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童科技教育

儿童科技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6 15:50:18

儿童科技教育

儿童科技教育第1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教学活动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1.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2.儿童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有不同阶段的分工。儿童教师的教育对象被限定在“儿童”这一群体范围。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驾驭教学的能力。目前对人类自身及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儿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的行为、品格甚至是人格、个性的形成非常关键。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从事着儿童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以接受知识、认识世界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时期。

儿童阶段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性的,但也因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彰显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与“学”活动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然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儿童教学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学性规律,挖掘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采取粗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当或相反的后果。对正在成长和逐渐形成个性的儿童而言,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难以估量,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面对儿童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童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更强,机械性、单一化地教学,难以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3.儿童音乐教师的特殊性

教师和儿童教师在广义上有共同的职业要求,只是儿童教师具有某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当教师儿童教师儿童音乐教师,加入了“音乐”这个限定词后,提出了一种具体而特殊的教育——音乐教育,而儿童音乐教师也成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音乐无疑是最抽象、复杂的,尽管它的本质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为目的,但它同时又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乐器演奏方面,不仅需要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儿童,更要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时候,在本质上获得一种来自音乐的美的享受。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儿童音乐教师往往忽视儿童的接受特点(没有抽象思维、缺乏概括能力等),机械传授技术,不懂得如何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使孩子掌握音乐技术和学会欣赏音乐美感,因此,出现儿童美感体悟和掌握技术相脱节的现象。即使在专业儿童音乐教育中,学习了音乐而不明白驾驭音乐技术技巧之关键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许多例子表明,孩子们没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乐技术和来自于多方面压力的“折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应该明确儿童音乐的教育目的,有责任并勤于钻研音乐艺术的教学。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的是其他人文、科学学科所无法承担的角色,但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儿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儿童这一受教群体具有共性教育特点。与此同时,音乐的特殊性本质决定了儿童音乐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儿童的个体特点与音乐能力之先天差异又很大,如果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音乐“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视了问题实质所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真正了解儿童这样的受教群体特点,而且要深谙音乐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儿童音乐教师首先不仅要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共性知识基础,掌握并有能力驾驭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这些知识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正是探索和总结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目的所在。

4.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最后定语“业余”一词,限定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教育对象——“业余”学音乐的儿童。与儿童音乐教师的广义性特征或是专业性所指有所区别,这一受教群体的特点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进行的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儿童音乐教育。事实上,许多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么经过音乐专业的训练(只知道“要”教“专业技术”),要么根本没经过正规训练要么在专业技术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对长势“正旺”的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群体,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队伍日益膨胀,有必要从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角度,就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方面,提出职业性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明确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目的。

首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与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学过程有一定差异,所以必须分析、探索适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二者在音乐教育内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处,能够把握和驾驭这种相似与差别,无疑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客观的高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认知能力。由于儿童的业余学习音乐和存在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等条件的限制,业余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不可能达到“专业”的高度。除了强调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外,打破业余音乐教学高度专业化(特别是只强调技能方面的所谓的“专业”)也是一种必要途径。一些教师和家长出于功利性目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考级,教师往往盲目推进学习进度,实际上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孩子距离能够广泛了解和感悟音乐文化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孩子们业余学习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何贯彻教育目的,在于探索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儿童个体的多样性,以及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同类“技工”。对极个别音乐能力强的儿童,适度增强专业性,而大多数只具有一般音乐能力的儿童,要探索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这一切应以拓展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和了解为基本原则,因为音乐不该只被当作技能性艺术而存在,它同时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广博的文化。业余音乐教师担当着音乐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责任“还原”音乐本身赋予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与影响非常关键,对于教学过程中影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因素,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一些教学多采用单独授课形式,特别是乐器学习,往往有经年累月的持续性特点。教师有很多时间面对每个孩子,只有增强其责任感,才会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从而积极寻求科学与艺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非常高,教授专业性强、教学弹性大。尽管其教学活动以业余性质的普及为主,由于受教育群体的日益膨胀,“业余”教学现已面临着“专业”教学的转换。换言之,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终归是以教学为载体,担负重要的教育责任,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在要求很高。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相比较,我国音乐教育要有所滞后,业余儿童音乐教学领域还是一片荒漠。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客观发展已经使得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日趋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归纳。业余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业余性质的“专业性”教育,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绝不该是“业余”水平的儿童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儿童科技教育第2篇

