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11 07:37:39

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第1篇

丹尼尔·卡夫因为2011年在TED上的演讲而被世人所知晓。他演讲的内容是关于信息技术、互联网对于医学和人体健康领域的重大意义,“比如iPhone4,现在有两万多种程序可供下载,其中一个来自英国的便是,你可以在这个与手机相连接的芯片上小便,就能检查出你是否患有性病”他举例。当然不是丹尼尔·卡夫在现场举出的所有案例都这么有“笑果”,血糖、心率、身体影像以至于核磁共振、癌症、内窥镜都与iPhone联系在一起。

越来越多兼具移动性、更高性价比、更准确的软件和硬件被开发出来,并且应用在普通的医疗人群身上。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未来医疗让我们的身体变成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的确,借助智能移动设备、云计算,人们有了更多的与外界交换信息的手段和渠道。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摩尔定律在IT和互联网产业多次验证有效,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能在这些技术与医学交叉的部分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根据美国健康网站Health It No的统计,从2010年到2011年,App Store中医疗类App销售量上升了250%;预计到2015年时,全球会有超过5亿人手机中装有至少一款医疗类App。甚至去年7月21日,美国FDA就颁布了《移动设备医疗类App管理草案》来对这些App的开发、使用进行严格管理。但是,这并没有减少移动医疗(MHealth)领域创业者们的热情。

“这些从外部进入到医疗保健领域的创业者,他们不断有新的想法,并且在更新他们的技术,他们有能力将医疗保健拓展到一些有意义并且具有延展性的方向上。我们认为,只要把这些创新者与正确的支持网络、顾问和资源结合起来,将会颠覆现在病人和医生的互动方式。医疗保健的未来是导向自我管理的。”Rock Health的联合创始人Leslie Ziegler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的采访时说。Rock Health是美国的一家创业孵化机构,专注于孵化与保健和健身相关的初创企业。

移动终端设备和3G网络的确对医疗产生了影响。轻便传感器等硬件让随时随地的自我检测和诊断成为可能,而在不同移动终端上的软件开发几乎覆盖了你能想到的任何一个医疗环节—从在家的医疗知识学习、自我诊断,到去往医院的挂号、导诊、医生诊断,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有相应的App提供服务;而就诊之后涉及药房、病历保存、保险公司赔付等健康数据的管理也都能被移动设备完全覆盖。当你的医疗数据被上传、保存、处理,它们不仅成为你身体的一份资料,并且也会帮助到其他人。

全面入侵已经开始,对于背景各异的创业者来说,健康和医疗领域的每个环节似乎然都是那么陈旧与低效,这让IT和互联网技术有了更多的应用空间,也就催生了更多的创业公司。

最容易找到的一个突破口是,人们对于医疗知识和用药知识的缺乏。

曾任网易公司副总编辑的张锐发现了这个市场,然后做了一个叫“春雨掌上医生”的App。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个是儿科大夫的父亲,“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会接到很多咨询电话。而大部分的电话我父亲只需要几分钟去回应,比如‘没什么问题’、‘注意些什么就好了’,并没有很多情况需要他说‘你赶紧去医院’这样的建议。我就在想,如果有一个应用可以解决人们快速问诊的需求,就可以避免用户动不动就到医院去排队挂号的问题。”

使用春雨掌上医生,用户可以在人体界面图上点击不适部位,选择症状,然后获取与此症状相关的病症名称以及对应的检查、治疗、预疗方法,进行症状自查。也可以在线向医生咨询,不过每天免费的总名额只有1000个,先到先得。没有抢到的用户则需要为此付费。这是它在上线时就有的两大功能,随后又根据用户反馈的防病需求增加了健康资讯。

在张锐的经验中,要找到后台愿意回答提问的几百名医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完成技术难度更高的自诊功能。一方面是要投入精力整理和搭建后台的自诊数据库。另一方面,则是用户体验的问题。对于想要查询症状的用户来说,尤其是自查症状,用文字来描述确切的症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用别的方法来解决用户在移动端不愿意搜索但却存在的搜索需求是很大的困难。”出于“所有移动产品都应该轻输入”的直觉,张锐在春雨掌上医生最早的版本里就用到了人体界面图让用户选择不适部位,但同时也保留了症状搜索框,不过人们用到这个搜索框的次数确实很少。

另一个功能类似的App是“快速问医生”,它的使用流程是,用户在应用中输入或用语音描述病情,这些病情会通过服务器找到合适的医生来问诊,之后医生的回答会在15分钟内推送到用户的客户端上。对于创始人陆德庆来说,移动应用为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用户的注意力。

“在网页上,用户一般对提问回答的等待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超过半小时之后,他就会离开页面。但建立在智能手机上的移动平台有推送功能,这就使得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可连接性增强了。”

移动医疗第2篇

传统的医疗护理模式正被信息技术改变。但现实中,移动医疗似乎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大型三甲医院依然人满为患。那么,移动医疗到底遭遇了怎样的瓶颈和痛点?移动医疗的未来是否值得期待?

