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02 12:55:36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第1篇

[关键词]财务报告分析 投资管理 应用

财务报告分析是以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为对象,采用数据指标比较与因素解析等方法,系统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评价,预测未来,帮助报表使用者改善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有: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及其他使用者。对投资者(含潜在投资者)而言,目标企业财务报告分析是投资管理的重要工作步骤和必不可少的决策依据。

1 投资者对目标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的主要内容

财务报告分析一般从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成长能力、资产质量营运效率几方面综合分析。不同的财务报告使用者,目的不同,分析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如:经营者侧重管理效益分析,债权人侧重信用及偿债能力分析。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投资的最基本动机是获取利润(除非出于投资者集团战略考虑,以取得目标企业控制权为目的的投资)。哪些项目获利能力大,资本就流向哪里。因此潜在投资者或现有投资者对目标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是以获利能力为重点的综合分析。

1.1 传统上基于会计利润视角的获利能力分析

①分析利润表的利润结构和利润来源。应关注主营利润,主营业务亏损但净利润有盈余的公司往往比主营业务盈利但净利润亏损的公司更危险,非经常性损益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盈利的正常水平;还应关注关联交易,看是否有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行为。②分析现金流量表,关注现金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最净额”表明企业经营活动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如果企业的净利润大大高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说明企业利润的含金量不高,存在大量的赊销行为及末来的应收账款收账风险,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操纵利润之嫌。③计算与比较财务比率来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从收入、成本费用的角度,主要指标有营业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从投资报酬率的角度,主要指标有: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分析还可关注股利支付率、每股收益、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④运用杜邦因素分解体系进一步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从权益净利率出发,层层分解至企业最基本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与费用的构成和企业风险,在经营目标发生异动时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修正。

1.2 以企业价值为视角的获利能力分析

“钱是赚回来的,利润是算出来的”,由于利润的可操纵性使现资理念也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投资于一个企业就是投资于这个企业的未来。因此以企业价值为基础的获利能力分析重点在于对企业经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在实务中,首先可通过一系列增长率指标的计算与比较分析,关注经营收入、资产规模、利润和净资产增进改善的趋势,预测未来。主要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利润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等。其次,结合应用财务管理基本方法评估企业价值。目前较主流的方法是设定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未来收益的价值,对财务报告数据及公司基本资料进行再分析提炼,预测未来可实现利润及现金流,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估算出企业的经济价值。此外。还可以应用市场法(如市盈率法)来评价企业价值。同时我们应关注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准确性时分析企业价值以及未来盈利能力的重要影响。

1.3 企业资产质量及营运效率分析

优质资产可以带来优良收益,资产质量与资产营运能力息息相关,资产营运能力是对企业获利能力的补充。经营者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投资者也必须对企业经营效率进行分析。在实务中,可运用结构百分比法分析资产负债表各项资产分布结构及合理性;运用比率分析法计算各项资产周转率(如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不良资产比率、资产现金回收率等指标,根据同行业的对比分析,合理判断公司的资产质姑及运营效率水平。

1.4 偿债能力分析

在经济发展史上。因为不能应对到期债务危机而破产的企业并不少见,因此,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分析是投资者对投入资本保值增值所应作的最基础的工作。但与债权人不同,投资者并不希望偿债能力越强越好。企业有偿债能力,则财务风险小,外部形象良好,有利于筹集更多借款扩大再生产,提高获利能力。但偿债能力过强,又意味着资产的流动性太强,获利能力就弱。投资者分析偿债能力关注点在于企业是否保持有利于举债的偿债能力及合理的资本结构。在实务中,①分析资本结构(即总债务与净资产的比例),测算综合资金成本。一般认为,最小资金成本即最优资本结构。②分析债务分布,评测长期偿债能力,常用指标有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关注流动资金状况,分析短期偿债能力,常用指标有营运资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③从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的现金偿债能力,债务是用现金来偿还的,因此从资金链角度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对评价债务风险更直观。主要方法:计算现金比率及现金流量指标(将本期取得的收入和本期所偿付的债务进行比较)。④关注影响偿债能力的其他因素,如长期租赁、担保责任和其他事项。

2 投资实务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财务报告分析应针对行业不同的特性,用适当数据与方法分析判断其合理性

不同行业财务报告的格式大致相同,但报告数据在不同的行业却有不一样的反映与内涵,财务分析与评价应建立在行业常规标准基础之上。投资者应了解所投资行业的基本特征,找出财务报告的重要数据,分析所投资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例如:证券、银行等金融业由于其资本运作的特性,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所以应重点了解企业的资产规模,自有资金的数量,计算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及反映企业变现能力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全面了解企业资产质量的好坏;高新技术产业应关注科研费用的比例及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服装、食品行业主要关注存货周转率及应收账款周转率,了解企业的存货是否过多地占用了经营资金,或企业的营运资金是否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房地产企业外部负债融资依赖大,应重点关注其资金链及资本结构的合理稳定性,可将资产负债率与同行业的平均值进行对比评测,还可通过计算存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了解商品房是否有滞销的风险存在等等。

2.2 财务报告分析应立足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战略,积极收集目标企业的相关重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第2篇

【关键词】 财务会计报告;公允价值;财务报表附注

2006年2月,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对于财务会计报告所披露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除了采用常用的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外,笔者认为,对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一些特殊项目也应予以充分关注,判断这些信息给企业带来的潜在影响,以便社会公众作出理性决策。

一、关注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计价资产的范围及合理性

(一)关注资产负债表中可能以公允价值计价资产的范围及影响

新会计准则变化最大的是多种资产可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生物资产、政府补助收到的非货币性资产等均可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也使得上述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资产余额可能反映的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作为新会计准则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计量属性,它的优点体现在满足了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企业掩饰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但企业使用历史成本计价从而误导社会公众的情形。但公允价值也有它的缺点,比较突出的是公允价值的合理确定,带有市场客观性和主观判断性的双重属性,尽管可以采用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进行确定,但是对于那些需要按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估计的现值技术,都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主观不确定因素的主观判断。主观上的可操作性就造成了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操作上的困难,也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因此,在阅读资产负债表时,非常有必要对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予以充分关注,判断其应用的合理性。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均采用公允价值。但在核算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时,两者却有很大区别:假设期末股票投资的公允价值下降,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则借记损益类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这样会使企业本期利润减少;若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则借记所有者权益类科目“资本公积”,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投资市价的波动没有在利润表中体现,除非是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并确认减值损失,这种隐藏的浮亏才会在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项目中体现,仅是公允价值的变动是不影响企业利润的。从以上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企业可以通过金融资产的分类来进行利润调节,如将低价买入的股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将较高价格买入的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尤其在现在的金融危机情况下,更应关注资产负债表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数额变化及可能对企业的损益产生的潜在影响,防止企业企图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来体现利润,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隐藏亏损的情况。

(三)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成本计量还是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企业可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如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这两种后续计量方式的区别在于:如按成本模式后续计量,企业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若发生减值还要计提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这样会使得资产负债表中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降低,由于费用的增加必然使利润表中的利润减少;若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企业无需计提折旧或摊销,也不计提减值准备,但在期末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需要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同时调整期末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假设期末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上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企业的资产总额会增加,利润表中的利润也会增加。从以上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后续计量方式的区别带给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企业很有可能采用上述后续计量方式的选择或转换调剂利润。因此,报表使用者在阅读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时,一是关注上述后续计量模式采用的合理性及其对财务状况和损益的影响;二是关注企业有无将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情况,影响企业的利润是多少;三是必须关注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减原因,了解企业有无将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与自用房地产进行转换的情况,如果有,影响当期损益的金额是多少。