1.认识自己

做一个谦逊、沉静、有爱的教师。教师在职前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认识自己,系统地剖析自己,以便发现身上某些阻碍其理解儿童的缺点,比较典型的表现如专制和容易发怒的脾气,这两种元素叠加在一起使儿童的需要被成人指引或压制。作为准教师,必须检查自己摒弃专制,变得谦逊和有爱,这也是教师必须经过训练获得的美德。另外,幼儿教师还得是一个沉静的人,这里所说的沉静是指谦逊的品质和理智的头脑,是理解儿童所不可缺少的。做一个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职前应该多方面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艺术技能,如声乐、钢琴、舞蹈和绘画;体育技能,如编排儿童体操、儿童体育游戏和运动;教学技能,如熟练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组织设计技能,如活动设计、环境设计等。其中,最为核心和个性的能力体现在教师的观察、沟通、对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和评价上。

2.认识儿童

要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认识儿童,认识儿童才能帮助儿童。认识儿童要做到两点:第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应具备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以能够影响儿童健康的审美,满足儿童天真、好问、求真的特性。重点是要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精通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发展与需要;第二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一位出色的观察者,才会耐心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儿童的各种自由活动。当然观察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在教师培训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训练,包括观察技术的提升、科学观察态度的养成和强烈观察欲望的激发等。

3.学会共处

“学会共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基于双方对人格、地位及主体权利的尊重,在合作意向上的交往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往往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是活动的掌控者,幼儿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教师应该基于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以伙伴关系来指导儿童,学会倾听儿童的声音,并掌握好对儿童活动进行干预的时机,过早、过晚或全程干预都得不到好的效果,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有显著差别,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定位于技能应用型人才。鉴于此,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谦逊、慈爱的美德,宽广的知识结构,具有先进的幼教理念和较强的保教能力,兼具琴棋书画的教学技能,较强的观察能力,善于交往,勤于思考的学前教育一线教师。

2.科学设置课程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一般院校都会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幼儿园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来开设课程。一般分为四类课程: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践性课程。课程设置上更为重要的是课时比例的安排。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要增强应用实践性课程的设置。3.教学模式理念的革新。幼儿教师是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心理活动的研究者,这种角色期望要求教师懂得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影响因素,能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具备与幼儿互动的知识与能力。所以在教学模式、理念上都要进行一系列革新。

(1)专业理论课技能化。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基点,贯穿儿童中心的理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项目化为观察儿童、回应儿童、解读儿童能力的获得。理论知识学习目的是为了发现儿童,熟知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所以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学会记录,并进行解读,以此来制定符合儿童需要的教学活动。

儿童科技教育第3篇

1.儿童需要在快乐的环境中独立成长

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这里的环境包括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和所处其间的人文环境。不管是哪种环境都应该让儿童身处其中时感到愉悦,不感到压抑。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各种独立的练习,不断地重复、探索、认识、熟悉身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学习未来的知识,并从中得到快乐、满足和进步。儿童为了某一目标,努力完成所做的一项事情时,在耐心和重复中训练了积极的意志力。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儿童个体适应环境,激发生命,让儿童得到自由自在的发展。完成这个具有艺术性的工作,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使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者的主动干预,让小孩自己进步、自己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探索。教师的作用是让孩子们的生命自由发展,帮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激发出生命发展的更大力量,引导他们不要走上偏离正确轨道之路。然而,现在有许多家长和教师们对孩子的教育总是显得操之过急,缺乏足够的耐心,对待儿童过多地溺爱,对孩子的行为不放心、不信任,本应是孩子们能够独立自己完成的事情被无情剥夺或包办代替。

2.儿童需要培养初步的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对儿童的认知教育有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一种认为,儿童天生就有认知能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同时伴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时下中国的儿童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幼儿被动地学习名目繁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很小的孩子被迫参加各种补习班,过早地学习诗歌、英语、舞蹈、钢琴、奥数,违背儿童发展的认知规律。另一种认为,儿童不应该过早地认知,而应让儿童顺其自然地自由发展。其实儿童的教育关键是要根据儿童发展规律在儿童身心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培养其兴趣爱好。如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国儿童与美国儿童就阅读能力一项比较而言,美国的儿童四岁左右就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而中国儿童要到八岁才具备阅读能力。这种差距的存在分析原因是两国的教育观念的差距,美国的家长注意培养孩子从小阅读儿童读物的兴趣,家长和幼儿教师肯拿出时间与儿童一起阅读,尽显亲情,孩子在长期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养成阅读的能力,而中国的家长却很少有人花大量的时间陪儿童阅读。

二、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1.幼儿教师具备爱心、事业心和职业道德

首先,幼儿教师要爱孩子,把自己所教育的儿童看成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小弟弟、小妹妹。儿童对他人生中第一位教师会终生难忘,他对儿童的影响将是一生一世的,所以幼儿教师有责任看护好、教育好社会和家长所托付的孩子。其次,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全身心地投入,刻苦地学习和掌握幼儿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尤其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80后”、“90后”的大学生,在学校上的第一课就应该是职业道德和思想修养。

