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25 14:39:50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第1篇

    一、移动支付的概述及其现状

    1、移动支付概述。 移动支付是指允许用户通过其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方式。它是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相结合而发展的产物。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增值业务应用。

    二、移动支付的存在的问题 

    三、移动支付发展的趋势

    结语:中国移动计划在2015年的手机销售中推出NFC手机4000万部,各档需至少有一款产品具备NFC功能,且该产品应在首次上市销售时就支持NFC近程支付功能。在未来的几年内,NFC手机将成为市场中手机移动支付功能的基本配置。中国移动手机钱包移动支付业务在未来几年内有望突破4亿。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第2篇

5月7日,UC优视与趋势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为全球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移动上网体验。基于趋势科技的云安全技术,针对用户普遍关注的移动上网网址安全、移动软件下载安全、移动数据传输安全等方面,使全球用户在使用UC浏览器进行上网体验的同时,可以享受趋势科技Web信誉评估服务带来的双重安全保障。

UC优视技术总裁梁捷指出,目前双方合作上线的网址安全是移动互联网上网服务最基础的需求,一些不安全的网址会诱导用户进入假冒网站,通过盗取用户信息、感染木马病毒,窃取用户钱财。通过此次合作,UC云安全中心在用户访问风险网站或下载恶意软件的时候,会即时提醒用户潜在风险,避免用户损失。

此外,UC浏览器的安全相关服务还包括文件下载安全、网络传输安全,以及支付安全等移动安全的完整解决方案。其中文件下载安全是指UC云安全中心借助趋势科技移动应用信誉评估服务,在用户下载软件到手机之前就判断出该软件是否安全,并对用户做出提醒,避免恶意软件在本地运行;而对已经下载的软件,如果判断存在风险,UC浏览器在安装时也会对用户进行提醒。据了解,目前趋势科技移动应用信誉评估服务扫描的Android程序超过300万个,发现的恶意程序达到56万个。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第3篇

关键词:银行资产方脱媒:银行负债方脱媒;技术脱媒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1-0032-06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finaneial disintermediation),是指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双方绕开金融中介直接进行资金融通的现象。这里的“媒”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层次是指商业银行,广义层次则是指整个金融部门。与此相对应,金融脱媒也可分为两个层次,狭义的金融脱媒是指商业银行层面的脱媒,而广义的金融脱媒则是指整个金融部门的脱媒。需要指出的是,银行部门发生脱媒时。只要资金供给和需求双方之间的融通没有脱离金融系统,那么金融部门也不会发生脱媒。因此,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狭义的,即商业银行层面的金融脱媒。

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银行资产方的脱媒,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二是银行负债方的脱媒,主要表现为存款在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三是技术脱媒,也称为渠道脱媒,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的支付清算绕过银行系统,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根据以上分类,本文对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

一、银行资产方脱媒量化分析

(一)银行资产方脱媒度量

银行表外贷款(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反映了银行为了规避信贷规模控制而进行的监管套利,主要是通过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推出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银行传统媒介功能的削弱。因此,本文使用银行表内信贷(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来作为衡量银行资产方脱媒程度的指标。根据图1,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结构占比总体呈现下降态势,由2002年95.5%下降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61.9%,累计下降了33.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企业外部融资结构中,有将近40%的资金是通过银行信贷以外的融资方式解决的。

(二)银行资产方脱媒的主要表现

1.企业融资来源多元化。直接融资占比持续提高。与银行资产方脱媒相对应的是。企业融资来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直接融资占比持续提高。在当前银行还具有明显渠道优势的情况下,银行表外融资成为企业除表内信贷融资以外的第二大融资来源,其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结构占比从2002年的-2.6%上升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19.8%,累计上升了22.4个百分点。企业债则成为第三大融资来源,其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从2002年的1.8%上升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13.3%,累计上升了11.5个百分点,且形式多样,包括短融、中票、可转债、可分离债等。受股票市场低迷影响,股票市场融资对企业融资贡献度较低,其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除了在2007年由于股市火爆而上升至7.3%以外。十年来一直保持在3-4%之间。今年三季度末更是跌至1.9%。

2.银行客户结构下沉,小企业贷款余及占比持续提升。在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与小企业相比,财务和经营实力较强的大企业更容易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因而也是脱媒最早、脱媒程度最高的。因此,为应对资产方的脱媒化,同时也受监管政策的要求和鼓励。商业银行纷纷采取措施对中小企业客户开始精耕细作。推动客户结构下沉。银监会披露的相关数据显示,小企业贷款余从09年的5.8万亿上升至2012年二季度末的13.5万亿,在全部贷款余中的占比则由13.6%提高至27.8%。累计提高了11.2个百分点。近三年,小企业贷款余平均增速接近30%。

