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投资管控论文

投资管控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4 15:13:35

投资管控论文

投资管控论文第1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管理风险控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显示出其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作用。风险投资是专指萌芽状态中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这种投资的高风险性和高回报率要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风险投资的资金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中,由于风险投资项目大多数是由技术创新而产生的高科技项目,过去同行业的历史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的风险以外,还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风险企业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投资失败的风险统称为风险投资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组织风险、决策风险、过程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风险控制,对于有效运用风险投资这一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风险投资项目实现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队建设———组织风险控制的核心工作

风险投资项目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项目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不及时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就会造成项目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

风险投资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组织的管理。与传统项目相比,风险投资项目不但要求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风险性有较高的认识,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协调运用。而只有高性能项目团队才能实现这种充分协调,所以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中,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在现有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引进,改变了组织过程实施的方式。即组织过程变成了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能部门,项目经理变成了“过程所有者”。为了从事项目的人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团队应围绕着用于获得过程流的焦点进行建设。如果项目人员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有冲突,士气低,将会影响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更会使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受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经理,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参与者发挥自己才干的适当环境,会使项目成员的忠诚度高度提升,增强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

推动力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正面因素,可以加强团队的有效性,它们和团队性能是正相关的。障碍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负面因素,它们被认为妨碍了团队性能,在统计上同性能是负相关的。在置信度为95%或更高时,这些团队特性和团队性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推动力的把握和障碍的排除来创建高性能的项目团队,是组织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是项目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二、项目评价———决策风险控制的首要工作

我国许多风险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项目本身先天不足,是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是指风险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项目具有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对于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进行价值评估过程中,仅靠风险投资家、市场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会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风险投资项目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远远大于传统的投资项目,所以如何从模拟风险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种风险的价值范围方面预测价值,是进行风险投资项目决策的关键。全面的价值评估工作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评估方法,拥有较多的财务、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风险投资项目历史财务数据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可比项目数据,评估时应采用类似项目和自身的历史数据相互替代的方法来进行。在取用同类项目数据时,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信息的丰富程度、稳定程度。选取了合适的财务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预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及选定项目的必要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折现率)。为了计算由该项目引起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需要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统一时点进行比较。估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具体工作包括: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计算扣除调整项目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将企业经过审计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别细化分析;了解企业的战略地位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绩效前景;预测个别详列科目;检验总体预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分析预测得出和风险相适应的企业预计现金流量表,以此为基础计算出的项目的净现值。估测并调整项目必要收益率工作包括:权益资本成本估算;债务资本成本估算;确定目标市场价值权数;估计不同的企业的报酬率随整个市场平均报酬率变动的情况;估计根据机会成本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将与特定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加入到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当中,形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从而合理选定折现率。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选定的投资方案,还要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由于营业风险是一个项目资本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由于技术、效率及其生产上的因素,企业通常无法控制项目的营业杠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总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杠杆程度有限的组合,来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施过程风险控制

项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风险项目往往起源于一种想法,并采取一种概念化的形式,要求有足够的物质要素,使组织中关键的决策制定者选择该项目。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以一种连续的生命周期的模式,强调了进行风险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投资项目由于其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确定,致使对项目的过程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产生风险,这种风险贯穿了风险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于风险投资项目的特点,项目各阶段不应仅满足应完成的任务,必须随着项目运作过程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项目参数的调整。根据这种变化表现的强烈程度,要求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新领域。任何企业的运营都需要信息,源于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决策必须基于及时的和适当的信息。信息流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了这些,才能有效地和高效地使用资源,满足项目的要求。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因此为了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就要优化整个信息流程。项目风险信息整理伴随着风险及管理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及发送过程展开。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还包括项目自身风险与风险管理政策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支持等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组织者可以准确地发现并协调风险管理活动、根据风险控制效用报告组织未来计划等活动。对于每一阶段的工作,信息使用者可在在界面上得出该项工作的风险等级,明确这一风险正面与反面的后果,还可以发现其他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最佳的风险管理实践及风险评价工具。例如在项目计划阶段,输入该项目信息内容,查询系统会提供一个逻辑的树状结构,一方面指出项目中必须的工作要素,另一方面提供该项目可以借鉴的网络信息以及计划实施的模拟流程等。根据风险表现的强烈程度,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根据新的资源的配比情况,项目成本、时间和性能参数也要随之调整,即以已完成方面的新数据重新安排未完成阶段的工作。通过对项目过程风险动态、适时地控制,可以保证项目阶段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

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退出以后,贯穿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根据情况的变化,对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把握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避免和减少风险,保证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戴维。I.克利兰著,杨爱华等译。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杨乃定。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软科学,2002(6)

3.王景涛编著。新编风险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杨雄胜主编。高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投资管控论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质量;投资不足;投资过度;投资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9日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投资管理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投资管理模式从高度集中逐步走向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渠道资金来源、多样化投资模式。然而,治理机制的失衡,企业投资行为缺乏硬约束,很多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投资,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等非效率投资行为大量涌现,造成企业资源无法有效配置,严重损害企业价值的增值,因此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内部控制建设的强化已成为各企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实施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企业的所作所为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可靠,实现企业经营行为的效率和效果。实施内部控制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监管管理者行为的重要机制。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这样使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这是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重要一环。

一、相关理论基础

投资效率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管理者在面临更多信息不对称、委托冲突甚至是管理者个人情绪的情况下,更多做出能够降低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投资决策,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有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理论及行为金融理论。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具体体现为:交易各方对交易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同,一方获取信息充分,就占据比较有利的地位;另一方因获取信息有限则处于不利地位。信息充分的一方做出“败德行为”,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往往会在面临交易抉择时做出“逆向选择”。“败德行为”主要体现在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当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时,经理人就会投资净现值为负的但是对其自身有益的项目,而不能及时获取企业真实信息的股东,就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导致投资过度。“逆向选择”则增加了市场的摩擦,经理人很难向市场提供企业当前的投资机会,当企业面临良好的投资机会时,因信息不对称对市场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就造成企业外部融资困难,企业就会退而选择内部融资,一旦企业自身的资金规模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时,即使投资项目能够带来现金流,企业也不得不放弃,企业的投资规模没有达到最优水平,导致投资不足。

(二)委托理论。委托问题易导致投资过度行为,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目前,企业中存在的委托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二是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三是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1)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管理者作为公司股东的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管理层会在扩大公司规模的动机驱使下,做出非效率投资行为;(2)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在公司股东的股权达到一定的点,能够充分决定公司的决策时,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就发生了冲突;(3)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是因为股东和债权人对风险的偏好不同。债权人,期待收益稳定低风险的项目,而股东更倾向于投资风险高甚至是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并从中获利,造成投资过度。

(三)行为金融理论。该理论从管理者和投资者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影响。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与投资者的从众行为都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判断,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

二、文献综述

袁晓波(2013)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内部控制与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均负相关。王苑(2013)从资本成本的角度实证研究了内部控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结论表明,资本成本在实施内部控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中起着关键的桥梁作用,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加强对资本成本的控制,进而实现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抑制。荣华旭(2013)采用Richardson模型衡量投资效率,建立回归模型,考察内部控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与企业的投资效率正相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的投资效率越好,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行为相对较少。

三、实证分析

本部分主要是基于基础理论的原理,从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管理者行为这三个角度分析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提出四个假设:H1: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正相关;H2:高质量内部控制可以通过提高信息质量,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提高企业投资效率;H3:高质量内部控制可以通过缓解问题,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提高企业投资效率;H4:高质量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约束管理者行为,提高企业投资效率。

