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景观规划方法

景观规划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7 15:42:49

景观规划方法

景观规划方法第1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理论;方法

1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

1.1 生态原理

绿地景观是存在于人类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绿地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中包括了纯粹的人工生态系统、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从宏观上来看绿地景观,研究的是基质、廊道以及缀块之间的结构、组合与格局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进行空间上的组合,而这种空间和组合上的改变,不但要服务于人类,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其它因素,还要服务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从中观上来看则是要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万物相和谐的生态系统。至于微观上,则是要打造出以人为中心的绿地环境,让建筑与各种绿地景观处于和谐、自然的状态。

1.2 形态原理

以绿地为主建立起的生态系统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古代就有“地有佳气,随土而生。山有吉气,因方而上,气之聚者,以土沃为佳”的说法和“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绿地景观的具体表现就是各种各样的绿地形态,这些绿地形态是所有组成绿地景观的空间、比例、秩序、地质、色彩等元素的总称,而组成绿地景观的个体则是各种各样的街头绿地、专用绿地、公园、道路绿化、风景绿地等。

1.3 文态原理

文态代表的是一个地域的内涵与总体特征,其中所包含的是该地域的人物风貌和物质形态,同时也是发展历史的根源。而城市中的文态性绿地景观就是以建筑布局为导向,以该城市的人文风格为基调,并综合的展现出秩序之美的以后总城市绿地景观。它主要是由建筑、绿色植被、山体河流、街道等物质及人类的活动所组成的。这里不但有有形的物质参与其中,同时通过这些物质寄托了某种或多种感情,能够勾起人们的回忆与联想或起到教育、纪念的意义。

1.4 心态原理

绿地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基础,其关心的主要是对人的服务,而绿地景观所重视的更多的是人类的身心健康与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关心如何将绿地环境设计成人类相互理解的空间;其次是采取人性化的设计,探索如何在不同的环境、层次、地域、人群中来设计空间环境的特征;最后则是如何在不以人类为主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尊重自然的绿地设计与规划。

2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方法

2.1 遵照生态原理进行规划

建设符合生态原理的城市绿地景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持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城市绿地景观的建设,只有构建其相互联系的系统性网络,才能将整个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出来。其次是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即确保城市绿地景观中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 遵照形态原理进行规划

建设符合形态原理的城市绿地景观,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形态上我们对绿地景观的要求是可见的、可赏玩的、可游览的、可触碰的,它应该是能带给人美好感官的,能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意的。在功能上我们对绿地景观的要求,则是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其次需要做到的就是形态与功能上的有机统一,并且要在这种统一中体现出多样性,即确保城市绿地景观的设计是可以不断变幻,带给人不同感受的,毕竟再美好的事物,一成不变同样会让人觉得乏味。

2.3 遵照文态原理进行规划

建设符合文态原理的城市绿地景观,其实并没有过多的要求,需要注意的只有一点,就是在规划时需与当地文化、历史、风俗等环境背景相符合,切忌生搬硬套。如我国某些城市修建的仿欧式建筑,未得其髓、徒具其形,而且在满目的中国风建筑中突然出现一个区域的欧式建筑,给人的感觉只能是不伦不类。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城市的绿地景观,他们都应该是本地人文、历史环境的一个缩影,其中的代表,如北京的故宫及周围的皇城遗址公园、北海公园等,就都很好的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风貌。

2.4 遵照心态原理进行规划

建设符合心态原理的城市绿地景观,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上,一定综合的考虑人群的心理感受与需求,绿地景观的设计要符合人类心理情绪发展的规律,要着重关注人的心理健康与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如在建设开阔环境中的绿地景观时,就应该设置一些具有私密性的空间,来满足不同人群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在设计某些大型的空间时,如游乐园、公园、风景区等时,应该首先考虑到核心景观与中心景点的问题。中心景点的存在,不但是对整个规划空间的一种凝聚与统驭,同时也能让人们对这一空间从心里上产生归属感。

参考文献

景观规划方法第2篇

【关键词】城市 规划 景观 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以适应或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并对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指导,是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城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国家推行的各项发展制度和支撑条件,所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和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恢复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并促进对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应遵循人文主义、科学实用、可持续性、因地制宜以及文化本位的原则从总体上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优化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有三方面。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科学规划。第二,通过对城市本地特色的挖掘,打造城市的内涵。由于历史因素,自然条件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形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风貌和个性。第三,要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城市景观设计及其特点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 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 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 是在对土地性质研究之后做出的综合利用, 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 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 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美, 不仅意味着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内容, 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 还应符合形式美原则。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之后, 城市景观设计就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 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 杭州作为旅游城市, 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城市景观还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的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 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 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 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特点

景观可理解为景与观的统一体。景, 即风景、景物, 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 观, 即观看、观赏, 是指人对景的各种主观感受。从环境艺术角度看, 景观是一种视觉现象、自然现象、生态现象、文化现象等人类生活环境中一切视觉事件和视觉事物的总和, 是一门相互关系的艺术。广义上分, 城市环境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地域性的综合体现, 有地域性的特点。人文景观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概括, 具有历史性、人文性、民族性、地方性、实用性等特点。就人文景观而言, 由于人类文化传统的差异, 美学思想的不同, 所以形成的景观风格也有很大差别。大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以儒教文化为中心的东亚人文景观;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欧美人文景观; 以天主教文化为中心的拉丁人文景观; 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中心的阿拉伯人文景观; 以印度教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人文景观。