改变就医模式

2015年,“互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年过去了,“互联网+医疗”已不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任马秀珍说,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相关诊疗活动,既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资源不足地区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的便捷通道。

在往年的移动医疗产业大会上,许升达常感到无所事事。但近年来的情况出现很大变化,许升达要面对很多医生、IT专家、风险投资人士的咨询。许升达是厦门凌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凌拓科技”)总经理,公司主要从事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主要应用于移动医疗领域。

通过使用相关设备,医生可以远距离及时收集、存储、分析和病人生命体征方面的数据,展开病情监测;利用覆盖完善的移动网络,通过手机对偏远地区的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和远程支持。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白春学看来,传统的“到医院看病、门诊随访”的医疗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健康资源的需求,而且无法有效地做到对重要器官疾病的提前预警、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将现有的“病发后到医院”的被动治疗模式改为“及早预警和及早主动治疗”的现代医学模式。

随着现代IT技术、无限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医疗模式逐渐成为现实。“综合运用云计算、无线传感器及相关软件的物联网医学,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检测重要器官功能、支持实时抢救与治疗,对海量检测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和挖掘,精细、动态和智慧地管理疾病预警,更早进行诊断和监护治疗,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同时进行临床试验的数据采集。”白春学表示。

“互联网医院并不是‘医院’。”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坦言,移动医疗目前形不成气候,实际提供的仅仅是医疗咨询服务,并不具备“医院”资质。医院看病这一形式目前不是移动医疗可以替代的。但是,赵平肯定地表示,在目前的医疗状况下,互联网医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给实体医院提供辅助。

前景被看好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共同了移动医疗白皮书,预测今明两年将是移动医疗快速发展时期。”工信息部信息化推进司郭顺义称。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则表示,移动医疗拥有巨大的蓝海市场。首先是亚健康人群大幅增加。相关调查发现,35岁至65岁的人群正在成为慢性病大军。其中,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高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疾病发生之前通常有“生理异常”,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对亚健康指标进行测量,可以提早发现慢性病,有利于治疗。

其次是老龄化加剧,预计2020年-2050年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是医疗保健增长的基础。空巢化趋势与独居老人增多,对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将不断增加。此外,人力成本上升也在推动对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的增加。

第三是慢性病年轻化,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其中,糖尿病患者目前超过1亿人,高血压病人超过2亿人。

“上述三大人群都需要时刻的健康监测,这催生了对移动医疗设备的性需求。”卢朝霞表示,移动医疗设备能够实现长时间的动态监测,提供全面的临床诊断数据;有利于寻找病因,实现防病和早期治疗。

同时,通过移动智能医疗设备可以持续跟踪患者后续情况,医生可以动态评价药物的疗效,及时跟踪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对暂时无法痊愈的疾病,如糖尿病,需要进行饮食控制和血糖监控。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郭顺义表示,工信部一直在推动医疗产业信息化,提高宽带接入能力,助力移动医疗产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市场迅速扩张,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约为29.5亿元;2015年增长44.7%,达到42.7亿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120.8亿元。从用户规模来看,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0.72亿人,2015年增长到1.38亿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国家对医疗事业的重视、大众对医疗健康的关注、移动医疗本身的优势助力移动医疗将保持长期增长的态势。

权威机构预计,到2020年,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规模将达7000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上半年,国内移动医疗风投总额近8亿美元,超过2014年全年45亿元人民币的总和,全国移动医疗平台数量超过2000个。

如何盈利是难题

去年,借着一股席卷中国移动医疗行业的投资浪潮,医疗健康应用“平安好医生”在一轮融资中估值达30亿美元,平安好医生的竞争对手 “春雨医生”也都跨入了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初创企业行列,但投资者现在开始对这类企业实现盈利的能力失去信心。

2016年10月5日晚,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因突发心肌梗死,不幸在北京去世,享年44岁。张锐的突然离世,亦在创业圈内掀起反思,创业不易,移动医疗创业由于触及传统医疗体系更难。

春雨医生是移动医疗领域最能够吸金的一家公司。2011年11月,上线仅几个月的春雨医生就获得了蓝驰创投150万美元的投资。2013年2月,春雨医生再获得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8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直到2014年8月19日,春雨以5000万美元的创纪录C轮融资让整个市场都为之震惊。

投资方之一的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称,之所以持续投资春雨健康,是断定在中国移动健康领域必然会孕育出市值超越百亿美元的巨型公司,非春雨医生莫属。即便如此,移动医疗走过的几年里,从喧闹到冷静,张锐一直焦虑的是春雨的盈利模式。

在春雨医生即将上市的关键时刻,张锐突然离去。对移动医疗整个行业来说,张锐的逝世折射出整个行业艰辛的发展历程。从市场层面看,移动医疗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据艾媒咨询显示,到2016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74.2亿元,2018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高达184.3亿。

