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执法教育论文

执法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37

执法教育论文

执法教育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警察培训 法学教育 公安业务

系统、专业的警察法学教育是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可以说,警察法学教育对警察教育的发展、对培养合格的公安警察执法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警察法学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警察学历法学教育和警察培训法学教育。本文就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其对策谈点体会。

一、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的现状及问题

(一)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教育在警察培训法学教育中重视不够

1999年修正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党的十七大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作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2009年12月1日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时要求:在全面开放、高度透明的执法环境,必须更加注重树立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把这一理念根植于每一名民警头脑中,落实到每一名民警实际行动中,贯穿到每一项执法活动和每一个执法环节中。但在警察培训法学教育中,对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和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教育内容重视不够。

(二)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论证,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内容没有完整建立和形成

警察培训法学教育,长期以来是缺乏统一的完整教学体系。对各警种民警的法律专业知识培训教学体系既无完整的教学大纲也无统一教学计划,更无具体的讲授体系和框架,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教学内容的确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时教学内容的确立是根据执法形势的需要来确立的,属于应急性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没有认真调研确立和形成。据调研,不少的公安院校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警种民警法律培训,常常不分警种和层次,只开设刑法、刑事诉讼法或与公安执法有密切关系的若干法律专题讲座,民事法律基本没有涉及。这样进行法律培训,常导致培训民警法律知识的单一、缺少系统性,民警培训后无法系统掌握与自身警种和层次执法所需要的法律知识。

(三)重法学理论灌输和法律注释,培训法学教学与公安执法实践相脱离

公安院校的培训法学教学,仍存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灌输的多,一言堂的居多,教师上课,满足于法律的注释,缺乏启发教学,双向交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够。有案例教学,也就是老师从网上下载几个案例供培训学员讨论或案例对抗辩论。担任法学培训教学的教师没有深入到公安执法一线,收集公安执法实践中出现的典型有指导意义的案例。在培训教学中的教师也较少深入公安执法一线了解公安警察执法的现状、难点和热点问题。法学教学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法学教学,贴近实战,学以致用严重不够,教师常常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的法律条文到抽象的理论的解释,授课内容,没有贴近公安执法实践,教师对公安执法实践的信息缺乏了解和熟悉,授课无针对性,对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内容,授课吃力、讲不清、讲不透,更谈不上形象生动、准确,解决公安执法实际问题。

(四)民警培训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滞后公安执法新形势

公安执法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公安执法的疑难问题经常出现。但法学培训教学的内容,仍然是几年前就准备和编写好的讲义或课件。培训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远跟不上公安执法形势的发展变化。培训后的民警总感觉培训后没有新的收获,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五)时间极短的培训,无法实施完整的法学培训教育

目前各种警察培训不少,但大多数是分警种的极短的三至五天的专业业务培训,对法学教学内容根本无法顾及。由于培训时间短,课程内容多,不同警种的必需的法学教学内容无法安排。只能象征性地开设一、二个与本培训警种有关的法律专题讲座。如开办的国内安全保卫民警培训班,总共三天,只安排了一个国保管辖案件法律适用专题讲座(一个半学时)。时间稍微长的初任培训班和司晋督培训班,由于课程门类多,教学内容多,法学教育培训也只有象征性安排几个法律专题讲座。

(六)培训法学教育中的考试和训练基本上走形式

培训考试是所有课程或专题讲座全部内容的综合考试,法学培训教学内容只不过是综合考试中的一小部分,考试题目也是几年前就命好的题目,考试几轮后,所有的题目基本已全部泄密,每次考试就成为做练习而已。由于时间短,法学教学实训内容或训练基本没有时间安排和开展,实训内容和安排形同虚设。

二、造成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现状及问题的原因

1.警察培训教育对警察法治理念教育对警察执法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安工作是执法工作,良好的法治理念是执法的前提和思想基础。但长期以来,警察培训教育对此认识不够或没有形成共识。

2.警察培训教育没有真正认识到,公安警察的所有业务工作实际上都是执法工作,片面认为公安工作只是公安业务工作,培训中只注重公安业务专业知识培训,不重视法学知识培训和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培养。

3.警察培训教育由于对法学教育的片面和错误认识,在制定警察培训大纲或方案时,重点考虑地是如何提高培训警察的公安业务素质和业务办案能力,较少考虑如何提高培训公安警察的法治理念、执法理念以及岗位执法能力,必然导致培训教学中法学教育内容缺失或内容极少的现状。

4.导致警察培训教学民事法律知识培训内容重视不够的原因是,认为民事(间)纠纷是法院管辖的案件,基层组织调解的事情,与公安工作关系不大,但事实情况是大量的民事(间)纠纷与违反治安案件牵连在一起,不少的刑事案件、违反治安案件是民事(间)纠纷引发或延伸,与公安执法密切相关。涉案群众常常请求公安机关处理或调解,但处理案件的民警民事法律知识十分缺少,甚至空白。处理或调解群众请求的民事纠纷案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引发群众申诉、信访。

三、解决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对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

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警察其应当具备的岗位执法能力和核心执法能力及素质,制定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领导职务警察法学教育培训大纲和计划,在大纲或培训计划中,对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领导职务警察其应当具备的岗位执法能力和核心执法能力及素质应当具备哪些专业法律知识点作出明确规定,便于法学培训教学的开展和进行。

