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景观改造论文

景观改造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5 16:27:42

景观改造论文

景观改造论文第1篇

关键词:景观文化;统筹营造;廊道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景观文化营造也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6%,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在空间、时间上的联系,但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相应地形成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村落景观文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缺乏对区域内城乡景观文化的整体研究,再加上经济效益的驱使,一些存在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村落空间连同其景观文化正在逐渐被城市“蚕食”。

在快速城镇化的推动下,尤其是在城乡统筹、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统筹考虑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成为城乡规划、景观设计以及相关部门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

2.景观与景观文化

2.1 景观文化

景观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国内外出现了很多关于研究景观文化的理论文章,但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体系,景观文化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并被广泛认可的概念与诠释。沈福煦先生在《中国景观文化论》中指出,景观文化除包含大量的艺术文化内容以外,还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属性,与社会伦理、意识形态、、生活习俗及价值观念等有关。中国的景观积淀着中国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地理性质[1]。

2.2 人、景观与景观文化

人与景观文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从人类与自然发展的视角而言,人类在改造自然营造景观的同时创造了景观文化,反之,景观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影响了人类营造景观的行为,两者在发展中相互制约,在制约中相互促进。

景观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价值观念在景观营造过程中的物化表现,集中体现在所获得的技能、景观以及在营建景观过程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同时,景观的受众受到景观所传达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受到熏陶的同时,逐渐被这种“景观文化”所同化。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人与景观文化的互动包含两个基本过程,即景观的营建过程和景观的使用过程,但在两个过程中人类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景观文化营建过程中,人类不断的熟悉景观材料,掌握营造技艺,使之不断满足自身需求,完美呈现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也就是景观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一方面,在景观使用过程中,景观文化所体现的深刻内涵又反作用于受众,影响其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其社会观、价值观,使得景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 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

3.1 尊重自然,现代呈现---人文的关怀

景观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物质产物及精神载体,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直以它特有的朴实、宁静、和谐的意境存储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从人类与景观文化关系的角度来看,景观设计与景观文化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是以“人”为核心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城乡景观文化的营造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要以人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景观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应能被人感知、理解和接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是城乡景观文化统筹营造中最本质的要求。

特定的景观符号和设计手法是传统景观艺术的重要文化载体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定区域内独特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础。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亦使得现代城乡景观的表现形式不断更新,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语汇。

3.2 追寻历史,发展内涵---文化的延续

景观是城乡空间独特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街道、山脉、丘陵、森林、农田等,在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下共同构筑了城乡空间的视觉主体。历史文化是城乡空间独特景观文化的源泉,在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规划中,积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料,不仅能促进景观文化的发展,创新景观设计的手法,丰富城乡景观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且也是对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城乡空间景观特色的重要呈现。

但在现代城乡空间景观文化统筹规划中应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制约因素,这就意味着在城乡空间景观文化统筹构建中,不仅要追溯区域文化、传承历史,而且要在传统城乡空间景观文化中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与形式,使得城乡景观文化的历史记忆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延续。

3.3 多元共生,城乡统筹---廊道的营造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人类的活动亦使得自然景观分割开来,景观的流动功能受到严重阻碍,也使得不同区域景观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被隔离开来。因此,加强孤立景观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促进景观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与发展成为当前景观文化统筹营造中的重要课题。

国外关于廊道的理论研究经历了雏形、绿色廊道、遗产廊道三个阶段。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4]。遗产廊道在强调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还整合了遗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使之成为集文化性、生态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景观文化的线性“综合体”。

4.结语

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是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将景观文化融于景观规划、设计、营建的全过程,烘托景观的文化氛围,在景观中体现传统的地域文化,让景观文化的受众感受到当时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景观作为城城乡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物质上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也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文化上的熏陶。因此,在城乡景观文化统筹营造中,在加强、改善和优化景观空间的使用功能的同时,又要在梳理传统景观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时展新的活力,保持景观文化的人文关怀、历史文脉以及厚重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沈福煦.中国景观文化论[J].南方建筑,2001(1).

