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2 16:32:15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1篇

    当今世界己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已成为影响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现状来看,现行的教育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观了这样的不利局面,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他们的智力,深化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培养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并且实践中提高了道德认知能力,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教育效果。随着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其德育意义也日益体现出来,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体现了德育的本质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①   活动是培养德性的基础与熔炉,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皮亚杰认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个体获得道德发展和自身的完善”。②

    传统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只注重于满足形式上的道德说教与灌输,因而方法比较简单。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面向社会、深入了解社会的过程。而学生对社会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实现德育向生活的复归,走出教育过于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误区,必将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以闽江口河口湿地调查为课题的王汀滢等同学在调查中发现闽江口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他们带着相机,到几个主要湿地进行实地拍照,拍摄了很多让人警醒的照片:闽江上游和闽江口周围地区不断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使得湿地水质受到极大破坏,大面积的围垦造田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破坏最严重的是仓山城门镇的马杭洲,乌龙江特大桥的建设就已破坏了一大半湿地。而马杭洲剩余的湿地又被福州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征用,拟修建“华厦世纪园”,目前马杭洲已被部分吹沙造地,人为破坏十分严重。其它几块湿地也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如果全部按现有的规划进行建设,几大重要湿地将不复存在,这将是一场生态灾难。他们在对蝙蝠洲的实地考察中还发现了大量用于捕鸟的网,被人用饵毒死的水鸟(中白鹭),大量的珍稀候鸟被偷猎后被摆上餐桌。

    对此他们感到震惊,他们迅速策划了一次宣传活动,向市民发放调查问卷和宣传资料,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他们还向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写信,呼吁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研究得到省内外媒体和多位科学家的关注,也得到卢展工同志的肯定。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不仅教育了别人,更是一种自我教育。通过这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他们真正认识到了提高全民素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也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事。完成了研究报告之后,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原先我们与这个社会的接触似乎是太少了。不管怎么说,我们自己开始走向了社会,第一步虽然蹒跚,但毕竟是前进了。”他们的项目已经获得了第20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但比获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这一段研究经历和人生感悟。

    二、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尊重己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选题,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获得第1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谢鑫淼同学在谈到这方面的体会时写道:“创新需要平台,创新需要建立在前人的大量工作、研究的基础上。这次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中筛选出青枯病生防菌,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和前人发现生防菌对青枯菌致弱现象是分不开的,对致弱作用的认识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防治青枯病的途径,同时也将筛选生防菌的范围缩小了。正是因为研究起点高,才很快筛选出了对青枯菌具有致弱作用的菌株,取得了良好的防效。试验结果要从多方面验证以避免偶然性,因此试验过程要严谨,对结果要经过反复验证,最后才能得出结论。在以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会不断积累心得体会,不断学习科学知识,熟练试验技术,完善自我,以严谨、踏实、认真的态度,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谢鑫淼同学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得到了磨练,不断地取得进步,入选国家队,于今年5月赴美参加第56届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

    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同学们体会到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面对挫折永不言败,坚定不移地去探求未知领域,找出自己未知的答案。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认识科学研究的机会,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尊重科学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树立科学研究所必须的献身精神。

    三、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多采用小组为单位的研究学习方式,所以整个研究过程离不开小组成员的集体协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时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因此,青少年中的沟通和合作,有助于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进行大米草危害研究的戴婧琳同学在谈及自己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收获时写道:“我从小都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一和陌生人说话就心跳加快。可现在我却发现自己已不再那么害羞了,这都得感谢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  在这里,我觉得一切都很美好,老师就像是我们的朋友一般,认真地倾听着我们的想法,当我想到什么好的方案时,就会大胆地说出来,而且能够表达得很清楚。这让我自己也感到很吃惊。我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了,性格也没以前那么内向了,自信心一下子增加了,这让我感到很兴奋。这便是让我终身受益的一大收获。”

    同婧琳一起研究的陈凌诗同学则写道,“在这段历程中有我们最幸福的合作,这份难能可贵的默契促使我们不断寻觅、挑战,一起克服困难、一起进步。这段历程解释了‘友谊’的真谛,每每回忆起来,倍感温馨和快乐。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段历程会陪伴我们走得更顺畅些。”

    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是21世纪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使同学们走出课堂,获得了实际锻炼和体会感悟的机会。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有挫折、会有失败。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体会到协调、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形成责任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四.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以及潜能的充分发挥,既可以增强自信,又可以通过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学习别人的优点与特长,促进自己的全面进步。这有助于消除日常学习中的“差生”观念,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体验。

