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消费升级论文

消费升级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3:22

消费升级论文

消费升级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ELES消费结构升级,消费信贷,住行消费革命

 

一、我国消费结构及消费结构升级现状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需求的满足状况,其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消费结构的升级也称“消费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发展,即代表一个消费时代的主流商品的升级和变革的过程。所谓主流商品,也就是大多数消费者已经或即将把主要支付集中在其身上的商品。这里的革命更多地体现出的是外延型的跃迁,即从无到有的过程。当然也包括了消费重点和热点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性特点

以满足吃穿为重点的温饱型阶段(1978 ― 1984 年)。在这一阶段,随着居民收的增加,居民消费的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这一阶段食品和衣着消费占到居民消费支出的70% ― 80%。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或标志性商品。

一般耐用消费品普及阶段(1985 ―1991 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城镇居民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进行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过程免费论文下载。在这次升级过程中,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毕业论文题目,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迈向万元级,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

以居住、家庭设备等为重点的优化生活品质阶段(1992 ― 2000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也逐步展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家庭消费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增加,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空调、大容量冰箱、影碟机、组合音响、家庭影院、高清晰度彩电、中高档乐器(如钢琴)、健身器材、手机、个人电脑等多种新一代消费热点产品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城镇居民用于通讯、旅游和健康的支出增加。

以住房、汽车、教育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享受型和发展型阶段(从2001 年起)。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是指本阶段的完成过程。这一阶段,家用汽车、住房至今等十万元至几十万元的大型耐用消费品成为城镇居民关注和消费的热点,以教育为龙头的教育、通信、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类消费大幅攀升。对我国城镇居民而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本质是生活质量从小康向富裕的过渡和转变。

(二)、目前我国所处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是“住行消费革命”,顾名思义,与住行直接关联的产业面临大力度的改革和发展。那么,这些产业即现阶段培育出的市场热点,已经具备了主流商品的市场。但这些商品在现有的市场运行和操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住房,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竣工的通过房地产开发商经营的积压房为9124万M2,市值大约为2000亿元。而我国的住房消费支出使用恩格尔系数计算不足5%,与国际标准的20%相差甚远。房屋的价格畸高,需要住房的人绝非少数,却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只能表明这个市场还不够发达,市场化程度低。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论文题目,住房信用贷款就可以缓解供需矛盾,从2000年起个人按揭贷款购房已经成为市场主流。有资料表明,个人购买商品住房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0%,而且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商业银行也向消费者以自有产权的房屋为抵押申请用于装修房屋、购置家家电支出发放的一次性贷款。这些新的贷款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这些商品的需求能量逐渐释放,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同等道理也适用于我国的轿车行业,我国目前人均保有量为20辆/万人,与世界平均水平的1辆/11人的差距是巨大的。当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轿车市场潜力的巨大。

二、分析方法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是经济学家Luch于1973年在美国经济计量经济学家Stone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免费论文下载。目前被广泛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中,本文也将采取这一分析定量实证研究方法,用数据说明消费结构升级问题及亟待解决的消费信贷问题。 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

假设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具体划分为I类,则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可以用模型表示为:

Vi=Piqi+βi(Y-V0) (1)

其中,Vi是对第I类商品的消费支出, Pi和qi分别为第I类商品的价格和基本需求量,βi为边际消费倾向,V0为基本需求总支出,Y为收入水平。该模型即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

如果样本数据为横截面数据,可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毕业论文题目,则可以设:

αi=Piqi-βiV0 (2)

则模型(1)可以表示为:Vi=αi+βiY (3)

对公式(2)两端求和得:V0=Σαi/(1-Σβi) (4)

由公式(2)也可以得出:

Piqi=αi +βiV0 (i=1,2,3,...m)(5)

然后利用弹性公式计算相关系数

收入弹性= βiI/Vi 其中,I取平均收入

自价格弹性=-βi(1- V0+ Piqi)/ Vi

互价格弹性=-βiPjqj/ Vi (i≠j)

本文以2001~2008年的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并2001年为基年进行了处理,(表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三、消费支出构成分析及边际消费倾向实证分析

(一)、消费支出构成

表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构成(%)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及服务

2000

39.18

10.01

8.79

6.36

7.9

12.56

10.01

5.17

2005

36.69

10.08

5.62

7.56

12.55

13.82

10.18

3.5

2007

36.29

10.42

6.02

6.99

13.58

13.09

消费升级论文第2篇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period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rovid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orderly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f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ly reflects the 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esidents, which is the core issue in the economic field. The optimization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s the main purpose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research. In order to make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t must meet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people, while pursuing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with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which requires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to make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reasonable.

关键词:消费结构;升级;和谐

Key words: consumption structure;upgrade;harmony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258-0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成绩斐然。但在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抑制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长期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这一结构性失衡问题。与西方发达经济体发展历史相似,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两大发展瓶颈问题,因此,必须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特别是将发展动力源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拉动转向主要依靠消费这一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需求因素上来。由此可见,要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首先要解决中国内需不足的题,而关键就在于挖掘居民的消费潜力。

1 消费结构的含义

研究消费结构就是研究各方面消费之间比例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不同消费类型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物质需求,这种不同的消费类型叫做消费资料。消费结构从概念上分为两种,一是狭义的,一是广义的。日常研究中,一般使用狭义消费结构研究。简单地说,消费结构就是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品和劳务等消费的数量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可以用各项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总支出的比重来表示。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及其构成形态就构成了消费结构。

2 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含义及原则

2.1 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消费结构合理化是指消费结构从不合理状态逐步向合理状态调整或变迁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消费结构并不一定合理。因为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比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消费者自身因素,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时,这些因素表现失衡也会使消费结构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因此要达到消费结构合理化,就要改变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状态,达到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匹配的合理消费结构。

2.2 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原则

①达到整个系统循环的有序性。在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交换与循环中消费结构有着“通道”的作用。在经济结构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是否协调可以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出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否能使其子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协调发展,对整个系统循环的有序性有着不同程度地影响。②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增长,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的个人或公众的当前消费行为与消费者整体的长期利益保持一致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与消费结构的标准。③实现子系统间互补共进。消费结构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能够适应客观规律的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使其加速、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同格局、长远的统筹规划上应该考虑到消费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这样整体布局才能对消费结构的发展做出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其次,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合理化的程度也能得到大大提高。

3 消费结构升级的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温饱问题已不再是城乡居民消费的主要矛盾。居民消费需求中劳动消费需求逐步取代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娱乐、文化、医疗、教育等劳务消费需求也是日益增长。由此可见,居民的消费结构正从以前的单一化转向多元化,逐步地优化、升级。消费结构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且其变化受到一定规律的制约。马斯洛消费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所带来的是人们消费需求向更高层次的转变,由不合理的状态向合理的状态过度。与之相对应的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其结果就是带来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3.1 从恩格尔系数转向恩格尔质量系数

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为探求食品消费在居民总消费支出中的地位的问题,采用定量法研究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消费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了恩格尔定律: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比重与家庭收入成反比。类似的,如果反应一个国家的情况,亦是如此。虽然收入与总支出都在增加,并且在食物方面的消费绝对基数也在增加,但是后者的增加速度明显慢于前者。如果用数学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可以写成: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额/收入(或消费支出)总额。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所占的百分比逐步下降(恩格尔系数下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和生活观念的转变,绿色、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消费也是逐年增长。与之对应的产业也是发展迅猛。这一趋势也导致了恩格尔质量系数的发展。他们通过研究认为,恩格尔系数应该包含数量系数和质量系数两种形式。其中质量系数是计算居民用于绿色和有机食品的消费金额。用公式可以表示成:恩格尔质量系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消费支出额/收入(或消费支出)总额。恩格尔质量系数指居民用于绿色和有机食品支出所占食品的比重的多少,比重越高,恩格尔质量系数就越大。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在更加注重优质生活及绿色消费观念等环境下,恩格尔质量系数在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质量系数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市场需求状况及态势。