(一)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本文对于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采用层次分析法,依据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内控环境、信息与沟通、监督、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确定能够影响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因素。内控环境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A11、独立董事比例A12、是否存在两职合一A13、是否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A21;信息与沟通包括董事会会议召开次数A22、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次数A23、是否设立审计部门A31;监督包括是否披露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不足A32、是否披露审计意见A33、审计意见是否标准A34;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包括的因素有是否建立风险评估体系A41、是否发生内部交易或关联方交易A42、是否有绩效和薪酬评价制度A51、是否有全面预算管理制度A52等。

通过以上分析,构建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模型:ICQ=α1A11+α2A12+α3A13+α4A21+α5A22+α6A23+α7A31+α8A32+α9A33+α10A34+α11A41+α12A42+α13A51+α14A52 (2)

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内部控制各个因素指标的权重值,量化内部控制质量。

(二)变量选取。(1)被解释变量。投资效率IE作为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用来反映企业投资水平。用单位资本产出比ICOR、企业的成长机会TobinQ、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OIGR来进行衡量;(2)控制变量。本文研究选取企业规模、公司上市年龄AGE、成本AGENCY、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HSP1、第二至十大股东持股比例HSP2-10、高管持股情况MO、企业的资本结构LEV等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

1、残差描述性统计。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北五省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水平最小值为-10.6134,从整体来看,效率不是很高。同时,从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范围分析来看,西北地区投资过度的样本企业(210家)要比投资不足的样本企业(138家)多,投资不足的严重程度-0.4995明显的小于投资过度的严重程度-1.3274。(表1)

2、内部控制质量与投资不足逐步回归分析。由表2中数据可知,该模型的R2值为0.766,相比之下,是线性模拟度最优的一个,该模型回归系数为-0.018,Sig值为0.000

结论显示:成本、股权集中度、公司上市年龄、高管持股情况这些控制变量与投资不足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内部控制质量与投资过渡逐步回归分析。表3中数据显示,对于逐步回归每步输入变量的回归模型的Sig均小于0.05,表明每个回归模型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自变量内部控制的回归系数值为-0.379,说明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投资过度显著负相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代表着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完善,内部控制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和委托带来的问题,有效降低了由此引发的投资过度行为,有助于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符合本文的假设说。(表3)

企业通过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缓解成本过高的问题,有效降低投资过度,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提升企业价值。这一说法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和假设3。同理,内部控制通过完善内控机制,提升执行力度,约束股东的行为,对管理者实施有效的监督,避免因股东控股,管理者盲目自信造成过度投资行为,这也又一次证明了本文所提假设4的合理。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了企业在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问题与管理者非理的情况下,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理由。为内部控制如何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提供经验证据。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能越有效地改善企业的投资效率水平,很大程度上抑制企业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等非效率投资行为。同时,还能够约束企业管理者的行为,防止管理者做出因“小”失“大”的投资决策,这一结论明显地表明,在资本市场尚不健全,企业内外因素不能有效发挥的情况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完善内部控制体制是必要的。想要遏制非效率投资行为,制止管理者的不当行为,就要从根源入手。同时,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能够起到保护投资者权益的作用,要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和实施。具体提出以下几点意见:(1)加强内控环境的建设;(2)高度重视信息的沟通;(3)加强监管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Richardson Scott.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6.11.

投资管控论文第3篇

关键词:盈余质量 投资效率 投资过度 投资不足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资金配置效率低下,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现象。产生非效率投资的原因既有管理层―股东、大股东―中小股东之间问题产生的道德风险,也有股东―债权人之间逆向选择的问题、还有企业多元化导致的集团内部资金分配不合理、交叉补贴导致的对部门间的投资不均衡。那么在我国非效率投资的主要根源是什么?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相对于股票价格来说,会计信息系统为公司的经营决策和投资机会提供了更多的增量信息(Alti 2003[ ])。并且,会计信息作为反映公司基本情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在缓解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Verdi 2006[ ]),这些方面必然间接对企业的投资效率产生影响。相关研究也证明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改善企业的投资效率(Biddle et.al 2009[ ]),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直接验证会计信息质量通过哪种途径改善了投资效率。这将不利于我们认识投资效率有效或无效真正的根源。特别是在我国,企业股权集中,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资行为与股权分散、外部治理环境完善下的企业投资行为有所不同,同时特有的双重问题(管理层与股东、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将使各种人为了自身利益对资本配置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根源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本文将主要研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否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通过哪种途径可以改善?不同的问题影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本配置、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也将丰富和发展会计信息能否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

本文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降低了管理层成本,有效抑制了企业的投资不足行为,但是没有发现会计信息通过管理层问题对过度投资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通过缓解大股东的问题抑制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这表明我国企业过度投资的根源在于大股东的行为,控股股东为了通过关联交易的形式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需要在投资中掌握更多的控制性资源,从而导致了过度投资。

本文的贡献在于,不同于以往研究(周春梅 2009[ ]),本文从双重的角度研究了会计信息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路径,不同于以往非效率投资与控股股东控制权关系的现象研究,本文找到了控股股东非效率投资的直接证据,发现了控股股东通过过度投资攫取私有收益这一新的途径。这些将为如何改善我国企业投资效率提供直接的帮助。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进行简要的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第三节是本文的研究设计;第四节是实证结果;第五节是稳健性检验;第六节是研究结论。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在理论的框架下研究盈余质量影响投资效率的路径必然涉及到盈余质量、问题和投资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主要因素之间存在理论上的联系才能研究各个因素间的路径问题。

(一) 盈余质量与投资效率

近年来大量文献证实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Bushman & Smith(2001)[ ]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会计信息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企业的投资、生产效率和价值创造。一是会计信息帮助管理者和投资者甄别出好的和坏的投资项目。二是会计信息可以发挥对管理者的监督和控制机制,使管理者将资金配置于好的项目。三是会计信息通过降低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之后大量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上证明了这些论点。Biddle(2006)和Biddle et al.(2009)分别以34个国家和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减少公司资本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Verdi(2006)证实了高质量会计信息降低了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缓解了投资不足。Chang et al. (2008)建立了一个动态逆向选择模型证实了具有更好的财务信息质量的公司融资更加灵活。McNichols & Stubben(2008) 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管理层对未来的收益形成准确的判断,甄别好的投资机会,从而提高投资效率。

(二) 盈余质量与问题

对于会计信息与管理层成本之间的关系来说,会计信息可以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帮助外部投资者对管理者行为进行监督,防止其窃取投资者和债券人的利益(Fama and Jensen 1983),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契约的形式,Demski and Sappington (1999) [ ]认为,经理人契约是多期的契约安排。虽然在契约履行的过程中,委托人(董事会、股东)不能观测到人的全部行为,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事后的观察对人进行评价,事后的会计信息就成为下一期契约制定的依据,契约也将对人未来的行为产生激励。目前大量的研究也认同了会计信息对管理者契约结构、激励计划和管理层更换中的作用(Lambert 2001等)。另一方面,财务信息也有助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运行,比如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把握,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制约管理层的自利行为(Mcnichols & Stubben 2008)。

同时在我国还存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控股股东为了获取控制权收益会通过各种方式攫取上市公司的利益,为了掩盖这种行为控股股东会实施盈余管理(Liu & Lu 2003)[ ]。此时,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反映控股股东问题的严重程度(卢闯 2009) [ ]。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控制可以适当的约束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另外,大股东为了消除中小股东对大股东侵害行为的顾虑,避免今后中小股东用脚投票,也会主动采取一些自我监督措施,比如提供高质量的、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聘用信誉度高的审计事务所(比如四大)缓解冲突,获得中小股东的信任(Fan & Wong 2005)[ ]。这些方面都说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缓解内部人与外部人的冲突。

