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呼吸科实习生自我总结

呼吸科实习生自我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3:38

呼吸科实习生自我总结

呼吸科实习生自我总结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建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68-0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了凸显重要概念的教学,明确提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从课程内容的10个一级主题中确立了50个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生物学重要概念。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一些专业性强的重要概念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易于混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这些生物学重要概念?我们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引入科学概念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植物体生命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由于呼吸作用是发生在植物体内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学生日常生活中感性认知很少。那么,怎么使学生对学习的概念或相关内容的知识感兴趣呢?我们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概念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同学们,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来维持生命,那么,植物是否也像人一样进行呼吸呢?(学生会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植物也要呼吸,但与人不同的是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接着问: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会深深地触及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将学生自然引入到探究植物呼吸这一基本生命现象中来。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围绕重要概念和教学目标,在深入挖掘教材资源,联系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创设与概念本质属性相关联的、直观具体、真实多样的问题情境,就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参与实验探究,引导归纳总结,建构科学概念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结合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内容,考虑到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如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不了解),教师应该选择和提供哪些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建构呼吸作用概念呢?我们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观察生命现象,在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中内化、建构概念。实验前先让学生阅读超链接――化学知识,根据自己了解的化学知识设计一个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实验,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这样,学生对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通过PPT呈现一系列问题串:①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密闭的黑色塑料袋装蔬菜?新鲜的蔬菜和烫过的蔬菜有什么不同?②A、B袋内的气体使石灰水发生变化了吗?比较两只袋内的气体,说明植物呼吸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气体?③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实验中,小木条的火苗在甲、乙两只锥形瓶内火焰有无变化,为什么?比较两只瓶内的气体,说明植物呼吸过程中消耗了什么气体?氧气跑到哪里去了呢?④两组实验是否设计了对照实验?如果有,分别是哪一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实验结果,相互讨论交流,会说出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至此,学生对植物体具有呼吸这一生物学重要事实就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呢?于是,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和植物在呼吸时,吸入了较多的氧气,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会变多?”将学生自然引向对呼吸作用实质问题的探究。但是,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可提供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生物学事实资料明显不足,我们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模拟生活情境的实验给予补充,分别将等质量的干蚕豆种子和萌发的蚕豆种子装在两只相同的保温瓶中24h,上课时,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两只瓶子内部,说出感觉是否一样。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萌发的种子为什么会产生热量?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补充,得出种子的呼吸作用是一个比较“花费时间”且释放能量的过程,其中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来,学生总结的“花费时间”可以理解为呼吸作用是一系列复杂变化的。这样,引导学生由表(呼吸)及里(呼吸作用)进行抽象、概括,帮助学生建构了呼吸作用的概念,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高。研究表明,科学概念只有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建构而来,学生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概念形成较好的迁移与运用能力。“实践出真知”、“事实胜于雄辩”是能穿越时空的教学法则,也是概念建构过程中众多教学策略中的首选。

三、进行比较分析,深化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生物学事实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与总结,经历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构了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本质认识仍然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需要在课后组织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的比较对比,以深化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采用列表格的方法从发生的部位,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变等方面引导学生寻找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掌握概念。

呼吸科实习生自我总结第2篇

【内科实习自我鉴定范文1】在呼吸内科轮要二个月了,现把二个月的工作表现总结如下: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

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及结核三类。感染疾病按病原学分又可分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肿瘤主要是肺癌,其它类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尝无明确归属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见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询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问病史方面的特点。呼吸器官强大的代偿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对本身缺乏特异性的症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就很难对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及诊断提供有用的资料,所以在问病史时往往满足于病人有什么症状,而忽视了对这些症状的进一步了解,使得临床资料缺乏应有的价值,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这一临床表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病人有咳嗽这一症状,而不进一步的深究,这种临床资料对于疾病的诊断的作用显然是十分有限的。