3.银行资产配置多元化,非息收入占比提升。在金融脱媒趋势下,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信贷规模控制、存贷比等监管约束下,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开始多元化,信贷类资产占比开始下降,而与债券市场相关的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则出现了上升趋势。分析近三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在09年四万亿刺激计划的推动下。银行信贷资产占比于2010年达到50.9%后就持续下降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49.5%。而随着2012年债券市场的大发展,上市银行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已由2011年20.5%上升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21.2%。从金融投资类资产的分别结构看,2012年以来上市银行主要加大了对持有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投资,金融市场业务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银行资产方脱媒将通过两种途径提升非息收入占比:一是银行表外业务占比的提升,有助于提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二是非信贷类资产占比的提升,有助于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如在金融投资类资产上获得的收入,以及承销企业债、开展财务顾问等投行类业务获得的收入等。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净收益两项非息收入占比合计达到19.2%,两项收入均超过2010年的水平,但较2011年低0.9个百分点。本文预计,随着四季度银行加大对非信贷类资产的配置,这两项非息收入占比还将上升,并最终超过2011年全年的水平。

二、银行负债方脱媒量化分析

(一)银行负债方脱媒度量

银行负债方脱媒主要表现为存款来源的持续下降。由于储蓄存款是银行最稳定的存款来源,且在全部存款中的占比最高,因此我们选取居民部门存款在其金融资产中的占比来度量银行负债方的脱媒程度。从图14可以看出,居民存款在其金融资产中的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71.8下降至2010年的63.8%。2007年由于股市高涨,存款占比曾一度下降至54.2%。

(二)银行负债方脱媒的主要表现

1.存款增长乏力。2011年至2012年一季度,存款增速出现了持续性的下降。导致存款增长乏力的原因除了由于经济下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外汇占款增长放缓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货币增速持续下降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银行资产方和负债方脱媒的双重影响,即信贷占比和存款占比的持续下降。2012年二季度以后,在下调存准率,加大财政刺激推动基建贷款增长等宽松货币信贷政策的推动下,存款才开始恢复增长,但增速尚处于历史低位。尤其是企业存款增速,今年以来一直保持个位数增长。

2.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多元化。居民配置在证券/基金(国债、股票、基金等)、保险等金融资产上的占比逐步上升,分别从2004年的10.9%、7.8%上升至2010年的14.4%、10.6%。其中证券/基金占比曾于2002年高达29.3%:此外。理财产品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的一个新渠道,2010年居民配置在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上的资金合计占比已达到3.7%。

3.理财产品持续热销,银行资金成本维持高位。目前,在股票市场低迷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双重影响下,理财产品在居民金融资产配置中愈发重要。由于现阶段银行仍然具有渠道优势,所以在负债方脱媒趋势下,银行纷纷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来锁定居民的储蓄存款,其结果就是银行理财产品持续热销,发行量持续扩大。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高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银行的资金成本维持高位:08年以来,3个月和1年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平均利差分别为1.17%和2.16%。

三、技术脱媒量化分析

(一)技术脱媒度量

技术脱媒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随着支付结算体系的快速发展,资金脱离银行体系而通过第三方支付体系进行支付清算的现象,这实际上是银行面临的渠道脱媒。根据这一定义,我们使用经过第三方支付体系处理的资金交易金占经过银行支付体系处理的资金交易金作为度量技术脱媒程度的指标。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2012年三季度末,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累计为26084.6亿元。同时,根据人民银行的相关数据,2012年二季度末。银行业支付系统交易量累计为300万亿元。如果按照平均20%的历史增速,预计三季度末累计交易量将达到360万亿元。由此计算可得。2012年三季度末技术脱媒程度已达到0.72%,分别较2010和2011年增长0.52和0.32个百分点。

(二)技术脱媒的主要表现

1.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快速增长。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截止2012年第1季度末,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注册账户数达到10.89亿户。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银联在线支付的认证支付业务无需注册、“汇付天下”以银行账户支付为主,所以两家企业的注册账户并没有进行单独统计,因而也不包括在这10.89亿户中。而央行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第1季度,全国共有银行结算账户42.93亿户。由此计算得出。第三方支付市场注册账户占全国银行结算账户的比例已超出25.4%。另据易观国际预测,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2012年市场规模可达3.84万亿元,2013年达6.41万亿,而2014年则可能达到9.94万亿。虽然从增速来看,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14年的预测增速仍可达到55.1%,未来三年年均增速也可达到66.7%。增长势头依然可观。