3.2 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

随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人们的生存型消费比重降低,与之相反,发展和享受型支出有较大增长。我国的消费结构形式正在逐步由底层次向高层次过度,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动。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现阶段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消费结构内部的阶段性变化也是消费结构呈现阶段性变动的一个原因。

3.3 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

多元化是消费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通俗来说就是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在影居民消费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反过来导致了两者消费差距的扩大。相类似的是,城镇居民内部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也因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扩大。

3.4 重视“需求创造”

“需求创造”理论告诉我们,新需求的出现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助推剂。同时,我国的消费结构也因需求创造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消费品的生命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需求的影响,消费品的生命周期与需求变化过程保持一致性。各项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随着消费需求的改变而改变,最为直接的表现是消费结构的升级。其中,消费支出总额与居民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个别支出同时增长,但是后者的增长速度大于前者,因而控制着消费增长的步伐。总的来说,消费增长的力量源泉是需求。

从需求创造理论的假说可以看出,消费需求的变化类似于上升的抛物线,先快速增长,随之增长速度放缓,最后达到顶点,趋于相对饱和状态。某个特殊的消费品在总消费中的权重与需求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结果是促进了消费机构的优化与升级。

3.5 关注“消费和谐”

和谐的意义主要由系统内各个要素、各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外部环境间在空间意义上的协调和平衡这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上述的核心是:系统内、外之间的要素都是具有相关关系的,并且是在和谐机制的支配下运转。这种和谐运转的机制也证明了系统内各要素与系统之间两者最大化发挥能动性的可能。文启湘教授提出了消费和谐理论,此理论是建立在和谐理论的基础之上,并且将两者融为一体。消费和谐的意义在于系统内外之间达到一种和谐运转的状态。这也进一步促成了良性消费。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和谐理论主要应用在微观经济主体的研究。同样的,和谐理论也可以应用在宏观经济领域。其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各个子系统和总系统同样也需要和谐运转。宏观经济运行是否和谐可能比微观经济运行更为重要。和谐理论作为一种研究系统协调运转的思想和理论,自然可以运用到宏观经济中,并且可以为宏观经济的健康、有序的运转提供理论支撑。

消费结构子系统的协调是消费系统内部协调的主要部分。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可划分为城市消费结构与农村消费结构。按照区域划分,可分为东部、西部、中部地区的消费结构。就目前消费结构来看,达到消费结构和谐的最为重要的难题是城乡消费差距、地区消费差距。正是由于这两种差距的存在,使得消费结构以一种严重不和谐的状态存在,并且这两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和谐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子系统的不和谐都会使整个系统处于不和谐的状态,从而降低了系统效益。我国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权重远远低于其他的国家,没有完全发挥出消费效益的最大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消费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异。因此,逐步控制和缩小城乡消费和地区消费的差异是解决消费系统和谐问题的重中之重。同时,我国居民更加注重绿色消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争取消费与自然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赵卫亚.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及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07):33-36.

[2]陈捷.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定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3(04):46-47.

[3]李姗姗.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差异性研究[J].消费经济,2014(01):27-31.

[4]吴玲玲.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研究[J].特区经济,2013(08):24-23.

[5]邓翔.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Panel Data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4(01):43-44.

[6]辛毅红.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06):152-153.

消费升级论文第3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712032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2YJC910010。

摘要:服务业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为了考察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与断层的产生过程,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数据对城乡居民消费与服务业的关联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消费结构升级能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但城乡消费断层等问题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序推进;利用住户调查数据对居民消费的城乡二元特征及与断层问题进行研究,剖析其产生根源及对服务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能够为破除服务业增长的需求障碍、促进服务业产业布局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消费断层;城乡差距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严重的断层问题,消费升级的分化与差异性阻碍了产业升级与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利用1987至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从产业关联角度考察城乡居民消费与服务需求关联的动态变化,剖析消费需求断层产生的根源及对服务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旨在为破除服务业增长的需求障碍,促进服务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参考。

一、服务业最终需求结构分析

本文利用1987至2007年9张中国投入产出表,从三大需求、最终消费、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对服务业最终需求结构进行逐层研究。

(一)居民消费提升是产业升级持续动力

经济学理论把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由于政府消费与消费结构演进的历史顺序无关,能够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最终消费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图1和图2是依据1987至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服务业在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方面的绝对规模,及服务业在最终消费中的相对份额,可以看出近20年居民消费的提升趋势较为强劲,而在其背后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图3是基于1987至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三次产业在居民消费中的构成情况,即通常所说的消费结构,可以看出居民消费层次始终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对第三产业的消费增长最快:在2000年超过第一产业,在2002年又超过第二产业。这表明伴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快速推进,居民消费的重心正在转向服务需求。

(二)城乡消费差距扩大成为障碍性因素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居民消费需求是引致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本动因。但是,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比较严重,支撑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主要是近40%的城镇人口,庞大的农村市场并未显现出应有的拉动效应。目前,农村消费偏“冷”、 城乡服务消费差距扩大(图4和图5),严重困扰着中国服务业,对于产业结构的有序升级和服务业健康发展构成了障碍。由于中国服务业发展长期建立在城镇居民的需求扩张上,而与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不相适应,这样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是严重扭曲的,服务业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服务业规模小、比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由于大多数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这是服务业往往集中在城镇的原因。目前,我国真实的城镇化水平还不足40%,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服务业发展。因此,只有更多地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原来的自给才能逐步由市场化服务来替代。

三、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与服务业发展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愈加显著,居民消费结构的演进与层次的提升有力地拉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城乡居民消费之间的巨大差异,人们在考察总体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应看到城乡居民消费的巨大不同。

(一)城乡消费结构的二元性

从消费的主体看,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具有多样性。由图6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在全国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全国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则不断下降。199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偏“冷”成为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严重问题,城乡居民消费层次的差距可以通过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差距来反映(图7)。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始终低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除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末期差距很小之外,其他时期都相当大,城乡生活水平总体上相差10年左右。根据1978年的恩格尔系数来看,城镇居民处于温饱水平,农村居民处于贫困水平;从2006年的恩格尔系数来看,城镇居民处于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处于小康水平,生活水平均相差一个阶段,城乡消费层次的拉大直接引致城乡消费二元结构的加剧。从1985年到2003年,城镇恩格尔系数由533%下降到371%,达到小康水平,而农村恩格尔系数由578%下降到456%。这13年间的恩格尔系数之差由45%增加到85%,表明城乡消费不同步程度在增大,逐渐形成了城乡消费升级的断层问题。

(二)城乡消费断层及其对服务业发展的制约

消费断层是指城乡居民不同群体之间的消费处于不同的层次,这主要是由于城市消费结构升级先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而农民消费结构升级滞后于现有产业结构的发展。根据图8和图9的投入产出数据,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有序推进的,其对三次产业的消费均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只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保持了更高的增速,从而在居民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尽管第三产业在农村居民消费比重也在上升,但却是以第一、第二产业消费的减少为代价的,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强制性挤出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压低其它两个产业的消费而被动实现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相比,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升级速度较慢;城市居民食品支出的下降、服务性支出的上升都快于农村居民,且下降和上升的幅度也大(见图10和图11)。为了探讨城乡消费断层现象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制约,本研究收集了1996至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的第三产业发展数据,以及结合住户调查数据,得到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数据,旨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城乡消费结构断层现象的影响,建立的具体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lnSerit=α1+α2lnIncit+∑nk=1βkitSchkit+εit

其中Ser表示各地区各年度第三产业的增加值,Inc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本研究对于城乡消费断层的考察,从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以及服务性支出方面着手,比较城乡消费结构差异,以Sch表示,k=1,…,5,分别对于上述的积累消费。t表示1999-2011的各个年度,而i对于进入模型分析的各个省区;对于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根据协方差分析所显示的F检验值表明。由于我国区域存在不可忽略的区域发展差异,其所在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不同。本研究的模型主要考察城乡的消费结构差异对服务业发展的固定效应,因此最终模型选定为变系数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