如果对咳嗽这一症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弄清咳嗽的时间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是偶发性还是反复发作;其程度是轻还是重;声音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及气节的关系;是否有昼夜节律性;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如此的细致的了解后,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有咳嗽,但各种疾病的咳嗽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为疾病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在治疗方面,由于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科十分常见,因此在呼吸科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此,熟悉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体内代谢途径、毒副作用,以及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的有关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内科实习自我鉴定范文2】在中医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中医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内科实习自我鉴定范文3】在内一科实习一个月了,我深刻感受到心血管内科在整个医院,乃至人们生活中的至高地位。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者人们的健康,它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旦患病,就将终身服药,所以预防是很关键的一步。人们往往不注意这些,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危害的时候,才会前来就诊,尤其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在实习的这一月中,我对心血管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知道了:高血压病人来了常规要做心电图,拍胸片,做心脏彩超发现微小病变,还有实验室检查,治疗上不但要降压,而且还要抗凝,降脂,扩血管等等对症综合治疗。在实习的这一个月中,我也见到了很多的病例,比如:急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心包炎等。对它们的治疗也有了一定的掌握,这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让我很有深感的是:病人来了常规化验血糖,通过实践证明,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尤其对于低血糖昏迷病人,如果在其它地方,也许就会给予高糖口服,这不但加重病人的病情,也许还会造成病人死亡。这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实习学员学习的。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心内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心电图分析是最基础的,还有心肺复苏,常见药物的运用,如利尿剂、强心剂、扩血管药物、正性肌力药物、平喘药物等。对医师素质的要求也很强:

⑴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心血管疾病,发病凶险,危及患者生命,要快速进行抢救及治疗;

⑵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 心血管疾病其起因十分复杂,要求医师应时刻关注疾病变化;

⑶要有十足的耐心 心血管疾病发展变化非常不稳定,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应及时并耐心的讲解;

呼吸科实习生自我总结第3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即将结束第一个月在呼吸内科的实习。回顾这些日子,酸甜苦辣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在呼吸内科近一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颇多,即将要出科室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室里的老师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在此对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记得第一天来到科室的我,带着惶恐不安的心情杵在护士站,听着带教老师介绍呼吸内科的情况,哪里放着什么药哪里放着什么设备等等老师都细心的跟我讲解,直到慢慢熟悉环境之后,心情放松下来随着我的带教老师…开始接下来的实习生活。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指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同时要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能做好理解与安慰工作。在老师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呼吸内科的一些常见症状与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特别是对口腔护理的一些正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有很好的认识。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断的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能善于观察患者的病情,从而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总之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包括学习护理知识和护理技术也包括学会怎样做人。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会用我的努力来充实我的知识和技能,争做一名合格的实习护士。

呼吸科实习生自我总结第4篇

关键词: 歌唱气息 训练 运用

声乐是通过人声来表达词曲作者的创作内涵,抒发人的内心思想和情感,是音乐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一门集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哲学等学科元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从表现形式上它包含气息、咬宇、共鸣腔体、声音位置等多种因素。然而在众多影响歌唱水平的因素中,最为基础的是气息与声音的科学合理的运用。

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优美动听的声音必须依靠正确适度的气息运用,只有调节和控制好气息,演唱者才能够获得好的声音效果。我国清代陈颜衡在《说谭》中提到:“气者,音之帅也。”欧洲声乐大师巴葛亚洛蒂说:“懂得呼吸和发音的人,就懂得歌唱。”可见,气息与歌唱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从学习声乐的呼吸气方法、气息训练、气息运用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歌唱气息的训练与运用。

一、歌唱呼吸气方法的建立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与源泉。只有科学地运用气息,才能具备持续歌唱的能力,才能拥有长久的艺术生命。歌唱时的呼吸有别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时的呼吸。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距离较近,所需音量较小,力度不大,因此气息较浅。而歌唱时台上台下的距离较远,因而所需音量较大,力度要强,且要根据歌曲表现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有变化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只靠日常的呼吸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经过后天艰难而漫长的学习训练、掌握科学呼吸方法才能胜任。在歌唱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通过不断实践,探讨总结出了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是运用胸肋肌肉、横膈膜、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它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与欧洲声乐唱法中普遍采用的最有效、最科学的呼吸方法。下面简要介绍胸腹式呼吸法中吸气、呼气的生理运动过程。

1.吸气

兴奋地打开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此时两脚站稳,背部挺直,肩膀放松。吸气时胸腔肋骨扩张,横膈膜下降,使前腹和后腰前、后、左、右向外膨胀扩张,自我感觉好像形成一个气环。在气息呼出前,仍须保持住吸气时的兴奋扩张状态。总之,整个吸气过程要做到快、静、深。

2.呼气

与吸气正好是一个相反的生理运动过程,歌唱中的呼气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呼气状态。所谓“吸着唱”、“吸在哪唱在哪”就是说歌唱呼气时应保持在吸气的积极状态下完成,呼与吸形成一种对抗的力量。即呼气时横隔膜上提,下肋回收的力,我们称之为向上向里的力,与吸气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协同动作,形成对抗。在呼气的过程中,要让吸气肌肉群有控制地、慢慢地放松,使气息通畅无阻地输出,直至音节、乐句停顿或结束。整个过程小腹始终要收住不可放开,胸、腹部仍努力地向外扩张,有控制地将气匀、缓、稳地呼出。呼出的气息一定要均匀、有节制,不能时多、时少、时猛、时弱,破坏正常的歌唱状态,这样才能实现声音、气息的连贯。

