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交通银行论文

交通银行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2:37

交通银行论文

交通银行论文第1篇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 it外包 交易成本理论回归分析

据美国银行联盟的调查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作为信息技术的密集使用者,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it服务,而选取合适的it服务来源已经成为银行业管理it资源的核心主题之一。所谓it外包(it outsourcing),是指外部服务商提供实物和(或)人力资源承担用户组织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服务方式。

银行it外包的产生背景及发展现状

(一)银行it外包的产生背景

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金融环境使得银行业不断在挑战中求生存、求发展,以此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地位。但是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以及新业务的层出不穷,银行需要更优良的信息系统来满足竞争和业务的需要,这就对银行电子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电子化水平作为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已经普遍成为银行在市场运作、金融创新、客户服务和量化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基础,直接参与到越来越激烈的银行业市场竞争中。银行信息系统的战略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证明和共识。wwW.133229.cOm一些银行已经外包出其所有的信息服务职能,而外包部分及全部信息技术活动的趋势也在加剧。其它跨国企业以9%的速度增加其it外包业务,该速度和银行业十分相似。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银行纷纷采用外包这一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新策略。摩根大通银行于2002年与ibm达成的为期7年、合同总额为50亿美元的it外包服务协议,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银行it外包项目。it外包使摩根大通银行全面提升了业务处理能力,具备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快的市场反应速度。同时,摩根大通银行通过it外包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使其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发展核心的金融服务。同年,美洲银行又以45亿美元的价格与eds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银行it外包服务协议。2002年,全球5家较有影响力的银行分别签订了价格在10亿美元以上的it外包服务合同,金融业务正逐步转化为信息管理服务业务。竞争的巨大压力、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对成本效益的精打细算都使得银行不断增加对it系统的投入。

(二)我国it外包发展现状

在我国,2001年深圳发展银行与gdc公司签订的灾难恢复外包合同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第一份it大单。2003年11月,中国光大银行与联想it服务正式签约,联想it服务将成为其核心业务和管理会计系统建设及咨询项目的总承包商,项目合同金额达数千万元;ibm也获得了招商银行的it外包大单。

与国外相比,我国由于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制约及信用体系制度的不健全等,银行业it外包还处于起步阶段,外包程度普遍偏低。然而,随着银行业信息化迅速发展要求的不断加剧,外包业务的广泛运用已成必然,处于市场体制转轨和经济迅速发展环境背景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相关it外包业务决策时,同样受到众多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it外包影响因素理论综述及假设

(一)相关研究

it外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为帮助企业更科学地进行外包决策,众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形成了众多的it外包决策理论。

loh & venkatraman (1992)指出, it外包决策依赖于不同层次的多种因素,包括经济层面、行业层面、公司层面和公司内部管理因素。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和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dependence theory)分别从公司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入手,对it外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成本理论(agency cost theory)下的it外包主要是研究怎样用最有效的合约来管理委托者和者之间的关系,成本是委托者的监督成本、者的束缚成本和委托者的残余成本三者之和。

我国学者王欣荣和樊治平(2002)基于管理、战略、技术、经济和质量5个影响外包决策的因素,给出了一种应用于信息系统外包决策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王建业和简兆权(2006)提出了闭环动态外包决策模型,认为外包决策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对不确定的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并及时调整外包策略。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在it外包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交易成本理论由coase(1937)提出,认为组织的经济活动依赖于平衡生产经济性,自行完成相关业务还是选择外包主要取决于交易成本的两个方面,即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自行完成相关业务存在较高的生产费用,而外包可以带来较低的生产费用,但同时也产生了较高的交易费用。虽然外部供应商提供信息系统时,由于规模收益的存在能够使生产费用降低,但基于业务外包而产生的相关谈判、监督、实施合约等交易费用却相应增加了。

williamson(1975,1979,1985)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决定交易成本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人的因素与交易特殊因素。人的因素主要指人的机会主义和在追求效率极大化时受身心、智能、情绪等制约的有限理性;而交易特殊因素包括资产特性、市场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大方面(如图1所示)。

信息系统外包下的资产特性是指公司硬件软件结构与it人员技术能力,若资产专用性高,则交易成本因信息全程交换和投资成本难于回收转换使用而费用高昂;若资产专用程度低,则供应商可以通过共享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不确定性主要指交易过程中环境的不可预测性、技术经济趋势的模糊性及相关合同的复杂性等各种风险的发生机率。交易频率则是指初次合作关系建立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交易的频率越高,相对的管理成本和议价成本也就越高,交易频率的升高会使得企业将交易的经济活动内部化,以此来节省企业交易过程中的各项成本。

图1指出了交易成本和其决定因素与外包的关系。外包决策可以用以下函数关系来表示(其中,不确定因素在问卷设计中兼顾市场不确定性与人为不确定性) :

外包=f(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f (资产特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

因此,外包选择可以从评估影响交易成本规模的因素来进行。soon ang和detmar w. straub曾在1998年通过对美国243个银行的实证研究,探讨了美国银行业的it外包与交易成本理论之间的关系。

(二)假设与分析

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我国目前it外包市场现实情况来进行相关变量的设置与研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it外包得到的相对生产费用优势越高,it外包度也越高。

假设2:it外包所需要的交易费用越高,it外包的程度越低。虽然我国的it外包发展迅速,但是关于it外部供应商的服务质量仍然需要提高。gartner it服务首席分析师rolf jester曾经在亚太it服务高级研讨会上说,中国的it服务市场仍不够成熟,大约50%的it服务合同是以不能让用户满意的方式提交的。因此,考虑到我国it外部市场的影响,本文将it外部供应商的信誉也作为一项影响因素。

假设3:it外部供应商的信誉越高,it外包的程度也越高。

我国商业银行it外包现状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然而考虑到我国的银行规模之间的差距很大,因此各银行的it外包程度有较大差距,而银行规模势必将影响到组织界限的决定(例如外包)。因此本文调查的银行均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在设计问卷时,对问题的维度进行简单的概括,问题采用“克特”七点量表进行度量,如表1所示。

问卷调研了我国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放问卷76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有效率为94.7%。在检验变量维度的信度上,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来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各个维度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都大于0.7,表明问卷问题可信度足以得到保证。

调查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我国目前银行it外包整体较弱,银行多借助自身的开发能力进行it建设,如表2所示。除了“信息系统实施”的均值为3.33外,其余的五项功能均值都小于1.63,表明目前银行在进行决策和管理时,单独决策依然普遍盛行。

对于“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终端计算机的管理支持”等日常维护,均值1.264与1.472表明基本上都是由银行内部it人员进行管理;后者的标准差0.964大于前者标准差0.531,表明对于终端计算机的管理支持各银行之间的决策差异大于对与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的决策差异。在“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上,均值1.347也表明银行普遍倾向于自行决策。“灾难恢复与网络管理”的外包功能程度略高于日常维护等项目,但均值也仅为1.625,其标准差1.041可能是由于各银行内部it人员的技术水平存在差距而产生的。而在“信息系统实施”上,均值3.33表明银行与it外部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多集中于共同进行系统管理和开发。

在研究银行it外包应用程度问题方面,根据银行业标准功能来进行分类统计,如表3所示。通过分析,发现在银行的信息系统中,atm系统和信用卡系统外包的程度比较高,其均值接近于4,且标准差比较低,仅为0.64与0.61,这些表明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银行对这两部分系统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外包。而对于银行核心系统、客户信息系统、会计系统方面,企业外包的程度相对较低,并且标准差较大,这也就是说不同银行在这几个信息系统的实施管理和开发上采取的方式各有所不同。

同时在对it外部供应商提供服务的满意度统计中,发现对it外部供应商信誉的均值不到4,这说明银行对与it外部供应商的服务不是很满意,且方差非常低,说明即使是外包程度相对比较高的银行,对其it外部供应商的服务也不是特别满意。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银行it外包服务质量未能与银行的发展相适应,无法满足其需求,仍有待提高。

(二)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将每个维度的变量旋转后得到少数的几个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交易成本”理论在银行it外包决策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对问卷问题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

对变量旋转后的kmo球形检验值均0.805>0.5,且p值为0,拒绝球形,适合用因子分析进行解释。通过极大似然旋转出四个因子。其中 “it外包程度”作为因变量,“生产费用”、“交易费用”和“it外部供应商信誉”作为自变量,通过pls(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本文通过分析结果,显示出r2为0.772,并且调整的r2为0.546,排除自变量因子的增加所带来的r2的提高,回归模型仍然可以解释因变量总方差的56%。而f检验值为43.730,这就能够说明回归方程比较好地解释了变量间的关系。

在0.05的置信度下, it外包程度与生产费用优势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8;it外包程度与交易成本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0;it外包程度与it外部供应商信誉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22,3个假设都得到了验证。同时能够发现it外包与生产费用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与交易费用的相关系数,也就是说在制定it外包决策时,生产费用的影响更大一些。虽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it外部供应商信誉的影响较小,但是如果考虑到描述性分析得到的银行对it供应商信誉均值比较低,那么it外部供应商信誉仍然在企业it外包决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it外部供应商取得长远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it外包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交易成本理论”在银行进行it外包决策时的正确性。it外部供应商能够提供的成本优势是银行进行it外包决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与soon ang、detmar w. straub(1998)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本文通过对美国银行的研究显示,it外包程度与生产费用的相关系数为it外包程度与交易费用相关系数的3倍,而我国商业银行it外包程度与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的相关系数中,交易费用所占的比重更大,这与我国目前it外包市场发展得不够成熟有关系,银行在进行it外包业务时要承受更大的风险,这成为影响商业银行it外包的不稳定因素。

同时调查还显示,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it外包,但对于it外部供应商的信誉及外包质量的满意度均较低,也能够说明对于it外包而言,除了成本因素的影响外,it服务商的服务质量也是银行进行it外包决策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it服务供应商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来取得客户信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促进双方的共赢。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银行在进行it外包决策时可以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来进行决策,以此决定是银行单独进行管理开发还是依靠it外部供应商来进行合作。除此之外,it外部供应商信誉和服务质量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it外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loh, l. and n. venkatraman.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2. 9(1)