三、城市总体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1、确定城市空间景观体系

对城市的景观进行系统组织, 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即确定城市主骨架, 确定不同景观特征的景观区、景观线、景观点和景观轴, 从而建立起易于识别感知, 富有特色的有序联系和发展态势, 形成逻辑有机, 具有鲜明个性的总体空间形态。

2、布置城市人文景观活动空间

根据城市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形成的布局特征,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活动性质、内容、规模进行布局, 从而为局部地段或片区详规、景观规划设计在内容上、性质上, 以及尺度、形态、气氛等方面, 提供依据。

3、城市道路、水面、绿地系统环境控制

从空间环境质量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江、湖、河、海和滨水环境建设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组织和空间环境特征, 进行总体设计。

4、提出城市色彩、照明、建筑风格、城市标志物与建筑小品等的整体设计构想

从塑造城市个性、特色的要求出发, 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传统特征, 对城市的色彩、建筑风格的分区、城市的基调、城市的重点, 对照明主要标志物和重要的建筑小品, 作出总体布局的构思。

5、注重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构思重点地段的空间景观效果

对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广场、步行街、城市入口、重点公园、滨水地段等的布局、性质、设计要求进行研究, 并对重点地段如市中心、车站广场、商业步行街等的形态设计, 提出大的构思方案和设计建议, 为下一阶段的局部设计提供可靠的指导。

6、制定相应的设计指导准则

以上城市总体景观设计, 除用图纸表达设计意图外, 主要还通过制定城市景观设计指导准则的文、图表方式进行表达, 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管理条例, 作为执行的依据。

四、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 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 都应作出回答。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 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 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娱乐建筑的空间, 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 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 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 当广场的地面过大, 使建筑物看去象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 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结论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城市规划引导着景观设计的开展,景观设计反映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景观规划方法第3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维护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确认识城市河道景观, 是做好设计工作的前提。对城市河道景观的认识, 不能仅停留在“风景如画”之上, 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 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城市河道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水是生命的最基本条件, 水生生态系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城市河道景观由河槽、河滩和河岸林带等组成。这种空间结构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类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廊道, 是城市中可以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同时, 由于城市河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城市河流景观中还保留了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痕迹。因此可以认为, 城市河道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与变化的景观形态, 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 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 李金路1996) 。

但是,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 目前多数城市在整治河道景观时, 仅侧重于它的某些功利价值, 如防洪、水运、灌溉等, 景观设计多采取传统的工程措施, 即拓宽河道, 裁弯取直, 石砌护坡, 高筑河堤等。的确这些方法能够立竿见影,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显得很“整洁”、“干净”、“漂亮”, 但是却忽略了许多缓慢的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如河道拉直后径流速度加快, 将会导致下游地区大量的沉积和淤塞, 同时也减少了地下水的补充。石砌的护岸整齐划一, 但却改变了在多种自然力作用下形成的河床、河岸的自然特征和重要功能, 削弱了视觉美感, 同时由于河岸垂直陡峭, 落差大,加之水流快, 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 使得人们走在河边, 有一种畏惧感, 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性。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典型的“ U”字型硬质河道, 完全改变了一个动态的自然景观系统, 扼杀了河道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岸边的芦苇、水草被清除, 两栖类动物的生境廊道被切断, 水生昆虫不能正常羽化。河道景观这个城市中最具丰富生态价值的环境失去了活力, 成为钢筋混凝土的渠道。工程治理方法只能解决单一的问题, 对于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必须要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我们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

一、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对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是很重要的, 它是指导整个设计过程的理论依据, 也是影响整个项目实施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不同的设计背景、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区域环境等, 所应采取的设计方法是不一样的。下面探讨几种河道景观的处理手法, 仅供设计师借鉴参考。

1、河道驳岸景观的营建方法

(1)驳岸的虚实处理

对于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 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即“实”景与“虚”景。所谓实景就是通过一定的硬质景观建设, 包括适当的园林建筑等, 创造具有形态的环境空间景观。这种景观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尺度感,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植物、建筑间相互的关系; 虚景即在水流相对平静的驳岸环境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 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艺术配置, 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方面是创造岸边植物景观的丰富性, 另一方面这些景观雨水中的倒影色彩虚实相生, 变化丰富, 与其它景观形成对比。

(2)驳岸景观空间形式

河道景观在空间形式上不像游园、广场等相对集中, 它的特点是窄长。因此在空间形式的处理上要做到既变化多样, 又协调统一。对于主要景观节点的驳岸注意处理近水与观水的空间, 游览道路、绿地、沙滩的规划设计与其驳岸材质方面做到多样统一。根据不同的地势, 使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相互结合。

2、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式

河道景观创造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而植物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注意植物组团与开敞空间绿地的设置, 乔灌草配置与植物造型等根据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合理搭配, 做到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相结合, 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同时要季相分明, 做到三季有花, 四季有绿, 把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起来。