二、关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及其谨慎性

尽管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范围和方法,但对于计提条件、计提比例、计提金额等方面,也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职业判断,这也给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所以,在阅读财务会计报告时必须充分关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谨慎性。在财务会计报告的列示中,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均按扣除对应准备后的差额列示,同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各项减值准备的详细情况,包括期初、期末余额,本期的增减变化等信息。在阅读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采用会计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比性,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还是账龄分析法或销货百分比法、提取比例确定的合理性,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按单项、类别还是产品系列计提等;二是企业当期是否发生有关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变更,变更的理由是否合理,调整的金额是多少;三是是否有减值准备的转回情况,是否有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尽管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但对于存货、金融资产等计提减值准备还是可以转回的,若存在减值准备的转回情况要予以充分关注;四是资产减值金额确定的谨慎性,如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是否合理,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企业滥用准备的情况。

三、关注利润表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及金额变化

(一)关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项目潜在的风险

新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对大部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单独体现在利润表中,使利润表体现了全面损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的本质是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损益,如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的变动损益。这部分未实现的损益将来可能会因为公允价值的下跌而减少,尤其是金融危机下更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进行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时,需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项目可能的变化,潜在地利用其进行平滑经营业绩,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二)关注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金额的构成

新会计准则大大扩展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核算内容,如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政府补助、取得的捐赠收入等内容发生的当期损益计入两项目。尽管利润表中在营业外支出下单独列示了“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但也主要包括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处置损失,这还远远不够。财务会计报告的阅读者还应通过财务报表附注了解更多的信息,分析其项目构成,分析其对当期利润及以后各期利润的影响及潜在的风险。

(三)关注资产减值损失项目的金额变化

新会计准则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均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并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为一个项目,“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可代表企业当期计提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在分析该项目时,可将本期金额与企业其他各期金额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同时可与财务报表附注中列示的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详细信息进行结合分析。

四、关注财务报表附注中一些潜在的危险信息

财务报表附注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一部分,是对财务报表的补充说明,它提供与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相关的其他财务信息,为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在新会计准则下,阅读财务报表附注应关注以下可能传递一些潜在危险信号的内容。

(一)或有事项的披露是否充分

新《或有事项》准则中明确规定了需披露的预计负债、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情况及披露内容,而或有事项的披露中经常会出现企业披露不充分的情况。或有事项由于其潜在的风险,往往会成为企业危机的导火索。因此,在阅读财务报表附注时,需要关注对预计负债方面的揭示是否存在不明确或回避揭示情况;债务担保的披露是否充分,是否存在没有披露而为子公司等关联方的担保事宜;披露内容上是否存在没有披露或有事项产生的财务影响和补偿的可能性,也没有解释未披露的原因等问题。

(二)关联方交易的内容及关联方交易占该类交易的比重

新《关联方披露》准则扩大了关联方的范围,对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作了详细规定。而关联方之间可能通过虚构交易、转移或出售资产、关联方费用分摊等做法来调剂利润,关联方交易往往会成为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常见手段。因此,有必要分析财务报表附注中的关联方披露内容、关联方交易的内容、关联方交易金额在企业所占的比重,若所占比重较大,则要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三)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的适当性及其影响金额

企业若发生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则需要财务会计报告阅读者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选择的适当性和变更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导致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差异。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中尤其要关注企业自愿进行的变更,如改变存货计价方法、改变折旧方法、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等。

(四)企业分部报告信息所反映的风险

《分部报告》准则要求多种经营或跨地区经营的企业披露分部信息,包括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若企业披露分部报告,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有必要结合各分部所处的区域经济条件、行业的发展趋势、产品生命周期、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 以确定各分部发展前景及对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

总之,财务会计报告是了解企业的一个途径,有必要对其容易存在潜在风险的项目进行分析,注重企业资产的质量和营运效率,更多地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加关注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第3篇

作者简介: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原南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证券市场以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为基础。企业会计报告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内容。会计报告能否做到可靠、准确、全面、及时和相关,能否满足投资者的需求,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和新的会计制度,其目的就是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然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能否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会计报告真的非常有用吗?这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增强会计报告的有用性

在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经济主体尤其是企业的经济与财务信息对相关利益集团的决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与有用性与否,是现代信息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基石。会计人员从工作本质来说是信息从业人员,其工作的主要成果就是提供信息产品一一会计报告。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价值也主要由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产品的价值来决定,因此,高质量的会计报告是会计工作追求的基本目标。

但是,人们对会计目标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极少关心会计目标的研究。60年代后,西方会计界(以美国为代表)开始探讨会计目标并将其视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才使得会计目标研究如此重要。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虽然没有对会计目标达成普遍认可的结论,但主要的观点有两种: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认为,由于社会资源(主要是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源受托者负有对资源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其结果的义务,会计报告就是受托者向委托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情况的说明。为了有效地协调委托与受托的关系,客观公正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报告强调客观性与可验证性。因此,会计报告只确认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并采用历史成本加以计量,未发生以及虽已发生但无法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一切经济事项均排除在会计信息披露之外。在目前经济环境中,会计报告要侧重反映企业资源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无可厚非,但是,会计报告只为资源委托者服务,忽视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却非常片面,同时,将目前尚未发生以及虽已发生但无法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一切经济事项均排除在会计信息披露之外,也使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十分有限,无法真实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从而也无法真正说明资源受托者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情况。

决策有用观源于1964~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它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决策联系起来,认为会计报告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决策的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相关性。会计不仅要确认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而且要确认尚未发生但对企业产生影响的经济事项;不仅要计量企业资源的历史成本,而且要鼓励多种计量属性并行;不仅要提供三大会计主体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而且要提供多样性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需求。决策有用观并不否认会计报告的客观性与可验证性,相反,决策有用观更加强调会计报告的真实客观和全面,因为,失去真实客观和全面的会计信息将严重损害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上述分析表明,会计工作是信息产品(会计报告)的生产工作,会计的重要性与会计的地位由其提供的信息产品的价值来决定,因此,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报告。高质量会计报告的衡量标志就是会计信息的客观、全面、相关和有用。会计报告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发展,其基本目的就是增强会计报告的有用性。

二、现行会计报告有用吗?