(三) 问题和投资效率

问题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是公司财务研究领域的一支主流,近年来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企业的投资决策将深受问题的影响(Stein 2003)[ ]。问题既可能引发投资不足(Ross 1973),也可能导致投资过度(Jensen 1986)。在经理人存在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时,企业的投资将使经理人面临更大的压力和责任,经理人努力工作创造的财富不能由其单独享有,而是与全体股东分享。当经理人获取的收益不能弥补付出的成本时,就会发生卸责行为,即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不足。相反,如果经理人能够从企业的资本投资中获取更大的私人收益,比如企业规模扩大建立起“私人帝国”,提升了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获取更高的薪酬和奖金时,又会引发经理人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损害了股东财富。

另一方面,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还有可能因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而产生。因为控股股东为了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获取私有收益,需要掌握更多的控制性资源(王英英,潘爱玲2008))[ ]。但是随着监管措施的加强,直接占有上市公司的资源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大股东会通过投资这种更为隐蔽的方式。现有的文献也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存在可能导致控股股东以过度投资的方式损害外部股东的利益(Claessens et al.2000[ ])。Holmen and Hogfeldt (2005) [ ]指出金字塔结构内终极所有者会以过度投资的方式损害外部股东利益的行为,金字塔内的杠杆控制不仅为终极所有者提供了隧道挖掘的激励,而且也为其进行过度投资创造了条件。刘朝晖(2002)[ ]首次在国内通过建立模型指出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是为了私有收益,而对私有收益的追求会导致其过度投资行为。以上这些文献都是从理论上的阐述,还没有实证的检验。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盈余质量、问题和投资效率三者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目前的研究或者仅停留在盈余质量与投资效率两者直接的关系上(Biddle et.al 2009;李青原 2009),或者仅研究了管理层的问题(周春梅 2009)。对于盈余质量如何通过双重影响投资效率,以及影响的路径没有实证上的检验。基于此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根据理论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待检验假说:

假说1:盈余质量与投资效率(改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都显著正相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缓解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

假说2:管理层问题在盈余质量对投资效率的作用中起到中介作用,盈余质量能够缓解管理层问题,从而抑制管理层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行为。

假说3:控股股东问题在盈余质量对投资效率的作用中也具有中介作用,盈余质量也能够缓解大股东问题,从而抑制过度投资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 投资效率的计量

本文借鉴Richardson(2006)[ ]的模型计量企业的投资效率。模型依据企业的基本信息估算出正常的投资水平,实际投资水平与期望投资水平的差异代表了企业投资效率的缺失。

其中INVt代表t年资本投资规模,以t年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的净值改变量/平均总资产计量。Growtht - 1代表企业增长机会,以t-1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为变量;Levt - 1 , Casht - 1 ,Aget - 1 , Sizet - 1 , RETt - 1 , INVt - 1,分别代表企业t - 1 年末的资产负债率、现金持有量(现金持有量/期初总资产)、上市年限、公司规模(期初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股票收益(t-1年5月到t年4月经市场调整后的、以月度计算的股票年度收益率)和t - 1 年的资本投资。另外还考虑了行业和年度效应。行业分类中制造业取两位代码分类,其他行业取一级代码。由于需要分年度分行业回归,而有些行业年度样本数达不到回归样本数量要求,本文采用了A股上市公司2003-2009年的数据,并删除了样本较少的行业,共得到七年5038个样本。然后对模型(1)分行业分年度回归,得到各企业t年预期投资量,以实际投资量减去预期投资量,得到剩余投资量,以此来度量企业是投资过度(剩余投资量>0)或是投资不足(剩余投资量

(二) 会计信息质量的度量

盈余质量的计量有多种方法,目前应用较广的是从会计盈余的主要组成部分出发,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将会计盈余调整为盈余质量。本文选取修正的Jones模型和DD模型指标度量盈余质量的水平。

(1) 修正的Jones模型

本文借鉴夏立军(2003)[ ]和陆建桥(1999)[ ]的方法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和无形资产的修正方法以横截面修正Jones模型分年度分行业回归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

其中:NDAi,t表示i公司t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REVi,t是i公司t年的营业收入增加额,RECi,t是i公司t年的应收账款增加额,PPEi,t是i公司t年的固定资产,IAi,t是i公司t年的无形资产,参数值b0、b1、b2、b3、b4由对下式进行参数估计得到:

其中,TAi,t表示i公司t年的总应计利润,按照夏立军的研究结论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最后,以操控性应计利润|DAi,t|=TAi,t/ Ai,t-1-NDAi,t t/ Ai,t-1的绝对值作为盈余质量的度量指标,该指标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会计信息质量越差。

(2) Dechow & Dichev 模型

Dechow & Dichev 模型认为,应计利润与现金流量偏离越大,会计盈余的质量就越低。这一模型克服了Jones模型在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时可能存在的偏差。

本文以横截面回归模型得到的残差TCAE的绝对值作为盈余质量的测度,该指标越大盈余质量越差。 TCAi,t为平均总资产调整的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等于营业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差额除以平均总资产;CFO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Asset为平均总资产。

(三) 成本的度量

借鉴Ang et al(2000)[ ],本文采用两个指标度量管理层的成本:(1)营业费用率,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除以营业收入,因为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是管理层能够自由控制的主要费用项目,所以,该指标能较好的反映管理层的成本。(2)资产周转率,为营业收入/总资产,该指标从管理层对资产的使用方面来度量存在成本时管理层对资产使用效率的水平,指标越高,说明管理层卸责(如管理失职、偷懒和过度在职消费)的可能性越小。此指标在稳健性检验中应用。

对于控股股东的成本本变量,本文选取大股东关联交易作为大股东成本变量。关联交易为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者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之间进行的、以上市公司为买方的关联交易涉及的金额(以期初总资产调整),涉及商品交易、资产交易、接受劳务、资金交易、非货币易和共同投资、合作项目 六类。

(四) 盈余质量、成本与投资效率

本文用如下模型考察盈余质量与投资效率(模型4)、盈余质量与成本(模型5)、以及盈余质量通过成本的中介效应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模型6):

模型4中控制了经营现金流波动率、自由现金流、负债和公司规模。现金流的波动会影响资本成本从而影响投资效率(Wysocki 2007);自由现金流多的企业存在过度投资问题(Richardson 2006);而负债可以约束管理层的无效投资行为(Jensen 1986)。模型5中控制了公司规模、成长性和大股东持股比例。因为大股东持股可以有效约束管理层的行为;而企业规模、成长性与管理费用呈负相关关系(Ang et al. 2000)。 模型6在模型4的基础上加入了成本变量,检验加入成本之后盈余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是否有显著的变化。另外,由于将管理层和大股东的成本作为盈余质量的内生变量,所以我们用模型(5)测算的成本预测值代入模型(6)中进行相应的回归。

一般来说,考察中介作用须满足三个步骤:第一,自变量X(盈余质量)对因变量Y(投资效率)有影响;第二,自变量X(盈余质量)对中介变量M(成本)有影响;第三,自变量X,中介变量M纳入同一方程时,如果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不再存在,则可以证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完全由中介变量传递,即完全中介效应;如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减弱,则可以通过统计方法验明部分中介效应。

(五)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沪深股市2003-2009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首先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和相关数据缺失的样本;其次对于2007年会计准则变更,我们对涉及的会计数据进行了对接。最后,对于本文使用的主要连续变量,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0-1%和99%-100%的极端值进行了winsorize处理。本文使用的股票市场回报,关联交易数据来源于CSMAR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其他数据均来自于CCER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

描述性统计显示我国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样本大体相当。管理层成本(Agencycost)和关联交易(related transaction)的均值均显著大于中位数,同时方差显著较大,说明上市公司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表3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过度投资(投资不足)与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成本与盈余质量变量也都显著相关。但不同的是,在过度投资样本中,管理层成本变量与过度投资没有显著关系,而控股股东成本变量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在投资不足样本中,管理层成本变量与投资不足显著相关;而控股股东成本变量与投资不足没有显著关系。

(二)回归分析

由表4可见,盈余质量(DA、TCAE)与过度投资(投资不足)显著正相关。说明盈余质量确实可以改进企业的投资效率。控制变量中,自由现金流越高过度投资越严重;资产负债率对投资效率没有显著关系,说明在我国负债没有起到相机治理作用。那么盈余质量对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影响路径是否相同呢?