[2]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李伟,俞孔坚,李迪华. 遗产廊道与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城市问题,2004(1).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景观文化共生研究---以河北省为例》(项目编号:HB12SH035)。

作者简介:

景观改造论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 景观设计 生态

前言: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建设规模巨大,对景观设计的关注与需求日益增多,可以说,社会实践不断推动着、催促着景观学科的快速发展。从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术界、理论界逐渐开始关注景观设计方面的问题,并相继引进和介绍了同时代西方国家相关理论热点。如倡导“经济增长与自然和谐一致”、“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规划”等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建筑学界和景观建筑学界对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研究起步的标志。本文该项目位于东莞市石排镇田边村的红石山脚的南边,西南为马场,东邻潇昂,田联北路穿插其中,占据优美的天际线和自然环境。景观改造项目的环境控制线面积为25.66万平方米,主入口广场面积为8000平方米,次入口广场面积为4000平方米。

1、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现状

进入9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方面各层次都对满足精神层面的环境美化有了更高的追求。景观设计经过在科学与艺术两个方面的拓展与流变,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与传统风景园林不同的,几乎涉及人类生活世界所有尺度和众多实践范畴的,有着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学科,从而也促使我国建筑学界和景观建筑学界对有关环境和景观设计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层面,还开展了各种规模和层次的设计活动,如城市广场建设、街道亮化工程、城市景观道设计、小区环境设计、校园景观等等,各种设计思潮的此起彼伏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景观的价值判断与取向,同时也记载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科技、经济各方面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将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引入了一个新时期。

2、对景观改造项目现状分析

该项目位于东莞市石排镇田边村的红石山,有着良好的自然禀赋。现基于区域发展以及改善项目的人居环境,现保留原有的自然资源,将项目区域进行景观升级改造,打通各个鱼塘形成一个景观湖,湖心造岛,围湖造景,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型的生态滨水景观。项目为典型的鱼塘用地,周围被山体和农田所围绕,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资源。但现状周边环境呈现物理污染较为严重的状态且北边的红石山腰为殡葬用地;而且现状地块通达性差,整体呈现破碎状态。根据规划,地块周边所以路线的整治与环境的改造在这个项目中显得非常重要。

3、对景观项目的定位

对石排镇海仔湖的自然生态进行完善,改造为海仔湖生态公园。项目原先是做鱼塘所用,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这次的项目景观改造目标则是让项目区域达到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通过改造所带来的益处是项目区域的长远发展,并且可以承载多样化的功能需求。

4、项目改造设计方案及措施

石排镇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且深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恩惠,植物种类相当丰富。

(1)、保留项目原有的岭南特色以及建筑文化

除了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设施,还应通过保持地方传统风格的连续性和可识别性,共同形成传统岭南特色。项目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岭南风貌融入其中。对项目中原有的蓝色基底和绿色基底进行保护和完善,在打通大部分塘基的同时,保留一部分作为小岛。尊重本地文化,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既有美学上的共性,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其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都是以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来感染人的,并且适度改建基地上有特色的原有建筑。

(2)、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在景观生态建设中,做好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和营造,提高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是以物种多样性为重要前提的。上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的研究表明:乔、灌、草复合结构以及阔叶、针叶混交林在降温、增湿、改善光照、净化大气、杀菌等方面,明显优于单一结构的树种。同时,注意植物群落的时空结构,不仅空间层面上多样,而且不同季相景观多样。因此,在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种植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配置,使之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又能形成完美的植物景观,成为具有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文化环境型的植物群落,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3)、方便的交通设施

车行道作为车辆和人员的汇流途径,具有明确的导向性,道路两侧的环境景观应符合导向要求,并达到步移景移的视觉效果。道路边的绿化种植及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以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项目区域内车行道两侧的绿化种植,要尽可能形成绿荫带,车行道,环水一侧可设计2D3m的人行道,并串连花台、亭廊、水景、游乐场等,形成休闲空间的有序展开,增强环境景观的层次。

(4)、创造景观体验空间,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需求

以求打造一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为群众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好去处,并提高周边的生活品质。湖岸滨水区设置环湖绿道,亲水平台和栈道分布其中,为游人提供足够的游憩空间,植被配种方面尊重地域条件,主要种植观花及水生植物同时,针对不同功能分区进行空间划分,创造一种当代人的景观体验空间。在此空间中整合了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从而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最大需求。

结束语:对石排镇海仔湖的景观进行设计,就要完善其生态系统,保留项目的岭南风貌和特色建筑,重视人性化处理交通设施与景观游览的关系,实践绿色空间的生态理念,改善环境治理。为了提高人们生活品质,让人们感受到海仔湖的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我们要让项目区域达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项目区域的长远发展,实现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5):59-61.