就在2016年6月份,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增速达20%以上,而据统计,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1月这短短两个月,就有近十家移动医疗互联网项目获得融资。

艾媒咨询相关报告还称,2015年1至12月在线医疗行业App端月度使用次数呈逐月上升趋势,12月更是增长至17.1亿次,超越PC端(基本稳定在4亿次)并且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

在资本寒冬到来之前,资本对移动医疗行业的青睐也是显而易见的。相关数据表明,在被称为“互联网+”元年的2015年,移动医疗领域共发生投融资221起,同比增长445.4%。

但是,随着去年8月份移动医疗第一股就医160(宁远科技:834750)裁员三分之一的消息被曝光,移动医疗的盈利能力再次受到大众的关注。就医160的2015年年报显示,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371.98万元,亏损高达7136.8万。

作为行业领军者的春雨医生,虽然2015年实现营收1.3亿,盈利达到3000万,但其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人,从这一角度看,即使是春雨医生,盈利依然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的同时,却没有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于是,熬不下去的企业只能默默地退出市场。如成立于2013年9月的心卫士,主营心电监护及自动心电解析的远程实时健康信息服务系统;成立于2013年10月的金健康伴侣,为病人记录血压、血糖数据,进行健康管理等均退出了市场。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此前曾表达了自己对移动医疗盈利模式的担忧。如今他再次表示,移动医疗在盈利上存在“先天不足”,国内医疗在门诊费用上与国外相比要低很多,利润微薄,但许多App恰恰是把盈利重心放在诊疗环节。此外,有些移动医疗企业试图在药品上寻找突破,但药企和医院两方都很难接受。

今年80%企业将被淘汰

乔芳帆认为,中 国医疗领域存在大量的市场需求,但是有效供给却极为不足。这也使得投资者看准这一市场空白,纷纷开展各类创业项目。虽然一度吸引了资本的青睐,但是想要做起来依旧是难度不小,不少巨头企业甚至退出移动医疗的布局和投资。

近日,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宣布,3月10日起关闭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平台“百度医生”,所有服务将于4月1日前正式结束。百度自2015年开始关注移动医疗领域,曾推出过不少相关服务,市场反映不错。但在魏则西事件后,声誉受损。

根据百度医生官网数据显示,“百度医生”已在中国343个城市开通,涵盖超过近1.3万家医院,累计服务人数超过900万人次。2月初百度曾调整过医疗事业部,除了部分业务转入其他团队,其他业务则关闭。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表示,现在移动医疗太浮躁了,应该进入冷静、反思期。他透露,2016年下半年移动医疗成为融资最难的行业之一,就是因为投资公司没办法证明这件事是靠谱的。

他预计今年年底或将有80%的移动医疗机构面临出局。“医疗是一个整合社会资源的事情,不是一个纯粹互联网的事,医疗又是一个关乎人命关天的事情,很容易出问题。”

事实上,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从事移动医疗领域的企业,旗下涵盖了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等领域。2016年6月,其旗下的39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运行。

而在这之前的2015年9月,朗玛信息旗下的第一家互联网医院――贵州互联网医院已经上线运行。据了解,贵州互联网医院以三甲、二甲医院为核心,以社区(乡镇)医院、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实体药店等便民场所为就诊点,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成为互联网医院的自然延伸。

王ケ硎荆在短短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贵州互联网医院已经为贵州地区提供了数十万次的服务,贵州互联网医院的单日视频问诊量已经突破6000人次。但他也承认,贵阳互联网医院整个投入了两年的时间,这两年是没有收入的。“但是每天有超过6000人次的病人,并且有超过60%的病人是慢病病人,我认为这个价值是巨大的。”

王伟表示,2013年在选择做移动医疗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能耐得住3到5年的浸润期。 “目前,我国在移动医疗领域百花齐放,为创业者提供了很多机会。”对于移动医疗是不是真的能成气候,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表示,每一个创新业态的出现,不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移动医疗的创业公司一开始是满足少数人群的,但以后会有许多机会。

制度理念待同步

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涉足医疗,一系列问题也开始显现。事实上,通过移动医疗的试水,业内人士也发现了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

谈及目前众多互联网医院的实践,马秀珍坦言,在筹备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她建议,构建多方参与机制,通过政府的监督和引导,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共同参与的创新治理模式。完善“互联网+医疗”相关顶层设计,建立完善互联网医院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与互联网医院一样,以网络医疗咨询和药物销售为服务内容的网上医疗机构也急需规范。”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表示,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App至少有3000多个,83.2%的网民有过网络问诊经历。然而,除了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移动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外,未有其他法规细则。

这使得不少网站打着“健康咨询”的旗号,行网络诊疗之实。不仅如此,针对网络非法诊疗、药托、医托等问题,相关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方式。而正规平台网络问诊中出现的纠纷主要依靠平台自身调解,相关职能部门并未介入。