那么,现行企业会计报告真的有用吗?国际国内会计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许多调查,但调查结论十分悲观或不令人满意:

据C.Frankfort-Nachmias等(1992)调查,对未来信息非常需要的,机构使用者占73.33%,个人使用者占80%;而对历史信息非常需要的,机构使用者仅占10%,个人使用者只占1.1%。AICPA(1995)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对于不便用数据进行反映的财务信息,认为可以用文字说明的,机构使用者占86.67%,个人使用者占82.22%。哈佛终身教授Robert G.Eccles和现任美国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Robert H.Herz等调查指出:只有19%的投资者及27%的分析师认为财务报表在表达企业真实价值上非常有用。而企业高级主管也只有38%的人认为他们的报告非常有用。更为惊讶的是,一个针对美国与加拿大的高科技产业所做的类似调查报告也显示,只有7%的投资者、16%的分析师、13%的企业主管认为财务报表在表达企业真实价值上非常有用。因而,他们发出了进行企业财务报告“第二波革命的宣言”。

吴联生博士(2000)也就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投资者对未来信息的需求远高于历史信息。

我们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任务,了解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及相关问题,也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采用五级记分方法,投资者认为非常有用记1;很有用记2;大部分有用记3;小部分有用记4;无用记5,然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表1。

表1结果表明:

(1)现行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体的三表报告体系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对投资者来说具有有用性。90%以上的机构投资者(资产负债表例外)和个人投资者均认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提供的信息有用,认为无用的投资者不到10%,机构投资者的评价值分别为2.90,2.846,2.687,3.156;个人投资者的评价值分别为2.926,2.925,2.808,3.186。这表明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大部分有用,而财务报告附注提供的信息的有用性相对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2)以企业核心能力信息、竞争地位与竞争优势信息、企业现值与企业价值信息、企业未来成长信息和企业财富变动信息为主体的未来信息对投资者来说更为需要。95%以上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均认为未来信

息和核心能力信息有用,没有机构投资者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信息和竞争地位与竞争优势信息无用。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评价值均在2.2到2.7之间,远低于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的评价值,说明投资者对核心能力信息和未来信息需求的强度大于现行历史成本信息需求。

(3)如果按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强度排队,机构投资者需要的信息依次为企业未来成长信息、竞争地位与竞争优势信息、企业核心能力信息、企业财富变动信息、企业现值与企业价值信息、现金流量表信息、损益表信息、资产负债表、附注信息。个人投资者需要的信息依次为企业现值与企业价值信息、竞争地位与竞争优势信息、企业核心能力信息、企业未来成长信息、企业财富变动信息、现金流量表信息、损益表信息、资产负债表、附注信息。他们的差异表明个人投资者更注重企业现值与企业价值信息,而机构投资者更注重企业未来成长信息,虽然两者是一致的,但反映了两者分析能力的差异。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均将核心能力信息和未来信息置于历史信息之前,这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结论相同。

我们的调查结果还表明,25.1%的机构投资者和28.9%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信息对投资决策的不利影响非常大或很大,认为无影响的只有9.4%和2.4%,评价值分别为3.002和3.028,说明历史成本信息对投资决策有不利影响。同时,没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认为现行财务报告是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大多数机构投资者(81.2%)和个人投资者(85.6%)认为现行财务报告是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或依据之一。评价值分别为3.032和3.011,说明现行财务报告是投资决策的依据之一。

国内外的调查结果不能不令会计理论与实务界深思。会计作为信息社会的主要经济信息的生产者,其生产的会计信息在信息使用者看来并不是非常有用,甚至对其决策还产生不利影响,这就对会计的价值构成了巨大冲击。经济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但现行会计就其提供的信息产品的质量和功能而言,很难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满意。会计作为社会经济活动链和价值链中的一环,其重要性和价值是由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与质量决定的,会计工作的地位也是由会计提供的信息产品的价值决定。因此,生产高质量的有用的会计信息产品是会计人员义不容辞的义务。

三、基本结论:会计报告亟需革命

由于企业会计报告的有用性下降,现行会计报告遭到了激烈批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沃尔曼(1996),他在《会计望》上连续发表了总标题为(《在发展的环境下会计和信息披露的未来:需要剧变》的系列论文,认为传统财务报表现在比过去更不能反映创造财富的资产,财务报告正陷入加速失去其有用性的困境。还认为有相当大数量的资产被历史成本会计低估了,不仅如此,整个资产分类并没有被完全确认,并且问题还在变得越来越糟,且对财务会计和公司报告跟不上商业活动的变化步伐而深感担忧。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第4篇

【关键词】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准备工作;报告要点

集团公司,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现在的集团公司,特别是投资类集团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庞大,通常跨地区、跨行业,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子、孙公司众多,管理链条较长。如何才能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掌握经营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战略选择,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及时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过去、现在的经营成果有充足的认知和反思,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一、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依据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所提供的丰富、重要的信息及其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公司的经营情况、资本运作情况做出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科学预测而形成的书面报告。而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与一般企业的差别较大,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投资类集团公司由集团总部、产业子集团和成员单位组成。集团总部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本投资,产业子集团是二级决策机构,核心职能是资产配置,成员单位是经济实体,核心职能是业务运营。投资类集团公司核心在于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针对这一的特征,财务分析报告应更加关注集团的战略目标达成、企业价值创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情况。二是由于投资类集团公司下面的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管理链条较长,以至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需要由下而上的进行报送,各企业报告侧重点不同,且上报的流程复杂,周期较长。三是投资类集团公司重点关注股东财务是否保值增值,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中应避免陷入经营管理细节的分析中去。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准备工作

(一)注重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

一是需要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进行普及,让每一个所属单位都能够重视,注意财务分析和实际业务进行紧密联系;二是需要设计分析的格式,分析格式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统一,方便归纳汇总,各公司也可根据自身行业和业务的特点在分析报告中进行一些变动;三是明确各级企业上报财务报表及分析报告的时间节点,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集团本部规定股权二级企业的报送时间,股权二级企业可以自行安排下属企业报送时间;四是各单位需要有侧重点的进行分析,因为所属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业务重点也不同;五是需要有后台保障,创建稳定的信息支持系统,加强财务信息的互通;六是建立财务分析报告的评价体系,集团本部应该对各公司分析报告报送时间、质量等情况进行评分,有奖有罚。

(二)财务分析岗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提前建立行业对标企业库,在信息支持系统的基础上编制财务分析所需的表格,例如:公司结构明细表、收入利润趋势分析表、三率一值测算表、投资收益分红明细表、股权及固定资产投资明细表、分板块统计表等,以便在获取合并数据及所属公司报告以后能够及时准确的编制财务分析报告。

三、财务分析报告要点

鉴于投资类集团层面的经营者大部分都是财务外的背景,因此在财务分析报告草拟过程中应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有必要使用在日常交流中能够通用的可理解的语言来陈述事实,表达观点。在分析报告的格式方面建议选取总—分—提示的大框架进行阐述,有利于集团的经营者们能够看头看尾及能基本掌握公司经营的主要情况,具体要点说明如下:

(一)总括部分

财务分析报告的第一个部分应简明扼要的对集团整体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描述,主要应包括收入利润指标、资产规模指标、利税经济增加值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融资投资情况、经营净现金流量,可以对相应指标的同比环比情况进行分析,这些指标能够在开篇就给决策者们一个公司经营的直观印象。其次可以对公司的合并范围情况以及报告期间新增减少的公司进行描述说明,年度或者季度末还应将纳入合并报表的单位名称、集团持股比例、注册资金、股权级次及主营业务内容编制成表,让经营层们了解整个集团控股公司组织构架的概况。

