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3 09:50:13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第1篇

【摘要】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应将文化因素作为一个活跃的开放系统,把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下流行文化中的可取元素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入其中,使之与制度建设进行有机调整,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9]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中,应尤其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正视学生作为独立、自主个体存在的现实,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使学生进一步参与到自身事务的管理中来。通过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构建,有力地推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发挥文化作为潜在教育载体的持续、稳定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认为,在新形势下推进学生事务管理,应加强制度建设、确立方向,同时积极推进校园组织文化建设,在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中提高效能。

一、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理论溯源

“学生事务管理”这一概念发端于上世纪中期的美国。在《学生事务观点》(TheStudentPersonnelPointofView)一书以及1949年美国教育协会发表的年度述评中,要求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进而全面关注学生的生理、社会、情感、精神和智能发展。[1]根据SLI理论,学生事务管理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为核心,充分反映了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规律,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SLI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特有名词,是涉及学生所有课外活动和非学术事务的所有概念、项目和活动的集合和总称)。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根据管理的项目设置专门的人员,并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生事务方面的专业培养体系,从而实现了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这一理论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制度分析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稳站一席之地。20世纪后半期,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制度经济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的新制度理论共同构成新制度主义。这之后,新制度理论开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的关注与探讨。罗万和密斯科尔的《制度理论和教育组织研究》(1999),对新制度理论及其在教育组织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麦耶的《教育中的新制度理论》(2006),也对新制度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将教育组织和教育活动放在一个宏观的社会制度背景下进行考察和分析已经成为新制度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两个明显特点之一。[2]学生事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应该在认识问题、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对于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经历都至关重要。由于制度规则所具有的强制力使组织目标最大化的实现更有保障,在探索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制度分析和制度建构就成为致力于提升管理效能的必需路径。

二、关系梳理———制度建设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必要性论证

在学生事务管理领域论及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和运用各种制度对学生非学术事务进行管理,并在此过程中提升管理效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统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修订并执行的规章制度,共同形成一个规范体系。这种体系不仅规定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的职能和工作程序、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对学生的成长方向发挥着有力的、保障性的引导作用。(一)制度建设是学生事务管理效能提升的内在要求从当代学术界对于学生事务的界定上看,学生事务可以分为管理性事务及指导与服务性事务。管理性学生事务强调的是按照规章制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指导;指导与服务性事务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技能支撑和规范的流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工作。[3]从二者定义及功能可以看出,科学规范的制度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基础与必备条件。从学生事务的参与主体来看,学生事务管理是涉及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的事务,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必须通过规范的制度来建立。制度把学校学生管理的任务、服务内容逐项分解,以求分级管理、权责明确。从管理实践的角度看,美国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以依法治校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健全的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如《美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行为规范》、《高等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等。这些规章制度为学生事务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有效的手段。[4]我国近年来大力加强学生事务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工作,如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都充分说明了制度建设既是学生事务管理性质的体现,也是加强管理效能的内在要求。(二)学生的差异性是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当前,高校学生大多数出生于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长于社会变革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社会的组织形式、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不同个体在不同的区域、家庭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不同人之间的价值观、个人需求、目标以及表现行为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很多学者对学生差异性进行过研究。其中,伯顿?克拉克指出:大众化教育,甚至是普及化教育的实现不仅意味着学生人群的增加,而且还意味着更多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出现。[5]制度作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能够对不同人进行统一的引导与规范,这就使得用制度进行管理成为高校事务管理必然途径。通过不同制度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规范管理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与辅导,也节约了管理成本,使管理可行且有效。(三)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特点是制度建设的基本依据首先,个体的认知过程中对外在的、刚性制度的服从是内化成为其个人品德的前提和有效引导。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指出:人类道德认知的发展是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因此要培养优良的品德,宜先教个体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6]在学生阶段对其进行制度化管理,有利于将制度内化为其个人的规范,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其次,制度化可以引导学生向优的方向发展,形成榜样与示范的引导力量。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7]。这一理论认为榜样的影响很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虽然同一制度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产生的引导效果有所差异,但是如果通过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将引导有效的学生树立为榜样,就会对更多的学生产生影响并使制度的影响不断扩大,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四)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是学生工作精致化的必然要求“精致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8]学生工作精致化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也是学生工作实现制度化的必然要求。同时,精致化强调要“把技术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规律转化为现实性的可操作的实践体系,必须要有终结性的因素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即主张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8]而这首先需要的就是制度体系的建立,通过制度的不断修订、完善加强这一工作的效能与公信力,从而在探索与实践和科学优化对学生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引导等职能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加强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的模糊性,源于人们对企业文化内涵和领域的宽泛化理解。明确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有助于避免出现对企业文化认知的偏差。文章试图从社会学角度,从道德层面阐明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为人们准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提供参考。