“中国要逐步建立移动医疗管理标准,虽然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就此出台了一些,但我个人认为远远不够细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举例说,应建立远程医疗影像传输标准,因为在心电图传输方面,只有达到相应标准,医生才能分辨清楚而不至于影响诊断。

移动医疗第3篇

赢利模式尚未成熟

从赢利模式来看,移动医疗具有多种收费模式可能,但远远未到成熟。目前存在的收费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向药企收费。基于数据服务的,往往可以通过为药企提品广告和市场调查等方式收费。目前这类模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药业企业的集中度,需求很大,在中国这一服务模式有待中国药业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意识的提升。

2.向消费者收费。比如春雨医生等,消费者需要支付远程咨询费用。健康检测等,通过使用费等方式向消费者收费。目前这类收费水平较低,同时远程咨询的质量、责任很难界定,不能形成品牌化平台,将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3.向医生收费。如就诊平台,国外的一般向医生收费。国内就诊平台目前处于吸引医生资源阶段,成熟后也将向医生分成。

4.向医疗机构收费。如为医院提供移动解决方案的,一揽子支付费用,或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获取收益。

医疗需求远未被满足

对于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制造商、芯片企业、应用开发商、医疗机构、投资者等各个环节来说,移动医疗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大金矿,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以我国而言,各路资本竞相在移动医疗领域占位,如小米投资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腾讯战略投资丁香园,弘晖资本投资趣医网,中金公司、淡马锡等投资春雨医生。

移动医疗在中国发展而言,已经备受关注。但是从相应的技术发展和认知程度来看,移动医疗还未进入全面推广的阶段。目前移动医疗只通过一些负载在移动智能通信设备的应用程序来实现,但是有很多医疗需求还未被满足。主要体现在:

1.基于远程医疗理念的服务在移动医疗中还有待完善,需要机制、体制上的改进。在中国目前以药养医的医疗体系下,对移动医疗的资源互联互通存在制度上的障碍。卫生部领导在公开场合表示,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立便捷的移动医疗服务模式,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执行中,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诊断结果互相认可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2.普及推广移动医疗,需要高质量格式的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以及安全、隐私的保护等技术难题,需要合理的解决和技术保障。

3.用于接收和分析病人自佩戴诊断装置所取得的实时健康数据的硬件技术、平台功能、专业能力,需要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以真正能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

移动医疗的潜力空间巨大

常见慢性病监测设备的研究开发。以特定设备、智能手机与高速移动网络相结合,实现非侵入方式的健康状态检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远程监测心脏病患者发作风险等,以最低成本进一步改善医疗质量和获得医疗服务的能力。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体,将为这一业务模式提供世界上最大的市场需求。

基于特定医疗内容的品牌连锁诊疗机构发展。例如,针对青光眼、心脑病等常见老年病,以品牌医院为核心建立全国性连锁检测机构,引入投资资本建立地方标准检测机构,规范设备配置及检测人员诊练,再通过移动互联系统实现远程专家诊断,使更广泛的地区能够享受到品牌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内容。中国医疗机构发展的不平衡,为品牌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慈铭体检、远程视界等机构的成功,为这类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移动医疗第4篇

龙华医院是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4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在2010年初尝试将移动平板电脑应用在临床医疗上,是国内医院移动临床应用的先行者,目前已经实现了移动护理工作站、移动医生工作站、移动查询决策系统以及移动血透管理系统4个移动应用的上线运行。

移动医生工作站投入使用后,因为平板设备和医院信息系统能够信息互通,医生在查房时就可以直接在平板电脑上书写医嘱,然后通过无线传输回护士工作站,不仅省去了手写录入的过程,还避免了在重复劳动过程中出差错。在开药时,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进入药房的数据库系统,迅速查到当下可以开哪些药。

随着移动设备的日益成熟、无线网络的完善,以及医生工作站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基于移动技术的临床医疗应用市场开始热络起来,一位国内三甲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透露说“今年从事这个行业的企业都很忙,单子不少。”IDC在今年初曾一份《中国医疗卫生行业IT市场2013年10大预测》,其中就提到2013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将开始部署移动应用,移动应用系统主要应用在护士和医生查房工作中。

医疗卫生行业软件厂商金仕达卫宁移动事业部总经理薛征说,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金仕达卫宁所涉及到的医院信息化项目招标中,凡是采购新系统的标书中都对无线和移动提出了明确需求,“这直接说明一个问题,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现在已经把移动医疗作为常规建设设计其中了。”

移动医疗第5篇

而卢杰本人的判断则更为大胆:皮肤科不仅是移动医疗最有希望的切入点,甚至会成为一枚在全行业形成突破的奇兵,可能由此产生一家创办于线上、延伸到线下的专科医疗机构。虽然目前紫色医疗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卢杰希望让这件事变得更加靠谱。