3、河道道路景观设计方式

河道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坚持自然、朴素的理念。河道景观区的道路不同于其它的道路, 主要以休闲漫步为主, 因此在道路设置上应把交通运输道路和休闲游道区别对待。休闲游道与绿地、小游园等空间相互交叉, 近水栈道、驳岸相互贯穿, 产生多变的景观空间, 以丰富休闲审美的多样性。

4、文化景观的建设

河道景观建设在新的时期不仅仅停留在排涝功能, 休闲观光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在景观设计的浪潮中,特色、特征成为景观的亮点, 其中文化的体现在特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河道景观如何体现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河道不同于主题公园、游园等, 在体现文化景观方面存在许多局限性, 因此要挖掘河道自身的文化传承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 如有些河道的码头、遗址和传说典故等都是文化的来源元素。

5、设施景观

河道景观的建设公共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桥梁、坐凳、垃圾箱、标识系统、电话亭、照明灯具等, 它们在发挥自身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体现着一定的景观价值。比如桥不仅具有交通功能, 同时也是重要的景观观赏点, 站在桥上可以俯瞰水面的纵向景观及河道两岸的景观; 作为城市的景观标志及标识之一, 桥还起到分割城市河道空间的作用, 其造型也丰富了河道的水面景观。因此, 在考虑桥的交通功能之时,一定要注意它的景观及观景功能。

6、夜景景观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 对城市夜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多维空间景观使单一的景观审美方式和感官更为丰富, 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魅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营造城市河道夜景景观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例如, 广东珠江的滨水景观, 黄河在兰州市区段的20 km 风情河道景观等, 夜景效果各具特色。利用跨河桥梁、驳岸、建筑、景观灯等, 营造多彩缤纷的水中倒影、反光等幻象, 五光十色, 变化丰富, 景色迷人。

二、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的维护与管理

在河道生态景观管理的整个过程,要加强河道绿化的管理,保证达到营造的效果。

1、植物的养护管理

河道绿化中,为防止林带高出堤岸影响行洪,要求树冠不超过20m。若林带高出平均堤岸0.3m,汛期需进行剪枝整修。对植物生长的管理,要按照所选植物的生态学要求和生长习性,精心管理。由于河道堤防与坡面的绿化环境大体相似,所以管理上也大体相同,注意河道绿化环境的特点,植物常常可能遭受到淹水的危害,所以在植物的选择和养护上要注意植物的防水措施。另外,河道环境中由于温度较大,所以要注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发生后要及时采取措施。

2、其他维护措施

河道的绿化与景观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和管理,才能保证各种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得到良好的管理与维护。

3、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保护接近自然状态的河流,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现在在河流治理中,多采用更换河流护岸的形式和材料,来减少河流水量的下渗,让小河沿着混凝土砌筑的水路流去。被切断了与自然环境联系的小河,造成了生态环境明显的贫困化,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净化作用,势必会给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群造成重大伤害,小河生态也就慢慢地荒废了。

(1)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

(2)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3)尽显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

总之,当今最成功的河道改造方式就是尽可能多地重现自然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王晓琴.城镇河道风景化治理理念初探[J]. 技术与市场. 2012(06)

[2] 朱晨东.关于我国河流生态整治的若干方向性问题[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01)

景观规划方法第4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方法;景观生态学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urban road landscape in the ecological imp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tents of the road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raised the urban roa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as well as to the road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earch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city road; Planning methods; Landscape 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作为一种线性基础设施,道路在促进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路域理化环境的污染、动植物栖息地的干扰、水土流失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地质灾害的诱发、景观视觉质量的下降等。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该学科理论与方法用于道路及道路网生态效应研究。

l城市道路景观对生态的影响

为了获得生态效益,道路必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为人们服务。在此过程中,道路起到了引导路人、组织交通的重要作用。它将各个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伴随着整个交通过程。然而,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讲,人为道路的构建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组成部分,对生态必将产生影响。因此,在道路规划时,需要避免道路对重要物种的生态斑块进行人为分割,同时道路形成了新的阻隔带,影响了原有生态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2道路景观设计思路方法

对于道路的景观设计要着重强调其领域属性,以形成其区域特色,使道路与两侧空间相融合,进而弱化道路与周围界面的隔离,使行人在其中行走时有鸟儿翱翔空中,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的感觉。其设计手法可通过布线、空间变化、领域分隔、道路设施及周围建筑环境等方面来实现。

3.1布线

“蛇形”布线是由一系列相反方向的S型曲线组成,S型曲线可以给人们观察周围环境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

3.2空间变化

道路可根据各路段交通流量不同或地形条件限制出现宽度的变化。在区别空间变化波动时,宽度变化是一个很重要内容,它可提供错车空间,在特殊情况下亦可提供停车间,有时还能为行人提供休息逗留的场所,给人以空问的惊喜。

