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58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第1篇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型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关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并详细的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移动 互联网络技术 现状 发展

目前,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传统的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研究的深入,一些运动子网络,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得到信息,所以,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进行研究是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研究高新移动互联网络技术是现在的主要任务。因此,现阶段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

1.1 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

传统互联网络技术是以数据通信作为最初设计,这种网络理论与协议都能符合互联网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对网络协议适应性、可靠性和变化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互联网络理论与协议已经无法满足新型移动互联网络的需求。因此,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传统的路由协议的基础是以最长前缀匹配为原则,一旦运动主体发生位置变化,IP包就会出现错误投递。在此条件下,传统的路由协议与理论不能胜任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的要求。

1.2 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

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其接入方式、链路形式和通信与应用模式等与传统的固定网络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移动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一般更加稳定,并且承载的无线链路也比较多。一旦某一段子网络受到制约,就会形成更加稳定的运动主体。因此,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而不能照搬传统的互联网协议和理论。

1.3 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需要对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

为了有效地防止传统移动网络在路由效率、地址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需要对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尤其是技术和隧道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了终端运动问题,但是无法达到整个网络动态的要求。通过移动IP的应用,各运动子网中都设立了主机路由。由于移动IP的拓扑结构更加稳定,并且其只对传统互联网进行拓展,而不会影响现有的协议。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网络的动态变化,变革路由协议与理论是大势所趋。

1.4 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的研究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对互联网络进行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主机集合与互联网之间的分组路由机制与理论、连接运动子网与主机集合到互联网的无线技术和主机集合的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等。但是,主机集合与互联网之间的分组路由机制与理论更加具有研究空间,并且有相关的技术支撑。然而,另外两种要素通过现代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的研究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2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算法和理论

在对移动互联网中的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进行研究时,需要分析路由协议的网络扩展需求,以实现络路由技术和理论的改进。同时,为了保证动态变化网络在有基础支撑网的环境条件下,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算法和理论显得至关重要。对移动网络运动主体进行动态研究,不仅包括对主机的研究,还包括对限定子网络的研究,但是,能够实现对移动网络运动主体进行动态研究的前提是这些主置相对比较稳定。高速变化的拓扑关系会对网络流量分布和路由策略实施带来影响。同时,移动网络的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也会对路由协议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不仅要对子网络的动态拓扑路由进行管理,还应该对移动网络主机运动进行处理。当然,为了实现对路由协议的有效设计,应该根据移动动态变化网络的特点,对运动模型进行分析。同时,对移动网络运动主体结构进行研究,以得到动态环境下路由协议和理论设计的要求。

2.2 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

由于新型移动互联网具有动态分布、大规模变化和拓扑频率高等特点,因而需要结合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对移动网络的系统结构、运动模型和分配策略等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描述时,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一定要保证将网络拓扑动态复杂高速变化的特点体现出来,使得其能够与移动网络运动主体拓扑复杂性相符合。第二,要充分考虑网络动态变化特点,对网络动态变化的路由协议具有较好的启发式。第三,在拓扑描述方式上新的理论应对传统网络前缀有一定的兼容性。同时,新型的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特点。

3 总结

总而言之,在分析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现状的技术上,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未来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旨在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现有互联网络的理论与协议只能满足固定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而无法满足新型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因而需要提出应研究新的互联网路由理论与协议,以满足现代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因此现阶段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张宏科.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未来[J].通信发展论坛,2013(10):5-8.

[2]李强.关于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互联网,2014(24):75-77.

[3]周卫宁,刘友刚.移动互联网发展技术与安全问题[J].信息科技,2012(2):210-211.

[4]欧祥斌.浅谈会议电视系统及其发展现状[J].民营科技,2009(09).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 4G 移动通信技术 发展

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4G通信技术给网络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其在3G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为用户提高更为高速的数据传输,其安全性和保密性也得以提高。

一、4G移动通信技术概念和特征

当前,通信行业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多从功能性描述来阐述4G移动通信技术,即4G移动通信技术是指不受时空限制能无障碍地接入通信网络的通信技术,用户能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业务、应用和网络,开展综合性的电子商务业务。

4G移动通信技术正以更加自由的信息沟通改变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相比前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而言,其特征也非常明显:一是通信速度较快,4G技术介入能力较强,数据传输速度可到20Mbps,甚至高达100Mbps,是3G数据数据传输速率的5-20倍,特别是对于需要传送海量数据的用户,无论是传送速度,还是传送质量都得到了有效保障。时,4G通信可以迅速完成,不需要用户长时间等待。二是通信方式非常灵活,兼容性大大提高。用户通过4G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上传和下载资料、图画、影像,且具备全球漫游功能和网络互联互通的功能。三是智能化水平高,4G以OFDM技术为基础和核心,具备自主选择和自主处理的能力,能实现用户关于个性化服务和无线通信增值服务,并可以通过手机观看电脑中的视频,兼容性非常好。四是通信质量高,融入力度强大,支持语音、数据、影像等信息通过宽频信道传输,为用户提供更优的服务。

二、4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当前,4G技术让我们能够不受时空限制更好地进行沟通,不断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这些都得益于4G移动通信技术所依赖的关键技术,下文将几种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第一,OFDM技术,即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将信道分解成诸多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诸多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并对所有子信道进行调制以确保数据传输。该技术频率利用率高,抗衰落能力强,适合高速数据传输,信息传送的速率快。第二,SA技术,即智能天线技术。该技术指的是波束间没有切换的多波束或自适应阵列天线,其能很好地减少信号干扰、调解波束、自动跟踪,这些优势使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增强特殊范围内想要的信号,提高信号质量。第三,SDR技术,即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是4G移动通信技术的微电子技术基础,软件无线电具有平台开放性、升级便捷的特征,使其在构建标准化的通用硬件平台有着天然的优势。第四,IPv6技术。相比传统的IPv4,IPv6的服务质量更好,其能够确保移动终端位置变化时而通信质量不变。IPv6的网络地址空间非常大,能够为为通信网络的任何设备自动配置全世界唯一的IP地址。

三、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4G移动通信技术高度关注,无论是研究开发,还是推广应用都不断取得新成绩。部分科研机构已经在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工作中取得核心技术,能够顺利实现图像、视频和语音的高速传输。在手机、笔记本、掌上电脑等不同终端之间的多点控制技术也有所成就。要提高我国在国际移动通信领域的话语权,必须不断提高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的水平。但必须认识到的是,与国际最前沿的技术相比,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通信标准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较少。

当前,我国在4G的研究和推广中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如移动通信中的网络IP问题、4G网络通信标准协议问题等等,这些制约了我国4G技术的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完善,因此有针对性地改造和更新传统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是当前我国4G快速发展最为紧迫的问题。

四、4G移动通信技术的展望

移动通信技术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时空距离,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了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45亿。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上网的基本需求,4G技术的高传输效率必将使得可视化多媒体成为必然趋势,用电脑上网的习惯将会改变,个性化和多样化的4G移动通信应用将实现人、物、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社会将进入无线互联时代。

参 考 文 献

[1]张茹芳.浅析 4G 移动通信技术的要点和发展趋势[J].信息通信,2013(1).

