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7:26

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第1篇

为加快我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商贸流通发展的决定》(渝府发〔*〕98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为主线,加快商贸网络体系建设,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推进传统商贸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坚持发展商贸流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相结合,加快构建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市场法制监管、监测调控及商业信用等三大商贸流通市场环境工程体系建设,促进市场繁荣与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测调控相结合,推动商贸流通产业和谐发展。

(二)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一保(保障市场供应)、一建(建设城乡统筹商贸网络)”为抓手,完善县城商贸“十个一”和乡镇商贸“五个一”工程建设,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培育大企业、搞活大流通。到2012年,实现“四个翻番”、“两个突破”,构建三峡库区旅游商品“购物天堂”和“风味美食之都”,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区域聚合辐射能力明显提高。即到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总数、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总数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分别达到40亿元、64亿元、50家、4个;商业增加值、商贸从业人员分别突破10亿元、5万人。扩大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800万美元,外派劳务实现200人。

二、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三)打造商贸服务平台。加快城乡商业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打造县、乡(镇)、村三级商贸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县城商贸“十个一”工程,两年内至少建成一个中心商圈、一条商业特色街、一个综合批发市场(专业、特色市场)、一条餐饮娱乐夜市街、一个商业示范社区、一个物流配送中心、一家龙头商贸企业、一家四星级以上宾馆、一家餐饮名店、一个品牌展会。积极推进乡镇商贸“五个一”工程,各乡镇在2012年以前至少打造一个商业中心(商业集聚区)、建设一家品牌连锁超市、新建或改造一个农贸市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培育一家知名餐馆、一家星级农家乐。2009年底,全面改造或新建每个乡镇日用品和农资连锁经营超市,以及每个村级日用品和农资便民放心商店,确保两年内实现所有乡镇、行政村全覆盖。

(四)推进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构建农村商贸流通“六大”网络。一是加快完善以县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连锁经营超市为骨干、村级便民放心商店为基础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两年实现全覆盖。二是支持农资龙头企业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和技术服务,以及农机具租赁、维修等多样化服务,为现代农业提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建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三是大力发展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纪人、运销大户,着力打造从基地、加工到市场、配送、终端一条龙的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四是坚持统一规划、标识、协调价格、衡器、车辆、服装、管理及规范经营等“七统一规范”,着力打造点面结合、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五是大力发展城乡餐饮、洗染、摄影、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网点。授牌确认有实力、有信誉的服务企业、经营大户和专业服务队伍,建立上门服务和集中服务相结合的农民生活服务网络。六是充分利用和整合科技、信产、农业、供销、通信等部门的农村信息资源,搭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立集“信息、交易对接、咨询互动”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网络。

(五)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积极实施便民服务工程,发展护老托幼、维修、回收、洗染、美容美发、送餐服务、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等便民服务业,增强社区在家政、看护、保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汽摩、建材、家具、机电、化医、服装和农村消费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便民早餐、中式快餐、风味小吃及“农家乐”等社区餐饮,挖掘餐饮文化内涵,推进餐饮业特色经营,着力提升餐饮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引进商业企业落户社区,促进典当、拍卖、再生资源企业发展。鼓励城镇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社区创业服务工作。各乡镇要引导街道居委会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县商委、发改委、财政、劳动、质监、药监、工商、移民等部门要大力支持社区商业发展。

(六)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加快规划建设南北两岸货运中转中心,重点打造水天坪工业园、镇江精细化工园、丁庄溪、高家镇等物流园区,逐步构建各种物流配送布局结构合理、技术设施先进、运转畅达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引导本地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县外物流企业,重组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促进传统的货运部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化。鼓励有条件的生产企业科学设置供应链流程,逐步分离物流业务,积极发展理货、采购、仓储、分拨、配送等第三方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广现代流通方式,拓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电视购物等新型流通方式的领域。支持物流企业以多种方式与县外及境外先进物流企业合资、合作,建立与生产基地直接挂钩的农副产品配送中心。

(七)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加快完善和落实《*县突发公共事件生活物资应急保障预案》,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完善粮油、猪肉、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等日常生活用品和药品、棉被、帐篷、民爆物品等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持合理储备量。建立应急商品信息数据库,提高区域调剂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储备商品的管理及定期轮换,保证应急物资质量。县商委、物价、工商、农业、粮食等部门要加强对日常商品供应和价格情况的动态监测,强化预测预警,引导供给需求,维护市场稳定。

(八)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抢抓沿海梯度转移契机,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经贸合作,积极引进商贸流通知名企业。重点引进先进的营销方式、经营理念和流通技术,引导外资投向农村市场和流通现代化建设。吸引国内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我县设立连锁店和物资采购配送中心,推动更多企业进入零售企业全球销售网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商贸企业到县外及境外拓展市场空间,发展营销网络,将*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鼓励生产性企业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做强做大。加强与市内外其他区县(城市)服务贸易方面的往来,打破地区封锁、内外贸及行业分割,促进各种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鼓励平等竞争。加大农产品标准化出口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力度,力争藠头、榨菜、肉牛、药材等基地纳入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和农产品标准化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对肉牛、藠头等实行原产地保护政策。

(九)努力营造发展环境。加强商贸流通领域诚信建设,大兴“诚信经商”之风。鼓励商贸流通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逐步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健全商业信用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垄断经营、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低价倾销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建立产品购销随附单制、可溯源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切实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严格生猪屠宰、酒类流通、特种商品、危险化学品及民爆物品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发展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加强商业文化建设,将*神曲文化、民俗文化、三峡移民文化及风土人情融入商业设施和商业经营活动,营造商业文化氛围。

三、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四大家”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商委,负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机构和人员负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及协调服务。发改委要跟踪商贸流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国土房管部门要为商贸流通协调落实好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农业、畜牧、粮食、供销等部门要积极参与

农村市场的开拓,文化广电部门及新闻媒体要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旅游、统计、工商、质监、卫生、环保、交通等部门要根据职能职责,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全县商贸流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完善建设规划。坚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与旅游、金融、房地产、文化、体育等产业相促进,加快编制完善商贸中心建设、商业网点布局、现代物流发展等商贸发展规划。商贸流通主管部门对大型商贸设施建设要进行合理调控,在规划部门核发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许可证之前,由商贸主管部门出具商业网点规划的确认意见书。建立大型商贸设施建设项目监测系统,对网点数量、布局、结构及市场需求实施动态分析,引导企业投资行为。

(十二)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基金匹配机制,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基金预算从5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以后每年按10%增加预算,用于商贸流通产业建设项目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应急保供物资储备轮换和贷款贴息的部分费用,以及商贸流通十强企业的考核奖励和项目工作经费等。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业贷款利率差别化定价机制;大力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逐步降低餐饮店的银行刷卡费率;鼓励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向商贸流通业领域投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要向商贸流通产业倾斜。对年营业额1000万元以上的新办餐饮住宿、居民服务业的连锁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征收后全额返还,后三年减半返还;对年营业额100万元以上、且实际纳税在5万元以上的家政服务企业,年终按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给予奖励,由财政资金予以兑现。