2.第三方支付企业进一步加大对移动远程支付的创新和开发力度,金融增值服务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厂商开始重视移动支付市场的开发,加大对移动支付市场的创新和开发力度,这有望改写未来的第三方支付市场格局。此外。随着第三方支付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各类收单业务逐渐出现“通道化”的特征,各类收单业务的利润空间也一再压缩。在此情况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盈利点将由收单业务向更高层级的增值业务发展,以信贷和供应链融资为代表的金融增值服务将成为未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3.行业纵深拓展,牌照普化,企业并购在即。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第三方支付开始向细分行业发展,差异化竞争格局日趋明显;在差异化转型过程中,随着支付企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借电子支付结算服务这一点,将通过整合产品、商户、用户等资源在各细分应用行业纵深拓展,开展“支付+营销+资金管理”的全面服务。此外,目前已有19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牌照,且仍将继续,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其中区域性和垂直领域牌照较为普遍,未来企业之间必然会通过并购和合作获取在更多区域性、垂直性细分市场的拓展机会。

四、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一)适应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实现战略转型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和加速发展。未来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和资源价格改革持续深化,通胀中枢将出现明显抬升,因此金融脱媒已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将在未来持续面对资产方、负债方和技术脱媒带来的严峻挑战。同时,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将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关系,这两种趋势将直接对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效益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带来较大的冲击。在新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只有积极顺应趋势,抓住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不断深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有效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尽早建立起新的业务模式,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国际经验表明,推进客户结构下沉、发展中小微企业业务、实施综合化经营战略、发展投行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均是有效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举措。因此,商业银行应在立足自身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尽快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上升,全方位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更加重要

在银行负债方脱媒趋势下,追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将是未来中国银行业在负债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综观发达国家银行业的资金来源,其存款占比相对较少,而来自同业和发行金融债券的比例较高。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负债结构也出现了这种变化趋势:同业市场拆借资金比例有所提高,同时银行也加大了发债补充附属资本的力度。据统计,2011年在股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16家A股上市银行在股票市场上融资667亿元,发行次级债2184亿元。因此,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可通过同业资金和金融债发行用于替代部分存款来源。同时运用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可转债等金融工具来补充附属资本金。但与存款相比,这些负债的利率更加市场化,银行在安排负债期限结构上的主动权也更高,同时也对全方位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金融脱媒将对社会流动性结构产生影响,银行财务预算模式应盯住社会融资总量指标进一步调整优化

当金融脱媒没有发生或不太严重时,M2余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社会流动性的规模,那么据此分析就能够得出当年新增信贷总规模。进而,银行通过综合分析M2增速、GDP增速以及其在信贷市场中的业务占比就大致能够确定本年度的财务预算目标。然而,当金融脱媒程度较高时,就会对社会流动性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其原因在于:由于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存款和M2也会持续下降。那么其他形式的流动性比例就会相应的提高。因此。在金融脱媒深化的趋势下,M2增长目标的重要性将逐步下降,而社会融资总量目标的重要性则会相对上升,这也是央行宏观调控逐步转向社会融资总量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银行应对传统盯住N2增速的财务预算模式进行调整优化,转而盯住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制定各项财务预算指标。如此。才能更全面的反映银行在金融脱媒背景下面临的业务增长空间。并根据各个子金融市场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等的增长空间,合理的进行多元化业务布局。

(四)理财业务将成为银行稳定存款基础的重要手段,但其业务模式也面临较大挑战

现阶段,由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建设相对较为滞后,尤其是在股票市场低迷、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加强的情况下,居民金融资产可投资渠道较少。因此在银行负债方脱媒趋势下,居民储蓄存款流向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的趋势将持续下去。理财业务是贯通存款市场、债券市场、同业市场、贷款市场、PE市场等多个金融市场的桥梁,它既能满足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多样化的需求,也能在相当程度上使银行锁定客户的存款。保持存款业务的平稳增长。同时,理财业务也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实验领域,监管部门将会注重引导规范而不会禁止,因此理财业务将面临较大的增长空间。然而,随着监管政策逐步放松、券商、信托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理财业务的投入。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募集金的60%左右投向资金市场,在银行渠道优势明显的情况下,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资金流向、期限分布仍为银行所掌控,所以各家银行主要在资金实力和交易能力方面进行比拼。差异化相对较小。未来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同业竞争更趋激烈,现在的银行理财业务模式将面临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发挥在客户、渠道、交易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强化投研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来建立差异化、高附加值的业务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移动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应对技术脱媒的重要举措