由于个别省区的消费结构数据存在缺失,经过缺失值的剔除和处理之后,最终进入模型的总样本包含中国30个省区市的12年面板数据,样本总量达到328个。为了消除价格的影响,本文把服务业增加值和人均收入等价值量数据,通过全国的价格指数统一换算到1999年的相应价值;在实证分析中分别对上述几项消费结构进行单独估计,以考察每一项消费结构对城乡断层的影响,最后再把五种消费结构的影响放入同一个模型加以考察,最终实证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各个估计模型的调整R平方值都在09以上,而体现模型拟合优度的F值,以及对面板数据模型的效果进行检测的DW检验值都比较合理,这些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不错、稳健性强。从实证结果来看,各地区的收入水平显著地对服务业的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单一模型看来,对于本研究所关注的城乡消费断层而言,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以及服务性支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地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居民在食品消费和居住消费上的支出比例显著地低于农村居民,而在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以及其他的娱乐、交通等服务性支出上的比例却大大高于农村居民,而且这种断层在日益增大。这一断层的存在与我国的城乡消费体制、环境及观念的差异密不可分,正是这一差异导致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及服务业发展缓慢,这五类消费的城乡结构断层对服务业发展的阻碍效应在总模型(6)中也得到证实。

从图12消费结构变动度①来看,1994至2000年城镇消费结构升级正在进行,其后回落并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表明升级已经结束,正在下一次升级的积累中;与此同时,农村消费结构始终没较大的改变,并且未及时跟进,而且形成了城乡之间的消费升级断层。由于城乡消费断层的存在,当城镇消费进入调整期时,农村消费群体不能顺利填充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后形成的消费空间,使产业结构的梯度升级(推进)与产品结构的有序替代严重受阻,造成了部分企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三、城乡消费断层的根源

城乡消费断层问题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服务业发展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所在,必须找到城乡消费断层的根源所在。

(一)二元经济结构与“三农”问题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和消费率的提高,导致内需不足。另外,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城乡消费断层,延缓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城乡收入差距是引致消费差距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对城市和农村采用两种不同的政策,客观上形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但二元经济的影响仍远没有消除,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差距在一些地区还在扩大,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仍然是摆在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大问题。

(二)城乡消费环境的差别

与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相比,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条件较差,主要表现为:(1)流通体系不健全,现代商业企业尚未延伸到农村,商品种类和数量都极为有限;(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与城市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农民消费往往要比城镇居民付出更高的成本,阻碍了潜在购买力向现实购买力的转化;(3)市场秩序混乱,一些不法分子趁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虚假广告、强买强卖等坑害农民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民的正常消费;(4)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研发与营销网络体系不适应农村市场的需要;(5)社会保障不完善,总体上仍存在社会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服务滞后等问题,这会诱发农村消费者缩紧即期消费、谨慎支出行为、增强预防性储蓄,从而限制了消费需求。

(三)城乡消费观念的不同

由于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具有浓重的节俭和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农村居民多注重物质消费,忽视服务消费,而对一些开放、时尚、个性化、享受型的消费模式比较抵触。不少农民宁愿平时省吃俭用,也要在红白喜事上大操大办、盲目攀比、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不必要的开支,而且给社会风气、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四、城乡消费断层的治理

(一)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前提和保障。缩小城乡消费差别最根本的就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只有增加农民的收入和购买力,才能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一方面,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推进包括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在内的各项改革,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将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应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大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市场、有带动产业作用的农产品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立足本地资源,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环节的利润,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中增加农村居民经营收入。

(二)优化消费环境,促进农民消费

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条件,应继续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全力抓好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为农村居民扩大消费营造良好氛围。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加大投资的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引导民间投资,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级政府的“民心工程”,如电网改造、电视广播、邮政通讯、信息网络、医疗卫生网点建设等等,积极为提高农民消费质量创造条件。第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拓宽消费渠道。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流通体系。借助民营、个体商业的活跃性,建立起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多载体、多层次、多渠道的流通网络体系,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把城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租赁、直销、代销等流通形式引入农村市场,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第三,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保护农民消费权益和消费信心。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查处力度,打击假冒伪劣,要点面结合,工商、卫生、质检部门要定期对农村市场进行依法检查,对重点商品、重点市场、重点地区要加大打击力度,集中查办一批制假大案,予以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传授、讲解有关商品辨别真伪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农民识别商品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此外,还要做好消费者权益法的宣传工作,让农民知法懂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总之,只有通过综合治理,强化市场监管,才能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地运行发展。

(三)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科学消费观念

加大科学消费和文明消费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农民的消费观念逐步理性化、合理化。通过宣传和引导,减少城乡消费观念的不同,从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在农村提倡现代消费理念,培育健康、成熟的消费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建立和完善信用消费制度,鼓励超前消费。在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条件下,采取信用手段、合理适度的超前消费能够用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提前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能够加速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信贷消费,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汽车、通信、旅游、休闲、健身等消费热点在农村的发展,改善消费结构,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树立追求生活质量的观念。片面强调节俭、储蓄,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有效需求的增长。应引导农民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划清消费与浪费的界限,提倡消费,反对浪费,传播提高生活消费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新知识、新文化,鼓励农民摆脱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积极享受生活。鼓励农民学会理性消费,减少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模仿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理应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理应不断升级,针对农民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的问题,要鼓励开展精神文化消费,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多样化发展。

三是推行文明、科学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大力加强农村消费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导农民消费,教育农民认识到哪些消费行为是值得追求的,是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哪些消费行为是不值得追求的,对自身和社会是有害的。提高农民的文明消费、现代消费意识,促进居民消费行为向健康、成熟、理性的方向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有益的消费价值取向和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

(四)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拓展农村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做好拓展农村市场这篇大文章。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农村市场的特点、农民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特征等问题,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发、生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农村需要的、价格便宜的产品,以提高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推进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鼓励理论研究者深入农村,围绕农民消费习惯和心理展开深入研究,针对农村和农民的营销、农村流通管理和品牌传播等专题进行研究探索,以推动农村发展理论和消费理论的进步,为缩小城乡二元消费差异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其次,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厂商针对农村消费者研发产品,对广商的研发行为予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加大对适合农民消费习惯的产品的研发支持,优化农村市场的供给结构和质量,鼓励厂商和流通企业向农村发展延伸,以质优价廉的产品、良好的售后服务、先进的科技水平开启农村市场。第三,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号召,自主加强农村市场的调查研究,针对农民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重视市场细分,进行农村市场的合理定位,满足农民的多层次需求。

(五)完善社保体系,改善农民预期

良好的社保体系可以改善居民心理预期,增加未来预期的乐观性,提高居民即期消费,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为了充分挖掘农民的消费需求潜力,必须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增强农民消费意愿与消费信心。应遵循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如下:一是重点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二是统一制度设计,尊重地域差别,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办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建立农村居民养老制度,让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多渠道增加农村社保的资金投入,把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引领作用,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补贴,重点向贫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四是建立统一、高效的农村社保工作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质量。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上,应借鉴国外经验,实现基金管理的法治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确保基金按时、足额征缴,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保证社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健全社保基金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五是建立健全农村保险制度,发展生产性社会保险、农房保险等,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注释:

①结构变动度是用期末各类消费与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减去期初同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将相减之差的绝对值相加,即为该年份居民消费的结构变动度。

参考文献:

[1]曾国平, 张付玲. 城市化、服务业与城镇居民消费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12(7):74-76.

[2]蒋萍, 核算制度缺陷、统计方法偏颇与经济总量失实[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Marshall J,Jaeger C., Service activities and uneven spatial development in Britain and its European partners: Development fallacies and new option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0,22 (10):1337-1354.