2.ang, s. and d.w. straub.production and transaction economies and is outsourcing: a study of the u. s. banking industry. mis quarterly, 1998. 22(4)

3.杨晓勤.探讨银行it外包之路.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33)

4.paisittanand, s. and d.l. olson.a simulation study of it outsourcing in the credit card busines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75(2)

5.郭英见.银行it外包及其风险管理策路.中国金融电脑,2006(1)

6.grant, r.m.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1. 33(3)

交通银行论文第2篇

关键词:全流通;投资银行;企业并购

进入2008年,我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尾声,它解决了我国股票市场长期以来的根本性制度缺陷,意味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投资银行是指经营所有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几乎还没有,发挥投资银行功能的是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即通常所称的“券商”。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包括兼并与收购两项,其业务范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企业并购策划与财务顾问业务,即并购,是投资银行作为中介人的传统业务;另一类是并购自营业务,投资银行作为并购交易的主角“炒卖企业”。

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理论有成熟的一面,近100年来,关于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同时,该理论也处在发展中。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行为会因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样,经济环境的变化也要求投资银行企业并购理论不断发展。“全流通”是一个建立在股权分置基础上的概念,股权分置又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这样全流通时资银行的企业并购也就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研究课题。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这一全新的背景环境下,系统地梳理对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研究,为我国投行参与企业并购提供理论指导。

一、国外研究情况

企业并购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投资银行在推动并购发展的同时,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核心,企业并购业务已经成为投资银行业的核心业务。因此,国外经济学界在投资银行与企业并购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上的资料。但由于全流通不是一个简单的状态描述变量,而是一个针对股权分置问题进行改革所产生的结果描述变量,股权分置的中国特色也赋予了全流通的中国特色,因此可以说,关于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的企业并购,国外的研究还基本上没有涉及到。

1、关于企业并购。史密斯(1968)曾用投资银行纪实材料很好地证明了公众公司规模愈大,经营愈多样化,其生产率波动就愈小,从而能够减少目标企业的资本成本。1976年,詹森和梅克林提出了理论,认为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内部机制可部分解决问题,并购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外部机制。委托一理论在解释并购动因中运用最为广泛。在新古典主义的学说中,效率理论认为公司购并活动能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增加社会福利。梅因和马里斯进一步揭示其内在机理,认为企业并购的存在可以对管理层产生一种无时不在的威胁。这种威胁可以约束管理层,进而产生对管理层的激励。“市场缺陷论”以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对并购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市场中存在偏离纯粹市场竞争模式的现象,并购尤其是纵向并购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企业交易成本。企业以内部组成替代市场的根本动因在于内化原本属于市场范畴的交易成本。这不仅揭示了并购的内在动因,而且也为说明企业扩张的最后边界提供了理论基础。Boehmer研究了欧洲上市公司并购情况,比较了欧洲各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敌意并购的情况,阿伦(G.C.Alien)对近百年英国企业合并史的分析,指出兼并是有效企业借以成长的一部分过程,就某一方面而言,它补充了内部的增长,并且可以说是一种文明地改变失败企业倒闭命运的方法。世界各国企业发展历史也表明,企业并购是改变产业结构的成功之路。

2、关于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理论。科斯首先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又称内部化理论,认为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和内部化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的研究,他分析了产生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和兼并的因素,并把它与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解释市场机制的失灵,认为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是两个重要的人为因素。人的因素与不确定性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市场机制失灵,遂用内部组织机制代替市场协调,并可通过投资银行的专业设计更加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杰弗里.C.胡克研究了投资银行在企业扩张中的角色,提出了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与收购方接触的主要策略。

金融中介理论学派结合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为主线分析了金融中介在传统业务中的作用。如,Benston和Smith(1976)的交易成本说、Allen和Santomero(1997)的参与成本说。他们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金融中介的作用,却局限于投资银行之外的机构所参与的传统业务。HenriServaes和MarcZenner(1996)假设投资银行参与并购能够为企业节约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降低合同成本。他们建立模型分析了决定企业是否选择投资银行参与的因素,但对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条件并没有说明。

二、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的企业并购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投资银行的企业并购业务则是90年展的新事物,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并购的市场化运作已逐步展开,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经济学者开始重视对我国投资银行如何在企业并购中发挥其特殊功能进行研究,也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

1、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在并购的概念上,陈共、周升业等人(1996)指出,“并购的定义一般有最狭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并购包括公司法上的吸收和新设合并,以及为参与运营或取得对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购买股权或资产。”关于并购的动因,单吉敏、徐龙炳(2000)指出用效率解释购并动机在理论上发展最为成熟,它的基本推演过程是:效率差异购并行为提高个体利益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率。关于企业并购的作用,鞠颂东、王东等(2000)中指出,企业兼并重组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式。吕竺笙(2005)在对西方公司并购动力理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理论,从并购动力的核心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这一研究视角出发,运用并购参与各方利益均衡分析,提出并购动力的利益相关者均衡是有效并购的推动力量的理论观点。

2、关于投资银行发展企业并购的文献。蔡则样、卞志村(1996)提出,“只有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利用投资银行的智力和信息的优势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更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兼并收购、股份制改造、产权转让和信息咨询。”鞠颂东、王东等(2000)中指出,中国投资银行全面参与企业并购,实现投资银行业务战略转移的条件尚不成熟,还存在诸多障碍亟待解决。比如市场准入障碍,市场环境发育不充分,融资限制过多等等。岳意定(2001)认为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并购双方安排并购,确定并购的条件,帮助并购企业融资,帮助被并购企业进行反并购。艾献军(2002)认为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效率主要体现在降低交易费用、降低兼并的谈判成本、提高市场预期效应和社会效率、实现自身作为资本市场中介作用的价值等方面。游达明,周伟(2002)指出以企业并购为核心内容的企业重组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途径。魏来(2006)分析了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具体作用,指出我国投资银行业在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和约束,并针对上述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董小君(2007)从交易费用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投资银行是如何节约并购的交易成本以及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条件,认为只有当投资银行中介交易的效益大干投资银行中介交易费用时,投资银行中介交易才是合理的、经济的。并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投资银行未来发展的道路。

另外,众多经济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大部分投资银行只是部分模拟了并购经纪人的功能,业务不够规范,远不能满足企业对财务顺问的需要,因此,投资银行急需从战略经营的高度去开拓并购业务。

3、在对策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有研究政府在并购中角色定位的文献。严武等(2000)指出,“为了提高并购效率,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的作用应侧重为并购重组市场机制的培育者,其职能应集中于引导、规范、监督、服务等方面”。在如何拓宽券商融资渠道方面,张瑞祥(1999)认为应适度放宽企业和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融资限制。如允许金融机构为股权并购提供贷款;放松企业债券的利率管制;允许大的投资银行进入资金市场或通过股票上市、增资扩股、发行债券等方式融通资金。新晨

交通银行论文第3篇

股票金融分析论文1:

银行股回落或为多头蓄力三维度解密25只个股投资价值

昨日沪指略有回落,但银行板块却出现明显调整,大智慧银行板块指数下跌2.09%,体量巨大的银行板块后市走向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趋稳,从净利润增幅来看银行业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前期银行股的缓慢上涨也侧面印证了行业基本面的回暖,昨日银行股的调整,可看作是低吸布局时机,特别是处于价值洼地的低估值银行股理应重点关注。今日本文从市场表现、估值水平和机构评级等三方面对银行股进行梳理分析,供投资者参考。

市场表现逾七成个股近两日回调

近两个交易日,前期表现强势的银行板块出现回落,《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根据(300033)数据统计发现,近两个交易日,两市25只银行股中,有18只均出现调整,占比超过七成。其中,建设银行(601939)、农业银行(601288)、工商银行(601398)、南京银行(601009)、宁波银行(002142)、中国银行(601988)、招商银行(600036)、交通银行(601328)、北京银行(601169)、中信银行(601998)等10只个股近两个交易日累计跌幅均超过2%,在板块内跌幅居前。

市场人士表示,近两个交易日银行板块的回落多为前期连续上涨后的技术性调整。自4月14日两市调整以来,银行板块凭借出色的防御性,屡屡成为市场上的焦点,而板块期间累计涨幅也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居首,达到3.11%。个股中,招商银行期间累计涨幅达到16.17%,在板块内居首,浦发银行(600000)、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上海银行(601229)、建设银行、兴业银行(601166)、宁波银行、杭州银行(600926)等个股在此期间均实现逆市上涨。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股股价均在4月14日市场调整期间创下了年内新高。

资金流向上,尽管近两个交易日板块的回调使得部分资金流出银行股,但自4月14日以来,板块内仍有10只个股累计大单资金净流入均超过3亿元,其中,农业银行(121377.48万元)、上海银行(106288.97万元)两只个股累计资金净流入均超过10亿元,其余调整以来受到主力资金青睐的银行股包括:宁波银行(79321.58万元)、浦发银行(66854.51万元)、工商银行(66116.29万元)、光大银行(601818)(47973.19万元)、南京银行(38505.24万元)、中国银行(37967.71万元)、交通银行(32428.58万元)、建设银行(31857.47万元)。

交通银行论文第4篇

Keywords: net bank; micro foundation; competition strategy

摘要:互联网和银行业的结合成就了现在的网上银行,这一新银行业务的出现和必有其原因。本文的出发点就是从网上银行业存在的原因入手,结合微观基础中的劳动力市场的偏好、市场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性,进而网上银行的现状和产生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网上银行的交易成本、发展多样化,传播功能等,根据这些问题,本文分别从战略的角度探讨网上银行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网上银行;微观基础;竞争战略

一、 网上银行简介

网上银行就是“+银行”吗?