[2]高翠华,凌丽丽.从第三届中国手机制造技术论坛看我国移动通信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应用,2015(3).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第3篇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世界各国已商用,其发展日新月异,因此,移动通信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结合当前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技术,删除一些过时的内容。首先,移动通信系统的简介,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简史以及结构。第二,讨论无线传播的技术,这是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例如:无线电波的传播、抗干扰技术、多址接入技术等。第三,介绍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如:GSM,3G(WCDMA,TD-SCDMA和cdma20001X)和LTE,LTE-A等。第四,其它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如:Bluetooth、UWB、Zigbee、WiMAX等。第五,结合工程实践,讲授移动通信系统的规划和优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内容。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全面的、系统的掌握移动通信的理论知识和移动通信系统。以此方式安排移动通信课程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然后联系实际系统,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使学生有兴趣学习移动通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移动通信内容多,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前制作了幻灯片,包含各种图表和系统结构图等。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由于是双语教学,采用的英文教材中会有生词,若在课堂上逐一解释,既浪费时间,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在每次课结束前将下次课要讲述的内容告诉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自己查生词,上课时仅对学生容易理解错误的词汇和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在授课中采用英语和汉语结合的方式,在讲述一些概念和简单问题时用英语,学生一般能听懂,但是在解释复杂问题时,需要采用结合中文的方式。例如:MIMO技术。在移动通信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从教材中的内容拓展开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为了让学生了解“手机辐射”,教师准备了“如何安全使用手机”的专题资料和图片,作为补充内容讲解,不仅让学生知道手机辐射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也了解该如何安全使用手机。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适应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使用讨论式教学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去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主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多址接入技术来进行讨论。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下发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英文资料,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再结合教材找出问题。在进行讨论课时,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每个组的内容分别是:TDMA、FDMA、CDMA,在组长的主持下进行讨论,做好要点记录和讲稿整理,并选出一名学生准备上台讲解。讨论结束后按内容的先后顺序,请各组的主讲同学上台进行讲述,然后同组成员进行补充,最后以主讲为主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讲解和提问。最后,教师简要讲评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阐述各技术的区别。通过学生自学、多次讨论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深入理解和消化多址接入技术。通过采用讨论法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一改传统式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既要自己独立学习和思考,又要和同学相互协作,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第4篇

相关热搜:特殊教育制度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教学

经过十几年发展的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移动学习成为主流必将在各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成为主流的必然性原因;其次阐述了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一方面论证广泛应用,另一方面通过论文解析出近年的移动学习研究热点;最后分析制约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以期给研究人员在特殊教育领域进行移动学习研究、实践提供思路。

 

一、引言

 

以计算机技术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变教育技术:第一阶段的电化教育;第二阶段是与网络技术结合而形成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属于第三代的远程教育,并发展为E-learning(数字学习),E-learning迅速改变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第三段阶段是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而形成的移动学习。[1]移动学习(M-learning)是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的,是网络教育的延伸,属于E-learning的新阶段。应该说移动学习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E-learning的必然选择。

 

美国新媒体联盟指出移动应用程序和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主流。移动学习(M-Learning)正成为一个多学科参与、多领域交叉、多主题综合的研究区域,也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2]移动学习在很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应用,但是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却鲜有成果,有必要通过文献比较分析,探索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描绘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轨迹,筛选研究主题。

 

二、移动学习成为主流的必然性

 

1.学习方式转变的必然性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速度不断提高,采用智能手机作为学习平台的移动学习自然而然产生,移动学习是E-learning的发展。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3]它打破了时空障碍,构建了灵活、开放的学习环境,满足碎片式学习的巨大需求,开展“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的学习。[4]移动学习是数字学习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说M-learning是E-learning的子集,其核心特征是4A(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通过实施移动学习进行的教育称为移动教育。所以,E-learning必然发展为M-learning。

 

2.高速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达到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5]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发放了4G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了4G时代。[6]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终端,加上网络环境的改善和上网成本的降低使得用户走向高流量应用。例如视频、语音等在应用越来越广泛。4G相对于3G来说,将更快,更便宜。4G环境下的基于视频等应用程序将更大发展,这些都将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变化。

 

4G让移动学习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其实,在2G或者3G时代已经出现基于云端和客户端的移动学习产品,但是因为带宽、稳定性和费用,影响用户使用。4G网络将促使移动教育爆发式增长。[7]

 

3.移动学习的特征分析

 

移动学习是E-learning的子集,也拥有E-learning的共有特征:多媒体性、交互性、以学习者为中心。[8]

 

移动学习核心特征是4A,所以其独有特征如表1所示。

 

移动学习的独特优势相对于传统的E-learning,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这奠定了它在未来学习中重要地位,再加上技术的成熟,使其必然成为主流学习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由于具有碎片化、便捷性等特点,4G网络又促使移动学习向互动化和移动化、游戏化和社区化及大数据的应用三种趋势发展,那么移动学习软件会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多,所以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会促使移动学习越来越普及。[9]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移动学习研究项目取得很多成果,如黄荣怀教授的“普适学习资源服务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2008年),此处不一一列举。[10]

 

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文献检索:篇名包含“移动学习”或者“移动教育”;期刊为国内教育技术学方面权威期刊(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如图1所示,四本期刊上刊发的移动学习论文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后。

 

2010年~2013年,在上述期刊有关移动学习论文共计67篇。下面对这67篇论文的主题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近四年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以期给研究人员参考。

 

黄荣怀教授将移动学习的研究方向划分为理论、支撑技术、应用模式、设计方法和开发技术五个方面,本文进行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子项,如表2所示。[11]

 

为了提高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采用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对论文分类。67篇论文两人相同分类的论文是59篇。我们进行信度分析。[12]

 

相互同意度K为:K=2×M/(N1+N2)=2×59/(67+67)=0.88;