    蔡寓帅同学在班级中成绩并不突出,他一度对自己缺乏信心。我建议他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我的鼓励下,他也开始投身研究。他注意到近年来城市热岛效应问题越来越突出,垂直绿化能在小面积内进行最大限度的绿化,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引发了他研究垂直绿化的兴趣。他向我提出了《城市垂直绿化研究》的研究方向。课题确定后,我和他一起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相关内容,了解垂直绿化的相关知识。他选择了测试墙面温度、空气湿度、垂直绿化理想植物等方面开展研究。他一次次在烈日下实地测量,进行长达4-5个小时的实验。面对一大堆测出的原始记录进行数据分析与整理,最后利用这些数据撰写论文。他的论文《城市垂直绿化研究》后来被收录到福建教育出版社《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好评。从此他开始自信起来,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毕业后他顺利地进入加拿大的着名大学深造。他在给我的信中写到:“是您给了我很大的鼓舞,那次创新研究是我人生的新起点…….我已立下志向今后从事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倡导学生主体性,给每一位学生以充分的尊重。这有利于学生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发现和认识自我,取得成功体验,获得自信心,进而对各方面的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过程与体验,通过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德育意义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能有力促进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灌输” 固然必要,但受教育者道德“自我建构”更为重要。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德育的新平台,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使德育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它已成为德育工作的良好载体。

    参考文献:

    1.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3 (01)。

    2.  陈玉馄、程振响着《研究性学习概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版

    3.仇忠海主编《开放性主题活动—上海市七宝中学模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版

    4、吴铎、罗国振主编《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霍益萍着《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2篇

第一,形成了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可操作性研究的完整体系。之前学界虽已有不少研究青少年德育的成果,但多涉及其中的某些领域、部分,在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相对缺乏;尤其是理论探讨较多,内容较抽象,在实践指导性、操作性层面研究相对较弱。该书从实现中华民族21世纪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任务视角,对中外历史上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未成年人道德形成和发展实际相吻合,分阶段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和基本指标,探讨了未成年公民道德素质养成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作用机制、养成环境营造和优化、养成的实际途径、可操作方法,形成了一套实用的培养方案及具体的道德品质测评方法,使得这一成果不仅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青少年道德养成问题上也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第二,努力探索通过“养成训练”培育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实践路径和方法。该书的另一特点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抓住青少年道德“养成”这一关键环节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力求突破一般道德教育著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以及偏重理论说教、忽视可操作性实践的倾向,为青少年公民群体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人格境界的提升,提供既符合品德形成规律,又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并行之有效的具体方式、方法。

陈延斌教授率领的课题组,通过数年的调研和实验,探索出了通过“养成训练”培养未成年人基本道德素质的一系列有效方法。道德养成训练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行反复训练和体验,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凝聚为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观和道德品质培养方法。道德养成训练是训练、体验感悟与素质积淀的统一。该书为我们展示了道德养成训练活动的相关步骤和训练方案。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该成果调研创建的德育方法所具有的实效性,作者所在的徐州文明办、徐州市教育局五年前就联合发出文件,在徐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广该训练方法。据了解,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实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3篇

【关键词】音乐实践;青少年;自主创新;能力

马斯洛曾指出,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这表明创造性是所有人都具有的潜能,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只要在科学与合理的培养下,在每个个体身上都能得到发展。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质量观、教学观和师生观。本着引导探究,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暴露自己学习的疑难,交给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通过质疑交流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实验中采用的措施是:1、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2、增加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3、允许学生向权威挑战,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音乐体验,为他们创造了展现自我的空间,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青少年的天性,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也蕴含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也表现其中。这些都有利于发展儿童独特的审美感知,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使他们从小喜爱艺术,具有用绚丽的画笔、美妙的声音、优美的动作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能力。"在青少年强化音乐实践中呈现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的新景象。

目前,各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有这样几个关键的要素:一是属于自己的;二是创造出来的;三是新的东西。提高青少年自主创新能力,几乎成了许多教学研究人员的共识。但通过一些资料了解到,大部分学校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青少年的音乐实践研究着眼点不明确,实践性、参与度不高,没有有效性地强化青少年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对提高其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的作用小。

音乐这门学科不通过实践的形式是没有办法实施和操作的,所以,音乐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首先,音乐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其次,音乐是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实感受的。音乐不是理论,音乐必须是依据音响,必须亲自实践。因此,必须通过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音乐是音响,必须通过聆听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来,进行主动创新、积极合作、探索研究。第二,音乐必须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实践包括聆听、编创、演奏和演唱等活动。

1、注意音乐的时间性,为青少年广阔而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空间。

音乐是听觉艺术,青少年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然而它又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青少年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同时,也要关注音乐艺术的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实践中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过程都应重视青少年的音乐实践,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将其作为青少年走进音乐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探索提高青少年有效参与音乐学习的实现形式和过程,就是积累大量的具体案例并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备课等形式积累校内外活动资源,发掘音乐教学的多种渠道,努力提升青少年的艺术素养。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青少年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3、充分挖掘青少年的有效参与性,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转变音乐教学和学习的观念,引入多种音乐教学方式,充分体现综合性、建构性、创造性和生成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有效参与性的发展;促使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探索提高青少年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参与的途径和方法,并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教学氛围。大力培养青少年艺术人才。倡导有效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培养出创新性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建设做贡献。使学生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在音乐认知、音乐技能、音乐审美和情感上获得发展和提高.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4篇

