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项目论文

体育项目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8:20

体育项目论文

体育项目论文第1篇

对大型体育项目而言,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要体现合理性与必要性,并对资金的去向和用途进行充分的论证,以保证资金能够得到正确的使用,达到预期效果。尤其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大型体育项目专项资金的安排要突出重点,对体育事业发展急需和必要的专项要列入到当年预算之中,对极为紧迫的项目要优先安排;此外,还应在资金使用方面最大限度的增加透明度,通过对每一项预算的细化,保证预算的每一项目与每项支出都能够落实到位。而为了保证资金的正确使用,还应对已执行的专项资金进行分析与评价,保证其位于同类用款单位或同类项目支出的合理标准(合理范畴)之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尽量专项资金中的人员经费加以控制,以使专项资金预算可以反映资金的最终用途,使资金的使用结构更加合理和合法。

二、大型体育项目财务审计的实施原则与步骤

1.大型体育项目财务审计的实施原则

自“十”以来,在中央力行节俭之风的大氛围中,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体现以下实施原则:

(1)全程跟踪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原则。跟踪审计是动态审计的突出表现,在大型体育项目中,要全面跟踪体育项目的行进方向和程度,对其所涉及的资金加以审计,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跟踪审计的预防功能,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在监督方面,要重点关注市场开发与财务管理职能,通过对市场开发的监督审计,不断规范大型体育项目相关机构商务活动能够符合既定的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只有这样,市场开发和后续工作才能公平公正的展开,才能确保科学合理的使用资金,避免防止超范围、超标准列支。

(2)坚持内部审计和外部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在大型体育项目的专项资金使用方面,要创新审计模式,在项目内部设立财务审计部门,全面负责组委会的日常审计工作。当然,随着筹备资金的增多和体育项目的逐步开展,对内部审计造成的人力、精力等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此时,要注重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吸引外部审计力量及时介入,以便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减轻其压力。

2.大型体育项目财务审计实施步骤

(1)在大型体育项目开始时,就应该对其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比如,可以从测试赛审计着手(如果是竞技体育项目),在不断熟悉赛事环节和竞赛规程的过程中,保证正式比赛能够顺利实施。这种做法不但是对赛前工作一种检验,对所承办比赛项目的模拟测试,也是对所有参与审计人员的审计热身,在测试审计借助之后,审计人员能够在更为熟悉赛事环节与规程后,为后续的正式审计、确定审计重点等工作奠定基础。

(2)在大型体育项目进行过程中,审计工作要重点关注市场开发层面,对运作程序加以监督和规范。此时,要特别注意市场开发工作的复杂性和突变性,通过分层次、抓重点的方式,一方面要对已经签订赞助合同的单位进行梳理和监督,另一方面,要对专项自己的执行情况加以逐项核对。尤其对那些在合同中未注明的资金、实物等予以询价,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3)对大型体育项目的审计要突出重点,在决算审计方面分配必要精力。在这一过程中,要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比如要审计代表团收取的费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违规收费的现象;也要对专项经费进行审计,看其是否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是否存在挤占和挪用的情况。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体育项目中的各项资金支出对照预算标准进行审计,对那些超支和结余的特殊情况予以分析和最终评判,保证各项资金的收支都能用到实处。

三、大型体育项目财务审计的模式创新

1.动态审计模式

针对大型体育项目难以在财务上进行审计的自身特征,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开展动态审计:审计工作提前介入,全面了解和修改资金预算情况→项目中间通过跟踪调查,对各项会计报销凭证加以逐项审核,使之符合有关规定→做好大型体育项目结束后的审计工作,审计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纠正,并把审计报告结果向全社会公布,在社会监督中提升审计质量。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防止浪费,较少腐败。当然,在这中间,审计部门还要规范专项经费的使用,仔细对赛事活动的经费使用和帐务处理等进行动态指导与全面监督,最大限度的保证各项审计报告更加客观和完善。

2.审计与立法并进

经验表明,对全运会、奥运会等大型体育项目进行财务审计,对健全体育项目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其资金运作效益有很大帮助,并会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此外,财务审计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加以监督和评判时,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错误与疏漏,这对制止违反法规和违背财经纪律以及侵犯资财行为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3.跟踪审计模式

对大型体育项目专项资金的审计,关系到体育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审计工作应该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即开展跟踪审计。不但要强化对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财务监督与管理,还要对运动会赛前与赛后进行监督管理。在财务审计过程中,还需要对其中涉及到的经济活动以及实现的经济效益加以评判,通过挖掘和利用各种审计信息促进大型体育项目的全方位开展。这是因为,跟踪审计与普通的事后审计相比十分重要,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加强建设项目的管理效率,还能为建设廉洁、优质、高效的工程、项目提供帮助。比如,审计组借助对现场实时监督与对计量资料的严格审查,能够确保项目计量与计价具有高度真实性与准确性,提升工程审计质量。