(十三)加强发展扶持。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十强商贸流通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坚持每年开展“商贸流通业十强”评选表彰活动,对其法定代表人进行奖励。工商、质监、国土房管、环保、市政、卫生防疫、公安等职能部门涉及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收费,按收费标准的低限予以收取。物价部门要加强对收费的监督检查。市政等部门要大力支持商贸流通重点企业举行节日促销活动。加快推进工商企业用电、用水、用气同价。

商贸流通业第2篇

(一)市场体系趋于完善。一是建成威瑞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建材市场、朱雀农产品交易市场、畜产品交易市场等城区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建成凯尔亮、乐客多、海鑫广场、中天商厦、爱客超市等规模较大的零售购物中心;三是改造建设民百市场、广场市场、东关购物市场、东部开发小区市场等4个城区便民市场;四是建成10个乡镇便民市场;五是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376个、乡镇商贸中心1个、商品配送中心6个,初步形成承办企业为龙头,以乡镇商贸中心为依托,以农家店为基础的连锁化、规范化、网络化新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至目前,全县市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建成了县城有综合批发市场、片区有特色专业市场、乡镇有便民市场的格局。

(二)商贸经济总量不断提升。近几年,我县商贸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水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保持在14%左右。201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93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位列全市第一;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1.73亿元,同比增长11.02%;住宿餐饮业实现销售额4.2亿元,同比增长7.47%;2016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86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占GDP比重为34.5%。全县商贸业增加值达到5.1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17%。

(三)外贸工作持续向好。一是截至目前全县登记备案外贸进出口企业达44家,培育金武、富春、邦德等年出口额突破100万美元的企业3家,外贸队伍不断壮大;二是出台《出口农产品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出口畜产品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出口林果产品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出口产品备案基地达6.5万亩。三是近年来,县特色农产品已在东南亚、中西亚、中欧、北非国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赢得了泰国、印度、阿联酋、土耳其、伊朗、沙特、巴基斯坦、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消费者的青睐,且出口数量逐年增加,国际市场不断开拓。2015-2016年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500万元。

(四)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紧抓“互联网+”政策机遇,以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以促进农产品销售为主导,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引领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建成电子商务县级公共服务中心、18个镇级服务站、248个村级服务点,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全覆盖;二是建成电子商务培训中心,累计举办电子商务培训班14期,培训人员3400人(次)。三是建成县城仓储配送中心,西渠片区仓储配送中心,乡镇邮政所8个,村级“三农”服务站248个,新邮路5条,将快递服务业务延伸至行政村,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四是培育金樽宝、梭梭农庄、乐活沙宝、连古城、沙漠狼等网销品牌,打造羊肉、蜜瓜、人参果、沙葱等区域品牌,促进了我县农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2016年全县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额2.75亿元,同比增长150%,新增网店200家,总数达到615家。

二、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市场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不专业、不科学,不能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致使我县市场体系建设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市场建设主体经济实力薄弱,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少,建设内容标准化程度低。便民市场没有达到乡镇全覆盖,未能彻底解决据路为市的不良现象。

(二)对外贸易方面。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不优,初级产品出口量占比较大,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占比较小。外贸企业经济实力薄弱,出口量小,市场份额小,附加值低,加上产品进出口资金回笼周期长,致使有出口业绩的外贸企业不足外贸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出口退税不及时,挫伤了企业出口的积极性,致使部分外贸企业选择了委托出口,而不愿自营出口。外贸企业缺乏进出口专业人才,业务不熟练,影响了业务洽谈、合同签订、出口报关、费用结算、出口退税等手续办理。

(三)电子商务方面。农村电子商务没有盈利模式,电子商务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电商基础薄弱,经营主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底、工作经验不足、培训接受慢等,影响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施时间短,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网络代购代销业务不突出,特别是农产品上行困难。

三、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措施

下一步,我县将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任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力开拓外贸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狠抓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工作,助农增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保障商务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文化广场瓜果蔬菜综合交易市场、振祥物流园、鑫德综合市场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速度;规划建设煤炭市场、花卉市场、汽车市场、家具市场、粮油综合市场、农资农具市场、中药材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新建7个社区便民市场和东湖、红沙梁、大滩、苏武、大坝、蔡旗、南湖、红沙岗等8个乡镇便民市场;着力培育农产品冷链仓储体系,力争年内新增冷链静态仓储能力3万吨;以威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为依托,在全县18个乡镇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中转站,健全完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净化农村生产活环境。力争“十三五”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市场体系,促进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提升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电子商务政策理论、运营操作、巡回指导培训,计划年内培训人员电商人员2500人(次)以上;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泉山、东坝、西坝、环河4个片区仓储物流中心,建立物流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和信息共享功能,确保安全高效;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搭建农产品溯源平台,组建规范有序的农产品网货供应平台;建立电子商务线上服务平台系统,实现远程培训、数据统计分析上报、电商资讯等功能,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来源;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支持西北农产品运营中心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搭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三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培育壮大外贸队伍,按照“抓大、促小、育新”的工作思路,通过争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培育进出口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在继续保持葵花籽等传统产品出口优势的同时,力促枸杞、红枣特色林果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提升出口商品质量,宣传推介取得“三品一标”的商品,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出口附加值;狠抓外贸项目建设,争取项目资金扶持,鼓励富春等外贸龙头企业建设葵花等出口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升级改造出口产品深加工生产线,确保出口产品质量;加强出口业务培训,每年举办1-2期外贸业务培训班,聘请专家对全县外贸进出口企业负责人及业务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商贸流通业第3篇

1.1商贸流通业税负水平的相关指标定义

参考相关学者对税负水平的研究,本文选取以下四个指标衡量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税负水平:

(1)宏观税负:该指标反映了商贸流通业的总体税收负担,也是反映商贸流通业单位占生产总值的税收贡献指标。一般地,商贸流通业的宏观税负用商贸流通业税收额占生产总值比重表示,计算公式为:宏观税负=商贸流通业税收额/商贸流通业增加值×100%。

(2)边际税负:即商贸流通业的税收弹性系数,反映了商贸流通业新增单位GDP的税收贡献。其计算公式为:边际税负=商贸流通业税收增加额/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增量×100%。

(3)税收增额贡献率:该指标反映了商贸流通业的税收增长对我国税收增长的贡献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税收增额贡献率=商贸流通业的税收增加额/全国税收增加额×100%。