一、密切联系实际,做好调研工作谋篇布局

1、明确调研目的。要通过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团干部、团员青年和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基层实情、找准实际问题、创新工作思路。通过调研,重点研究影响和制约共青团工作和志愿者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青年和志愿者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调研,进一步建立健全推动工作的机制体制,实现共青团工作和志愿者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2、凝练调研方向。本次调研工作以“微笑*、和谐先锋”为主题,以“查找突出问题、研究工作举措”为主线,以做好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工作、巩固“志愿、公益、创业、成才”四个支柱、实现“两个全体”目标为主要内容,围绕6个重点方向展开。具体包括:对团干部、团员、广大青年及全社会的有效覆盖、影响和服务;奥运志愿服务成果的保留转化;青少年公益事业发展;青年成才;青年创业;首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同时,各调研组还要针对组成部门的工作职责,就如何推进各部门当前工作开展深入调研。

3、精心动员部署。团市委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调研工作,调研工作由团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团市委书记会成员分别牵头组织,团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推进。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中央和市委有关精神,研究部署团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制定调研工作整体方案和重点任务推进表,严格环节流程,具体责任到人。书记会成员身体力行,带头参加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深入基层作报告和开展调研活动。机关各党支部书记、各直属单位负责同志认真履行本单位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各具特色的实践载体。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制度措施保障到位,为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扎实推动调研,把“早严深实”的要求贯穿始终

在指导检查组的悉心指导下,团市委调研工作始终体现“早严深实”的要求。

1、规划早,调研开题。在学习培训环节展开的同时,团市委就对调研工作谋篇布局。确定6个调研方向后,按照边调研、边细化的思路,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研究专题、具体课题,找准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如,团市委调研组先后两次到*青年报社调研,就团属企事业单位如何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怎样服务青年发展、怎样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等进行了反复研讨。

2、组织严,整体推动。团市委开展调研工作,注重集体研究、民主选题、全员开展。团市委书记会、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在集思广益、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分别牵头1个调研方向,委派1名正处级干部担任联络员,吸收分管、协管部门干部参与,组建了大课题组。课题组注重广泛听取意见,细化完善方案,如,团市委企业系统采纳各基层单位建议,围绕“覆盖全体青年、影响全体青年”的命题,提出16个调研子课题。团市委机关各部门、直属单位党支部充分发动起来,结合业务实际,深化调研工作。目前,团市委已形成“选题明确、责任人明确、预期成果明确”的调研工作格局,有力保障了各项调研的顺利展开。

3、研究深,重心下移。连日来,团市委51次调研工作遍布直属单位、工厂矿区、田间地头、基层组织、新兴领域青年群体。不论是领导同志还是一般干部,坚持深入基层、贴近青年,掌握实际情况。在*青年报社、青年实业集团、青年宫等单位,调研组与直属单位同志就“企事业单位发展与服务青少年成才”畅所欲言。在房山区、西城区等单位,调研组与大学生“村官”、基层团干部促膝谈心。在志愿者协会、“青檬”网络电台等单位,调研组与抗震就灾志愿者代表、扶老助残志愿者代表、新兴青年组织的骨干成员研习交流。可以说,此次调研直接面向基层、面向青少年,重在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4、举措实,务求成效。首先,注重程序性。团市委对调研课题选取、方案细化、调研形式、组织实施、撰写报告、成果交流各个环节都落实了责任人、落实了时间节点。其次,边调研、边影响、边覆盖。把调研过程作为深化业务工作的过程,作为教育引导青年的过程,达到每调研一次,就团结凝聚一批青少年的效果。再次,不断转化调研成果。把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好做法,及时总结、借鉴、推广,研究论证推动青年工作和志愿者工作的有益举措,为下一步学习实践活动打基础、做准备,也为推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启发了思路,积累了经验。

三、成效显著,调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下一阶段工作目标

通过调研,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新形势下推动共青团工作新发展,标准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通过调研,团市委进一步廓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市委确定的建设“人文*、科技*、绿色*”的工作主题,以“志愿、公益、创业、成才”为工作重点,全面巩固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全面推进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工作,全面提高共青团组织青年、凝聚青年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调研成果,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全面推动首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新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志愿者协会,形成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整体保留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队伍,依托“志愿*”信息平台,汇集170万名奥运志愿者的信息资料,制作发放志愿者卡,建立完善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和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认定、激励制度,引导志愿者长期、有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保留5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加大*志愿服务公益实践项目的开发力度,整合资源,为全市百岁以上老人提供“包户”服务,为全市残疾人外出就医提供帮扶,三年内实现为全市残疾人提供结对志愿服务。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不断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率,力争在三年内使全市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达到全市人口的30%。