3.3领域分隔

作为居伟区内的生活性道路,应有为居民提高生活空间的领域感,其效果可以通过分离法来实现。

3.4道路设施

生活件街道通常有步行者在活动,此种活动常仃随意件和观赏性,故要求其上面多设置公用设施等硬质景观(如座椅、花坛、候车亭、交通标志等)以及选择宜人的色彩和尺度,这样可增强人们的美感和愉悦感。

3.5建筑环境

建筑因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类型应该和谐并具有艺术特色。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经常采用柱廊和悬挑,它们为行人创造了一个庇护的环境,使街道空间与建筑内部问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内外兼顾的整体,使道路与室内空间连接起来,使街道真正成为居民生活场所的一部分。

3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3.1分析现状,明确目标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不仅仅是考虑狭义的视觉景观和道路交通功能,而是连带城市总体规划、交通、环保、经济发展、历史文脉、自然、旅游资源等因素一起考虑的综合规划设计,针对具体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必须对道路所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道路承担交通功能、道路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等进行周密的调查分析,指出现状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设计目标及指导思想。

3.2景观规划构思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构思包括功能、景观、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多方面的初步思考策划。设计构思中首先要确定道路景观风格定位,影响道路景观风格定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如山、水特色,道路功能定位,如迎宾大道、商业街,人文因素,例如是体现现代气息还是传统风格。围绕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目际和风格定位,结合道路各区段所处位置和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关系特点,构思道路景观结构,拟定主题思想,进入具体景观规划设计。

3.3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设计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道路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是生态护坡和道路绿化。道路两旁的边坡为景观生态学上的边缘和边缘地带。它属于诱导边缘,过渡显著,在工程上会有边坡不稳定的效果,在景观上它是一个不连续的边缘地带。因此,采用绿色植物材料对斜坡和山体进行覆盖,以防止坡面和山体的侵蚀、风化。

道路视觉景观设计应和道路平、纵、横及路面结构等设计相结合,道路平面线形、竖向设计和横断面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变化,力求做到道路线形、分隔带、绿化带、边坡等连续、平顺、自然且通视效果好,与周边环境色彩协调、风格统一、融为一体,切忌把道路拉直推平,导致视觉上单调乏味。

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满足道路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的信息交流、休闲甚至游赏娱乐等功能,种类繁多且有实用性的,如公交站点、休闲椅凳、公厕、垃圾筒、电话亭、广告牌、宣传栏;有观赏性的,如树池、花架、亭廊、艺术雕塑、水池喷泉。如果说道路本身景观应力在求“势”、追求大气的话,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由于多布置在行道及城市绿化带,行人缓慢通过甚至可以驻足观赏,其景观设计则应着重在“型”的处理上下工夫,对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出匠心独具的形态,对景观小品进行细部刻画,细致地反映一定的文化主题,既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又有利于塑造道路的特色风格。

4展望

道路景观生态学在我国是个崭新的领域,许多研究内容有待探索。我国近期道路景观生态研究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

(1)总结国内外现有成果,引入新方法与理论,开展前沿研究。通过全面系统地总结国内外近年来道路生态学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如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为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如3s技术、三维动态可视技术;加强对典型地区的跨尺度综合研究,对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作深人的探索。

(2)以典型旅游公路为突破口,开展细致深入的景观调查、路线优选、构造物设计等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充分收集和利用现有历史资料,如航片和卫片,对道路沿线水文、土壤、地质地貌、气候、土地利用、经济发展、文化、历史、民俗等资料开展充分细致的景观普查、规划与设计工作。我国道路选线历来重视地质选线、地形选线.而结合生态环境选线相对处于弱势,从景观资源保护(尤其景观美学资源)来考虑选线更是欠缺。

结束语

道路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和我们对道路景观生态问题的关注,相信研究队伍会越来越壮大,前景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黄宁,符锌砂.公路线形与景观设计的配合[J].湖南交通科技,2006.

景观规划方法第5篇

【关键词】三维;建模;方法

1.地形模型(DEM)的建立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是一种连续变化的曲面,这种曲面是无法用平面地图来确切表示的。随着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自动测量仪器的广泛使用及制图技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描述地球表面的方法――数字高程模型被广泛采用。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是以数字的形式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在一起,表示实际地形空间分布特征的模型。DEM的核心是地形表面特征点的(x,Y,z)坐标及一套对地形表面进行重建的算法。

目前对于地形模型的构造有许多方法,如规则格网法(GRID)、不规则三角网(TIN)、混合法(GRID-TIN)等多种方法。其中,GRID模型是用一组大小相同的格子来描述地形表面,适用于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TIN模型是由分散的地形点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一系列不相交的三角形组成。它描述地面的真实性由地形点的密度决定,适用于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为了充分利用GRID、TIN两种模型的优点,又提出了混合模型(GRID――TIN)的方法,即在平坦地区使用GRID模型,在复杂地区使用TIN模型。

1.1 TIN构建方法

在数字地形建模中,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通过从离散的不规则分布的数据点生成连续的三角面来模拟地形表面。TIN模型的特点是它能以不同层次的分辨率来描述地形表面。