 

分类信度R为:R = n×K/[1+(n-1)×K]=2×0.88/[1+(2-1)×0.88]=0.94。

 

其中n为研究人员数,N1和N2分别为分析论文数,M为两人分类论文相同数。

 

信度为0.94,可以认为论文分类是可靠的,下表为N1分类。

 

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移动学习研究的热点是资源开发,系统开发和应用模式。

 

(1)理论研究方面:侧重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学习策略研究;综述类论文比重最大,说明移动学习的关注高,但缺乏一定的创新;也提出一些新的移动学习模型,如高宏卿等人提出的基于云计算平台Hadoop的移动学习模型;[13]杨文阳等人依据终身学习理念设计了一个支持移动学习的框架;[14]王梦如等人提出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的结构概览功能图和以OSI为隐喻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框架。[15]

 

(2)课程开发研究:侧重移动学习的设计、课程资源建设和移动学习环境创设。顾小清等人探讨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及实现;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时有引入主题图(刘俊等,2012),有引入概念图理论(李浩君等,2013),还有认知负荷理论(司国东等,2013);移动学习的情境创设有采用MANET(郑云翔,2010),有采用接合自然增强现实(李婷,2011)还有基于知识可视化(李亚男,2013)。

 

(3)应用模式研究:侧重移动学习在教育中应用模式的实践研究。应用到英语的移动学习,甘文凝等人采用播客技术,曹超等人采用Podcasting技术,刘永权等人采用FRAME模型;有将高等教育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并研究移动学习的成效;有关注远程教育的移动学习应用及分析(郑炜,2010,王晓晨,2013)还有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农村的移动学习和农民工的移动学习和超常儿童教育。[16]-[18]

 

(4)系统平台开发:侧重教育不同理论或者理念开发出不同的系统或者应用程序。设计移动学习平台有基于专家系统(傅钢善,2010);有基于GSMModem(党小超,2010);基于位置服务理念(王萍,2011);有基于RFID(张豪锋,2012);有基于联通理论(宓小土,2013);有基于强化理论(王嘉琦,2013)。当然,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开发智能手机APP程序,研究人员开始关注3G和4G网络的程序设计。

 

四、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启示

 

1.移动学习研究存在问题

 

(1)偏重理论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主要在移动教育可行性、资源开发、短信息服务、WAP站点建设等四个方面,其中对具体的基层、基础教育关注极少(2013年的“基于云课堂的中学生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开始关注中学的移动学习),对移动学习学科学习效果提高的相关研究尤其缺乏。

 

(2)缺乏对特殊教育领域的关注。

 

以“移动学习”(或“移动教育”)+“移动教育”(或“盲”、“聋”、“培智”)作为条件检索,在上述四个期刊中为0篇,仅仅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有《移动学习—未来聋生学习的新视窗》和《聋教育环境下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探究》,为移动学习应用于残障人士提供了个案。2012年12月南京聋人学校经配备了基于无线网络移动教学终端等教学设施,仅仅是下意识地将其作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引进,尚未对移动学习理论、应用模式展开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对该领域以及该群体的关注是微乎其微,而国外早就关注这个群体(欧盟的E-learning项目)。

 

(3)片面追求技术,实证性案例不足。

 

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做了很多系统、平台或者资源的设计研究,但是普遍缺乏对同一个问题深入研究,这就导致研究深度不够。研究人员力图将各类高新技术引入,但是匮乏该类技术在移动学习本身应用中关键问题的突破。造成系统数量多,却鲜有如PCS简单又卖座的精品系统。即理论研究所占比例较大,但是鲜有深入创新研究,片面追求技术,缺乏针对性实证研究。

 

2.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研究滞后的成因分析

 

从婴幼儿教育,到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成人教育等都有广泛应用,还有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农村的移动学习和农民工的移动学习和超常儿童教育,而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却悄无声息。[19][20]

 

制约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

 

(1)作为移动学习平台的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本身存在不足。

 

智能手机有限的存储容量很难满足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视频音频的存储,特殊教育领域的用户对视频音频需求相对于普通人更大,比如盲用学习系统肯定采用更多音频。

 

智能手机的待机时间短,特殊教育领域采用更多的视音频,手机处理时大量数据,更耗电,所有特殊教育人群在移动学习时间更短,否则会出现手机没电的问题。

 

数据处理能力不够强,应用程序使用过多,会造成处理速度下降而死机,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人群也是障碍。

 

特殊教育领域能够获得学习资源较少,缺少资料,缺少互动和交流,使得移动学习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2)用户群小,资源少,难以产生客观经济效益。这是最重要因素。抛开各种理论基础,特殊教育移动学习系统单从研发的投入要远超其他领域的。从婴幼儿教育到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移动学习系统不胜枚举。如英语单词学习的移动学习系统,除了沪江词典、金山词霸等老牌应用外,还有百词斩、拓词、完美背单词等。移动学习系统获得盈利最主要是拥有庞大用户量,而特殊教育移动学习系统不太可能拥有庞大用户量。造成了缺少移动学习系统和学习资料,特殊教育人群更不愿采用移动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3)3G网络难以满足特殊教育的人群移动学习。

 

目前3G网络的速度虽然能够基本满足移动学习系统的数据需求,但是网络的稳定性对特殊教育的人群移动学习有较大影响。比如视障人群在使用移动学习系统,肯定下载大量音视频数据、上载音频数据,对网络速度、稳定性都有较高要求。移动学习系统的互动环节,视障人群一般采用音频作答,输入法也较多采用语音识别输入法,如讯飞语点输入法,字库是在云端,输入文字时需要上3G网才能输入。在这样的大数据环节下,每月200M左右的数据流量也很难满足特殊教育人群的移动学习需求。

 

五、4G网络环境下的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新机遇

 

其他领域移动学习的火热,由于硬件设备和网络等因素造成其在特殊教育领域遇冷。4G网络或许给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新机遇,4G网络高速度更利于音视频的传输。因此,4G网络环境下,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研究新的机遇。

 

(1)参考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将其引入特殊教育,将并探索出适合于我国特殊教育教学规律和发展要求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与策略;构建某学科的移动学习内容与资源的设计、分析框架,提出移动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的原则和资源共建共享的规范。

 

(2)将移动学习引入特殊教育,并进行应用实证。例如各学科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资源建设、基于手机的康复(尤其是语言)训练系统、基于手机的认知评估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的移动学习系统等,国内尚属于空白。

 