深入总结奥运志愿服务中形成的各类精神文化成果,加强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深入推进“微笑*”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志愿者“微笑圈”的社会影响。

2、全面推进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工作。一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抓住纪念改革开放30年、90周年、建国60周年等工作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青少年投身发展、服务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对青少年思想动态的及时掌握和研究分析,提高把握网络舆情的能力、正确引导青年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加强青年创新创业工作,重点做好第11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筹办工作,以此为带动,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形成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整合资源,建立青年创业扶持基金,大力开发青年就业岗位,在*建立100个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基地。三是不断深化公益项目,为青年成长提供有效支持。继续打造青少年公益电影节、青年学习节等公益品牌,加大*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筹款力度,向各类困难青少年提供有效帮助。进一步建设好12355*市青少年服务台,发挥*市禁毒教育基地的作用,切实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针对不同类型青年群体,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帮助。四是深化青少年成才服务工作,深化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和推优入党工作,不断完善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村官和基层志愿者的工作机制,为广大青年在基层一线建功成才创造更好条件。以新世纪英才学校、中学生业余党校等为载体,着力抓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继续深化“*青年榜样”评选活动,选树青年时代典型。着力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做好发现、凝聚、培养、举荐各类青年人才工作,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5篇

关键词:灾区中学生生命教育法制教育

一、灾区开展中学生的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的意义

5.12汶川大地震500多天后,发生于北川中学的一起少年杀人事件令人深思。犯罪嫌疑人为一名16岁的高一男生,因迷恋网络暴力游戏,导致成绩下滑,产生厌学、自卑心理,甚至萌生了“杀个人,就不用上学了”这样荒诞的念头,最终他因杀害品学兼优的同学,自己锒铛入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校园暴力事件,凸显了震后灾区学校素质教育内容中生命教育及法制教育的缺失。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屡屡出现的校园暴力案件对在校学生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影响了积极正向的教育目标导向的实现。教育工作者、心理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各行业各部门都进行了深刻反思,希望通过多种渠道的努力提醒人们关注这些脆弱的心灵。例如2004年3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加了“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方面的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规定了生命教育的内容:“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200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旨在从政策层面上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综合保障机制不完善、课程设置零散、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等问题。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但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如何将二者的核心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地震灾区学生的心理重建,仍有待于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作为四川省抗震救灾心理援助绵阳工作站的一线心理学工作者,在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合作近两年的灾区心理援助的工作中发现,对灾区学生仅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灾区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视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灾区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中还必须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制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养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灾区青少年学会分辨是非、识别善恶,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树立民主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身利益。这两方面的教育从哲学层面讲都是一种人性价值观的体现,一个立足于倡导、一个立足于维护,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对震后灾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具有重大的意义,要将“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这样的主题思想贯穿到灾区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

二、国内学校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近十年的文献综述来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在我国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学校教育实践领域的成果不断涌现。

1.从生命教育这个领域来看,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生命教育兴起及发展的研究综述。这一方面主要是介绍生命教育在国外兴起及逐渐发展的过程。

(2)对于生命教育理论体系的思辨研究。

(3)生命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及方法探索,尤其是对于学科教学的渗透与结合。

(4)生命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5)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生命教育研究,例如自杀、他杀及其他犯罪类型,涉及不同的年龄层次,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青少年。

(6)针对地震灾区心理重建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这一部分由于开展时间较晚,所涉及的更多是理论成果。

2.国内法制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制教育思想体系的研究。

(2)不同类型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实施对策研究,其中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也包含一些职业教育的学校类型。

(3)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但这方面涉及的学科很少,如语文、思想政治教育,且主要是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研究。

(4)与青少年犯罪问题相结合的思辨性研究,旨在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和建议,也较缺乏实证研究。

(5)针对社会其他人群的现状和实施对策研究,如农民工、教师、社区服刑人员等。

3.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目前,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已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各自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涌现,但将两者的理论体系有机结合的成果较少,尤其是针对以地震灾区的特殊情况为背景,如何整合二者的研究更少。

三、在灾区开展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以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的研究为基础,以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在灾区多所中学开展一系列旨在提升青少年生命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这些实践活动是以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为依托,建立一个活动平台,以学校日常教学和课外教学为途径,面向群体和个体等多个实践对象。

1.在灾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理论体系结合的研究。将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已有成果,以地震灾区的特殊情况为背景进行推广和整合,探索一条两种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素质教育之路,使灾区青少年树立一种良好的人性价值观,将“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这样的主题贯穿到灾区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具体而言,是以实践为基础深入探讨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思想内涵,系统梳理和发掘两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策略经验,以及这些措施对于地震灾区的推广性和有效性。