景观改造论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改造;步骤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杨艳丽(1979―),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和林果技术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08102

1驻马店市森林公园评估体系的建立

对综合公园的改造更新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改造是否符合现代使用要求。每个城市绿地在一段时期内都有适合它的功能性和物质环境表现性,对综合公园的改造就是一个寻找适当的功能环境和艺术表现形式的过程。因此让综合公园重新承载合适的功能和美学特性就需要对现有的使用状况进行评估。要建立公园使用后的评估体系,必须要进行前期调查和评估工作。前期的工作将促进后期的改造设计,并有效提高城市公园的环境质量,使旧公园更接近社会大众的需求,创造出更多宜人的城市绿地公共环境空间。

1.1网上点评

定期收集整理大众对公园景观的评论,分析需改进之处。如下几位就是在大众点评上的评论。

小美鱼翠儿:里面风景不错。而且是不需要门票就可以进入的。值得一去。

dpuser_凡凡:挺美的游玩场所,也挺大吧在驻马店,就是没钱的话就有点不好玩了。

宕笙壬: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森林公园”,整个就是一个卖杂货的小集市。进门阶段到处都是叫卖声,人挤人,摊挨着摊,乱得很!园中的部分湖水已经被一层绿色所覆盖,游船在期间穿行,很脏!公园基本就是一个“半拉子”工程,许多地方没有建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建完!很失望!

1.2问卷调查

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归纳整理急需改善之处。调查问卷表如下。

1.3实时监控

时时掌控公园设施、景观、道路、照明、水体、安全、环境质量等状况,据此随时探讨解决方法,请专家和有关部门协同提出处理方案并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具体进行的监控项目:①园内照明路灯的智能化控制;

②园内桥体景观灯的运行监测;③园内局部花草树木智能灌溉;④园内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显示;⑤园内水位及泄水阀门的监测;⑥公园内的消防安全监测。

1.4游客游记中的评论

游客到公园中游玩,亲身体会,新会有感而发,畅所欲言,可以让设计者和管理者从游人的游记中找到急需改善之处和逐渐改善之处。

2加大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力度

在综合公园的改造与更新中要鼓励公众参与,广泛全面地征求全社会的意见,尊重全体市民的感受、需要。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在公众中展开询问、问卷、座谈等形式的调查。在设计完成之后,专业人员应对公众作设计宣传、教育等。因此,公众参与的真正内涵应是决策上的公开化、设计上的交互化和管理上的民主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进行公众参与。

(1)专家制作设计改造方案,供大众来选。如黄淮学院的文化景墙就采用了此方法,设计了24个文化墙浮雕,让老师和学生共同投票,根据投票的排名来决定采用哪20个文化浮雕。

(2)建立网上公众讨论评台。可以参照学习驻马店市“市树市花”的选择,先由园林、林业、植保、土壤学等方面的专家做出几个备选方案,交由公众来挑选。最后再由专家来提炼认同。

(3)改造设计人员到公园现场询问游人并记录。定期到公园现场,直接询问游客感受。并从游客的期望中找到改造方向。

(4)制作调查问卷表,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调查。

(5)针对反馈意见汇总并召开相关的专家座谈会。

(6)完善植物或论证的管理养护及认领制度。

(7)查询地方志以核实地域文化信息。

3景观设计师和园林专家的审核

整体公园改造设计的步骤及想法及需求不是毫无理由、不进行甄选辨别就无条件满足的,要进行筛选、汇总、凝炼、抽象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的结果。这要求景观设计师和园林专家要在满足景观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去寻找大众强烈要求的、与时代吻合的、经济的、与自然和谐的景观来设计。

整体公园改造设计第一步要把握时展变化的速度;第二步要掌握大众

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需求;第三步要大众真正参与到景观改造中去;第四步:园林专家审核指导实施;第五步要根据时展同步进行,重复第一步至第四步。

参考文献:

[1]

李慧生.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若千问题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6).

[2] 李大鹏,沈守云,陈燕.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与更新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12):11~12.

[3] 裴小明.基于周边环境变迁的综合公园整合设计[J].建筑,2007(4):38~40.

[4] 秦启宪.探索创新与时俱进[J].中国园林,2005(2):35~63.

[5] 石金莲,王兵.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POE)应用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6(2):67~70.

[6] 陶敏.中小型城市传统公园的适时更新[J].小城镇建设,2004(4):34~37.