2.幼儿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幼儿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意地多涉猎各方面知识,增强文化修养,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教师的知识结构一定要博,并且要新,符合时代的特征。知识不要求有多么精通,但要达到能够与儿童进行相互交流,能够影响儿童健康的审美,适应儿童天真、好问、求真的特性。同时幼儿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应精通和熟练应用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教育思想。幼儿教师入职前应该经过如营养师、育英师、普通话等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资质的学习,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幼儿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儿童的培养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儿童的很多兴趣爱好、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知识能力都是在学龄前这一阶段形成的。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多方面培养和发展自身的专业

技能,第一,幼儿教师应具备声乐、钢琴、舞蹈和绘画技能;第二,幼儿教师应熟练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能力,能够教儿童使用电脑,能够用电脑做声情并茂的课件;第三,幼儿教师要有一定体育素养,能够根据儿童的特点编排教授幼儿舞蹈、儿童体操、儿童体育游戏和运动;第四,幼儿教师应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劳动经验,因为儿童需要细心照顾,同时儿童需要从小在劳动和生活中学习生存的经验和能力;第五,幼儿教师应具备适应儿童教育的教学能力;第六,幼儿教师应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能力,以满足幼儿园活动设计、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要求。

三、高职高专学校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毕业生的工作素养

1.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

高职高专院校开办学前专业与本科院校开办学前专业有着明显的不同,高职高专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而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如果从为社会培养幼儿园急需的幼儿教师的需要出发来衡量,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实用性强、专业技能好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从用人单位招考和学生未来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原则上在文化基础类课程开设够用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技能类课程建设。根据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文化课与技能类课程的比例设置为5∶5比较合适,文化课以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儿童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学法等课程为主要学习内容,技能类课程以音乐基础、声乐、舞蹈、钢琴、美术、幼儿园游戏、计算机使用等课程为主要学习内容,三年的总课时为2000学时左右。

2.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幼儿园工作需要的专业能力

根据高职高专的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重点在学生两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钢琴、舞蹈、绘画、口语训练等方面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把课堂教学中的项目作业与平时的技能训练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学生的舞蹈沙龙、声乐钢琴比赛、学生技能大赛等形式的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面对未来工作的积极态度。

3.重视学生实习实践,促进学习与实际工作接轨

儿童科技教育第4篇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 特殊支持需要儿童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1-0051-05

瑞典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较完善的学前融合教育体制,特别是有关教师教育、家园合作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举措,对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介绍瑞典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末颁布的有关“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政策,并基于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现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政策的提出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与实践。“融合教育”主张以公平和公正的态度对待有特殊支持需要的儿童,为他们提供包容、平等的教育,支持每个儿童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让有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到普通教育机构与普通儿童一起生活并接受整合教育的融合教育思想逐渐成为瑞典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最初,瑞典融合教育主要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政策为依据。该政策主张给予特殊需要儿童特殊对待,关注儿童的个体缺陷,但这些儿童在步入社会后出现了职业适应差、人际关系不良,甚至妨害社会公共秩序等问题。在该政策指导下的各类融合教育教材也大多以教师为本位编写,课程设计从教材内容出发,不仅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而且违背了公平与适当的原则。〔1〕

鉴于该政策的不足和缺陷,瑞典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末颁布了有关对“特殊支持需要儿童”(pupils in need of special support)开展融合教育的政策。该政策提倡满足有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要求,明确规定不论性别、阶级和民族,所有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而且教育应适应每个儿童所处的环境和需要;强调学校系统对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支持,依据每位儿童家庭背景、早期经验的不同开展教育,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2〕这一政策促使人们把对特殊需要儿童自身障碍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当前学校系统缺陷的关注上来。

“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政策中的儿童主要是指1~5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包括感官障碍儿童、肢体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儿童、病弱与多重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社会行为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等。这些儿童在得到特殊支持之前要经过严格的鉴定,通常包括三步:一是专业机构的评估。专业机构通常会根据确定的鉴定标准,对儿童的表现进行鉴定。二是入园初次评估。在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入园前,幼儿园会请家长填写《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兴趣调查表》(见表1),〔3〕资深特殊教育工作者与家长作详细沟通并记录,收集起点资料,并对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现状进行初步分析。三是幼儿园评估。幼儿园评估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预评估。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入园后,特殊教育教师和特殊支持需要教育协调员会参考《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兴趣调查表》的调查结果,将其暂时安置在适龄班级,班级教师有目的地观察并记录其一日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并依据观察记录分析其语言、社会、运动、认知、自理等能力大致所处的年龄水平,了解其学习特点、能力及需求,填写《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学习特点调查表》(见表2)。〔4〕第二次是正式评估。预评估结束后,幼儿园相关团队认真分析讨论有关该特殊支持需要儿童一日生活的情况,选择两套及以上的评估工具,由评估小组作出正式评估,小组成员一般包括普教、专职特教、学科带头人,必要时会邀请专业治疗师一起进行评估。只有经过严格鉴定并被确定为有特殊支持需要的儿童才能成为该政策所关照的特别支持对象。