(二)分项部分

1.主要财务指标的行业对标分析。指标可选取国资委上年出具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指标,其中就设有投资类企业的指标。投资类公司主要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对比,可以从各个指标处于行业的优、良、平均、较低、较差的情况看出集团公司四个层面的情况,同比指标也应同样测算出来以便进行对比。以上可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同时需要用文字描述来表达。文字描述应分别对集团的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进行描述,处于行业某种水平主要原因是什么,表明公司承担着某种风险或不确定性,应该加强那些方面才能解决或者保持某项操作。2.同行业企业对比分析。选取同行业上市的公司,在其季度报表披露的下月财务分析报告中可增加同行业对比分析。主要是对资产、利润、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净现金流进行对比分析,让经营者们了解本集团在业绩所处的地位。同时应该关注国内外经济大势、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率、汇率和税率,判断这些因素对集团整体或局部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3.投融资情况分析。融资情况主要从当年完成融资金额、归还金额、新增融资年化利率,存量融资金额、结构、年化利率,以及环比同比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还需要将权益类融资还原为债务对资产负债率进行测算,并提示风险。担保情况主要从新增担保金额,担保余额,占净资产的比例,以及担保的结构,即集团内部和外部分部进行分析。投资情况主要从四方面进行描述,一是股权投资,即对参控股公司的注资情况;二是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三是对外发放委托贷款情况;四是内部借款情况,即内部单位发放的统借统贷和调剂资金情况。4.集团控股公司分板块进行分析。投资类集团内部由于行业涉及面广,首先需要跟战略部门或是经营部门把集团的各所属控股公司分为几大类,该板块的划分主要以战略部门的意见为主。其次应该分别对每类板块进行资产总额、净资产、总收入、利润总额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进行提取整理。在板块划分时,可能会出现股权二级企业所属的子公司不在其同一个板块内的情况,这时应该采用以末级企业的报表数为基数,上级企业的数据以合并数减去单户数填列出资产和收入利润指标。再次,对整理好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制作图表,例如饼图,让经营者能够直观的看出每一个板块占用资源以及利润贡献产出的情况,同时再对每个板块内标杆企业、亏损企业、重要亏损原因进行逐一分析。5.集团参股企业情况分析。参股企业作为投资类集团公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该单独划定一个部分来描述。主要从其当年确认的投资收益及分红方面来描述,结合各行业的情况、宏观形势,对效益主要贡献单位进行描述,同时对亏损企业也进行问题查找,并重点描述相关原因。

(三)提示与建议

该部分是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结论部分,对于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来讲更是整个思想的精华的部分。该部分可将以上分项中五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从详细的分析中拔高,结合集团战略、企业价值、资本流动等重要问题和风险进行提示。不只停留于问题的表面,更重要的是逐项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必要时提出综合治理建议。在整个财务分析报告的最后进行提示与建议,有利于经营者们能够一目了然的关注到企业重要的信息。

四、注意事项

一份高质量的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报告除了编制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编制时要点突出,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紧密结合公司战略,重点突出

财务分析人员应该对宏观经济环境有所了解,对集团所涉及的主要行业的信息和相关企业情况保持高度敏感。应该抓住集团在可预见时间内的大致方针政策,领悟集团发展战略,熟悉集团业务,以便财务分析报告能够更贴近公司发展要求,同时能够更准确的贴合经营者最想了解的信息,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做财务分析不能仅仅只是财务分析岗位人员自己的事情,还是应该在一定范围内集思广益,获得部门其他人员以及部门外人员的帮助。

(二)简明扼要进行论述

在分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感觉用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但是使用冗余的语言来解释的后果可能适得其反,会让经营者们不知所云。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要理清脉络、抓大放小、摒除无关信息、简单描述、对事不对人、不妄下结论。

(三)突出问题及矛盾可持续反映

对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重大风险和突出问题,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篇幅可以长一点,语言可以用重一些,必要时可形成专题报告上报经营层。针对这些问题如果长时间还未得到改善,可以持续进行反映,以便经营层下决心去解决它。虽然同属于投资类集团,但每一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财务分析报告的要点和内容不尽相同。本文只是从一个视角对投资类集团财务分析要点进行了探究,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许诚秋 单位:云南能投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苏爱莉.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分析体系[D].中国钢研科技集团,2015.

[2]余珊琪.如何编制高质量的集团财务分析报告[D].茂名港集团有限公司,2015.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第5篇

关键词:研究报告;偏差;利益关联;羊群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4-0080-04

一、券商研究报告的统计分析

我们对近三年国内券商研究报告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券商研究报告的大市预测均与实际存在严重偏差。

在2005年年末各券商对于2006年上证指数波动区间的预测统计结果显示,最高目标位不超过1500,而事实上2006年上证综合指数的最高点是2698.9点,几乎比券商所预测的高出一倍。

券商研究报告对2007年大盘的预测同样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偏差。2007年11月上证综合指数创6124历史新高,然而,绝大部分的券商认为大盘运行区间在2000-3500之间。

根据2007年年底各券商的2008年投资策略报告,本文选择了两个指标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统计分析,一是各券商预测的大盘波动区间,二是各券商看多的行业或投资主题。对于第一个指标,选取了22个样本;对于第二个指标,选取了24个样本。

表2所列的是22家券商所预测的大盘波动区间,下限的均值为4454,标准误差83,最大值是5500,最小值是3800。上限的均值为7298,标准误差为218,最小值为6000,最大值为10000。而2008年上证综合指数的最低点为1707,比券商预测的下限均值低2747点,比信达证券所预测的最低点3800点要低2093点;最高点为5498,比券商预测的上限均值低1800点,而比与此最为接近的世纪证券所预测的最高点也要低502点。显然,券商对上证综合指数下限和上限的预测都存在严重的偏差,而且对下限的预测比上限的预测存在更大的偏差。

表3所列的是24家券商所推荐或看涨的行业和投资主题,为便于分析,这里只选取券商所推荐的前四个行业或主题。统计时稍做处理,将银行并入金融,将药品并入医药。三家以上券商推荐的行业统计分析表明,金融行业有19家券商推荐,占券商总数的79.17%;其次是地产行业,占券商总数的75%:零售和医药各有8家券商推荐,分别占券商总数的33.3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报告》指出,2008年末上证指数同比跌幅达65.39%,23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下跌的态势。除了医药跌幅较少外,其余行业均跌幅较大,其中,券商最为看好的金融和地产跌幅分别达64.8%和56.35%。

二、券商研究报告偏差的原因分析

由于研究报告是由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撰写而成的,所以在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对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定位、研究方法和模式作说明。国内的证券研究首见于股评,但这里所说的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员,与股评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主要采用技术分析方法,而前者主要采用西方主流的基本面分析方法,可以说国内的证券研究已经由股评时期进人由券商研究机构主导的专业研究时期。据《新财富》杂志2007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0%的研究机构定位为“以服务外部为目标”或“侧重外部服务”,仅有10%定位为“内外兼顾”,而研究人员的工作重心也由“对内”转为“对外”。研究员所做的基本面分析,主要包括模型分析和实地调研。以前,研究员主要偏重于数理模型的分析,目前则侧重于实地调研。

券商研究部门研究报告偏差的原因究其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机构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券商本身以及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联:二是研究机构的羊群效应。

(一)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联

1、与基金的利益关联。

在研究机构的外部客户中,既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也有社保基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QFII等机构。据2007年10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基金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由2006年6月的14%提高到30%,远远高于其它机构投资者,因此基金公司成为各券商的重点外部客户。这样,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就与研究人员的推荐息息相关了。

一方面,券商研究机构“外部服务”定位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得基金分仓;另一方面,在被誉为买方分析师“奥斯卡”的《新财富》杂志“最佳分析师”评选中,基金掌握着投票权,而“最佳分析师”的头衔或最佳研究团队的排名不仅对于券商的佣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该项头衔和排名影响着研究员的收入。这两方面利益关联形成对券商研究人员的“钳制”使其研究报告“言不由衷”。

光大证券的例子,很能说明其研究所与基金之间的利益关联。2007年4月20日,原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正式加盟安信证券,加盟后当年上半年安信证券的基金佣金由2006年同期的177万元跃至8000万元,而光大证券受到“离职事件”的影响,其所在“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和“最具影响力研究团队”两个奖项中分列第13和第15名,排名有所滑落,使光大证券在基金佣金分仓量上的占比从2006年的3.66%下降到2007年中期的2.69%,其排名则从2006年的第10位下降到第13位,如表4所示。