[7] 崔文波.城市公园恢复改造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8] 关午军.重生・再利用-城市更新中公园景观有机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9] 左辅强.纽约中央公园适时更新与复兴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5(7):68~71.

[10] 曾军.当代中国城市更新与城市改造的分析[J].四川建材,2007(3):185~186.

[11] 张国中.公园改造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手法[J].湖南林业,2008(8):28~29.

景观改造论文第4篇

【关键词】观赏植物造景艺术 公选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73-02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主要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公选课既是高等院校整体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公选课的开设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拓宽视野,完善并优化知识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

本文重点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探索观赏植物造景艺术公选课的教学改革。

一 观赏植物造景艺术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选修人数多、课时少

观赏植物造景艺术课程目前在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已成功开设两年,每次选修人数都达到180人,达到周山校区公选课人数的上限。高校公共选修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专业和年级,学生的基础背景参差不齐。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周山校区现有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林学院三个学院,选课的学生也全部来自这三个学院的不同专业。虽然农学院和林学院的大部分专业开设有植物方面的专业课程,但因为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多为大一、大二等低年级学生,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对观赏植物的基本认知还比较浅显。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但课时只有32个学时。如何在32个学时内让不同专业背景的180名学生对观赏植物造景从陌生到熟悉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上课人数多,课堂纪律和课堂效果比较难掌握,在教学内容上较侧重知识性和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教材选择较困难

目前,《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造景》《风景园林植物造景》《园林植物造景》等关于植物造景方面的教材已相当全面,但绝大部分教材都是适用于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对于非园林专业的学生较难找到合适的教材。

二 对观赏植物造景艺术公选课教学的建议探索

1.针对课程性质,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植物造景是在学习过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艺术等课程后所开设的课程,是讲授如何根据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来运用园林植物要素进行造景并营造园林空间,重点讲解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

作为公选课,需要根据其特殊的课程性质和学生的基础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授课的重点包括:科普性的观赏植物识别,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植物景观;理解和熟悉植物配植的原则、方法,以及处理植物与周边环境关系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学生在外出游览时,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还能认识一些基本的观赏植物,并且明白为什么这样的植物景观看起来美,美在哪里,体现了哪些艺术性和科学性,促进学生更加热爱园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去发现身边的美好。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识别常见的观赏植物种类,熟悉观赏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2.根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结合前文对公选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在观赏植物造景艺术公选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地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参考苏雪痕教授的《植物造景》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两本书,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其中的部分章节,如植物造景的基本概念、植物造景中艺术原理的运用、建筑与观赏植物的协调配植、园林中各类水体的植物配植、园路的植物配植、花坛与花境的概念以及对观赏植物材料的要求等。同时添加了部分园林史与园林艺术的基础知识,带领学生了解园林,了解中国园林。除此之外,每节课还保留15分钟左右的时间补充介绍一个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案例,扩展学生的视野。如分别介绍过纽约中央公园、纽约高线公园、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以及穿插介绍若干位设计大师及其作品,如贝聿铭和林璎等。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和有针对性的备课,尽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学生每次课都能有所收获。

3.引入身边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身边案例的好处在于:(1)可操作性强,便于学生课后观察学习;(2)理论与实际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植物造景的理解;(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积极性。

由于本课程为公选课,学生人数多,所以带学生实地欣赏非常困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校园内绿地,以及洛阳市内各大公园、滨水绿地、街旁绿地、居住小区等优秀植物造景实例,结合这些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加深学生对观赏植物的识别,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植物景观,更好地理解植物造景的方式方法。同时由于选择的植物造景实例都来自学生熟悉的场地环境,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课后主动发现植物造景的艺术美。

4.改变单一的讲解方式,鼓励学生汇报讨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解方式。在学期中后期,学生对植物造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植物造景案例来讲解。如有学生将自己假期出游拍摄照片整理后,与大家分享其中植物造景的艺术美,还有学生将自己家乡独特的植物景观介绍给大家。这个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且给了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促进大家去留心观察身边的植物景观。

三 结束语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初探,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同时也更加符合公选课的要求,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和丰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了课堂教学气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大改观了以往学生对于公选课只求学分的学习态度,观赏植物造景艺术这门公选课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苏雪痕主编.植物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景观改造论文第5篇

关键字:园林景观 景观设计 生态设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国际园林景观设计在理论和方法上,近年均有突破,形成了诸多理论和方法,不少方法和理论在我国应用到园林设计和城市生态建设中,成效显著[1,2,3,4]。