(3)将移动云引入到移动学习。移动云是云计算的扩展,即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等)通过3G、WiFi、4G等无线上网的方式使用云计算的服务模式。采用移动云后,大量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交由云端服务器处理,减少了移动设备工作量,这样就降低了对移动设备性能的依赖性,在获得良好的可靠性的同时也延长了终端电池的使用时间。这样,就能够较好弥补移动学习中的移动设备的缺陷,也就有利于将移动学习应用到特殊教育。根据移动学习需求和移动云计算特点,移动云计算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有三种模式:移动学习,即服务模式(mLaaS)、移动终端增效模式、微云模式。国外这方面刚刚起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

 

六、总结

 

移动学习属于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热点。笔者们首先分析移动学习将成为主流的必然性,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项目,详细总结了国内近年在权威期刊发表的有关“移动学习”的论文,梳理出近年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滞后,分析了其滞后的因素,在4G网络环境下,通过移动云计算技术或许能够给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带来新的方向。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69―04

引言

随着WAP技术、蓝牙技术及GPRS系统的成功开发,移动电话和移动计算技术迅速普及全球,为移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准备。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育中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已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已于2001年12月发出了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1]。到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已经开展“移动教育工程”试点项目[2],国家教育部“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试点项目已经立项,这些都表明,我国教育技术界已经认识到移动学习和移动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国内关于移动教育研究的代表性项目主要有两项:(1)北京大学的移动教育实验项目。该研究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基于GSM网络和移动设备的移动教育平台。二是基于CPRS的移动教育平台。三是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制作、和浏览平台。四是教育语义网络平台。(2)南京大学多媒体移动教学CALUMET项目。CALUMET项目的全称是“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该系统预期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校园网中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3]。

一 移动学习概述

1 移动学习的涵义与特点

鉴于对移动学习认识与理解取向的不同,对于移动学习的定义表述也是众说纷纭,综合多种移动学习的定义表述,可将移动学习定义为: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4]。

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移动学习将诸如个性化,多媒体,情境智能,触觉交互,移动设备等新技术融入到教育与培训领域,它又区别于一般给予优先网络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基本特点,如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移动学习的出现本质上是教育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历了一个教育需求与技术发展交互驱动的过程,它的出现不仅会带来人们观念的改变,还会促进整个人类学习环境的彻底改变。

2 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技术与方式,是宽带移动多媒体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一定学习的实践必须有新型的学习理论作指导,这也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与移动学习有密切关系的学习理论有: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活动学习(Action Learning)、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等学习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这些新型的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移动学习又为这些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方法。

3 移动学习的技术支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学习系统将给使用者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移动学习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技术支持,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联网技术, 如WAP、“蓝牙”技术、GPRS、UMTS 技术等。

4 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

目前可实施的移动学习方式主要有: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和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

(1) 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5]

学习者通过手机等学习终端,将短信息发送到位于互联网的教学服务器,教学服务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转化为数据请求,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发送到学习者手机,利用无线移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来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学习者通过短消息接收到的信息更具个性化,同时更方便快捷。短消息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它不仅可以用于学习者日常的学习交流,而且可以被用于课业信息、日程安排和重要通知等信息的。短消息服务所具有的随时随地性,使它在某些学习情境下具有比E-mail和Web更为优秀的表现。

(2) 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

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经过电信的网关接入互联网,通过WAP协议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由此可以看出,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传输文本,还可以传输图像信息。随着移动通信协议的不断改进,通信的速度将大大提高,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移动学习不同于以往的网络学习,因此移动学习的实践必须有新型的教学设计模式作指导。

二 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

1 教学设计相关概念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6]。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7]。教学设计模式就是教学设计理论的简化形式,是组织化和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移动学习下的教学设计是在终身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理念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以促进个体的终身发展。

2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构建

教学设计涉及到一个组织化的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将这些基本要素整合为一个模型。目前现有的教学设计模式不下百种之余,这里仅介绍两种教学设计模式:ADDIE模式和ASSURE模式。

ADDIE教学设计模式包括教学的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8]

由Heinich 等人(1989)开发的ASSURE教学设计模式则包括分析学习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陈述目标(State objectives)、选择媒体和材料(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运用媒体和材料(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要求学习者参与(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以及评价、修改(Evaluate and revise)六个环节[9]。

以上介绍的两个教学设计模式已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已沿用了很多年,而当今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教学设计者和教师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线性教学设计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今的e-Learning学习环境,尤其是移动学习环境。因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常以超文本的组织方式加以呈现的,知识难以被分成小块进行学习。当人们开始对建构主义产生兴趣的时候,便产生了许多对教学设计模式概念上的重新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发现学习、合作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等思想理念非常适合e-Learning环境中非良构知识的学习。具有非线性特征的超文本有助于学习者从多种观点的角度接近概念并构建知识表征,真正改善对复杂概念的掌握,以达到随机通达。

本文根据ADDIE和ASSURE两种教学设计模式,并借鉴台湾基础教育中移动学习课程开发模式,提出了一个适合移动学习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由学习者分析和教学情境分析、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移动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移动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和移动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六个环节构成,图3展示了该模式各组成部分及之间的关系。下面便对这六大环节中所包含的内容加以介绍:

(1) 学习者分析与教学情境分析

分析学习者应用无线设备的能力;

分析是否需要整合移动计算技术帮助学习者的学习;

分析外部环境,如天气、安全状况等;

(2) 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组织化的学习内容;

阐明学习目标;

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即可在移动设备中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也可在真实情境中;

开发数字多媒体学习资源;

安排课程时间表和在学习活动中的体力分配;

(3) 移动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

考虑移动设备的特征和实用性,如重量、屏幕的大小和分辨率、计算能力、输入方式、访问方式等;

构建移动环境,包括移动设备间的通信方式,Internet的接入方式;

(4) 移动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

移动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迷失现象,低龄学习者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上。图3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因此一般采用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指导。

(5) 教学活动的实施

按照加涅的九事件教学安排移动学习活动并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熟悉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习者建立先行知识;

培训学习者使用无线设备的技术技能,尤其是对设备基本功能的操作;

观察学习者使用移动设备时的小组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通过移动设备或面对面地给予干预和指导;

(6) 移动学习结果的评价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模式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而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并不能完全够检测出学习者的能力,因此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就不能够完全按照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而替代性评价则避免了典型的多项选择测验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新的评价系统中所蕴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或者展示自己能够利用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学生自己的水平。对于在移动学习中可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如下几种:

档案袋评价

替代性评价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即搜集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作品样本。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品、研究设计以及其他一些反映高级心理技能的作品,并以此作为评估学生进步程度的依据。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表现进行考察的测验。汽车驾驶员和飞行员的驾照考试、医学上的临床测验等,都是表现性评价。

(7) 对图3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

教学设计模式图包含六个要素而不是步骤,表明设计的非线性和设计的弹性。

学习者处于中心位置,而且又与其他要素相互关联,说明在教学设计的任何过程中,学习者都是中心。周围的其他要素是相互独立但又关联的,没有用箭头表明逻辑顺序,是因为在具体设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以任何要素作出发点。

移动学习环境处在最,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强调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的教学始终以真实环境或情景性信息化环境为基础。环境的虚线表明这个教学环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

环境中的调整要素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的某些要素,体现该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灵活性和生命性。

三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初步应用

在终身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树立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的观念,将移动学习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中。我校作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之一,在我们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将图3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初步进行了应用。

1 学习者分析与教学情境分析。中小学教师是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成人,一般都有手机;国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了明确的要求,并已开始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培训后的中小学教师要能通过国家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这样的形势使得中小学教师从主、客观两个方面都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中小学任课教师一边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一边又要为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进行学习和实践,他们用于学习的整块时间不多,需要利用他们的零碎时间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移动学习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既节省时间,又不会影响老师们的教学和生活,还能使教师在工作学习中的疑问及时得到解决,减少了教师的额外压力,满足了教师自身学习和学校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把移动学习引入到培训中,作为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后的后续支持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当然移动学习不能取代常规的集体培训和远程网络学习,只是它们的重要补充,只有应用适当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2 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移动学习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它是一种很灵活的学习方式。这种灵活性体现为灵活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所以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设计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可以在移动设备中以多媒体方式呈现的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多角度地学习每个知识点。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中,我们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大量的调查,确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知识中教师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类分析,确定知识表现形式,进行适合移动学习的资源开发,形成相关的数据库,初步实现学员能随时随地进行登录学习,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3 移动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移动学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为了获取知识,必需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有效手段,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与合作来实现。我们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学习设计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创设良好的交互性,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信息的交流,因而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与人际交互的教学环境成为移动学习的基本要求。我们采用“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的形式来构建移动环境――人、手机、移动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各种问题情境和媒体情境的呈现,激发学习者兴趣;并利用手机这种移动终端的便捷性,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通过查询、检索、探究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4 移动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团队的老师可通过电子公告牌系统(BBS)或在线聊天(CHAT)引导学员参与问题的讨论,启发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并给出解答或让学员自己找资料、自己解决问题,以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电子邮件系统(E- MAIL)实现移动教学的交互式答疑,教师可随时掌握学员的进展情况,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与辅导。建立协作学习小组,小组内学员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可以培养学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情感和态度。

5 教学活动的实施。在培训支持活动中,我们用到了移动资源浏览,移动即时训练,移动学习讨论,移动信息查询,移动提问――回答等功能。移动学习既关注了人文精神和协作精神,又提供了教师与培训者以及教师之间学习、工作的交流平台。

6 教学评价。我们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来检验学员们利用手机等进行移动学习的效果,学员自己也可以随时通过相关检测了解自己哪些知识掌握得还不好,弄清存在的问题,及时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咨询解决;学员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通过手机传输到数据库中自己的学习档案中,相关老师将定期通过学员平时参与的学习记录和成果对其进行总体评价。

通过初步应用实践,我们发现,移动学习可以弥补集中培训的诸多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培训辅助手段。

四 结束语

移动学习的前景是光明的,要使移动学习成为学习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真正在教育信息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教育技术工作者要对整个移动教育系统,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教学策略等一系列要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以促进移动学习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Z]高教司函[2001]256号.

[2] 关于开展“移动教育”工程的通知[Z].教技协[2002]1号.

[3] 隋清江,张艳萍,张进宝.移动教育:国内外实践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4,8,66-67.

[4] 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 2004,3,12-13.

[5] 李玉斌,刘家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31-32.

[6] 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1.

[7]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6.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第6篇

面对这样的提问,很多人可能语焉不详。不过,只要你是一个手机用户,你很可能已经和新媒体亲密接触过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上网,甚至是短信息,都算是新媒体的范畴,其他还包括电子杂志、在线广播、网络博客等。

这么说,你一定感觉到新媒体在生活中无所不在、便捷实用了吧。

为了让新媒体更好地发挥作用,继2009年10月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后不久,中国移动甘肃公司近日携手中共兰州市委、市政府和新华社甘肃分社,以“创新、发展、稳定、和谐”为主题联合举办了“新技术、新媒体与社会和谐发展兰州论坛”。

在这次会议上,作为移动新生活构建者和新媒体重要支撑方的甘肃移动所做的主题演讲,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共鸣,而他们在新媒体上的创新做法,也为媒体广泛关注。

手机是新媒体的重要形式

截至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数超过7亿户,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总数近6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5亿户。而作为中国移动全资子公司的甘肃移动,截至目前全网电话用户总数超过了1100万户,手机上网人数也逐年增加,尤其是随着TD-SCDMA二期和三期工程分别在兰州及白银、酒泉、嘉峪关、天水等地的完工,G3业务已全面上市,使用手机上网、手机视频的用户迅速增长。今年一年发展上网、使用视频的用户近2万户。

强大2G网络与3G网络融合组网,中国移动搭建了目前最大众化的一种信息传输平台。作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运营企业,中国移动从“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快速转型,有力地催生了通信技术与媒体共融共生的手机媒体。2004年7月18日,全国第一家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此后,在此领域掀起一股不小的浪潮。同年10月,中国移动推出《中国手机报》。此后,手机与报纸联姻而促生的独特信息传输平台在全国此起彼伏。

甘肃移动紧随信息潮流,2006年开始积极与新华社甘肃分社、甘肃日报、地方各大报社联姻,开通了甘肃手机报传输平台,该项业务在成为企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又一获取信息的快捷渠道,而且随着信息与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扩大,甘肃移动更是将手机的服务延伸至经济严重落后而又极其渴望沟通的甘南藏区,2007年开通了藏文手机报,此举得到了政府高度肯定和藏族同胞的欢欣鼓舞。2009年10月,甘肃移动“近水楼台先得月”,将发行量排全球第二的《读者》杂志搬上了手机,《读者》出版集团负责人说,“如果加上手机发行量,《读者》已经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如果这成为事实的话,中国移动功不可没”。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移动三年间发展使用手机报用户达70万户,据甘肃省内报业资深人士预测,随着新技术与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这一数据将在一年内超过100万,三年内超过300万。