医生创业:做有态度的产品

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博士毕业,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医,曾创办医生SNS“白天使”,并加入担任春雨CMO,这一连串履历,让卢杰与移动医疗看起来格外匹配。

卢杰带有互联网与医疗的双重基因。从互联网角度来看,对移动医疗的争议众所周知,看病就医这件再传统不过的事情很难被手机和App完全替代。创办紫色医疗之前,卢杰在协和工作时便观察到皮肤科病患可以通过图片反映病情。任职于春雨的时间内,线上用户的反馈也证实了他的猜测。而且很多皮肤科疾病都会涉及到患者的隐私,在线下看病反而会产生困扰。

患者那端的需求很明显,因此,内科医生出身的卢杰选择切入皮肤科。

互联网行业是理想主义和创意的结合,但卢杰首先是一位医生,讲究的是一丝不苟和谨言慎行。针对皮肤科的线上诊疗,卢杰找到了理论依据:国外有一门学科叫Teledermatology(数字皮肤病学),也就是远程皮肤病诊疗,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很深入的研究,并证实大多数皮肤科问题都可以通过图片和症状叙述来进行判断,远程和面诊的准确性几乎差不多。

而卢杰所在的内科就不适合进行线上诊疗,因为内科病症的原因往往很复杂,而且诊治的风险较大。“用户在网上说肚子疼,如果哪个大夫在线上告诉用户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他是相当不负责的,因为肚子疼包含从最轻的症状到很快会致死的恶性疾病(的各种可能)。”而皮肤科的特点是风险比较小,所需的药物也没有太大的副作用。

其实,卢杰的梦想与其他移动医疗的创业者并不一样。他不想做一家春雨那样的综合型流量入口,他希望创办一个专科医疗机构,其根本目的是借助互联网来为患者治病,从初诊到治愈提供一站式的完整服务。所谓治病,他认为真正的医疗一定会需要线上线下的配合,紫色医疗迟早还要走到线下,创办实体的专科诊所。

“我很期待能够有那一天,”想到未来卢杰也很兴奋,“而且我们将是第一家从线上成长起来的医疗机构。”

当然,紫色医疗需要移动产品去打头炮。它推出的App“我的医生”的使用流程几乎还原了患者在医院的求医过程。

首先,这个App的第一屏并不是病患的类型,而是为患者推荐专科医生。上面直接挂上了医生的简历,还有该医生线上问诊的“治疗有效率”。用户可以免费随机提问求诊,或者花9.9元指定某医生来求诊,类似于“挂专家号”。

而涉及到对病患的叙述,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语音来描述,App会有一些小贴士,例如在怎样的光线下如何拍照才可以更好地反映患处情况。卢杰收集的资料显示,皮肤科疾病之中的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外用或口服药品来解决,所以这款产品将链接到药品销售的界面,紫色医疗可以借此来获得收入。

问诊之后是医患的持续沟通,卢杰称之为“随诊服务”。论科室规模大小,皮肤科只是妇科、儿科等热门科室的四分之一。作为一款互联网产品,它的访问频次会有局限。卢杰也在想办法提升访问频次,例如皮肤科有很多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需要3个月到半年,而且有一定的复发性,可以让患者与医生保持持续联络。

不过,卢杰认为皮肤科20%的病例是医生难以凭借肉眼看手机来判断和确定的。针对这类难题,“我的医生”给出的唯一建议就是请患者去医院。

而且,这款产品只专注于治病,不涉及健康管理,拒绝推送资讯等与治病不相关的导流做法。

至于如何邀请医生进驻――“紫色医疗不需要老专家,我反而更青睐于中青年骨干医生。”

卢杰说,在循证医学领域中,经验只是一方面,还要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上对于新病例、新知识的学习。中国医生更多地依靠经验,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很慢,而发达国家的医生几乎每天都要学习。紫色医疗要找到精通移动互联网手段而且能保持学习态度的医生。截至2014年9月,紫色医疗平台上共有三甲医生1200余名、用户150万人。

打车软件给予的启发

能够看出,医生出身的卢杰希望做一款有态度的产品。“协和医学院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卢杰说,“协和精神就是做事情严谨、专业。有时候(我)也会钻牛角尖,但要对每一位患者负责。我的学长――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也是这样的。”

2009年,卢杰与自己的中学同学――天使投资人蒲易一同创办了白天使,模式类似于开心网,为医生提供了一个SNS形式的社交场所,导入医生的同时也导入药企,从后者这里获得收入。

创办白天使的时候他还是兼职创业,之后他认识了春雨创始人张锐,又接触到了移动互联网概念。“移动互联网是未来大的趋势,而我希望能够走在前面,所以当时就想,如果自己全职出来创业,一定要做移动互联网。”2012年加入春雨之后,他负责所有与医生沟通方面的业务。