消费升级论文第4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公路收费 问题出路

公路收费管理政策是在国家对公路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情况下为扩大筹资渠道而出台的重要政策,利用国内外贷款建设高等级公路、大桥和隧道,建成后收取通行费偿还贷款,即“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这一做法对我国的公路交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自1984年在我国诞生收费公路以来,确实为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带来了开创性的变革。我国依靠收费公路政策,利用各种融资手段,共筹集资金6700亿元,占同期的公路建设总投资的60%,建成等级公路9500多公里。可以这样说,没有收费还贷公路,就没有今天便利的公路交通条件,公路建设的规模和水平至少比现在落后10年。

一、公路收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引发的社会不和谐

1、公路收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路收费对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收费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再加上一些地区和部门无视国家有关收费的政策法规,将公路收费作为“生财之道”,将公路收费站视为“摇钱树”,盲目收费,不仅有损公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收费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

(1)公路收费站点过多,随意制定收费标准。我国公路收费目前尚无一套统一、完善的收取标准。现行的标准主要是由各省、市公路建设经营单位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建设资金数、贷款期限、还款要求、交通流量和道路使用者受益及承受能力等因素,提出方案后,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物价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把公路收费所得纳入了地方财政预算,变还贷为创收,所以对收费站点的设置及收费标准审批不严,造成公路沿线收费站点过多过密;在收费标准上,追求多收、滥收,加大了社会和百姓的负担。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了边修建边收费、未修建先收费的情况;有些路段己收回了贷款,但仍继续收费;一些地方的非高速路,没有发生过借贷,但也设了收费站。过密的公路收费站和过高的通行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己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障碍,不仅加重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影响了他们参与生产流通的积极性,而且还加大了公路运输的成本,降低了公路运输行业的竞争力。

(2)公路收费权转让行为不规范,寻租行为滋生。《公路经营权有偿转让管理办法》规定:国道收费权的转让由交通部批准,国道以外的其他公路收费权转让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部备案。但在实际执行中,受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动,转让公路收费权中越权批准、违规批准的现象严重,特别是转让操作中的不透明、不规范、不公开,往往诱发腐败行为。

(3)公路收费管理体制不完善。公路收费机构设置庞大,收费站点多,收费人员多,开支大,造成收费成本过高。结果实际用于还贷的金额只占年收费的20%左右,以费养人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对收费资金的管理、核算、使用等环节的监管不力,收费票款流失严重,导致收费到期后,不能还款,人为地增加了还贷年限。有些部门将本应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公路车辆通行费收入用于修建职工宿舍、办公大楼或纳入财政预算,意味着让特定公路的使用者为他人的消费付款,显然违反了经济学中的公平原则。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大部分项目是无法实现“收费还贷”的。

(4)收费技术落后,降低了通行能力。我国的收费站绝大多数是人工收费,通过能力很差,如遇高峰,要等几分钟,最多的甚至要等几十分钟,严重影响了道路的通行速度。

2、公路收费管理引发的社会不和谐

(1)“高价公路”已经成为城乡市场协调发展的“拦路虎”。目前中国“高价公路”形成的产品进入市场的高门槛,首先拦截的是农产品的流通。由于公路收费是按照吨位收费,“高价公路”首先拦截的是那些附加值低的产品,而附加值最低的产品就是农副产品。在四川4分钱的萝卜,运到广州的运输费用竟高达5毛,是原来价格的10倍多。

(2)“高价公路”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地区之间的分工协调发展。发达的交通网是统一市场形成的最基本条件,也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条件。但是目前在我国存在的以地区为单元的公路收费管理体制下,为了本地区的利益,各地区在收费管理上普遍存在越是跨地区之间的公路,收费越高的问题。这样一种满足地方利益的收费管理体制,加大了地区之间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成本,使一些地区拥有的资源和产品优势,在高收费设置的障碍下无法发挥,整体上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3)“高价公路”成为新型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障碍。目前中国遇到的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是消费需求升级乏力的问题。前几年我国消费需求升级乏力的原因,是在消费升级过程中,消费能力的积累滞后,因为这一消费升级是消费者从百元级、千元级的温饱型消费,向万元级、十万元级的丰裕型消费升级的过程。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消费升级乏力的主要因素,则是消费环境成本过高。其中遍布全国的“高价公路”收费网,就是影响消费升级的主要障碍。在目前的消费升级中,汽车消费已开始成为我国消费的一个热点。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私家汽车的发展,与汽车消费相关的驾车旅游消费将会成为我国近期消费的一个热点。私家车的消费引发的旅游热又会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存在的遍布全国的“高价公路”,给这个即将出现的消费热泼了一瓢冷水。

二、公路收费管理的出路

上述问题的存在以及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在收费公路发展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强调公路的公共物品属性,取消公路收费,完全由政府来实现公路的提供;另一种观点认为,公路收费在现阶段具有合理性,对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公路收费不能取消,而应该加强。同时完善公路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消除不科学的收费和乱收费,在国家财力逐步强大之后,再逐渐减少收费公路。但在一些地区仍可以实行收费政策,因为公路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笔者赞同第二种

观点。下面笔者就公路收费管理的出路谈几点看法。

1、杜绝乱收费行为

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用法律手段约束收费公路中的不正当行为,从制度上保障收费公路的健康发展。同时结合国家路网发展规划,加强对收费公路的总体规划,实现收费公路总量控制。要加强对新增收费公路和收费站点的审批和管理,要把区县为主体管理的收费公路逐步上收,撤销亏损及收益率低的收费站,减少收费站点的数目,改变收费公路在社会上的形象。

2、加大公路收费执法的监督力度

国家从1999年就开始对收费公路进行管理,纠正不规范行为。若干年来,每年国家都要组织遏制公路乱收费的专项大检查,但收效甚微。交通主管部门要抓住“条例和办法”出台的契机,全面开展收费站点清理整顿工作,对收费公路的设认和收费站点设置要加强管理,审批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设置里程、间距等标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条款”的落实,同时,还要广泛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坚决杜绝有法不依的现象发生。

3、合理设置公路收费管理机构

要理顺收费公路管理体制,正确界定政府在收费公路管理上的职责,减少管理人员,降低收费成本;要防止车辆通行费外流,做到取之于路、用之于路。公路的收费标准不能单纯以投资额的多少来确定,要充分考虑公路的技术等级以及能向社会所提供的服务水平,还要考虑不同地区人们的承受能力,把目前过高的收费标准降下来。要规范经营权转让行为,避免低价转让,并着力解决转让后的后续管理问题。

4、加快收费设施的现代化

要大力推行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以现代化的收费手段,替代传统的设站停车收费方式,提高车辆的通行率。有条件的地区应实施联网收费,通过联网收费,减少高速公路主线上收费站点的数量,省际间的收费站点要通过协商,联合设置,一次性完成通行费收缴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5、进一步改革和规范高等级公路投资体制

高等级公路建设难以完全按市场化运行以收回投资并获得预期回报,也无法单靠地方的力量投资兴建,需要中央、地方、私人共同参与,形成中央、地方和私人企业共同参与,政府和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规范有序的多元化、互补性的公路建设投资格局。根据公路项目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全国公益性项目、地区公益性项目和市场化项目。

全国公益性项目主要包括国道主干线、边境公路线、国防公路线、民族团结线(通往民族地区地州公路)和省际连接线。地区公益性项目包括区内国道、省道和乡村公路建设。市场化项目主要包括与普通公路平行竞争的收费公路、通往旅游景点的收费公路等可自负盈亏或在政府补贴下基本达到收支平衡的公路。全国公益性项目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资建设,以中央财政投人为主;地区公益性项目由地方财政投资建设,必要时由中央财政提供一定补贴;市场化项目中央财政一般不提供财政资金或补贴,或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融资建设,并进行收费经营;或由地方财政提供适当补贴,促使其达到可市场化的临界点,进行市场化经营。总之,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政策导向,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不断拓宽资金渠道。同时,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高等级公路的“基本等级”资金投人。对高等级公路无论是一级还是高速公路建设,中央只提供按照基本等级即一级公路建设标准核定的“基本等级投资”,而不是全部建设投资的一定比例的资金,地方财政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决定道路的等级标准,并提供配套性投资和升级投资。