(4)税收协调系数:该指标反映了商贸流通业税收增长与商贸流通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税收协调系数=商贸流通业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税收协调系数的值为1,则表明商贸流通业税收增长与商贸流通经济增长之间完全协调;如果税收协调系数的值大于1,则表明商贸流通业税收增长是超贡献的;如果税收协调系数的值小于1,则表明商贸流通业税收增长的贡献不足。

1.2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税负水平实证分析

选取2005~2013年我国商贸流通业两个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计算各年份商贸流通业的税负水平相关指标。其中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税务统计年鉴》。

(1)宏观税负。对于批发和零售业,在2005~2013年期间,其宏观税负有不断增加的态势,且宏观税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商贸流通业宏观税负水平与全国平均税负水平之间的差距基本保持恒定。总体而言,我国批发和零售业的税负水平较高,换言之是超税负的。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即物流业),虽然2005~2013年期间其宏观税负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宏观税负水平总体上有逐年增加的态势,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减小。总体而言,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税负水平较低。

(2)边际税负。对于批发和零售业,在2005~2013年期间,其边际税负存在较为剧烈的波动态势,且边际税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而言,全国平均边际税负水平在2005~2013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则比较平稳。综合宏观税负和边际税负,分析来看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存在较大的税收负担。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2005~2007年其边际税负呈现平稳的下降趋势,在2010~2013年期间其边际税负又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但是在2007~2010年期间边际税负的波动非常大,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边际税负甚至小于零。

(3)税收增额贡献率。对于批发和零售业,在2005~2013年期间,其税收增额贡献率总体上呈现了提升态势,但局部波动仍然比较明显,特别是2006~2008年、2010~2012年期间税收增额贡献率起伏不定。同时,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增额贡献率基本保持了高于15%的位置,说明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增长对我国税收增长的贡献程度较高。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2005~2013年期间,其税收增额贡献率呈现了非常明显的震荡波动特征。特别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税收增额贡献率为负。同时,2005~2013年期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税收增额贡献率都低于5%,说明该行业的税收增长尚未给我国税收增长带来较大贡献。

(4)税收协调系数。对于批发和零售业,在2005~2013年期间,其税收协调系数变化比较平稳,都保持了大于1.7的高位,说明我国批发和零售业税收增长对整体税收增长的贡献是比较过度的,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处于高税负的状态。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2005~2013年期间,其税收协调系数变化虽然也比较平稳,但是税收协调系数值都低于0.6,这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税收增长对整体税收增长的贡献是不足的,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处于低税负的状态。

2我国商贸流通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根据分析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两大细分行业的税负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我国税收增长的贡献也存在较大差别,商贸流通业内部税收存在不平衡性。而出现这种情况,与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税收政策问题存在必然联系。我国商贸流通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如下:

2.1税收结构失衡,商贸流通业税负偏高

由于我国税收体系中,以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为代表周广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税负水平及税收政策优化研究与探讨的间接税额占税收总额的3/5以上,因而与消费直接相关的商贸流通业实际税负较重。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维持在14%左右,但商贸流通业整体税负却超过25%,尤其是批发和零售业的平均税负高于35%,可见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税收负担过高。而高税负也导致了商贸流通业税收增长与总体税收增长不相适应,批发和零售业税收增长贡献过度,而物流业税收增长贡献不足,显然商贸流通业内部税收贡献失衡。

2.2“营改增”试点政策难以回避一系列问题,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自2012年起,我国于上海实施“营改增”试点,以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近年来,试点范围不断扩大,逐步覆盖北京、江苏等区域。但是,这些试点区域与其他非试点区域存在税收洼地效应、物流业税负波动加大等问题,不利于物流业良好发展。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当前“营改增”试点区域约2/3企业实际上缴增值税平均增加税负5万元,有约57%的企业税负高于5万元,24%企业税负高于10万元。

2.3税收政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契合

随着我国商贸流通业新型发展模式、新业态不断出现,当前的税收政策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1)物流业营业税存在3%和5%两种税率,增值税存在6%和11%两种税率,这种不统一性显然会造成税负不公平。

(2)商贸流通业服务外包明显,其中存在较多业务重复交税,也不利于社会公平与提高市场效率。

3我国商贸流通业税收政策的优化策略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整体税负水平较高,但产业内部的税收结构失衡,不能适应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有必要调整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应税收政策,促进商贸流通业良好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商贸流通业税收政策的优化策略。

3.1调整商贸流通业的税收结构,合理降低商贸流通业税负

(1)逐步减少流转税在税收中的份额,逐步提升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的份额,促进商贸流通业税收结构不断优化,也促进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拉动内需,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更大动力。

(2)进一步推行商贸流通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缓解商贸流通业特别是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负担,保证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对于流转税,可将免征商贸流通环节增值税的政策逐步拓展到日常生活用品等领域,加快推进农产品进项税额的抵扣政策,对满足相关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进口设备、配套技术、配套部件等,可尝试免收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对于所得税,商贸流通企业经营基本农产品所得的收入,可减按90%进行征税,所得税额用于购置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所需的设备及系统。

(3)逐步取消含有税收性质且重复征收的部门行政性税收,为商贸流通业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3.2完善“营改增”试点,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体系

(1)进一步推行和完善“营改增”试点。一方面应兼并增值税税率,促进税率层次统一,减少“多征少扣”和“少征多扣”等现象,便于我国商贸流通业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适当降低增值税税率,具体可尝试降低2至3个百分点,特别地,对生活必需品、医药用品等可实行低税率或直接免税策略。

(2)完善其他配套政策。一方面,探索实施跨区域商贸流通企业联合纳税政策,包括跨区域商贸流通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纳税、企业兼并重组等措施。另一方面,统一商贸流通业各个业态领域的发票,尤其是物流业发票,实施税控装置开具发票,以减少偷税漏税行为。

3.3完善商贸流通业特殊领域的税收方案

(1)优化农村商贸流通业税收。适度兼并涉农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扩大农业农村税收优惠范围,对农村合作社在生产、销售、物流等方面免收增值税,降低农业企业所得税。农村商贸流通领域的相关企业或投资主体,对其投资项目减免税收,对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业流通环节,实施免收增值税政策。

(2)完善出口贸易关税优惠政策。统一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保税监管区的进入退税政策,加快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健全出口保税物流监管体系。

商贸流通业第4篇

我国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作为典型第三产业的商贸流通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商贸流通业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纽带,是衡量综合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如何把握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选择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路径是我国当前商贸流通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此背景,系统的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对我国商贸流通产业提出的必然要求,分析了生态文明和商贸流通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并以此提出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快速、高质量的发展。

二、生态文明概念及其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生态文明内涵

随着经济发展,生态问题是世界关注的共性焦点问题。生态是指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是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相同种类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和;文明,亨•哈•埃利斯曾说文明是最脆弱的,而文明也是包罗万象的,是人类智慧、所创财富的总和,是人类观念、文化等财富的传承与创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时人类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总括,是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发展、共同繁荣的一种社会形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建设首位,嵌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的所有过程;三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四是着力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四是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空间各具、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抑制生态环境的恶劣趋势等。