二、“特殊支持需要和”政策的特点

(一)关注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

为有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瑞典形成了由各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同时,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瑞典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1.配备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教育协调员以及教育领导者等相关专业人士

特殊教育教师的配备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瑞典学前融合教育实践的成功。这些教师除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了解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需求,并能与班级教师沟通合作,共同作出针对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课程安排。此外,他们还通过记录分析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学习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对其发展产生的效果。

按照瑞典教育部门的规定,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教育协调员协调幼儿园、班级资源以及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资源。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教育协调员承担更多工作。例如,执行学前融合教育政策,确保国家课程的实施;帮助其他教师处理好与学前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及特殊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为学前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提供服务及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检测儿童学习效果;与学前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家长保持合作关系;与其他教师合作并发展其专业技能等。

教育领导者的责任在于保障所有相关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法规、项目计划等被切实贯彻实施,并为提高教师教学和学前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学习质量出谋划策。

2.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瑞典政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专家指导。瑞典政府会选派不同领域的专家在幼儿园做巡回指导,主要包括言语治疗师、医生、感觉运动发展方面的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以及监管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专员。其中,言语治疗师主要负责特殊支持需要儿童语言方面困难的鉴别,制定改善计划并与幼儿园教师共同实施计划以及检测其进步情况;医生主要为父母制定育儿计划,并和父母交流儿童情况;感知运动方面专家主要为相关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提供帮助。教育心理学专家为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二是教师培训。瑞典政府认为应对教师尤其是资深教师提供相关的在职培训。同时,当地政府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课程进行认定,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多方面培训。目前,为使学前融合教师更好地掌握有关融合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一套针对新教师的专业培训计划已在瑞典实施。这一培训计划将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的培训进行了整合,参与培训的教师结业后可获得普教教师与特教教师两种从业资格证书。

(二)注重学前融合教育家园以及社区的合作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学前融合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在瑞典,社区具有资源整合及其他方面的整合功能,能从各个方面对融合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宣传学前融合教育理念

在瑞典的传统文化中,一方面人们具有同情弱者、援助残障者的文化心理;另一方面却又不能完全接纳残障者的受教育权和其他平等权利,〔5〕人们通常认为,残障者应被隔离在特殊教育环境中接受较为简单与低等的教育。为此,瑞典政府借助社区的支持,积极向社会宣传学前融合教育理念,以期转变人们的观念,营造接纳残障者的氛围,构建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社会环境。由此,特殊支持需要儿童融入到了主流学校,接受到了平等的教育。

2.帮助筛查特殊支持需要儿童

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关键在于发现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社区依靠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现适龄的特殊支持需要儿童,邀请专业人员对这些儿童进行初步筛查。

3.提供个性化家庭支持

瑞典的社区会根据家长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家庭支持,如咨询支持、情感支持等。〔6〕在不少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家长的观念里,同类家庭的相互启发最为实用。为此,社区组织有关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家长的小组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获得有意义的帮助。社区还邀请专家为家长提供咨询与培训,以引导家长辨识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需求,帮助家长掌握指导和培养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方法。

(三)重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合适的幼儿园环境有利于全体儿童对个体差异的理解,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实现特殊支持需要儿童与他人的有效融合。

1.创设有效的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的创设是指为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创造一个限制最少、安全、有效的外在环境。学前融合教育物理环境的创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建筑和设施的无障碍,例如为肢体残障的儿童改装厕所、游乐场设施、学校进出口;为视觉障碍儿童铺设盲道;为听觉障碍儿童设置可视化铃声等。二是活动室空间与设施的无障碍,包括活动室外观设计和空间运用、座位安排以及环境布置等方面。

2.营造有“社群感”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的营造是指创设一个能使特殊支持需要儿童与同伴、教师、家长之间有效互动的内在环境。学前融合教育心理环境的营造主要通过三项措施来实现。首先是营造认同与接纳的环境,教师通过安排“模拟和体验障碍”活动(见表3),〔7〕帮助普通儿童设身处地地了解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可能面临的困难,学会接纳他们,并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与特殊支持需要儿童进行互动的技能技巧以及提供可能的协助等。其次是营造安全和具有归属感的环境。教师会对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持积极与接纳的态度,并帮助儿童彼此间产生正向的互动。同时,在营造安全和具有归属感的环境时,注意发挥同伴的重要作用,同伴可以学习掌握与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沟通方式,如手势、动作等,并且通过榜样示范、口语提示、身体提示等方式引导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正确参与到学习和生活活动中来。最后是营造尊重与自我实现的环境,瑞典的学前融合教育强调要更多地为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提供机会。例如,让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成为班级服务者,让他们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增强自我认同感。