四、基于财务审计的大型体育项目反腐机制的构建

1.理念决定未来

为了降低因审计缺位而导致的大型体育项目中的腐败,需在体育理念方面不断创新,为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我国主办、承办的一些大型体育项目(比如金牌体育或者奥运争光计划等)都方兴未艾,我们似乎也在倾举国之力培养金牌运动员,但是,需要承认的是,金牌运动员毕竟是十分有限的,绝大多数运动员都难以在金牌理念中成为佼佼者,而是成为金牌体育理念的殉葬品;同时,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已经呈现出不理想的状况,尤其青少年体质出现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思考将更多的转向资金用于金牌运动员的培养还是用于全民健身计划?如果肯定前者,一些大型体育项目就会接踵而至,场馆建设项目也会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财务审计、财务腐败就会随之产生;如果肯定后者,为了满足居民体育健身不断高涨的需求,就要对大众体育设施与场地进行全面规划和扩充。前者与奢华的综合运动会直接相关,后者关乎国民的体育健身和体育幸福感。

2.细节决定廉洁

从审计结果公告中可知,大型体育项目的预算、采购中出现审计问题的概率最高,金额巨大。因此,在经费支出管理问题上,要从细节入手,量力而行、量入为出,通过节俭创造高效。如在经费使用中,要对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关口进行严格审计,在任何一项决策制定之前都要对其合理性、可行性加以考虑,对实施成本进行准确的预估,以保证项目的透明化,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此外,相关部门要严格依据上级有关赛事决定,对明确申办自筹经费的环节,原则上禁止向上级财政申请补助。只有这样,才能在财政支出层面上严格控制,减少铺张浪费,降低腐败发生频率。

3.制度决定节俭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举国体制”的导向中,一些大型体育项目(比如全运会)和各类综合性运动会的开展缺失,对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建设成就、彰显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可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筹备一些大型体育赛事时,一些地方政府大搞面子工程,占用了大批专项经费(比如深圳大运会仅开闭幕式一项就耗费2亿多人民币)。这种铺张浪费的做法和节俭办赛的指导方针是完全相悖的。为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就需要加强制度层控制,借助民主制度约束权力,尤其要做到审计关口前移,增强对滥用资金的防范。

五、结束语

体育项目论文第2篇

关键词:运动项群理论;营销策略;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理论准备

1.体育营销理论

首先要明确的是,体育营销运用了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方法及过程,是企业营销战略下的一种营销方式。在1987年美国的《广告时代》上就有了体育营销这个词汇。通常,我们可以将体育营销作两种不同的定义。其一,体育营销是指对体育产品亦或是体育产业进行市场营销,其营销主体是体育本身。其二,体育营销是指企业借助体育赛事或者体育活动对其产品、服务或是企业品牌开展营销活动,通过体育赛事的强大号召力与影响力来引起消费者对企业或其产品、服务的关注,进而达到提高企业声望、提升品牌价值,促进消费、提高收益的目的。本文研究的是第二种定义下的体育营销。

2.运动项群理论

运动项群是运动训练学中的一个理论。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与他的同事把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为“运动项群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运动项目因为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或相同的特点而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一个“群体”,而不同的“群体”又具备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中,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各比赛项目可以划分为哪些运动项群,而每个运动项群的设置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他们都具备哪些营销特征。这是我们在选择运动项目进行体育营销时所必需考虑的问题。

二、构建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思路

建立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是本文的核心,突出了本文试图运用运动项群理论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研究意图。其整体思路是,让企业在诸如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中开展体育营销时运用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弄清各个比赛项目的竞技特征,从而找到企业、企业品牌或产品与竞技项目特征的契合点或相似处,通过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逐步引导消费者在视觉、行为与理念三个识别层面对企业、企业品牌或产品从认知到联想、再到忠诚的价值提升过程。其目的是,首先让企业在开展体育营销时,除运用通常的一些营销方法外,能够针对具体的运动项目或运动员,结合自身的特征选择体育营销资源,使其营销目的更加明确;选择营销资源更加科学、合理;让消费者更清楚的了解企业及其品牌与产品;最终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其次是希望企业不要一味地专注于对“更快、更高、更强”或者“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追求,而是有的放矢地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品牌价值或产品特征与营销资源有机结合,让体育营销更富于逻辑性与科学性,从而真正体现体育营销相较之其他营销方式的价值所在。

三、系统建立

在系统建立部分笔者的总体思路是,将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引入到体育营销中,试图分析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提升的过程在体育营销中应该怎样表现。将二者结合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如何在体育营销中运用运动项群理论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运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来建立营销系统,更好地指导企业选择体育营销资源开展营销。因此,在将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引入到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必须以运动项群理论为基础,以运动训练、竞技比赛以及竞技项目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各运动项群的竞技特征及营销特征,看清在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营销资源的本质面貌。