企业文化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然而人们在认识到企业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却常常对它本身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在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出现偏差。出现这种情况,与人们对企业文化理解得过于宽泛有重要关系。任何管理形式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领域,超越了这一界限,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因此,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厘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从道德层面上看待企业文化,对人们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十分有益的。

一、企业文化有特定的内涵

企业文化研究中常见的现象是内容过于宽泛,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与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企业的管理方式,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属于广义的企业文化,后者属于狭义的企业文化。问题在于广义的企业文化概念常常对人们准确认识管理中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造成困惑:企业文化似乎成了无所不包的概念。任何一种管理方式一旦到了无所不能的程度,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必然是模糊不清的。其实,企业文化是有特定内涵的。

1.从管理发展历程看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

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程看,每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都有它特定的研究范畴,并不存在“包罗万象”的一般管理。从早期以泰勒和法约尔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通过“时间动作分析”和“管理原则”,致力于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和组织效率;到后来以梅奥、马斯洛等人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20世纪70年代,以巴纳德和西蒙为代表的现代管理学派,通过提出“社会系统理论”和“决策理论”等,着眼于现代组织的系统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

20世纪80年代,以威廉·大内等人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学者,在其代表作《理论》、《企业文化》等著作中,提出了以“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主要着眼于解决企业中人的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用共同价值观来统一企业员工的思想,使员工关心企业,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文化内涵是显而易见的,是企业文化理论不同于以往管理理论的明显特征。因此,企业文化的内涵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员工的思想领域,解决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员工的内在驱动力问题。

2.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员工思想领域的问题

在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之前,企业是通过企业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建立企业秩序的,这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例如通过部门和岗位职责来明确员工的责任;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和工作方法,通过标准和程序来确定工作内容,等等。然而,组织和制度虽然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却不能约束人们的思想,在员工的思想领域管理存在空白。人们来到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还有精神需要,有思想追求,有归属感;人们在企业也不仅仅满足于被动工作,还要有主动精神,发挥创造性。企业仅依靠组织和制度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处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形成企业向心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存在局限。

企业文化旨在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上下同欲”的共识。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能够把员工从一个“社会人”逐渐变为“企业人”,解决归属问题。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对新员工都要集中培训,灌输松下的价值理念,使之先成为合格的“松下人”,然后再造松下的产品。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还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深度挖掘人的潜在价值。如日本企业广泛开展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员工自发地组织质量管理小组开展质量攻关活动,提合理化建议。这是企业单靠组织和制度无法办到的。有些企业虽然赚了钱,却没有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企业,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企业中“人”的问题,未能形成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局面。

3.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发展中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广泛和深远的,然而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企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问题。企业能否做大,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能否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当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企业除了用组织和制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还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来统一员工思想,形成凝聚力,做到大而不散。如海尔公司在其多元化的进程l中,每兼并一个新企业,总是企业文化先行,通过输入海尔文化来统一新企业员工的思想,这是它不断壮大的精神保证。麦当劳对它遍布全球的3万多家分店用统一的价值理念进行规范,这也是它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

企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能否长久。企业要长久发展,通常要解决三个方面的文化问题,第一个是企业之魂的问题,即是否有指导企业发展的正确的价值理念:企业如何正确对待员工.、对待顾客、对待经营伙伴,对待社会等;第二个是员工的归属问题,即能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念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第三个是企业领导人的更替问题,当一位创业者领导企业走向成功后,在他身后能否留下文化遗产。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原来的领导人不在了,但只要他创建的文化还在,企业就能长久。像松下这样的知名企业,其创始人离去后仍能健康地发展,正是文化的传承作用使企业长而不衰。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造成人们对企业文化认知困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长期以来,很多教科书把企业文化结构归结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三个层面。这显然是把企业制度看作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1.企业文化结构带来的困惑

企业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和信奉的基本价值观、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这是通常所指的狭义的企业文化概念。企业制度是为建立企业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它们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本文认为,把企业文化结构归结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表述,仍然属于广义的企业文化概念。按照广义的概念,企业管理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加以研究,这本身无可非议,但它容易造成人们对管理中企业文化认知的困惑-.-企业文化也包括企业制度,它们岂不成了一回事?要厘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仅从管理学本身并不容易说清楚,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加以分析。