3.运用辅科技手段

物理环境的无障碍实现的是空间融合,心理环境的营造实现的是社会融合,辅科技手段则有助于各种实现功能的融合,从而激发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潜能。辅科技手段既包含辅科技设备也包含辅科技服务。前者指能够使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功能有所增强的所有设备,后者指所有适用于帮助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操纵辅科技设备的服务。〔8〕瑞典学前融合教育借助辅科技手段,不仅有效预防了周围环境可能对特殊支持需要儿童产生的伤害,减轻了照顾者的负担,而且有效提升了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独立能力和功能表现。

三、“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政策对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及其专业发展

相较而言,瑞典的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学历、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水平均较高,而我国学前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容乐观。为提升我国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学历层次。在瑞典,从事融合教育的教师至少要具有大学学士学位,某些融合教育职业的任职资格甚至要求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第二,制定专业标准。瑞典从事融合教育的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有关融合教育的理论素养,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此外还了解与融合教育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第三,实施资格认证。在瑞典,从事融合教育的教师必须获得普教教师任职资格和特教教师任职资格的双重证书,如果教育对象是具体类别的特殊支持需要儿童,还需获得相应专门领域的资格证书。第四,改革培养模式。瑞典借助正式与非正式多种形式的培训,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相联,建构了一体化的融合教师培育体系。对我国而言,还应依据实际情况开展校本培训与行动研究,以指导从事融合教育的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增强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强化和完善社区的参与

社区的支持是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中,社区的支持比较薄弱。我们可借鉴瑞典社区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经验,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以强化和完善社区的参与和支持。第一,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宣传融合教育理念,转变人们以往的教育观念。第二,组织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社区活动,增强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及其家长与普通儿童及成人的互动机会。同时,帮助普通儿童及其他家长消除对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及其家庭的歧视心理。第三,提供培训机会,通过对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志愿者以及家长的培训,增强其对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社会交往、情绪控制、语言交流及社会认知发展等方面的了解,掌握必要的促进特殊支持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与技能。

(三)注重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通过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的创设和辅科技手段的运用保障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安全与发展是瑞典学前融合教育的关键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改善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促使其更符合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需求。第一,为特殊支持需要儿童创造一个最少限制、安全、有效的外在环境,要根据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需求主动调整幼儿园的环境,以方便其学习和生活。第二,创设一个能够使特殊支持需要儿童与同伴、教师、家长展开有效互动的内在心理环境,以促进学前特殊支持需要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学习。第三,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手段支持,为学前特殊支持需要儿童提供适宜的科技资源支持,帮助其顺利进行学习与生活,让他们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与生活。

参考文献:

〔1〕GIRMA B. Inclusive education in Sweden: Responses,challenges,and prosp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011,26(2):128-148.

〔2〕CRESANTUS B. Indusion and classroom practices in a Swetish school:A case study of a school in Stockholm〔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2016,7(3):119-121.

〔3〕〔4〕ANETTE S,ANNE L,LILLY E,et al.“Special Support” in preschools in Sweden:Preschool staff’s definition of the construc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2010,57(1):44-55.

〔5〕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25-129.

〔6〕SANDRA A,SANDRA K. Advocating in school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What’s new with IDEA〔J〕.Social Work,2008,(3):320-329.

儿童科技教育第5篇

1 美国“自信、个性、朴素”的儿童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儿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这一教育理论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强调了教育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要符合身心的发展;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要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有利于儿童发展智能和创造力的机会与环境,创造一个最大程度地唤醒每个人的自信心、强调发展个性的潜能的、特质的教育场所。认为学前教育机构应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自由的、社会化的坏境,使儿童能自然地离开家庭,自信地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学习。美国幼儿园环境设计中很重视对孩子的社会性教育,其朴素现象可归纳为“不卡通”“不豪华”“不现代”“不崭新”“不气派”五个方面,户外游戏场地没有豪华的大型玩具和体育设施。只是些废轮胎制作的秋千,小型塑料制成的滑梯,旧泡沫制作的城堡,软绳或旧铁桶连接而成的攀爬架,平衡木、自然的泥土、草场和沙砾等,一般没有塑胶跑道类的人造设施。这些活动空间的材料大多为经过消毒的废旧物品,便于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和创造,从小亲自体会生态、自然的环保理念。这种朴素的环境缘于真正考虑环境对幼儿园的教育。用我们国人的观念很难理解,朴素的有点简陋的设施,让许多家长觉得难以接受,甚至怀疑这是他们宝贝要生活的地方吗?朴素理念运用于环境设计中,展现了美国教育者自信的姿态并且反应了美国家长受教育程度以及成熟而理性的理念。