前述分析显示,现阶段银行面临的技术脱媒程度还较低,但未来在政策的规范和支持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脱媒程度将逐步扩大。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市场中,支付宝、财付通、银联网上支付分别以46.9%、20.4%和11.5%占据市场前三甲,这三家企业合计占到78.8%的市场份,已经成为银行无法忽视的市场竞争力量。艾瑞咨询2008年的一项调研报告指出,在使用网上银行完成支付缴费的用户中,有54.8%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入的,超过了直接登录网银进行在线支付的用户。在银行日益重视个人用户及网上银行建设的双重作用下,第三方支付的用户导入对银行的重要性极其明显。因此,为应对技术脱媒带来的挑战,不少银行纷纷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如光大银行与支付宝之间的业务合作收效良好,其公共事业缴费99%的增长都是来自支付宝客户:中国银行通过与环迅支付在联合市场营销方面加强合作,为其网银用户提供专属的优质产品、优惠价格和完美的支付体验。此外,大力发展移动金融业务也成为银行应对技术脱媒,寻求新增长点的另一重大战略举措。如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分别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通过加强战略合作,共同进军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业务领域:招商银行则通过与手机生产厂商及运营商合作的双管齐下战略,深入推进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商业银行只有顺应行业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探索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业务模式。打造移动金融业务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应对技术脱媒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银监会:《银监会年报》(历年)。

[2]银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2年第二季度)。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第4篇

动支付的情景已经不再需要任何幻想了。在电梯里短暂的停留中,不经意间,或许你就看到了拉卡拉那个“给你个人的专属银行”的广告。除此之外,预订机票,购买电影票,或是在味多美挑选美味蛋糕,如此种种,都可以不用现金,不用信用卡,只需拿出手机来,“滴”的一声刷机,轻轻松松就付完款了。

以“刷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其背后的风光和支柱,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科技改变生活的鲜活体现。

毋庸置疑,电商市场和移动支付正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电商市场规模突破40.6万亿元大关。今年,国内电商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相当乐观,易观智库近期的行业预测报告显示,2012年B2C市场规模将达4500亿元。据淘宝无线公布的数据,截至当前,登陆手机淘宝的独立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预计今年年内将刷新为2亿。此前支付宝数据则显示,每天使用支付宝客户端进行支付的用户已经是去年同期的6倍,并且以每天激活6万用户的速度激增。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一项重要应用,移动支付兼具方便、快捷、安全、时尚的特性,迎合了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正逐渐改变国内民众的消费和支付模式。中国互联网协会的中国网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手机支付已经成为2012年中国网民最期待的支付方式,有28.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2012年使用手机近端刷卡支付。

据艾瑞咨询整理Gartner最新调查数据发现,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1715亿美元,较2011年的1059亿美元增长61.9%;同时,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1亿人,同比增长31.3%。预计到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移动支付产业正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时期。

政策引导:从封闭到开放

巨大的发展潜力,使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国家政策所关注的范畴。今年3月,工信部《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推动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普及,同时加快推动移动支付、公交购票、公共事业缴费和超市购物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示范和普及推广。业内人士表示,规划的指引,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纵观我国移动支付的生态环境,一系列相关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正在引导、规范、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从封闭到开放,并逐渐成熟,成为其发展路径。

事实上,作为整个支付产业链的一部分,移动支付从诞生之初就带上了明显的封闭印记。早在移动支付发展初期,央行曾明确规定,经营支付业务必须有金融牌照。支付业务成为了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内“专属”业务,将通信运营商等其他非金融机构挡在了支付的门外。这使得萌芽于2001年的移动支付产业链始终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

2003年底,各大通信运营商开始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牌照优势,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广移动支付,一些企业或机构也通过直接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进入产业链,这第三方支付机构雏形初现。

2004年下半年以来,若干主要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的业务放量增长,使得移动支付产业进入地域性快速扩张阶段,包括终端商户、硬件厂商等产业链各方纷纷加入,产业链逐渐呈现出开放与合作的趋势。

2010年6月,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行业逐渐从“放养”到“圈养”,从在“灰色地带游离”到“走向阳光”。

2011年,央行发放 “支付牌照”,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牌照包含的六大支付业务范畴之一正式授权给合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牌照的发放不仅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名,并且使得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畴、监管等有章可循。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对于整个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的明确的支持让支付产业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据统计,从2011年5月第一张牌照发放,到2012年6月29日,央行一共发放了四批支付牌照,共有196家第三方支付行业获得了“通行证”。