2.从社会学得到启示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一个社会要建立稳定的秩序,通常要有一套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法律、道德和习俗。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那些试图违法和违法的人实行威慑和制裁,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是约束性最强的一种行为规范。与法律相比,道德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范围更加广泛,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道德可以管;道德不具有强制性,它靠社会舆论干预不道德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约束力,通过人们的内控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对维持设会秩序来说,道德更为重要。在法律和道德之外,约束力最弱的是习俗,也称风俗习惯,它不像道德那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而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对人们相互沟通、交往、共同生活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整个社会正是由这一套约束体系维持着基本的秩序。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要维护组织的一致性也会有一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约束体系: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和非正式组织关系。与社会的法律相对应,企业组织也需要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企业制度来维护组织的秩序,如通过组织机构确定其成员的职责、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办事规则。为了严明纪律,对违反制度的组织成员要追究责任和予以处罚。无论何种行业,要维持企业正常的秩序,都需要制定相应的企业制度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这是所有企业都具有的,不同的只是制度的完备程度和执行力度的差别。

然而,在企业组织中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只是建立企业正常秩序的基本途径。正像法律有局限性一样,企业制度并不能约束企业员工的所有行为,特别是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仅靠制度的强制性并不能奏效。这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这与社会道德具有相似的性质。道德通过扬善弃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的规范要求;企业文化则是通过正确的价值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使之行为符合企业规范的要求。除此之外,与社会习俗相近的是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关系及其传统习惯。

3.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不是一回事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正像法律与道德不同一样,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虽然有紧密的关系,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企业制度通过带有强制性的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体现的是一种“硬性规定”,其作用是直接的,企业文化则是通过价值观念来统一员工思想,产生的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作用是间接的,它以人们的思想作为中介;企业制度所要达到的是维护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是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增强凝聚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度的执行需要监督,文化管理则省去了监督的环节。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在同一管理领域的不同层面:企业制度表现为一种“硬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一种“软管理”,是其上层建筑,着眼于深层的企业建设;没有健全的制度化基础,不会有完备的企业文化,不可否认企业制度对企业文化有保证和支撑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将它们看作是一回事。几乎所有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建有企业制度,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建立了企业文化。缺少文化的企业仅仅建立了企业的正常秩序,体现的是一般境界的管理状态;而只有建立了深厚文化的企业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境界。

三、企业文化具有道德属性

道德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建立社会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法律相比更强调自觉,因而德治社会高于法制社会。同样,对于企业来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价值理念管理企业,要比企业制度有更高的境界。认清企业文化与道德的关系,对于企业文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与社会道德具有相同的性质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着眼于人们的思想领域,通过道德观念来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则着眼于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通过价值观念来发挥作用道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则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二者的评判标准是相近的。道德与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德观念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标准是相同的,企业的价值观则因企业不同、取向各异表现为不同的理念。例如,惠普的价值观是“尊重和关心每个员工”,诺世全的价值观则是“服务顾客重于一切”,而沃尔玛则是把“超出顾客的期望”作为自己价值理念的。正是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把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彰显出不同的企业个性。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对道德的干预由内化而起作用,即通过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对错的评价,逐渐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进而成为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内在标准。企业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约束,它把人们观念各异的思想统一到企业共同的价值标准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与道德相同:企业文化通过营造价值一致的企业环境氛围,形成组织舆论,对违反企业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干预,通过不断的是非、,对错的评判,使组织成员逐渐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念,成为他们自我约束的内在标准,进而变为自觉的行动。让员工自我约束是企业文化的本质,这与道德的本质是相同的,也是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的标志所在。

2.认识文化管理具有道德属性的意义

把文化管理与道德约束相比较有助于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扩展文化管理的视野,从社会道德规范的视角来看待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而不是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一般的企业道德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微观环境,它也会像社会那样存在不同的管理层面,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有其各自的功能领域,二者不可混淆。因此,需要明确这样一种认识:忽视文化管理的企业存在管理上的重大缺失,它会形成企业制度之外领域的管理真空,从而忽视解决企业中的“人”这一根本问题,为企业发展留下隐患。

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道德约束,就要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其它内容相区别,把文化管理的焦点聚集到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重点放在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念上,着力解决员工的归属感、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避免将文化管理泛化为一种普遍适用、无所不包的管理形式,澄清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模糊认识。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企业要把员工的思想引导到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上来,通过价值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