众所周知,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科技进步,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美国由其朴素的环境培养和塑造有创造力的人才。从儿童开始渗入创造高于一切的思想教育,就是通过这样的启蒙教育,美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

2 日本“自由、自律、公共精神”的儿童教育

日本教育者的英明之处在于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要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能变为“成品”的奴隶,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形成更大的生存压力,营造“适者生存”的氛围,合理的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通过环境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让孩子受益终生。

日本国家对于小学建筑空间以及幼儿园研究比较早也比较重视,在儿童教育问题上,日本算是与众不同,目前新的儿童教育理念―儿童社会教育正在广泛宣传。在日本,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社区教育部门,现在的教育重心都放在培养儿童的社会性上―公共精神,培养儿童爱祖国、爱集体的观念,使儿童个人融入社会的技巧、态度和价值观上。“自由、自律、公共精神”,这是日本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也同样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文明开化,求知识于世界”,“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这样的口号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被日本国家教育部门提出。日本明治时代已经真正做到了普及义务教育,除此之外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婴幼儿教育、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发达国家都比不上他,办学条件上,日本整齐划一,甚至超过了美国,美国的城市、郊区、农村的学校不论师资还是环境都存在着差别。日本教育不仅为日本培养了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更为日本培养了具有“公共精神”的国民。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社区教育机构,目前日本的教育重心放在儿童、和老人上面,为了培养儿童社会教育、培养儿童融入社会的技巧、态度和价值观,幼儿在园内体验集体生活,养成幼儿初步具有喜欢过集体生活的习惯和团结互助、自主、自律的精神。“自由、自律、公共精神”的教育思想使日本整个民族抱成一团,凝聚力、向心力使他们在大国面前无惧无畏。

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金。这些国家的教育理念不论是朴素、环保还是团结、爱国这种社会教育培养出的国民表现出的,是我们国家教育理念中忽视的。比较国外幼儿教育理念,我国幼儿教育理念的研究既不深刻也不长远。

3 中国“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非常重视教儿童识字、读书。读的书中渗透着道德情感的教育。我国重视幼儿识字、读书的教育传统,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秦朝儿童在七周岁之前就能够认识二三千字,能够读不少的书。由于有这种基础,大多数儿童在九周岁之前也能够读完《四书》《五经》。他们同样也受到了各种知识、礼仪、思想观念、乐器、歌舞等方面的启蒙教育。在这教育过程中,古代教育家已十分重视循序渐进、严爱统一、各因其才、寓文化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等重要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我国,从早前的“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再到明清两代的八股取士,教育和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用这种功利目的极强的心态来教育我国的儿童,儿童的素质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吗?如今虽然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可大多数幼儿园仍然以教授知识为重点的,没有为孩子的素质做真正的铺垫。要想让我国赶超美国和日本,那么就应该从教育做起,从娃娃抓起。从小为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增强其责任感和爱国心,并使他们学会团结、互助。

4 丹麦、德国的儿童教育

在《丹麦幼儿园设计新趋势》一文中,丹麦设计师将生态的概念引入了幼儿园环境设计中。幼儿园的户外环境设计中有大片的草地、果树和灌木。整个场地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处处遵循着生态、简洁、质朴,毫不张扬的设计原则。这里所有能量、水、电和食物的循环都是可见的,儿童可以亲眼看到它们产生、使用、废弃和再循环的全过程,从小培养丹麦儿童的环保意识。

德国的幼儿园是以儿童为本的出发点为教育理念,德国教育界非常强调亲职教育,并认为它是无法通过幼儿园教育来取代的。于是,大多数幼儿园只是半天班,目的是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是与父母一起享受亲子教育的。在德国的教育中,非常强调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他们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而非知识的教授。幼儿园中采用情境教学,园内以角落主题布置为主,便于孩子通过情境更好的认识大自然、接触事物。德国的幼儿园也特别重视幼儿的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如孩子独立思维能力、人际交往的关系、团结合作的能力的等等。

儿童科技教育第6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模式

一、建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依据

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儿童文学是幼儿园的所有教学环节之中最重要的内容或教学资源,在幼儿园的五大学科领域中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课程乃至游戏中,都涉及大量的儿童文学内容,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的思想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探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们事关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以及日后从事幼教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至今,在中国高等师院校中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一直是参照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设置的。现有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都是沿袭中文专业体系而来,而忽视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重理论研究,轻教学研究;二是重学科理论,轻专业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生实践技能等都与中文专业有所区别,显然,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及模式不能真正适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更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现在所有儿童文学教学中,由于缺乏对高师院校儿童文学教学的研究与探讨,因此高师院校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步子是极其缓慢的。[1](P.18)故而建构一个具有“适用性”和“实效性”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模式非常必要。