(二)实施贴近实战、贴近公安执法实际的法律专业培训内容,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措施

质量是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在职民警培训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贴近实际需要的警察实战训练和实践性环节的培训较少,警察培训教与学两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单纯完成培训任务的倾向。再加上现有培训内容陈旧、滞后,范围狭窄,缺乏针对性;任课教师缺乏公安执法实践经验,对公安执法新问题、新情况缺乏深入的研究,授课内容难以与公安实际执法相融合。这是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要真正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主要在于培训前就要组织任课教师深入基层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编写了贴近实战的培训教学大纲和讲义,并在培训过程中增加实战训练时间和内容。在职民警培训只有在培训内容上切实改变以往重过程轻实效、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从公安执法实际出发,突出实战训练和实践性环节的培训,才能较好地提高培训质量。

(三)采取适合在职警察培训实际的教学方式,是达到良好培训效果的关键

不能针对在职培训警察的实际特点因人施教,仍旧沿用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培训缺乏吸引力,学员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应付考试,培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采取切合公安执法实际的法律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剖析、典型案例经验总结和探讨等授课方式,能较好地提高在职培训民警的学习积极性,使在职培训民警易学、易懂、易会。只有在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单一的授课模式,注意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领导职务民警的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激发在职培训民警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训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具体对于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学基本知识的法律课教学,应把课堂上教师精讲与学员的自学、课堂讨论和教师辅导给合起来进行教学,彻底摈弃单一陈旧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注意课堂上提问、设问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教与学双向交流,切忌“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讲授的内容应少而精,重点突出,难点讲清讲透,以学员够用为原则。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执法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调动学员学习法律理论、法律基本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充满学习欲望,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

(四)改革对学员法律培训的考核方式

对学员法律课的考核要改变单纯以笔试定优劣的考试方式。要采取笔试、口试、动手操作能力、案例分析报告、案例辩论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笔试、口试的考题,应特别注重必备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基本知识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考核。考题应取消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填空题和简答题的题型,可采用进行分析、理解的判断题、辩析题、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等考试题目类型。

(五)担任培训教学的教师熟悉了解公安执法,是提高培训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要打破目前法律课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僵化的教学局面,必须让教师多接触、了解公安业务和公安执法的实践。担任培训法学教学的教师应定期到公安执法部门锻炼,努力使自己成为通专结合的“双师型”的教师,既具有较强的法律课教学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公安执法能力,同时有较宽广的法律知识和某一法律学科专门的特长。

(六)分警种和不同层次实施法律专业知识培训

公安机关是我国执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与其他执法机关的不同在于它的执法权限具有双重性质,即公安机关既行使公安行政执法权,又行使公安刑事司法权(立案侦查刑事案件和执行部分刑罚的权力)。公安机关这两个方面的执法权,根据公安机关内部执法分工,是由不同的执法业务部门及相应的警种公安民警来实施和完成的。目前,公安执法业务部门一线执法警种主要有治安、刑侦、经侦、交管、国保、缉毒、缉私等主要警种,每一个业务部门及相应的警种的公安民警所需要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是各不相同的,公安机关各警种的全部业务工作都是执法活动,公安机关能否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树立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关系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的树立。因此应当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和不同领导职务警察执法核心能力培养实施法学教育,才能适应新的公安执法工作的需要。

执法教育论文第2篇

自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全面开展以来,我局在市林业局和区相关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狠抓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在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以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着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现将学习动员、自我分析阶段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区林业局党委对这次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工作非常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局长×××同志任组长,局党委书记×××同志、局纪委书记×××同志、局总工程师×××同志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局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各项日常工作。制订了《××区林业局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就该项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内容、组织领导、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进行了具体规划和部署,做到方案落实。局党委明确要求活动要从局领导班子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加强监督和检查,明确责任,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做到责任落实。

二、动员教育,营造氛围

为了扎扎实实地搞好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工作,6月2日召开了全局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对全局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局长×××同志就如何抓好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作了重要讲话。随后,各单位、各科室迅速召开动员大会,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林业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学习市林业局《关于印发%26lt;市林业局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26gt;的通知》等,开展以“为什么要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为主题的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意义、目标任务、工作举措等。通过层层动员、学习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了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查找问题,切中要宣

在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自我分析阶段,我局采取多种形式认真查找问题。一是由局主要领导带头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开展“查执法理念、比执法作风、看执法行为”的讨论与交流活动。我们采取自己查、群众评的方法,分析单位和个人存在的问题;由林政公安科牵头组织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查找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监督制》执法“四制”的工作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执法工作制度,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把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二是要求每名执法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撰写一份字数不少于1000字的自我分析材料,在各自单位进行评议后上墙公示。三是召开行政相对人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听取群众意见。6月12日,我局邀请了20位行政相对人召开了如何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水平的座谈会,对我局执法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还发放征求意见表60余份,就执法语言、执法效率、执法程度、执法形象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过收集整理,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在于:个别执法人员执法理念存在偏差;个别执法文书不严谨;部分执法人员在自由裁量权适用上存在一定偏差。