【参考文献】

[1] 赵洪:我国收费还贷公路资金管理模式及其相关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 种曼婷:我国公路收费的发展趋势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4,(4)。

[3] 武勇、刘文国:“还贷”借口之下的中国公路[J].记者观察,2006,(2)。

[4] 赵洪:我国收费还贷公路贷款资金管理模式及相关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消费升级论文第5篇

关键词:消费升级;税收政策;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98-03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逐步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也不断升级,从几十年前“百元级”的自行车、缝纫机,十几年前“千元级”的冰箱、彩电到近几年“万元级、十万元级”的小汽车以至“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级”的住房,消费品档次越来越高,消费升级的周期越来越短。但由于种种原因,居民消费总体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其增长速度仍滞后于GDP同期增速,消费档次的升级还有很大空间。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长期形成的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出发,国家已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其中税收政策促进消费升级是解决消费不足问题的重要宏观政策之一。作为国家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宏观调控工具,税收政策在促进消费升级方面具有哪些作用?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消费升级的内涵解析

1.消费及消费升级的概念。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居民)消费。而消费升级则是指消费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具体可表现为消费的结构型升级和消费的质量型升级。消费的结构型升级可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消费的质量型升级主要表现在基本消费品(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升级。受生理因素的限制,一般说来,人们对基本消费品的需要是有限的,弹性较小,而对享受型消费品和发展型消费品的需要是无限的,其弹性非常大,因此,未来消费升级的重点将是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经历了以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为主的初级阶段、以普及家用电器为主的购置生活必需品阶段,现正向以住房、汽车和服务型消费为主的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阶段过渡。现阶段,由于中国不同地域、城乡居民之间的家庭收入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消费层次往往不尽相同,消费升级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居民而言有着不同涵义,其特点不仅呈排浪式,也呈阶梯式。因此,完善消费升级的税收政策则应有所倾斜、区别对待。

2.消费升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说:“一定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这告诉我们,生产发展决定消费,生产发展提供人们消费的物质产品;同时,消费对生产也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因为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并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由消费、投资以及出口构成的国民经济的总需求中,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最为有效,消费升级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鼓励消费,发展消费,这既是社会健康运转、人类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

3.税收对消费的影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认为,税收对消费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增加税收,使得“我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将降低,而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又使我们减少消费支出”。消费支出的减少会使消费曲线下移,较低的消费曲线相交于较低的国民收入曲线,将导致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所以,对某些产品和行业增税会抑制其消费需求,对某些产品和行业降税则可以起到相反的效果。税收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影响消费升级,但不能决定消费升级。所以,税收政策对促进消费升级的作用空间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在注重税收政策调节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手段的综合运用。就税收政策而言,为更好地发挥其影响作用,我们必须按照兼顾公平原则,力求做到公平税负,即“对于情况相同的人征收相同的赋税;对于情况不同的人,征收不同的赋税”,才能缩小公民收入分配和消费水平上的差异,使消费升级趋于同步。

二、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

现代消费理论认为,某一时期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环境等方面,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改变和提升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环境等因素对居民消费需求及其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通过降低宏观税负调节生产结构,实现基本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的适度平衡

人类消费的升级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即以基本消费品(衣食住行)的满足为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本消费品品种将不断增多,品质不断提升。从满足人民基本消费品需要出发,发挥税收政策促进生产、增加供给的作用尤为重要。

1.通过调整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居民消费升级提供充足的消费品总量。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消费严重不足的大背景下,税收政策的调整如减税或降低税率,可以鼓励和支持生产大众消费必需品企业的发展壮大。

消费升级论文第6篇

坚持率先发展,提升消费能力

居民消费能力是由其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保水平决定的,率先发展经济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民生投入水平的关键。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把推动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握好经济转型发展与群众生活改善的关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在经济转型中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水平的收入和更加优美的环境。着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增添新的发展动力,努力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调整中构筑新的发展优势。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四大建设”,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加快完善居民就业和社保体系。围绕实现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到2020年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加快落实《浙江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就业优先、保障为基,以农民市民化、高校毕业生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等为重点,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率先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创业平台和政策扶持体系,吸引海内外高技术人员来浙创业,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创业致富。

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消费规模

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落实《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坚持以新型城市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等现代化都市区,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对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发展能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推动人口向“一城数镇”集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完善村庄布局,加快中心村和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提升人口集聚度,扩大总体消费需求规模。

推动城乡商贸流通发展一体化。抓住当前流通变革的历史机遇,从推动商业网点规划立法入手,理顺与城市总规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强化规划对商贸基础设施投入的指导性和约束力;建立全省重点商贸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库、商业网点建设指导目录、商贸投资情况通报和重大商贸服务项目分级联系服务等制度体系,确保重点商贸投资项目的及时落地和有效产出;重点抓好全省现代物流园区、城市商业街区、商贸综合体、乡镇商贸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提升城镇中心商圈的集聚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力推进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建设,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统筹现代商贸服务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引导大中型商贸企业下沉网络,打造城乡社区“一刻钟便利消费圈”商业服务网络。

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消费集聚平台。深入落实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重点培育一批网络零售电子商务网站、自主品牌网商,鼓励和支持浙江有条件的传统工商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直销平台建设;结合全国商业功能区建设要求,立足我省优势商贸和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利用城乡生活方式差异,采用商旅文融合的方式,着力打造一批消费集聚力较强、特色鲜明的旅游购物消费平台(街区)和乡村品牌休闲消费基地,提高我省商业的跨区域消费辐射能力。

大力培育热点,引导消费升级

进一步促进热点商品消费。研究出台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促进举措,发掘农村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汽车后市场等重点消费领域,规范发展二手车市场;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鼓励和引导建材家具绿色化、品牌化消费,以及家电节能化和智能化消费,推动家电、家具建材等商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繁荣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鼓励发展热销产品进口,重点结合我省的外贸港口、市场平台优势,着力打造一批进出口协调发展的大流通平台,着力引进国际品牌商来浙开设中高端进口消费品直营店,建设一批外贸名品展销中心,打造大型进口商品展销平台,构筑进口商品批零集散中心优势。建立消费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开展消费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指导企业优化市场营销策略。

加快培育居民服务消费。加大生活服务设施投入,推动中高端服务业适度集聚发展和城乡社区居民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扶持发展一批品牌连锁型的生活服务行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服务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规范和壮大大众服务行业,贯彻实施振兴浙菜加快发展餐饮业的政策意见,做强餐饮文化和品牌,加快培育信息、旅游休闲、文化娱乐、老年消费等新兴服务行业,提升家政、美容美发、足浴、健身休闲等生活服务品质。加快培育中高端服务业,合理布局建设高档餐饮、高星级酒店、养生美容、商业会所、休闲娱乐、卫生健康等高端生活服务网点,加快提升各类文化活动、度假旅游景点的商业配套水平,打造一批品牌化、现代化的中高端服务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网络、信用消费。大力发展网络消费,积极支持网络零售平台、品牌网商及相关电商服务行业快速做大做强,结合移动网络终端产品和服务升级,加快提升手机网购中商品选择、移动支付等方面的便利性,完善物流、仓储、技术、售后等配套服务,推动网络消费方式普及应用;强化网络购物的安全性建设,提升网络消费的满意度,保障行业的持续发展。加强消费金融服务,降低商业服务领域的刷卡消费费率,规范商户消费预付卡发放和使用管理;转变消费模式,适度鼓励超前消费,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加快建设个人信用体系,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创新信用消费金融工具,探索发展消费型金融公司,努力完善消费信贷环境,率先推进信用消费机制创新。