表4 盈余质量与投资效率的关系:回归结果

我们首先对管理层成本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表5显示盈余质量变量均与管理层成本显著正相关,表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减轻管理层成本;另外在过度投资样本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可以降低管理层的成本。

表6报告了加入管理层成本变量后,盈余质量与投资效率关系的变化。可见,对于投资不足样本,加入成本变量后盈余质量对投资效率的作用变小(当盈余质量变量为TCAE时)或者不再显著(当盈余质量变量为DA时),完全符合上文中中介变量的检验要求,我们又运用Freedman and Schatzkin ( 1992) [ ]判断中介变量的方法,检验盈余质量一项在模型4和模型6中的系数之差是否显著异于零。检验方法为:

其中, 为a1的标准差, 为c1的标准差, 为盈余质量与成本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显示t值为16.15516,说明加入管理层成本变量后盈余质量对投资不足的作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明管理层问题在盈余质量对投资不足的改善作用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盈余质量能够缓解管理层问题,从而抑制管理层的投资不足行为。

表6 盈余质量 成本与投资效率

但是表6第(1)、(2)栏中管理层成本与过度投资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而且管理层成本加入后盈余质量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变化(参照表4、表6列1、2),这表明过度投资很大程度上不是管理层的行为。那么盈余质量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来源于哪里?我们以大股东关联交易作为大股东成本变量,运用模型5和模型6重新检验。

表7是以模型5为基础,对t-1期盈余质量和t期的关联交易回归的结果,检验高质量盈余信息能否改善大股东问题,抑制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的掏空行为。由表7可见,盈余质量指标DA t-1和TCAE t-1与大股东关联交易显著正相关,表明盈余质量对大股东问题具有预示作用,而通过对会计信息盈余质量的控制能够改善大股东的问题。那么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能否通过改善大股东的进而改变企业的过度投资呢?

表8报告了加入大股东成本变量后盈余质量与过度投资关系的变化,可见关联交易与投资效率显著正相关,说明大股东在投资过程中会通过与母公司及其同一母公司下的子公司进行商品、劳务、资产、资本及其共同投资的方式转移上市公司的资产,转移的资产越多过度投资的规模越大,对上市公司的侵害越多。同时,在加入关联交易变量后盈余质量的变量(DA和TCAE)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变得不再显著。我们进行了Freedman检验,t值分别为8.9178、5.309509,说明大股东问题对盈余质量改善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中介效应成立。即盈余质量是通过缓解大股东的问题从而改善了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此论证表明,在我国企业过度投资的主要根源不在于经理人的行为,而在于大股东为了通过关联交易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会以过度投资的方式掌握更多的控制性资源,从而导致了大股东的过度投资行为。

五、 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成本在盈余质量与投资效率之间中介效应的稳健性,本文采用了管理层成本的另一变量―资产周转率。为了检验大股东成本变量――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者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之间进行的、以上市公司为买方的六类关联交易的稳健性,本文采用了其他应收款对2007年以前的数据进行回归(考虑到2007年证监会清理大股东占款),结果表明以2007年为样本,大股东成本的中介作用依然显著。由此推知,以关联交易作为大股东成本变量具有说服力。为了避免变量之间的内生性,将t期管理层成本、大股东成本变量对t-1、t-2期盈余质量进行了回归,结果仍然表明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对成本有显著的影响。为了克服模型(1)在计算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时产生的系统性偏差,我们将模型(1)的残差按大小分为三组,将残差最大的一组作为过度投资组,将残差最小的一组作为投资不足组,再进行相应的回归。对于上述各模型的检验结果与前文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基于稳健性分析,我们认为前文中的结论具有说服力。

六、 研究结论:

投资管控论文第4篇

【关键词】优化设计,公路工程,投资控制,探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对公路工程实施优化设计和投资管理是整个公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公路工程的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的实现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质受到设计人员水平,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加上对设计优化的评判缺乏一定的严格明确指标,设计质量管理过程变得更加庞大而复杂,只有不断加强对设计优化的重视,实施对工程各个环节的设计质量控制,才能进一步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公路工程优化设计对工程投资控制的影响

公路工程的投资控制是整个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公路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推动作用,因而,要分析出公路工程设计对整个公路工程投资控制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公路工程施工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分析。

1.对施工方案和投资的影响

施工方案的选择是整个公路工程优化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公路工程中,施工组织阶段,施工组织设计对整个施工方案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施工方案必须在综合考虑到整个公路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经济因素和施工技术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比较,评判,分析,并制定选择合理,有效并且工程投资较低的施工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案,不仅仅让公路工程的施工工期和工程投资产生影响,同时,也大大的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施工操作,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投资。

2.对施工工期和投资的影响

公路工程中的工期对整个公路工程的施工投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若施工速度太慢,必然一定程度的让整个工程的投资增多,因而,做好公路工程的施工设计,在设计阶段加强对投资的控制,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阶段,要用最为优化的施工方案来确定工程的工期。公路工程的合理工期不仅仅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成本消耗,也会使得工程中资金流转的速度加快,从而使得工程建设期间各种投资贷款的利息降低,从而也促进了工程投资的优化。同时,合理的施工工期,保持合理的施工进度,也能够为整个公路工程的工程投资控制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3.对施工组织平面布置的影响

公路工程中,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整个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对施工的平面布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施工组织平面将会对直接的工程费用和施工安全,施工的操作是否规范等方面起到决定作用。合理科学的施工平面布置,不仅仅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工程施工设备机械的运输和搬迁,降低材料的往返运输等浪费情况,也很大程度的降低了运输费用,减低了工程造价。同时,合理的施工平面布置,也能够让施工流程更便于操作,更有助于各种施工规范的贯彻落实。

三.公路工程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容易出现的问题

1. 公路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和重视力度问题

(一)缺乏强有力统一的投资管理体制

首先是施工单位内部,缺乏统一的施工投资管理规范,很多时候,公路施工的投资管理都是靠着一些管理人员或者是技术人员的常年积累的经验,各种在设计阶段的成本和费用管理都是靠着一些管理人员的临时决定,没有能形成统一的投资管理控制规范,其次,社会上缺乏对项目工程设计优化的监督机制,使得施工单位的成本控制工作难以透明化,很多法律法规难以落实到实处。

(二)对优化设计的重视力度不够

项目工程的管理人员对项目优化设计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因而不够重视,只是全力想办法提高生产的效益和施工的进度,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因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公路工程项目的设计优化。

2.业主和设计单位缺乏优化设计的动力

一般业主无法选择设计单位,也就无法进行设计方案对比和优选(或只是进行同一设计单位的方案比选)。目前,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投资问题就行,至于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则关系不大,优化设计便无以谈起。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投资的优劣无关,导致设计方案没有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

3.设计的质量不高,各种费用控制不严格

优化设计的质量资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组成部份,由于设计单位自己负责工程设计质量,缺少外在必要的监督和评价,而业主也囿于设计专业知识的限制,往往是就图论图,缺少预先控制,造成设计变更成为工程建设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设计功能配置不合理也会对经营期费用产生影响。