另外,歌唱的换气又叫“句间吸气”、“补气”,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环节。第一句开唱以后的句间,能否吸好或补好气,关系到吸气与呼气能否循环往复,关系到已经获得的呼吸支持能否继续保持。换气时可以根据乐句旋律的进行,也可以根据作品的表现而进行。换气的要求高,难度大,需要重点训练。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放慢歌曲的速度,让句间换气有足够的时间和准备,等达到熟练的程度,逐渐加快到歌曲要求的速度,使歌唱恰如其分地进行句间换气,使歌唱真正具有专业水准。

二、歌唱气息的训练

练习呼吸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四种。

1.慢吸慢呼

这是训练和歌唱时常常采用的方法。打开口、鼻,将气息慢慢吸到肺部,横隔膜下降,两肋肌肉向四周外扩张,小腹向内微收。然后通过保持住两肋和横膈膜的状态,控制住气息,使之平稳、均匀、持续、连贯地慢慢吐出。就像做深呼吸运动一样,但要注意的是吸气要与闻花时一样自然、平静、柔和。力度不要太大,气不要吸得太多,但要吸得深。因为力度太大,气吸得过多,并不能解决歌唱时气息不够用的问题,反而容易使身体僵硬,声音不流畅。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的练习来体会并获得慢吸慢呼的状态。

A.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花香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B.举重物、推重物、抬重物之前的吸气感觉(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边抬钢琴吸气,边发声来体验深气息,对歌声的支撑力。

例如在歌曲《兰花花》中的开头叙述部分,我们就可以运用慢吸慢呼的气息运动来完成歌曲的演唱。

2.慢吸快呼

这种呼吸方法在歌唱中主要用于演唱激起的高音或强音。吸气时平静而柔和,但不能过满,略停后,急速呼气。呼气时腹肌、膈肌急速而有弹性地推动气息。例如歌剧《白毛女》选段《恨是高山愁是海》的第一句。

3.快吸慢呼

吸气时想象自己有一位离别很久的好朋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惊奇地倒抽一口气,几乎喊叫出来,就停止在这种状态上,几秒钟后仿佛有一股外部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外来力量的对抗中,气息徐徐向着上齿根的背后发送。这时横膈膜有力地起着支持作用。这种呼吸方法我们在演唱实践中也是经常用到的,因为在歌曲的句与句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吸气不允许歌者有很长时间的停顿,往往采用“偷气”的办法来吸入且要吸得不让人发现,这就是快吸慢呼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的练习来体会并获得快吸慢呼的状态。

A.快而深地吸一口气后,从牙缝中发出“咝――”声,力求平稳、均匀、持久。

B.数数:快速吸气后从一数到十,往复循环,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少遍,要数的清晰响亮。

4.快吸快呼

通过口、鼻快速、敏捷地深吸气,气息保持适度,然后,快速呼出。整体感觉是一吸一松(呼)。

这种呼吸方法一般在情绪激烈、热情洋溢、欢快的歌曲或段落中用得较多。如歌剧《小二黑结婚》小芹的选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中段小芹因思念而变成梦的叙述。

此段情绪速度都加快,声音热情激动,因此气息的处理是快吸快呼,唱出小芹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三、气息的实践运用

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后,并不意味着就能将歌唱好。只有把吸气熟练地运用好之后,才能为良好的歌唱创造条件。因为每首歌曲(或乐句)的用气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胸腹式呼吸时,呼吸气势的强弱、吐气的方法要根据所演唱曲目的风格特点做出相应的整体安排布局和适当调整。下面我们以歌剧《江姐》的著名女高音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为例来具体分析气息在歌唱实践中的运用。

第一段:“春蚕到死―粉身碎骨也甘心”。前半段到“满人间”结束,音乐以抒情的慢板开始。气息安排应慢吸慢呼,起音柔缓。慢吸时气息应吸得饱满,慢呼时气息要均匀流畅,不慌不急,通过气息控制好音量,让音乐沉浸在一个肃穆的境界,把内心的赞叹之情生动而韵味十足地表现出来。后半段:“一颗红心―心也甘”,节奏加快,音乐行腔坚定有力。气息安排应是快吸快呼,吸气要求饱满而有力。动作干净,拍子要稳,使气息完全与音乐的情绪吻合,把江姐坚定刚毅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