市场驱动:走向融合创新

广阔的“钱”景,吸引了各路运营商、金融机构、终端厂商、系统厂商加入。德勤《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的调查显示,66.67%的受访者表示其公司已经制定了移动支付战略并提供移动支付服务,拥有战略但尚未提供服务的占到20.72%,两者合计87.39%。

在移动支付的蓝海中,产业链各方都想争夺话语权,尤其是作为核心产业的金融机构与运营商的博弈。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移动支付呈现出技术领先于市场的发展态势,足够规模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还没有出现。有专家表示,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实现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应该以融合各方的商业模式,不断更新的规范和持续的平台整合为主线有序推进,实现这些,需要产业链各方以开放的心态来探索相互可能的合作。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第5篇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安全性 前景

一、引言

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有线的方式进行。客户在网上购物后,必须支付现金或者在指定的机器上进行支付,使用上诸多不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正在从有线走向无线,电子支付也逐步向移动支付过渡。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提供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支付服务,并从安全性及监管上加以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业务需求种类繁多,业务量巨大,使移动支付成为极具潜力的巨大产业。

二、移动支付业务概述

1.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是指借助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

2.移动支付业务分类

按照欧洲银行标准化协会在tr603(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business and funtional requirements for mobile payments”)的定义,可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远近,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类。

(1)按支付金额划分

微支付:支付金额低于2欧元的情况下,一般划归为微支付类型。

小额支付:支付金额介于2欧元~25欧元之间,称为小额支付。WWW.133229.COM

大额支付:支付金额在25欧元以上,则为大额支付。

(2)按地理位置划分

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账户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

本地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使得手机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汽车停放收费表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化通讯成为可能,用手机完成面对面的交易。

3.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1)远程支付

①sms技术

短信是移动通信里应用最广泛的服务。目前,短信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可以实现诸如“手机钱包”、充值、缴费、买、电影票及手机银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国比较成熟,采用较多的移动支付技术。

②wap技术等

移动通信协议,如wap、cdma 1x以及未来的3g等。

wap2.0模式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可以提供tls隧道。

3g,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其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

(2)java/ brew技术

两者都是支持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技术,在手机中增加软件。

与无线java相比,brew是更底层的技术。brew能够更多地调动底层的应用,它的应用效果和对手机终端的支持会更好,应用开发商可以更为方便地开发出表现每个终端特性的应用。

但是无线java是开放的,而brew则被高通所垄断。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rew的发展。

目前,联通与高通一起推brew,而移动则看好java。

(3)近距离非接触技术

目前用于移动支付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rfid、felicaic等,rfid是一种无接触芯片技术。未来,蓝牙、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应用在移动支付业务中。

在我国,nfc和sim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并同sim卡进行连接,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只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近距离非接触支付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支付行为完成耗时短。

缺点是:用户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必须更换手机,而现在具有此种功能的手机不仅种类少,而且价格昂贵。但可以预计,随着终端问题的解决,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实现方式。

4.移动支付的特点

(1)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

(2)用户规模大

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过4亿,是全球之最。在某种程度上说,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3)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

对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用户的消费信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手机sim卡上存贮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对于移动商务而言,这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三、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成为移动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在我国,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1.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国内:据百纳年初的《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百纳预测,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1.39亿,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国外:juniper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2010年移动支付应用与服务有望被广泛接纳,全球移动支付总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目前,日韩欧美,移动支付业务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2.移动支付的应用业务形式举例

(1)手机钱包

面向六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买保险、充值卡、买、炒股、缴水电费、订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2)手机银行

目前,各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纷纷上线,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理财需求。从功能上说,银行的所有非现金类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等。韩国skt和各大银行还合作推出了nemo电子货币服务。

(3)分享

“分享”是指使用者能更加方便与朋友交换音乐、图片等信息;

(4)服务

“服务”则是指提供下载服务,移动认证业务服务等。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面临的风险及问题

(1)信用体系风险

无论是网上银行,还是移动银行,都涉及到信用体系,而我国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信用体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技术安全的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抵赖性等特性。

无线网络技术也面临着黑客的挑战和木马等网络病毒的威胁,而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的手段,此外,还要考虑无线数据传输安全性、交易中途打断而没有重新认证的机制,以及无线终端容易丢失和被窃的问题。

(3)产业链成熟度问题

①移动支付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业机构、sim卡供应商、手机供应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

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②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产业链主导者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我国国情来看,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或是以银行为主体单独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移动运营商有用户资源,但信用度不如银行,银联可以平衡银行间以及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在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方面不够。

因此,目前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4)用户习惯及便利性问题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使用货币或信用卡消费,对移动支付还比较陌生。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们仍然不放心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