正是由于券商研究机构与基金的这种利益关联,当其研究观点与基金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出于稳定客户的考虑,券商研究报告便很难以本来面目公之于众。

2、与券商的利益关联。

一般来说。综合类证券公司的收入来自于经纪、投行和自营三块业务,上面分析了在经纪业务中研究机构为稳定外部客户、获得更多佣金收入而通常会“乐观”的研究报告。而在投行和自营两块业务中,券商下属研究机构与券商本身也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关联。在投行业务方面,研究人员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通常会负责分析券商所承销的股票或基金并在媒体上进行推广宣传。在自营业务方面,研究员所在证券公司可能持有大量研究部门负责分析的证券,在研究人员推荐买入某只证券的时候,其所在券商可能已经持有该证券。券商研究部门的薪酬考核指标除了获得的基金分仓之外,主要就是依据研究部门对其他业务部门的贡献度以及这些部门的满意度来衡量。因此,在券商研究报告中鲜见唱空的情况。据《新财富》2007年所做的一项调查,对42家证券研究机构的657位分析师所做的投资评级进行统计,发现其中82.6%的投资评级为“增持”、“买入”或“推荐”;“持有”或“同步大市”的评级占16%;“减持”、“卖出”或“回避”评级仅占1.4%。

3、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如今,上市公司非常重视其市值管理,券商研究机构对个股或者行业进行基本面分析,很多时候需要到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一旦调研报告出现“减持”等负面评级的时候,研究人员很可能遭到上市公司的封杀而不再获得进入该公司进行调研的资格。所以,作为调研对象的上市公司,相对于研究员来说也处于强势地位。业内一个潜规则就是,即使一只股票的价格已经高估到没法再给正面评级了,通常也不会轻易出一份“减持”评级的报告。

综上,由于券商研究部门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券商本身以及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利益关联,为了维护自身所在券商的利益,稳定外部客户和上市公司的关系,研究人员的研究预测纵然接近实际情况,但在研究报告中也会出现扭曲变样。

(二)券商研究机构的羊群效应

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如原先隐蔽的经济问题的突然爆发、政府的政策等因素都会造成股市的震荡,在此环境下,市场参与者很容易形成羊群效应。本文认为,信息不完全、券商研究机构之间的博弈以及市场交易制度的不完善同样会造成券商研究机构的“羊群效应”。

1、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完全是资本市场的常态,这些信息包括政府的即将公布实施的政策,某个行业的前景,某支股票的信息等等。一种情况是,不同的券商研究机构在获得这些信息方面有着不同的优势,另一种情况则是几乎所有券商研究机构都不太可能事先获得某些信息,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先很难知道情况到底有多严重。

券商研究员在作分析的时候会出现很难获得所需要的某方面信息或者要付出较大成本才能获得的情况,此时,研究员往往采取一种简便的方式去获得这些信息,就是从对其他券商研究员的研究报告作出自己的分析,这时便产生羊群行为。比如,一个券商研究员获得对某个上市公司的调研资格,从而拥有该支股票的信息,而另一券商研究员也需要知道该支股票的信息,但不能实地调研,这时便会参考前一研究员的研究报告作出自己的判断。

2、券商研究机构之间的博弈。

规模大的综合性证券公司有着丰富的基金客户资源。正是这些券商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利害关系,使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某支股票或某个板块的涨跌,形成一种“共谋”。由于这种“共谋”,其研究机构的话语自然举足轻重,成为业内的“领头羊”。这时,其它券商研究机构之间便展开博弈。某个券商研究机构认为,其它的研究机构知道大券商与基金的“共谋”会使大券商研究机构的预测准确,为了提高自身研究报告的准确性以便争夺客户资源而作出和大券商研究机构类似的判断,其它券商研究机构也如此认为,从而产生羊群行为。

3、市场交易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股市是典型的“单边市”,缺乏做空机制。投资者只能通过“先低买再高卖”的方式而不能通过“先高卖再低买”的方式来获利。然而,“先低买再高卖”通常只有在股市上涨的时候才能实现。这样,在市场中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便有做多股市的“天然”倾向,而通过最具话语权的券商研究机构“乐观”的研究报告是达到该目的之有效途径。因此,当存在羊群行为的研究机构集体对2008年的市场作出“乐观”判断时,一旦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使经济低迷,便出现了券商研究报告集体出现严重偏差的现象。

三、券商研究报告偏差的改善途径

(一)应针对券商研究报告立法

目前国内针对研究报告的立法建设几乎是空白的,相关的法规只在2006年9月19日开始实施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中有所提及,但不甚合理。该法规第九条规定:“主承销商应当在询价时向询价对象提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发行人、主承销商和询价对象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披露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内容。”第十条规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由承销商的研究人员独立撰写并署名,承销商不得提供承销团以外的机构撰写的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第九条意味着只有询价对象才能获得投资价值报告,这对其它投资者来说显然不公平,而从发行招股说明书和发行公告到股票的推介这段时间,其它研究机构往往来不及对此进行分析并提供自己的投资价值报告。这意味着询价对象只看到一份投资价值报告,这不利于市场的理性投资。

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参考。在美国科技泡沫牛市中发生的“华尔街丑闻”后,美国政府于2002年7月15日正式实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即通常所说的“萨班斯法案”。针对研究报告,该法案第五章有如下的规定:禁止公开由经纪人和交易商雇佣的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人员提供的研究报告,以及非直接从事投资研究的人员提供的研究报告;规定在一定期限内担任或即将担任公开发行股票承销商或做市商的经纪人和交易商不得公开关于该股票或发行人的研究报告。同时,对研究人员的披露义务作了如下规定:在分析及研究报告中向投资者推荐证券的。须披露该证券的发行公司在目前或报告一年前是否为该经纪人或交易商的客户。如果是,则还须披露该经纪人或交易商向该发行证券公司提供服务的类型;证券分析师是否因研究报告而获得了来自于该经纪人或交易商的投资银行方面的收入。

(二)推动独立第三方研究的发展

如前面所述,券商与研究机构之间存在“天然”的利益关联,所以研究机构很难保持其独立性,其研究报告的可信度就很难保证。大力发展独立第三方研究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独立第三方的研究即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机构的。

在互联网时代,一些独立学者或者拥有较雄厚资金的个人投资者,开始做独立调研报告,而且还比较准确。最著名的就是谢国忠的"2000点价值论”,姑且勿论其目的,起码其为投资者提供了另外一种投资思路。

为确保研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第三方的研究机构应该由政府来主导组建。由于研究报告是公开的,不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中小投资者在获得上是均等的,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来募集研究经费和机构运作的费用。另外一个思路就是利用国内刚兴起的像诺亚财富管理中心这类独立第三方财务顾问机构,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将券商的研究任务以委托的方式交由这些机构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研究报告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这类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第6篇

关键词:盈余预告;盈利预测;业绩预告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47-03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了资本市场,会计信息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预告信息能够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更相关、更及时的信息。证券分析师作为盈利预测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他们的存在不仅使投资者多了一种信息的选择,而且对上市公司的盈余预告信息进行了监督,使得信息披露制度运行更为有效。