执法教育论文第3篇

一、财会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现状

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都已经开设了财务会计相关的专业课程,但在对学生的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执业能力培养不匹配财务会计类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财会类专业的“技术应用性”特点要求专业建设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和执业教育”的结合。但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普遍表现为理论知识丰富,但知识应用能力差,不具备专业技能,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主要原因在于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实践性教学明显偏弱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僵化产学结合,可以促使会计教育与会计工作岗位零距离。目前,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明显偏弱,即使有实践教学,也大多数因为时间和经费的问题,使得实践性教学局限于形式,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执业能力的效果。

(三)考试形式单一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多是教材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评价全靠分数,这种评价方法并不全面。财务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做出决策判断。

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的执业能力较低,而且使得学生学完理论知识之后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执业资格考试,致使学生的到课率较低,而且课堂效果很差,如何将理论教学和执业教育相结合,需要进一步探索“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两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

二、“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培养模式意义与目标

“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两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即: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包含执业考试的科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要使学生吸取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兼顾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的获取。“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两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具有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的专门人才,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是促进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建设。财务会计类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财会类专业的“技术应用性”特点要求专业建设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和执业教育”的结合。二是培养具有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的专门人才。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普遍表现为理论知识丰富,但知识应用能力差,不具备专业技能,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改革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已经势在必行。三是提高教学效果。财务会计类专业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准备执业资格考试和执业能力训练,使课堂学习效果下降。通过“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能够轻松地获得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不但节省了学生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提高了大三和大四学生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培养模式实现的目标 一是深入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执业能力为主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专业能力分析,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三方面,根据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设置相关的课程模块和教学模块。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能力评价模式的改革等,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轻松获取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探索“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相结合教学培养新模式。新的培养模式以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为主,执业技能鉴定为重要补充。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是财务会计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条件,而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的获取必须以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为前提。为了适应就业市场,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取得执业资格和获取相应执业能力,将理论教学和执业教育相结合,需要探索“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两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三是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运用案例驱动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符合就业单位的用人标准。

三、“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一)新模式对课程体系构建的要求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使学生吸取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兼顾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的获取,在课程体系设置时,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执业教育培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分析后,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整合。综合财务类的知识,整合相关理论课程,使之结合更紧密,内容更紧凑。重点突出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适时更新课程。要使学生吸取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取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财务会计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如下:

(1)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一方面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学生执业资格考试和执业能力获取。为与执业考试内容匹配以及兼顾专业课程的连续性,可以按照初、中、高级的层次来设置,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会计等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开设财经法规和会计信息化课程,财经法规和会计信息化不仅是执业资格考试必考课程,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2)组织与工商类课程。财务会计属于工商管理这一学科大类,会计也属于管理类岗位,因此,财会类学生还须具备管理方面的知识。该知识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组织的一般运行规律,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特点和基本的管理原则,从而对其将来的财务会计工作方面起到知识的补充。这部分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等课程。

(3)金融类相关课程。财务会计工作除了核算之外,要涉及到企业的投资、融资等相关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对金融学应该有较深入的了解,包括对基本金融理论、货币银行、证券投资、金融市场等,学生通过认识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做好企业的投资、融资工作。

(4)通用类课程。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必须掌握很多工具才能应付工作和生活。而且现在的教育目标是不仅让学生成为专才,也要成为通才,所以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通用人才。一是经济学课程设置。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企业是微观经济中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中广泛涉及到产品定价、合同纠纷、增资扩股等经济活动,作为参与管理这类经济活动的财务会计人员,应该掌握微观经济学以及经济法等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二是计算机课程设置。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财务人员在计算机能力方面不仅仅是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进行文档处理,更需要精通常用的财务软件,对于复杂程度相对更高的财务分析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也要做到运用娴熟,从而能有效地利用这些相关软件进行理财决策。三是数理统计学课程设置。现代的财务会计不仅强调核算,更强调管理,即为管理层提供管理决策相关的信息,它需要对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因此,应该设置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课程。四是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为跨国公司或者涉及到跨国业务,财务会计人员除了核算国内业务外,还需要对国外业务的处理,在这种形势下,要求学生必须注重商务英语的学习。

(二)新模式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教学、案例驱动教学、模拟实训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情境导入与兴趣驱动、分层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的课堂,可拓宽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角度,开拓视野,使学习效果更佳。

一是情境导入与兴趣驱动教学法。情境导入与兴趣驱动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熟知的现实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完本课知识可以掌握哪些技术,处理哪些现实问题,从而对于学以致用有深刻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驱动下,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处理问题、提高学科应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这种融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大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二是分层教学法。基于学生兴趣以及毕业后就业倾向的不同,学生对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也不同,有些学生会注重实际操作能力、有些学生会注重科研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有些课程应实行分层教学,对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进行分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各有所长。

三是开发教学网站。开发教学网站不仅可以实现网络教学,而且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极大方便。教师可以把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挂在网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站答疑、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等,实现交互式教学。