1.园林景观现代设计的内涵

园林景观现代设计的内涵,从理论方面探讨,园林景观设计学或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或更具体的说,是一门综合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和美学理论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协调环境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 91-2002)[5]。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设计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景观是一个体系[6],涉及领域和范围极广,我国园林设计有重视硬质景观的传统,而长期对植物景观设计不重视。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B. Clauston) 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它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现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而植物景观设计是关键所在。

园林景观现代设计的内涵从应用层面探讨,园林景观设计内涵体现的最终效果,是要形成良好的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该三元素相辅相成影响人们对景观环境感受[7]。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的景观环境形态和文化内涵,以嗅觉、听觉为辅感受气味、声音等环境刺激,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视觉景观形象主要从人类视觉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通过利用空间实体景观的配置,从而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主要是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理念出发,依据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创造人类适宜的生存和居住环境。这是近年新融入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素。园林设计的大众行为心理也是近年融入的现代内容,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和发展的,其基本点是根据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遵从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创造使人心情愉悦、美好联想、积极上进的精神家园。

2.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现论与方法

2.1生态设计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生态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设计是生态学家瑞恩和考恩在1996 年提出的[6],内涵是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园林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程度,园林景观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利用,保持物质、能量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园林景观生态的范围正在快速扩展,生态设计不是某个领域或学科所特有的,而是全球尺度上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从具体表现来看,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选择,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方案优化等等都是生态设计的内容。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包括乡土植物的利用、低维护园林的建设等低碳理念和生态危害影响最小化、生物多样性等等。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思维模式,帮助人们对景观、城市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的重新思考。

生态设计体现了人类在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在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化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在今天的中国,从繁华的大都市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正在实现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以及可持续城市的梦想[7]。

2.2 生存艺术设计

所谓景观生存艺术设计指综合协调土地开发、建筑设计、水资源保护等多方面矛盾,制定环境、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重要遗产地和良好的人居环境的设计理念,是未来景观设计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景观设计应是一项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与监护,并与治国家之道相结合的艺术。设计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这是第一个设计原则;设计尊重人,包括作为一个生物人的需要,这是第二个设计原则;设计关怀人类的精神需求,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和寄托,这是第三个设计原则[7]。

园林景观生存艺术是城市化、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发展需求,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学具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重归土地设计监护的生存艺术和大地园林化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在生存艺术的理念基础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科学的态度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构建人类美好的家园。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必将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安全、 重建和谐的“天人合一”关系的主导学科,今年中国将风景园林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和战略布局。

2.3景观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也是园林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景观学的核心是人类户外生存空间的建设,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的重大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思想就是在理念上,要克服在当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尊重自然规律的建设、为了美化而美化仍层出不穷的项目、非生态的规划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建造,避免这类建设项目加剧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思想就是在实操中,要改善现代社会人口增长过快、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破坏的人与环境濒临崩溃的关系。面对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严峻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发展的潮流、前进的方向[6]。

3. 园林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探讨

3.1、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园林景观设计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使人的博爱和进取精神得到发展。人是园林空间的主体,任何设计均要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3]。

园林景观规则设计中,园林服务的主体是人,因此设计师对人这个使用者必须充分理解。首先应该理解人具有的动物性,其次,应该理解人的不同于动物的某些特性,通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满足人对美和秩序的渴望。人是可以被认识的,所以,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景观中的体验是可以预测的,可以筛选受欢迎的体验应用于设计中。另一个方面,人是依赖于自然的,自然是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敬畏,同时人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进而改造自然。生态型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充分理解人和自然的特性,创造“天人合一”的有效设计方法。

3.2、尊重自然,显露自然

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尊重自然,尊重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人为设计的园林景观要尊重并强化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通过园林规划设计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改善城市环境、达成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生态设计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必须显露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与自然元素、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这对于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及其实施不利,因此,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各种自然的现象和自然的过程[4]。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让自然为人服务的生态设计原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和合作的关系。

3.3、保护资源、节约资源

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保护资源。生态理念为基础的设计能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同时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就是很好的典范,废弃的工厂厂房、钢架都可以改造成为景观,废弃的车间,可以改造成为很有特色的硬质空间。生态景观设计使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生,展示了全新的生态的和视觉的景观[3,4]。

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节约资源。高效率地用水,减少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比如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原始植物和植被的充分利用,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然后通过生态设计,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效果。