2.开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选取地震灾区多所中学的部分班级和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渗透的试点,以语文、思想品德和历史等学科教学为平台,挖掘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及法制教育内容。同时,分年级构建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主题活动目标体系,初一至高三年级教育目标,内容分层递进,有效开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法律意识。将二者贯穿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自主管理、科技教育、环境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之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

3.开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从学校、班级、学生个人三个层次上开展以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从学校这个层次上而言,可制作宣传标语、展牌和教育文化长廊,开展全校性的文艺宣传活动,举办法制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同时邀请相关的专家,组成宣讲团进行“阳光助教”活动,组织灾区学生与在押青少年犯面对面交流,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少年法庭”等活动,打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从班级层次而言,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法制文艺节目,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家长学生座谈会等;从学生个人层次而言,寻找优秀个体代表,结成“一帮一”的对子,通过博客、短信、日记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同时结合社会力量的援助拨专款印发“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画册、相关影视光盘,引导广大灾区学生提高“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

4.开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的“家庭——学校”合作的实践活动。在灾区学校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有条件参与实践活动的亲子家庭,以“伟大的生命”为主题开展工作坊,让学生们了解生命形成的过程,理解父母养育的不易,也让家长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体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选择适当的教养方式,从而使亲子双方形成对生命的尊重感和价值感。同时利用一些团体辅导技术让家长能更有效地参与到生命教育中去,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同时,将法制教育的内容穿插在主题工作坊的活动中,以一些与家庭生活有关的典型案例为契机,以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为途径,让亲子双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

5.以“如何保护生命”为主题的生存技能训练的实践活动。除了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他们在各种灾害及突发事件中的生存技能。和公安、武警等部队部门联合开展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们掌握如何避免在火灾、溺水、触电、人身伤害等意外事故中保护自身安全,培养自我防护意识和强烈的生存欲望,使他们能够果断正当进行自护自救,机智勇敢地处置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

四、结语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党中央在新世纪的发展理念,其中也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在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直都缺少生命意识的教育,这种缺失会导致青少年漠视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甚至任意粗暴地践踏生命。北川少年杀人事件这个惨痛的悲剧再一次警示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同时,还必须重视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将法制教育建立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将“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这样的主题思想贯穿到灾区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使学生懂得如何尊重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倡导生命的价值以及提升生命的质量,使灾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走向更高、更完善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

2.张美云.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

3.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论坛,2009,(2).

4.陈群辉.国外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启示[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6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于我国各级教育体系的始终,其中初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步阶段,也是青少年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站,其所包含的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对初等教育的基础和内容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奠定初等教育基础

人是一个文化、价值、意义的存在。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现象,关涉文化价值的选择、传承、发展和创新,没有文化价值参与、没有文化价值根基的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种“无根”的教育,“无根”的价值观教育也注定了是—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初等教育面对的学生处于人生起点,既是健康成长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青少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且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最终促进青少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良好的初等教育,能够保障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需要初等教育体制和初等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提供适应其接受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以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初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青少年由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确定性,加之其对自身的纪律约束能力较差,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难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价值观教育能够辅助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兴趣,将学习的外在动因转变成内在驱动,从而为初等教育奠定学习动机基础。其次,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团队精神。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将青年作为劳动者的主要部分;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学校变成了锻炼青少年团队精神的主阵地。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理解分享、服务、平等,从而促进青少年在初等教育阶段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其文化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信仰教育丰富初等教育内容

当前社会信仰领域中的现状,致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的信仰,但是,由于社会受到多元化倾向的腐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正被那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所腐蚀[2]rnm。初等教育是青少年信仰形成的第—阵地,其从教材、教师、教学等环节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信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初等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和信仰教育相辅相成,依靠信仰教育提供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德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德育内容。青少年德育是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教育与德育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德育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以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其次,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文化内容。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前人创造了优秀的思想成果,铸造了中国特色的信仰风格,如果青少年缺乏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就会将文化教育当做一种知识,而非一种修养,失去了初等教育的文化传播意义。通过信仰教育使文化、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既能减少青少年的思想障碍,又能使青少年接受共性理解,促进其文化学习进步。