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道德约束,还要把文化管理与企业制度管理区别开来。企业制度的强制性(对行为的直接作用)与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对行为的间接作用)是将二者区别的基本标志。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把那些属于价值理念的内容与约束人们行为中带有硬性规定的内容相区别,厘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在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以行为约束为主和以思想约束为主两个层面的规范体系,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把制度的强制性和文化的自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 毕业论文 全程化管理

1 全程注重制度建设,强调规范要求

1.1 注重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要求是毕业论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前提。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文件,如选题专家审核制度、中期检查制度、成绩评定制度、延期毕业制度等,并将这些制度要求以学院正式文件的形式在全院、导师及学生中间予以公示和说明。在全程的论文管理中,严格执行相关的制度准绳,结合弹性灵活的突发事件处理决策机制,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

选题专家审核制度指选题由师生共同产生,答辩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筛选。中期检查制度指学生提交论文初稿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成绩评定制度则主要是制定评分标准,将导师初评、交叉评阅、答辩评分制度按合理比例组成,最终评定学生论文成绩。

1.2 强调规范要求

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除了要求其能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外,也十分注重其文章写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因此,我们在建设和形成书面制度文件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制定了论文模板。

在模板中,对字体、目录、参考文献、文本编排顺序等格式要求,给出严格的规范规定。同时,还会做出一些明确的量化要求,如:题目应该简短、明确,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关键词一般为3~6个,每一个英文关键词必须与中文关键词相应;目录一般按3级标题编写;文本主体(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字数不少于8000字;参考文献应在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应少于2篇等。

2 全程依托网络平台,实时监控与反馈

2.1 定期检查,辅以不定期抽检

首先,我们采用“以定期检查为主,随机不定期抽检”的方式,对学生提交各项材料情况加以实时监控。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根据毕业论文的各个具体环节,详细制定进度表,细化各阶段任务,给出一个供师生参考的毕业论文 “时间进度表”。按照我们的进度安排,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实习结束后。实习前,教师出选题,答辩指导小组讨论选题,初定选题,学生带选题进点。实习结束后,大四第一学期第6~7周召开师生动员会,收集学生选题、专家筛选选题;第8周确定选题,配备指导教师;第9~10周指导老师下发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第11~14周学生提交外文翻译及原文、文献综述;学期末,学院组织初期检查,检查学生提交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大四第二学期第3周,学生提交调查报告、问卷、论文初稿,学院组织中期检查;第4~10周,导师反馈论文意见,学生修改,导师定稿、签字;第11~12周,导师初评、交叉评阅、论文答辩、成绩汇总,召开工作总结。

2.2 师生互动,灵活弹性管理

整个毕业论文进程,我们实行师生互动的管理,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指派一名专业老师为论文秘书,指派一名学院办教学管理人员协助论文秘书进行过程管理。领导小组在宏观上对师生论文进展进行监督,论文秘书和教学管理人员督促师生按时完成各项分解任务。学生记录教师指导记录,并在学生中选取优秀学生组成学生论文检查组,对同学进行督促,并对论文格式等进行规范化检查。

3 注重基础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毕业论文不是本科教育中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与前期专业课程学习、科研素养培养、毕业实习等紧密联系的一个系统教学过程。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将专业学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工作作为同一项工程,进行四位一体的改革与实践。将论文训练过程前移,强化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并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将学生四年的课程理论学习、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竞赛活动,与实习的前后衔接等形成有机整体,构建成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四位一体的全程化论文管理结构图如图1:

(1)专业学习。大学前三年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启动论文写作的预备阶段。开设社会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统计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论文研究方法、论文规范性(包括格式规范化)培训,使学生能够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文献检索,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科研训练。成立学院科研指导小组,对学生开展专业科研训练。结合教师科研,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进行论文撰写、发表或参赛。

(3)毕业实习。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①我们把实习教学与毕业选题工作结合起来,学生带选题下点实习,根据实习内容选择选题方向,或者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在实习中遇到的工作重点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在实习中收集相关资料,把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工作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②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第4篇

一、项目管理概况

(一)项目管理的内涵。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项目管理与传统的部门管理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项目管理注重综合性管理,且项目管理工作有严格的时间期限,项目管理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二)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历史源远流长。到上世纪80年代末,项目管理被公认为是一种有生命力并能实现复杂企业目标的有效管理方法。至此,项目管理对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并已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在管理界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备受推崇。