具体做法:第一,分析在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下各运动项群在体能、技战术以及心理与智能方面的表现特征;第二,按照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逐一分析各个运动项群的营销特征表现;第三,根据对各运动项群营销特征的分析结论逐一提出营销对策。最终形成以运动项群理论为基础、以品牌识别与品牌价值理论为渠道、以体育营销为核心的运动项群营销系统。

四、结论

本文紧紧围绕体育营销这个主题来开展研究。运用管理学、营销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作为理论支撑,试图说明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营销来帮助企业提升其品牌价值,对整体思路进行概述,引入运动项群理论,对各运动项群的分类进行列表说明,构建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思路图。

参考文献:

[1]李慧.试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品牌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2010,(09).

[2]庄贵军.国货意识、品牌特性与消费者本土品牌偏好[J].管理世界,2006(07).

体育项目论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从明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的意义谈起,结合实践经验,提出自己在如何有效实现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方面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融入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学融入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学校体育设备与经费匮乏的局面,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感情。可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缓解学校体育教学经费以及教学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目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改革目标,体育课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门课程,需要足够数量的经费和体育场地设施作保障。有关调查数据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都面临着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运动器材匮乏的问题,而且用于体育教学的经费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可以很好的解决学校体育教学经费以及教学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因为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和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太高的要求,其器材可以根据学校的需求及经费承受能力来自行设计。而且这些运动项目的场地较为简易。总之,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设备简单以及低成本的特性,对有效解决学校体育教学经费和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对顺利开展学校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继承和发展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和传递知识的公共场所,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优势。相关理论和实都表明,很多的体育项目经过广大学校的层层推广与普及最终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的体育文化财富。可以说,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来可以使更多学生熟悉和了解这些民族传统项目的和锻炼方法以及其功能和作用,让更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活动中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中全面开展,来使我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们这一代获得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对策

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特点以及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有效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确立融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与民族传统项目的融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和有计划的融合。由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而学校体育教学有具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都适合学校的体育教学。因此,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时,明确确立和制定科学、有效、合理、明确的融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择选些最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强而且能很好体现民族精神并且是适合本校体育教学的精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彰显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意义。

(二)合理加工和改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之更好的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为了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顺利开展,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合理加工和改造。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并不是指简单地对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完全照搬或是简单的加工和改造,而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地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改造,提炼其实用性强,而且易掌握的成份,使之更好的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服务,让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最终目的,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着力提高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掌握水平

为了更好的做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除了要适时的对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使更多学生和体育教师明白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加深学生和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的感情,培养学生和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之外,还应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掌握水平,切实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民族体育理论方面的培训,培养出更多的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掌握水平较高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从而在有效提高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好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繁荣。

(四)切实加大对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课程经费的投入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保障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教学成功融合的重要前提条件。经费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为了保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加大对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课程经费的投入,着实改善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课程教学场地设施,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功能,将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三、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通过与学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来有效实现当前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完美实现双赢的目的,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解决学校体育经费和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而且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莉.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0(2).

[2]凌玲.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审美价值[J].百色学院学报.2008(5).

体育项目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98―03

2005年开始,教育部旨在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工作逐步推进,南疆高校为了适应当地区域的办学定位,加快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课堂的步伐。南疆校高体育课程内容在设置时尽可能符合学生个体的本身意愿,将满足学生的长期社会需要作为设项的目标和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常规体育项目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逻辑关系,根据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民族文化特点,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主项和副项,原有常规体育项目作为主项教学内容,少数民族体育特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作为副项教学内容,建立主副项教学体系,并在教学中实践,为南疆高校寻求更为广泛的体育教育模式拓宽视野。

1 研究对象

以南疆高校大学公共体育二年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副项学习经历的在校学生。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查阅大量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南疆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开展状况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相关文献,对其传承、发展的信息进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全面有效的参考资料。

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7.5%。其中男生200份,女生100份。少数民族学生140份,占总数的47.5%。试图通过调查了解统计学生对以往和现行所开设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心理态度、掌握情况、心理预期反馈等相关信息。

2.3 访谈法

对南疆高校的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随机访谈,以全方位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展的相应反馈信息。

2.4 实验法

本研究通过对所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掌握难易程度、运动负荷强度、项目特点、性别倾向等指标进行试验与论证,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形成数理统计意义的数据,直接推动本研究结论的正确得出。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副项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

公共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确定,体现南疆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性很高,这是因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族地区院校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表1所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副项的认识程度主要集中在一般了解上,比率为45.8%,约占调查对象的一半;非常了解和了解的人数,分别占到样本的12.9%和31.9%;不了解人数占到样本的9.2%。其中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相比,在了解程度上有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学生非常了解的比率约是汉族学生的2倍以上,而汉族学生中不了解的比率则比少数民族学生的要高。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其民族特点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上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表2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目的,排在前4位的是增强民族文化的了解,强身健体,提高审美情趣,为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希望增强民族文化的了解占调查人数的79.7%,强身健体占调查人数的50.8%,提高审美情占调查人数的41.7%,为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占调查人数的41.4%。