二、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要做空谈书面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动的指南,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针对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资源少、人才少、政策少等三方面。初等教育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基础教育,表面上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以文化教育为主,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重少、教材少、手段少,从而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落后阶段,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理论研究资源保障,造成当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仍然借助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文化、社交等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使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部分来自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另一部分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由于中小学学生数量相对高校较少,所以招聘的专职教师数量非常少,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可能肩负着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造成思想政治教师既不能与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能实时掌握学术动态,最终造成了初等教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政策支持关系密切,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初等教育既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又没有校内政策倾向,导致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始终停留在自主坚持状态,从而使初等教育中暴露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口述、板书、多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整体看,又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发生在教室或学校内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发生在课堂外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讨论、演讲、扮演等实践教学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变过去该课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节,容易组织实施,实践形式丰富多样。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创新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缺乏针对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并需要稳定的教学团队去钻研,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教材手段,尽管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学校在师资力量分配方面仍然偏向于文化课程,这样就进一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青少年对社会问题关心较少,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学手段越单一,思想政治内容距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越遥远,造成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乏味等负面印象。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当前面临两个尴尬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太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理解困难;另一方面思想理论太浅,又起不到思想政治引导作用。两种困境的根本是对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传播缺乏明确的定位,如果长期以理论学习和笔试为教育手段,必定引起青少年的抵触,而如果以社会实践为主,又难以找到与青少年思想政治相吻合的切入点。所以,探索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创新,是今后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低龄化

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与高校学生相比在理解力、社会实践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传播对象,其低龄化特点对传播媒介要求更高。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广泛采用“灌输式”方法,重“教”轻“学”的现象十分普遍。青少年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触更快,一旦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灌输,就容易抹杀青少年的思维自由性。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目前的“教”和“学”都偏离了青少年这一中心,教学内容没有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相融合,教学手段没有与青少年的信息接受方式相结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青少年而言是一个记忆、背诵的课程,靠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难以使青少年进行主动思考,更难以使理论内容深入青少年内心,也就无法转化成他们的世界观。这种始终停留在表面上的传播方式引发了表面上的接受方式,极易造成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形式化,失去了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教育意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的低龄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青少年既是身体成长的阶段,也是思想和信仰初步形成的阶段,低龄化特点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特别是青少年对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发展成就的浅显理解,如果不能采取多样化、有效性地教育手段,极易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异常突出。思想政治课并不是语文、数学这类文化课程,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并且多由一些主课教师兼任,对这些教师的评价,通常不会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察标准。而且,尽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行笔试,但是仅仅从试卷上很难准确地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观当前初等教育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现状,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初等教育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待,在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下,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的文化成绩优异,以考取一个好的高层次学校;学校也默默接受了家长们的寄托,将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学习上,而没有集中力量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尴尬地位。其次,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体系没有对应的实践内容,作为一项完善的考核体系,通常会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考核指标,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具有考试成绩这一实际指标,只能对其进行定量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水平,根本无从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最后,评价的有效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尽管当前绩效评价在各行业中都进行了大量应用,在中小学的管理中也出现了少量的绩效评价实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密切关系,而思想又容易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所以仅仅对学生在校时间内的状态进行评价,很难科学地权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

基于当前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特点,探索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从初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构成看,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和青少年三方面;因此,对其创新模式的探索,也从教师培养、教学手段、青少年社会实践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师培养长效化

教师是初等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初等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理论研究现状,必须建立对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使教师培养和教师教学始终共同推进,这样才能保障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快速成长、大胆创新。

第一,依靠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觉悟。师德教育是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的培养和教育,其教育内容和培养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将二者合为一体,既能发挥优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又能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获得更加系统的培养。师德是伴随一名教师终身的品质,依靠师德教育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时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传统的学校培养逐渐转变成教师的自我修养,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向思想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拓展,为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依靠远程教育提供优质培养资源。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高校相比明显不足,远程教育可以弥补这一劣势。目前远程教育在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中都有大量应用,而对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的远程教育目前还比较少,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开展思想政治远程教育已不是一件难事。目前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为远程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在全国的地域分布,建立完善的网络授课教师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远程教育与初等教育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弥补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劣势。

(二)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形象化

初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与高校学生差别大,必须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消除其对思想政治的心理抵触。第一,寓教于乐。玩耍始终是青少年的天赋,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道理、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看,将大道理、大理论融入到青少年熟悉、喜欢的娱乐活动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情景剧、讲故事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富有情节的活动中获得最形象的感悟;寓教于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高度抽象提炼,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又可能走向了娱乐的极端。第二,改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论对青少年还是对高校大学生,都是一门看似乏味的课程,要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善课堂气氛,使青少年由强制被灌输的对象转变成主动提问、主动求索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实是在讲述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对这个道理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因此,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将拘谨的课堂变成互动交流的课堂,通过讨论加深青少年对看似大道理的理解,最终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实践环节多样化

目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具有一些实践环节,包括革命根据地参观、烈士陵园扫墓、英雄报告会等,但是当青少年走出校园后,如何保证其按照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关键在于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当前中小学开设了多种家校联合活动,使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与家长达成思想政治方面的一致,为青少年减少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此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民族兴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科学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可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四)思想政治评价指标差异化