4. 结论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立足于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之上,注重生态、强调生存艺术、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些理论和方法必将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资源与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发展壮大并大规模实践应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必将为中国人民构建美好、幸福、和谐的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约翰 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 俞孔坚等译)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弗雷德里克 斯坦纳著.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周年兴,李小凌,俞孔坚等译)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俞孔坚,吉庆萍.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J ] . 中国园林,2000 (2)

5. 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等. 风景园林绿化标准汇编(上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景观改造论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风水理论,景观居住环境,园林选址,对造园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5.61文献标识码: A

一.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对景观规划的影响

风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自古就有着对园林规划的独特见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理论从古至今无论对城池、宫殿、乃至私宅、阴宅的选址、建造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实质就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对人的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研究既古人研究如何营造优良环境并把环境质量与人生幸福问题相结合的科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景观规划设计。

1.风水文化理论对园林选址影响

园林选址也就是相当于“相地”,是造园前对环境的选择。中国古代园林选址遵循的原则与风水选址原则几乎同出一辙:首先;理想的园地“或依山林,欲通河沼”,即要求有山或有水;这与风水所云“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重要”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风水以择定自然天成的山水环境为最终目的,而园林则以选择自然天成的山水环境(园地)为基础,还要加以更多的人工修饰。此外,如果是小的园地,亦可造假山水,但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次;理想的园地应该是幽静偏僻之地,而风水选址也着力追求一种幽静空间,它要求:后有靠山屏障,左右砂山环抱,前有朝案围拱,出入循水口穿行。这种幽境空间,可以“藏风聚气”。再次;理想的园地应该“荫槐挺玉”、“杂树参天”、“繁花覆地”,亦即要草木丰饶;这也与风水所要求的“草木繁茂如是者,气方钟也未休”一脉相承。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园林不仅借用了风水的“相地”别称,而且也借用或借鉴了风水的相地经验,并且它们相地的主要目标也一样,均是寻求“风景吉秀之地”。如;清代北京著名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等大型皇家园林都是风水对象地重要影响。

2. 风水文化对造园与表现方法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造景表现手法有借景、对景、点景、补景等,其中借景与对景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较大。对景与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园治》中“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可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等记载可与风水思想相印证,风水和造园理论中均把有“紫气”、“青霞”的地方,看作是最有生气的祥瑞之地。例如:皇家园林颐和园无论是前山还是东堤,或是泛舟昆明湖上,均能看见西山、玉泉山的景致;无锡名园寄畅园就是近借锡山、惠山的景致,是园林借景手法的典型。 风水与对景对景一般是通过营建园林建筑来实现的。这种对景的表现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风水理论中的“朝山”、“案山”就是园林中的对景,“朝山”、“案山”就是四神中的“朱雀”,位置在前,与主山相对;离得太近又不太高的山称:“案山”;离得远且高的山则称:“朝山”。前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近对,后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远对。

由于风水理论是包含多学科知识的理论,我们在规划设计实践中要综合运用现代的仪器设备使得风水由根据经验活动变为科学实践,使风水实践得到科学的支持和依靠。使其更好的指导园林选址,使其对园林规划设计也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二.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对城市住宅选择的影响。

住宅风水一直是我们国人积极追求与推崇的,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老百姓对风水的选择一直有其独特的见解,而通常我们研究住宅风水多半是相对独立的民间住宅来起源的,而对现代化的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的住宅风水其实并没有多少的文献研究,记载的内容也相对较少,古人曾将住宅分为三类:一曰井邑之宅;二曰旷野之宅;三曰山谷之宅。八字算命城市住宅即属于第一种井邑之宅。《阳宅集成》卷一“看龙” 条目中有诗云:“万瓦鳞鳞市井中,高连屋脊是来龙,虽曰旱龙天上至,还须滴水界真踪。”此即把密集相连的万家屋脊看作蜿蜒起伏的龙脉,那么“滴水界”的水又如何论呢?