卢杰认为,“跨界”的重点是保持学习的心态,卢杰花了很多时间琢磨各类移动产品。他很喜欢滴滴打车,因为这款产品只需要用户操作几下,非常简洁明了,没有任何多余的功能,新版本的更新也很少,能够看出创始人自己想得比较明白。

医疗与打车看起来离得很远,但是卢杰认为打车软件对自己也有一些启发:其实打车软件做的事情和移动医疗有共通之处,打车也是一件无法脱离线下的事情,但打车软件能够将乘客与司机的沟通问题解决,也就是将用户与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流通速度迅速调动起来,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

移动医疗第6篇

抛开国内医疗体制的制约,对于移动医疗应用来说,更多的问题其实是来自于自身。

诸如好大夫在线,春雨掌上医生等许多应用的核心功能都是用户的自查和问诊,然而这个功能却并不实用。医生对患者做出诊断必须基于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而想要掌握这一点,就必须经过专业的检测,仅仅靠用户语言、文字和部分图片无法为医生提供足够的判断依据。所以大部分医生最后给出的建议依旧是让患者去医院检查。兜了一圈,一切却又回到了原点。

除了预约挂号之外,眼下医疗类的App缺乏足够的实用性,这也影响了它们的商业化进程。付费的医疗咨询业务一度被寄予厚望,而现在却显得越发鸡肋。

移动医疗始终不能打开局面,这个局到底应该怎么破? 新机会和新势力

最近半年,随着穿戴设备概念的兴起,让外界重新看到了移动医疗的希望。对于正处于低谷期的移动医疗行业来说,这些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医疗健康硬件设备或许将成为扭转局势的胜负手。

家用的健康监测设备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许多有老人的家庭都会添置血压仪、血糖仪之类的产品。随着今年穿戴设备概念的兴起,一大批传统医疗检测设备突然“改头换面”,将自己与穿戴设备的概念结合,从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国内上市公司九安医疗很早就意识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价值,早在2010年就推出了全球第一台能够与iPhone连接的血压仪,迅速获得了业界的关注,此后九安干脆直接在硅谷成立了子公司,以iHealth品牌寻求在美国的发展机会,其产品也进入了苹果商店等美国主流渠道,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

除了传统的行业巨头,一大批创业公司也跃跃欲试。分别位于北京和上海的创业团队康康血压和康诺云不约而同选择了血压仪做为自己的起点,两家公司都是想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改造这样一款传统的产品。即通过硬件设备测量使用者的血压情况,之后将数据上传至云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管理自己的数据。

在数据服务的可靠性上,无论是康诺云还是康康血压都对自己十分有信心。康诺云的数据库资源来自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时间生物学中心,其创办者Franz Halberg是“时间生物学”的创始人,而康康血压的合作伙伴则是国内的权威学术机构中国高血压联盟。

两家公司都希望通过这些机构所提供的数据模型,使仪器的检测结果能够更加准确,从而对用户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健康建议。

在竞争激烈的血压计市场之外,快乐妈咪CEO陶建辉则选择了一个更加细分的领域――胎心仪,这是一个被巨头忽视的市场,陶建辉介绍,中国每年胎心仪市场的规模不过20万台,“跟血压计比起来,就是个零头。”他决定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改造这个只有5年历史的年轻产品。

与传统的胎心仪不同,它能够通过音频线与手机连接,检测胎儿心跳的同时就能完成数据的存储,这样就能在手机上立刻看到胎儿的心率曲线。他的产品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妈妈可以录制一段自己的心跳,然后与音乐结合,混合成为一首催眠曲。“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听的是羊水的声音,而妈妈的心跳与羊水的振动一致,所以,这会让她更容易入睡。”

陶建辉希望从胎心仪这样一个产品出发,之后横向延展,围绕母婴人群推出更多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产品。

事实上,除了这些大家习以为常的检测设备,在国外还有许多其他形态的产品迅速涌现,而他们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此前移动医疗的最大软肋,“可穿戴的医疗设备是穿戴设备最近的现实,因为它可以获得连续的数据。对于诊疗的正确性和全面了解病症都有很好的作用。”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说。 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

对于这一波的医疗设备来说,并不缺乏噱头,但是想让用户愿意买单,其实并不容易。

首先要面临的就是用户群体的问题。一方面,一些新晋厂商的市场定位是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在患病之前就能提前进行预警,但是目前血压仪的产品形态和操作方式都并不方便,除非是已经面临疾病威胁,身体暂时健康的用户缺乏使用这类产品的动力,更谈不上能够养成使用习惯了。如果不能养成习惯,也就无法获得持续的数据,健康预警也无从谈起。