二、高校文档一体化工作项目管理的导入

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组织形式僵化,人员配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信息沟通不畅,成本及过程缺乏控制,验收及后评价形式单一等。从项目管理理论应用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角度出发,在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中导入项目管理理论,从而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员管理,强化信息沟通,突出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结果和后评价,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开辟新途径。

三、高校文档一体化工作项目管理的构建与实施

(一)文档一体化项目规划论证管理。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实践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部门(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同时规范和完善校内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文档一体化管理项目的调研和论证,制定统一的业务标准和规范,强化校内文件和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尤其要加大对电子文件的规范和管理力度,制定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严格统一和规范揭示电子文件内部、外部特征的各项数据信息。

(二)文档一体化项目实施控制管理。

1.组织与人员管理。现代项目管理学认为,组织是一切项目管理活动成功的基础,高效运作的组织形式对于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来说至关重要。文档一体化项目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宜采用矩阵式组织形式,由校长担任项目总经理,各中层主要负责人任项目经理,从而有效地整合资源,加强沟通,充分发挥项目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时间与进度管理。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涉及面广,专业化程度高,必须从组织结构、时间进度、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前端控制等方面进行前瞻性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管理。如时间管理,以一个自然年度为界,要细分到每一个月、每一周完成哪些工作,什么部门在什么时限内完成等;要落实任务,厘清责任,并以书面形式确定并发放到每一个责任人手中;要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认进度与计划是否一致,如有偏差,及时查找原因或调整原计划,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确保项目的如期完成。

3.前端控制管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揭示我们,现行文件的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的成败,它要求文书、档案部门或人员必须积极进行文件的前端控制,从而确保档案自身及其管理的质量,避免重复劳动。进而言之,文档部门或人员对文件实行前端控制,本身就是现行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实现途径和重要体现,可以消除因现行文件管理不善而导致档案部门得不到完整档案的弊端,也可避免因现行文件管理质量低劣而导致档案部门重新整理的浪费。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调文档部门或人员一定要提前介入、主动介入,积极实施前端控制和业务指导。

4.风险管理。任何项目的实施总会有意外发生,再好的计划也难保万无一失,因此在文档一体化项目管理中要有风险意识,实施风险管理。所以,项目经理要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项目控制与风险管理上,要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项目团队来实施计划,并对项目实施中的风险和干扰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以避免和减少损失。

(三)文档一体化项目验收和后评价管理。项目的验收和后评价是指对本年度文档一体化项目管理的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客观分析,也可理解为对管理进行管理。通过对文档一体化项目验收和后评价,确定项目预期目标是否达到,规划是否合理,效益是否体现,从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制度,在下一个自然年度的文档一体化项目管理中予以改进和借鉴,周而复始,持续优化,使得文档一体化项目管理工作不因人员变动而改变,进入常态化运行轨迹,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态势。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第5篇

兼顾公平与效益的工作理念效率至上的原则一直处于行政学研究核心地位,直到公共管理变革开始,将公平提到了与效率等高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争论始终未有结论。公共管理理论突出回应性、公众利益、公众参与,与档案管理工作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如出一辙,若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无论在理论与实践中,都缺乏可操作性。档案管理的效率是管理收益与管理成本之比,即用最小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完成与档案相关的各项工作,并取得利用成果的最大收益。档案管理收益包括工作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档案管理公平的理念体现自由、平等、正义、参与、评估原则。在公平面前,公众与国家平等地享受档案利用的权利,转变档案服务于政治、经济为服务于社会的价值取向,效益公平讲求权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工作效益;利用主体公平要兼顾组织与个人、中国人与外国人,特别注重对弱势群体档案利用的公平性;利用客体公平要合理划定保密年限及开放范围。在公平的理念下保证该开放的档案资源及时开放,方便各类型利用者的利用,发挥档案资源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档案馆是服务性质的机构,服务对象为社会组织或个人,所体现的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这一先天优势有利于档案馆在效率与公平的钟摆上站稳脚尖,档案的公平服务不仅有利于消除信息鸿沟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档案资源的公平利用、共享服务更能够降低由于贫富差距、种族矛盾所引起的社会动荡危机。