此外,移动支付是否便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短信、wap等远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过程繁琐,其便利性还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

(5)隐私问题

移动支付,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管理,及如何保护客户隐私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与标准规范

移动支付是一项新兴的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

此外,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都是比较新的行业,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但是这些条款还远远不够,面对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全面的法律条款来约束交易行为,还需要在责任、权利、义务、赔偿、罚款以及信用机制方面细化法律法规。

在业务运营方面,也需要在行业自律、产品价格、增值业务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有法可依,那么银行与电子支付公司的合作就更市场化,其共赢共融性就更强。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移动支付的市场秩序将得到规范和整顿。存活下来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资金和技术力量,将承担起协调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关系、发展客户的重任。

五、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分析及展望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庞大的移动用户和银行卡用户数量提供了诱人的用户基础,信用卡使用习惯的不足留给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勿庸置疑。

1.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截至2005年5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4亿户,银行卡发行总量超过8亿张,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亿户。如此巨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和银行卡持有者数量,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发展空间。

2.利益驱动

对通信运营商来说,在话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无疑将成为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则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链条上的各方,在利益驱使下,会积极推动移动支付。

3.应用需求决定市场

移动支付应用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将加快移动支付的发展步伐。市场最终是由需求决定的。

4.克服问题和障碍

随着技术的完善,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因素也正在逐步减少。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服务提供者,也会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

综上,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产业链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f. salam l.lyer:p. palvia et al. trust in e-commerce.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48(2), 2005,73~77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第6篇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网上银行、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新兴金融业务在我国迅猛发展,这些创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共同组成了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即互联网金融。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范围扩大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促进了金融交易结构的创新,提高了金融业务的服务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网上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完成资金融通、信息中介和支付等目的的一种新兴金融。马云认为,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而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称为金融互联网。侯维栋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务进行深刻变革后产生的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万建华则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融资,还包括支付和各类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应定义为第三种金融模式。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时代的一种金融模式。吴晓灵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加工传递金融信息,办理金融业务,构建渠道,完成资金的融通。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搜索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操作简洁迅速、交易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透明度更强,加快了金融业务的创新。

1.服务效率高

业务交易扁平化,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随着平板电脑、手机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实现终端金融交易的同时进行,交易流程相对简化且操作简单,减少了业务链条,客户可以随时享用金融服务。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技术,能将高度分散化的企业、个人等信息进行系统集中处理,而后将相关产品信息快速反馈给客户,可实现互联网金融的自由发展。

2.发展创新快

业务运行网络化,运行边际成本低,发展创新快。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可以在开放透明的交易平台完成金融交易,无需通过传统的中介、无交易成本。同时,随着交易平台规模的提升,交易平台对用户的价值会随着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互联网金融平台边际成本呈现递减趋势并趋近于零。由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保持竞争的优势,利用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互联网金融也能快速有效地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产品创新。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国内学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发现对于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尚且不多、意见分歧较大。刘亮称,未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移动化、电商化、(去金融中介化)的主要特征。张子春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各项业务中以网络借贷为主,预估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将在未来与网络借贷一样,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杨洋认为互联网金融业务未来将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P2P、众筹融资为发展方向,并有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支付业务、存贷款业务、证券业务。但对此朱晋川持有不同意见,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取决于传统金融体制的创新力度、互联网企业的运营状况、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力度、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无法准确把握其发展路径及最终形式。

总体而言,与现今我国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实践相比较,有关其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分析则显得较为滞后,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尚未从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定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等问题上移步到下一层次,且已有的研究结论指向性并不统一,各方学者的共识远少于分歧争论。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方面,大多数学者在参照美国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先驱国家资料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金融机制背景,尝试对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特殊发展模式进行界定分析。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几乎都源自于国外,在与国内传统金融业态的大背景相融合之后,进行过一系列的创新改革,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因此,尽管中外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原理相一致,由于中外互联网的发展背景、有利条件、制约因素等方面差异巨大,造就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独特的发展历程及现有模式。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第7篇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第三方支付 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渗透到各个行业,网络经济的扩张趋势是必然的。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深入渗透到许多行业,改变了产业结构。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是很完善,但在未来的发展和实践中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第三方支付将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最具潜力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新领域。

一、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发展十分迅速,用户数量也在持续飙升。第三方发展的实体基础为网上银行,自2002年以来,中国银联成立,它实现了各商业银行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银行卡可以跨行、跨地区使用,有效解决了以往异地跨行的支付问题,且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完成支付操作。同时,计算机、宽带以及电子商务基础等也属于促进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国内第三方支付涉及的产品数量逐u增多,其中包括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以及京东支付等[1],尽管服务企业较多,但业务的主要份额依然集中于部分大型企业,其中占比最大的便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它也是国内最大的支付平台,居于第二位的是财付通。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完善,用户正在养成使用移动支付方法的习惯,且这种习惯的固化将会进一步带动手机充值、线下支付等日常消费支付的快速发展。