(一)定义和

确切地说,网上银行应该是“网络+银行业务经营管理”。这个概念是动态发展的,自从美国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以来,网络已经从简单的机有线网络转变到的“三网合一”,提供 “3A式”服务已经不存在技术瓶颈。 而银行的业务发展主要借鉴西方的业务和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也呈现出多样化,除了国库券外还出现了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与货币市场工具和长期政府债券、债券、金融债券、股票、受益债券、股权证、基金证券等金融市场工具。

回顾国内的网上银行发展历史,1997年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开通了网上业务,从此拉开了国内网上银行的序幕,2000年银行上网开展业务,2001年工商银行大刀阔斧开拓网上市场,2002年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推出自己的网站。自此国内四大商业银行全部被“一网打尽”。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我国已经有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其中开展实质性网上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达50余家,客户数量达40万,远远超过了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

(二)前期成果综述

2000至2002年期间,理论界在理论和实证方面也曾作过许多的分析研究,大部分来自于对国外网上银行的分析以及借鉴。笔者将前期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几类:

1. 实证类型

此类多来自于银行内部、各大知名咨询公司和网站的分析报告和年报,其中主要包括各类指标,如使用人数、使用频率、最频繁使用的网上银行业务、用户满意度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预测。

2. 经验类型

这一类在网上银行的现有研究报告中占去很大一部分比重,主要是借鉴国际上知名的网上银行的经验看中国网上银行的发展态势。这类分析报告主要从国内网上银行的不足入手,根据国外的成功案例给出的一些启示,谈论国内应该改进的不足之处。

3. 功能类型

这一类型主要抓住了银行管理的一些具体细节,例如交易费用理论、金融效率、风险管理等。上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网上银行和学以及管理论结合起来,这样的视角显得更为专业。

4. 用户类型

此类的作者具有如下特征:一、对管理和计算机技术颇有研究;二、这类人士还是网上银行的用户;三、对生活质量有较高的要求,故善于发现问题。这类文献比较通俗,但是很有价值。

5. 技术类型

此类文献专攻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单纯的技术不同,这类文献偏重于信息资源的整合,例如后台CRM(客户关系管理)、数据仓库等概念的挖掘。从计算机公司的角度出发为银行业提供全面解决方面,因此这类文献多来自于如IBM、HP等企业。

(三) 本文的出发点

本文的出发点始于两个问题:一、网上银行的立足点;二、网上银行的存在方式和目的。由这两个基本的问题引出的关于现存网上银行的问题和经营对策。

这两个问题在理论界一直试图给出答案,只是角度的不同。本文从经济基础来看待存在的原因,同时从网上银行的行为特征来看存在方式和目的。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本文走的是“功能类型”路线。

二、网上银行扎根在何处

首先从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偏好理论和市场理论出发。传统银行业务的开展一般都在营业网点进行,这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一是距离的问题,二是时间,三是交易成本。

一般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我们知道如果将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预算约束所决定的商品的效用理论到劳动力要素市场,我们便得出了一个后弯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随着工资的上升,人们对于闲暇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只要时间的边际效用大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人们宁愿用货币去换取自由的可支配时间。如果传统银行业务的开展不能跟上这个趋势,那对于传统银行业将会是一个冲击。

这里的结论再简单不过了,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需要更多的可支配时间,人们会将传统银行业的不便作为一项生活中的负担。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将从适应性转向理性消费。

从市场理论来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效竞争市场是也就是使交换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市场,这样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几乎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往往欢迎垄断竞争市场,这样的市场能给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证券公司(如集合理财)、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金融功能的完善与强化,中国的商业银行将会成为竞争性行业中的竞争性企业。

此外,在消费者和厂商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同样也会降低市场的效率,这在金融业也是同样的情况。依赖于信息不对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只是短期的行为,市场因此变得没有效率,就像“次品市场”的例子,结果使得高效的厂商和客户退出市场。需要改善这样的一个情况,就需要有信息机制和监督机制。这样的机制一方面是为了规避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酿成的风险,同时也能培育出理性的消费群体。而这样的一个机制是需要成本的,信息技术和银行这两项以服务为导向的产业走到一起并不是偶然。

信息不对称不仅包括银行对客户的,还包括客户对银行的,以银行的贷款业务为例,银行依赖什么来进行个放贷业务呢,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据专家测算分析和保守的判断,中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至20%。 其中信用体系建立的首要难题就是信用信息从哪里来。银行业也希望通过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尝试来降低这方面风险。

结果各大银行之间个体理性的博弈结果使得最终大家都会拥有网上业务,所以正如我们看到的,四大商业银行在短短两、三年内纷纷落网。二、 网上银行现状

(一) 从成本特点看网上银行

从网上银行的自身出发,采用微观学中对厂商的分析,由于网上银行的投入主要是固定成本,那么随着提供服务的客户人数增多,单位成本应该呈递减趋势,由于边际成本较低,据估算,一笔交易的成本是0.01元, 因此从国外网上银行的存款利率来看,就要明显高于一般实体银行。在银行考虑是否推出网上银行业务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根据成本和业务定价(网上银行已有收费的趋势),估算出自己的盈亏平衡点,这个点可以是稳定的客户数量,也可以是每天的交易量。

(二)从趋势看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既称作银行,那它和商业银行一样,首先应该是利益驱动的,在国内网上银行的形式是以实体银行为支撑的。通过网上业务,银行可以有效整合自己的资源,从整体上降低自己的营运成本,稳定现有的客户。另外由于网上银行不存在地域的限制,同时还能发掘新的客户。从这几点看,网上银行符合银行的内部需求。但是由于这类数据隐含体现在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上,因此很难找出营业费用减少了多少,收入增加了多少。在此只能做一个定性的分析。

现在我们从下面三幅图可以看一下网上银行的利润前景。

资料来源:2009网上银行报告,iResearch-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enter

通过经济学原理中的外部经济性来分析,网上银行功能的成熟与完善会拉动其他的产业的进一步网络化,成为互补产品,形成范围经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民人数的不断增长,将会使得行业的单位成本呈进一步下降趋势。这个发展态势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利润增长是非常关键的。

(三) 网络功能分析

根据网络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到网上银行本身除了盈利能力以外,还有一个信息传播的功能。就现在已有的传播功能分析,网上银行可以分为网上和信息,除此以外有些银行还开出网上论坛,以便用户之间的沟通,以加强营销的力度。

但对于银行来说,网上银行的重要作用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播功能这种功能一般的网站都具有,但是在大浪淘沙之后,又有几家剩下来了呢。网上银行真正的核心是要透过精美的页面,基本的交易系统,直达它的数据平台, 也就是现在颇为流行的CRM平台。

四、 的突现

前面对微观基础、成本特点、发展趋势以及传播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到网上银行的问题有其特殊性。

(一) 关系生存的交易成本

关于交易成本不是指银行方面的,这里特指客户的交易成本,银行方面通过网上银行业务降低了自身成本,是否有效传递到了客户方面呢。以个人业务为例,现行的网上银行(一些试点收费分行)交易成本大都是这样制定的,一般网上银行都需要交纳一定的年费以外,其他的业务和传统业务收费标准相同,换句话说在客户交易成本,或是网上银行的价格制定方面,与传统银行相比并没有进行差别化价格战略。

但是这一点合理吗?按照上面的分析,成本函数可以概括如下:

TC——每年总成本

C ——网上银行年费

t ——每次的交易费用

n ——交易的次数

公式比较简单,这里的t代表简化的交易费用,对于消费者来说,每年所负担的成本就等于网上银行年与交易费用的总和。但是站在风险的角度考虑,就要对以上公式做出补充。其一、由于网络传输数据所特有的风险,误码率是不可避免的。 其二、划转过程中的时间延误,比如可能发生如下情况,货款已从一方账户划出,但该对方账户还未能确认你的款项到达,这中间的时延也是一项成本。当然这样的成本是在一定的概率条件下发生的。可以看到修正后的成本函数为:

P——事件发生的概率

X——事件发生所引起的损失

这样一来,即使要根据网上业务等于传统银行的成本原则定价,由于交易风险的存在,那交易费用也应该小于传统银行业的交易费用(或者利率要高于传统银行利率)。

(二) 发展需要多样化

首先,由于国内网上银行的服务是建立在传统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原先各大商业银行的经营重点不同,因此各自的产品的差异和主要的客户群体差别是不言而喻的。相对于商业银行个体来说,他们的网上银行就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提供各类互补的产品和服务,使得用户在本行能享受到需要的产品。

其次,在上面所提到的几家做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中,除了比较全面的金融产品以外,还需要本行的自有特色,如业内所称的招商银行服务比较快速,工商银行接入比较方便等,多样化的一个关键就是针对客户的营销。举例来说,商业银行已经看到了国内的青少年出国留学的热潮,而这对于银行来说一是贷款业务,二是本外币的划转业务,结合网络的地域优势和时间优势,如果银行推出一卡两币的服务,这必将大受消费者欢迎。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针对需求变化的多样性问题。

(三) 传播功能意义不大

作为网络功能的一大特点,由于网上银行是一项新鲜事物,对于它的营销不仅仅要停留在广告和促销手段上。就如前面所分析的微观基础中所谈到的信息对称性问题,国内大多数的网上银行仅是对网上银行的业务做出说明,而对收费细则和安全特性等网上银行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并没有给出具体地说明, 而且对于损失赔偿也没有明确的承诺。这上面只有工商银行做得比较好,它在自己的主页上开出了一个论坛,有员工定期值班,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从另一观点来看,银行在没有公布有效的信息之前,客户在使用这个产品时就会有顾虑,这样一来银行也不便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又会对目标客户群的划分造成困难。

五、 关于我国网上银行竞争战略的思考

网上银行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但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并不一定都适用于中国。考虑到我国网络化并没有像欧美那样普及,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在各地区呈现不平衡的态势。因此对网上银行的战略构架就提出了新的问题。笔者结合上面提到的一些微观基础问题,就网上银行的战略实施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网上银行重在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成为了新兴行业一个差异化的重要标志,由于网上银行的产品类型,如各种金融工具和业务易于被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模仿,所以现阶段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树立自己在客户和潜在客户中的知名度。

