的不同,中国定价是为了实现收入最大化,而美国的定价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在中国,销售经理很少花时间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而在美国,培训销售人员如何利用他的时间及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是销售经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三,现场辅导,这方面中国的销售经理做得更是很少。即使销售经理真到了现场,可大部分时间忙于别的事情,并没有对下属进行现场指导。

卡尔文先生对培训提出了细致而独到的建议。例如他提出,为销售人员提供培训的有效方式是作现场指导,即销售经理与销售人员一同拜访客户。此时,销售经理的任务不是销售,而是培训员工。销售经理看到销售人员在客户面前的现场表现,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向销售人员提供反馈,指出其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有待改进。更重要的是,销售经理可以直接接触客户,这样有助于解决销售人员离开组织后经常发生的客户资源流失的问题。此外,让资格老的销售人员培训新的销售人员,在美国也很普遍。表现出色的老销售人员将得到奖励,可以说是一种三赢的策略。

为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公司每半年检测一下销售人员对产品知识、对竞争者的了解,把他的分数与上次分数及其他人员的分数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然后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在每次营销会议之后,会调查销售人员从这次会议中学到了什么,并听取他们的建议。在美国公司,很多考试都在网上进行,便于记录与查询。这一点很值得中国公司借鉴与学习。许多公司由于培训成本很高的原因,没有对销售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一方面影响销售人员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不利于销售队伍的内部沟通。

一席话,同学们纷纷颔首,了解这些对于规范改善中国企业的销售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薪酬设计因人而异

罗伯特·卡尔文提醒大家:要使销售人员关心利润而非收入,就要在薪酬设计上给予倾斜,即按毛利(gross margin)确定佣金,激励销售人员关注价格。成功的销售人员应该得到多少报酬,这决定于销售的复杂性,那些从事伙伴关系和知识销售的人员要比那些从事关系营销的人员收入要高,这两种销售人员又要比从事实际交易的销售人员收入要高,所以销售的复杂性决定了报酬水平的高低。

销售人员的报酬是采用固定工资还是浮动工资,卡尔文先生列举了4个因素:一是销售人员对销售的影响,如果销售的是一个品牌产品或已做了大量广告的产品,这说明销售人员对销售的影响并不大,则采用固定工资为主。如果销售人员销售的是一家新公司的新产品,则销售人员对销售成功与否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他的工资中浮动工资会占很大比例。二是你想成为什么类型的销售人员,浮动工资会吸引那些更加有野心、自我激励类型的销售人员,固定工资对那些想在公司升到管理职务的人有吸引力。三是取决于产品的类型。四是销售人员的行动结果对公司成功的影响程度。

卡尔文先生告诉大家,在美国公司每年都会对报酬体系进行改善,因为公司每年的产品、客户群及竞争地位会发生变化。在欧美流行的做法是团队激励的方法,即一个团队订立目标,达成目标后会得到集体奖励,而对公司的成功做出最大贡献的员工会得到最高份额的奖励。

此外非金钱激励也很重要。在美国实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销售人员对客户有更深的了解,所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会很大地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每年或每季度公司上下层会进行对话,由销售人员提出数据进行预测,探讨商业环境对业务的影响,如奥运会或者新产品上市对公司的影响等等。通过这样的对话,公司会得到更精确的预测。另外还采取一种10-10模式:即让每个销售人员列出自己的10个最大业务,10个有潜力的业务和10大可望实现的业务,也让销售人员预测一下最好的及最差的情况及其可能性。从而每个销售人员都会对自己的工作有基本的预测与管理。在中国,销售经理往往不相信销售人员提供的数据,基本采用从上而下的沟通方式,这大大影响销售预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在美国,有大量的非金钱激励,销售人员很想让别人意识到他的价值,因此公司会有不同的头衔,根据不同的评估项目颁发不同的奖项。总经理也会写信给销售人员进行激励。如果销售人员干了很长时间,公司会给其一个头衔,比如一开始是销售人员,取得一定的工作业绩后,会被提拔到销售经理,然后再被提拔到销售总监。在公司里成立销售俱乐部,销售人员有机会与公司的高层领导进行交流。销售人员心理上得到很大的激励。另外把销售人员根据业绩排队,公开展示,大大提高了激励的效果。

销售经理决定的

对于销售人员的数量和销售领域的宽度,销售经理有很大的控制权。卡尔文先生介绍说,在这一点,欧美模式与中国模式有很大不同。在欧美,销售区域是根据潜力及销售量进行划分的。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呢?因为往往公司20%的销售人员能产生60%至70%的销售额。如果销售区域有类似的销售潜力,则整个团队就会实现最大的销售业绩。问题是你如何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评估公司产品及服务的潜力呢?