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思想的差别就非常大,同时,地区教育水平、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都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科学地对初等教育进行评价,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方法。首先要按照年级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思想差别显著,在不同年级中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克服年龄因素的影响,又能够增强对教师的评价公平性。其次,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他既要对学生的现有思想水平进行测评,又要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影响,还要追踪学生成长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变化,这就需要调动多个年级、多个地区的教师进行协同研究,还要最大程度上鼓励家长参与该项研究,从而获取最全面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数据。第三,要构建基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化指标体系,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必然产生教育水平差距,教育水平的差距必然引发学生思想政治获取质量的差距,针对这种客观差距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贡献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任何一项知识体系,都应该与实际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一直是学习的根本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有一个误区,内容过于空泛,与实际脱离过多。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道理,从书本上体会这些知识,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比书本上的学习更有用。可以多让学生从课堂外的生活细节,去发现和学习。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不能单一地全靠讲授与自我理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家长及身边人的配合。让家长从生活中的细节去深化这种知识渗透,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感觉。让这种思想教育效果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架子,更不是纸上谈兵。一直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书本理论,不值得学习,背好理论知识就行了。其实则不然,如果能够真正地把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制度会更加规范。真正做到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真正出发点。

四、结论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7篇

关键词 青年教师 能力培养 高等农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只充满活力,勇于探索,业务素质高,教学基本功过硬,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与老教师比,青年教师学历比较高,思想观念较新,思维定势较少,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且热情高、干劲足,上进心和创新意识强。然而,由于刚刚参加工作,缺乏教育的实践锻炼,经验少,业务不成熟,教育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够迅速成长起来,是目前高校共同面临的任务。青岛农业大学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的首批学校,从师德、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能力培养。

1 师德教育熏陶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要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就必须加强师德教育。因为教师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光荣任务,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因此,青年教师刚进校时,学校便安排岗前培训,认真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和“职业道德要求”等课程。培养青年教师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观,树立科学的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勇于开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同时,安排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或优秀教师介绍成功奋斗史,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热爱教育并献身教育事业。

2 教学能力培养

(1)学校采取了以老带新的方式。学校制定了导师培养和督导制度,给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一位德高望重并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师德修养,增强教师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书写教案、设计课堂讲授,传授教学方法。每月至少听两次青年教师授课,做好听课记录,并对青年教师授课进行指导。督导经常听青年教师的授课,随时掌握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现场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出努力方向。(2)进行示范教学活动。在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的基础上,老教师每学期进行示范教学3~4次,引导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授课技巧,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每星期听课2~3次,虚心向指导老师和其他老师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努力提高自己。各个学院还聘请学校的教学能手和省级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从组织教学、授课内容、授课技巧、师生互动和授课效果等方面予以示范,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3)开展精彩一课活动。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在全院上“公开课”,全院的老师和领导当学生,由教学督导、教学名师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现场指导,指出授课讲得成功和可取之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同时,学院每学年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学校的“教学能手”和“教学质量奖”竞赛,有力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4)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可补充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必须迅速掌握并熟练运用。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他们能熟练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把好的网络资源应用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学校每隔两年为青年教师举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多媒体教学比赛,以提高他们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5)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把握教学规律,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在向同行老教师学习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并不断思考与探索,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在不断总结成败的基础上,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6)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学校为青年教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活动,并运用激励机制,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相结合,激发青年教师的进取心、责任感和事业心。有关研究表明:工作绩效 = 能力准だ潭取E┮蹈咝R谑导使ぷ髦谐浞衷擞眉だ疲嗄杲淌Φ某沙ご瓷栌欣肪场?

3 科研能力培养

(1)选择方向,融入科研团队。青年教师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课题组,加入到科研队伍中去。向该领域的专家学习,学习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这样,既能锻炼研究能力,又能为课题组增添新的活力。各学院大胆让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申报、方案确定、项目的实施、鉴定和验收全过程,增强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感性认识,尽快成为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2)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类基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统筹兼顾,不断实验,努力完成。同时,须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最后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或者申请相关专利。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不断得到提高。(3)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学术活动是教师的科研成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术交流活动,青年教师可博采众家之长,开阔科研思路,产生创新思维,提高科研能力。(4)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科技合作与交流。科学无止境,为了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方式进行合作与交流。既加强了学科建设,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还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学校还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指导青年教师的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发展,学校与美国康奈尔、韩国首尔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6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双方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流学生,开展合作研究。

4 服务能力培养

(1)科技服务活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潜在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学校常常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和深入农村地区调查研究,“产、学、研”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科技下乡活动,加入专家科技服务团,咨询和指导生产实践。(2)社会实践锻炼。青岛农大于2012年被评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校规定 45周岁以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原则上在每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前,均应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社会实践锻炼。这一活动,可充实基层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的科技力量,有针对性解决当地区域生产实际问题。因许多科学问题来源于生产实践,促使人们去思考去解决,并为申请各类基金项目提供丰富素材。同时,青年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得到迅速锻炼,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知识,有利于指导学生走向社会。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易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受学生欢迎。通过锻炼,让青年教师在理论上是学者,在实践上是专家,在课堂上是名师。(3)指导能力培养。为了促使青年迅速成长,提高创新能力,学校成立了“创新协会”平台,便于青年教师交流指导经验。每年学校要求每位青年教师都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本科毕业实习,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协助其他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指导学校和全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让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2013年资环学院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环境科技”大赛,获得一等奖的佳绩。海洋学院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第13届“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山东省二等奖。