品牌战略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消费者肯为我们的产品付钱?银行可以通过价格优势树立品牌,例如美国的最大的网上银行NetBank在1999年报上所称,它的品牌形象来自于低廉的交易成本和丰富的产品。当然国内不一定都借鉴它通过价格打响品牌,我们同样可以走高价路线,但要提供的是物有所值的产品;或是利用互联网的地域优势,成为全球性的支付银行;或是通过服务建立品牌,工商银行做得就不错,因此工行在第一季度的交易额达2.7万亿,居各行之首。

(二)网上银行的安全考虑

网上银行对消费者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安全性的考虑,这一点绝对有必要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讲,而且已经成了判断网上银行优劣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卫报”就在5月6日报道了关于12名跨国网上银行诈骗罪犯的新闻,这就为网上银行的安全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有些问题是技术问题,需要银行与高公司合作来解决,而事实上我国网上银行系统全数是依赖国外公司搭建的系统平台,这样的风险不可谓不大。另一方面来自于教育问题,由于客户的自身原因所造成的资金损失,这就需要借助网上银行的手段进行教育和宣传。最后还要加强国际间银行业的紧密合作,因为网上银行的一大特征就是无国界。

除了以上的预防措施以外,还可以从补救方面着手,就好像美国成立了FDIC就是为了树立银行客户的信心。网上银行也需要一个第三方机制来消除用户的顾虑。

(三)与政府部门联动

这里并不涉及政府公关,重点是通过和政府合作,形成网上银行的社会效益。 一方面,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需要网上银行这一技术机制的加入,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合作。另一方面,网上银行也迫切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来支撑自己的业务开展。网上银行本身的社会效益要大于个体效益,因此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最近的两则消息来看,政府也有意推行这一信息化建设 。

网上银行业务的整条价值链几乎都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如何使利益相关者效用最大化、以及如何积极配合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成为了网上银行发展的目标。

(四)网上银行战略目标定位

网上银行在国内作为传统银行的一个部门,其目的不同于国外一些独立的网上银行。我国网上银行的目的不是从自身营利的角度出发,而要考虑到商业银行整体的利益,可能产生的现象就是网上银行部门不盈利或亏损,但是整体银行的利润在上升。

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业务问题,核心业务并不一定是赚钱的业务,如果商业银行将其网上银行部门定为核心业务,有可能就是利用这一业务为银行吸收客户,为其他的业务提供盈利的可能性。当然国内银行也可以将网上银行定位成盈利业务,但是其业务的划分和客户市场的细分要和本身传统银行业务交错开,以避免银行内部利润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这同样也是对传统银行的一种保护。

(五)业内的竞合态度

竞合指竞争与合作共存,目光短浅往往会造成“以邻为壑”的战略部署,而这样于己于人都不力。从银行个体来看,竞合的态度首先体现在各商业银行的特色不用,专攻方向也不同。在竞合的概念中首先强调的是竞争,竞争才能体现效率,其次讲得是合作,因为网上银行是有互联网联通的,即使不合作也已经被连在了一起,随着外资银行的网上业务开办,国内的强强联手会成为一个趋势。从银行的外部来看,过度的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浪费,重复建设现象的严重,就会存在外部不经济,这与发展网上银行的初衷就背道而驰了。

(六)网上银行相配套的管理体系

网上银行的形式与一般银行不同,对比之下更需要人才的创新能力,当然就如前面所说,网上银行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策划、管理和实施。随需应变的概念在网络得到重视,同时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网上银行的体系下,需要强调知识性和灵活性,在这里就能体现出型组织的理念,整个组织构架应该是由项目所驱动的,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是项目的核心,依次展开实施,在这里层级观念需要进一步弱化,以适应灵活性的需要。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独立部门,网上银行的管理体系要做好和传统银行的沟通,同时保留自身的独立实施权利,在权责分明的情况下开展活动。

六、结语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古代的战略管理思想有韩非子的“势”、商鞅的“法”和申不害“术”。网上银行是一项新的金融业务,它能够被消费者接受说明是市场对这个产品有需求,这就是“势”的力量,包括宏观和微观的因素。但是仅有“势”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法”去规范,“术”来实施。对于网上银行的研究在学术界曾经出现过不少有价值的,但是近两年却少有关于它的研究,这就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整篇文章从网上银行的微观基础谈起,结合它和传统银行的共性和自身的特性,分析了网上银行的优势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关于国内网上银行发展的意见。

本文与过去其他文献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看问题的角度有所转变,结合经济学和管看网上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但由于是新鲜事物,很多分析只能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对于定量分析的数据来源渠道有限直接导致了本文的缺陷,即实证方面的研究不足,因此笔者仍会继续对此加以关注,希望本文能对自己以后的研究,或是对将来其他研究此类业务的学者能有借鉴作用。

Hal R. Varian. 1999.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5TH edition. USA: Norton.

Marco Lansiti & Roy Levien. 2004. Strategy as Ecolo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 68-78.

Robert S. Pindyck & Daniel L. Rubinfeld. 2001. MICROECONOMICS 5TH edition (Original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07458, Prentice Hall.

戴国强,1999,《商业银行经营学》,北京:高等出版社。

戴建兵等,2000,《》,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刘秀山、陈永民,1995,《银行制度200问》,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曼昆,1998,《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振山,2000,《金融效率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王月霞,1999,《网络化金融》,北京:金融出版社。

谢平、尹龙,2000,网上银行:21世纪金融领域的一场革命,《财经》第4期,1-5。

徐昕、赵震翔,2000,西方网上银行的模式及启示,《国际金融》第5期,31-33。

朱军林,2000,网上银行的基本操作、风险控制和监督,《南方金融》第3期,34-35。

iResearch-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enter,《2004中国网上银行研究报告》第7-10页。

交通银行论文第5篇

关键词:双边市场;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

一、引言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合作进入瓶颈期,第三方支付一旦做大,将与银行的网上银行及网上支付抢生意,甚至有可能领取银行牌照,变身成零售银行。从2005年3月支付宝与工行达成战略合作以来,支付宝已经与包括六大国有银行在内的60多家境内外银行达成了合作。除了网上银行业务,针对用户日益增长的网上支付需求,支付宝还与建行等50多家银行合作推出了支付宝卡通业务。2010年4月12日支付宝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将在未来5年内向支付宝投资50亿元,为中国乃至全球电子商务打造更完善的支付服务和诚信体系。与此同时,号称“超级网银”的央行第二代支付系统——网银互联系统即将上线运行,首批十多家试点的商业银行紧张进行接入系统开发,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被暂停接入网银互联系统。

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大战一触即发,面对以上种种趋势,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些问题:(1)网上银行应该暂停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而独立开展网上支付业务,还是独立建立新的第三方支付业务与已有的支付宝等平台进行竞争,成功的可能性大吗?(2)面对支付宝业务的亏损,阿里巴巴为什么还要注资进行支持,为什么第三方支付平台仍然坚持消费者和部分商家免费的策略?(3)网上银行独立后竞争是否更加积极?平台对消费者的收费是否会因为竞争而降低?网上银行是否会获得更多利润?

二、双边市场的含义及特征

rochet和tirole从平台定价的角度给出了双边市场的严格定义,他们认为如果在平台上实现的交易量仅取决于总的价格水平,即平台对于价格在买方和卖方的分配不敏感,则发生交易的市场是单边的;如果平台随着交易量的变化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这个市场是双边的,平台可以通过改变价格结构来影响交易量。

evans认为,双边市场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存在不同类别的消费者群组;(2)一个群组的成员从与另一个群组成员的需求中获益;(3)某中间商比群组成员的双边关系更有效地促进协同。纪汉霖认为,在两边消费者存在旁路的情况下,双边市场存在的机理在于扩大交易对象以降低交易成本,并对交易进行质量监督和保证;而在两边消费者不存在旁路的情况下,双边的市场存在的机理在于平台为两边消费者提供了交易的枢纽和路径,平台可以将两边消费者之间的外部性内部化。

三、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竞合关系研究现状

第三方支付是新兴事物,该领域的主要资料为统计数据、政策规章、新闻材料或会议资料,学术研究成果分散在各种关于“电子商务”、“电子支付”、“金融学”、“法学”等领域的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中,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

部分学者侧重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信任本身的研究,如:cynthia.cotritore(2003)将在线信任界定为个体消费者与特定交易网站之间的一种关系,其对信任的研究角度侧重于交易环境;panla.pavtou(2004)将c2c网站中的整个交易群体作为一个信任的对象,广泛研究个体受到整个c2c环境、制度的影响和其行为方式;a.f.salam(2005)研究了个体之间的信任问题,构建信任模型解释c2c交易中的信用动机、影响因素和行为的关系以及现实交易情况。

部分学者侧重对第三方支付机制作为信用中介的积极作用进行研究,如杜文中(2000)论证了信用中介对网络经济效率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张喜征(2002)分析了网络信用中介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solomon antony(2006)等人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采用中介担保服务的影响因素;蔡涵(2007)应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来分析我国c2c电子商务中第三方机制建立问题。

目前,研究第三方支付的国内外文献很多,研究的方向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很少有关注到第三方支付的定价机制问题的,第三方支付为什么不对消费者收费,到什么时候开始收费,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很少有学者给出答案。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是离不开银行的支持的,目前关于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的竞合关系的研究,从国内现有文献来看,数量很少,有从安全支付角度去分析两者竞合的利害关系的(颜白鹭,2009),有从监管方面研究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关系的(陈月波,2009),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是一些评论性的文章,且多为业界人士所写,并没有严格的理论对此加以论证。理论界、企业界的讨论更多的还是集中在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应用的某一层面进行分析。国外文献方面,由于国外第三方支付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运营环境也相差很远,国外基本没有关于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竞合方面问题的分析。

在文献的整理过程中意识到,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就属于双边市场,它符合双边市场的一切特性。rochet和tirole(2003)将双边市场定义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平台能够使最终用户相互作用,并通过合理地向每一边收费试图把双方(或多方)维持在平台上的市场;armstrong(2004)最先从网络外部性的角度定义双边市场: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平台进行交易,并且一边参与者的收益决定于另一边参与者的数量。