二、第三方支付服务平台的优缺点

2.1 优点分析

首先是操作简单,相较以往复杂的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众多银行合作的模式,方便了网上交易行为。第三方支付属于开放体系,可以支持国际范围内的多种银行卡,且覆盖了所有的支付服务。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支持用户利用多种终端进行交易活动,不但支持计算机客户端,还支持手机客户端,为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其次是可以减少商家与银行的交易成本,第三方支付平台将零散小额交易集中化处理,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高度集成了多家商业银行,节省了银行与其他银行之间网关界面的开发与维护费用。最后是相对安全,第三方支付平台具备完善的服务系统,后台详细记录了电子交易信息,以防交易期间出现抵赖行为,也可以为此后的纠纷问题提供更多的依据。同时,交易时不需让每一个收款人知道银行卡以及账户信息,有效降低了银行卡以及账户信息的泄密风险,确保了付款人的经济利益。

2.2 缺点分析

首先是与银行存在竞争,第三方支付仅处于虚拟层次,真正的支付操作依然不能离开银行机构的支持,为此,第三方支付必须与银行展开合作。但部分银行为了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往往会与用户直接接洽,此时银行便不再是第三方支付的合作者,而变为了竞争者。其次是安全问题,互联网通信技术属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基础,但受互联网开放性、分享性以及协作性等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支付期间很容易暴露客户的信息。同时,目前网络病毒十分复杂,这也增大了第三方支付的危险性。比如部分黑客会侵入用户计算机盗取银行卡号与密码,或者直接截取交易信息等。再次是相关法律条例并不完善,国内互联网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使得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完全无法跟上其发展步伐,网络交易过程中经常出现纠纷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利用互联网诈骗的违法行为。由于这些违法行为都发生于互联网系统,增大了取证的困难性,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使得相关部门处理事件时无证可依。最后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缺乏力度,第三方支付企业虽然提供支付、结算等金融业务,但其却并非银行机构,不适用银行机构的监管体系,这也使得第三方支付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为资金的交易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2]。由此,当用户因第三方支付服务出现资金缺失问题时,相关部门往往无法明确承担主体,甚至没有明确的机构进行监管处理。

三、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

3.1 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开始调整格局,开始涉及预付卡发行、互联网支付以及移动支付等业务,且它们不仅发展上述的常规业务,也开始面向新型的业务领域。在广度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涉足服务行业,而在深度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利用自身优势,出台了更多新型业务,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当前的支付宝业务已经开始涉及信用卡还款、滴滴出行以及外卖等领域,未来还会继续扩展至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多元化发展,在线支付与线下支付业务的结合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朗,比如从事银行卡收单等业务的线下企业开始涉足在线服务,而在线的支付企业也开始将业务扩展至在线的移动支付业务等,改变了以往单一业务行业的发展模式时,支付多元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3.2 迁移至移动商业模式

当前第三方支付行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布局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用户支付需求也必将迈向多元化与差异化。对此,第三方支付企业除了找准自身定位,并不断创新产品及业务技术外,还应实行差异化服务,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线支付格局已经成为固定发展模式,此时第三方支付企业可以有效利用移动支付方式,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线支付最大的竞争者是移动支付,为此,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开始涉及移动支付产品,比如支付宝推出了手机二维码扫描支付以及条形码支付等业务,中国银联以及移动、联通等运营商也开始推出移动支付产品[3]。除此之外,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及移动支付安全性的不断提升,也必将推动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且随着用户对支付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升,移动支付也必将成为互联网支付发展的业务主流,未来第三方支付必将迁移至移动商业模式。

3.3 布局重点集中于跨境支付

201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支付机构跨境电了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可以为小额电子商业交易双方提供跨境支付服务,由此,支付宝、财付通、融通通信等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了跨境支付业务的试点牌照,而这也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对跨境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暂行规则》也标志着人民币的跨境支付系统开始正式\营,而依托金融支付系统的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提升了公众对跨境消费的积极性。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用户在跨境支付时更倾向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由此,第三方支付企业应抓住机遇,将跨境支付业务作为未来的布局重点,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3.4 与商业银行共赢发展