四是案例驱动教学法。案例驱动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契合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是将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会计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模式能力评价模式改革 “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的教学培养模式要求采取新的能力评价模式跟踪培养效果,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程度。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多是教材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评价全靠分数,这种评价方法并不全面。财务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做出决策判断。因此,可以考虑在考试形式、内容上更加多样化,在一定比例的笔试基础知识的考核外,可增加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考察,如对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评价其财务状况;还可以对上市公司的投融资项目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这种评价方法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更能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四)新模式实践教学的改革 产学结合,促使会计教育与会计工作岗位零距离。学校可以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理论问题,与企业合作研究各个经济领域的课题,或成为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基地,为企业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等方式,使企业成为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1)全方位的校内模拟实训。利用ERP 实验室完成财务管理全流程进行模拟实践。ERP 实验室包含了企业运作的全过程,能包容营销、管理、财务、生产等各个方面的实验需求,综合性强,且具有仿真企业环境、模拟职能岗位、仿真企业流程等特点。ERP实验主要由软件、课件、案例以及师资培训等教学服务组成,旨在发挥软件开发企业培训教育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优势,通过与高等院校联合共建软件开发实训基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利用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该实验室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教学软件系统、硬件设备、企业经营管理操作单据、企业经营管理背景资料等整套方案,提供教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平台,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为学生提供多机会的顶岗机会,构建学校与企业的协作,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积累项目经验为目标的学生实践平台。另外,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环境乃至师资条件,与校外多家企业签订教学实训基地协议书,建立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营造一个带有职业氛围的实习环境,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做好实践性教学环节。聘请实习单位的高级会计师、财务经理、会计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同时把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前移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督促、配合学生实践单位,使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完成会计岗位实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与企业会计界的直接沟通和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上岗实践中反映出的会计教育薄弱环节提出的要求及建议。

(4)取得教学实训反馈。每年在毕业实习结束后,必须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组织学生与教师参加座谈,让学生畅谈在会计岗位实习、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同时反馈用人单位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详细分析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了解用人单位还需学生加强哪些方面的实务能力,并考虑增加这些方面的相关实务课,同时聘请有关专业人士担任这些课程的指导老师。

通过突出学生理论教学和执业教育的结合,深入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尤其是理论课程和执业资格课程的相关衔接,为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财会类专业“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两位一体教学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克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改革构想》,《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7期。

[2]刘淑华:《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有关问题探讨》,《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姚正海:《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第3期。

执法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政策执行力 评价指标体系 普通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3-02

目前,政策执行力研究正在成为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作为教育政策和体育政策之一的学校体育政策,它的有效执行将关系到我国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和新时期我国教育目标的预期实现。同时,学校体育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青少年体质的增强,进而影响着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为了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加强青少年体育,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学校体育政策和措施予以支持和保障。至此,学校体育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如何科学定量评价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能力和效力?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

政策执行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以普雷斯曼和韦尔达夫斯基在1973年对美国“奥克兰计划”执行的跟踪研究报告《政策执行》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政策执行研究包括3种研究范式和7种理论。其中政策执行理论以“行为理论”和“组织理论”最为突出。我国关于政策执行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一些相关论文,陈振明认为:“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和监控等各种行为,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把“政策执行”与“力”真正结合在一起,它既不同于传统行政法学中的行政行为执行力,也不同于中央文件中所指的执政能力,而是“执行力”概念在公共政策实践过程的延伸,是“政策执行力”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莫勇波认为政策执行力是能够准确理解政策的目标及方向,并通过精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对各种人、财、物、信息、法律、制度等资源进行集中调控和使用,从而达到有效调控政策、完成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目前,“能力”和“效力”作为政策执行力的核心词语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可,能力是政策执行的基础,效力是能力作用于政策执行各个环节而获取的结果,二者互为因果共同构成政策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因此,我们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的设计中,一方面要体现出执行主体学校体育政策时所具备的执行能力,同时还应体现出在这种能力作用下学校体育本身所发生的实际成效。

借鉴上述观点结合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概念界定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通过准确理解学校体育的政策目标、精心设计执行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对各种政策资源进行合理调度、控制和使用,有效完成学校体育政策任务、达到学校体育政策目标的能力和效力。

鉴于此,本文将研究层次确定在普通中小学校,评价指标的确定将紧密结合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特点,试图充分反映我国普通中小学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2.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通过定性分析,认为可以从“能力”(包括条件)和“效力”两个角度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划分为5个大的子系统,即个人执行力系统、组织执行力系统、学校体育政策(本身)系统、执行资源与环境系统、执行效力系统。前4个系统属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能力和条例范畴,最后一个则属于这种能力和条例作用下学校体育本身所产生的成效。同时,按照各个子系统的基本结构,结合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特点对2级指标进行分类,则可形成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基本结构框架模型。

2.2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1)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与依据

动用特尔菲法对国内学校体育和教育政策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在学校体育一线工作的普通中小学校长、体育教师及体育教研员共计25名,进行了前后两轮的专家问卷调查。问卷全部回收,问卷有效力为100%。

(2)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研究主要采用EXCEL软件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第二轮专家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统计量和非参数检验。

最后构建出了由个人执行能力、组织执行力、学校体育政策(本身)、(学校)执行资源与环境、执行效力5个一级指标,校长、体育教师、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政策和逻辑性、政策的清晰性、政策执行资源、学校执行文化环境、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学生体质与成绩、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12个2级指标和35个3级指标构成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