充分发掘节庆营销作用。不断完善省级年度春秋两季城乡促消费活动,鼓励各地整合优化发展促消费节会活动,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内容丰富、产业结合度高、特色鲜明、消费规模大的品牌促消费活动平台,突出主题引领,宣传倡导文明健康、资源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深入发掘不同地区消费习俗和文化,鼓励和支持各地加强研究和培育本地个性化消费热点,组织企业开展购物节、美食节、刷卡购物优惠等促销活动;引导大型商业企业根据主导产品销售季节规律、店庆、主力客户消费习惯等,积极开展主题促销活动;结合低碳消费、循环消费和实惠消费等,探索构建绿色消费促销补贴政策体系和巡展促销平台,激发居民即期消费热情。

提高流通效率,优化消费环境

加快提高市场流通效率。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降低流通费用等政策措施,尽快出台我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切实消除流通领域体制性成本,清理各类不合理费用负担,完善推进“营改增”试点,提高中小微型流通企业税收起征点,降低流通企业税收负担。努力降低商品流通经济性成本,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发展网络零售、商业综合体、体验式休闲商业、厂家直销中心等新业态;推进实施一批流通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项目,推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大型现代流通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等途径做大做强,开展跨区域经营和跨国发展;支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做专做优,提高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和综合服务效能。

加强市场监管和商务诚信建设。落实浙政发〔2012〕32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商品和服务的全程质量监管机制,总结推广杭州、宁波肉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经验,协同抓好生产环节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及实施、工商质量抽检制度落实、市场终端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着力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制定和完善流通信用体系制度,以商贸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和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推进我省商务信用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部门、区域间信息公开、共享,加快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鼓励协会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和宣传,营造诚信兴商的社会环境,积极倡导现代商业文明。

健全稳定市场运行的保障机制。提高“菜篮子”建设水平,加快推广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建设经验,继续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和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加快重点农产品现代流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平台等流通模式,培育现代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建立布局合理、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完善市场运行调控机制,深化市场运行监测和商务预报工作,加强消费市场形势分析和调查研究,进一步发掘市场运行监测系统预警预测能力;扩大和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强化突发事件市场应急调控手段,加强民生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管理,为市场健康有序运行提供保障。

优化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合力

强化政府领导部门联动机制。建议由政府领导牵头,建立扩大消费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消费促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扩大消费工作机制。加强政策研究和信息共享,统筹考虑运用国家、省级相关政策,围绕建立促消费长效机制谋划出台相关投资指导目录及政策,立足我省居民消费和产业发展的特点,结合网络消费、信用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品牌消费等重点领域,运用好国家促消费政策,积极研究出台省级扩大消费政策,推动扩大消费与有效投资、产业升级、城镇化联动,确保国家扩消费政策和本省相关政策投入的综合效应最大化。

形成扩大消费示范带动机制。按照“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原则,全省先行选择几个地区,结合扩大消费政策实施,相关部门联合给予一定政策支持,率先推动一批特色鲜明、潜力较大、居民生活品质较高的地区,开展消费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试点,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消费升级论文第7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FDI;技术水平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90150)

作者简介:武晓霞(1982-),女,山西运城人,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审计学院讲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1-0090-06收稿日期:2012-11-12

一、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一)供给视角

1.外资规模与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全球范围的资源调整,FDI的产业领域不断扩大,许多学者认为,FDI通过增加资本供给、增强外贸、技术溢出和优化市场结构四方面推动了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DAS(1987)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的早期阶段可能会垄断东道国的市场,但是长远来看,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反而能够提高当地企业的竞争力,优化东道国的市场结构,最终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文东伟等(2009)、陈立泰等(2012)的研究表明,FDI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高远东等(2010)运用面板协调理论和动态最小二乘法模型,研究了1985年~2006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FDI的长期影响和短期的修正机制。结果表明,各区域FDI对产业结构变动具有长期的影响和显著的差异,短期除东部地区外该影响均不显著。

2.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是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引擎。黄文正(2011)将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升级联系起来,运用VAR模型分析发现人力资本积累的技术吸收和创新具有延展性和可移动性,通过作用于需求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李平等(2012)构建了人力资本系统与产业结构系统的耦合模型实证分析了国际智力回流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国际智力回流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促进效应在一定滞后期内显著提高。

3.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目前,研究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文献较少。高越等(2011)揭示了国际生产分割条件下,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李健等(2011)基于1978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第二产业的调整影响比较大,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力度较小,技术进步是深化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根部途径。

(二)需求视角

1.消费需求与产业结构。消费需求涉及个人和政府两个层面。第一,个人消费需求主要通过收入和价格引导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二,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和集聚。

2.投资需求与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有学者运用成分分析原理测算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关系。从增加值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改善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3.外贸规模与产业结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认为,通过比较利益机制,国际贸易可以促使双方国内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发展。谢涓等(2012)依据转移份额分析法,将产业结构分解为构成效应与竞争效应。研究表明,进口贸易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与竞争效应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该正向作用由东向西逐渐递减。张平等(2012)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通过构建贸易开放与生产率进步相结合的模型,发现出口贸易的增加抑制了服务业比重的上升,而且分位数回归的研究表明出口扩张是中国服务业占比偏低的主要原因。

除上述因素以外,还有学者分析了人口流动因素(闫海洲,2010)等。当然,以上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FDI。有学者指出,FDI的部门偏向性、产业偏向性以及区域偏向性有可能制约东道国产业结构的转换,因为FDI的国际流动是以逐利为目的,其对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总是在跨国公司的利益目标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之内。另外,东道国本身的产业结构、产业承接能力、投资环境与政策等也会制约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综合以上文献,其共同点是把产业结构升级看作独立的变量,忽视了地理空间效应,空间定位能力低,导致研究结论缺乏应有的解释力。空间依赖的存在打破了大多数经典统计和计量分析中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吴玉鸣 等,2006)。因此,这里我们引入空间因素,利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度量及空间自相关分析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度量

为了定量分析各省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异质性及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来衡量各省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定义如下,假设某地区经济包括n个产业,将这n个产业从高层次到低层次依次排列,记其在该地区经济中的比重为q(j),显然0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三、自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一)自变量选择

根据第一部分涉及到的因素来设定变量。各变量选择标准如下:

1.供给因素

(1)外资规模(fdi)。多数学者认为FDI能够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不过就中国而言,市场垄断和产权保护等各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外溢,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关于FDI的产业结构效应在中国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本文采用各省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当期GDP的比重来衡量外资规模。

(2)人力资本(h)。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经济增长不仅包括数量方面的产出的增长,还包括质量方面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等。本文将人力资本因素考虑在内。人力资本采用各省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其中,1998年~2001年的数据来源于陈昭等(2004), 2002年~2010年的数据按照同样分方法进行估算。

(3)技术水平(s)。技术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经济社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速度,以研发存量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各省区历年研发存量我们采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即Sit=(1-δ)Sit-1+RDit(i,t:各省区和年份)。其中,RDit采用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1998年的研发存量用Griliches(1980)的方法来计算,即Si1998=RDi1998/(g+δ)。根据Coe等(1995)的定义,g用1998年~2010年各省区每年研发支出的对数形式增长率的平均数,δ为研发资本折旧率,仍然沿用Coe等(1995)的回归结果5%。

2.需求因素

(1)个人消费需求(c)。消费需求主要是个人消费需求和公共消费需求。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需求与个人收入水平相关,个人消费结构会随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产业结构。该指标我们用各省区人均GDP来衡。

(2)投资需求(i)。投资需求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投资需求,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只考虑了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固定资产投资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该指标采用各省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

(3)政府消费需求(g)。政府消费需求反映了政府的规模以及对市场干预的程度,政府消费需求的变化能够引导全社会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从而影响不同产业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替代与变迁。政府干预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基础。该指标我们用各省区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