四、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现状

“双边市场”理论是国际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最新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关于双边市场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双边市场基本理论的研究,armstrong、roche和tirole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双边价格策略进行了研究;doganoglu和wright、schiff等人对平台企业的兼容性策略进行了研究;armstrong和wright对平台企业排他性交易策略进行了研究;choi、rochet和tirole等人对平台的捆绑销售策略进行了研究。二是对具体的产业实际的研究,wright银行卡交换费问题的研究;economides和katsamakas对操作系统问题的研究;kind、anderson和coate对传媒产业的研究等。

关于双边市场定价策略是目前该理论研究的重点,作出贡献的经典文献主要集中在rochet和tirole(2003,2005)和armstrong(2002,2005)上。rochet和tirole(2003)从使用费的角度研究了垄断平台的价格结构问题;armstrong(2002,2005)建立了一个基于会员费的垄断平台和竞争平台定价模型,平台对两边收取注册费或者实行两步收费价格,其重要贡献就是解释了平台为什么对一边用户免费、甚至提供补贴的原因;lee等(2006)通过版本定价策略和直接网络外部性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分析电子商务企业的最优定价策略;胥莉等(2008)在lee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纵向差异的数学模型,并基于网络外部性分析了垄断性质的电子商务企业的版本定价问题;潘小军等(2006)对垄断厂商的定价策略和产品推出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厂商推出多版本产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利润,并且厂商在先推出高版本的基础上再推出低版本是最优策略;在此基础上,潘小军等(2008)通过构造一个两阶段的动态模型,分垄断厂商可以在不同的阶段提供同质产品和差异产品两种情形来分析存在网络外部性条件下垄断厂商的动态定价策略。双边市场理论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双边市场平台企业的竞争性分析。rochet和tirole(2003)提供了一般性模型,研究在不同治理结构下双边价格的决定因素;schiff(2003)通过平台是否兼容来研究了不同市场结构状态下的均衡,即垄断平台市场、竞争但不兼容和竞争且兼容的市场结构;armstrong和wright(2005)从竞争性瓶颈均衡和排他性均衡的角度研究了两者均衡的差别;朱振中、吕廷杰(2007)通过构建具有负外部性的双边市场模型,分析了具有负的双边网络外部性的媒体市场竞争的研究;尚雨和郭新茹(2009)从差异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网络媒体平台竞争行为。

关于多平台接入行为的研究很少。armstrong(2005)研究了“竞争性瓶颈”问题,即平台某边用户是单平台接入的消费行为,而另一边用户则是多平台接入行为;gabszewicz和wauthy(2004)将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与消费者的多平台接入行为进行结合,研究了存在消费者多平台接入行为下的平台竞争模型;doganoglu和wright(2006)注意到了部分用户的多平台接入行为,他们根据双边用户对网络价值的不同评价对双边用户进行了区分,表明对网络价值评价较高的高端用户将会选择多平台接入,并考察了多平台接入行为对平台企业兼容性策略的影响。

另外,陈宏民、胥莉(2007)所著《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双边市场的基本理论以及平台厂商竞争策略的研究,并通过银行卡产业、中介产业、传媒产业、操作系统软件产业、第三方金融数字身份认证产业几个案例加以说明。

基于以上文献的研究发现,目前关于双边市场具体产业的研究不少,但是没有把第三方支付作为双边市场来考虑,从rochet和tirole(2003)、armstrong(2004)对于双边市场的定义看,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典型的双边市场,同时它又有着“非典型”特征,首先,第三方支付是一个虚拟的交易平台,而且交易的双方没有接触;其次,第三方支付是一个有时间差的交易过程,这就注定了第三方支付平台会差生很多的沉淀资金;最后,第三方支付现阶段必须与银行合作才能保证交易的正常运行。所以,本文开创性地利用双边市场理论对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竞合效率进行确定。

双边市场理论关于平台的合作兼并的文献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国外文献,evans和noel(2007)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分析双边市场的兼并问题;argentesi和filistrucchi(2007)研究了意大利市场的报纸行业,分析了报纸行业结构模式的市场力量;ambarish和allan(2009)以加拿大的报纸行业为例,用传统的方法分析了双边市场下媒体兼并后报纸的定价及社会福利,研究发现,报纸的兼并并不会增加报纸的价格,通过加拿大20世纪九十年代的报业数据分析证明了随着兼并的发生,消费者的效用和报纸的销量都得到提高,广告商的广告量也没有减少。从国内文献看,胥莉(2005)考虑了银行卡平台互联互通中持卡人转换成本和多归属行为对于发卡银行竞争策略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程贵孙、陈宏民和孙武军(2009)在kind研究的基础上,对kind的模型进行改进,分析了电视传媒企业兼并的福利效应。

五、结论及展望

综合以上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研究还有不足,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竞合关系研究不够系统,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第三方平台理论尚没有建立,主要的不足表现在:(1)目前理论很少涉及第三方支付的定价方式研究,第三方支付为何在亏损的情况下仍然对消费者和部分商家进行免费策略的问题,很少有对其进行实证的研究分析;(2)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上,大多是评论性的文章,没有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3)没有研究把第三方支付作为双边市场来看,大多数的研究停留在单边市场的角度分析,从而使第三方支付的研究停留在片面的层面上。

双边市场和平台理论是近期产业组织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价格结构、平台竞争等问题都是其中值得关注的重点。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平台往往会对一边收取低价,同时通过向另一边收取高价。双边市场中这一常见的现象,对我们如何理解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合作提供了新的视角:(1)加强该理论的研究有助于第三方支付理论自身体系的完善;(2)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的合作研究可以丰富对产业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分析,为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在新形势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积累;(3)可以了解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合作的真正动机和效果,提高我国网上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网上银行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银行正在进入混业经营的转型期,加快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对未来银行业务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4)指导我国第三方支付产业进行正确的产业化升级活动,加快我国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1.

交通银行论文第6篇

 

关键词:外资战略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贱卖论;股权定价

二十多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不断加快开放的进程,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外资战略投资者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中资银行有庞大的客户群和机构网点。前者是技术密集型的,随着市场深化和竞争加剧,其优势是递增的;后者是劳动密集型的,其优势是递减的。为了适应新的金融形势,促进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银监会成立后适时调整思路,于2003年12月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致力于促进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双赢”。

到目前为止,18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26亿美元。具体情况是:对国有银行,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建行54.66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行36.75亿美元;对股份制银行,亚行、花旗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光大、民生、兴业、浦发、深发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等,投资额为29亿美元;对城市商业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西安、济南、杭州和南充等地的商业银行,投资额为5.6亿美元。从投资方看,既有国际金融组织也有商业银行,既有大型机构也有中小型机构;从被投资方看,既有国有银行也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既有沿海和东部地区的机构也有内地和西部地区的机构。外资机构和中资银行均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在这些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案例中,投资于建行和中行的资金占据了较为明显的位置,因此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

一、“国有银行贱卖论”

建行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其示范作用不可低估。建行股份卖给外国投资者的价格仅为账面价格的1.2倍,但上市后建行股价不断攀升,目前已经上升到账面价格的约3.7倍,上市融资达92亿美元,刷新了亚洲除日本市场以外的上市规模纪录。建行首次IPO(即首次公开上市)有如此表现引发了国人对银行贱卖的质疑。银行业界人士纷纷撰文引出“国有银行贱卖论”。“国有银行贱卖论”的主要观点是: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定价偏低,赴境外上市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会威胁到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国有银行贱卖论”的主要依据是:

(一)“按净资产定价不合理”

金融学家吴念鲁认为,不仅要按净资产来算股价,还要考虑这几家银行的品牌、客户、市场和产品。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也指出,在我国,由于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准入进行管制,银行特许权本身也有很大的价值,这些都远未体现在股权溢价上。

(二)“境外投资者便宜捡得太大”

2004年工行实现盈利747亿元,用30亿美元换来工行10%的股权,意味着境外投资者在4年之内就可收回投资。假如今后交行的股价上涨到3.72元,汇丰只需把入股交行的19.9%的股权脱手9.9%,就可以拿回本金,而不花分文持股交行10%的股份。按照目前H股平均市净率2.2倍保守估算,中行的股份在3年内将给境外投资者带来95%的收益,境外投资者便宜捡得太大。

(三)“股权交易存在不对等性”

该观点认为,交易的不对等性并没有反映在股权价格中。一是境内投资者被边缘化,国内银行的股权售让对象明显偏向境外投资者。二是中方提供收益承诺,境外投资者“稳赚不赔”,如建行、中行承诺,一旦今后每股净资产低于对方的入股价,汇金将给予补偿。三是同股不同权,如2005年西安商业银行新股东大会后,拥有5%股份的国际金融公司和加拿大丰业银行各获得一个董事会席位,但拥有5%以上股份的其他几家内资股东却没有得到同等待遇。

(四)“国人已承担巨额重组成本”

在股权交易前,为了提高国有银行质量国家已付出了巨额投资。如在1998年增加2700亿元国债用以充实国有银行资本金,2000年剥离近14000亿元的四大银行不良资产,2005年通过汇金公司向中、建、工行共注资600亿美元。另外,工商银行改革下岗20万人,建设银行裁员了10多万人。当前国内银行转让股权获得的溢价太低,没有体现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

二、对建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分析

对于建行在出让股权时是否有贱卖之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动态比较方面看。战略投资者在银行IPO前入股的市净率一般要低于IPO市净率。这是因为战略投资者与IPO时的公众投资者性质与作用不同,战略投资者愿意与国内银行长期合作、共担风险,必须承诺股票锁定期和竞争回避,而公众投资者更多考虑股票投资收益,具有长期持股和短期投机的选择权。以交通银行为例,汇丰银行的入股市净率为1.76,后期的IPO市净率却为1.60,也即汇丰的股权购买价格高于公开上市的股票价格,显然不存在交行股权被贱卖给汇丰的问题。对建设银行而言,美洲银行的入股市净率(1.15)和淡马锡的入股市净率(1.19)都远远小于建行IPO的市净率(1.96),差距略显过大,美洲银行和淡马锡在短短的4到5个月内就分别获得差价收益0.81元/股和0.77元/股,因此,两者的入股价有被低估之嫌。