四.加强公路工程优化设计与投资控制措施分析

1.积极推行设计招标制度

在设计阶段实行招标制度,能增强设计单位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设计人员的创新意思,使其设计出更适用、更美观、更经济的公路方案。工程设计招投标是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优选,起到鼓励设计市场竞争、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业主依法对勘测设计进行招标,通过竞争择优选择项目的主体设计单位和配套工程的设计单位.是合理控制工程投资的有效途径。

2.提高设计人员素质

公路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严格审查设计单位资质、信誉和履行合同的能力,避免出现越级、无证和挂靠现象发生。实现设计单位资格准人和各专业人员的资格准入,从提高人员素质人手加强设计投资管理。

3.对优化设计人员实行奖励机制

对于在优化设计中有突出贡献的设计人员给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奖励首先是对设计人员的优化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工作的鼓励。同时是对其他设计人员的一种激励.从而使得优化设计成为设计行业的一种社会规范。

4.优化设计施工程序,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

(一)全面贯彻落实投资控制程序

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公路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施工环节的施工特点,在遵守施工合同要求的基础上,要科学编制各个环节的工程投资控制标准。当一个工程的环节完成施工任务之后,施工单位用严格按照工程投资控制标准进行工程投资审核,当施工单位的工程审核达到规定投资标准之后,要报请工程的监理单位实施工程质量的抽样检查,如果抽检达到了投资标准,则可以实施下一个环节的工程施工。

(二)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明确各工程投资目标

在公路施工投资管理和控制中,项目经理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在综合考虑多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段的工程施工特点,分析影响工程投资控制的因素,要编制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的投资标准等各个方面做出严格清晰的界定。同时,施工单位中,相关的公路施工技术人员要将各项工程技术交底工作落实到实处。

5.建立优化设计的质量考核体制

要在保证工程合理投资的基础上,参考国家有关的规范和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工程优化设计制度,并对优化设计的质量作出监督和考核,使得优化设计的方案既可以符合工程施工的需求,也能够更进一步的让整个工程的投资得到控制,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也能够促进整个工程的成本造价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五.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公路工程行业的发展,工程投资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仅会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投资的管理控制,有助于提升工程效益,同时 ,进行公路工程优化设计对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既可以更好的实现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保障施工单位的利益,又可以很大程度的推进我国公路工程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为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在此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相关的部门要通力合作,严格施工规范,建立健全投资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的投资管理,确保公路工程投资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施华堂 黄元 王可 工程投资控制的方法与实施 [期刊论文] 《人民长江》 PKU -2004年8期

[2]游小华 吴美琴 论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的关系 [期刊论文] 《江西科学》 ISTIC -2007年1期

[3]曹江潮 论优化设计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期刊论文] 《煤炭技术》 PKU -2006年1期

[4]王玲青 卢先桑 优化设计与公路工程建设投资控制探讨 [期刊论文] 《总裁》 -2008年11期

[5]祖伟琴 优化设计与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控制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信息》 -2009年12期

投资管控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投融资;内部控制;负债风险

本文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重大课题(JSJM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投融资活动的内部控制探析——基于高校负债经营的角度

收录日期:2013年7月8日

高校投融资活动是指高校筹集资金,并将该资金投入经营运转的过程,其中筹资活动主要包括制定资金需求计划、融资活动的授权审批、签订资金投融资合同或文件、实际取得资金并偿还期间利息、到期还本付息等活动;投资活动主要包括基建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收益性投资(也叫营利性投资)等活动。日前,由于高校的负债筹资增加,财务风险扩大,投资失误也时有发生,建立投融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一、投融资活动和债务风险内部控制现状

(一)缺乏适宜的内部控制环境。长久以来,高校受旧体制的影响,对内部控制缺乏重视,缺乏内部控制理念,未认识到投融资活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忽视了投融资和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规范,但与投融资活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高校的内控只是一纸空文,更遑论执行投融资活动和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相关投融资决策人员都是学校在科研、教学等方面有重大成就的骨干成员,几乎不具备符合决策岗位的相关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对投融资的作用力。

(二)债务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缺位。由于我国高校实行校长任期制,而大多高校领导注重任期业绩,忽略学校的长期战略发展,风险意识淡薄,造成高校过度负债经营。同时,高校尚未形成科学的风险评估流程,导致风险预警机制缺位,再加上高校财务部门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对应的负债风险防范措施也就成了空谈。

(三)资金需求规划不合理。部分高校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投融资决策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不力,一些高校贷款的规模不仅超过高校的经济能力,甚至影响高校资金的正常运转。而在高校贷款决策中,一般主要根据能否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来确定贷款规模,投融资结构不合理,造成投融资成本高,再加上贷款规模一般都很大,埋下了较大的资金周转风险隐患。

二、投融资活动和债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目标

目标是指导方向和标准,没有目标,也就没有评估一项决策优劣的标准。投融资活动和债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切投融资活动和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从理论上来说,高校的投融资活动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总体目标是满足高校资金需求,保证高校正常运转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合规性目标、安全性目标、经营目标。其中,合规性目标是指高校投融资活动和风险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律审批手续,向上级单位申报批准,保证相关法律文件的真实性。安全性目标要求高校在投融资活动不仅要保证高校的资金的安全,保证所借资金有偿还来源,预防债务风险和偿还风险。经营性目标则要求高校筹措资金时,降低资金成本;在资金筹措后,按照合理的用途使用资金,合理配置高校的资本结构,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

三、投融资活动和债务风险的内部控制程序

(一)不相容职位相互分离。建立投融资活动的岗位责任制,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下,确保办理投融资活动人员岗位相互分离、制约以及监督。投融资活动的不相容部门和岗位相分离制度主要包含:(1)投融资业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相分离;(2)投融资项目的计划和投融资决策相分离;(3)投融资的合同审批和签订相分离;(4)投融资合同的审批和偿还或执行相分离;(5)投融资活动的执行与业务的记录职位相分离。(图1)

(二)授权审批控制。资金对高校的运转具有重要作用,投融资活动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从风险来看,高校的投融资活动由于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容易对高校的资金周转带来负面影响,若控制不当,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应建立授权审批制度,不得越权审批,在授权范围内合理审批。

(三)投融资决策的控制。建立投融资决策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方案的设计、决策的过程以及决策的执行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根据内部控制相关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融资决策。首先,投融资决策应该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根据预先确定的融资规模、融资时间以及融资额度合理做出融资计划;在进行前期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投资方向,在评估投资风险和成本效益匹配的基础上,拟定投资决策的程序。对于重大投融资决策方案,应该采用集体讨论或者联立审批制度,并在决策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书面记录,报告上级单位审批,并制定责任追究机制,评估相关人员的责任,形成全面的控制和监督。

(四)投融资决策执行控制。建立投融资决策执行环节的控制制度,对投融资合同的订立与审核、资产的收取等作出明确规定。根据经批准的投融资方案,按照规定程序与投融资对象,与中介机构订立投融资合同或协议。对投融资合同或协议的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审核情况和意见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投融资合同或协议的订立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经企业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重大投融资合同或协议的订立,应当征询法律顾问或专家的意见。

同时,建立合理的融资债务偿还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对债务的偿还程序做出详细的安排,保证正确的计算和核对,确保偿还计划得到顺利执行。安排财务人员记录融资的本金,根据偿还期限计算各期间需要偿还的利息,并定期与相关债权人进行核对,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有不符,财务人员应查明原因,根据所赋予的权限进行处理。高校在办理支付利息等业务时,严格授权审批并按照权限执行,确保偿付债务的安全性。