(4)外贸规模(tr)。对外贸易是来自外部且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资本的快速积累推动了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反过来,贸易结构优化反过来又带动了资本的积累速度,最终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国内的产业结构。用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重来表示。以上数据来自于中经网、《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各省区统计公报等。

为描述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我们先对各个变量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2。

(二)模型设定

常见的空间计量模型包括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两种。

1.空间滞后模型(SLM)

该模型分析各个变量在一个地区是否存在扩散现象,即,空间溢出效应。表达式为

2.空间误差模型(SEM)

四、实证分析

(一)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前文已经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省域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即集聚现象,下面将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1998年~2010年28个省区(重庆、和宁夏部分数据无法准确获得,因此不予考虑)各种因素对省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

为便于比较,突出空间因素的作用,本文建立了三个模型――普通固定效应模型(FE)、SLM模型和SEM模型。其中,SLM和SEM模型又分别细分为空间固定效应模型、时间固定效应模型、时间和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

1.选择最优模型

首先,比较固定效应面板估计结果和空间面板回归估计结果空间回归模型采用了极大似然(ML)估计法,并通过空间依赖性检验发现:SLM模型和SEM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值R2均高于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另外,SLM模型中空间滞后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且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邻近地区产业结构对本地区产业结构有同向的促进作用,而SEM中空间误差回归系数也均为正值,也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不仅受到本地区相关变量(各种自变量)的影响,还受到邻近地区相关变量的影响。这说明空间因素的确在发生作用。

其次,比较SLM模型和SEM模型常见的选择标准有拟合优度R2、自然对数似然函数值(LOG-L)、似然比率(LR)、赤池信息准则(AIC)、施瓦茨准则(SC)和拉格朗日乘子等。这里我们采用自然对数似然函数值准则进行选择,该值越大,模型拟合效果越好。从表3给出的具体估计结果来看,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因素的各种模型中,空间固定效应SEM模型估计结果的LOG-L似然值优于其他五个各种空间面板模型,因此,本文进一步关注SEM模型的估计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二)实证结果分析

可以将回归结果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的回归系数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说明目前阶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仍然不足,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并非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其次,外贸规模、个人消费需求和人力资本三个变量的回归系数较小,在1%和5%显著水平下为正,构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这三个变量每增加1%,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依次为0.093720%、0.013728%和0.012531%。改革开放以来,借助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我国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缓解了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结构供需矛盾”,对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一点与实证结果相符。但是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科技竞争,近年来各国都将目光聚焦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出口。另外一些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已经扩大到高新技术领域。因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贸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个人消费需求也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大大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程度最小。

最后,分析技术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从回归结果看,技术水平的回归系数最大,在1%显著水平下统计显著且为正,说明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将提高1.016888个百分点。因而,技术水平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力。外商直接投资也在1%的显著水平下统计显著,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远远超过了其余5个变量,说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将对省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五、简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结果表明,28个省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受到技术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个人消费需求、外贸规模和人力资本的影响,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的作用不显著。具体结论如下:(1)中国各省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并非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呈现空间集聚的特征;(2)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仍然不足,并非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因而不能给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多少好处;(3)外贸规模、个人消费需求和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4)技术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原因在于技术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相互促进,比如FDI可以通过竞争效应、示范和模仿效应、人员流动和培训效应、前后向关联等渠道改进东道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从而提升产业结构。

基于以上结论,我国各省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依赖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这种空间依赖性还表现出鲜明的空间差异性。结合各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提出几点建议:(1)要将空间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中。即,在制定产业结构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省区的异质性特点。同时,重视各省区之间的空间联系,推动各省区的内部互动,加快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2)调节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同时调整政府消费支出的内部结构,寻求政府运行成本的最优规模。一方面要合理调节政府干预程度,引导其发挥正向作用;另一方面要降低政府运行成本,转变财政支出方式,加快向政府消费的转变。(3)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力,除了通过对外贸易和FDI的方式获得技术外,还要加大对国内研发投入、本土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要发展科技含量和劳动力生产率较高的行业,以科技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4)进一步完善外资引进政策。加强对外资的技术要求,重点引进技术密集型项目,适当放宽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FDI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而在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比重仍然很低。

参考文献:

陈立泰,余春玲,王鹏.2012.产业转移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服务业发展――基于28个省市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经纬(5):22-26.

陈昭,陆铭,金煜.2004.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J].世界经济(12):25-33.

高远东,陈迅.2010.FDI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差异化分析-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9):62-66.

高越,李荣林.2011.国际生产分割、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J].世界经济研究(12):78-84.

黄文正.2011.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3):24-27.

李健,徐海成.2011.技术进步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4):8-14.

李平,张玉.2012.国际智力回流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2):160-166.

文东伟,冼国明,马静.2009.FDI、产业结构变迁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J].管理世界(4):96-107.

吴玉鸣,李建霞.2006.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4):385-393.

谢涓,廖进中.2012.进口贸易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5):105-108.

闫海洲.2010.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12):50-57.

张平,余宇新.2012.出口贸易影响了中国服务业占比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4):64-79.

COE D T,HELPMAN E.1995.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9(5):859-887.

DAS S. 1987.Externaliti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2(1): 171-182.

消费升级论文第8篇

关键词:深圳;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065-03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以及相互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反映了消费水平、消费特色和消费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的变动规律。消费结构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产业的发展必须适应消费需求变动的趋势,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研究并关注这种变化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调整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最新趋势,探讨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揭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一、居民消费结构的内涵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各种具体消费内容和形式及其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的方式。消费结构十分复杂,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可以形成不同的消费结构类型,如消费主体结构、消费支出结构、消费形态结构、消费层次结构等。其中消费的支出结构是基于居民吃、穿、行、用等消费形式所表现的对食品、衣着、住房、用品、交通工具、娱乐设施(服务)等商品和服务消费的支出结构。目前大多数国家均采用消费支出结构分析研究居民生活消费情况,我国目前的统计年鉴实施的分类就将居民消费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居住和其他商品与服务类。

消费结构与水平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联系紧密,其衡量的代表性指标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般来讲,该系数越高,表示人们生活的贫困程度越高;反之,则表示人们生活的富裕程度越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深圳市2008年恩格尔系数为36%,属于富裕阶段。

由上表可知,目前深圳市消费结构中用于劳务消费的比重较大,相对应地用于发展与享受型支出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其中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以及教育文化娱乐类同比增长较大。

二、世界主要国家消费结构特点与变化趋势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在人们的温饱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进入以公共交通、廉价住房、邮电通信为主导产业的小康阶段;之后是以私人轿车、高级住宅为主导产业的富裕阶段;最后进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消费品需求高级化、丰富化为特点的高度富裕阶段。

表2是世界银行根据不同人均收入水平(按购买力评价计算)划分的居民消费结构。该资料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居住、医疗、教育、交通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与国际粮农组织按恩格尔系数划分富裕程度的标准相对照,1000美元以下为小康阶段(恩格尔系数为40%-50%之间);1001―4000美元和4 001~10 000美元组为富裕阶段(恩格尔系数为20%~40%);10 001~20 000美元和20 000美元以上组为高度富裕阶段(恩格尔系数低于20%)。

三、深圳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分析

深圳2008年恩格尔系数为36%,属于富裕阶段,消费结构也处于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具体结构来看,除食品类和居住类支出变化较明显外,其他各项支出变化不大。居民消费更趋于理智,其消费热点主要表现为:

(一)居住支出升幅较大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预期的提高,居住消费已从注重其产品功能逐渐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的功能。深圳2008年消费支出结构中,居住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达11.7%,与世界银行按收入分组的消费结构中4 001~10 000美元这一收入水平基本相吻合。深圳居民在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的同时,住房租金支出升幅较大,2007年人均居住类支出2 610.42元,比上年增长18.9%。房屋租赁价格持续攀升,居民还贷支出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常消费支出。