2.3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建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分析,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分解为不同层次的要素,构成递阶层次结构,实际上就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工作和结果。

(2)逐层构造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

研究共发放12份专家调查问卷,要求专家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最高层总目标层到最低层,分别对每个层次中的评价指标进行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从而逐层建立判断矩阵。问卷回收率,其中7份问卷所填数据合理有效,并通过一次性检验。

(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次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就是计算同一层次要素对于上一层次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值,层次单排序的做法是计算各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最后,计算综合权重值。根据上述文法,最后则可得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2.4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成

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并结合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特点,遵循指标选取原则,本研究最终确定了一个含有5项1级指标,12项2级指标和35项3级指标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1级指标:A1个人执行力(0.1543);A2组织执行力(0.1204);A3政策本身(0.1333);A4执行资源与环境(0.2281);A5执行效力(0.3639)。

2级指标:B1校长(0.5690);2体育教师(0.4310);3组织机构(0.2500);B4运行机制(0.7500);B5政策逻辑性(0.3024);B6政策清晰性(0.6976);B7政策执行资源(0.6786);B8学校执行文化环境(0.3214);B9体育教学(0.2983);B10课余体育锻炼(0.1787);B11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0.0873);B12学生体质与成绩(0.4357)。

3级指标:C1校长对学校体育政策的认识与重视程度(0.6786);C2校长对学校体育政策的领导能力(0.3214);C3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政策的认知与态度(0.5143);C4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政策的能力(0.4857);C5学校机构设置的合理性(0.1272);C6体育政策执行中学校各职能部门与体育教研组的协调、配合(0.2429);C7体育教研组的团队协作情况(0.2464);C8体育教师岗位职责的明确性(0.3835);C校奖励性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0.1930);C10学校约性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0.1795);C11学校监督评价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0.2616);C12学校从上到下体育政策信息传递渠道畅通、内容的准确(0.1671);C13学校从上到下体育政策执行信息反馈的及时、准确及有效利用情况(0.1987);C14政策的理论依据(0.4405);C15政策方案的科学性(0.5595);C16政策目标的明确性(0.4881);C17政策内容的具体性(0.5119);C18学校生均体育活动经费情况(0.2648);C1校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与体育器材设施情况(0.2996);C20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0.2573);C21体育教师的学历达标率(0.1018);C22体育教师职称结构(0.0766);C23学校执行文化的表层(0.2512);C24学校执行文化的中层(制度建设)(0.2747);C25学校执行文化的核心(观念、价值)(0.4741);C26课时开足率(0.5952);C27教学计划执行情况(0.4048);C28每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情况(0.2320);C29每周体育活动次数(0.2658);C30学生每天在校平均体育活动的时间(0.5022);C31每年召开全校运动会次数(0.3175);C32每年举行小型群体性体育竞赛次数(0.5093);C33学校长期训练的运动队数量(0.1732);C34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0.6607);C35学生升学体育考试成绩及格率(0.3393)。

本研究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依据体系结构划分方法,把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1级指标从宏观上划分为个人执行力、组织执行力、学校体育政策本身、学校执行资源与环境、执行效力5大系统。分别通过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所建立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和权重的确定,最后建立起了由5个1级指标、12个2级指标和35个3级指标组成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反映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内涵和特点。具有较高科学性和可靠性,为科学评价普通中小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现状和水平,明确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方法。同时,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也为基层学校有效执行学校体育政策提供了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执法教育论文第5篇

我局把行政执法工作作为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工程来抓。成立行政执法领导小组,完善普法组织机构,具体日常事务落实专人负责。根据全县依法治理工作要点,按照县政府法制办的要求,明确2009年我局行政执法工作目标任务。领导小组定时不定时地专题研究我局行政执法工作,督促检查到位,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干部职工配合抓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确保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二、加强法制学习,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职工法律、法规和政治理论学习,把学法、用法与依法行政,廉政勤政、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学习宣传民主法制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学习《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技术合同法》、《专利法》、《专利行政执法规定》、《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等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建立健全学法用法制度,把法制学习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着重提高执法人员和领导干部法律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

三、建立完善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

按照有错必纠和惩处与教育相结合原则,进一步明确不作为追究,错案追究和免于追究的责任范围。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目标管理,年初局与各执法人员签订了行政执法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负责,责任到人,将行政执法责任制与干部职工岗位考核评议结合起来。并制定了贯彻《行政许可法》的操作规程,对我局行政执法职权和范围,行政执法依据,行政执法目标、任务,行政执法监督的措施和办法,行政执法责任和奖惩办法,违法行政行为责任追究等措施作了具体的规定。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保障了科技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四、抓好法律宣传教育,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

搞好法制宣传教育是“五五”普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局一是通过组织专题学习,发放学习资料等形式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各类科技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了“科技三下乡”、“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宣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除宣传实用科普知识外,还对科技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宣传了《科普法》、《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广大群众相信科学,消除封建迷信思想。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深刻领会了民主法制思想的精髓,全面准确地理解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精神实质,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和国家法治的统一,增强了学用用法和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自觉性。