“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双重的教学任务:既要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对文学学习的转化运用能力。”[2](P.20)从专业发展角度,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教育与职后实践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就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素质而言,未来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不泯的童心和爱心,以及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独特的感悟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讲述创编以及表演能力等。

《现代教学论》中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3](P.108)我们建构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模式为:“史论析理――名作读赏――创编表演――教研训练”,这一模式完全是依据云南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昆建教授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的“两个统一”和“两个侧重”而建构的。所谓“两个统一”即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性教学与继承性教学相统一,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与传统性相统一。所谓“两个侧重”,即在理论学习中侧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4](P.21-22)因此,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一新的尝试会为从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学的同仁们,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或材料,也将使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以及儿童文学实践能力有所提高。该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当前国内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趋势,完全符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缩短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职前、职后的距离,有利于他们毕业后高质量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

“史论析理――名作读赏――创编表演――教研训练”模式既继承了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的“史论析理――名作读赏”部分的要求,又突出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特色的实践部分“创编表演――教研训练”部分。形成了从知识到技能,从学习到运用,从学院到幼儿园的完整教学体系,其强调了师范性,突出了学前教育的职业特色;强调了学科性,突出了专业特色;强调了文学性,突出了技能特色。既重视了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又提高了学生教学科研水平。

“史论析理”主要讲析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儿童文学中外发展史。“史”即儿童文学史,包括对儿童发展进程的详尽阐述及各阶段经典作品的评论。“论”即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包括本质论、文体论、创作论。[5](P.28)这一环节贯穿始终,但主要是在儿童文学教学的前几部分。必须通过儿童文学的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从而使儿童文学成为高师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6](P.75)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史”为经,以“论”为纬,侧重析理同时兼顾系统性。析理就是指要深刻理解具体的儿童文学理论,分析事例,找出规律;把事例概括出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个别到一般,从而深刻地掌握运用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达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可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较好地把握作家作品的韵味和内涵,了解古今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及其规律。“史论析理”构成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框架,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遵循教材的编排模式系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能占有一定的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指导阅读,鉴赏,创编等实践。

“名作读赏”主要是指培养学生阅读感悟和体验鉴赏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能力,是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融注于理论教学中。在文学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文学,促使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体现在具体的实施中,则要求教师了解文学接受的规律,顾及学生引起性别、年龄等特点儿显示的接受特点和文学期待,使文学阅读适应于不同学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趋向、想象力发展程度和语言把握能力。”[7](P.11)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其中语言教育的目标有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同时语言教育要求幼儿教师能够“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由此可见,成功的儿童文学教学,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鉴赏能力,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素养,为日后从事幼儿园教学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以及对儿童进行文学熏陶和阅读指导做好必要的准备。

“创编表演”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儿童文学的创作编写以及当众表演的能力,这是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阅读赏析的基础上提高儿童文学的创新实践能力。创编表演能力的培养使得儿童文学教学贴近儿童本位,使教学具有文学和职业培养的针对性和儿童性,更能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和动力,在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了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能力,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很好地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这一环节有别于高师院校的中文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能力培养,在中文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能力培养中,更加强调创编能力而不强调表演能力。而学前教育专业在儿歌儿童诗朗诵、故事讲述和儿童戏剧表演方面更突出了自身专业的特色和职业要求,同时在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整个编演过程中,同学们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教研训练”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教学科研能力,在理论学习上登上一个新台阶。“教”是指学生们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鉴赏水平后,不但能够自己阅读鉴赏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而且还能够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儿童受到文学熏陶和语言教育。“研”就是指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要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积累和读赏相当数量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科学研究能力。把握儿童文学的自身美学特质和发展规律,了解国内外儿童文学的动态研究,并且能够根据所学专业深入了解儿童,描写儿童,教育儿童,研究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如何运用儿童文学有效地积极地启蒙和熏陶儿童,在发展儿童的语言基础上,引导儿童热爱文学,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鉴赏指导和创作能力,更好地为幼儿教育事业服务。

“史论析理――名作读赏――创编表演――教研训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前教育本科专业。

学生充分掌握儿童文学理论,完成培养目标,具备以儿童文学理论鉴赏文本的能力、创编儿童文学常见文体的能力、表演儿童戏剧的能力,同时形成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在这一儿童文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讲授与指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读赏、讲述、创编、表演、教学、科研一体化,强化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及实践能力。课前:学生三分钟背诵儿歌、儿童诗或讲故事;课上:分组讨论,每堂课每小组必须提出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回答或探究一些实际问题;课后:利用网络读赏儿童文学作品和展示学生创编作品,撰写小论文。同时我们实行儿童文学教学培养思路“三结合”,即“学・教・研”结合――“读・写・演”结合――“学院・幼儿园”结合。这样就将儿童文学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课上课后,使儿童文学教学具有“专业性”、“文学性”、“适用性”、“实效性”的特点,达到了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又培养了学前教完全可以胜任未来幼儿园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晓波.高师院校儿童文学教学现状与发展前景的思考[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王昆建,王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 报,2010,(2).