一、盈余预告与盈利预测的主体

(一)盈余预告信息的主体

盈余预告信息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上市公司盈余预告信息是由公司内部财务人员对公司会计期间的经营状况和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结合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分析做出来的,盈余预告信息的比较基准是上年同期值。

上市公司管理层盈余预告信息能够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增强信息使用者对所要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避免了投资者盲目地进行决策,降低了投资风险,盈余预告信息提高了投资者获取市场信息的公平性,增强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能够保障投资者的根本利益,稳定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优化资本市场上的资源配置。

(二)盈利预测信息的主体

盈利预测信息的主体是证券公司、机构投资者聘请的证券分析师。证券分析师向机构或专业人士提供证券投资分析意见并指导其进行投资。证券分析师首先基于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基本面分析,即注重公司、行业和宏观经济的变化,掌握所有相关的有助于发现特定证券等金融产品的内在价值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以价值投资为理念评估特定公司的预期盈利、经营与财务风险和财务弹性等,以及特定证券未来预期收益和风险状况,注重投资组合,最后根据上述评估,给出具体的投资建议。

证券分析师可以减少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快信息向资本市场输入过程,促使有利于证券价格更快的向价值回归,提高资本市场信息化的效率,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降低投资风险,从而减少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避免出现因投机失误造成的市场震荡,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性。

二、盈余预告与盈利预测相关性因素

(一)盈余预告与盈利预测定量信息相关性因素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的财务指标,主要有资产类指标、收入类指标以及利润类指标。证券分析师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定量信息,结合自己的判断和历史经验,可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进而预测各种投资的前景和风险程度,以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这些财务指标能够综合性的体现公司的经营成果,是证券分析师进行盈利预测的重要研究对象,是财务预测数据的核心,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构成了上市公司盈余预告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之间的定量信息相关性因素。

1.从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预告信息能够得到的资产类指标主要有资产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资产类指标反映了企业资产的运用能力和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对企业资产类指标的分析,能够了解企业资产构成、资金结构是否合理、资产周转情况以及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

2.从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预告信息能够得到收入类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市盈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指标。收入类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竞争力,通过对企业收入类指标的分析,能够了解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组织能力是否增强、市场所占份额是否扩大以及企业是否有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

3.从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预告信息能够得到的利润类指标主要有净利润、综合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利润类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是企业最终的财务成果,是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根本保证,通过对企业利润类指标的分析,能够了解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对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保障程度、企业的现金流状况是否健康以及未来获得现金流的大小。

(二)盈余预告与盈利预测定性信息相关性因素

定性分析指的是一些描述性语言,不是具体的数据。定性分析是财务分析和投资分析的出发点,财务分析和投资分析中必须建立在宏观经济与行业分析等结果作为预测的前提假设地基础上,才能使分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

1.盈余预告是否经过专业审计

盈余预告经过专业审计,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来说是一种自愿行为,其不受行政法规的强制要求和约束。经过专业审计的盈余预告是指,是由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核单位盈余暂定数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是否合理、历史所选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相一致、编制基础是否有异议进行审查与复核,并发表专业审核意见。上市公司管理层对所做出的盈余预告的编制基础与基本假设负全面责任,注册会计师仅就其盈利预测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是否合理和对盈余预告所依据的会计政策和计算方法是否相符程度表达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并不能保证上市公司对未来盈余的可实现程度。通过注册会计师独立审核,能增强证券分析师对盈余预告信息的可信度,提高盈余预告信息的信息含量及价值。加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预测信息的审核,能够提高财务预测信息质量,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保障机制。

2.业绩变动的类型及原因

中国证券市场上首次实施公司股票上市后持续经营期间的业绩预告制度,只针对亏损公司,是一种不完整的预告制度。随后2001年证券交易所在《关于落实上市公司2001中期报告工作的通知》中对中期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要进行预警公告。200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年报通知中引入业绩快报制度。业绩预告制度的变迁依循着“预亏—预警—快报”这一模式的发展演变,上市公司披露业绩预告的类型也从连续三年亏损或重大亏损的情况,发展到预亏、预警和预增、预盈等多种业绩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最后到鼓励上市公司披露业绩快报,自愿向公众提前主要财务指标和比率。

引起业绩变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宏观经济、行业竞争以及公司经营管理等原因:宏观经济环境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宏观经济不仅包括宏观经济现状,即国家经济的运行情况、对外贸易状况。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以及利率的非预期波动;不同性质的公司有着不同的行业背景,通过研究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商业周期,以及公司所在行业的竞争地位以及公司与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和分析公司过去以及现在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的定价策略,进一步对公司未来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状况做出预测;分析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因素,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变动来判断公司未来的经营情况,例如经营情况与投资情况等因素变动对经营目标实现所起到的作用,进而做出盈余预告信息。

3.其他相关的说明

其他相关说明指的是业绩预告修正的有关决策程序是否经与公司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沟通,是否结合公司的近期发生的实际情况并经过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决定之后本次业绩修正。其他相关说明包括公司可能被实施或撤销特别处理,例如暂停上市、恢复上市或终止上市等说明。相关信息说明向信息使用者解释本次业绩修正公告中预估的亏损额为公司财务部门预测数据,具体数据以公司本年度财务报告为准,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根据注册会计师预审计结果进行业绩预告更正的,还应当在其他说明中明确说明对与注册会计师是否存在分歧及产生分歧的原因进行解释。其他相关说明能够帮助证券分析师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信息使用价值。

(三)上市公司与证券分析师信息供给竞争因素

有市场便会存在竞争,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证券分析师这两类供给主体提供预测性信息一样是存在竞争的,哪一种主体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更准确、更及时、更相关,更能够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使其相信并选择其披露的信息,便赢得了市场的竞争地位。公司管理当局和财务分析师这种互相竞争的局面,能够促进向投资者披露高质量的盈利预测信息。

1.披露信息的准确性竞争

财务分析师是专业咨询分析人员,他们在信息收集、经验积累和分析技巧上有一般投资者不可比拟的优势。财务分析师相对于公司管理层具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力,他们向市场参与者提供合理反映证券内在价值的价格信息,从而减弱证券市场的价格偏离,促进市场的有效性。但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掌握着一些不被外界所知的内部信息,因此管理层的预测资料是最全面和丰富的,预测基础也相对客观和真实。由此可见,两类披露主体存在各自的竞争优势,把这种竞争优势转化为竞争能力,向投资者提供准确的预测性信息,才能提升公司或证券分析师声誉,从而博得投资者的信任,最终占领资本市场,从长远上取得更多、更好的回报。

2.披露信息的及时性竞争

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能够帮助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及时的做出经济决策,否则失去价值。证券分析师与上市公司都会选择尽早的披露信息以避免信息失去时效性。他们在披露信息之前也会考虑到对方是否已经披露信息,如果先于对方披露的话,对于及时性的竞争就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后于对方披露的话,对于及时性的竞争就处于劣势地位。信息的及时性如果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方,可能受到投资者的忽略,导致信息披露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信息的及时性如果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就会得到广泛的投资者的关注,使信息披露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实现信息的使用价值,帮助提供信息的一方获得利益或者报酬。

(四)上市公司与证券分析师预测信息质量互相监督因素

上市公司管理层披露盈余预告信息一般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因为他所披露的信息直接关系到他与股东之间的契约履行,所以披露的信息一般存在乐观倾向。为了显示管理层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和实现了股东契约履行的经营目标,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假披露盈余预告信息提高企业的价值,改善企业的形象,获得更多的融资。证券分析师一般受聘于券商,潜在的利益冲突使得很难保证证券分析师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独立性,容易受私利的诱惑,因此极易乐观的研究报告。上市公司和证券分析师这种牟取私利的行为都会对投资者造成一定的损失。在市场上这两类主体同时盈利预测信息能够彼此抑制其对自身有利的盈余预告信息,而披露客观准确的预测性信息。