执法教育论文第6篇

县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县行政机关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发[20__]67号)和我局《关于印发%26lt;__县人事局开展效能建设暨“两项活动”实施方案%26gt;的通知》(*人[20__]22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局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我局是在1990年2月经县劳动人事局分设而组建,编委办公室挂靠我局,现有在职在编人员27人,男性20人,女性7人,内设机构包括办公室、公务员管理股、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股、工资福利与离退休股、考试培训中心、人才交流开发中心和机构编制管理股。

单位主要负责全县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宏观规划、结构调整和宏观管理,组织实施国家和省制订的人事政策、法规;对政府系统人事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服务;负责全县国家公务员队伍管理工作;负责全县人才资源规划、开发工作;研究拟订全县人事制度改革规划、实施办法;综合管理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等。

二、活动开展情况

1、活动简介。我局此次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活动从20__年4月下旬开始至7月底结束,第一阶段是广泛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主要是召开全体干部会议,认真学习文明执法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第二阶段是组织全局干部认真学习讨论,提高认识,主要是开展自学,以党支部为单位,围绕人事编制部门在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中如何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开展《公务员法》等配套法规知识考试;第三阶段是查找问题、主动整改,主要是紧密联系各自工作实际,对照活动的目标要求,写出剖析材料,制定整改措施,制发__县人事局“两项活动”征求意见表,深入服务单位征求意见;第四阶段是巩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关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人事编制干部文明执法的水平和能力。

2、具体作法。我局在严格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剖析,做到“三抓三促”,实现了预期目标。

一是狠抓组织领导,促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自收到*政办发[20__]67号文件后,便及时召开全局干部会组织了学习,组建了局开展“两项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局长朱仕福同志为组长,局党组书记朱其国为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副局长王天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局工会主席、办公室负责人周贝安同志、办公室副主任王晓勇同志为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制订印发了《__县人事局开展政府效能建设暨“两项活动”实施方案》(*人[20__]22号),于5月中旬召开了动员大会,再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而形成了抓领导,领导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为开展好文明执法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抓活动载体,促文明执法教育效果不断增强。在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中,为保证学有实效,要求每名党员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学习体会。并要求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抓督办落实,严格按照活动方案落实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与此同时专门组织全局干部开展了以“依法行政、执法为民”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和在执法活动中如何做到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有机结合等学习讨论,通过讨论,提高了遵纪守法观念、自我约束能力、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的能力。针对干部实际,积极组织全体干部开展《公务员法》等配套法规知识考试,有效的增强了全体干部在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中能够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制发了__县人事局“两项活动”征求意见表,组织专班,通过深入县直各服务单位和向乡镇政府邮寄意见征求表的形式,广泛征求服务对象们对人事编制工作的意见和看法,并提出对我局文明执法活动开展情况的建议,积极鼓励全局干部结合工作实际,撰写稿件,到目前为止,党员干部写

心得体会文章27篇,撰写理论调研文章3篇,举办了学习专栏一期。通过这些活动载体,大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力促进了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是抓“三个结合”,促业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在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坚持文明执法教育与创新人事编制工作机制相结合。在活动期间,通过六查六看,进一步明确了人事编制工作的重点,理顺了工作思路,做到了让人事编制工作自觉地服务于“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战略目标。二是坚持文明执法教育与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相结合。继续坚持政务公开优质服务承诺制,开展“一站式”服务,推行“阳光作业”,增强人事编制工作透明度。进一步弘扬“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清茶解渴、一腔热情办事、一声祝福相送”的机关作风,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人难找、事难办”的衙门习气,强化了服务意识,转变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人们关注的“录、晋、调、评”等热门话题,一律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政策公开、指标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三是坚持文明执法教育与“争先创优”活动相结合。在活动开展中,我们既注重组织大家学习政治理论、法纪法规,也注重组织大家学习人事业务、电子政务操作技能,强化“工作要争先、服务要争先、业绩要争先”的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打造一支“作风优、学习优、素质优”的党员干部队伍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

我们在严格按照局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对照20__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检查考评细则,通过组织全体干部自查自纠和查摆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所公开的内容尚不够全面,应主动公开的信息没有公开,同时没有及时更新相应内容;二是________方面,存在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力度不够,没有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为改进存在的不足,我们将在下一阶段的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中,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机构和组成人员,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干部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比如在防震救灾方面的科普知识,提高全体干部的应急救援意识。

执法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预备警官 公正执法 意识 培育

中图分类号:D613.15 文献标识码:A

公正执法不仅是警察制度本身的要求,而且也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警察作为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者,法律所追求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必须由警察等司法人员来实现。公正执法既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人民警察履职的基本要求。公安院校所培养的预备警官是未来公安队伍的主要后备军,通过对他们在校四年的培养,必须使他们形成公正执法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将来成为合格的人民警察。

1 公正执法意识的内涵

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识是指人的自觉心理活动。即人们对客观世界自觉能动的反映。包括以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为基础的对客观现实的总体认识。作为人们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法律意识是公民的法律情感与法律观点的总和。法律形式观和法律价值观是法律意识的内涵。法律意识离不开规则意识,因为治理社会离不开现代法治所确定的规则。