(五)风险评估和预防。高校普遍存在面临还贷和付息的压力,因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识别投融资风险,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迫在眉睫。确定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指标,有效识别高校风险。其中,风险预警指标可以包括资产负债率、借入款占总收入的比例、借入款占年度结余比例等。制定具体的债务风险控制机制,首先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正确决策贷款规模;其次,实施债务的动态管理,根据预警风险机制识别债务风险,建立偿债基金,做好续借准备工作,降低债务风险;最后,严格把握资金投向,按照融资计划执行,谨慎改变资金使用方向。

(六)投融资活动和债务风险监督。投融资活动和债务风险的内部监督可以分为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在进行投融资时,应该对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在支付利息、执行投资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日常监督,从而形成对投融资活动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体系。在日常的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时通知相关责任人,予以修正。同时,根据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高校应该“建立符合本单位的内部审计体系”,建立风险导向模式的内部审计体制,加强内部控制,为实现高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服务。适当引入社会审计,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完善。

四、投融资活动和债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优化

(一)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人员素质。高校内部控制普遍薄弱,其重要原因在于未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观念。建立投融资活动和债务风险内部控制应从全局出发,全面树立内部控制的理念,提高办学的效益和效果。既重视对预算的控制意识,也重视对风险管理、授权审批控制,最后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同时,作为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独立法人体制,高校的财务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如果决策领导体制中缺乏具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财务风险。因此,高校应设置总会计师一职,专门负责管理高校的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参与投融资决策,并设置全方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随着高校负债投融资的普及,高校内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投融资和资金使用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正常运转。因此,建立高校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为高校领导制定决策、应对风险提供依据。针对风险评估机制,首先应该强化高校管理层风险意识,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能够识别来自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管理等带来的风险,从而合理地制定投融资计划。加强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对各种隐藏的风险进行具体分析,评估并实行全面监督,将风险控制在高校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重点关注重大的投融资活动,仔细权衡投融资的资金成本以及贷款是否能够及时偿还,从而保证高校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三)设置合理的投融资决策机制,严格执行预算。融资决策过程是高校行为的起点,决定着高校是否能够获得融资,融资的成本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高校的融资决策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高校应该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高校在进行融资决策时,通过对资金需求进行合理的分析,结合高校实际的运转情况确定融资规模;其次,合理的融资渠道是高校融资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向社会融资或者从银行借贷,应合理设置高校的资本结构,降低融资资金成本,实现融资成本最小化;再则,选择合适时机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该在对宏观环境有较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生源量等因素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在国家总体经济运行良好的情况下,高校较容易获得所需资金,更易通过审核,获得资金难度会降低。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融资计划,并评估可能存在的融资风险,并建立责任问责机制。

高校在投资决策时,应加强预算管理,接受全面预算管理等新的预算管理理念,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机构体系,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将预算管理贯彻在整个投融资计划、决策、执行等的过程中。应强化预算执行力度,落实预算执行指标,明确相关人员责任,确保预算刚性。同时,严格进行预算授权审批,增加信息沟通,对于预算执行误差及时沟通,并查明原因,进行相应的问责,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

五、结束语

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在充分了解高校环境、业务的基础上,才能制定适合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投融资作为高校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对高校意义重大。在当今负债融资的背景下,有效针对高校的投融资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程序,控制高校债务风险,有助于高校改善经营管理,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婧.高校投资现状及其财务风险防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2]冯锦慧.高校负债筹资风险及防范研究[J].会计之友,2008.7.

[3]王江.高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2.12.

投资管控论文第6篇

【关键词】家族企业 控制权调整 控制权共享收益 控制权私利

一、引言

现代企业理论中,美国学者认为家族企业在公司治理与家族治理的制度做得不够,使得企业利益与家族利益冲突难以解决,主张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常聘请职业经理人,家族仅享有利润分享权和风险承担,造成一部分决策控制权旁落。家族企业在创建初期,其控制权和所有权携手并进。但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企业,其经营战略也要适应环境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提高所拥有的生产性投入的产出,企业的最初的所有者通常会在保证控制权的情况下,让渡一部分所有权给其他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以集中资本,达到最优企业规模。因此,家族的控制权随着企业的壮大被慢慢地从所有权中剥离,同时家族企业榕树式的分裂成长也造成了控制权的分散。正是这样一步步的调整削弱了控制权,引发了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权利持有者对控制权的争夺,甚至失去控制权。

屡见不鲜的内外部控制权纷争是在向控制家族发出警报。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不难发现,在实际控制人调整控制权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大股东出于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通过“隧道行为”对公司进行掏空,又比如巨额资金占用和担保、关联交易等等,这些都对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和公平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股东控制权调整行为以及影响大股东调整行为的动机进行深入探究。

二、控制权调整

(一)治理控制权与管理控制权

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到“配置资源的权威”便是控制权概念中企业配置资源所依靠的命令和权利的来源。他的弟子威廉姆森认为控制权分为治理控制权和管理控制权。前者是融资过程中形成,主要涉及大股东和投资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依附于股权结构的配置;后者则是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对资源配置决策。Coase对控制权的本意,强调的便是在管理结构中拥有的控制权,Demsetz(1983)沿袭这种思维,认为控制权作为一种权利可以独立使用和处置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等稀缺资源。此类的控制权本质上说的是一种资源配置权,直接影响着企业决策执行效果和资源配置效率(周其仁,1996)。Demsetz认为所有权分散、两权分离会造成股东失去对资源的控制。这意味着管理控制权因为两权分离的产生和存在,使它们落在了管理层手中。因此本文将延续科斯的理论架构,将治理控制权和管理控制权均纳入调整范围。

(二)控制权调整方式

现代企业中管理者在契约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负责提供建议与执行决策,股东和董事会依靠契约约束和监督管理层,拥有对提议决策的选择的权力。控制权在股东、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配置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相互制衡监督。早在1965年,美国学者Henry G.Manne关于“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就提出公司控制权争夺的若干机制中最为基本的三种是投票权、直接购买股票和兼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控制权载体就是股权和投票权,这表明控制权可以通过股权和投票权的调整来获得。其中股权载体作为一个立体的组织架构方式,除了控股比例外,层级的存在也影响控制人对公司的控制权的大小。所以,我们根据控制权的界定和控制方式,认为控制权调整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有三种:第一,实际控制人在保证控制权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增减持股比例调整控制权。第二,控制人通过改变控制权链条层级来调整控制权;第三,实际控制人利用董事会的表决权等特殊权利来调整控制权。

三、控制权调整动机

控制权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复杂性为家族企业实际控制人在股东、董事会以及管理层之间的配置调整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作为一个经济体,企业的利益又与很多人利益相挂钩,因此分析控制权调整动因我们可以从控制权收益视角探究其调整动机。拥有控制权的控制人从企业中获取的收益包括控制权共享受益和控制权私有收益两类(Grossman、Hart,1988)。

(一)控制权共享收益

控制权共享收益是指企业的大股东由于对公司拥有控制权,他们积极地对公司内部的各项经营业务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使公司的整体利益得到提高,对外就表现为在证券市场上公司股票的价格得到提升,这种股价上涨带来的利益将汇集到公司的全体股东,这一理解完全符合了Shleifer和Vishny(1986)提出的支持效应的理论机理。他们发现大股东有强烈的动机和能力监控管理层对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也就是说当公司存在大股东并且大股东控制权水平较高时,公司整体的绩效水平被提高了。

因为要达到最优的企业规模,有时需要通过股份制并建立有效的控制,才能集中起超过单个私人所有者投资能力限制的资本(Demsetz,1999)。企业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战略也会不断变化(Chandler,1962)。所以,本文认为控制人会为了公司的财务绩效、公司规模、企业价值等共享利益进行控制权调整。