2.生态文明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经营观念的转变。在经营观念上,商贸流通产业注重的是将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而在商贸流通业追逐低成本、高效率的同时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我国物流企业,过度追求业务量、市场份额和利润大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据统计其消耗的能源占能源总消耗的7%-8%,碳排放量交高,而且对我国环境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应当转百年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经营观念,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注重企业的生态化发展,收敛其对社会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负外部性,实现企业与社会、与资源的和谐共生发展。第二,经营方式变革要求。我国商贸流通业包含物流业、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众多产业,其相同产业内的企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企业间联合力度很小、协同合作意识差等问题,很难利用规模效应来达到成本最小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效果。而且企业间整合资源的条件差、能力不够,造成当前较为分散、利用率低、整合力度小的高消耗状态。生态文明建设对商贸流通业提出变革经营方式的要求,改变商贸流通业分散经营、合作能力差、资源整合能力弱的现状,实现商贸流通业的高效、低消耗状态。第三,技术创新要求。我国商贸流通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整个行业的运行主要依赖于人和交通工具,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但整个行业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商贸流通企业内部的技术革新活动,在技术创新活动方面投入较少。但作为一个新时期的重要行业,面临生态化的趋势,必须要进行技术武装,比如物流企业的绿色生态型产品,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同时降低对社会资源的占用、环境污染程度等,才能适应当前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三、生态文明与商贸流通业相互作用机理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商贸流通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我国当前新常态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物流业等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自十会议以来出台了一些列环保政策,并提出要全面支持环保行业发展,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并且当前正在编制的环保“十三五”规划也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为这些低污染、高效率的产业提供更加开阔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方向,这些举措和支持政策强有力的推动物流业等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时期,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获得了较多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为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作用:第一,资源整合推动商贸流通业规模发展。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对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引导资源高效利用,从而降低了商贸流通业在其生产、流通、运送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为商贸流通企业节约资金,从而可是企业内部流动资金投资到资本效率更高的环节,如技术革新,从而促进商贸流通业实现技术创新,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此外,绿色生态理念促进商贸流通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培养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视角,促进商贸流通企业长期发展。第二,优化商贸流通企业的内部产业结构。我国处于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为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契机,从而实现内部产业结构调整、高附加值、低污染等正的外部性,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社会认同度,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同时商贸流通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社会认同度的基础上会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相关人才,从而扩大商贸流通业的经营规模,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2.商贸流通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直接作用机理。商贸流通业的基本功能是基于消费者需求将需求产品以低成本、高配送效率的方式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节约了技术和资源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第二,间接作用机理。商贸流通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间接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资源整合、节约社会成本、对其他产业的环保联动三个方面。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不断革新,创新能力、技术革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商贸流通各个行业的各个运行环节中逐渐渗入的现代化、技术性、生态化不断使得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同时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节约了成本,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带动作用,促使其他行业取向低碳、资源节约、生态化的发展,实现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环保、资源节约、生态化的联动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下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商贸流通业要抓住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实现商贸流通产业的快速高质、可持续发展。

1.增强生态化发展意识

商贸流通业企业在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要树立商贸流通业的生态化发展意识,增强社会生态建设的责任感。首先,我国处于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企业应当贯彻生态文明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感,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重自身对社会的外部性,注重资源节约、不污染环境的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其次,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将生态发展一是渗入到生产、批发与零售、配送等各个领域,不仅持有低污染、节约资源的经营理念,并且通过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将生态理念传递出去,共同打造生态化产业链,形成整条产业的竞争优势。

2.商贸流通业各产业集聚式发展

第一,合理规划,协同发展。商贸流通业应当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制定各个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应包括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投融资渠道、经营与销售模式、财务支配等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引导商贸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范商贸流通业内部的的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内部资金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积极各个产业中的培育明星产业,并利用名牌效应激励各产业的发展,其他企业应当技术跟进,并不断促进企业改制和重组,从而实现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第二,有效整合商贸流通业资源,是商贸流通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另一重要途径。资源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已落成商贸流通企业,要充分发挥其价格优势或其他优势以形成集聚功能,吸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或相同经营范围的企业集中分布,整合落成区域的基础建设资源,实现企业间对整合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对于未落成企业,选择商业中心区域或是较为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街区,多方位、多渠道的融资渠道整合资金,联合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共同进行技术革新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所处区域的街区形象,建设高质量商品交易中心,并建设会展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吸引大型品牌和顾客,以达到提高区域知名度和商品高速流通额效果,促使企业间合作,从而为商贸流通内各个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

3.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优化商贸流通企业内部结构

商贸流通业第5篇

关键词:长沙 商贸流通业 竞争格局 政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商贸流通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五虎闹长沙”局面的出现,使长沙商贸流通业内资商业竞争格局形成;1998年日本平和堂进驻长沙,拉开了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的序幕;随之,一批国内外商业巨头纷纷登陆长沙,激发了长沙商业的活力,提升了品位,掀起了长沙商业对外开放的高潮,沃尔玛在长沙的开业标志着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新格局的最终形成。在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新格局形成过程

原有竞争格局:“五虎闹长沙”

作为千年不衰的江南著名商埠,长沙商战一直如火如荼,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长沙商贸业取得了超越城市本身地位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阿波罗、友谊、中山、晓园、东塘百货被称为“五虎闹长沙”,打响了长沙零售业的第一轮大战,长沙商业因此名扬全国。

长沙商贸流通业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内资商业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当时的长沙“五虎”都属于国有商业企业,他们以长沙零售商巨头的地位相互呼应,彼此增援。然而,随着零售行业的不景气,竞争的加剧,“五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先是友谊收购湖南商业大厦,改成新友谊;随后是东塘百货的实力扩张,再然后是阿波罗集团划归友谊集团;与此同时,中山商厦经营陷入低谷,晓园逐渐衰退。“五虎”的原有喻意逐渐失却。在随之而来的商业竞争中,产生了新格局。在国有几大商业企业中,友谊集团凭借其雄厚的实力,通过扩张兼并,甩开了其他竞争对手。通程集团经过扩张,实力不断扩大,最后形成了友阿集团、通程集团二强对峙的新格局。

竞争序幕:平和堂进驻长沙

1998年11月,日本平和堂进入长沙五一商圈,开启了外资商业进入长沙的先河。开业当天,营业额达到300多万元。平和堂商场无论是商品整体价格还是营销人员服务质量,都为长沙引入了一种新的竞争机制。与一流设施相匹配的是先进的商业管理技术和优质的经营服务。