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的理性化路径

公共管理提出顾客导向的发展战略,是对官僚体制的补充与完善,公共管理理论要秉承官僚体制的合理性,并创新建立在顾客满意基础上的理性化。档案管理在追寻以利用者为导向的服务路径时,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基于此,一套完备的理性化管理体制便应运而生。现代化的理性管理体制,以制度为根基,以机制为支撑,以文化为基调,制度是外化的纲领性文件,机制是内在的协调性准则,文化是自觉遵守的规范。只有理性化的服务路径,才能保证档案管理理念的实现。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化建设制度建立的目的并不是使制度执行者实行强制性的统一,而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制度的制定主体、执行主体、责任主体、受益主体、受控主体等相关主体都是人,也就是说,制度的根本作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划定人的职、权、责、利。“制度的功效能否满足社会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方面便取决于制度本身的程序设定。程序设定科学、有效,制度功效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自然会高一些,否则,制度的合法性便面临危机。”[2]制度作为工具理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价值理性的基础上,公共管理理念下的档案管理制度程序的设定必然要以满足人的发展为前提,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构建的价值取向。档案工作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根本,以法规为主体,以规章为补充,建立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加强制度监管,保证相关权利人按照章程行事,正确把握个体职、责、权、利的尺度,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更好地适应公共管理的需要。完善档案管理与服务机制“机制指维系各对象之间有效运作的准则,着眼于在不同对象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使之有效互动,以期建立对象间的合理关系。”[3]公共管理以顾客为导向,以公众利益为先导,因此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机制,除竞争、奖惩等老生常谈的管理机制外,责任机制是档案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目前档案管理所欠缺的。责任机制是内在的驱动力,是制度有效执行的保障,责任机制是责任主体与其履行相应职责,并对此做出客观评价以及评价基础上的职、权、责、利之间建立起的内在有机联系。责任机制的外显形式包括岗位目标责任制、责任评估与责任追究。岗位目标责任制以科学、合理的分工为基础,明确的责任分工,不仅能使管理目标按时按质按量,甚至是超额完成,而且能使责任主体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调整,发挥主观创造性。责任评估,也是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既定的目标及标准对责任主体所做工作的进行鉴定与评价的活动,评估机制的建立要全面考虑眼前的及长远的利益,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责任追究建立在责任评估基础上,根据评估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奖与惩,而是通过问责激发责任主体的潜在意识,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我国档案工作的评估主体大多是政府机关及档案行政部门,评估标准以制度规范为主,这对于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来说显然是滞后的、缺乏灵活性的,以目标为评估标准,加强自我评估、社会评估、媒体评估是保证机制有效发挥的途径。营造档案管理文化氛围档案管理文化从广义上讲,既包括档案管理的环境、制度、设备实施、人员、氛围等与实体保管相关的资源,还包括档案管理所创造的成果及价值等信息资源。档案是信息资源的源头与基础,档案所创造的成果虽然是滞后的、隐性的、难以量化的,但也是丰富的、创造性的、不可或缺的。在公共管理改革之际,为档案工作发展带来了机遇,党和国家对档案资源的重视度明显提升,摆脱了档案为政府独享物的囚笼。借此契机,加大资源接收力度,扩大档案利用范围,简化档案利用手续,使更多人全方位了解档案及档案工作,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文化价值。档案文化价值的体现不能脱离档案管理文化,必要的资金投入、必备的设备设施是基础,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人是档案管理文化价值体现的核心。创建适合档案管理者工作、学习、交流、共享的文化环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建立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互动的平台,还要特别注重建立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的沟通渠道,以及档案管理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第6篇

1、强化依法行政组织推动。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切实强化县、乡政府领导责任,加强依法行政工作队伍建设、监督指导,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强化依法行政考核。将依法行政主要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评估。深入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2、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听证制度、风险评估制度。

3、狠抓政府职能转变。组织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贯彻实施《省政府服务规定》,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政府服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强化政府服务保障和监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推进电子政务平台、政府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调整、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对依法新增、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实行严格的目录管理。

4、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深入贯彻实施《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确保规范性文件管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抓好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督促部门法制机构履行合法性审查职责,要做到每个规范性文件草案都必须经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严格审查标准,确保合法性审查工作的“零失误”和“零差错”。抓好规范性文件登记工作。继续做好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工作。进一步清理全县规范性文件底数,依法纠正未经“三统一”程序的规范性文件。完善规范性文件网上公布系统、加强规范性文件网上公布管理工作。做好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工作。

5、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按照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不断规范和改进行政执法。以执法案卷评查为抓手,加强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适用等工作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要建立健全评查机制,改进评查手段和方法,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评查,保障执法案卷评查取得实效。继续推行行政执法案卷指导制度。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根据省政府的安排,力争启动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严格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全面完成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执法人员信息查询制度,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第7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显特色”的工作方略,全面细化学校管理各项工作,使其逐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人文化、特色化的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努力创建“星级平安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办人民满意学校。