1.上市公司对证券分析师的监督

证券分析师了不准确的盈利预测信息时,影响投资者的选择倾向,那么,管理层会修正以前做出的盈利预测信息,以引导证券分析师重新做出预测信息。当证券分析师披露了过低的盈利预测信息时,容易误导投资者,造成股票下降,损害上市公司的形象。因此,上市公司会主动披露好的盈余预告信息以引导证券分析师更正其盈利预测信息,使其更准确的反映股票的价值,避免上市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失。当证券分析师披露了过高的盈利预测信息时,上市公司担心其披露的信息会使投资者盲目进行投资,致使股票价格提升,股价没有真实反映证券的内在价值,容易导致投资者受到损失,从而使上市公司承担诉讼成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上市公司会披露低的盈余预告信息,以影响证券分析师的及时更正先前披露的过高的盈利预测信息,使盈利预测信息更加真实地,准确地符合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而使投资者做出准确的投资者决策。

2.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监督

证券分析师的出现既弥补了上市公司提供信息的不足、保证了对管理当局施以监督,又对上市公司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有利于市场对公司价值给以恰当评价。在成熟的资本市场,证券分析师不仅充当了信息使用者的角色,还是信息的监督者。当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预告信息披露的不准确的时候,独立的和权威性的证券分析师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掌握的信息,结合各种模型和技术方法做出自己的预测性信息,从而帮助市场上投资者做出决策,引导资本市场上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公平,公正的交易,避免投资者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上市公司披露乐观的盈余预告信息与证券分析师披露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别的时候,投资者便会对上市公司的信息产生质疑,从而不选择其发行的股票。

参考文献:

[1] 张成博.承销关系对我国财务分析师独立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3):32-39.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第7篇

一、新旧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报告规范方面的比较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部分,其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财务分析者以企业有关会计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一项管理活动或行为。新会计准则体系对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进一步改革,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规定之后,单列财务会计报告一章,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主要差异如下:

1.名称:旧的基本准则的名称为财务报告;新的基本准则的名称为财务会计报告。

2.内容:旧的基本准则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的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3.目标:旧的基本准则将会计的目标表述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4.使用者:旧的基本准则没有明确指出使用者。相关性原则中提到: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管理者和有关各方;新的基本准则使用者明确提出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二、新会计准则对报表使用者和编制者的影响

对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而言,新会计准则有关财务会计报告的变化,有些对报表使用者有利,有些对报表编制者有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是博弈的双方。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对报表使用者有利而对报表编制者不利的影响

母公司个别报表中,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相比其影响如下:当子公司盈利时,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投资额少确认(不追加投资账面值);利润表投资收益少确认(除非动用留存收益分配股利),从而净化了利润表。但是,如果企业发展前景较好,希望掩盖当期利润,便于今后“以丰补歉”,这一影响又属不利影响。在子公司亏损的情况下,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投资额多确认(不冲减投资账面值),利润表投资损失不确认或少确认(在动用留存收益分配股利情况下)。

2.对报表编制者有利而对报表使用者不利的影响

首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恢复使用公允价值,虽然需要判断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判断的客观性较弱,为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利用公允价值制造虚假利润的机会。其次,债务重组恢复“重组收益”进入利润表的资格,又给利润表带来“虚假繁荣”的机会。再次,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期末根据公允价值变化调整账面价值,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公允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为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了空间。

三、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的建议

1.关于利润表直接列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简化了利润表单列项目,规定直接列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而不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笔者认为,虽然当前企业经营呈多元化特点,但这种简化列报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且可能掩盖某些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间接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最终误导投资者的决策。因此,建议将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或者以附表的形式披露,具体可以包括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种类、金额、各自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以及上期同比情况。

2.关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改进前提的问题

在对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改进之前,有必要认清改进的前提。首先,要辨明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其次必须坚持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可将其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而不是全盘的否定。笔者认为,企业有选择地披露信息可避免暴露商业秘密,而对于加大了财务会计报告成本的问题,也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财务会计报告应是企业会计人员与企业其他有关人员合作的成果,其中许多内容是非会计性质的。因此,通过应用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工作结果来提高信息披露的相关性,财务会计报告的成本并不会有太大变动。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第8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决策

一、前言

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的重心在信息(李天民,1996)。如果我们以此作为三段论的前提的话,不难推断出“管理的重心在于信息”这个结论。会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企业会计报告分为外部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和内部管理报告(管理会计报告MAR)。多年来,不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人们更重视外部财务报告,却忽视了管理会计报告是会计报告的组成部分的理论价值及其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价值。目前,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实务界对系统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众多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以期为管理会计报告研究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使管理会计信息的作用在新环境下得以充分发挥。

二、管理会计的目标定位及选择

明确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目标是构建其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财务会计目标已逐步由受托责任观转变为决策有用观。一个完整的会计报告系统包括财务报告(即外部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即内部报告)组成,且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是以反映企业内部会计行为的管理会计报告为基础,因此决策有用观的编制要求不仅适用于财务报告,也同样适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报告。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面向企业内部管理者,从决策价值创造的角度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及时、有效和相关的财务信息,满足管理者决策和控制的信息需要。具体来说,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目标可以分为最高目标和基本目标两个层次。最高目标应符合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要求提供的信息具有足够的价值相关性,跟踪,反馈和预测企业的价值信息,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进行事中和事后控制,理想是满足事前控制的目的。从根本上为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资本保值增值提供信息保证。基本目标的确定围绕终极目标,主要概括为以下两条主线:第一是为企业经营管理供信息,帮助管理者制定各项决策,第二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综上所述,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应该为企业的决策和控制活动提供充足信息,并且提供的信息应与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相关,时刻围绕价值创造的目标提供价值信息。最终建立更为透明协调统一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以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更为有效地发现并确定价值创造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三、决策导向对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要求

孙建强、朱妍(2006)认为管理会计报告的设计应该主要解决报告的内容和报告的服务对象。平衡计分卡和作业管理思想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企业按照平衡计分卡所涉及的四个方面设计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按照作业管理的思想,将企业划分为多个编报单位,首先形成以各编报单位为基础的次级报告,使之贴近基层管理实践的管理人员,再以此为基础编制提供给高层管理者的整个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进而形成一整套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王玉红((2009)认为内部报告是信息传递的载体,站在决策视角,提出了构建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框架,包括筹资决策报告体系、投资决策报告体系和经营决策报告体系。张先治(2010)基于会计相关性理论,认为内部报告信息可以从会计要素、会计相关性和企业价值创造目标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分别构建三大内部报告系统,即基于会计要素的内部报告系统、基于会计相关性的内部报告系统和基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内部报告系统。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内部决策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重视,关于管理会计报告系统的研究也初见成果。但企业内部所需的决策信息众多,而将作为内部信息载体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化、理论化,并与实务相结合,是目前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践应用的迫切需要。