5 管理能力培养

(1)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须抓学生的思想、学习、体育、生活等各个方面。青年教师在管理学生的同时,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各项班主任工作法规,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班主任培训班,并请校内外的优秀班主任担任指导教师,以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2)教研室主任工作。教研室是学校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鼓励青年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工作,老教师进行指导,开展教学教法研究、观摩教学活动、学科建设、组织编写教材或参与国家高校规划教材的编写等工作。通过压担子、加任务、挑大梁、唱主角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并建立有效的考核和奖惩管理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破格晋升、提拔重用。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学校须从思想、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的局面。正如同志所说:“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学校各部门要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环境,让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只有实现教育事业大发展,才能实现中国梦。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资环专业建设项目(编号:7121003)

参考文献

[1] 王燕,张立.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及培养途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2):73-75.

[2] 徐新阳,韩斌,刘一.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2):47-50.

[3] 庞英,李树超.山东省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效果路径效应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2):62-66.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8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实施;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10-001

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所以要培养当前青少年创新能力应把握的原则和对策。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人文环境因素,还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我在教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抓住孩子的动手意识,合作交流,使每一个孩子能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在创作中得到感悟。但是我感觉影响孩子创新能力的因素还很多,我们要在以下的几个问题中改善自己。

一、科学教育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认识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从目前的教育体制来看,我们大多数还处在“升学率”引导下,一味地抢抓学生的成绩,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死记硬背的念头,对待创新就自然失去想法,甚至有的老师把科学课上成语文课,只强调要记要背的概念,没有抓住科学的真正含义,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专业的科技传播队伍优势,建立青少年“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制,通过青少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熏陶,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逐步养成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

1.培养一支优秀科技教师队伍

科技教师队伍肩负着培养学生和与科技界的交流学习,把素质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开发出适合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教育资源,实现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跨越。

2.培养青少年实际参与科学研究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实践,聘请相关专家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及数据记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青少年进行野外实地综合观测考察,互动交流,提高青少年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培养青少年科学思想的形成

通过聆听科学家的故事、走进国家科学实验室实践体验,向青少年传达科学理念,加强科学思想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聘请专家设定针对性的科研项目及其研究路线,通过实验设计、数据调查、统计分析等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并完成指定科研项目,提交研究结果和结论,促进青少年科学思想的形成。

二、开展科技活动,丰富校园科技文化生活

学校教育对人的创新能力开发具有重要影响。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挥个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力,使之朝向社会目标不断发展,教育不仅促进社会发展,也促进个人的发展。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有两个困惑,一是知识教学任务重,不能进行太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二是现行统编教材并不都适用创造性思维训练。所以教学过程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中心,以学生创新价值为取向,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问题,强化创造性人格和动机的培养,在五年级学习搭支架、造房子时,我主要是以学生动手为主,尽可能地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发挥想象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房子。学生认真设计样图,分工进行,我感觉要比我上一节死记硬背的科学课成功多了。学生认真思考,动手实验,也摆脱了学生讲话、开小差这类毛病。在四年级学习养蚕的教学时,那时因为天气较冷还没有蚕,我就让学生看书自己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利用星期天回家查资料,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讲给同学们听听,看看谁是本班的“智慧星”。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但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实践,学生还是没有想象的理解得多。所以我觉得经常动手,开设校园科学设计活动还是势在必行的。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造教育的主渠道。我校在语文、数学、科学、活动等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贯彻“民主和谐、全面全体、因材施教、主体主导、启发探索”等创造性教学原则,自觉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全面渗透创造性教育原理和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及创造能力,教育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和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实践表现能力。

三、社会应该注重科学理念,发扬科学探究精神

从社会系统和青少年生活的具体社会环境看,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因素、社会经济基础因素、社会文化观念因素和社会环境交往因素。社会经济基础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就创新活动的条件而言,经济因素在根本层次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经济基础是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社会条件和物质利益动因。社会文化观念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现代的文化观已经超越了仅仅把文化简单地看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阶段。社会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持久性活动及其成果的灵魂和精髓。社会文化交往环境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人是社会动物,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单纯地解释为个体的活动,而是与其所生活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空间时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个人的活动也反映着社会的影响,具有社会活动的意义,受到内在和外在的社会规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约束、激励和推动,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交互影响。人的活动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所以,青少年所置身其中的社会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养的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社会文化环境和交往情境,就成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社会条件或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