3.2 南疆高校公共体育主副项设置的理由及设计思路

南疆高校都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处,由于地域条件限制,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但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学府,承担着为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

为了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内容,有效而有序的纳入体育课整体教学。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与现有常规体育项目关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自身特点以及现阶段开展状况等因素,经过反复的研究讨论,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符合学生的本身意愿,即满足学生的长期社会需求,也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主、副项,并最终确定公共体育一年级主项教学以常规体育教学项目为主,副项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体育选取上以南疆开展比较广泛的项目,包括切里西、顶瓜竞走、赛跑跳、抢花帽、帕卜孜、打嘎儿、拍毛线球、抢花帽、麦西来普等9个项目纳入体育教学副项学习。副项教学内容5次课10学时,首先由任课教师网上系统申报,各体育部(系)根据具体情况统筹规划后,最终确定副项教学内容。

大学一年级体育课主副项建立,客观上满足学生学习常规体育的社会需求,同时也满足南疆地区高校学生了解、学习、传承南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一年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副项教学内容的介绍与推广内容,与二年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群组合班的提高内容相协调,实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普及与巩固提高的衔接一致。

3.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副项教学实施的合理性、可行性分析

3.3.1 对开设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副项进行试验对比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并与现代体育有机的结合进行体育教学,这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新举措。学生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生理机能的影响是否与现代体育教学内容具有相同的效果,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作用,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展开为期10个学时的实验研究。

从表4强度指标显示,实验组符合“有氧阀”心率值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属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锻炼价值极高又适合学校开展的健身项目,值得推广和发展。因此这些指标与现代体育有一定的同步关系,证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进行教学是可行的。

3.3.2 学生对现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副项纳入课题教学的认可度调查分析

学生对课题内容的设置是否认可,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授课内容符合学生的现实需求,能够积极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势必挫伤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学生能动性难以发挥,影响教学效果。

通过表5可以看出,在顶瓜竞走项目中有92.9%的学生认为合理;赛跑跳项目中有94.2%的学生认为合理;抢花帽项目中有90.6%学生认为合理;打嘎儿项目中有94.0%学生认为合理;帕卜孜目中有91.7%学生认为合理。从调查数据的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副项,纳入课堂总体设置是认可的。

4 对现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副项10学时分配合合理性得调查分析

4.1 根据项目特点分析合理授课时数及授课方式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就目前南疆高校开设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副项而言,各项的自身特点鲜明。如顶瓜竞走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发展人的耐力和平衡能力,技术动作简单实用。赛跑跳是塔塔尔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和协调能力。

帕卜孜和抢花帽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帕卜孜号称新疆民间的“曲棍球”这一项目身体对抗性强,技战术复杂,需要团队协作,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充分的体现力量和智慧的对抗,因此对个人素质及战术意识要求较强。

打嘎儿是一项娱乐性、游戏性很强的民间体育活动,要求队员反应灵敏,击打“嘎儿”的准确性要好。它不受场地、时间、人数的限制,比赛方法、规则简单,具有浓厚的兴趣性。经常参加“打嘎儿”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肢和下肢的肌肉力量,奔跑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投准、定位和定向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在游戏中得到新的发展。

基于以上是新疆各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得传统体育项目,对个人素质、整体技战术要求较高特点,这些项目适合多学时授课,并且可以作为整堂课教学内容。

4.2 学生对现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副项期望学时的调查分析

通过表6可以得知参与顶瓜竞走与赛跑跳项目问卷调查的学生,期望学时在6―8学时的分别是75.3%和55.6%,说明顶瓜竞走与赛跑跳等相对较为简单的项目,应适当降低授课时数,作为课的一部分丰富授课内容。而抢花帽、打嘎儿、帕卜孜三项目期望学时在12―16学时的分别是47.2%、58.2%、58.3%,说明这三项的学时分配应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适于整堂授课。这一统计结果,与此前针对项目特点所做的分析得出的各项课时分配原则、结论基本一致。

5 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副项教师业务水平调查分析

新疆南疆高校体育教师大多数都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也是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优势。如图l所示,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问题上,学生对老师的业务水平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调查中有80.2%的学生对老师的业务水平非常满意,11.3%的学生对老师的业务水平感觉满意,6.8%的学生对老师的业务水平感觉一般,1.7%的学生对老师业务水平不满意。