[3]赖志奎.现代教学论[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4]王昆建,王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 报,2010,(2).

[5]彭应.儿童文学教学中的史论结合策略[J].文学教育,2008, (5).

儿童科技教育第7篇

>>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初步探索 自闭症儿童教育方法的探讨 自闭症儿童教育支持与服务体系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浅析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 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及师资培养 淮安市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 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研究 自闭症儿童教育诊断评估工具及其特点分析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方法对比与分析 论家庭社会工作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强化理论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培智学校自闭症儿童教育适切性的思考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反思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教育策略 培智学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践研究 自闭症儿童个别教育个案研究报告 浅谈自闭症儿童 浅谈儿童自闭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5]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作者简介:

周凯旋,许佳宾,李娜: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王艺杰,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

儿童科技教育第8篇

【关键词】 现实技术 科普读物 早期阅读

现实技术也称为AR,借助计算机技术将现实生活中较难体验到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等进行虚拟化操作,并通过电子屏幕将现实与虚拟画面进行交织的一种技术,为儿童打造了全新的视听感官世界。AR技术在科普图书中的应用,掀起了儿童阅读模式的新浪潮,这一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各界的讨论与关注,尤其是作为家长更是对现实技术图书表示出更多的牵挂与担忧。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客观收集家长对现实技术科普图书秉持的态度,并作出总结与分析。

一、现实技术应用在科普图书中的优势

1、现实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科普读物的不足。传统科普读物只是用简单的图文形式展现科学技术知识,能表达的内容局限、不够完整和清晰,导致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如,由于图形绘制的原因,有小朋友错把小猫认成小狗,错把番茄当作苹果。传统科普读物也不能很好的展示自然现象、科学实验、及已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事物。增强现实技术能将所有事物及过程通过虚拟世界完整呈现,并与真实世界进行“无缝”衔接,弥补了传统科普读物的不足。

2、现实科普图书契合儿童心理发展特性。在对AR的具体评价中,许多家长表示显示现实技术科普图书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并且同意阅读形式很新颖,观察出儿童对此书表现很大的兴趣。可见AR技术应用在科普读物中确实不同于传统的科普读物,能通过技术处理把课本内容从二维图形转换为可以发出声音、可以运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角色,从视、听、感、观各方面激发孩子的兴趣,使现实科技读物变成易被儿童接受的具有亲和性的科普读物。由于儿童的热爱,与科普读物真正契合和的感官发展需要,使得现实科技在科普读物中的应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于一般读物,能使儿童更加投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与好奇心,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2]。

3、现实技术应用于科普读物得到家长认可。在实践调查中,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科普图书之后,有大部分家长对AR图书做出较高的评分,表明家长对科普图书持肯定态度[1]。阅读结束后,许多家长主动询问了AR图书的购买渠道,其最后呈现的购买力度与图书评价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结果,表明现实科技在科普图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二、现实技术应用于科普图书中的挑战

2.1电子设备给儿童带来安全隐患

现实技术的实现需要借助手机、摄像头、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协助来实现,这些因素使部分家长对儿童使用科普图书的有益性产生质疑。有些家长表明担心儿童因过分沉溺现实科技科普图书对视力、语言发展能以以及亲子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确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儿童联盟在2000年时曾对使用电子产品的儿童身体、情绪、认知等各方面做过系统调查,并明确对低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提出反对意见,表明电子产品确实会对儿童的成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亚洲最近的调查也显示儿童的近视发病率以攀升至29%,而且发病原因与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也表明,3岁以上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可以从中获得较大益处[3]。

2.2现实科技对儿童发展利弊及教育有效性质疑

调查中,有家长对AR图书表示出否定态度,认为儿童在AR科普书中的投入,会使传统的父母向儿童传授故事的这一方式受到冲击。并且质疑AR技术的运用是否能真的带来有利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AR技术在图书中的内容显得单薄,而且技术上也不够成熟,并且AR技术显示的内容对儿童理解图书所传递的内容没有本质上的显性帮助,可能对儿童视力、情感与认知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结语:AR技术在儿童科普读物上的技术应用使图书行业又迎来发展新机遇,AR技术在儿童读物上也能高度契合儿童发展心理,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但是任何一场改革都会伴随质疑与挑战。AR技术的运用,应正视可能为儿童成长发育带来的隐患,在此基础上寻求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结合科普课本的真正教学目的,用AR的丰富的视听感受特性,激发儿童的探索欲与好奇心,为儿童的学习与认知发展带来质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李建荣,孔素真.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实验室科学,2014,03:98-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