第二,进行横向比较。市净率显示的是入股价格的溢价程度,反映了投资者对银行经营能力和投资价值的综合判断。因而,银行的经营能力越强,获得的市净率一般就应该更高。以建行为例,2004年建设银行的主要经营效率指标均明显优于交通银行,但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建设银行的境外投资者入股市净率(1.15和1.19)却大大小于交通银行(1.76)。另外,境外投资者的入股比例越大,对应的入股市净率应该越低,交通银行的入股比例(19.9%)超过建设银行的入股比例(14.1%),而两个银行在入股市净率上的表现却恰恰相反。因此得建设银行境外投资者的市净率偏低,也即转让建行股份的定价偏低。

三、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理性化的政策建议

交通银行论文第7篇

一、引言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的起源在理论界并无统一说法。从银行业及保险业相互联合的发展历史来看,自19世纪开始比利时的CGER、西班牙的LaCaixa以及法国的CNP等公司开始全面提供银行与保险服务(Deniel,1995)。1973年,法国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互助会成立的Soravie保险公司和法国投资银行Pari-bas旗下的银行保险公司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两家银行保险公司。20世纪80年代,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寿命显著提高,人口增长率下降,政府为缓解压力,着力刺激私人养老金计划,银行保险在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逐渐兴起(闻岳春,2007)。欧洲在1989年通过的《银行业合作第二指令》解除了对金融部门的管制,这激起了20世纪90年代银行大举进入保险业务的高潮。到本世纪初,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奥地利的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已占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约60%,而比利时、意大利、挪威、荷兰、德国、英国、瑞士、芬兰和爱尔兰等国也在20%至35%的比例之间(宋明岷,朱旭东,2000)。欧洲各国银保发展迅速的原因在于其宽松的法律环境,一体化的合作模式,薪酬激励机制,合理的产品设计和多样的销售渠道(袁成,裴平,2009)。1999年11月,美国颁布《金融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相互渗透,在彼此的市场上竞争”,至此,美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拥有了法律上的依据。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在2002年异军突起,成为了寿险公司重要的销售渠道(陈丽,2003)。

银行保险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可以从外部性的角度进行解释。外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逐渐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这一概念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ell,1980)在《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后逐渐形成一种观点,认为外部性主要来自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之间,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在某个区域内的大量集中有利于知识在企业之间的外溢和扩散,这种效应被称为MAR外部性,用以解释组织变化对于产能增加的影响,理论源于Marshall(1920)、Arrow(1962)、Romer(1990)的论述。上述观点是一种正外部性的表述,由于外部性是指当一个消费者的福利或者一家企业的生产可能性直接受到经济中的另一个当事人的行为影响时,称经济里出现了外部性。这种影响可能产生正的或者负的效用,如果存在正的外部性,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当事人会为争取最大的利益而展开“竞争”,由于外部性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解决,所以期间会产生诸多的成本使总剩余下降。负外部性同样会使当事人为消除额外的成本不断进行交涉,使市场机制达不到帕累托有效。罗纳德•哈里•科斯(Coase,1960)在其论文《社会成本问题》最先将这种成本称为交易成本,并与产权建立了联系。按照科斯的观点,交易成本主要由发现相对价格以及相应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构成,但科斯并没有给交易成本下定义。张五常把交易成本看作“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兹经济中的成本”。

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进行经营活动中,同样存在着外部性,由于金融产业的大发展,金融产业的集聚现象开始显现,由此形成的熟练的劳动力市场、专业的服务性中间产业和技术外溢产生了正的外部性,同时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服务内容、资金来源的相似性也产生了负的外部性。哈尔•罗纳德•范里安(Varian,1995)指出,有三种方法可有效的解决外部性的问题:第一种是庇古提出的管理者制定庇古税以处理外部性的对策(Pigou,1912),这种解决方法的难度在于管理者如何准确的计算庇古税的水平;第二种是阿罗研究的建立市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Arrow,1969),这是一种产权交易的方式,是新制度经济学解决外部性的主要方法,最为典型的是排污权的交易;第三种是科斯所研究的协商问题(Coase,1960)。前两种方法如用于解决银行与保险间的外部性,其难点在于外部性的量化,而科斯的“协商”方法可以不受限制。科斯指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且权利已准确定义,那么参与者可通过协商达到有效的状态①。如参照科斯定理,则银保合作便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为解决外部性而自由协商的结果。选择何种银保合作方式则主要考虑权利是否界定清楚,交易成本是否接近于零。科斯认为,庇古在设定庇古税时忽略了政府行为的成本,同时指出交易成本的不可避免。但科斯并未否定庇古税的作用,而是否定了政府规制的必要性。庇古税在某些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其效果优于科斯解决外部性的对策。

二、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和产生依据

对于银行保险的发展,理论界通常是对现有银行保险综合经营形式进行总结,比较各种形式的特点,并做一定的改进,以寻求最佳的银保合作形式进而推广。银行保险发展根据其不同的理解方式,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的银保形式,广义即银行与保险共用渠道,获取范围经济,以股权关系形成资本纽带;狭义即委托关系的合作(高洪民,朱军勇,2005)。如将投资银行业务考虑在内,根据业务涉及的范围,全能银行模式(银保业务涵盖其中)与银行保险模式也是一种探讨的选择。全能银行在美国1933年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前最为典型。而银行保险是欧洲特有的事业模式,也称为“一体化金融服务”、“全金融”或“保险银行”(徐为山,杨朝军,汪有涛,2005)。通常市场机制可为资源的配置构建最优的方式,科斯指出企业的本质便在于此。环境的改变及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往往是解决市场中所存在问题的根本诱因,也在银保合作形式的演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实践中存在的银行保险发展形式为分类的依据,众多学者也称之为一体化的程度变化,分别是: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分销协议是最简单的银保合作方式,银行与保险公司以签订销售协议的方式允许保险公司使用银行的销售渠道,银行从中获得佣金,而保险产品仍完全由保险公司负责。分销协议在法国最为流行,法国的CNP保险公司完全没有自己的人队伍和销售队伍,其保险产品除团险产品外全部委托法国邮政、储蓄银行和法国财政部门销售。我国银行保险合作主要是“一对多”的协议,分销的渠道主要是银行柜台。战略联盟是银行与保险公司间通过达成战略协议以开发特定客户或特定市场。如英国保诚保险公司(Prudential),其利用银行的现有柜台和网络销售保单,同时要求柜台员工将那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向保险公司的理财顾问推荐,再由理财顾问用现场服务、电话服务和直销的方式向这类客户提供专门的保险服务。国内比如建行和新华、工行和联泰大都会。#p#分页标题#e#

合资企业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一家独立的保险公司,银保双方按投入资源分配利润,对合资公司共同拥有、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业务拓展能力,拓宽资金投资渠道(庄慧彬,2009)。如20世纪末的瑞士人寿(SwissLife)是由瑞士联合银行(UBS)和Rentenanstalt组建的合资公司;Columma保险公司是由瑞士信贷(Credit)和Winterhui保险集团组建的合资公司。中法人寿是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国家邮政局合资的保险公司,某种程度上具有合资银行(邮政)保险公司的性质。金融集团化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相互持股、并购,银行新设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新设银行多种方式,形成了金融集团下银行保险的一体化经营。处在一个金融控股集团下的银行保险双方拥有共同的品牌、渠道、技术后台、客户,实施统一的发展战略。如荷兰的ING集团,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德国安联保险(Allianz)对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Bank)的兼并,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CreditAgricole)新设了专营寿险的Predica公司和专营非寿险的Pacifica公司,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Bank)设立了巴克莱寿险(BarclaysLife)等。国内如中行和中银保险,工行与太平,汇丰与平安、平安与平安银行和深圳商业银行,中国人寿与工行,中信和信诚合作等。许多学者发现,银行和保险公司之所以可以并愿意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结合,在于它们的相似之处多于差异。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属于金融中介吸收个人存款,然后再把这些资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本支出。大数定律、规模经济、流动性创造和风险管理是银行与保险机构所共有的。它们提供相似的产品争夺公众储蓄,这一点并不奇怪(L.PaigeFields,DonaldR.Fraser,JamesW.Kolari,2007)。银行与保险的差异在于其业务和职能的本质区别,其产品尽管相似,却不起到完全替代的作用,因此保险公司在与各银行展开竞争的同时,并不能等同于银行。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果将保险公司等同于银行来看,则它们的竞争完全构成了竞争市场的必要条件,价格机制的作用便可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调节市场使其尽量趋于最优化的配置。但银行与保险所具有的相似处,使它们易受到对方营运过程中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能通过价格机制得以体现,本文借用“外部性”的概念对其进行解释。银行与保险的外部性是银行或保险企业在运营中给对方直接造成的影响,使银行或保险企业个体的收益与其带来的社会收益,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这种外部性可正可负,且影响是相对的。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对消除银行外部性或保险外部性影响的效果是相同的,如果只考虑银行外部性的影响,保险外部性可做相同处理,因此本文只从银行外部性角度对银保合作的形成及演进过程进行分析。