一个区域内需要多少销售人员一方面取决于市场潜力,另一方面是要看销售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譬如看销售人员拥有ABC三类客户的数量,A类客户要求一定的拜访频率如每月一次,B类客户要求另一种拜访频率如每个季度一次,C类客户可能需要每半年拜访一次。根据客户种类及拜访频率就可以得出销售人员的工作强度。一个销售人员一年可能需要进行1000次拜访才能满足ABC三类客户的要求。

通过比较工作量及拜访能力,我们可以判断销售人员工作量与能力是否匹配。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以及市场潜力,销售经理就可以对区域进行适当调整。

下面我们来评价一下销售人员的能力:一个销售人员一天能进行4次拜访,一周能进行20次,一个月能进行80次,一年能进行拜访960次。这是销售人员的拜访能力。通过比较工作量及拜访能力,我们可以判断销售人员工作量与能力是否匹配。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以及市场潜力,销售经理就可以对区域进行适当调整。另外销售人员作为成本、收入和利润中心,公司要定期或非定期对其进行业绩评估,先计算出销售人员创造的收入,扣除产品成本,可以计算出其利润。有时候会要求销售人员提供其工作时间表,以对其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估。因为调查发现,如果销售人员花在客户身上的时间不多,将很大地降低其销售业绩。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第8篇

    关键词: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力传感器,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0)11-0236-02

    教学设计说明:

    分析教材:“摩擦力” 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第三章的教学中,摩擦力承接了前两节的学习内容,深化了初中的摩擦力教学。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也是高中力学的基石,摩擦力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分析思维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摩擦力是力学中最基本的一种力,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的地方很多,学生对摩擦现象并不陌生,如走路,骑自行车,擦黑板等生活现象,都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的引入,概念教学,由浅入深逐渐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的形成过程。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知识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还突出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STS理念。

    在本节教学中,“相对运动趋势”、“互为参照物” 、“最大静摩擦力”等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分析学生情况: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与拓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节的相关知识将会伴随整个高中力学内容的始终,随着后面的学习将不断深化对摩擦力的认识。

    一般来说,学生在初始学习本节时并不感到它的“难”。随着学生认识层次的提高,才会逐渐显露它的“难”处。

    摩擦力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教师教学上与学生的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要把它放在一个较高的教学层面上来对待。

    摩擦力的复杂性体现在具体的问题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是摩擦力类问题的基本特征。

    针对实际情况,从认识规律出发,教学目标的达成计划采取“了解—认识—理解”三步走的策略。本课时设计完成前两步为目的。第三步通过后续的习题课、单元练习等方式解决。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慢慢提高 。着眼所有学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并借助老师的指导使他们都学有所得。

    做好演示实验,深入浅出的讲解是解决本节问题的较好方法。摩擦力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演示实验易于取材。在教学中准备采用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作为先导,逐步推进师生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有实感,对知识的推进能“够得到”、“摸得着”。注意给学生铺好路、搭好桥,如复习一下二力平衡等等。

    这节课我安排了探究最大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②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③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跟两物体间压力成正比。④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① 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具体的现象和实验中进行比较归纳;在研究摩擦力大小时,运用控制变量方法;在判断静摩擦力方向时,运用实验和假设方法。)②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研究静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最大静摩擦力过度到滑动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本节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掌握二力平衡中静摩擦力大小以及通过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来判断的静摩擦力方向。演示实验:“毛刷显示静摩擦力方向”。

    (3)为更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4)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相互间存在压力;②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不光滑;③两个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5)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它有一个范围(0-最大静摩擦力Fmax)。最大静摩擦力是个定值,有时可近似认为等于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滑动摩擦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杯子,木板,木块,长木板,弹簧测力计,砝码,毛刷。

    学生准备:草稿纸,笔。

    教学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1】手拿一个杯子,学生拔河。

    观察现象:杯子为什么不往下运动?

    原因分析:因为它受到摩擦力,摩擦力与重力二力平衡了。

    2、新课教学

    【演示2】水平面上放一个大木箱,一小孩沿水平方向推木箱,没有推动。

    问题:为什么未推动?

    分析原因:木块受到静摩擦力。(二力平衡了)

    设计思想:通过实验引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切入课题。引入静摩擦力的概念。

    (一)静摩擦力

    【演示 3】 (1)木块在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来拉木块,木块未拉动。

    老师提问:这种现象中产生的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归纳:物体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设计思想: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的能力。找到共性的东西。

    (1)定义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有运动趋势时,受到另一物体阻碍它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2)方向:教师先提问--演示中木块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是如何?让学生思考如何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演示4】毛刷放在水平面上,用力拉毛刷,毛刷虽静止,但刷毛弯曲,它可表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从而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结论: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设计思想:给学生以直接的感性认识,形象而生动,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掌握静摩擦力的方向。交换动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引导学生再理解。

    (3)大小: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形下,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来确定。

    (4)最大静摩擦力:用力传感器慢慢拉物体,让学生观察到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并强调"欲动未动"的状态,同时观察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结论:静摩擦力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即0  老师提问:最大静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