6 结论与建议

(1)南疆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可达到强身健体和培育技能的学习目的,也可以起到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民族感情的作用。(2)南疆高校师生对现行主副项授课体系满意度和认可度较高,而且在接受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具备一定的地域优势和文化基础。(3)南疆高校所开设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纳入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相应项目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各单项的课时分配、授课方式等环节仍有放多不足,需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细化论证。(4)通过教学论证和教学内容改革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中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健康向上的、适合体育组织教学的运动项目,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进入高校课堂,并在教学改革中进一步论证其标准学时分配,以明确项目的性别特征,细化男女学生教学内容的比例,并满足学生性别倾向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体育项目论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体验式教育;教育研习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121―04

一 前言

目前,教育技术职业人员队伍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素质有待提高,结构失调,人才不稳;偏重技术,轻视理论;缺少培训,后劲不足;科研欠佳,能力不够等[1]。那么,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教育技术职业人员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结构呢?教育技术职业人员还需要补充哪些知识、技能及道德情感来提高自身素养呢?这些已成为影响当前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2]。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教师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由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结合自身课程特点,通过与上海市怒江中学进行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体验式教育研习活动。并从中发现,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体验式教育研习可通过校内知识与校外实践的结合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在此过程中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教师素养。

二 基于项目的体验式教育研习概述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验式教育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开展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结合对相关理论的解读,我们将基于项目的体验式教育研习的理论基础描述如下:

1 项目学习理论

基于项目的学习[3](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就是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进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者充分发挥个人积极主动性,在实践、探索中获得新知、培养能力。相对于其他学习方式而言,项目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手脑并用的认知和元认知活动,它一般采用小组方式进行。在项目实施前期,小组成员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定的项目主题,之后根据项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协作。在协作过程中,为了有效完成项目主题,可能需要小组成员开展各种活动或收集阅读各种文献资料。最后,小组成员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选用合适的媒体来呈现项目成果。

2 体验式学习理论

体验学习旨在使学习者通过真实的体验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它尊重学习者的生活体验、社会体验和科学体验。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习者从自身经验出发,通过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技术支持等来促进自身发展。

3 教育研习理论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职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强化教师职前教育的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研习这一新型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应运而生。从本质上来说,教育研习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研究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活动,其基本原则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4]。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基于项目的体验式教育研习具有如下特点:

1 实践性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贯穿始终。项目的重点是学生通过体验式的教育研习来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对课堂知识如何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对教师这一角色获得更深一步的体验。

2 教、学、研相结合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既有课堂教学又有项目合作单位的教学,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中学习新知,又可以亲临教学第一线进行观摩。另外,学生通过项目开展,不仅可以获得项目组织实践的亲身经验,而且结合项目还可开展对课程或项目本身的研究,真正实现了教学研的完美结合。

3 实效性

项目的选择及开展都是具有一定目的并能获得一定成果的。对于最后的成果,要求具有实效性,能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其社会价值,同时兼具创新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4 多元合作

项目的开展如果只是停留在本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项目本身的实效性。为此,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寻找一方甚至多方的合作单位,在教师资源、硬件环境等方面提供帮助。

5 完整性

作为基于课程的教育研习活动,需要有完整的项目活动安排、相应的课程目标设计、活动领域规划、活动主题设计、活动过程督导、活动管理、活动评价、活动资源保障等,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上述性质也体现了基于项目的体验式教育研习与常规课程的区别。

三 项目过程简述

此项目周期为一个学期,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相互结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我们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及合作单位――上海市怒江中学的教学需求进行了实践过程设计,力图从师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来充分保证教育研习的效果。其实践过程框架设计图如图1所示。

其中,各个过程简要介绍如下:

准备阶段:此阶段主要完成项目确认工作。其中,为了更好的推动项目活动的开展,在此阶段即与项目合作单位―上海市怒江中学领导部门联系,由负责教学的领导层、校教研室等统一安排工作,提交项目名称。这样,既可以有效提高参与教师的积极性,又能保证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例如,本次项目的合作单位上海市怒江中学,其领导层对项目合作活动表现了极高的热情,并且表示其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课件缺失的困扰。另外,在硬件条件上,此中学共有24个班级,每个班级都配有多媒体设备。同时,学校还具有配套的电视台、广播台、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馆等。这些良好的信息咨询和查询条件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实施阶段:在准备阶段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自愿选择的前提下分配项目课题。课题确定后,学生围绕所选课题合作开发课件。此阶段所涉及的研习活动主要包括:合作开发课件、教学现场观摩、微格教学模拟、论坛沙龙交流和监督激励评价。其中,为了保证各个研习活动收到良好的实施效果,每个研习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完成一定的反思记录。以合作开发课件为例,学生需要填写的各种文档如下图2所示。通过填写如下文档,可保证学生对课件开发过程获得清晰的认识以提高课件开发能力。下图3所示为中期阶段所需填写的《课件作品需求分析报告》。