第二段:“久盼望―热血染山川”。这段采用“慢三眼”的板式来展现江姐的革命理想。因此气息以慢吸慢呼为主,一共六大句,前五句每句前的换气都要深,一大句一大句地连音唱出来。气息舒展,声音开阔,感情激越。最后一句“愿将这满腔热血染山川”,在第五句唱完后快而深地换气并托住气息铿锵有力地把字咬出来,特别是“川”字要用气息把它推出来,把江姐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

第三段:“粉碎你旧世界―幸福的明天”。这段采用“摇板式”的紧拉慢唱,气息以慢吸慢呼为主。但处理上要收放自如,如“碎、你、界、役、链、代、来、那、幸、天”这些字气息处理上都应由小到大,然后甩腔收音。对气息的控制能力要求比较高,情绪起伏对比要明显,每句换气都要深。

第四段:从“我为祖国生”到最后结束,是全曲的高潮,前半段到“百折不饶志如山”。这段的情绪激昂澎湃,一拍一板。气息安排应是快吸快呼,铿锵有力。在“青春”的长音上气息要有控制地收放,由弱到强,唱出内心最强音。这种激动的情绪一直贯穿到“贫贱不移”。到“百折不饶”速度突然变慢,慢吸慢呼,气口处气息吸得从容、饱满。“志如山”又加快,气口处要依情绪一叹而出。后半段从“赴汤蹈火”到结尾。这段是流畅的“慢三眼”式,气息从容,舒缓而饱满地随着人物的感情起伏,要把握好气息出口的轻重缓急。最后一句“不觉辛苦只觉甜”在保持高位置的同时气息要深。“甜”字气息要有控制地由小而出,结束在弱音上。这样使英雄人物的崇高思想境界得到更高的升华。

歌唱中的气息不是一种机械的演唱手段,它本身是有意义、有表情的。在演唱时我们要根据歌曲的旋律、情绪的松紧张弛,抓住气息的脉络,标出气口,做到合理、灵活地安排好气息,然后通过不断的练习直至能随心所欲、轻松自如地进行情感倾诉,这样就能气韵贯通,一气呵成地把所要表现的形象塑造得更准确、生动。

四、结语

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在声乐学习中,要注意提高对呼吸方法重要性的认识,避免在技巧学习上盲目追求高难度、大作品,走入歌唱学习的误区。要注意通过加强呼吸基础练习,循序渐进,深入透彻地掌握呼吸运用的方法,使呼吸从“不自然”的运动过程,逐步成为我们歌唱时的一种科学的自然状态,从而能够根据作品表现的需要自如地调整呼吸。即便达到了这种科学的“自然”状态,我们仍然要养成在每个歌曲演唱前,认真分析作品特点,统筹安排好整个作品演唱中的呼吸运动,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的习惯,这样在演唱实践中,才能通过科学呼吸控制气息,更好地表现作品、表达情感。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

[2]吴碧霞.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中国音乐,2009,(2).

[3]张鹿樵.声乐入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5月.

呼吸科实习生自我总结第5篇

关键词 插图精读; 兴趣; 观察; 概念

【Abstract】Intensive reading is the important means of scientific illustrations of teaching, students learning science is the important method,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illustrations in the explicit knowledg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tudents intensive reading text illustrations, to dig out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tacit knowledge, cultivating students' observation, thinking ability, improve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Key words】Illustration of intensive reading; interest; observatio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59-02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除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做到了浅显、易懂外,还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插图的数量,编入了数页彩图和上千幅插图,图文并茂,既突出了插图的地位,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素材,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注重对插图教法的研究,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能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养成“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习惯。

1 运用插图精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为什么我们的童年总有一本本的连环画伴随;为什么一本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我们会不厌其烦地翻了一遍又一遍;为什么三令五申下学生书包里还是偷偷地藏着漫画书,因为小孩对图画和文字的认同感上总是倾向于前者。新教材上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正是顺应了孩子们的这一心理效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兴趣既可能是事物或活动本身带有感染力而引人入胜引起的,也可以由于人了解到活动的意义而发生的。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一教学的契机,结合文本内容,指导学生欣赏、利用好有关插图,创设生动的情境,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生动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学必然会事半功倍。

如读“呼吸系统”图时,把学生分成5人或6人小组进行合作讨论,然后分角色以第一人称的表达形式上台介绍各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同学们的“我是鼻腔,长长的、浓密的鼻毛是我的卫士,它能——”或声情并茂、或怯声怯气的表演,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识记,并且把这些内容附着在了一个个同学的身上,使记忆更深刻和持久,这种“学中玩、玩中学”文本研读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去研究、思考图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有助于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类似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的插图”、“花的结构图”的教学都可以采用这种表演方法进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兴趣之火。”表演式读插图就是其中的一种点火方式。