观察银保合作的发展,银保合作形式的变化是银行保险业务一体化的演进过程,通过这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逐渐使两者在业务中的权力明晰,降低交易成本,减弱银行外部性的的影响。银行保险产生初期,银行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可替代性,银行、保险公司的理财型产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客户在购买时主要关注的是收益率,几乎将它们当作完全的替代产品,银行产品的表现便会影响保险产品的销售,其商誉出现“外溢”;金融的关联性,银行的借贷会形成风险的集聚,而一次贷款以上的行为会形成前次债权人对借贷者的错误评估,造成借贷利率低估,使前次债务人承担过高的风险,这也同样适用于被保险人经过多次银行借贷后使保险人的风险进一步累积;产品的创新,银行在新型储蓄类理财产品的开发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法律并不赋予这种产品创新以专属权,新型产品容易被保险公司等借鉴改进,节省了开发成本①;客户资源,银行客户关系的管理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维护,银行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因其与保险极大的相似性,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保险客户资源的损失。保险公司为克服上述银行外部性影响,与银行协商,通过分销协议形式构成银保合作,产品的权利得到明确,克服了部分的外部性,但分销协议的形成,从“一对一”到“多对多”模式的变化,增加了协商中的摩擦。同时,分销协议下,银行只收取佣金而保险公司需承担所有的后续责任,银行员工会更多的追求绩效,而忽略产品本身的特性,引发道德风险。这些都构成了分销协议形式下的交易成本。战略联盟形式进一步对产品的创新与客户资源明确了权利,使银行外部性进一步减弱,较之分销协议,多重协议以及道德风险在联盟形式的管理改进中得以改善,然而共同开发产品与市场的联盟条约并不能如股权划分方式中的权利与责任分配一样清晰,致使其协商的过程构成了战略联盟形式的交易成本。合资企业通过股权划分了权利,银行外部性得到了有效的内部化,企业文化上的差异是形成这一银保合作形式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金融集团化的尝试甚至规避掉了这种企业文化的差异,是更为彻底的外部性内部化,从银行外部性角度来看,它是当前最有效的减少交易成本,由协商促成权利明晰,并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银保合作形式。

本文将银行外部性作为银保合作形式选择的根本因素之一。在银行与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参与者并不十分了解促成合作的本质因素,而是以追求最大化利润为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着尽可能获取利益,降低成本的各种实践尝试。银行保险合作带来的银行与保险业利润上升促进了这种合作方式的推广,然而银保合作的施行并不意味着实践尝试的终止,由于权利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清晰,交易成本在现有的合作形式下依然在总成本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通过成本—收益权衡中发现银保合作的收益依然为正,则“协商”便继续下去,进一步创造更多的新银保合作形式投入实践当中,以追求更小的交易成本。

三、数理证明

考虑双边外部性问题,首先假设只有一家银行X与一家保险公司Y参与,生产和销售金融产品是二者创造收益的方法,X的产品数量用x表示,Y的产品用y表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外部性,可表示为:e(x|E1,E2,E3,E4,…)。其中,Ei表示某种银行外部性,如产品的替代性、金融的关联性等。本例中,e(•)>0以正负号表示正负的外部性,且?e?x>0,假定除x外,其他影响因素皆不变,则银行外部性也可表示为e(x)。由于保险公司Y受到银行外部性影响,因此?πy?e≠0。#p#分页标题#e#

(一)银保合作的产生现在考虑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利润问题,假设两者在银行市场与保险市场上都存在众多的竞争者,因此其价格是给定的,银行产品的价格为px,保险公司产品价格为py银行每生产和销售一单位x都会对保险公司产生一定的外部性。社会最优化情况是X与Y的共同利润最大化:maxπx+πy=pxx-cx(x)+pyy-cy(y)-e(x)(1)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px=c'x(x0)+e'(x0),py=c'y(y0),x0、y0是达到社会最优化时的X与Y的产品数量。一种解决银行外部性的方法是根据科斯定理,将外部性的产权进行明确,即将银行外部性在两者之间进行限定(讨论的假设是交易成本接近于零,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存在,但正如科斯所表述的,它是我们讨论外部性的基础)。假定此时Y具有处理外部性的权利,即没有Y的许可,X不能进行引发外部性的活动。

(二)银保合作形式演变科斯在《企业的本质》中将企业的出现解释为决定市场价格的成本,当由看不见的手构建需求与供给之间联系的成本高于由企业(或组织)这一看见的手进行协调时,企业的存在便是理所当然的。将这一思维引入到银保合作形式的演变中,可以理解为银保合作逐渐增强业务及部门的控制权以使交易成本逐渐减小过程。现假设X与Y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交易成本,设为t2(•):t2(•)=t2(x|M1,M2,M3,M4)其中,M1,M2,M3,M4分别表示构成银行保险合作的四种形式的交易成本因素,且?t2?M>0,则分销协议交易成本由M1+M2+M3+M4,战略联盟由M1+M2+M3构成,合资企业由M1+M2构成,金融集团M1,即随着银行保险的一体化形式加强,其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在不断减少,而交易成本亦随之减小。将t2(•)引入,考虑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由于M在银保合作形式变化前并不改变,所以证明时只考虑x的变化)。依据上述分析,在交易成本为零的状况下,无论正负外部性,明晰产权都是有效解决外部性,追求社会最优化水平的方法。但由于现实状况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在明晰产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操作的成本,因此,单纯依靠银行保险的协商无法完全解决外部性的问题,政府可在此发挥作用,如能有效量化外部性,庇古税在某些情况下较之科斯明确产权的方法更为有效,但操作难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论证来看,银保合作形式的不断演化,也正回答了如何解决交易成本的影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可逼近交易成本的理想状态,为产权明晰的科斯方法提供理想环境。

四、结论

交通银行论文第8篇

关键词:电子票据,业务发展,问题,建议

一、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的实践

2009年10月28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并管理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lectronicCommercialDraftSystem,ECDS)正式建成运行,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由此迈入电子化时代,首批上线运行的有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五矿财务公司在内的共18家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2009年10月28日至2010年3月31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处理电票业务达19714笔,金额910亿元,其中出票登记7351笔,承兑6478笔,贴现1915笔,转贴现737笔,提示付款2037笔,通过大额系统发生票款对付业务金额20亿元,系统运行良好。

由于传统的纸质票据交易始终未能摆脱效率低下的实物交割模式,存在携带安全性较差、背书转让要求严格、流转交易不便等情况,伪造、变造票据和遗失、损坏票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票据的进一步应用,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电子票据系统作为票据业务的电子化交易平台。电子商业汇票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大大降低票据业务的操作风险,提高交易效率。存储在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的电子票据,通过采用电子签名和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能够保证其唯一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相对于纸质票据容易被克隆、变造、伪造以及丢失、损毁等各种风险而言大为降低;电子商业汇票的出票、保证、承兑、交付、背书、质押、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一切票据行为均在ECDS上记载完成,并支持在线交割票款,相对目前纸质票据要多次审验审核、查询照票、长途运转交付等操作环节毕业论文范文,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力及财务成本,而且将交付及交易时间由几天缩短至几小时或几十分钟,将加速物流和资金流,提升金融和商务效率。

我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成运行,是继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之后,人民银行组织建设运行的又一重要跨行支付清算系统,各类支付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电子票据代表了票据业务发展的方向,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支付文化,适应了金融电子化发展的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截至2010年10月28日,ECDS已投产运行一周年,ECDS平稳运行并实现全流程业务处理,商业银行初步确立电子票据业务开展模式,并加大电子票据业务的市场开拓。自ECDS投产运行以来,电子票据主要业务逐月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金融机构电子票据业务开展良好。截至2010年11月底,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法人机构达316家,系统参与者6.5万多个,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财务公司。目前,电子商业汇票业务量逐月快速增长,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影响日益增强,必将成为我国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主力品种和未来票据市场的重要业务品种。以工商银行为例,2010年工商银行大力发展电子票据业务,形成了包括电子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在内的完整的产品线。2010年前11个月,工商银行办理的电子票据承兑金额已超过300亿元,电子票据贴现金额也超过270亿元,贴现金额居国内同业首位,为推动国内票据业务的电子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推动电子票据系统的应用,工商银行依托票据业务的整体优势和旗下票据营业部的专营特点,进一步完善自身科技网络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子票据业务支持系统。一是依托系统推出的网上电子商业汇票产品,可以通过工商银行的企业网银渠道受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实现了电子商业汇票从签发承兑、背书流转到托收入账的全程电子化操作,并可以进行资金的实时清算和对业务信息的实时查询毕业论文范文,极大地提高了票据业务的处理效率。二是电子票据业务处理采用电子签名和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能有效保证电子票据的唯一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大大增强了业务的风险防控水平。这种新型的电子票据交易能够让客户充分享受到安全快捷的票据服务。例如,在2009年电子票据系统投产当天,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就与同业共同完成了国内首笔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转贴现交易,从提交申请转贴现到成功办理转贴,再到收到贴现款入账,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比起传统纸质票据最少1至2天的办理方式来,效率倍增。

二、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电子票据业务运行以来,电子票据业务平稳较快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票据业务开展良好。但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在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的诸如安全问题、规范问题、法律问题等。主要表现在:

(一)电子票据交易的安全问题凸显

电子票据安全性是电子票据业务健康发展基础,电子票据在网络上进行交易,公开化程度较高,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大,加上使用的是公用通讯线路,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必然增多。无论是有意攻击还是无意的误操作,都将给电子票据管理系统带来巨大损失,增大银、企经营的风险。电子票据信息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信息的保密性、真实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要实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必须做到银行网站本身要安全,客户与银行、与电子票据登记网站、银行与电子票据登记网站之间的信息传递要安全,客户与客户之间通过电子票据登记网站交换信息要安全。但是,由于互联网具有充分开放、管理松散和不设防护的特点,电子票据在网络上交易公开化程度较高,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大,加上使用的是公用通信线路,系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电子票据安全问题凸现。此外,由于电子票据业务处理的原始记录以电子凭证的方式存在和传递,不法之徒通过改变电子货币账单、银行结算单及其他账单,就有可能将财产的所有权进行转移。目前很多银行对大客户采取的是IC卡加验证密码的制度来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但由于各家银行在网上银行业务凭证格式的设计上并不一致,使电子票据转化成纸质凭证的样式各有差异,不便于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二)电子票据业务运营有待规范