总结分析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并由项目指导教师、授课教师进行项目验收。在此阶段,学习者通过课题汇报的形式进行项目展示,并由学生、教师给予评价打分。同时,学生在此阶段需完成组内自评与互评,以反思总结自身的学习所得。

四 项目实践综合分析

为了对项目实施情况获得清晰的认识,在项目开展结束之后特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项目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取样。取样过程主要针对参加项目的学生及教师。至本论文成稿之时此项活动已开展三次,累计发放问卷125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回收率达95.2%。通过对问卷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为了使项目能够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应尽量保证师生交流时间,尤其是项目合作单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时间。在本次项目实施中,项目合作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平均为100分钟,可见,此交流时间对一个项目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可建立网上交流平台,通过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确保学生在正常学习以及教师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提高师生交流时间和质量。

(2)项目合作单位教师的参与态度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最终质量。调查显示,74%的同学认为指导老师对课件的影响较大甚至很大,26%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的作用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3)学科需求性差异。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中学阶段各门课程的课件需求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中,主干课程如数学、语文、英语、物理等的需求量是比较高的。而在这些课程当中,尤其是逻辑性强的数学、物理课程,要开发出质量高、效果好的课件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学习方面应有意识地加强此类学科方面的技术授课。

(4)提供交流时间与场所。除了前面提到的应用网络交流平台来保证师生交流之外,超过50%的师生反映,希望能够拥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进行交流和沟通。作为兼职指导教师,需要挤出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除了时间较短、变动性较大之外,交流场所也存在问题;对学生而言,只能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可见,交流时间与场所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障碍。

(5)专人负责,明确职责。调查显示,近70%的师生都表示,在活动开展中,应有专人对项目开展的各个阶段进行监督管理,并且在每个阶段,应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职责。对学生而言,需项目带队老师明确活动流程,解决项目过程遇到的软硬件问题;对指导老师而言,需配合学生的工作进度,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软硬件支持,从而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6)利于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的衔接。目前,教师教育专业化已成为世界趋势,师范教育发展问题也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被重新提起。而通过开展此项目实践活动,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从而缩短师范生融入教学工作岗位的时间。从图7也可明显看出,通过项目的实践开展可有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获得一线教学的经验。

(7)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创新教育指出,创新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而且还可有效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而此项目实践活动,始终以创新教育为其指导理念,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微格模拟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定教学内容来让学生自主设计教学活动,这种开放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组间教学观摩所产生的思维碰撞更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灵感。

五 结语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5]。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论文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实践教学的队伍中,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晶,李龙.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5,15(1):5-10

[2] 陈明选.目前高校电教人员的素质问题与对策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1999,(6):19-21.

[3] 高志军,陶玉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92-95.

体育项目论文第6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问题导向;项目教学;体育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115—04

Abstract:Sport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curriculum。The paper takes the project teaching theory as a foundation to make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the teaching for this curriculum and makes good progress。 I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for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to the general teachers。 Also, it tries to give a solution to the question that puzzled the gener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w we should teach and learn the curriculum like the sports management”。 The author hopes others may offer their valuable ideas after this study。

Key words:mission driving ;issue—oriented;project—based learning; sports management

体育管理学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在课程体系和学生专业培养中占有重要位置。长期以来,体育管理学的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考核也主要是闭卷形式。为了不断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实际分析与解决能力,在过去几年的教学改革中,该课程形成了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了由全部理论讲授向更多案例教学的过渡,但仍然无法走出理论学习的范式。而体育管理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应用性、实操性、繁杂性、多环节、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沿袭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很难走出课堂去体会创新的过程与方法并在体育管理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基于任务驱动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则是在体育人文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新的尝试。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问题导向下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在任务驱动下,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ng)”,使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职业能力并内化职业素养,从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

1项目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项目教学” (Project—based Learning)由英国的瑞恩斯(Reginald Revans)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随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围绕项目进行,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核心项目贯穿整个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设计操作性强、预期较好的项目来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将理论和应用结合起来学习,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项目教学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通过让学习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发展能力。强调体验式学习,注重反思性、行动性与合作性。项目教学法在我校两个年级已连续实施一年,实践证明,学生在学期结束后收获巨大。项目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发展,而职业行动能力正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图1所示)。本研究将以《体育赛事组织和管理》一节为例,介绍如何将项目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

图1学生能力培养结构图

2教学对象和目标

2。1教学对象

笔者在2009—2010年的上、下两个学期分别对社会体育系两个年级共4个班级尝试实施项目教学法,每一学年两个班级同堂上课,以下将以其中两个班级的教学情况为例,阐述该方法的实施过程。

2。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编写主要是采用ABCD模式,即A(audience)—对象:阐述教学对象;B(behavior)—行为: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能做什么;C(condition)—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degree)—标准: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程度。本项目的教学目标经分解后如表1所示。