2 运用插图精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贯穿着积极思维活动的知觉,学生认识世界从根本上说始于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材料。在观察中,不同学生由于在接受能力和思维敏捷性上有差异,因而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并不同步,而插图可以给反应慢的同学一个清晰的表象,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过程中应结合插图,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从插图所涉及的现象中抓住最主要的东西,排除无关或次要方面的东西,并深入到现象本质,抽取其实质的内容,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如在学习“根据锥形罩内气球的变换,说说人是怎样呼吸的?”这一知识点时,先通过模型演示让学生观察橡皮膜的上升与下降和罩内气球的对应变化情况,并分析得出“为什么橡皮膜的上升会引起气球缩小的原因”,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图1中橡皮膜、瓶壁分别模拟人体中的哪一结构,再通过比较插图直观呈现的呼气、吸气时肺的扩张状况,归纳出呼吸运动中呼吸肌的状态、胸廓的变化状况及肺内气压的变化情况,从而理解人体吸气其实是由人体与外界之间的气压差引起的,是外界大气压把空气压入体内的,并非像有些学生认为的是靠人体吸进来的。教师指导学生全面有序地观察插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活跃其知识经验,启迪其思维,让他们自主获得知识。

3 运用插图精读,挖掘内涵,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科学概念等知识

概念是科学的基本单元,它是在科学现象和实验基础上抽象其本质而形成的,有一定的抽象性。科学中相关、相近的概念较多,这十分不利于初中生的记忆、掌握,而这些概念又恰恰非常重要。教材中有意编排了大量插图,从不同角度渗透科学概念,教学中若能结合插图,恰到好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无疑对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大有帮助。如通过本节课学习中要求学生能达成构建起这呼吸概念的目标,要能明确“呼吸”和“呼吸作用”这两个相近的概念,但文本中没有给出“呼吸”的明确定义,编书者编写的意图显然是把概念附在了插图中,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插图精读,简单、省事地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呼吸”的做法既违背了教材编排的意图,也违背了科学探究的这一教学理念。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先引导学生通读插图,明确知识点蕴含在哪些图中,如这一概念主要在以下图1、图2中,然后精读插图,观察插图说明了哪些问题,如图1说明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它们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而产生的;图2说明肺泡内吸入的空气中含氧量比较高,二氧化碳含量较低,肺泡外紧贴的毛细血管中血液里的含氧量相对较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因此通过扩散作用实行了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再深读插图,抽象出插图所揭示的结论及其相关因素,启发学生自觉地学习与思考,主动地索取知识,发现图中隐含的知识,从而领悟出“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这一概念;最后与“呼吸作用”作比较,深刻理解两者的本质区别。其他如“电动机与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图”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全面有序地观察插图,分析比较其不同点,做出正确判断,构建准确、完整的科学知识。

科学课堂不失时机地以插图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科学探究流畅深入,通过学生自主读图、小组合作读图、师生辨析读图等不同形式,采用表演式读图、比较式读图、组合式读图等多种方法,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 全方位地投人到课堂学习中来, 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气氛,学生轻松地求知和提高。

“浙教版”初中义务教育科学教材中“插图”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心教学“插图”,使初中科学课堂生机盎然,教学活动锦上添花,使教学质量、学生科学素养等综合成效颇丰,个中滋味,有待于教师去细细品尝,悠悠享受。

参考文献

呼吸科实习生自我总结第6篇

[关键词]PBL教学法 呼吸内科 临床见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32-01

呼吸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疾病种类多,与相关基础学科联系紧密,部分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其在整个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临床见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过程的重要阶段之一,临床见习课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换。而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方法即问颖式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实习教学工作中采用病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干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系统思维方式,改讲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临床护理人才,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1 PBL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PBL教学法已经成为当今最为流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受全世界教育界的青睐,目前已在全世界200余所医科院校推广应用。国外教学中PBL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PBL是一种将学习设置于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触发学生独立思考、采集信息,让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合作共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PBL 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教师自身的创造潜能具有重要作用。临床见习是医学生构建医学知识体系,形成科学思维模式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分析、解决临床间题的关键时期。临床见习教学必须顺应时展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逻辑思维,力求培养适应医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P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运用体会