当地形中包含有大量特征如断裂线、构造线时,TIN模型能更好地顾及这些特征从而可以更精确合理地表达地表形态。TIN数据结构由两个基本元素组成:(1)点(X,Y,Z)坐标;(2)连接点形成三角形的一组边。这些三角形镶嵌形成了一个连续的面片表面。TIN构网的方法满足Delaunay准则。Delaunay三角剖分采用最近化原理,它要求通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外接圆不包含其他点。这意味着所有样本点与它们最接近的两个邻近点相连形成三角形。Delaunay三角形外接圆内不包含其他点的特性被用作从一系列不重合的平面点来构建Delaunay三角形的基本法则,也称为狄洛尼法则。除此之外还有最大化三角形的最小角,以及最小化各个边长之和等法则。

1.2 GRID构建方法

所谓规则格网DEM是利用一系列在X、Y方向上都是等间隔排列的地形点的高程Z来表示地形,形成一个矩形格网DEM。其中任意点Pij的平面坐标可根据该点在DEM中的行列号i,j及存放在该DEM头部文件的基本信息推算出来。这些基本信息文件应包括DEM起始点坐标,DEM格网在x方向与Y方向的间隔Dx,Dy及DEM的行列数M,N等。点Pij的平面坐标(x,Y)为:

Y=Y0+I*Dy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基本信息外,DEM就变成了一组规则存放的高程值,在计算机语言中,它就是一个二维数组或数学上的一个二维矩阵{Zij}。由于离散的原始数据的排列一般是不规则的,为了获取规则格网的DEM,内插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所谓DEM的空间内插,就是用一种根据己知数据点(样本点)可以近似地代替一定区域内的表面空间形态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内插出按一定要求分布的格网点的高程值,在数学上叫曲面拟合。内插是DEM的核心,内插主要有两个目的:(1)把离散分布的数据点转化成规则网格分布的数值;(2)加密原始数据点。原始样点的位置和密度往往不一定能满足要求,内插可补充采样点数量和密度上的不足。

1.3 TIN与GRID的比较

在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中,TIN和GRID是广泛采用的用来表示数字地形模型表面的数据结构。

TIN模型的优点:TIN能充分地表达地形的结构特征,具有可变的分辨率,即当地形表面粗糙或变化剧烈时,TIN能包含大量的数据点,而当地形表面相对平缓时,TIN只需最少的数据点。此外,TIN还具有考虑重要表面数据点的能力,便于表达断裂线、构造线等地形特征。但缺点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数据存储与操作复杂,存储空间较大。

GRID的优点:数据结构简单、易于构网、数据存储量小、可以方便有效地进行各种分析与计算、建模方法直接等。它的缺点是存储数据冗余,在地势起伏不大的地区数据冗余量较大。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GRID和TIN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一种能够完全满足实际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2.建筑物模型的建立

在数字城市中,建筑物的三维建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城市三维景观主要是人造建筑物,所以三维建筑物信息的获取与建模是城市建模的主要内容。目前的典型研究主要有:从城市影像中自动提取建筑物,检N-维建筑物和DEM数据、线条分析、使用阴影、透视几何等辅助信息,直接对建筑物或表面进行建模,以及通过影像测量并结合物体的几何知识构建出多面体对象模型的方法等,结合已有的二维地图矢量数据利用航空激光扫描或激光高度计算数据;利用三维深度传感器、多CCD相机和彩色高分辨率数字相机获取的数据实现建筑物建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3DGIS数据的可视化;其它方法如人机交互下的半自动三维建筑物建模等。

3.植物的三维建模

植物无疑是自然场景的重要构成因素,复杂的结构使其无论在造型、存储还是在绘制上都存在相当的困难。目前在植物模拟方法上主要有以下三种:

3.1分形方法

这是一种利用植物形态结构的分形性质(结构自相似性)产生植物图形或图像的方法。其中有L-系统,IFS(迭代函数系统)法和DLA(受限扩散凝聚)模型法等。

3.2粒子系统(Particle System)法

粒子系统方法是由W.T.Reeves在1983年提出的,最早用于模拟火焰、烟雾等,逐渐被用于生成真实感的自然景物,如森林。其基本思想是采用许多形状简单的微小粒子(例如点、小立方体、小球等)作为基本元素来表示自然界不规则的模糊景物,粒子的创建、消失和运动轨迹由所造型的物体的特性控制,从而形成景物的动态变化。粒子系统的一个主要优点是由于其几何图元是点,易于被变换和实现反走样。其主要缺点是景物的表达涉及大量的基本图元,因此设计是一个反复试验和修改的过程,绘制必须有专用的阴影计算方法。

3.3三维结构模型

三维结构模型是一种基于植物形态结构几何描述的模拟方法。目前这一方法包括基于静态结构的几何设计方法和基于动态结构及其调节的生长法两种。几何设计法以一组几何描述量和描述规则产生植物的几何结构,并以此建立植物的三维结构模型。生长法通过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模拟而得到植物的形态结构。

4.其他地物的三维建模

大比例尺地图上城区内的绿化地、中小比例尺地图上的植被都具有明确的边界,且都紧贴在地表上,其模型的构造比较简单,首先从DEM中获取其平面图形的边界点高程,根据算法即可建立它们所覆盖范围的曲面的模型。湖泊、水塘等面状水系要素,也都具有明确的边界,并且由于其范围不大、水面近似水平,所以可以通过平面多边形的三角剖分来建立三角网,同时从DEM得到其边界高程从而建立其模型。至于线状水系要素,则直接从DEM得到线上各点的高程即可进行下一步的图形显示了;绿化地、植被、水系的结构定义与地形三角网相似。其他基础设施地物的三维建模,如雕塑、路灯、围墙等,可以通过其他三维建模软件如3DMAX等直接建模。

【参考文献】

[1]尹贡白,王家耀等.地图概论.测绘出版社,1996.