在家族企业建立的初期,其控制权和所有权携手并进。创始人创建企业后,将所有权留在家族内部,即便外人受邀投资,拥有企业的家族通常也会保留控股权,从而让自己对企业拥有绝对的决策权。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适应环境变化,企业往往需要为新业务活动从外部募集资金,于是就有可能威胁到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尤其是当市场的规模和地理范围双双扩张的时候。企业引入外部投资者,而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投资者情绪也会影响企业行为,主要有两条途径“股权融资渠道”和“理性迎合渠道”。前者说明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存在市场择机,后者说明理性管理者通过更改投资决策(如减持股权)迎合外部投资者情绪。市场时机与股权再融资之间存在内生关系,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前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诱导市场高估公司价值创造股权再融资的有利时机,产生择机收益。环境等外部因素加之内部人的饶恍畔⒑图壑蹬卸嫌攀疲存在增持与减持交易的短期时机选择行为,且择机收益观测期可向长期扩展。

(二)控制权私有收益

维护自己的控制权对于实际控制人来说是行使权力的基础。在家族企业建立之初,将所有权留在家族内部,即便外人受邀投资,拥有企业的家族通常也会保留控股权,从而让自己对企业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当市场的规模和地理范围双双扩张的时候,企业往往需要为新业务活动从外部募集资金,此时往往潜在着控制权风险,甚至可能威胁到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基于此,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通常出于维护自己控制权的角度选择提高持股比例或者争取董事会投票权来巩固自己的控制权。这是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的第一点动机。

基于理论视角的大股东“掏空”行为是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又一动机。在我国,家族企业中“股权集中”现象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由于大股东的“一股独大”,导致外部有效监督缺乏,大股东倾向于通过各种途径掏空公司资源以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Claessens 等,2000)。随着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越发成熟,控制权在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之间分配,相互监督与制衡。但因股权结构的灵活性,家族和企业随着时间推移而壮大时,股权结构也随时调整,控制人常常利用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和双重持股来构建一个复杂的控制链,将其所有权和控制权进行分离,从而帮助终极股东维持并扩大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用以谋取私利(Porta等,1999)。

随着家族式企业的飞速发展,慢慢进入资本市场,最初家族掌权人是作为控制权的占有者,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投资人和职业经理人的不断加入,他们也逐渐成为控制权的掌控者,最终出现控制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叶国灿、叶冠宇,2011)。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在公司规模扩张和控制权转移方面存在成本,控股股东可能会进行隧道行为(Bebchuk,2000)。大股东通过稀释性的股票发行、逼走中小股东、内部人交易或其他歧视小股东的交易来提高控股股东股权比例(王化成、裘益政,2006),亩获取控制权。由此看出,家族企业的掌权人可以通过调整持股比例、增加层级从而加大两权分离的方式进行隧道行为,以获取控制权私利。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科斯“权威”一词的本意出发,将控制权分为治理控制权与管理控制权,并依据其权力载体将控制权调整方式界定为股权比例、股权层级以及董事会投票权三种。本文还提炼出基于控制权收益理论的行为动机分析框架。为以后控制权调整行为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本文的启示意义在于,本文的分析和梳理将有助于全面评价实际控制人对企业控制权调整的行为和动机的认定。同时,本文还对如何优化调整控制权提供了分析路径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Shleifer,RobertVishny.Law and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s.1998

[2]Attig,N,Guedhami,Mishra,D.Multiple large share-holders,controlcontests,and implied cost of equity.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8

[3]罗党论,唐清泉.金字塔结构、所有制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8,09:132-143.

[4]邓淑芳,陈晓,姚正春.终极所有权、层级结构与信息泄露――来自控制权转让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03:122-129+172.

[5]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07:111-119.

[6]冉戎,刘星.合理控制权私有收益与超额控制权私有收益――基于中小股东视角的解释[J].管理科学学报,2010,06:73-83.

投资管控论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全过程控制

 

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为投资项目造价控制环节,通过对项目投资的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才能使得人力、物力、财力被最大化地合理使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博士论文,投资。。在现代工程管理中项目投资控制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本文就如何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进行探讨,这对建筑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投资控制的重要性

进行投资控制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投资突破限额,其更为主要的意义在于他能促进业主、施工、设计、监理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优化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的资源,从而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将项目投资控制工作做好,这对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施工进度、资金的有效流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项目投资失控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主动控制工程造价及全过程管理的意识

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时,很少进行事前主动控制,通常多为事后才进行被动控制;对施工阶段的预算不够重视,只重视在竣工阶段的结算;只重视大中型项目的设计概算、而忽略小项目设计概算。博士论文,投资。。在对施工图进行预算时严重缺乏审定方案和报批程序,这就使得其对工程造价控制承上启下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从而脱离了施工图预算与竣工结算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为我国现行的投资管理模式,这就让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无法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中体现出来,工程监理单位通常仅对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进行管理,在投资决策分析时则很少介入。尽管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已做了工程概算,或者甚至还做了预算,然而对于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还较为缺乏,从而就致使设计保守、投资偏高。

(二)合同管理还未完全规范和法制化

合同管理在项目投资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现行投资控制中却还未被完全规范和法制化。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严密的合同条款,合同双方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合同条款的理解会不一致,这就会使得工程的进程受到影响;二是没有很好的认识到合同的法律性,造成有法不依。

(三)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改善

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工作在市场经济下,逐渐从被动反映造价结果向能动影响项目决策转变,然而,人才质量不适应企业需求,且该现象日益明显。在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其从事工作的主要内容为运用定额进行工程预、结算的审核,且该公司的从业人员通常只具有从事概预算工作的资格。

三、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全程控制措施

(一)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决策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其投资控制的主要内容为:

1、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项目有关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各方面情况,调查市场及资源配置情况,并对该项目的建设意义、建设周期以及建设资金的融资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从技术上和经济上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比较和判断不同建设方案,最后选择最优方案。

2、在对建设方案优化的基础上,将高质量的项目投资估算编制出来,在项目管理中,要真正发挥其控制投资的作用。一定要由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来确定投资额,这样才能防止超支和补充投资计划的情况在建设项目实施中出现。

(二)设计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1、优化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是设计阶段的首要步骤,其也是有效控制工程投资的主要方法,它主要是采用设计招投标,从技术经济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要正确处理好工程设计阶段中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需要在初步设计阶段工程经济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并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认真比较各种方案在技术经济上的优劣;依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内容、范围和概算造价,在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认真作好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然后选择最优方案,让工程投资受其主动影响,从而实现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的目的。

2、推行限额设计

所谓的限额设计是指,在对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进行控制时,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和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进行,同时,使用功能在各专业中得到确保之后,设计就要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进行控制,对不合理变更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不突破总投资额。影响工程设计的静态投资的项目是限额设计的主要控制对象。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为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专业之后,再将其逐个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这样就完成了限额设计。设计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确定从限额设计就可以体现出来,限额设计业体现了有关概预算基础资料的合理取定。通过这样的层层限额设计,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才得以实现,同时,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也得以实现。

3、推广标准化设计

通过对标准化设计的采用,不仅可以使得设计速度加快、设计费用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还可以使得建筑材料得到有效节约,工程成本被大大降低。

(三)施工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1、施工的前期准备

对设计图纸要熟悉,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核,对合同价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将工程费用最易突破的部分和环节明确标示出来,从而才能明确掌握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在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时,要检查组织实施的措施合理与否,查看各工序劳动力安排、工种与施工进度匹配与否,检查施工用具的选用合理与否,尽量避免出现“大马拉小车”现象,例如,卷扬机可以满足施工要求,就可以不再采用塔吊。要尽量防止发生土石方和材料、半成品二次倒运。