2.1 注意把握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无疑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而PBL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教学阶段引人PBL教学法后,在教学实施的不同阶段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与次的角色关系也在变化。课堂不再是由教师一统天下,教师和学生可围绕一个共同的问题畅所欲言。例如在肺心病的临床见习中,学生们很多时候会就“治疗上是否应用利尿剂及如何应用”发生争论。此时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鼓励学生的争论,让学生为自己的判断提供充分依据,最后才回归到以教师为主的总结阶段。我们继续提出问题来总结:心衰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肺心病情况下利尿剂的利弊等等。教师的角色转换,亦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会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总结。教师应当时刻注意把握好这种角色转换,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与其他教学不同,临床教学,特别是临床见习教学在强调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的主动性、互动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复杂的医学知识。研究发现,PBL教学模式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更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PBL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以“提出间题、收集资料、思考求解、总结分析”来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的“组织教学、复习理论、讲授新课、教学小结、完成作业”。在将抽象知识构建成医学生自我知识体系的过程中,PBL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教学效果。

2.3 临床课前对PBL教学法的系统掌握及相应培训十分重要

临床指导教师进行临床课前的PBL教学法的系统掌握及相应的培训十分重要。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要求教师有充分的驾驭能力,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并且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讨沦的方向和内容给扑适当的、准确的指导和帮助。

2.4 更好地加强对PBL教学各个教学环节的把握

问题的设计是PBL教学的关键环节。但目前许多问题的设计不够合理,没有覆盖教学的重点并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另外,教师对讨论的引导也不够。这提示要进一步加强对带教老师进行有关PBL教学模式使用技巧的培训,使之对PBL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能够了解得更为深入,把握更为到位。

2.5 注意预先突出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学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多学科全程PBL教学相互助长

要提高PBL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预先突出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学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多学科全程PBL教学相互助长。对于间质性肺病等难以鉴别的呼吸系统疾病,选择资深的教师带教,并将鉴别诊断简单化,不混淆疾病的主干,教师可以在分组讨论中任组长,引导学生思路。对于呼吸系统危重症病人病情凶险,难以进行床边教学,改用视频进行PBL教学;呼吸病学课时较少但内容繁多,难以完全适应PBL教学大量讨论和床边教学的时间的需要;PBL教学需要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文献资源和经费投人仍不够充分。因此,在实施PBL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代表性的典型病例从多角度剖析问题,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要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等。

参考文献

[1] 沈建新,土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2] 张晓良,刘必成.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1):62- 64.

呼吸科实习生自我总结第7篇

关键词:自然科学知识;诊断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96-03

为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桥梁”课程,对医学基础知识要求高,知识点多,并且要求学生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在今后临床各学科学习中广泛、合理地应用打下基础。单纯的理论讲解,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即使通过死记硬背,暂时能记住一些基础知识,今后也容易忘记或混淆,更不可能在临床应用中做到有条理地分析、判断。

笔者在多年的《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将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将日常生活常识融入教学,把深奥而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简单的自然科学知识或耳熟能详的生活常识,以浅显的常识性知识来帮助学生对一些医学基础知识和诊断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应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又能提升教学质量,事半功倍。

就如何将自然科学知识融入《诊断学》教学,笔者举出以下三个实例。

以自然科学知识固化学生记忆

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作用 在生理学课程中,学生已经学过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但是,在学习《诊断学》课程“水肿” 章节时,学生对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作用仍然认识不清。此时,以“蛋糕吸水”和“食盐渗水”的生活常识为例:将蛋糕放在桌面上,可以把桌面的残水吸进去;用报纸包住食盐,过一段时间报纸会变湿。以此类推:胶体渗透压—蛋白质—蛋糕—吸水作用;晶体渗透压—钠盐—食盐—排水作用。应用肝源性和肾源性水肿的分析:肝硬化—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血管(外周血)中蛋白质不足—胶体渗透压下降—从血管外(组织液)吸收水分能力下降—组织液回流少—组织液增多(水肿);肾小球肾炎—尿量减少—血管(外周血)中水钠潴留—晶体渗透压增加—往血管外(组织液)渗水增多—组织液增多(水肿)。

支气管呼吸音与肺泡呼吸音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三种呼吸音”时,往往会把支气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到底谁是“夫”音谁是“哈”音混淆。此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先张大嘴巴呼气,听听是什么声音;再缩唇呼气,听听是什么声音。张大嘴巴呼气只能是“哈”音,缩唇呼气一定是“夫”音。以此类推:支气管呼吸音—气流通过大管腔—张大嘴呼气—“哈”音;肺泡呼吸音—气流通过小管腔—缩唇呼气—“夫”音。甚至还可以再让学生撅嘴呼气(吹口哨),这就是气体通过狭窄气道产生的声音(干啰音)。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会对哪个是“夫”音哪个是“哈”音加深印象。