二、工作目标

1、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措施得力,方法得当,责任明确,检查到位,严格细致,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

2、校园布局合理,做到绿化、美化、净化、教育化、人文化;教育教学、消防安全、师生生活设施齐全。

3、严格按新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以教学“六认真”为抓手,细化教学过程管理,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教职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

5、学生文明守纪,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珍爱生命,充满青春活力。

三、主要内容

(一)制度化

1、制度健全

(1)组织教职员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转化为学习、教育、领会的过程。

(2)根据学校的实际,结合中小学管理规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修订和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把“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作为制度实施和制定的依据,增大参与度,增强可行性。

(3)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并将考核标准细化为具体详尽的考核表,做到可行、可检、可操作。

2、制度执行

(1)教育教学管理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教育教学责任,落实教育教学目标。每项工作要有计划,有小结,有检查,有评价。做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程序,凡事有负责。 (2)校园及师生行为管理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以制度管好权,以制度管好事,以制度管好人,以制度保障学校组织的健康运作。

3、制度监督

(1)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制度遵守不力,造成一定影响的,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作相应的处理。

(2)实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接受师生和家长的监督,并通过工会、教代会、社区、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广泛听取各方面建议和意见,以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策略,不断完善学校运行机制。

(二)规范化

1、规范校务管理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3)坚持民主管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形成健全的领导管理机制。学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学历合格,团结协作,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意识。

(4)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学校行政、教育教学、教师业务、师生健康、财务、固定资产、荣誉实物等各类档案。保管好、使用好档案资料。

2、规范校园管理

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优化校园环境,使校园达到美化、人文化。环境布置富有文化气息,体现教育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健全学生社团组织,办好文化宣传阵地,组织师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3、规范安全管理

(1)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把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滋扰、防意外伤害等措施落实到位。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建立校园突发事件预警机制,落实各项应急措施。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辆进入校园。组织学生户外活动要有安全应急预案。

(3)规范校园卫生及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发生群体性传染病、食物中毒应急制度,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4、规范队伍管理

(1)加强班子建设,合力打造教育系统“风清、气正、严谨、规范”的新政风、行风,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团结进取,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团队。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师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搞有偿家教。 5、规范学生管理

(1)培养精神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开展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公民道德、民主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班、团、队活动和劳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意识。

(2)规范日常行为。注重养成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坚持全员育人。健全党团和少先队组织,重视班集体建设和班主任队伍管理。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6、规范教学管理

(1)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创造条件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上好体育课、艺术课、信息技术课,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2)重视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教学过程检查,认真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和组织课外活动。课堂教学能切实体现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总量不超过6小时;家庭作业量不超过1小时。

(4)规范教学质量管理。加强考风考纪建设,改进教学评价工作,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健全教学质量分析和评价制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规范教科研管理

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建立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制度,强化教师教科研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推动教师教科研活动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8、规范总务管理

(1)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规范收费行为,杜绝乱收费。严格执行年度财务预算与决算。基建项目按规定程序办理。实行大宗物品政府采购制度。实施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

(2)建立健全学校财产管理制度,提高教育装备使用效率。建立教学辅助设施和图书的登记、保管和使用制度,切实提高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信息化等设备利用率。 (三)人文化

1、关心教师。一是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校长要经常找教师谈心,了解教师的心理状况,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要配备各项活动设施,使教师在工作之余,身心能得到娱乐,精神更加饱满。二是关心教师物质生活,依法为教师谋利益。三是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帮助解决困难,及时调解矛盾。

2、关爱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交流的桥梁。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关爱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校、集体和社会的温暖。

3、关注生命。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和伙伴制。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关怀青少年的生命历程,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注他人的生命,特别是要关注留守儿童,切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四)特色化

1、创新管理思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确立个性化的办学目标,在纵向发展上注重传统和优势的继承;在横向发展中注重独特个性的培植,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富有个性的办学风格。

2、创新管理机制。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整合,把项目管理机制引进学校管理领域,在特色项目挖掘和发展上下功夫,以管理创新带动学校整体工作创新。

3、加强特色经营。创建特色,经营特色,增强特色的核心优势,使学校拥有其他学校难以复制或者在短期内难以效仿的特色竞争力,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