《阳宅觉》中讲到:“城市之中,万家比户,虽有来龙,则为公共之物,可验大局之兴衰,不关一家之祸福。此等之宅,又不以脉脊论龙,周易算命只以街巷割截论气……收来气之法,盖以街巷作水论。” 《阳宅会心集》则更明确说明:“一层街衙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房宇即为案山。”于是就有了:“立门前不宜见街口,顾宅后不宜有直脊。”之说,相当村宅风水环境选择的:门前水流不宜直冲过来,屋后龙脉要蜿蜒起伏不僵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学与建筑学和环境学都是分不开的,是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改造人生,从而使人们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也就是说,人可以改造环境,但是,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生。城市住宅风水的选择和农村住宅风水的选择一样,从大的方面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环境,就是住宅的周围环境,包括住宅小区周围的山区、河流、道路等。(二)是中环境,是指小区内部的环境,包括小区的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的布局、绿化以及山水景观的布置对小区的影响等。(三)小环境,主要是指住宅的内部结构,包括房型、门、主、灶的位置等等。具体的讲,就是在龙、穴、砂、水这四个方面对住宅风水的影响如何。

环境选择主要有四大要素,即龙、砂、穴、水,其中“龙”是最重要的,没有它则“砂、穴”无从谈起,其次是“水”。 然而,如今我们居住的城市中,大多没有“真山(龙)真水”,那么城市住宅的“龙”与“水”该如何论呢?我们应怎样依次进行风水选择呢? 风水学讲究“曲则有情”,城市住宅则畏忌街道直冲;六爻算命风水学讲“山环水抱”,城市住宅则畏忌风口安居和街道反弓;风水学讲究“山谷勿居”,城市住宅则畏忌“天斩煞”(如两幢高大建筑之间的一条狭窄空隙);风水学讲究“蜿蜒起伏”,城市住宅则畏忌笔直僵硬(如高大烟囱等),如此等等,依此类推。

选吉宅,首先要选择周围环境,以大山、江河来脉气势看吉凶。一般情况下,周围临险山恶水者,大环境不吉。 而周围山势绵延环抱,水流曲绕有情,风景宜爽,多是吉祥之地。

城市中,还要看周围楼群组合是否有压迫感,如果周围有特别高大的楼房紧靠着,或者前后或者左右有高大楼房挤压着你所住的楼房,是很不吉的。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阻断生活出路,心情压抑,横生阴暗情绪,久而久之,身体健康将大受影响。

景观改造论文第7篇

>> 校园景观水体的研究与改造 浅谈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 城市河道景观的改造利用 浅析烟台地区人工水体景观设计 水体景观与人居建筑环境渊源探讨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生态景观 浅析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生态景观 重庆地区乡镇环境规划与改造讨论 黑龙江东部地区大气、水体等自然环境污染状况与评价指标 城市景观河道建设与管理刍议 人工景观水体设计与水质保持浅析 住宅景观水体设计与应用研究 关于人造景观水体的污染与处理的讨论 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人造景观水体的污染与处理技术 居住区水体景观人性化规划设计浅析——以徐州地区为例 浅析城市河道治理与环境影响 浅析城市河道治理与环境要求 城市河道治理与环境影响 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5-20].

[2]吴增明,周银波,王瑞林.水·文化·印象——江南小城镇水文景观建设之我见[J].生态经济,2012,(1).

[3]陈杰.水文化建设研究初探[J].城市规划,2003,(9).

[4]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3).

[5]董寿琪.从“双棋盘”说到平江历史街区[J].苏州杂志,2004,(3).

[6]阮仪三.护城纪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4.

[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70.

[8]王汀.融入民居环境的商业空间——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改造和保护的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9]王苑,邓峰.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景观改造论文第8篇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 地域文化 发展 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一、景观建筑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1、景观建筑学的前期启蒙

景观建筑学是在1858年,由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联合提出来的,早期它被人们设定为一门艺术,拥有创造并能够保护乡间自然美景与人类居住环境的秀美的功能。但是,随着人们对它的接触加深,景观建筑学也是融合了人文元素,故而又把景观建筑学当中的景观,进行人为划分,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种类型。从十七世纪开始,风景画在欧洲出现随后又受到人们的喜爱,进而出现了一批风景画家。他们对自然美充满了向往和憧憬,进而又诞生了田园文学,在两种艺术的完美结合下形成了早期的自然风景园。

2、景观建筑学的起步

在十九世纪中叶,在美国城市公园和国家公园的兴建,景观建筑学也正式得到了发展的机会,继而登上了世界舞台。特别是在1858年,由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更是使得美国陷入了城市公园的热潮当中。而纽约中央公园,也是美国第一个主要城市公园!紧接着在1872年,美国又建立了第一个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它把景观建筑学从狭窄的理论扩展到了大自然当中,而且还丰富了景观建筑学的内容,让其可以得到更快的发展,更加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