以自然科学知识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心脏杂音的形成机制 首先告诉学生:杂音的形成机制与河道中形成漩涡的机制是一样的。当河水平缓流动时,柔和水流声就如同正常血流循环的血流声,当河道中形成漩涡后产生异常响度的声音就好比心脏杂音。此时,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河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漩涡?然后根据学生的思路,加以归纳总结,完成对心脏杂音形成机制的理解。例如:水流越急,越容易形成漩涡;那么,血流速度越快(运动后、贫血、甲亢),越容易产生杂音。河道突然变窄,漩涡越多;那么,瓣膜口狭窄,越容易产生漩涡。河道中间的大石头旁漩涡很多;那么,血管内有漂浮物、赘生物可形成杂音。有水流返流或异常水流的河道口漩涡最明显;那么,瓣膜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等亦可形成杂音。

呼气相与吸气相的时相长短 当平静呼吸时,由于吸气是呼吸肌运动的主动过程,所以气体进入人体时急而快,而呼气主要是靠肺泡表面的弹性作用被动压缩,所以气体排出人体时缓而慢。因此,对于一次正常的呼吸运动来说,不管听诊部位在什么地方,它的吸气时相均短于呼气时相。

但是,为什么在体格检查时会出现“支气管呼吸音的吸气相短于呼气相,而肺泡呼吸音的吸气相大于呼气相”呢?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并描述自行车轮胎或篮球放气时的情景:气门芯一拔,“瞿”的放气声音很响,然后随着轮胎或篮球瘪下去后,“瞿”的声音越来越小,甚至听不到。但此时,如果沾点水涂在气门口上,会发现还有小气泡形成,这说明还有漏气存在。为什么有漏气却听不到声音?是气流较弱造成的。回到呼气相与吸气相的时相长短问题上:当我们在肺组织处进行听诊时(肺泡呼吸音),小肺泡排出部分气体后,肺泡变松弛,呼出的气流逐渐变得越来越小,产生的呼气音也就越来越弱,甚至听不到。所以,对于听诊者来说,肺泡呼吸音的呼气时相“听”起来要比吸气相短。而大支气管部位是整个呼吸气体进出的总关口,所以在喉部等大气管处听到的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是所有肺泡呼气的总和,所以它的呼气相“听”起来就要长很多。

以自然科学知识

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第一心音改变的临床意义 先让学生明确:第一心音是由二尖瓣、三尖瓣同时关闭时所产生的声音,正如教室前后有两扇门,当这两扇门同时关闭时,人们听到的关门音。所以,第一心音的强弱与关门声音的大小同理。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关门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根据学生的思路,加以归纳总结,给出影响第一心音强弱的因素:(1)门的质地。同等条件下,弹性好的铁门要比烂木头门产生的声音要大。所以,瓣膜弹性降低,第一心音会减弱。(2)力量的大小。一个3岁的孩子和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同样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关门,谁关门的声音大,谁关门的声音小,这是毋庸置疑的结论。所以,心肌收缩力越大,第一心音越强。(3)关门时遇到的阻力大小。当一个人在用最大力量关门时,门遇到了一股很强的逆风(阻力),这时,关门的声音肯定会弱。所以,当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度增多时,心室肌收缩后受到的阻力增大,瓣膜关闭产生的声音就变小,第一心音减弱;反之,第一心音增强。最后,学生需注意一点:在以上三个因素中,“门的质地(瓣膜弹性)”和“力量大小(心肌收缩力)”相对比较稳定,即时变化比较大的往往是“遇到的阻力(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度)”。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完成以下讨论,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并且牢固地判断第一心音改变的临床意义:(1)为什么二尖瓣狭窄时,第一心音增强?当二尖瓣狭窄时第一心音减弱,又说明什么情况?(2)早搏时第一心音有何变化?(3)心房纤颤时第一心音有何变化?