1、组织学习。组织师生员工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开展以“规范教育管理”为主题的大讨论,明确《中小学规范管理》的内容、特点和基本要求,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引导人人自觉参与“管理规范达标校”创建活动。

2、制定方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中小学管理规范》的实施,制定实施《中小学管理规范》方案。

3、动员部署。召开贯彻落实《中小学管理规范》活动动员会,部署各项工作。利用教职工政治学习时间进行全面动员,并就落实和指导学生落实提出明确要求。利用升旗仪式进行学生动员,并就指导学生落实和监督提出要求。

4、宣传发动。利用学校的橱窗、板报、广播、校会、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贯彻落实《中小学管理规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印发有关文件和方案,形成宣传声势、营造舆论氛围,广泛动员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共同推动贯彻落实工作顺利开展。

(二)组织实施阶段

1、自查自纠。认真对照《中小学管理规范》要求,全面、客观地分析学校管理的现状,切实摸清底数,找准问题、差距与不足,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撰写自查小结。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第8篇

烟草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存在以上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无论从思想认识上、还是建设实践上,总体存在目标不明确、法规遵守不到位、责任不清晰、深入不下去、安全设施无保障、改进不持续等等问题或差距。这些问题或差距不能有效解决,将会限制企业安全文化的良性发展,使企业安全文化意识建设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同时也不利于烟草行业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发展,保障安全发展的战略。

推行烟草行业安全标准化的目的和意义

1推行烟草行业安全标准化的目的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实施的目的,是为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提供规范依据,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操作层面的技术支撑,保证安全基础管理、生产经营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作业人员行为处于安全受控状态,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提升。

2现实意义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程、技术规范、企业规章制度、安全文化建设等,建立了适合行业自身特点的、能够满足行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保障行业自身安全生产的行业安全标准化规范。无论是在行政管理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上就是要通过建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全员安全意识,进行危险防范和危险源辨识,进行风险等级评价,实现风险等级管理,排查治理风险隐患和危险源,建立风险预防机制,规范生产作业行为,使生产作业各个环节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使人、物、法、环处于良好的生产运行状态,并得以持续改进,在行进中加强,加强中发展,于发展中逐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使企业员工始终如一地、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强化安全生产的事务当中,不安全的行为最终结合安全标准化的规范被所有人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并且被公开反对,最终形成“自律”的安全文化并创造出“我要安全”的组织。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安全愿景,通过逐步具体化的传播过程,逐步使忠于企业制度成为每个员工头脑中最基本的安全文化价值观念。管理办法的制定,机制的形成并不难,难在自始至终、数年如一日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难在真正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一般号召多,配套措施少”的问题。这些难题,必须通过规范管理来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实质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YC/T384的实施,正是为烟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安全基础建设的支撑平台,在基础管理规范中注重痕迹档案管理、在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中注重现场(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实现了全员参与、全员考评安全绩效的过程性管理,从而更深入地明确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即是烟草行业企业安全管理的标准,也可弥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体系安全管理绩效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明确企业安全文化的改进措施。

2《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YC/T384本身是烟草行业推荐性标准,又是烟草行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依据;并不取代国家、行业的其他标准,而是将其他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性规范,同时对国家、行业标准未覆盖的内容补充必要的操作性规范;是行业安全标准,企业在制定安全标准时对其规范要求加以引用或转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搭建了先进的、规范的、系统的安全健康的管理架构和平台,但并未也不可能对不同类型的组织,职业健康安全具体技术和管理规范、绩效评价等作出要求。将《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YC/T384的操作性规范作为体系运行的具体要求,则可对体系运行提供支撑,实现体系绩效提升;同样,有了体系管理架构和平台的保证,《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操作性规范方可得到持续执行和改进。在实施《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同时促进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的特性表现

系统性:遵循系统安全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方法、技术、制度等的综合集成,运用过程PDCA控制方法,将安全策划、执行、检查、考核、评级、改进作为系统流程加以规范,体现了系统管理的原则。

技术性:突出技术标准的主体地位,在引用法律、法规、规章、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烟草企业特点,系统地对烟草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的主要设备、设施、工具、物资、作业活动中的危险源(含职业危害)提出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要求;在考核评价分值分配上,向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倾斜。

模块化:《规范》分设了基础管理、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两大模块,其中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模块又分设了烟草企业通用、烟草工业企业、烟草商业企业三个子模块;不同的企业可根据其实际选择每个子模块中的相关要素,灵活地进行组合,从而更适应各层面、各类生产经营形态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检查及考评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