[2]徐青.地形三维可视化技术.北京:测绘出版社,2000.

景观规划方法第6篇

关键词:持续发展战略;大尺度;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作为体现当地城市的历史、经济、文化的载体,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在多个元素共同作用下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一些产物相结合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美观享受的事物。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运用一些设计理念,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出来。景观规划是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必备产物,也能很好地反映这个城市建设的完善性,能够体现这个城市中自然环境的质量和人文情怀的浓厚程度。

1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

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就是将现有的事物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持,让其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一直存在下去,并且在一定基础上将该种事物进行发展,让其能够提高利用率。城市规划就是对未来城市建设进行一些设计规划,并且进行一些合理的布局设置,是未来发展蓝图,也是现阶段城市管理的一个大的方面。区域规划是针对某一地区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开发和建设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小部分,是组成城市规划的组成成分,并且能够为城市建设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基础[1]。

2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相结合的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对于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发展的规模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而将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规划进行结合,能够很高程度地将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得更好。城市的生态建设正在不断地扩建中,比如园林绿化建设、土地开发等,因此大尺度的景观规划上通过实现景观规划中自带的一些自然属性和景观现状管理的分析,能够将某一区域内的景观进行合理的搭配设置,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建设,促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展开。这样能够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心、愉悦的生活氛围,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富有追求、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大尺度的景观规划也是将景观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结合所想要追求和实现的最初目标和战略思想。

3三位一体论的景观规划原则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三位一体的城市规划时,设计城市空间建设理念应当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来进行城市的设计,比如针对幼儿、青少年、老年人的活动要求来实现他们的活动空间上的追求,让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丰富且充满愉悦。其次,根据自然景观进行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人们生活的环境就是在一个大的自然圈内,人们依靠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地理资源、绿色植被资源等来让城市生态建设得以强化和深入。因此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来进行城市的发展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环境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地。最后,景观规划的原则依靠历史的发展和统一多变元素的相互结合来进行城市的规划改造。城市的建设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上来进行的,城市建设缺少不了的就是让环境艺术步入到人们的视野,建设出一个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城市景观[2]。

4三位一体论的景观规划的方法分析

4.1微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在景观设计中首先要对所要进行改造的区域进行一个设计构思,设计构思的内容包括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将人与健康进行联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构思时首先应当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因素,设计出符合使用者设想的空间场所。在构思之后就要进行构图的设计了,将自己的想法转换在图纸上,在这个时候就应当注意将人与环境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构图,在造园构景上可以选择运用多种方式来突出自然环境的优美,从而形成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在景观设计中要运用对景和借景的手法。所谓对景就是让景观呈现出一个对称的状态和形式,这样的景观能够起到一个主导整体的作用。对景是能够最突出表现的一个景观,人们往往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正对景,比如在道路尽头的亭子或者是道路上的一个明显建筑物。借景是通过借用当地的一些街道景观对景色进行拓展式的延伸。这种借景手法可以给人一种联想空间,能够让人放松心情。微观层面的景观设计也应当加入一些引导示意的物品,比如通过一些有规律的树木种植或者是有文字说明的指示牌来引导,这样就给人一种好奇与探究的欲望。

4.2中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中观层面的景观规划首先要注意尺度问题,将城市各要素进行联系形成一个尺度关系,让景观呈现出一个规则的形态。比如在建设广场时,让广场的主体形态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是椭圆形,这样就有利于施工人员铺设和加工。注意一些景观的色彩搭配问题,比如在北京故宫的建设色彩搭配多为黄色和红色,这些都是与皇家有关的颜色,不但能够体现出统治者的威严,还能够通过黄瓦红墙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比,能够给人一种庄严的环境氛围。色彩的处理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将景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景观设计中应注意进行标志建筑物的设计,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这些景观都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一个标志的作用,不但成为城市的名片,还能够给人一种回忆感和追求感。

4.3宏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宏观层面的景观规划首先进行区域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分析,对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现状、旅游景观特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够为接下来的合理布局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景观的构思要有形象定位,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区域所追求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在景观规划的构建中应当将空间分成不同的体系,让空间形成一种点、线、面的组成,并且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不同风格的景观建设。比如,在一些运河、铁路的建设中应当考虑到实际情况中的交通体系。节点设计建造要能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区域的形态,形成初级的记忆。比如,火车站、地铁站口的建设可以通过调查来分析节点。对于一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景观,要保护起来,让传统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将多元素的人文景观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让城市建设看起来更加统一,而且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不一样的而感受。对建筑的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有序的组织建设,能够形成一种对比,给人们一种视觉的享受,让疲劳的人们能够在精神方面得到放松。在区域景观的构造中,将这些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建设出更加统一、系统、独特的主题景观。