随着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不断普及,商业银行与其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但双方也始终存在合作关系。在风险控制以及资金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具备较大的专业优势,而在小额支付、业务创新以及用户体验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明显更具优势,由此,两大结构应展开多渠道的合作模式,利用彼此的发展优势实现共赢。当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信用依然是广大网络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其与商业银行展开合作,可以提升自身的安全技术水平,降低安全认证系统的风险成本。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共同建立完善的防范信用体系,降低了电子支付风险,提升了交易的安全性,为广大用户营造了更为健康有序的支付环境[4]。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位置无可替代,第三方支付企业只有与银行展开合作,才可以获得长远发展,实现共赢。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步打破了传统金融产业的垄断格局。而互联网金融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便是第三方支付,它不但填补了某些服务功能的空白,也提升了金融交易的成功几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看出,第三方支付具备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转型。

【参考文献】

[1] 郎俊义.论互联网金融视野下第三方支付的刑事风险与防控对策――以银行卡犯罪为视角[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4(12).

[2] 于海龙.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发展战略研究――以支付宝为例[D].青岛科技大学,2016(06).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第8篇

【关键词】移动金融 趋势 发展

一、当前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移动金融是指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及无线互联技术处理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发展,得益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POS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国内外广大金融机构都将金融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移动金融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各大金融机构均把提升内部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同时提供更多的渠道来服务客户作为金融信息化的根本出发点,以“掌上银行”、“移动证券”、“无线支付”为代表的移动金融服务蓬勃发展,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传统渠道的成本,在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的同时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移动金融发展趋势

(一)4G

相比于现有移动通讯技术,用户使用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4G)能够达到100Mbps的无线数据传输速度,伴随超高传输速度的是移动通信的高质量、高效率和低费用,这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形态。近年来,各国都加紧开展了对4G技术的研究,规划技术标准,建立试验网络,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4G商用网络已经开始运营,相应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正逐步成熟。

4G为移动金融带来了新的机遇,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对其技术手段和经营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重点是基于超高数据传输速度的远程客户服务,利用视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点对点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完善金融客户使用体验。

(二)云计算与数据挖掘

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云计算能使金融机构通过利用安全的中央网络和存储能力来增加效率,同时允许使用专有的硬件部署来运行关键业务应用程序,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效率保障。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服务将成为金融服务行业的主导力量,也将深远影响移动金融的发展。通过移动金融应用能够更好地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归纳和分析,对目标市场客户进行分类与聚类,对客户进行价值分析、行为分析,在云中构建更加真实的数据仓库,以此理解和掌握客户使用习惯及金融需求,提供客户需求演变特征和变化趋势,将大大增加潜在回报率。

(三)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便利化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模式功不可没。在移动智能终端的支持下,以团购、餐饮点评等新型业务为代表的O2O模式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充当线下交易的前台,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成为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此类业务的交易属性,支付手段的进一步创新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而支付方式创新的重点是与移动终端的统一,使用户的移动支付体验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以往以手机短信密码为主的移动支付验证方式将会被手机动态口令、NFC近场通讯、人脸识别及手机刷卡器等层出不穷的方式所取代,这些新型支付方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支付渠道,使移动支付彻底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低了使用者的门槛和学习成本,发展潜力巨大。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更加注重移动网络安全防范

移动金融将传统金融的风险转移到了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上,随着移动金融的发展,各种基于移动金融的犯罪案件和风险隐患不断出现,这两个环节的安全问题越发不容忽视,若得不到有效解决或被忽视会直接影响整个移动金融产业的发展。传统的PC端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在移动安全问题上仍然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还应积极与安全厂商合作,在病毒扫描、非法入侵和系统安全方面加强防范,最大限度地为移动金融业务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在满足易用性的同时消除移动金融系统的安全隐患,保障移动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

移动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金融成为了未来行业发展的一座金矿,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银联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涉足移动金融,抢夺桥头堡。各利益方意图通过控制移动金融入口来控制资金流向和利益分配。而综合看来,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可以提供更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可以整合利用现有的基础金融网络、清算系统、客户及商户资源,在保障资金安全、反洗钱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移动运营商、终端厂商等应更加专注于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如客户规模优势和移动终端产品研发优势,各方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健康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促进移动金融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金融覆盖

移动金融低廉的成本优势和对时空的无限制性为我国发展农村金融、扩大金融服务在边远地区的覆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通过移动金融为金融服务网点稀少的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群众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服务;利用无线平台提供适合农村和边远地区实际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提供小额贷款的快速服务通道;建立金融机构与农户、乡镇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有力促进“三农”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成路.浅析我国移动金融的发展前景及网络安全的法律保障问题[J].电子知识产权,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