3、景观建筑学的高速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相隔仅二十一年,先后两次世界规模的残酷战争除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之外,也给全球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百废待兴,正是大兴土木重建家园的时候。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景观建筑学得到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景观建筑学的专业人员增多,从而加速了世界各国的城市环境建设。

3、景观建筑学的现代研究

现代的建筑更注重功能化,逐渐把景观建筑学的思想给抹除了。针对因为人类活动范围更广,对自然资源地过多开发等带来的环境问题,景观建筑学作为屈指可数的可以有效缓解这个矛盾的方法之一。如果我们对此深入研究下去,形成一种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景观建筑学的思维模式,这完全有利于我们寻找到既可以满足人类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要求,还能够有效地促进自然文化与人类生活的融合,建造出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建筑。

二、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思考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为了满足时展要求,体现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历史的转变,现代的景观建筑学也需要添加一些新的元素。景观建筑要求依托自然地域环境,修建出让自然文化与风景秀美相结合的可供人类活动的建筑。为了满足景观建筑学的多元化和异质化,我们可以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

1、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社会教育的体现,它源于生活,也是由长久以来的思想文化方面演变而来。故而,景观地域性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遵从地域文化,建造的景观环境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密切结合,让当地人都有一种亲切的归属感,让人能够清晰地感觉到那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与传统风俗。与此同时,景观建筑学也强调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与自然地理的条件下,它也能够表现出独特的风俗特征。对于地域化的不断强调,不但可以真实反映出特定的确的风俗文化特点,还可以把那个地区的历史背景与结构美学完美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独特的一幅风景画。

2、尊重自然环境

不同的地区因为气候、水分、温度等因素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地貌地形。而不同的地貌地形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景观,景观建筑学的要求就是不能随意破坏当地的地理环境,改造地形地貌,尽可能地依山就势。自然环境当中的景观资源都是以原始形态存在的,倘若我们巧妙地将这样天然的资源经过人为艺术的改造,整合到景观建筑当中,就可以形成新的景观资源,而且还不会破坏它的天然美。让人在舒适居住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最纯真的风光。不过,有些植被由于生长于特定地区方可呈现出丰富绚丽的生命状态,倘若想要进行景观维护与迁移,就变得很是困难。在设计景观建筑的时候,应该尽最大限度保护原由的植物,以实地所见的自然环境为蓝本,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性的保护。

三、资源利用对景观建筑设计的影响

大自然的资源本就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工业社会急剧发展的开发下,更是显得拮据。所以,为了保护大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地保护与运用,这也成了景观建筑设计的理念。

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口号提出来后,在许多方面都是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做的最好的莫过于建筑大师伦佐・皮阿诺和景观设计大师赫伯特・莱斯特。他们把从办公楼屋顶花园当中收集到的雨水,经过过滤之后存入水箱当中。水箱当中的水又沿着绿化平台流向了地面,最终与波士坦广场内的雨水一起流入人工湖中。随后,湖中的芦苇又再次进行过滤,在机械辅助下使得湖水清澈见底。平静的湖面和齐人高的芦苇在高楼大厦的衬托下,使得城市形成了一种“都市的村庄”的独特风景。进而改变了单一的高楼大厦风格,为城市生活增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四、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前景

现今的城市生活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地铁、轻轨与公交枢纽之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已经几乎看不到绿色了。也正是如此,每到了节假日,人们便是会选择外出旅游,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享受水、地、绿给他们带来的畅快与舒适。

如今,一些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大量侵占土地,填河、填湖、填海造陆,硬生生地修建豪华气派的缺少绿色元素的建筑,过分追求奢华,完全抛弃了景观建筑的真正含义。在这样的条件下,更加促使人们内心对于自然生态最真实、最朴素的向往。但也有人是看到了景观建筑的重要性,故而也就出现了柏林近郊斯特劳居住的位于农田基础上改造的三面环水的半岛。笔者愚见,只要使得景观建筑学的理论深入人心之后,人们便是愿意接受这种生存方式,而且还肯定会非常追捧的!

结论:要想景观建筑学能够得到发展,便只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地域文化、自然条件。同时,还需要不断吸收西方先进理论,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完善。因此,设计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到场地的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的特点,把视线回归到自然,从自然当中寻找设计的语言,才可以设计出真正符合景观建筑学理论的建筑。

参考文献:

[1]范建红.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建筑学发展思考[A].高等建筑教育.2010(0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