作者:陈烽燧 单位: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景观规划方法第7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问题;措施

无论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还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都对城市景观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基于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就是需要政府加快脚步研究制定、出台以及对专门用途的法规、技术标准机制加以完善;另一方面需要相关的专家学者广泛的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城市规划成功经验,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之下,建立一个城市景观规划可操作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质量的不断提升,克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创造出一个真正具备中国特色主义的城市景观。

一、城市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乏专业人才、经验不足。在城市景观规划这个行业之中,要说其最缺乏的,无外乎就是设计相对应的教育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认证体系,间接的就是相对应的景观设计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供应不足。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长时间以来,因为城市景观规划这一市场管理太过宽松,存在有待整治的市场分割以及垄断问题,在现今的计划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均是以实用、经济,有时在可能的情况之下会注重美观这一原则为指导思想,可以说城市规划太过遵循传统、固有的模式,其理论以及方法研究都严重滞后,直接导致打入国际市场领域的经验严重缺乏。

2. 未能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针对于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来说,目前,其管理仍然未能建立一个真实有效的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政府职能来看,城市景观规划中管理的地位还是不够强大、比较脆弱,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城市景观规划管理都没有对行政执法这一主体地位加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在城市景观的调控方面,政府都没有形成一个应该有的综合主导、调控能力机制。可以说,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在专业的设计、管理工作尚没有引起大家真正、广范围的重视,致使在其中的一系列设计理念、规划的程序与方法以及设计的水平上,整体都呈现出水准不够成熟的现象,差不多等同于国外20世纪70、80 年代的水平。

3. 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目前,我国还未能针对城市景观的规划以及管理确立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致使其严重缺乏切实可行并有效的法律依据,从而使城市景观规划工作无所适从。具体而言,城市景观规划还未能被纳入正常程序的法定管理之下,缺乏有效易操作的法律依据条文。在现在施行的城市景观规划当中,一旦规划的大体要素被确定之后,也就是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建筑师就只把红线范围之内的主体建筑设计放到考虑的范围之内,而对所用地点的周边景观、要实现的功能以及所做用途都不够重视、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致使在城市空间以及建筑体量两者之间缺乏一定的整体协调性。若想要有效支撑以及规划景观设计的要素,就必须要求城市设计的导则具备一定的法定效力,否则,城市景观规划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4. 规划不够整体化、系统化及科学化。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在美学、科学和人性化、与自然环境和谐方面欠缺考虑,存在视觉上追求宏观、尊贵气派及堂皇的形式美等现象,景观规划的内容需要补充和完善。景观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较低,专家参与规划决策和公众参与的机制尚未建立,景观规划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缺乏统筹考虑,比如,景观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特定区域规划等。

二、改善城市景观规划的措施

1. 培养人才,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首先,我们应该加快对城市建设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以及引进的步伐,从各大高校的招生、教育入手,围绕建筑、园林、景观、美学、自然人文、动画设计各个相关学科开展,根本上创造市场人才供应机制。其次,针对于设计规范以及标准来说,必须密切的结合我国国情,广泛有效的借鉴国内以及国外城市景观规划的成功经验,就景观规划的要素和守则,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做出规定,以此作为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依据。再次,对于景观规划市场来说,要严格的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单位资质加以强化管理、整治,全方位的引进市场竞争制度,建立一个完善、可靠的市场准入机制,以便更好的形成规范有秩序的城市景观规划大市场。为了营造优良的城市空间氛围,在设计的大环境概念指导之下,要把城市景观的整体要求作为首要考虑点,设计出要与景观规划的场所、底蕴文化相协调的建筑,彻底改变只是唯建筑主导的传统陈旧观念。

2. 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为了起到引导、主导城市景观规划能够正确、易操作的进行作用,政府相关的部门要制定出各具体方面的城市规划法规以及其设计依据,并加以确定。若想要城市的景观规划能够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以及严密性,就必须对实践中的设计提出必须遵循的具体要求,绝不能投机取巧,不能仅仅顾着自己眼前的那么一点利益,不重视大局。作为政府主管、调控部门,不管是出于职业道德的考虑,还是对城市景观规划质量水准的负责,政府在操作中,都必须对法律条文的地位以及控制指导起到自觉维护的作用。

3. 健全法律制度、强化规划理论研究。目前,基于我国城市中,景观规划设计管理的现实情况,彻底的变革长时间以来都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指导的管理方法是城市景观设计管理的主要改革前进方向。应该以建立健全法律机制建设以及整体的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作为出发点,合理的运用科学发展观,根据公开透明、公正以及公平的原则,改革市场机制的审批制度,规范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管理,与此同时,构建民主严谨、科学具体的景观规划体系,重视景观设计构思,比如多样与统一、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重视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创造人人满意的城市文化景观,从而彻底实现城市永远的可持续发展。