四、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要点

(一)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主体

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必须明确其编制的主体,即由谁负责组织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由于决策指标在理论上可以计算并有助于于企业各部门之间沟通理解,但要将其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却并不容易。在决策价值管理的实践中,决策指标不仅要拆分细化成为基层员工提供日常业务中执行业务简单易用的工具,还要使管理者能够明确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经营要素,以对具有持续价值创造能力的项目予以重视,逐步淘汰侵蚀企业价值的项目。因此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的原理、方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要全面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准确把握决策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内涵。不仅要熟悉企业的状况,而且要对整个企业经营中的价值驱动因素有全方位多层次了解和把握;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信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事前预测或规划。由于企业内部价值管理所需信息的复杂性,企业财务人员还必须寻求其它管理人员的协助,编制出能够满足企业进行价值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报告。企业管理层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做到信息提供的价值相关性,为满足管理会计报告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层的决策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共同努力。在编制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时需要考虑管理者的层级,形成上情下达或下情上报双向沟通的桥梁。由于企业的管理者的层级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三个层次,相应的将编制主体分为对应的三个层次。具体来说:(1)基层管理者是处于企业组织的末端的特殊人群,如生产线线长或工长。他们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基础,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的工作人员,主要汇报对象是中层管理者,目的是保证上级分派的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基层管理者在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主要编制作业报告,收集日常工作的信息。从而及时掌握作业人员实际与标准或者与历史业绩之间的差距。(2)中层管理者包括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如财务会计人员、部门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他们是企业战略规划的执行者也是参与决策者,同时中层管理者需要在企业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下级信息畅通无阻地沟通和保证令行禁止等方面有重要责任。因此,中层管理者主要负责编制经营报告、提供控制反馈和业绩评价信息,为企业高层管理提供预测、决策的信息以及控制过程信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分析。(3)高层管理者承担制定宏观决策、为整个企业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需要长期关注并维系企业组织的生存、成长和有效性,是一个企业的高级执行者并负责企业整体上的管理。高层管理者,如执行副总裁、总裁、管理董事或首席执行官,他们在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编制中主要是编制企业战略报告,提出企业如战略目标设定、产品(或劳务)的市场前景、竞争者威胁和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和企业业绩评价标准的设定等涉及重大宏观决策方面的信息。综上所述,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编制要充分考虑管理者的层级,充分了解他们工作性质和所需信息,根据汇报层次和信息的传递程序,保证管理者明确自己何时编制和收到何种报告。

(二)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原则

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要求企业从决策价值管理的角度指导决策并执行控制职能,确定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而不是过多地多关注冗长的会计科目调整。因此其编制原则应包括传统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原则和适应决策价值管理模式应用的原则:(1)重要性原则。由于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核心是决策指标,由前文决策理论介绍中阐述的公式可知,为准确计算决策,税后经营利润的计算涉及冗长复杂的会计调整事项以消除会计准则的影响,并且具体调整科目和调整幅度受行业特征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调整过程并不遵守公认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且在计算投入资本成本时由于权益资本成本的估算模型存在严格的假设前提以及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使得资本成本计算的准确度存在问题。因此在编制报告时,只有当涉及的调整或计算项目对于企业来说金额是重大的,且如果不进行调整或计算会严重扭曲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的,才需要做出调整和反映。(2)成本效益原则。由于决策指标调整和计算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会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应重视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管理层为获取决策和控制所需信息所造成的成本只有在小于其增加的收益的情况下才是可行的。如果为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高于其收益,则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背离。(3)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要求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该清晰明了。只有管理者正确理解这些信息,才能有利于其进行决策和控制,实现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的报告目标。报告提供的信息专业性较强,要求企业在编制时权衡可理解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关系,对管理者决策和控制重要性高的信息详细披露,对重要性低的信息则应简单提供或省略提供。(4)相关性原则。张先治教授在2003年提出管理会计报告需要保证报告信息与管理所需要的决策和控制等信息保持高度相关性。并非将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局限于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只要是对管理者决策和控制相关的重要信息,都可以纳入到报告体系中。(5)及时性原则。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同样要求时效性,因为只有及时的信息才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过时的信息不但对决策无效甚至还会造成决策失误。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不必拘泥于企业财务报告按月分季编制的方式,可以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灵活安排,按月或季甚至按每周每日或每时提供决策和控制信息。

(三)构建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框架

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反映企业决策价值管理的全过程,其编制重点在于记录创造价值的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而预测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力。据此梳理和组织重要的企业价值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完整和有用的价值信息。(1)基于决策的决策报告体系。股东价值的创造,是由企业长期的现金创造能力决定的。按照企业现金流量的不同性质把企业的活动划分为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经营决策三类。因此基于决策的决策报告体系相应地包括经营决策报告体系,筹资决策报告体系和投资决策报告体系三个体系。筹资活动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要,渠道主要包括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途径,广义来说筹资活动还包括利润分配过程。筹资策略服从投资决策,满足投资对资金的需要。筹资决策是指通过对筹资途径、数量、时间、成本、风险和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一个最佳资金结构并取得最低资本成本的分析判断过程。筹资决策报告的职能是反映企业筹集资金的来源渠道,确定最低的资本成本和最佳资本结构。筹资报告体系包括分为资金成本报告、资本结构报告和利润分配报告。投资活动对企业价值创造至关重要,投资决策报告服务于管理者的投资决策,是基于决策的决策报告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投资活动包括对将企业闲置资金投入到财产项目为赚取利息、股息或红利的活动,如以购买其他公司的债券或股票。也包括对内投资,将资金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项目以获得利润,如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更新厂房设备等。因此投资决策报告体系相应地包括对外投资决策报告和对内投资决策报告。具体说来:对外投资决策报告的职能是提供对外投资项目的投资结构、投资期间和投资收益等明细信息,反映企业持有的债券投资、股权投资和基金投资等各类投资的取得、持有和处置等信息。对内投资决策报告的职能是提供企业资本项目投资决策或非流动资产项目投资决策等方面的信息。经营活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价值创造取决于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两个要素,收入是造成价值创造增加的因素,成本费用是主要造成价值创造减少的因素。经营决策主要包括销三个环节,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盈利为目标。经营决策报告为企业管理经营活动这个核心内容提供相关信息。具体来说,经营决策报告体系包括采购决策报告、生产决策报告、成本决策报告、销售决策报告和经营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其中,由于决策指标引入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而决策明确企业在计算全部成本要扣除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因此重点要求企业要考虑股东权益的回报,权益资本不再是免费使用的资本。(2)基于决策的控制报告体系。决策预算报告是“对企业未来会计期间经营情况的正规定量说明,是未来经营情况的总体预测”。基于决策的控制报告体系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起点,分解决策指标确定价值驱动因素,制定控制标准,主要为控制过程及时提供信息并提供信息,并同时生成决策预算报告。决策分析报告体系基于决策预算报告体系,编制目的在于分析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与预算的差异,明确控制重点。以基于决策的差异分析报告体系为核心提供控制差异信息,这也是评价报告体系的核心信息保证。具体内容包括差异计量报告,差异程度报告,差异分析报告以及重要事项说明四个部分。决策评价报告是连接企业战略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纽带,通过运用基于决策的业绩评价方法对预算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求有效引导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向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前进。决策评价报告体系包括预算评价报告、业绩评价报告和其他重要事项。

五、结论与启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管理会计报告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中的作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更好的满足其决策的需要。通过基于外部财务报告的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和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可以给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决策需要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完善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特别是内部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妖艳丽.小议管理会计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J].现代商业.2009(29).

[2]张先治.基于价值的管理与公司理财创新[J].会计研究.2008(08).

[3]王颖.聚焦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报告体系[J].辽宁经济.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