2。3评价标准

评价是项目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能够促进教学的实施。项目教学中,制定评价标准的原则是:第一,评价标准要在教学进行前提出预期,使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学生会主动地使自己的学习进度与任务的预期要求看齐。第二,评价要基于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第三,学生对评价进程和质量承担责任。本次教学的评价标准将教学目标分解后制成表2所示评价标准量表,作为后期评价的依据。

3前期准备及方案制定

3。1课程分解

教师首先将教材中理论知识为核心和以技能为核心的章节分离,将后者设置成若干可操作性项目,并为每个项目分配课时数。根据体育管理学的课时总数,本节内容的课时数分配如表3所示。

体育项目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以黑龙江省15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当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黑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材内容等方面,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进行相应改革,并对此提出了具体建议.

0引言

体育课程建设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既是体育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课程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国内教育大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子迈得更快.所有这些,都对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对黑龙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扶,并提出相关建议,探索课程改革发展的对策,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对贯彻新的《全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中简称新《纲要》)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省属重点大学、一般大学中随机抽取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师范学院、哈尔滨建筑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牡丹江医学院、佳木斯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学院等15所普通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1992年以来,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和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和资料,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1.2.2问卷调查法在2005年黑龙江省高校体育院系部主任工作会议上,对黑龙江省5所城市中的15所普通高校发放问卷,发放调查问卷17份,回收16份,问卷回收率为94%,剔除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回收牢为88%.其中哈尔滨市7所,齐齐哈尔市2所,牡丹江市2所,佳木斯市l所,大庆市3所,问卷的填写者为各校的体育院系部主任或教学主任.

1.2.3数理统计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常规的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课程选用的教材

2.1.1教材来源调查结果见表1.黑龙江普通省高校体育课程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并不完全受到统编教材的束缚,而是以统编教材为蓝本,补充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且与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材内容(见表1).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材种类时,地方自编教材、学校注补充的教材内容、自编教材也占了相当的比重.

2.1.2教材内容的评价表2所显示的是被调查高校对当前体育教材内容的评价,教材内容在选取上,竞技性太强、知识稍显陈旧、体现生活性的内容还欠缺;但在反映体育教学目标和健身性上较好.由于教材的限制,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不甚理想,使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乃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产生相应的变化.

2-2选用教学模式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共有5种(见表3),各种教学模式均具有各自的优越性,也有其不足.从表3可知,在被调查的高校中,采用基础课+选项课的教学模式的学校最多,混合型和三基型次之,而混合型和三自主型模式甚少,俱乐部型模式还未见有实行,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俱乐部型模式是当前高校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高校在学校体育资源“软硬件”的建设上,还达不到目前新《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实施新的教学模式需一个转变过程和适应过程.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所有学校的体育课都是每周1次课,2学时,期末有2—3次理论课教学,并且是考什么教什么,致使理论课教学完全流于形式,在对待那些体弱、病、残或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8O%的学校开设了保健课,另有20%的学校实行体育课免修政策,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选修课的占36%.在对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的问题上,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开设课的学校太少,开设的课程也是流于形式

2.3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现状

从表4中可以看出,虽然当前黑龙江省部分普通高校庄_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认识上与新《纲要》提出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仍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一定程度的离散现象,反映出对公共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认识不足,急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定位不全,势必影响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制定不完整,并Ff1此引发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一系列的操作偏颇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学校体育“育体”功能的欠缺发挥.

“增强学生体质”一度被列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体育教学是否应该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这一命题有人也曾提出过质疑.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目标而不是体育教学的目标.调查表明.有48.6%的体育教师混淆了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构建及其实际运用中.对“教与学”关系的处理有待改善;对学生主体的需要及其个体价值的确认还有待进一步的重视;在教与学的目标转换机制有待完善.目前的体育教学目标几乎涵盖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的各个方面,并且,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目标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体育教师面对诸多目标所面临的问题是应该如何组织教学.或者说.在体育课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将是今后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调查表明,部分学校存在侧重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导致体育教育实践中单纯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或体质教育的出现.

2.4体育课程设置项目现状

在被调查的15所高校中,体育课共开设22个项目(见表5),其中拓展了一些项目,如定向越野、跆拳道、藤球、毽球.但过分集中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滑冰等.从总体看.依旧竞技运动项目内容较多.滑冰作为北方冬季运动项目在我省高校开展较好,这与其传统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而田径项目却只有5所高校开设,很少有学校开设田径选项课.这说明现行的田径项目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已被大多数学校所抛弃,各高校普遍在选项课教学中用身体素质练习代替了田径项目,这与新《纲要》的初衷是相悖的.而大多数学校,对具有健身性、民族性、体现时代气息的课程开设较少,如网球、游泳、体育舞蹈、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拓展等项目,对自然资源的项目开发、挖掘、利用于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更少.