平和堂有别于我国传统售货方式,首先陈列方式为日本开架式,全面开放经营,消费者自由取货,自由选择商品;其次是建有一流的物流中心,电脑配置商品,营销干部实行专业化管理,柜长既管进货又管柜台销售,避免进销分离造成回扣,从而减少环节,降低经营成本;以微笑鞠躬为代表的服务更是平和堂软件建设的强大优势。

随着平和堂的开业经营,长沙本土的零售商业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也纷纷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参与竞争。例如友谊推出了“顾客节”发放意见卡,广泛征求顾客意见,以改善服务;同时,在管理上加强了对中层领导者的监控力度,杜绝了利用国企管理缺陷谋私利的漏洞。长沙的其他商家都把平和堂当作参照点,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与缺陷,不断地找寻消费经济开发点。平和堂的进入拉开了外资零售企业和内资零售企业竞争的序幕。

国际化竞争格局形成:沃尔玛进驻长沙

沃尔玛的进入预示着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新格局的最终形成,由于沃尔玛没有争议地代表着现代零售业的最高峰和零售商圈中最发达的主干,在技术管理、企业规模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长沙市近年来不断加大零售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一些主要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零售企业纷纷登陆长沙,如家乐福、麦德龙、百盛、好又多、新一佳等,本土零售企业在经过多年努力后形成了友阿、通程两大商业零售集团。落户长沙的跨国公司多是世界一流的零售企业,代表着世界性的商业先进文化,即长沙零售业国际化竞争的所有标志性要素随着沃尔玛的开业已最终具备和完成。本土的、国内的、国际的零售巨头就数量和质量来说,基本完成了“进入”阶段。长沙商业国际化竞争格局的最终形成,也引起长沙零售业竞争态势的巨大变化。一种由本土商业为主的、局部的、不完整的竞争已转向国际化的、全方位竞争,竞争已由单位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

政府在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新格局形成中发挥的作用

长沙商贸的飞跃,不仅因为长沙地理位置,“连南通北、承东启西”的优越,更重要的是长沙的决策者们把长沙商贸流通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提出了流通活市的发展战略,在长沙商贸流通业国际化竞争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软硬”投资环境

能将国际零售业巨头引进长沙,充分印证了长沙在投资环境上“软硬”兼备的效应。首先是长、株、潭一体化的迅速推动,全面启动的“三化”进程,庞大市场使得长沙市场的投资环境过得硬,成为现代化零售巨头纷纷登陆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对零售业的招商引资给予了高度关注,使得一个个跨国公司纷纷落户长沙。

自从第一家外资零售企业平和堂开业以后,促使长沙本地企业进行创新变革,虽然有部分本地企业被吞并,但是更多的企业抵抗住了外资企业的冲击,在经历市场经济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强大。

1999年至2004年,外资零售企业在长沙得到快速发展,刺激着内资企业高速增长。据限额以上企业统计,1999年外资零售企业零售额4.66亿元,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为9.5%;2004年外资零售企业零售额14.77亿元,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为9.7%,零售额年均增长26.0%。与此同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也同样快速增长。1999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49.0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2%,2004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152.3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9.0%,提高了10.8个百分点,零售额年均增长25.4%。外资零售企业确实刺激了长沙消费品市场,促使内资企业健康成长。

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

为了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长沙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优化法治环境,构建完善的商业法规体系 在行业规范、市场准入、商业分级设置、商品质量安全标准、相关行业标准上制定和完善了一些符合长沙市实际的流通行业法规体系和相关行业标准体系,使长沙市商贸流通行业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优化信用环境,构建良好的商业诚信体系 着力改善商业企业和银行、商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在商业企业、商贸行业大力倡导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守法意识,进一步理顺商贸企业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依法经营与依法行政之间的畅通渠道;改善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坚决杜绝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价格欺诈等误导消费的行为,树立文明经商、诚信经营的行业新形象;规范商贸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避免低层次的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行为,形成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商业竞争环境。

优化人文环境,构建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商业文化体系 重视商业品牌的建设,利用品牌的无形价值扩充对市场的渗透,同时带动有形产品的生产。特别注重加强对老字号的保护和开发,既挖掘传统优势,又赋予现代内涵,做到有机结合、有效开发、有力提升,传承商业文明,焕发现代气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在内部管理、运营机制、品牌运作、市场营销上赋予文化内涵,形成独创性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逐步提升影响力。大力提升长沙商业的形象与品味,精心建设和完善具有现代文明气息和湖湘文化底蕴的长沙商贸发展的标志性基础设施,倾心打造现代商业文明,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核心商业区、商业圈、商业特色区街和商贸流通企业,着力形成注入强烈人文因素和文化理念的长沙现代商业的崭新形象。

优化培养环境,构建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商贸人才体系 商贸流通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了全市商贸流通业人才培养计划。商贸流通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对商贸流通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机关中知识型、专业型年轻业务骨干的选拔和培养,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现代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加盟长沙市商贸流通行业。

实行政府调控网点布局

在长沙市商贸流通业竞争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商业网点随意上马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商业项目的建设缺少科学的论证;或者是不经过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就立项上马。

由于在商业网点建设中缺乏统一规划,商业网点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部分市场、商场经营项目雷同,特色不突出,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而在新开发区、城郊结合部,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则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为此,长沙市政府十分重视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提出在规划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对现有市场及网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规范有序的市场网点格局。

因此,从2003年起,长沙市政府对大型商业网点的设立实行了听证制度。凡在市内新建或改建的建筑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4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仓储商店、百货店、购物中心、餐饮等商业营业场所,将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社会有关方面进行听证。听证制的建立,使长沙市大型商业网点的设置按照城市整体规划和商贸设施发展规划进行。

提高本土商贸企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长沙市政府本着“强者更强,优势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扶持友阿、通程、蔬菜、饮食等四大商业集团的发展,积极推进其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发展方向转变、向规模经营方向跨越、向多产业融合方向扩张、向创造资本效益方向投入、向提升整体素质方向努力,打造了长沙本土商业的“航空母舰”,友谊阿波罗集团进入全国工商企业500强,年缴税金过亿元;通程集团多元化发展,蔬菜集团产业化经营,饮食集团连锁化扩张。