2005年1月1日由上海文广和上海移动合作推出的手机电视“梦视界”试播,该服务提供6套直播电视节目及VOD点播。3月,国家广电总局给上海文广颁发全国首张IPTV执照,准许开办以电视机、手机为接收终端的视听节目传播业务。电视由高堂阔室登上方寸手机后,广大用户因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手机视频而快乐无穷。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王小帅、贾樟柯、孟京辉等8位导演先推出了手机电影《这一刻》,该片由8部独立的影片组成,每部3分钟;之后不久由手机拍摄,通过手机播放的《苹果》诞生,被电影学界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手机电影。而这两部手机电影当年的票房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后者《苹果》在贺岁片充斥的甘肃市场中取得的成绩更是醒目,本省影评人说“这一成绩的取得除了电影本身的故事意义和艺术效果外,基于首次通过手机完成拍摄和播放这一个性因子也为其增添了成功的砝码”。

新技术与新媒体共融共生

由于手机媒体有巨大的用户群,网络是一个广域网,具有身份识别系统、电子支付系统以及多点发散的信息传输特点,“新技术、新媒体与社会和谐发展兰州论坛”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新技术催生了手机媒体,未来会像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一样,成为广大用户广泛使用的新的媒体平台。论坛的一位传媒资深人士指出,“新技术与新媒体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统一关系,新技术催生新媒体繁荣,新媒体推动新技术发展,正是两者这共生的存在关系,将新媒体与移动新技术黏合得如此紧密”。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曾为新技术跟新媒体如何融合发展指明了去处:TD-SCDMA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而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则是国际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这两项技术融合到同一个手机终端,可以满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手机电视的需求,将会加快移动电视在手机上的普遍应用,实现双赢。

甘肃移动总经理颜永庆博士在题为《信息改变生活》的论坛发言中也指出,“终端技术、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传统媒体间的融合,甘肃移动基于TD-SCDMA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和‘无线数字城市’的建设,在完善城市信息化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也为手机媒体扩大了外延和内涵”。甘肃移动副总经理彭晓川阐述,新媒体与新技术之间形成了内外转化,智能手机的发展丰富了手机媒体的功能,手机媒体又推动了智能手机的发展;随着新技术与新媒体间的相互融合、促进发展,加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产生的价值探索,以及通过丰富实践不断延伸新媒体的社会价值是当前及今后新技术支撑新媒体发展、新媒体推动新技术演进的必由之路。

通信领域专家曾指出,“3G应用与新媒体发展时,需要以3G的优势来延伸新媒体,新媒体在内容的原创性、差异性、不可替代性基础上,再注入新技术的内容,改变传统形式,才能造就一个有竞争力的新媒体。”

坚决净化新媒体环境

手机阅读、手机视频,这只是手机媒体的功能。国外的互联网专家说,“正如当初谁也无法预言10年后的互联网发展会是一个什么状态一样,现在,也同样无法预测手机互联网10年之后的存在”。

但事实上手机互联网产生的问题跟有线互联网产生的问题是相近的,如不良信息的传播,这一问题跟有线互联网一样似乎无法根除,但政府、业界、企业、广大用户对此态度是一如既往,坚决打击有害信息传播,努力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这是一贯高度一致的呼声。基于眼下严厉打击手机涉黄问题,政府表现坚决,企业表现果断。中国移动以助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由技术到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坚决杜绝“黄毒”在新型媒体――手机媒体上的泛滥和传播。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文献计量;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49-03

移动电子商务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进行的B2B、B2C或C2C的电子商务。它将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及其他信息处理技术完美地结合,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等[1]。

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方式,利用了移动无线网络的优点,是对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的补充。尽管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的开展还存在安全与带宽等很多问题,但是与传统的电子商务方式相比,还是具有诸多优势的,因而得到了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和普及速度很快。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移动电子商务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梳理其发展脉络,力图探寻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求对将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基于CNKI的移动电子商务定量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CNKI是国内规模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其数据最有可信度。通过对其中所收录的移动电子商务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就统计方法而言,本文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移动电子商务”为检索词,时间为2000年至今。对全部期刊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650篇。通过对重复文献进行剔除,对文献标题进行分析甄别,删减掉会议记录、目录索引、新闻报道等不符条目,最终得到有效篇目604篇,作为本文进行定量分析的总样本。

(二)移动电子商务文献的定量分析

1.年度分布研究

研究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本文统计的604篇论文,其年代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近10年来,我国的移动电子商务数量大致呈上升趋势。2000年前,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仅有20篇;2000年初,全球通WAP服务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广州6个城市试用,论文数量呈现了井喷状态。从数量上来看,增长速度比较稳定,说明我国的移动电子商务研究工作进展顺利,规模日益扩张。而近3年来3G网络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普及,更是催热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如今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已经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成熟期。

2.论文来源期刊研究

对论文来源期刊进行统计研究,有助于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从而可以侧重选择核心期刊进行阅读研究。从对我国的移动电子商务论文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来源期刊非常分散,数量很大,有270种之多,且涉及范围也极为广泛,包括图书情报、科技、经济、计算机技术、农业、新闻等多个领域。由此可见,移动电子商务在当代中国已得到高度重视,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

据统计,刊文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达到8本,可以作为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期刊加以重视和利用。详见表1。这8本期刊涉及范围包括经济、通讯、计算机网络。这也证明了移动电子商务是基于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支持,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新兴产业。

3.论文著者研究

核心作者在推动学科发展、开拓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统计,在选取的604篇论文中,发文量在4篇以上的作者共有4位,可视为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领头羊,具体情况见表2。

4.论文基金资助情况研究

由基金资助情况可以看出移动电子商务在国家及各地的受重视情况。据统计,选取的文献共得到过19种基金的资助。其中,部级基金项目3个,省部级基金项目11个,市级基金项目5个。而市级基金项目包括2个上海市的,3个重庆市的,足见这两个直辖市对移动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资助文献数目在4篇以上的见表3。

5.论文主题方向研究

统计分析出移动电子商务的主题分布状况有助于掌握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从而了解其发展现状并制定未来的研究目标。结合电子商务的基础教材,并参照其他学者对电子商务的主题分类,笔者根据所统计论文的大致内容,将主题大体分为5项,分别是移动电子商务理论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系统、移动电子商务技术与方法、移动电子商务安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