如果将潜在用户定位成病患,那么就必须对接到专业的医疗资源,打通整个链条,否则用户很快就会发现这些新奇玩意儿其实与传统的产品并没有本质不同。但在国内现在的医疗环境之下,这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外,随着新一轮硬件复兴大潮的演进,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正在意识到数据价值的重要性,对于正在兴起的医疗监测设备来说,怎么让数据对用户产生价值,是一个需要动脑筋好好去思考的问题。由于刚刚起步,几乎所有创业公司的精力都花在了打磨硬件上面,至于后端数据的利用更多还停留在设想阶段,没有系统和详细的规划。“我不愿意现在就把战线拉开,要集中精力,不是说做更多的服务企业就会更好。”陶建辉说。

移动医疗第7篇

根据普华永道所作的一项覆盖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消费者、支付者(主要是保险公司和政府)以及医师的大型调查,大约一半的消费者预计:未来3年内,移动医疗方案的应用将从便利性(46%)、成本(52%)、品质(48%)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与消费者类似,医疗计划主管也对技术的应用颇为关注,但是医生却表现出较低的热情。

这一《新兴的移动医疗现状与前景》的调查同时表明,42%的药费支付者,以及仅25%的医师鼓励病人要求大夫使用移动设备和服务来监控他们的健康状况。此外42%被调查的医生会担心移动医疗系统会使得病人更加独立。

另一项重要的指标表明医生对这一技术不太热衷:只有27%的医生鼓励病人采用移动健康应用来主动性地管理他们的健康,13%的医生则持反对意见。

普华永道医疗创新中心的负责人Chris Wasden指出,“研究表明,消费者需要移动医疗,支付者也愿意为此付费,但医师却在抵制它。对于医师来说,这类技术的推广,会给医疗方案带来麻烦。从医师们的日常工作角度来看,采用了数字化医疗技术后,对于医务人员或诊所如何管理和分配资源,比起以前,会有很大差异。”

为了这项研究,普华永道全球健康研究中心通过经济情报部(EIU)实施了两次调查,一次针对1027名消费者,另一次针对433名医师(涉及公共与私立系统)以及345名医疗计划主管。这一调查涉及了10个国家:巴西、中国、丹麦、德国、印度、南非、西班牙、土耳其、英国和美国。

这项研究把“移动医疗”定义为:任何远程医疗手段,也就是说离开某一家医疗机构,使用类似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设备实施的健康或保健应用,这也包括可无线传输的患者监控设备,例如血压计、血糖测量仪、体重计等。据研究人员表明,远程医疗技术也纳入移动医疗范畴。

报告指出,移动医疗对于健康医疗行业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的技术,包括互联网,因为移动设备非常个性化,可携带到任何地方,价格极具吸引力,同时可以允许用户通过网络轻松、方便地访问信息。

报告同时介绍说,移动医疗在医疗行业逐渐向个人医疗转型的过程中,将会扮演重要的协助消费者治疗的角色,不论是在疾病治疗的早期,还是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均可控制健康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体重、血压和血糖指标。

Wasden告诉《健康医疗信息周刊》,他非常惊喜地了解到,这项研究印证了移动医疗的发展,完全符合产品创新的生命周期,“我们已经超越了那些处于技术前端的早期移动医疗技术的倡导者,而那些最有可能下载这些健康程序的人,或者使用了多种移动医疗设备的人,也正是患者本人。“这个发展阶段的成熟,打开了人们的视野,认识到移动医疗真正的影响力。我们并不是在随机地谈论我们能干什么,而是现在已经有什么了,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这一研究中,有关消费者的其他关键发现,还包括:

■ 59%的新兴市场的患者至少采用了一项移动医疗应用或服务;但在发达国家,只有35%。

■ 接近一半的消费者表示希望移动医疗能够帮助他们管理慢性指标(48%),药物治疗(48%)、综合健康(49%)。

■ 59%消费者希望能够改变他们查询医疗信息的方式,48%希望帮助增进他们与医师的沟通方式。

■ 消费者希望使用移动医疗的三大原因:更方便地看病(46%)、降低健康支出(43%)、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健康(32%)。

这一研究中,有关医师和支付者的发现,还包括:

■ 64%的医生和支付者认为移动医疗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可证明的商业模式还太少;此外移动医疗对患者行为的改变作用正在逐渐明显。

■ 支付者和供应商们认为,移动医疗变革的复杂性以及范围变化成为实施推广的障碍。公共机构的医生和支付者,则认为旧有的技术是最大的障碍。(63%的私人医疗机构的医生,及40%公共医疗机构的医生,在办公地点拥有无线网络接入环境。)