4. 重视艺术、文化的表达。城市景观的规划囊括了人类物质和精神这两大方面的演变经验,也就是说,其是一种人类的文化行为表现形式。城市的设计者要做的和在做的职责其实就是能够把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正确的继承与发扬出来,这就需要城市景观来体现,城市景观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还需要自然风貌的保持、人工工艺的融合、意境的展现,从而塑造成一个鲜明的具备协调文化语境、环境、人类的建筑有机结合体。过去的城市景观都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意义上的专用含义或是说代名词,比如北京城。优秀的文化传统示人就是通过城市的景观规划表达出来,人们必须明白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是自然的绿色,而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基因就莫过于文化的绿色。

三、结束语

城市景观的规划必须合理的关注、重视人类文化中蕴含的特征并含蓄的表现出来,之后,把其融入城市景观规划的整体构架中,构建一个新的城市景观规划理念。

参考文献:

[1] 朱骏,游俊霞,黄卫东.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文化脉络与地域特征――以杭州市余杭创新基地生态核心区景观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10,(7)

[2] 张水英.浅论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4)

景观规划方法第8篇

摘要:森林景观规划是一种处理方式,用以优化在森林里有过程中所得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三者协调平衡。针对我国森林景观生态规划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森林景观;规划;研究

森林景观是以人为中心,将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构成和谐有效的地表空间的人类活动方式。而森林景观规划是一种处理方式,用以优化在森林里有过程中所得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三者协调平衡。森林景观规划同时考虑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既反映生态原理的客观要求,又体现社会需求对森林经营的生态经营过程的影响,可进行通常的森林效益的综合评价,为森林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尽管生态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它一开始就吸取了现代生态学的新成果。并与我国区域,尤其城市、农村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持续发展的主题相结合,无论是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是规划实践均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的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生态规划理论

在理论上,马吐骏(1984)、王如松(1987)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城市、农村实际上是一个由社会、经济与自然3个系统,以人类活动为纽带,而形成的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规划的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学知识调控复合生态系统中各亚系统及其组分间的生态关系,协调资源开发及其他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与资源性能的关系,实现城市、农村及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规划方法

在方法上,吸取系统规划及灵敏度模型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生态规划程度与步骤,即辨识一模拟一调控的生态规划方法,还在数学方法引入生态规划作了成功的探索,创立了泛目标生态规划方法(王如松等,1987)。泛目标生态规划将规划对象视为一个由相互作用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主要特征为:①规划目标在于按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则调控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即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关系,优化系统的功能,追求整体功能最优;②

在优化过程中,主要关心的是那些上、下限的限制因子动态,以及这些限制因子与系统内部组分的关系;③从多目标到泛目标,一般多目标规划方法的基本思想都是在固定的系统结构参数之下,按某种确定的优化指标或规划去求值,其规划结果不过是系统参数与最优结果间的一种特殊映射关系而已,而使优化结果缺乏普遍性和灵活性。而泛目标生态规划则在整个系统关系组成的网络空间中优化生态关系,并允许生境特征数据不定量与不确定,输出结果是一系列效益、机会、风险矩阵和关系调节方案;④在规划过程中,强调决策者的参与(王如松等,1987)。

三、生态规划方法论

在方法论上,运用现代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于生态规划之十进行了尝试。如欧阳志云(1993)根据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探讨了区域资源环境生态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即生态过程分析、景观格局、生态敏感性、生态风险、以及土地质量及区位的生态学评价方法,并根据区域资源性能与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建立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模拟,对定量分析区域资源与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探索,为建立合理的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策略提供生态学基础。

四、生态规划实践

在实践中,我国生态规划的发展一开始就与我国农村、城市与区域的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相结合,大丰生态县规划,天津城市发展生态对策的研究,宜昌、马鞍山、长沙等城市,以及京山、唐山、桃江、德惠等县的生态规划人人丰富了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在我国,关于把景观规划的原理应用于具体森林经营实践中,一些森林经理专家也作过一些探索与研究,但成功案例研究报道较少见。大部分是对自然保护区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规划保护,而忽视了景观对林分的经营调控研究。对于景观层次的生态采伐规划几乎是空白。郭晋平(2001)在其《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专著中对森林景观规划的目的和任务、一般原则、工作步骤进行介绍,并结合森林经理中分类经营对森林进行景观规划。类似的研究还有肖笃宁(1991)、徐化成(1994)、傅伯杰(1995)等。

戚春华(2003a)在分析了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方法和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原则基础上建立了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指出在建立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不同评价子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分别建立采伐作业技术、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二级指标的基础上构建森林生态采伐评价的一级指标,并由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形成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体系。

李明阳(1999)根据临安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结合该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将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概括为:①森林景观生态分区,揭示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空间分异的规律性,为景观生态规划打下基础;②森林景观要素设计,确定森林斑块、河流、公路等景观要素的最优空间格局;③论证主要森林景观要素类型的发展规模:④森林景观要素类型主导功能分类,将森林景观要素类型分为商品型、公益型两大类,为森林景观要素类型管理模式和经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⑤根据森林景观要素类型主导功能的不同,建立不同景观要素类型的管理模式;⑥建立不同景观要素类型的经营技术体系,并采取培育模式的形式,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