四大集团在自身不断壮大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对全市其他商业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长沙商贸流通企业机制的转换、经营理念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变革。同时,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来提高本土商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商贸流通业第6篇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吉首市;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50-02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包括两大部门:一是商业,主要指批发业和零售业;二是专门为商业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业、运输业、包装业等物流业,两者共同构成流通产业体系[1]。它是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国民经济正常循环、周转的大“动脉”[2]。作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业的运行效果对经济运行速度效益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吉首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吉首的商业源远流长,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雄居4省市边区商贸物流中心之地位。吉首的现代商业,是伴随湘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吉首的城市化进程而同步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吉首的第三产业已成长为吉首经济的支柱产业。近10年来,吉首市商贸得到了迅猛发展,流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商贸已成为吉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建设4省市边区商贸物流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一)商贸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吉首市近10年商贸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社会零售总额迅速增加。2001年以来,吉首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GDP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其中近5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保持在60 %以上。吉首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比已由2001年的14.4∶46.7∶38.9变化到2010年的5.8∶34.0∶60.2。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同期长沙市的比重约为4.4∶53.6∶42.0,而我国的总体比例为10.2∶46.8∶43.0,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在吉首市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二)商贸业态齐全,大型商业网点逐渐增多,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吉首市共有各类商业网点近7 000个,营业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约43 000人;各类商品市场30个,其中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的5个,年交易额超亿的商品交易市场3个。2010年,吉首市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3家、二星级饭店15家。旅行社1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旅游专业运输车队3家,旅游运输车辆120台。年经营收入过千万元的骨干旅游企业4家。可以看出,总体的商业网点虽然不是很多,但网点的业态较为齐全,足够满足本地居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同时,大型网点的抗风险性以及收益普遍好于中小网点。

(三)零售业网点较为集中,中心商业区初见端倪

零售网点的分布较集中商业中心和专业市场。吉首市商业体系主要由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和17个社区商业中心构成,两个市级商业中心为吉首商业中心和乾州商业中心,两个区级商业中心为雅溪商业圈和规划中的吉凤商业圈。吉首商业中心现有大型商业设施17个,营业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有建材、电器、电脑等专业市场12个;有9条特色商业街,集中了目前全市70%的宾馆酒店。目前为吉首市商业的核心地带,也是大湘西乃至黔、渝、鄂周边地区最有吸引力的高、中、低档商品并存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周边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聚集大量的商流人流,以形成对周边区域的广泛辐射,带动中心商业圈的形成。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依托的市场网络。

(四)新型业态初步展现,传统商业仍占主导地位

商业经营方式和业态正在发生明显变革,超市、便利店、各种中西式连锁快餐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具有各种先进理念的经营方式如总、总经销、厂商直销、物流配送等正在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吉首已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架构。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各型超市、连锁店等配套服务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现代经营方式快速兴起。

在业态方面,现代的连锁店、专卖店、百货商场等开始兴起,流通方面并无专业的现代化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也未得到广泛应用,总体而言,传统商业模式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缺少现代连锁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形式才刚刚兴起,无现代化的商业购物休闲中心,落后的马路集市仍然存在。

(五)物流业发展已具条件,市场潜力巨大

2010年,吉首邮电业务总量101 839万元,增长38.6%;全社会货物周转量74 556万吨每公里,货运量583万吨;旅客周转量44 596万人每公里,客运量1 033万人。物流园区正在规划之中,物流园区建设将为吉首市商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输、仓储、包装、信息等保障。从吉首市客运量与货运量的增长数据来看,发展地区物流中心已经具备条件,虽然客运量与货运量具有波动性,但是总量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二、吉首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吉首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商贸流通业仍是亟须提升的行业,必须加快发展。

(一)经济基础薄弱,商贸业发展的持续力不足

吉首作为州府,是湘西自治州的中心城市,但其首位度很低,对全州城镇化建设贡献比较小,且城市规模小,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少,辐射带动力弱,与其中心城市地位极不相称。考察近十年来吉首及湘西州的经济发展情况发现,吉首GDP总量在湘西州GDP总量中所占的比值(即GDP贡献率)基本保持在20%—30%的水平,且在5年来不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吉首作为州府,在主要的经济指标比较中并没有凸显州府的优势。同时,吉首承担了州府的建设任务,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

吉首市GDP和人均GDP整体增长较为迅速,然而也就是全国的一般水平。由于基础很差,第二产业未形成规模发展,所以商贸业的发展较为孤立,仅靠社会零售发展的支撑,第三产业也很难发挥在资金以及就业方面“蓄水池”的功能,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二)商业网点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亟待解决

虽然商业网点已有规划,但因环境变化以及执行问题导致布局不够合理。目前,吉首市主要商业网点分布相对集中在团结路以南、武陵路以北,人民路以东的地区。该区域为吉首市城区核心商圈,其中,以团结路与人民路交叉地带为商业核心区域,商业网点过于密集,客流量大。据测定,每小时人流量达5 000人,给核心商业区域的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核心商业区域网点集中,而新区、新开发区以及居住区网点偏少,社区商业功能较弱,商业网点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商业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实力亟待扩大、提升

吉首市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实力的商业企业较少,从2010年看,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约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受限于规模、实力和产业的开拓能力,商品的辐射和聚集度相对较弱,阻碍了吉首市经济的发展。

(四)商品交易市场体系、结构、功能尚需完善,辐射力有待提高

在吉首市现有的市场中,生活资料市场多,生产要素市场少;综合性市场占比重大,专业性市场相对少;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交易市场多,处于城郊结合部的交易市场少;成规模、经营定位及特色鲜明的市场少,且布局分散,其中近一半是集贸市场,有的还占街为市,成为马路市场。市场交易、管理方式落后,仍采用集市贸易的机制和管理办法。市场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联结不够,对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聚集和辐射力较弱,在四省市边区知名的、有影响力的商品市场交易少。由于重复建设、选址不当,有的市场已是有场无市。市场的信息、运输、配送、仓储、服务、金融、邮电等功能还不完善,资金、人才、技术等市场相对落后。

(五)商贸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经营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吉首的商贸企业大多是新发展的个体私营商业,规模化程度很低,而连锁商业集团刚刚开始进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未出现。现代的电子商务还未广泛应用,专业物流、市场营销、作业管理等运作方式未得到重视,落后的管理方式大行其道,缺少具备现代商贸知识的专业人才,科技、网络应用水平低下。

商业行业法规不配套,批发市场建设多头审批、各自为政,造成市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同时,行业管理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等不健全,管理出现“断层”,相关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管理和调控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商贸流通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兴建符合商贸业发展导向目录鼓励类项目。在土地、税费等方面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对符合吉首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给予重点奖励。

(二)做大做强骨干商贸流通企业

以会展业、旅店业、餐饮业、特色经济为重点,推进商务服务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乾州新区规划建设吉首会展中心,会展业要围绕提高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围绕吉首市旅游、资源、民族特色,培育做大具有吉首特色的汽车、房产、旅游商品、特色餐饮、椪柑等展会项目。加大星级宾馆和特色餐饮发展,最终形成以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中心。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适应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的需求,大力培育物流市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支撑体系建设,尽快构建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四省市边区区域物流中心及重要物流节点。重点推进老城区、雅溪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吉怀高速小庄至双塘沿线物流建设项目,吸引专业化物流公司进驻我市,建立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的专业化与社会化,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发展资金扶持政策。市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商贸经济发展,主要用于商贸经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经费、企业贷款贴息等,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