移动医疗第8篇

梦想开始的地方

智慧医疗包括两大内容: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设备(RFID、扫描仪等)进行患者的身份管理,形成HIS中的患者主索引(Master patient index),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约定的业务逻辑和网络协议,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后台中央处理机对收集到的庞大的数据进行逻辑上业务模型融合计算,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燕婕副主任指出:智慧医疗可以实现医疗服务领域的四大“梦想”——通过推广数字医疗,可以以很便宜的价格把现有的医疗监护设备无线化,进而大大降低公众医疗成本;实现信息在医疗卫生领域各参与主体间共享互通,将有利于医疗信息充分共享;实现我国医疗服务的现代化,提升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不难发现,移动医护正是实现智慧医疗的起点。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和大力投入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迅速普及,医院IT应用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虚拟化到移动化,利用各种智能终端、无线技术,实现一体化的业务。特别是Windows8推出后,市场将提供更多的移动终端供医院选择,届时,医生可以在病床旁通过无线智能终端调阅病人的资料,护士也可以通过扫描腕带和药品来精准护理,医护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病人信息的采集和利用。这对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王才有副主任认为,移动医护在数字化医院建设领域,是一个十分高端又现实的话题。“因为移动护理的实现,并不那么简单。其目的就是帮助医护人员尽可能地更加贴近患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护理中的差错。更重要的是,改善广大患者的就医感受。” 据了解,移动医护在医疗行业呈现整体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大型三甲医院,就连许多县级医院,都在考虑部署无线网络。

难点与实践

不过,移动医护对于数字化医院建设,确实又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具有很大的创新应用潜力,尤其是在病房这个特殊的场景中,移动医护的终端设备购买都属于基础设施的固定支出,而实际的应用门槛主要体现在无线网络的设置上,对于医院的应用场景来说,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病房墙体厚、病房结构复杂等造成的信号差的问题;二是无线AP间干扰、频繁漫游造成的系统掉线和反复验证的问题;三是无线网络的开放性特点,有可能造成患者信息泄露的信息安全问题。

锐捷网络医疗行业部总经理杨靖告诉《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移动医护工作的开展依托于无线网络全方位、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覆盖,只有实现医院无线信号全病区零死角覆盖、无线终端安全保障等,才能为移动医护顺利开展、提升患者满意度提供有效支撑。由于传统的无线接入技术存在着很多弊端,很多开展无线医护的医院一直未能达到预期的收益。为此,锐捷网络针对移动医护工作的三大障碍,推出了无线智分解决方案,实现了随时随地、连续高效、安全放心的移动医护无线网络保障。同时,锐捷网络积极与Intel及医疗软件厂商合作,共同在医疗业务软件系统、终端嵌入式技术等领域发挥各自的特点,共同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新任务和新需求提供一体化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在对数十位医院CIO调查后,了解到移动医护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体现在四点:为不影响正常业务,护士在移动过程不能因为无线漫游现象而使业务延迟或中断;在走廊和病房内部任何地方和角落都需要较强的信号;安装部署快捷,所有元器件都能够在发生故障时可快速定位,方便运维;绿色健康的无线网络,避免使用大功率、高增益的设备;安全有效,避免信息泄露。

移动医护的颗颗明珠

鄂尔多斯,蒙语意为“很多的宫殿”。在这片人口仅为195万人口的地区,近年来赫然矗立起一座数字化医院——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成为西北部地区医院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不可多得的一颗闪亮明珠,经验可全国分享。

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王志发院长介绍,该医院通过实施无线查房系统,实现了对输液、医嘱执行、电子三单、给药流程的全过程管理,提高了医护效率,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全院共有35个病区部署开展了移动医护,1400多名医护人员能够熟练开展相关操作。全院共配发200台PDA,120台平板电脑。每个护士站平均5台PDA,每个科室平均3台平板电脑。全院共有280个无线AP接入点,实现了全院无线网络覆盖。“我们感觉无线网的速度比以前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该院一位护士说。而这一体验的改变,正是来自于该院全面采用了锐捷网络在无线网络信号覆盖方面的一项独有的技术方案——无线智分方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是一座墙体厚实、甚至病区房门都包上了一层铁皮的坚固建筑,这给无线网络的部署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尤其是病区卫生间背后还存在着信号“死角”,医护人员走到这个角落开展移动查房、床旁护理时,总是找不到信号或掉线;而铁皮门也对安装在走廊里的AP所发射的信号带来直接的屏蔽作用,只要门一关上,病房内的信号就会受到严重的干扰。

通过比较传统的放装、室分等方法后,锐捷网络的工程师们最终创新性地设计了智分方案。即采用802.11n?的AP通过馈线连接6个天线,而且每个天线均安装在房间内。同时,为了不引起患者对无线信号辐射的过多注意和反感,锐捷网络特地将天线设计成一个电源盒一样的形状大小。这样一来,病房卫生间背后的“死角”问题就迎刃而解。

近期,锐捷网络在 “无线智分”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医疗智分零漫游解决方案”,创新性的推出了智分基站和智分单元。记者了解到,鞍钢医院之前的移动医护因存在无线漫游,移动医护业务开展并不顺畅,护士和医生投诉很多,院方希望有一个真正为移动医护量身设计的解决方案彻底实现移动医护业务顺利开展,以尝试的心态在一层业务区部署锐捷网络的医疗智分零漫游解决方案,而这一层业务区对部署后效果反馈超乎想象,“覆盖效果非常好,很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