(二)家用汽车消费为深圳居民消费热点之一

按国际惯例,国民收入每增加1%,机动车拥有量就会增加102%到1.9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至2 000美元时,小汽车拥有量增长进入高峰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 000美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家庭小汽车的拥有量已达一定规模。

至2008年末,深圳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7.9辆,小汽车拥有量达到68.24万辆,占全市小汽车总量的80%以上,私人购车已成为深圳汽车市场的消费主流。由于家用汽车的不断增加,带动车辆用燃料及零配件、汽车养路费、停车费等交通工具服务支出迅速增加,该类费用人均支出1621.46元,增长26.3%。

(三)旅游、教育、健身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之一

2008年深圳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2463.92元,增长8.4%。一方面,居民外出参观游览、健身、旅游和其他活动增加,人均文化娱乐支出718.99元,增长24.1%。

研究发现,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观光游剧增;当人均GDP达到2 000美元时,休闲游骤升;当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时,度假游渐旺,每个家庭平均每年可以外出度假两次。当人均GDP到达6 000美元以上,这个国家就将进入休闲时代。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欧洲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都经过这个过程。深圳市2008年人均GDP已过一万美元,目前正在进入以休闲旅游为主的阶段。家用汽车的普及性促使深圳家庭“自助游”日益普及,旅游消费需求强烈。

另一方面,居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开支保持增长态势,人均教育花费984.72元,增长2.8%,其中增长最大的家教费和参加培训费,分别增长1.1倍和43.9%。基于生存与更好发展的需要,居民对于接受更高的教育以及职能技能的提升等再教育的需求的主动性进一步加强,从而更增加文化教育消费的份额。

伴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十分强调营养、保健、休闲,绿色食品等健康食品深入人心。2008年深圳市人均医疗保健费用比上年增长13.6%,是仅次于食品增长的增速最大的板块,而且是在金融危机发展背景下的逆势增长。

(四)信息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又一热点

随着社会高度信息化,人们对于信息及其相关服务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使得信息消费成为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数据显示,深圳的彩电、手机、显示器等多个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市场规模已居全国第一,成为国内外的消费电子产业“重镇”。深圳居民家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底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90.4台,拥有移动电话212.2部,上网费用增加,且占居民电信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1.9%,提高了6.9个百分点。有线电视普及率维持较高水平,平均每百户拥有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达到95.7台。人口规模庞大、且结构年轻化的现状,对于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使得深圳不仅是一个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地,同时也是一个极大的消费地。

(五)奢侈品消费逐步增加

据有关机构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年增长率达15%以上,到2015年,我国将登上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巅峰。百万元级及以上的高级汽车、私人飞机、豪华游艇、高级别墅将登场,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发展势头已引起欧美的奢侈品制造商们极大的关注。近些年不断见诸报端的关于中国富豪们让人瞠目结舌的奢侈消费,正是这一消费趋势露出的端倪。

目前全球的奢侈品消费,中国排在美国之后,但未来1~2年,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作为最早承接香港贴牌制造业转移的桥头堡,深圳是很多世界名牌的中国区生产基地,又是消费大区。不少世界一线品牌在深圳设有旗舰店或者分店。深圳有着庞大的高收入群体,同时由于深圳跟港澳相邻,在信息、观念等方面接受程度较高,深圳人对奢侈品的消费心理相对内地成熟。不久前毕马威的题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追上潮流》的报告显示,深圳和广州两个南方城市家庭月收入超过人民币5 000元的成年人口分别有304万人和158万人,广州、深圳势将成为中国主要的奢侈品市场。

四、深圳居民消费结构发展趋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经济学理论认为,需求结构最终决定生产结构。市场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的前提,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步从低级向高级变迁,与之相适应的则是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变、升级。

(一)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于信息产品及相关技术的消费需求,推动信息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的消费层次不断向高级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必然会向非物质的方向转移,物质经济将逐步让位于信息经济、体验经济,数字产业的发展正是适应了社会消费方向转移的结果。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人们在文化娱乐、通信服务的支出早已超过用于服装的支出,这同时也是信息产业兴起于这些国家的主要动力。

深圳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涌现出华为、中兴、康佳、创维等一大批骨干企业。深圳同时又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消费集中地,其消费类电子产业基础好、企业密集。目前,深圳不仅聚集了包括创维、康佳、长城电脑等在内的一批重要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企业,还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专业买家和高端客户群,深圳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通道和跨国采购平台。而地处福田区的华强北商业街经过20年的稳定快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电子产业聚集度最高、交易规模最大、电子产品品种最为齐全的电子市场,辐射面由珠三角及国内其他地区,并进一步延伸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于2008年8月份开始的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以下简称“华强北指数”)是反映华强北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产品交易综合变动情况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被誉为世界电子产品“纳斯达克指数”。

(二)日益成为消费增长主流趋势的文化教育消费,推动了创意文化长产业的快速发展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当人均GDP在5 000美元~10 000美元之间时,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在于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产业的发展。英、美等发达国家先后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正是适应了这一消费发展趋势的结果。近年来国内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纷纷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早在2004年,深圳市即提出“文化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深圳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是唯一部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盛会,促进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2008年更是成为亚洲唯一一个获得国际“设计之都”称誉的城市,设计业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目前深圳的珠宝产品设计总值占全国70%,全市设计业的年产值超过130亿元;2007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60.05亿元,占全市GDP的6.8%。2008年深圳又提出在未来5年至10年内,文化产业比重达到10%,与创意产业大国英国相当。

(三)旅游、健康消费水平的快速上升,推动了现代旅游、生物医药、保健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节假日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呼之欲出,休闲度假正成为国民的新兴消费热点之一。各类新型的旅游形式也随之出现,生态旅游、环保旅游、个性旅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旅游方式。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模式和健康观念发生改变,医疗保健消费增长迅速,健康需求日益多样化、高级化,生物医药、保健产业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早在2006年,深圳市即《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到2010年,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达到年总产值700~1000亿元。深圳为全国首批、泛珠地区第一家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市政府把生物技术列为重点扶持的三个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历年的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都给予了倾斜和扶持。还有品牌优势,深圳市有6个一类新药全部出自生物制药行业,二类新药中生物药品占了35%,亿元以上的生产企业中生物企业占了27%。2009年,生物产业更成为深圳未来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四)以汽车、住房、耐用品为主的热点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增强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活力

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以上时,居民消费进入富裕消费阶段,国内目前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私人汽车、个人住房等百万元级以上的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汽车产业的产业链长,辐射面广,能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石化、建筑、服务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对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住房消费的不断升温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专家测算,住宅消费如果增加10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就可能增长1个百分点。另外,住宅行业每吸纳100个人就业,可以带动相关行业200人就业。深圳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具有“标杆”作用,深圳房价高低更是全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晴雨表”。深圳许多房地产企业如万科、金地、招商、华侨城等在深圳取得业绩之后,拓展全国各地,“北上”或“东进”,以各自独有的品牌优势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促进和提升全国整体房地产开发品质。

深圳家庭设备耐用品不断升级换代。居民的耐用品需求已从基本型向享受型转移,家庭设备耐用消费品不断更新换代,进入更高的消费层次。2008年居民人均家庭设备耐用消费品支出261.5元,增长30.5%,从而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结语

未来深圳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升级将进一步活跃,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契机,不仅有利于形成新的国内市场空间和经济发展空间,也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而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升级,不但能继续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还能够与产业结构的升级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促进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振明,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结构演进[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陈启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2005,(02)

[3]李泓欣,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3,(05)

[4]黄桂林,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其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05)

[5]陈富琼,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发展历程及趋势[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04)

[6]郭鹏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相关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7]余芳东,从国际对比看扩大我国居民消费基本路径[J],中国信息报,200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