公正执法意识是当代人民警察基本的法治理念。公正执法意识的核心是忠于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作为人民警察,其一切执法活动必须符合宪法原则和法律精神。在执法意识上,必须形成法律至上的理念。人民警察是法律的坚定维护者和执行者,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不论何人违反了法律,人民警察在其职权范围内都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给予处理,必须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基本原则。在执法过程中,权力的行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反对一切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不得办关系案、人情案,更不得徇私枉法、知法犯法、执法害民。

公正执法意识的保障是执法程序合法。严密的执法程序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基石,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作为人民警察必须深刻认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程序与实体并重的理念,执法办案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坚决避免因程序违法而导致人民群众对司法人员执法公正性的不必要怀疑。

公正执法意识的行为标准是执法文明。要把对热爱群众的深厚情感体现在我们人性化的执法活动中,坚决在执法过程中简单粗暴及冷漠生硬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公正执法意识的结果是公平正义。我们评价执法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看我们的执法是否公平,这也是公众诉求所期待的终极目标。法理民情事理是否相协调,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否有机统一,是我们判断执法是否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准。只有严格公正执法,才能有效缓和甚至化解社会矛盾。只有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严格公正,公众才会信任执法,信服法律,社会才会和谐稳定。

2 当前预备警官公正执法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公安专业教育而轻视公安法学教育

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注重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很少考虑到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在培养过程中缺失了对学生文明执法、忠于法律的意识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公安专业的课程较多而且需要课程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复的地方,占用课时较多,完全可以将专业课程内容加以整合,安排出法律课程。公安理论是一种经验和技术理论,除了在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外,关键是将理论加以实践。公安机关是一种执法活动,必须公正公平,需要执法人员有工作执法意识,因此,公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重视法学教育,注重公正执法意识的培养。

2.2 法律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培养学生公正执法意识

据我们掌握的信息,目前全国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在开设法律课程时,不仅开设的法律课程的门类少,而且大多注重刑事法律课程的开设而忽视民事法律课程和经济法律课程的开设,体现了重刑事而轻民事的传统观念。该观念容易使学生产生重刑事打击而轻视人权保障的思想,因而在执法过程中容易导致执法不公,侵权扰民的现象发生。当代公安工作要求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做到打击违法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打击违法犯罪不再是公安工作的目的,而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权的手段。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新的背景下,公安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而公安教育必须为适应新挑战进行大的调整。作为预备警官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播法律知识的主要平台,而且也是培养预备警官执法理念的重要平台。因此,公安法学教育必须在法律课程的开设上精心设计,既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又要能够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法律意识的熏陶。

2.3 对警察意识的培养认识片面

对于公安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警察意识是公安院校的特色和优势,但目前这种特色和优势不明显。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些公安院校对警察意识的培养认识片面。一是强调服从意识和纪律意识而忽视法律意识。诚然,服从意识和纪律意识对于一名合格警察来说非常重要,每一名警察都必须置身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从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务大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警察的天职,公安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自律的纪律意识。但是我们同时应当看到,警察肩负着执法的神圣使命,惩治违法犯罪,保护一方平安离不开警察的严格公正执法。因此,公安院校在加强服从意识和纪律意识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二是将警察意识的培养等同于警务化或军事化管理。没有意识到警察意识是一种理念,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养成才能形成,而警务化管理仅仅是一种管理的形式或手段,仅仅依靠这种管理的形式或手段不能培养学生的警察意识。

3 预备警官公正执法意识培育的途径

3.1 公安法学教育必须突出对学生公正执法意识的培养

公安法学教育在于培养懂法律的公安专门人才,在将来的执法过程中,他们的业务能力、素质水平及执法效果将直接影响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作为一名警察,如果不具有公正执法意识,那么他就无法成为一名高素质的警察。

在预备警官的培养过程中,传授法律知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如何使学生形成公正执法意识。学校培养人才就如同工厂生产产品,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据质量的不同可分为“正品”、“次品”、“废品”及“危险品”,而一个学校依据其不同的办学理念及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样会培养出不同品格和质量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培养预备警官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培养“正品”,尽可能少地出现“次品”、“废品”,尽最大努力避免“危险品”。基如此,公安院校在法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公正执法意识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既要在课堂上在传播法律知识的同时必须灌输公正执法理念,也要在课余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公正执法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在各公安院校已经毕业的从警人员中,笔者认为都应该有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以反面典型警示学生,以正面典型鼓舞和激励学生,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或举行主题班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公正执法意识。

3.2 设置科学合理的法律课程体系

科学设置法律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正执法意识。因此,我们在法律课程的设置上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首先,基础法学理论课程如“法理学”等必须开出,并且还要保证足够的教学课时。不能像现在有的公安院校一样,不开法学理论课程而注重法学实体课程。事实上,法学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核心课程,预备警官能否真正成为法律人,能否自觉形成公平正义意识,离不开法学理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此外,预备警官是未来的执法主体,他们的执法活动离不开实体法和程序法,他们对实体法和程序法能否熟练掌握,直接关系到他们执法水平的高低。因此,与公安司法实践关系紧密的一些法律课程,诸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课程也必须开全,这些课程不仅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执法人才不可或缺,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公正执法意识也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对于开出的法律课程必须保证其教学课时。我们应当将法律课程加以整合,突出重点课程,不必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执法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路政执法;人员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我国的公路网比较庞大,公路路政管理需要大量的路政执法人员参与管理。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路政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实际培训的效果较差,使得路政执法的效果和执法人员的形象不佳,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路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进行改革。随着近些年我国公路建设水平的提高,对路政执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路政管理法制化等理念逐渐实行,未来的路政执法必然需要高素质的队伍,采用高科技的设备,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路政执法人员培训显然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路政执法人员培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的发展。