2005年3月以来毕业论文范文,陆续有部分商业银行进行了电子票据业务试点,但是因为各行之间创新理念的冲突以及业务竞争的因素,行际间一直没有统一的电子票据样式,我国也没有出台关于“电子票据”交换业务的制度。在电子票据流通中,存在六方面的问题,大大制约了电子票据流动速度快、不受区域限制等优点的发挥,进而影响了电子票据的流通范围和进一步发展。一是企业网上银行操作平台不一致。由于各金融机构网上银行系统流程不同,银行经办人员很少接触到他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对本行签发他行接收或他行签发本行接收等网银操作流程并不了解。因此,向企业推广电子票据业务时比较被动,企业对电子票据的了解也很有限,造成该项业务难以迅速开展。二是电子票据银行承兑到期提示付款、解付等操作没有规范化,各银行的操作有很大的差异。有的银行反映在提示付款应答中没有持票人户名及账号显示,不知如何核对提示付款是否是票据的持有人;在做了提示付款应答后,收到他行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发过来的借报。这对于讲究凭证的会计人员来说无疑是个难题。三是票据电子化为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银行的电子票据贴现业务暂时没有与此相配套的便捷操作指南,只能采用纸质票据贴现业务的操作指南。也就是说,客户在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贴现申请的同时仍需提供纸质的贴现凭证、贴现申请书和贴现协议,企业的便利程度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四是由于电子票据的转让是以上线银行的网银为载体的,对客户而言,收到电子票据只能背书转让给已在上线银行开通了网银电子票据功能并乐于接受电子票据的企业,使用渠道相对狭窄。而作为一项新业务,电子票据的接受、使用和普及仍需要一段时间。五是电子票据业务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申诉及处理的流程不明晰。如果电子票据业务出现问题或差错,有的银行目前的处理是把系统提示信息报告总行有关部门,由总行的系统研发人员查找产生差错的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银行一般都不惊动客户,免得带给客户对银行系统或人民银行电子票据系统不信任的感觉。但由于申诉及处理流程不明确,埋下了风险隐患。六是目前国内电子票据的产品范围是有融资功能的可以跨区域流通的商业汇票,即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不包含传统票据中的本票、支票和银行汇票。

(三)电子票据业务发展中面临法律问题

随着电子票据业务的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也不能适应电子票据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相关法律条文对电子票据的流通行为进行规范。一是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都是基于纸质票据的毕业论文范文,对电子票据未作规定。目前我国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在制定时所有的规范都是基于纸质票据的,确认的是纸质票据及其签章的法律责任,对电子票据及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未作规定,未承认经过电子签名认证的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的法律效力,说明电子票据的业务实践发展与法律制度的制定处于失衡状态。电子票据的签发和流通是在因特网上进行的,采用电子交易方式,电子交易的签章,只能通过电子签名的形式来实现。由于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并不承认经过电子签名认证的非纸质的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因而可能造成经过电子签名的电子票据因不符合法律所规定的形式要件而由此导致票据行为无效的情况产生。同时,电子签名涉及到电子票据支付和结算的效力和安全,而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还没有保护经过数字签章认证的非纸质的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的司法解释,导致相关规定欠缺,阻碍我国电子票据在现代贸易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对于商业汇票“书面形式”的规定进行调整,明确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以保证电子签名的合法有效性。二是电子票据业务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电子票据流转的安全性。传统银行业务中具有法律效力的纸质票据行为,如何在电子介质中应用,出现纠纷后电子形态的证据如何被法庭所接受等问题,是电子票据发展过程中待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票据法体系下,票据行为仅是一种书面行为,离开书面,票据和票据行为是不可想象的。电子票据是以数据电文形式存储资金信息于计算机系统之中,并通过因特网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传统纸质票据的功能。但是,数据电文由于其自身特点的限制,并不能起到传统有纸质书面文件的全部作用,在我国现行司法实践中,以数据电文为支撑的电子票据也因其不具备纸质书面形式而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保护。另外,现行票据法理论和实践均确定无疑地、强制性地要求所有的票据行为,即出票、背书、承兑、保证和付款必须是针对原件而言的,离开原件,谈不上票据行为。离开原件,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前提。而电子票据业务,使金融机构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进行账务结算。这种方式使得出票和持票等一系列行为均游离于人之外毕业论文范文,由计算机网络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电文完成。因此,以数据电文为基础的电子票据被排除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适用之外。

(四)金融机构开展电子票据业务不均衡

在电子票据业务起步发展阶段,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条件、客户资源和网上银行电子票据业务办理的特点采取符合实际的业务发展策略,尤其是商业银行在电子票据业务开展初期和央行加大货币政策调整力度的市场背景下,较为重视利用企业网银客户群体优势抢占承兑和贴现客户资源,以便锁定电子票据业务目标客户群体。同时,由于电子票据流通性和贷款规模受到一定限制,商业银行对电子票据转贴现和回购等二级市场业务较为谨慎。一是目前电子票据业务在办理时须依托由各家机构自身开发的企业网上银行和内部电子票据系统,因而当一家机构在贴现所承兑的电子票据、或将贴现后的电子票据转贴现给其他机构时,可能会因为各金融机构网上银行或内部电子票据系统开发设计模式以及操作使用流程方面的不一致,而影响到电子票据同业流通的交易效率和意愿。二是在企业网银电子票据业务发展模式中,中小金融机构因自身科技实力等条件限制在企业网上银行系统开发建设方面较为滞后,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和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在网上银行电子票据业务开展方面与大中型商业银行和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三是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尚未在商业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同时部分行业企业对企业网上银行和电子票据的接受和熟悉程度不高,对新型业务还需逐步了解接受。

三、规范我国电子票据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电子票据的安全性。一是提高电子信息的安全性。一方面确保电子票据系统的网络安全、保密性能,避免因恶意攻击或者客户电子信息泄露而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保证电子信息真实完整的性能,确保接收到的信息确属合法发送者发出,且电子信息摘要求、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等。

(二)建立统一的网上电子票据交易平台。一是开发建设全国统一的互联网电子票据平台,对电子票据进行集中登记、托管、查询、挂失、交易、清算,通过特定接口,统一格式,以便于监管和优化电子票据市场的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电子票据成交效率,促进电子票据全国流通。二是电子票据平台应当是经过法律认可,独立于电子票据交易双方,不以赢利为目的,带有国家公证性质的权威机构。也是一个登记见证、数据保管并提供可与商业银行、企业联网的服务,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客观、公正交易证据的媒介。三是电子票据的出具、背书、贴现、存入托收、退回、作废等都应当在电子票据平台上进行登记保存。在商业银行为客户签发电子票据时,商业银行便将客户电子票据的有关数据报送电子票据平台进行登记,企业在电子票据流通中需要进行贴现、兑付等业务时,可依照程序到电子票据平台办理手续,受理电子票据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以在电子票据平台查证到票据真伪、是否合法有效等信息。同时毕业论文范文,平台可以提供客观公正的数据电文,以解决商业银行与企业客户之间发生业务纠纷。另外,电子票据平台应对企业电子票据使用情况给予信用评级,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方便客户了解票据市场的总体状况,从而约束票据市场成员的行为,有效防止票据欺诈和票据违约,形成良好的票据市场秩序。为交易公正公平,可以由人民银行统一协调,对于使用电子票据的用户进行统一认证,这样各个银行都能认可。

(三)完善电子票据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借鉴国际电子票据业务开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现阶段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一是尽快扩大电子票据司法解释。扩大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相关票据业务的法律解释,丰富实践中“书面形式”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对票据业务的保护范围由以纸面票据为工具的支付结算,扩大到以数据电文为基础的电子票据支付结算的法律规范。二是明确电子票据的定义。在制定电子票据相关法律时,必须要先明确电子票据的定义、电子票据的种类、电子票据的格式等,从而为发展电子票据业务指明方向。三是要明确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电子票据的签发和流通是在虚拟的网上实现的,采用的是无纸化的电子交易方式,电子交易的签章只有通过电子签名的形式来实现,电子签名在电子票据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其法律效力直接关系到电子票据的发展命运。因此,发展电子票据业务须首先明确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制定出使用电子签名的法律规则,保证电子签名合法有效。四是要明确电子票据业务中涉及的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制定电子票据相关法律制度时必须要明确客户、金融机构、网络服务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等多方当事人的权力和义务。

(四)促进电子票据业务均衡发展。一是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总结电子票据业务运行以来,金融机构在创新发展电子票据业务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研讨电子票据在流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因网上银行电子票据业务模式差异而影响电子票据转贴现流通性等方面的问题,应统一认识并提出改进建议,推动电子票据转贴现市场加快发展。二是加强电子票据应用引导,由人民银行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或鼓励各金融机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开展票据业务,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电子票据业务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电子票据在相关行业企业中的宣传介绍,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对采用电子票据作为毕业论文范文,支付结算工具的认可度,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扩大电子票据应用群体。四是简化业务操作流程。电子票据业务投产后,各银行还没有出台新的较为详细的操作办法与之相配套,办理业务的便捷程度没有提高。建议银行统一简化电子汇票贴现的相关手续。如在办理电子汇票贴现时不需要企业提供纸质的贴现申请书和贴现凭证(企业在电子银行系统发起贴现流程视同贴现申请,而贴现凭证由银行自行打印给贴现申请企业,并由原来的五联改为一联,仅持票人的收账通知联即可)等。投入影像功能后,尽快让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电子化,减少由于相关资料传递耗费的时问,提高服务效率。

(五)强化电子票据业务创新。电子票据系统建立后,商业票据的基础设施和业务平台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商业银行经营票据业务的组织机构设置、票据创新产品的设计、票据业务流程的梳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商业银行应紧紧抓住电子票据系统建设这一重大基础设施创新,梳理票据业务的流程,优化票据业务的劳动组合,在新的平台、新的起点上进行票据业务创新,丰富电子票据市场品种,充分发挥票据的结算及融资功能。同时,要加强电子票据业务宣传,提高客户对电子票据的认知度,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电子票据的优越性,主动使用电子票据办理结算业务。给予电子票据发展政策支持。如可考虑利用优惠贴现利率,降低电子票据结算费率水平等措施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加速对电子票据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毅,范保成,电子票据业务成银行发展方向[N],东方今报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