2.土地优惠政策。企业新建或扩建用地发展商贸业,土地用途为商业用地,允许通过出让(招标拍卖挂牌)、租赁、入股和流转等方式取得。

3.税收奖励政策。每年一次对上缴税金(市级收入)达到一定量的企业(烟草除外)进行奖励,实行超额累进制奖励办法,主要用于奖励企业领导班子。

参考文献:

商贸流通业第7篇

对世界经济贡献率位居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二,贸易总量世界第三。这是我国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显然我国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是贸易大国,然而仍不是贸易强国。这是10月31日,在北京工商大学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贸易强国论坛上专家的基本共识。“攘外必先安内”,在此背景下,众多专家纷纷提到我国流通产业在国际化起步阶段频遇的尴尬。

商贸业国际化刚刚起步

内因决定外因,中国生产企业竞争力差,服务贸易量偏小,流通滞后等因素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障碍。要想成为贸易强国,内贸业应加快发展的步伐,我国的内贸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国际化才刚刚起步。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中国的流通组织国际化、现代化程度都不高,物流水平也普遍较弱,流通企业信息化投入远远不够。她指出,目前,中国的零售企业在国际化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偶尔通过并购涉足海外市场的,也是使用当地的团队,缺乏自己培养的海外管理人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还很远。并且,从现代化水平来看,国际大企业对信息科技化的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国内流通企业仅为0.4%。中国流通业国际化刚刚起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任兴洲指出,目前商贸流通业主要以粗放的发展方式,跑马圈地,只注重数量扩张。经营管理缺乏细致化管理和经营,成本控制弱。全行业的平均赢利不足2%,毛利高,净利润低;营销方式仍以打折促销和简单的价格战为主,经营方式缺乏差异化的竞争;零供关系普遍存在着相互挤压,矛盾很大。信息化建设不足等方面存在问题。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很多内贸企业缺乏真正的商业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晓东表示,长期靠出租货架资源和收取高额进场费等低劣的流通方式搞无风险经营。外贸企业转身向内之后面临的首先不是广阔的国内市场,而是诸多内外贸对接的困境。商务部商贸服务改革司副司长王选庆说,内外贸市场的规则、机制、结算方式等诸多差异令内外贸企业难以对接,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服务贸易输出比重很小

“沃尔玛、麦当劳、ZARA等只带着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的几个技术人员,没有任何货物,在中国生产然后销售,搞得门店在中国遍地开花。它们进行的是服务的输出,创造出了中国单店额最高纪录。”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指出。

相比之下,内贸企业在国际贸易输出时,重货物贸易而轻服务贸易。

“我国的服务贸易不到中国贸易总量的3%。”王耀认为,我国的货物贸易已经很强了,不仅价格低,而且质量高。今年年初很多搬到东南亚的跨国公司又搬回中国,就是对比后发现中国制造的质量是最好的。一个国家服务业贸易的强度与本国服务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41%,美国这一数字是80%。欧洲的其他国家这一比重也很高。

王耀认为,服务贸易的基础是国内的服务业,而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只有把服务业发展起来才能够真正做到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

规模优势仍不具备

“中国为世界每一个人贡献一双鞋,两件衬衣,三米布。”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指出,但从世界范围看,我们80%的产品和服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进入世界500强的90%是垄断企业。

的确,在我国整个的零售额中,占比最大的是汽车、石油等垄断行业,而不是日用消费品行业。我国流通产业仍不具备规模优势。以连锁企业为例,我国目前仍没有能与家乐福、沃尔玛等抗衡的大型超市。本土超市类企业数目多、规模普遍较小。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传统商业在我国流通领域中所占比重较大。配送业务仍面临进展缓慢、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状况。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信息未得到充分地加工和利用,离信息化还有一定差距。

赵萍表示,目前中国流通组织的规模和强度都不够。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排名首位的商业连锁企业苏宁电器集团的年销售额为1170亿元人民币,而沃尔玛同期销售额达4010亿美元,是苏宁的20余倍。“虽然中国的流通组织看似也不小,但跟真正的大企业相比,差距立显。”

王晓东更是用一组数字加以说明。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沃尔玛全球销售额的1/4,2009年,排在我国零售业前四位的苏宁、国美、上海百联、大连大商4家的销售总额仅是沃尔玛销售额的1/10。“我们引进沃尔玛的目的应是培养自己的沃尔玛。”王晓东表示。

自主品牌仍需培养

“批发企业的配送体系缺失,供应链管理缺失。我国滞后的分销和流通体系无法支撑培养民族品牌。”商务部政策研究司处长吴国华指出,专利与品牌集体缺失可能需要国内企业苦练内功。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现在很多认为我国是贸易弱国的说法中过于强调生产方面而不是流通方面。以广东为例,说危机的时候就是自主品牌创新不足等,很少重视流通中的不足。把所有的矛盾都归结于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领域,这样是难以建立起贸易强国的。

王先庆认为,国家应该给予自主品牌的培养以更大的空间。他指出,原来支持生产的大量优惠政策应转变到流通领域上。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生产的强大而是贸易的强大,必须培养出强大的商人。贸易强国的相关立法必须保护商人在国内外的权益。为了给国内品牌以公平的生长空间,国家应尽快出台外资流通业在我国全面扩张的相关政策。尽快用一定数量的外汇或财政投资继续收购或新建一大批覆盖国内外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以便支持中国贸易强国的需要,从而实现从生产为中心向以商贸为中心发展。

“新时期批发商的地位是给市场经济下订单的人。通过批零关系的重塑来理顺流通业内部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才能有助于工商矛盾、零供冲突的缓解。”王晓东指出。

当然,在自主品牌培育的过程中,应结合中国的实际。王先庆认为,外资商业模式不可全效仿。外资商业企业在华享受“超国民”待遇,货款、进场费一路“飞行加油”。但是,此通道费用模式能否被国内企业所效仿值得探讨。中国是小商业的王国,需要自我自发地转变,零售业需要走出一条规范化的道路。

商贸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只有15~20所学校有贸经专业。”黄国雄指出,贸易教育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重外贸轻内贸、有外资无内资的院校较多。如果没有双向流通主体我们无法成为贸易强国。贸易教育的落后直接影响着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发挥。

我国贸易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特别是创新型、复合型贸易人才短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贸易的转型与升级。阻碍了商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们欣喜地发现,论坛上来自30多所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创新型贸易人才培养北京宣言》。这似乎也预示着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推进中,商贸人才的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贸流通业第8篇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06902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它是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国民经济正常循环、周转的大“动脉”。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业的运行效果对南平全市经济运行速度效益起到关键的作用。

1 商贸流通业发展特征

近10年来,南平市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流通规模、经营业态、集中化水平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具有外延扩展与内涵提升的特征。

(1)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近10年来,南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扩大,年均递增14.9%,高于同期GDP增幅3个百分点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比2002年扩大2.7倍。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2012年,全市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达16.6万人,比上年增长10.6%,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9.51%。