如图2所示,理论基础和系统构造的论文并不多,因为移动电子商务毕竟以电子商务为起点。许多理念方法都是通用的,仅在应用的形式上做了一些革新。随着许多新兴技术如二维码、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这些技术如何更好的与移动电子商务相融合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而由于移动电子商务尚属于比较新兴的领域,安全问题还很突出,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它,这将成为今后学者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如何更好更快的为用户服务,将永远是研究者的目标。目前移动电子商务在网络购物,在线支付,商贸金融活动,甚至旅游服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二、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1.对移动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比较欠缺

首先,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仍很狭窄,许多领域仍是空白。比如对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等移动电子商务的新领域的理论研究都十分匮乏。因此,需要加强理论模型的研究,使移动电子商务和这些领域的服务特征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完善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2] 。

其次,我国对移动电子商务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国内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对移动电子商务的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对消费者的需求探讨上。但是,这种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少数几个影响因素的层次上,没有将这种影响因素进一步地扩展。

2.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问题

安全问题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基础,也是能否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就目前而言,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移动通信安全、移动终端安全、支付安全、手机病毒的威胁和移动运营商的商务平台的安全等。同时,我国也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去规范移动电子商务的行为,亟需相关行业准则的治理。

3.移动电子商务的移动支付机制不健全

未来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移动支付的支撑,只有突破了支付这个瓶颈,移动电子商务才有可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手段主要有:从话费中直接扣除,手机与银行的支付业务绑定,通过预存费用的方式在移动服务商那里建立专门账户。据统计,信用卡是移动电子商务最流行的支付手段,75%的移动电子商务交易通过信用卡支付,而信用卡自身的安全问题至今仍得不到所有人的认可。就现今的情形来看,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还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缺乏用户基础、产品服务单一等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4.移动电子商务的成本及网速问题

2012年550.4亿的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在13 040.0亿的网购整体交易规模占比为4.2%,和2011年的1.5%相比有了大幅的提升。虽然如此,与传统的网购相比,仍然只是极小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智能手机的价格普遍在2 000元以上,对中低收入者来说明显过高;而后续的上网费用更是问题,目前移动运营商多是按照流量或时间来计费的,无论哪一种费用都不低。二是移动网络的网速还不尽如人意,其移定性、覆盖面等都限制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3G网络虽然网速快些,但并没有得到大力的普及。

三、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的发展对策

1.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

首先,对移动电子商务的研究不应该仅停留在移动购物的层面,应鼓励各行各业的学者参与到移动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将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到诸如医疗,教育,救助等多种行业中。其次,研究的焦点不应只局限于消费者的需求上,如何利用移动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的形象与知名度乃至提升企业的效益,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一环。最后,研究学者除了大学的教授外,也需要更多的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其中,使研究并不是纸上谈兵,与实际的运营更有力的结合起来。

2.加强安全保障

首先,应该在技术层面上做出革新,参照国外的成功先例,构建端到端的加密机制。并将PKI技术引入到无线网络环境中,建立“无线公开秘钥体系”(WPKI体系) [3]。其次,引导用户或强制终端系统集成商在移动终端安装安全平台,如 360 安全卫士、瑞星手机杀毒软件等,以便优化无线电子商务环境,从而极大减轻病毒及黑客造成的威胁。再次,要完善与移动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借鉴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经验,用有效地法律保证移动电商健康的发展。最后,应加速推行网络实名制,由公安部、商务部或信息产业部等权威机构来共同监督、实施,将移动电子商务从虚拟状态推向了实体化。

3.完善移动支付机制

201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这一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5大类35项标准,从产品形态、业务模式、联网通用、安全保障等方面明确了系统化的技术要求,覆盖中国金融移动支付各个环节的基础要素、安全要求和实现方案,确立了以“联网通用、安全可信”为目标的技术体系架构。有了系统完善的技术标准,再通过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协同合作,移动支付机制必经趋向完善。

4.完善无线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协同移动运营商加速完善无线基础设施建设。加速3G乃至4G网络的发展。好的无线网络环境是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基础。另外,移动运营商应逐步降低资费,目前来看与合理价位仍有一定的距离。而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应进一步扩大,如学校、图书馆、商场等人群聚集地要做好WIFI的覆盖面及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陈宇.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电子商务,2011,(10):6.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认识论 信息安全 理论基础 方法论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53-03

1引言

2011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为“十二五”规划的新兴产业首位,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面向市场需求的新兴技术和保障政府、军队、银行、电网、信息服务平台的网络安全技术必修课程,符合高新产业技术的市场需求和教育法规,以其为高新产业迅速发展和控制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信息安全学科是数学、物理、生物、通信、电子、计算机、法律、教育和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它与这些学科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本质的不同。信息安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内涵、理论、技术和应用,并服务于信息社会,从而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探索信息安全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网络安全的课程体系内涵。

认识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作为认识的主体,首先在于人是实践的主体;知识、技术作为认识的客体,首先在于它们是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的客体,应该从主体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从主体的主观能动方面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

认识信息安全学科,必须遵循认识规律、专业规律。到目前为止,有关信息安全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缤纷凌乱。在此,笔者以武汉大学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体系为基础,探讨网络安全的课程体系,以其为课程建设抛砖引玉。

2信息安全的学科体系

信息安全学科是研究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领域中信息安全保障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2.1信息安全的理论基础

信息安全学科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型密码体制研究、密码编码与密码分析、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管理、入侵检测、灾难备份和应急响应、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协议安全、可信网络连接、信息隐藏与检测、内容识别与过滤、信息对抗理论、信息对抗技术,以及信息安全工程等。

网络安全以控制论和系统论为其理论基础,通过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技术实现安全威胁的识别和数据的安全传输,防止非法篡改和泄露保密信息。网络安全的基本思想是在网络的各个范围和层次内采取防护措施,以便检测和发现各种网络攻击威胁,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确保网络环境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研究网络攻击威胁、网络防御理论、网络安全理论和网络安全工程等。

2.2信息安全的方法论基础

信息安全学科有自己的方法论,既包含分而治之的传统方法论,又包含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方法论,而且将这两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具体概括为,理论分析、实验验证、技术实现、逆向分析四个核心内容,这四者既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相互结合,指导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推动信息安全学科发展。其中的逆向分析是信息安全学科所特有的方法论。

3现代通信网的技术体系

现代通信网是一个多种异构网络技术融合的综合体系,本文只讨论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射频识别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