1 公路执法人员培训的现状

公路执法人员的培训,主要依据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公路路政执法规法标准》、《公路路政执法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实施条例》、《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以及地方出台地一些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在实际的培训中,除了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要对路政执法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的培训,这三部分组成了路政执法的教学大纲,但是目前我国的路政执法人员培训中,比较重视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学,对于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差,影响了路政执法人员工作的效果。

2 路政执法人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落后

在路政执法人员的培训中,主要讲解教材的知识,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现在使用的教材,已经发行了很长的时间,教材上的内容已经与工作实际不符,知识缺乏先进性和适用性,路政执法人员学习这样的知识,显然无法满足公路行业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很多教材的编写和设计,没有考虑到学员的特殊性。路政执法人员培训的对象是在职人员,以业余的时间学习为主,与普通院校的学生不同,因此,现有路政执法人员培训中的大纲、教材和制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际的培训效果。

2.2 学员的自身素质不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路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属于继续教育的方式,需要人员自身具有一定的素质和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对路政执法的知识进行学习,但是目前接受培训的人员中,具有高学历的人员很少,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的数量也比较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很低,导致路政执法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大多路政执法人员掌握一定的技术,但是不懂得如何去管理,缺少具有足够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训出来的执法人员,无法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近些年,随着路政事业的发展,执法人员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开始进入到路政执法的行业中,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与公路行业快速发展的势头相比,路政执法人员的素质,还是无法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2.3 师资力量不足

无论哪个行业的培训,培训教师的素质都非常重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路政执法人员培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路政执法的培训中,教师主要有专职和兼职两种,专职老师属于文化转型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不了解路政执法的工作内容,无法结合路政执法的实际情况,因此培养出来的学员,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好,可以按部就班的工作,遇到突况时,很难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路政执法中的兼职教师,与专职的教师刚好相反,大多是岗位上的骨干人员,具有丰富的路政执法经验,了解各种工作中的突况,但是由于这些教师没有教学经验,不了解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教学方法运用的较少,由于这些兼职教师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备课的时间有限,也会影响到教学方案的实施,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方式上,大多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没有任何的实践环节,有些老师会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但是提高的水平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变化路政执法工作的需要。

3 路政执法人员培训的对策

3.1 执行新的教育理念

路政执法人员培训,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执法人员,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职业技能,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经过相应的培训,执法人员必须熟练的掌握各种执法的知识,如超限的检测和治理等,同时具备足够的职业道德,成为一个有文化、守纪律的执法人员。路政执法职工的培训,不应该是单位的负担,而是促进单位发展,提高路政执法水平的基础,对于路政执法单位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培训中,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设教学所用的基础设施,如果条件允许,尽量提供学习人员实践的机会,结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路政执法人员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其实践能力,使其完成培训工作后,能够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3.2 改革教育的机制

由于路政执法人员分布比较分散,在传统的培训中,很难进行统一的组织,培训的时间、课程安排和考核等,没有统一的组织负责协同管理,导致教育计划制定困难,教学时间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如果采用统一组织管理的方式,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任务分派到具体的部门,共同做好路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优化考核的方式,把教学内容量化、细化,有具体可以考核的目标,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可以将学员日常的表现,纳入到工作考核中,提高路政执法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可以主动去学习知识,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内容,让培训环节成为促进职工进步的重要保障。

3.3 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由于路政执法培训的特殊性,常规的教育方式,很难快速的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结合有效的奖惩制度,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在实际培训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在集中培训的同时,鼓励执法人员自学。根据路政执法的实际情况,加强执法人员的自学,将集中培训建立在自学的基础上,定期培训班的存在,不仅是让执法人员接受新的知识和理论,还是对前段时间自学情况的检验,使得集中培训不在流于形式,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培训的作用。随着科技和管理水平的发展,路政执法也日新月异,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更新速度很快,一次两次的短期培训,虽然可以暂时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但是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无法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因此路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应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通过多个短期培训,组成长期教育的机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定期邀请相关的专家,以讲座等形式,向学员传授先进的理论知识,了解路政执法的现状,同时组织培训中表现较好的人员,到上级的有关部门中深入的学习,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

4 结语

路政执法是保护路产、维护路权的重要保障,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由于我国路政执法人员自身的素质较差,无法接触到先进的管理知识,导致路政执法的效果较差,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现有路政执法人员培训方式进行改进,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机制、多样化教学方式等,提高路政执法人员培训的水平,从而提升路政执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连义.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问题与策略探讨[J].科技资讯.2012(11):77

[2] 李淑香.试析如何优化我国公路路政的执法环境[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13):296

[3] 谭湘邕.论公路建筑红线控制区在路政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0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