肺部呼吸音听诊的临床意义 在“肺部呼吸音听诊”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感到疑惑:肺实变时密度增大,呼吸音增强,但为什么胸腔积液时密度也增大,呼吸音却减弱?同样,胸腔积气时密度减小,呼吸音也是减弱?此时,让学生先思考三个自然现象:(1)实验者用手指敲桌子,甲站在桌子旁1米听声音,乙离敲击点1米用耳朵紧贴桌面听声音,哪个人听到的声音更大?为什么?——乙听到声音更大,因为桌子介质的密度比空气介质的密度大,声波在桌面的传播比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强。(2)实验者在河岸边喊话,甲在岸上2米处听,乙在水面下2米处听。哪个人听到的声音更大?为什么?——甲听到声音更大,因为声波要传播到水面下,经过了空气和水两种介质,在进入水介质时,声波经过了反射和折射,导致声波减弱。(3)实验者在教室内喊话,甲在教室内3米处听,乙在教室外3米处听(隔着一层玻璃),哪个人听到的声音更大?为什么?——甲听到声音更大,因为经过一层玻璃的反射后,虽然都是经空气传播,但声波已经被大大减弱。这三个实验其实就分别是肺实变、胸腔积液、胸腔积气呼吸音的临床变化。

结语

现代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在复杂的医学理论中,有很多原理、特点与自然科学规律是相通的。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不单单是讲授专业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样是一个重要任务。对于学生来说,自然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好理解、好记忆、好应用。将自然科学知识融入现代医学理论的学习,可以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

[2]徐泽宇.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2:39-40.

[3]李广元.诊断学基础学习指导与习题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9-40.

呼吸科实习生自我总结第8篇

【关键词】 教学质量;对策

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 中医院校的教学问题也不断改进和提高变得规范化, 医疗行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大大提高, 中医院校呼吸科的临床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就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 当前中医院校呼吸科教学面临的困难

1. 1 学生医学基础薄弱 在5年的临床专业学习中, 医学科目分为中医和西医两方面课程, 课程的类别比较复杂繁多, 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 造成学生临床学习的困难较大, 从而导致学生中西医的医学基础比较薄弱。

1. 2 教学古板与学生学习兴趣高低不一 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学习, 按要求一一再进行临床学习, 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学习兴趣参差不齐, 如学生要面临毕业分配、考研等都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1. 3 学生与患者之间关系紧张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有哮喘、呼吸衰竭和慢阻肺等, 由于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说话困难的情况, 导致患者叙述病情病史困难及不全面, 并且患者多数认为医生还是经验丰富年长的比较有权威, 造成与毕业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 不配合学生检查的情况增多。随着医疗事故管理条例及执业医师法的出台,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增强, 使临床教学的难度加大[1]。

1. 4 年轻教师临床经验能力不足 中医院校扩招, 学生数量增加, 校内课程安排上出现拥挤, 使得学生的见习课安排在大课之前, 学生在临床见习课上对某些疾病并没有全面了解, 加之学生增多, 教学任务繁重, 教学人员的缺乏, 使得增聘年轻教师, 年轻教师临床实践经验不足, 医学知识不够充足, 也都影响了学生的水平和临床教学质量。

2 主要对策

2. 1 中西医教学内容互为补充, 增强学生医学学习的深度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模式,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从根本上调理、预防、治疗, 效果慢, 但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西医则是一门技术性医学, 可按照固定模式学习, 让现代人亲睐, 西医治疗疾病速度快、效果明显, 但治标不治本, 容易复发;中医和西医是互相借鉴, 相互渗透。西医治病效果快使得学生的思想认为中医治疗有问题, 所以在教学实战中, 呼吸科的各种疾病都要列举西医治疗的长处与不足, 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与特点。增强学生对中西医理论、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提高学习效果。

2. 2 提高教学艺术性与兴趣 开展形式多样化的临床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设多媒体教学设施。采用“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同学们有亲身体会, 观看教学光盘、阅读病例, 生动性的教学增强临床教学的效果。结合教学大纲要求, 注重中西医教学课程内容的编写, 引导学生亲身体会医生的角色, 发挥临床发散思维, 教师有意给同学设置疑问并提出思考题, 引导学生的兴趣,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的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2]。

2. 3 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培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 作为临床教师, 应通过教学管理培训、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和教学查房等不断提高自身讲课技巧和授课能力, 通过临床教学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师, 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临床教师应本着尊重、理解、体贴、耐心、真诚的态度寻找示教病例, 取得患者与家人的同意。期间注意培养学生与患者间的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与技巧, 建立良好的沟通与态度是学习病例的基础。见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引导与传授, 如医学、心理学、社会问题等[3]。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旦呼吸停止, 生命就将结束。在中医院校呼吸科的教学非常重要, 通过临床教学的实践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 从而培养各方面完备的学生至关重要。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设施与生动的动态教学, 教师自身能力的发挥, 传授学生在中西医两种不同模式的呼吸科医学中学到牢固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亲身体会医者与患者的关系的策略, 达到提高呼吸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晟.新时期高等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探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6(09):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