3.1计算机网络

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互联,指明了下一代网络应用的发展趋势。Cisco研究表明,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基于IP,支持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的统一通信,充分整合面向行业的垂直应用,亦称为IP-NGN。具体地说,就是把社区、企业、机关、医院、交通、航空等元素互联起来,形成一个休闲、工作、学习、娱乐的虚拟社区。计算机网络是一种由多种异构平台组成的多样化技术结构体系,在这个平台中,设备构成主要体现在感知网络、交换路由、服务提供和信息安全等四个方面。

3.2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短消息是移动互联网最早提供的服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3G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音乐、视频等多种信息服务,3G必须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可根据室内、室外和移动环境中不同应用的需求,分别支持不同的速率。

3.3射频识别网络

RFID系统包括三部分:标签(RFID tags)、阅读器(tag reader)和企业系统。标签是一个微芯片附属于天线系统,芯片包含存储器和逻辑电路,接受和发送阅读器的数据;天线接受和回射阅读器的同频信号;标签作为专用鉴别器,可以应用到一定区域内任何对象(人、动物和物体等),代表对象的电子身份。阅读器发送同频信号触发标签通信,标签发送身份信息给阅读器,完成一次查询操作。企业系统是阅读器连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阅读器提交身份信息由企业系统存储。RFID系统通常用于实时监控对象,可以实现物理世界到虚拟世界的映像。

3.4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节点,以多跳路由和自组织方式构成的无线感知通信网络,其目的是同步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每一个节点具有感知、计算、路由三种功能,某节点感知监测对象的数据,通过其它节点路由到汇聚节点,经其它网络发送给用户。RFID系统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合作,可以很好的记录物体的状态(位置、温度、位移),加深对环境的认知,扮演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4网络安全的课程体系

4.1计算机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依靠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和公钥基础设施(PKI)。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原型采用了包过滤技术,通过检查数据流中每个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所用的端口号、协议状态或它们的组合来确定是否允许该数据包通过。在网络层上,防火墙根据IP地址和端口号过滤进出的数据包;在应用层上检查数据包的内容,查看这些内容是否能符合企业网络的安全规则,并且允许受信任的客户机和不受信任的主机建立直接连接,依靠某种算法来识别进出的应用层数据。

(2)虚拟专用网。虚拟专用网是指在一个公共IP网络平台上通过隧道以及加密技术保证专用数据的网络安全性。VPN是一种以可靠加密方法来保证传输安全的技术。在智能电网中使用VPN技术,可以在不可信网络上提供一条安全、专用的通道或隧道。各种隧道协议,包括网络协议安全(IPSec)、点对点隧道协议(PPTP)和二层隧道协议(L2TP)都可以与认证协议一起使用。

(3)公钥基础设施。公钥基础设施能够为所有网络应用提供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密码服务及所必需的密钥和证书管理体系。PKI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按不同安全需求提供多种安全服务,主要包括认证、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不可否认性、公正和时间戳等服务。

4.2移动互联网安全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由TCP/IP协议族脆弱性、终端操作系统安全漏洞、攻击技术普及等缺陷所导致的传统互联网环境中的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1)手机病毒。手机病毒是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的恶意软件代码,一般利用短信、微博、微信、@mail、WAP网站等方式在无线通信网络内传播;同时可利用蓝牙、wifi等方式在智能手机间传播。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统一的操作系统平台,手机病毒的传播和爆发会泄露用户空间隐私、时间隐私等危害,并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维护管理和支撑业务造成一定威胁。

(2)隐私信息泄露。移动设备的隐私信息防泄露主要包括三类技术:控制类技术,设置用户的管理权限,集中控制和管理数据中心,实现对关键数据的加密保护和保密传输,并定期审计和检查权限日志,防止隐私数据的非法外泄。加密类技术,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加密技术,磁盘设备加密技术,安全芯片加密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密钥预分发管理技术。过滤类技术,在内网和外网的边界出口,安装协议数据包过滤设备,可以分析通信网络协议HTTP、POP3、FTP、即时通讯的数据包,并对数据包内容分析和过滤隐私信息。

(3)无线局域网安全。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主要是IEEE制定的802.11n标准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制定的WAPI标准。802.11n采用基于密钥共享的双向身份认证,定义了WPA2/TKIP加密算法;WAPI采用基于数字证书的双向身份认证,定义了我国的首个商用SMS4加密算法。两项标准都要解决用户到AP无线接入的认证和加密问题,中国电信无线局域网是在用户接入AP后进行Web认证,验证用户实体身份。两项标准已在现有的无线局域网和移动智能互联网终端得到实施,并且应用广泛。

4.3射频识别网络安全

由于RFID的成本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对安全算法运行的效率要求比较高。目前有效的RFID的认证方式之一是由Hopper和Blum提出的HB协议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改进的协议。HB协议需要RFID和标签进行多轮挑战——应答交互,最终以正确概率判断RFID的合法性,所以这一协议还不能商用。

4.4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最常用到的是ZigBee技术。ZigBee技术的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基于IEEE 802.15.4,网络层和应用层则由ZigBee联盟定义。ZigBee协议在MAC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都有安全措施。MAC层使用ABE算法和完整性验证码确保单跳帧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而网络层使用帧计数器防止重放攻击,并处理多跳帧;应用层则负责建立安全连接和密钥管理。ZigBee协议在密钥预分发管理中有3种基本密钥,分别是主密钥、链接密钥和网络密钥。主密钥在设备出厂时由公司缺省安装。链接密钥在个域网络(PAN)中被两个设备直接共享,可以通过主密钥建立,也可以在出厂时由公司缺省安装。网络密钥通过CA信任中心配置,也可以在出厂时缺省安装。链接密钥、网络密钥需要循环更新。

5结束语

网络安全技术是一个与时代科技发展同步的新兴领域,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必须嵌入一些无线局域网安全、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射频标签网络安全、云计算安全等新兴技术。因此,在规划其教学内容时,要以学生掌握网络安全技能目标为基础,以当代大学生的认识规律为起点,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为手段,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青少年认识规律的、与时代同步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面向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先达.马克思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焕国,赵波,等.可信计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 Luigi Atzori,Antonio Iera,Giacomo Morabito.The Internet of Things:A survey[J].Computer Networks 54 (2010):2787-2805.

[4] Debasis Bandyopadhyay,Jaydip Sen.Internet of Things: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in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ation[J].Wireless Pers Commun(2011)58:49-69.

[5] 沈昌祥,张焕国,冯登国.等.信息安全综述[J].中国科学(E辑),2007,37(2):12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