(2)集聚效应显著增强。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和扶持,南平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大经营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行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2012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法人达281个,比2002年增加171个。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10.64亿元,同比增长27.3%,增幅高于限额以下商业15个百分点,比2002年扩大2.4倍。限额以上商业占全社会商业的比重达到31.93%。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作为消费品市场的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城市零售额所占份额越来越大。2012年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9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幅高于乡村5.7个百分点。城市零售额占比达86.49%,比2002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城市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90.0%。

(3)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城乡市场的持续繁荣,流通业态由单一走向多元,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业态、多种商品行业的竞向发展的格局。2012年,南平市限额以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已由2002年的31.17%下降至5.96%,个私经济比重达82.35%。除了传统的百货店、食杂店等稳步发展外,一些新兴业态如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厂家直销中心、电子商务等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日益成为商贸流通业的主流。2012年,全市共有大型超市7家,零售营业面积10.17万平方米,实现零售额11.67亿元;专业店81家,零售营业面积21.71万平方米,实现零售额38.53亿元;专卖店27家,零售营业面积6.96万平方米,实现零售额42.02亿元;3种新业态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的比重达95.44%。零售业连锁总店6个,拥有门店数185个,零售营业面积14.70万平方米,实现零售额46.38亿元。商贸流通业也由传统的食品、纺织服装、餐饮为主走向汽车、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市场商品日益丰富。

(4)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南平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硬件设施档次不断提高,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为促进全市扩大商品流通规模、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2年末,南平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36家,拥有摊位数1万余个。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2个,营业面积12.04万平方米,实现成交额31.81亿元,比2002年增加6.12倍。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商品种类丰富,包括食品、电子电器、家装建材、机电设备,种子饲料等生产和生活资料类商品,形成了以地方特色专业市场为主导,辐射带动其他商品行业的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商贸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 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全省的对比分析

近年来,南平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但发展的水平与全省其他地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1)从数量上看,南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额度都较低。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7.30亿元,分别高于毗邻的三明和宁德15.82亿元和34.89亿元,位列九地市第7位,但只有全省前三位福州、泉州和厦门的1540%、20.93%和40.51%,按常住人口计算,2012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36万元,高于漳州和宁德,位列全省第7位,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70.16%。

(2)从发展上看,南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较慢。由于位处山区,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相对其他地区较慢。2002年到201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7.1%,南平市只有1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平均增长速度位列九地市第6位,分别比宁德、泉州、厦门高1.3、0.5和0.4个百分点。

(3)从集中程度来看,南平市商贸流通业规模化水平不高。2012年,南平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的比重为34.0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47个百分点,位列九地市第7位,分别比宁德、莆田高2.88、1.98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业集中程度不高主要是受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心城市对商贸业拉动力度偏弱,商贸业发展以分散、小规模为主。2012年,南平市中心城市(市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82.04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22.96%,位居九地市最末位。

(4)从发展潜力看,南平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前景不理想。在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影响一个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看消费,而影响一个地区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即居民收入水平以及用于支出的水平。2012年,南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93元,略高于宁德,均位于九地市第8位,处于全省下游水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892元,占收入的比重达62.48%,位居九地市第8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02元,占收入的比重达73.11%,位居九地市第6位。总体上看,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与其他地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 商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尽管与全省其他地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也应该看到,南平商贸流通业在不少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

(1)旅游资源丰富,大武夷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商贸业的发展。位于南平境内的武夷山拥有全省乃至华东南地区最具优势的旅游发展资源,是全国唯一集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旅游度假区、部级自然保护区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是福建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三大旅游中心之一。南平市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号称“海滨邹鲁、道南理邦”,拥有朱子文化、茶文化等独特的历史文化,闽越王城、猫儿弄山青铜时代窑址群、浦城管九村青铜时代土敦墓群等多处古文化遗址,武夷山、光泽、邵武、建阳等四个苏区县。闽北地区拥有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等省级以上旅游资源80多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发展旅游产业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无比优越。2012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旅游者1839.29万人次,同比增长16.9%;实现旅游总收入225.35亿元,同比增长17.9%。全市拥有各类住宿设施1710家(其中星级饭店45家,五星级2家,四星级13家),总床位数5.9万张,具备年接待2153.5万过夜旅游者的能力;拥有旅行社108家,旅游汽车公司5家,各语种导游员2650人。旅游业的发展将拉动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增长。

(2)地理和基础设施优势,有利于形成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南平地处北承长三角、西联中部区域的通道要地,境内有205和316两条国道,已有8个县开通了高速公路,高速通车里程达757公里(2012年底)。11条高速公路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和海西高速公路网,规划建设里程突破1千公里;5条铁路列入新一轮海西铁路建设规划,新建和改造里程突破1千公里。武夷山机场正在进行改扩建,2014年京台高速有望全线通车,“县县通高速”的目标也将在“十二五”末期实现。随着这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构成了现代化立体的交通网络,将在闽北形成1小时经济圈,在对接沿海中心城市和港口上形成2-3小时经济圈,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促进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3)农产品资源丰富,有利于培育特色交易市场。南平是山区,农林资源丰富,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木材产量全省第一,毛竹面积占全国1/10。农业所产的农副产品品种丰富,县域农产品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建瓯、顺昌、武夷山发展清水笋、软包装笋系列为主的笋制品产业。笋竹制品方面,建瓯笋竹城、政和竹具工艺城等建设初具规模。在茶叶方面,以武夷山、建阳、建瓯、邵武为代表的乌龙茶区,以松溪、政和、浦城为代表的绿茶区,以建阳、政和为代表的白茶区和以武夷山、政和、松溪、邵武、光泽为代表的红茶区,“四大茶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浦城着力发展丹桂苗木产业,顺昌加快发展茶油、海鲜菇产业。这些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资源,为特色专业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建议

南平“绿色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商贸流通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要抢抓机遇,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积极作为,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1)推动商贸流通业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一是要加速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当前,南平市物流企业经营上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大多数仍沿用传统仓储加运输模式,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要加快武夷新区“建设联结闽浙赣的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依托“铁、公、机”的现代交通网络,形成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城市群现代物流核心圈,进而构建联结闽浙赣的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有条件的商贸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完善配送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奠定大市场、大流通的基础。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供应链管理理念,促进商贸流通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二是要加强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发展。以连锁经营为载体,鼓励以商品、品牌、技术为纽带,进一步拓宽发展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鼓励和支持生鲜食品、清洁蔬菜进入超市、便利店,形成“超市+菜市场”或“便利店+菜市场”等新型销售渠道和方式。鼓励医药、电器、餐饮等行业实施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领域、深层次发展。三是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引导企业自主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上购物,增强电子商务对商贸流通业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拓展新型消费模式。

(2)推进现有资源的优化和升级。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市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二是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建设。按照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为参考对现有商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