2、加强对现场工程量变更签证的管理

工程量会发生变更,通常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达不到设计深度,二是未预料到的情况在现场发生了,三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对工程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常投资增加就是由于工程量变更所引起。因此,为了在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控制,就要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和审定。要求进行工程变更的,都必须要通过建设单位工程管理部门代表和监理工程师的审核同意。必须在合同条款的约束下进行设计的变更,否则,合同不会因任何变更而失效。

(四)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阶段的投资控制

建筑工程的组织验收是在按照设计文件以及建设单位要求完成建筑工程的全部施工之后所进行的工作。对工程实物进行检验就为验收,验收是投资费用向生产或使用转入的标志,是从投资阶段到收益阶段的转折点,因此,要重视竣工验收的投资控制。博士论文,投资。。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作好自我检查,提前解决正式验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尽可能的防止出现因验收不合格所造成的费用支出增加。同时,还要保护好成品,要杜绝因被盗或损坏等情况的发生而造成经济损失。最后,要尽量实现“三早”,即早通过、早验收、早交付使用,这样才能使得工程效益得到最快发挥。

总之,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全过程控制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项目投资效益的提高其关键也在于此,因此,要从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阶段来加强投资控制,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造价工程师教材编写组.工程项目投资的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组织编写.建设工程投资控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3]从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郭子欣.浅论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J].有色金属设计,2004,(2):32-36.

投资管控论文第8篇

摘要:如何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已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热点,本文通过回顾非效率投资和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试图厘清内部控制抑制非效率投资的机理与途径。

关键词 :内部控制;非效率投资;综述

一、引言

投资作为公司重要财务决策之一,不仅与公司的自身发展休戚相关,更关乎到国家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高效率的投资可以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综合竞争能力和整体价值,同时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助力。然而投资失败也会带来惨重的经济后果,失败的投资决策会将上市公司“套牢”,公司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现有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非效率投资行为(张纯、吕伟等,2009),并且投资效率不高(姜付秀等,2009)。同时非效率投资会导致公司价值下降和财务危机,都为各界关注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敲响了警钟。

针对如何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国内外学者已经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及改善关系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并给投资者带来显著的利益(李万福等,2011)。投资是企业实现经营和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内部控制为保障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理应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也更加规范和完善。有关部门更希望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上市公司能够重视自身内部控制建设,实现经营和战略目标,进而为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非效率投资的动因研究

(一)融资约束

Jaffee & Russel(1976)认为企业在债务融资时与债权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作为信息劣势方的债权人会提出更多的贷款约束条件,从而导致企业被迫放弃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从而投资不足。Fazzari et al.(1988)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了融资约束假说,实证检验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在信息成本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差异,证明了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正相关。在此基础上的研究得出较为一致结论:即当企业面临较强融资约束时,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较强。

国内方面,冯巍(1999)的研究结果发现内部现金流量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企业在面临融资约束时这种影响更加显著。魏锋和刘星(2004)结果支持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显著正相关。除上述文献,融资约束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该结论同时得到国内不少文献的支持。

(二)冲突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同时会产生委托问题(Jesen,1986),进而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国外研究中,针对第一类股东和经理人的第一类问题,Jesen(1986)指出两权分离情况下,高管会构建“个人帝国”,进而过度投资。Shleifer & Vishny(1989)研究表明管理者偏好投资专长领域,但这种投资并非会提升企业价值。

之后不少研究均验证了管理层在投资决策中存在着明显的个人利益动机,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Lundstrum,2002;Bertrand & Mullainathan,2003;Aggarwal &Samwick,2006)。针对第二类问题,Shleifer & Vishny(1989)指出随着股权集中的提高,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增强,有利于抑制管理者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之后的研究也证实,大股东的掏空动机会体现在投资行为上,导致了企业的投资非效率。

国内何金耿和丁加华(2001)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经理机会主义动机导致企业高额利润留存,进而引发过度投资问题。辛清泉等(2007)实证检验了企业在进行资本投资时,高管薪酬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就上市公司整体而言,过低的高管薪酬会导致非效率投资,其中会明显导致过度投资,但对投资不足的证据不明显。唐雪松等(2007)以沪深2000-2002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理论下的过度投资行为。杨华军、胡奕明(2007)同样发现了该类现象。

三、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

(一)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高质量会计信息可以帮助管理层识别投资机会、缓解股东与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减轻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从而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Bushman & Smith,2001;Healy & Palepu,2001;Biddle et al.,2009;Chen etal.,2011;李青原等,2009;刘慧龙等,2014)。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非效率投资影响的研究表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的重要途径。

SOX法案实施后,国外研究者针对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丰富的研究。Ashbaugh-Skaife et al(. 2008)以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发现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较低的会计信息质量,此外还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得以修正之后其应计质量也有所增加。Chan et al(. 2008)以SOX 法案404 条款颁布后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依据,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比于配对公司有着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Goh & Li(2011)以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较低的会计稳健性。

国内方面,大部分研究肯定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往往对应着更高的会计信息质量。齐保垒等(2010)在控制公司特征后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显著低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佟岩和徐峰(2013)同样发现高水平的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管理层的盈余操纵动机,从而降低盈余信息的错报概率,进而提高盈余质量。然而,也有部分研究指出内部控制并没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张国清(2008),发现拥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对应着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进一步考虑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改善,也并没有对应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

(二)内部控制与融资约束

融资约束是导致企业投资不足的原因之一。基于融资约束的大量研究表明:银企关系(罗付岩,2013;张晓玫等,2013;翟胜宝,2014)、会计信息质量(周春梅2009;刘红霞和索玲玲,2011)、非财务信息披露(程新生等,2012)都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约束,抑制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与此同时,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否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国外学者Wilfert(2005)的研究发现,较低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会增加权益资本的融资成本。Ashbaugh-Skaife et al(. 2009)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导致投资者评估的风险增加从使公司面临更高的权益资本成本。Kim et al(. 2011)对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后内部控制质量对债务成本的影响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贷款利差更高,同时债权人者会对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提出更严格的贷款条款。Beneish et al.(2008)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进行了研究,发现不管是公司股票的价格还是企业融资的成本,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前后都没有明显的差别。

国内方面,杨德明和冯晓(2011)实证研究了银行贷款、债务期限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证明银行能在一定程度上辨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能获得更多的长期贷款、更长的贷款期限,但银行无法识别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仅能识别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李晓慧和杨子萱(2013)发现当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较高时,债权人对企业的约束条件也会相对较少,原因是债务人会有更高的“保护”信号感知。王艺霖和王爱群(2014)在研究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企业权益成本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研究结论指出: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和进行内部控制审计都会显著降低其权益成本,并且内部控制审计会强化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权益成本的作用。该结论在王艺霖(2014)年针对债务资本成本的研究中,同样被得到验证。

四、内部控制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研究

近年才开始有学者直接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非效率投资间的关系,并逐渐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国内李万福(2011)利用2007 至2008 年A 股主板上市公司相关数据,首次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公司在可能面临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的情况时,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越低,这种现象则会进一步加剧,并指出内部控制建设是提高公司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方红星和金玉娜(2013)的研究指出内部控制会对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产生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内部控制主要抑制的是低水平的操作性非效率投资。孙慧和程柯(2013)以2009-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的国有公司样本,指出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可以显著改善国有公司的投资效率。干胜道和胡明霞(2014)以2009-2011年我国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会显著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但其抑制作用会受制于管理层权力。总体上看,现阶段国内学者的结论支持高质量内部控制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

五、总结与建议

通过对非效率投资动因、内部控制经济后果以及内部控制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的研究进行回顾,不难发现内部控制可以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缓解融资约束以及自身的制度安排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因此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应引起上市公司以及外部投资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周中胜.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南开管理评论,2014年第3期.

[2]蔡吉甫.非效率投资、公司业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