课程内容在实效性、健身陛、科学性上,还应进一步加强,使学生们想学、想选,能找到自己喜爱和与今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促进“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

2.5体育理论课现状

2002年8月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一个学年按72学时推算10%只有78学时,按我省高校体育课绝大多数开没2年推算,整个大学阶段体育理论课时数大约在l416学时,在有限的14-16学时系统地讲授一门课程本身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在实践课中灌输、渗透.调查显示,只有27%1~高校每学年体育理论课达到8学时,67%的高校每学年体育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时数为4学时(见表6)

被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4所高校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健康教育、健与美讲座等,仅占被调查学校的27%.这与“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极不适应,调查表明,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没有统一标准,体育的目的和体育的功能被所有高校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33%的高校把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67%1~J高校把基本技术、战术和组织编排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而体育美学、体育文化欣赏、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如何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等,只有少数高校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这说明各高校重视专项理论,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尚有不足.

3建议

3.1完善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教材体系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从规定性向选择性方向发展,从教师价值主体向学生价值主体转化。从只注重身体素质向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应及时吸收新兴体育项目、娱乐性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体育教材在内容上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应结合专业和职业选择有利于未来工作、生活所需要的项目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利用在校所学到的锻炼手段来指导毕业后的健身活动.要实现教材体系多元化、乡土化,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的自主权,拓宽大学生自由、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突出个人和个性特点,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

3-2完善理论体系,保证体育理论课时比例实施到位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等特点,开设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实用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身体教育、运动与保健等,使学生真正懂得运用体育理论知识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体育理论教材既要考虑到近期效益,又要着眼未来,预见终身.理论教学内容要把终身体育、健康教育思想贯穿其中,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

3.3构建新型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

高校体育应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面向全体学生,扩大体育课开设领域,建立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和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

体育项目论文第8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普通高校;体育教学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各种养生导引术、武术技击、民间娱乐、游戏等,经历了几千年的承袭发展演变,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中的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适合在普通高校开展的项目众多,然而这些项目在普通高校体育中开展的情况值得呼吁。从众多高校的观察情况来看,拥有久远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似乎只能在武术这个项目上来体现。偶尔也能在部分高校的业余活动中看到毽球、跳绳、秋千、拔河等项目。笔者认为在高校体育课中应该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功能。为我国的现代化教育服务。为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

1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的历史与现状

1.1历史回顾

我国在晚清时代接受了西方文化,寻求自强救国的道路,为西方体育项目的传入提供了文化基础,同时也冲击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导致出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断代”现象。高校基本上没有开设民族传统体育。

1.2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的20年来,民族传统体育正逐渐打破民族与地域间限制 ,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使其大众化、通俗化,扩大群众基础,有些项目已具备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也占有了一席之地。随着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有部分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进行授课,但还缺乏大面积的推广。

2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

2.1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科学特色的健身术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演化发展的,它自然地融会了易学哲学、美学、中医学、兵学、内功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功五形说、动静论、刚柔说、经络学说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如当今的武术、太极拳 、太极剑、气功等。

2.2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提高素质、健体防身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如武术、气功的练习,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脏器官、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眼神等起到全面的锻炼作用,有利于身体的柔韧、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2.3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修生养心延年益寿的效用

武术、气功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修的特点。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4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艺术观赏性

武术、气功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不仅讲究内外兼修,而且还强调把这种内在的精气神通过外部的形体活动表现出来。这种外部的形体活动,不但要求动作规范,而且要求动作优美,富有鲜明的节奏感。

3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3.1有助于改善呆板的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丰富高校体育课的内容,扩大学生选项课的范围。伴随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受众多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3.2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它融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为一体。在古代的教育中就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今也已成为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不可缺少得一部分。其主要原因就是它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了“德、智、体”的三者结合,从而才得以继承和沿袭。

3.3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各族人民的基本利益和共同团结。在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我党将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主要任务。

4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几个途径

4.1广泛宣传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切体育运动的主要源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多是从民族传统体育演化而来。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独具民族特点的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2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意蕴,目前很多地区开展的民族体育竞赛项目,由于它本身具有民族性、表演性、娱乐性、竞技性、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而深受各族人民所喜爱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兴趣。

4.3高校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各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当地的民情风俗,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项目。总之,各高校根据周边环境,师资力量,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自身特色。

4.4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

1998年教育部对全国高等院校的教学课程进行新的调整,体育学类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人才和理论研究人员,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为普通高校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这就说明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有了良好的契机,各高校的体育竞赛中,应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目的是广泛宣传,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要大胆的进行改革、尝试。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开展的历史与现状,我国高校的分布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条件、途径等几个方面的论述。认为在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是可行的,建议在全国高校进行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涛.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6)

[2] 于志宁.谈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J].兰州大学学报(体育专辑),2001 , (29)

[3] 苏学良等.论民族传统体育及其专业设置[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