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05 11:13:31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第1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敏锐,有激情、有朝气,他们作为未来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有必要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提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生态文明的实质及目标。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生态学原理,中学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生态教育的显性材料,特别是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这些都为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能性。为搭建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平台,结合福州格致中学校内外资源条件和学生需求,笔者对开发设计“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做出初步探索和实践。

1 课程开发

1.1 开发目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加强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开发“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1)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重要实践。

(2)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校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生物学教学的创新与突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

1.2 可行性分析

福建省早在2002年就提出“生态省”建设,福建省森林覆盖率为63.1%,居全国第一,生态环境水平良好,具有丰富的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如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九大森林公园之一,免费开放的AAAA级旅游景区,融科学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里面的珍稀植物园、竹类观赏园、树木观赏园、花卉盆景园和鸟语林等是参观、教学的良好去处。

福州格致中学始建于1846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学校位于福州于山北麓。校园墙外的于山是福州市区的著名景点,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参天,景色秀丽,同样是开展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去处。校内有绿地面积3830m2,占校园面积的11.2%,环境优美,也具有开展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条件。

通过结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开发“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符合生物教学和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1.3 开发理念

(1)因地制宜:课程开发时,充分考虑学校的资源,并拓展发挥运用学校周边的可用资源。在体现学校特色的同时,将地方公共资源融入到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开发中,以经济的手段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因材施教:课程开发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安排的诉求。

(3)互动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互动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

(4)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摆脱刻板的课本教学,将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会,增加印象,增强效果。

(5)利用网络等现代工具: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公共检测服务结构的现代化检测工具等资源,提供多渠道的知识来源,丰富教学内容。

1.4 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并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中。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观察、学习、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在生活中发现不环保的行为习惯,并加以改进。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课程实践锻炼,形成初步的策划、组织能力和群策群力的做事方法。

(4)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5)提高教师的科研改革能力,使学校课程实施多样化、特色化,不断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

1.5 课程内容

“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校本课程内容见表1。

说明:低碳生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也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低碳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词汇。

1.6 教学方式

(1)专题讲座法。

教师开设相关专题,要求相关专家就专题内容开设讲座,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和专家互动交流。如,邀请省观鸟协会成员结合PPT图文展示,给大家讲授福建省常见鸟类、迁徙规律、如何观测和保护等。

(2)实际调查法。

教师安排学生设计一个实际调查方案,并展开调查,获得调查结果,如福州内河水污染状况调查、于山生物多样性调查等。

(3)实验教学法。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相关主题实验研究,获得相关实验结果,如植物生长素影响实验。

(4)综合教学法。

教师综合应用讲座、调查、实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1.7 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统一课程的补充,其主要目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因此评价没必要采用统一考试的方式来进行。针对该课程的要求与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应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了学分制的评价方式。操作要点主要根据以下3个方面内容:

(1)学生的出勤情况:满勤满分,缺勤酌情扣分,此项占总学分的30%。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等,此项占总学分的40%。

(3)期末学生呈现的学习成果,如笔试、课题结题报告、小论文等,此项占总学分的30%。

2 课程实践举例

课程实践举例:福州水资源环境保护专题之福州主要内河水污染状况的调查。

治理水环境,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属于校本课程的一个内容,它将地理与生物知识相联系,用生物实验的方法间接说明水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指导学生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学情分析:高中生已具备较好的网络能力、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较清晰的思维能力,能够较好应用三种研究方法:查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有利于他们更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水环境情况。

(2)通过实地调查,关注福州市水资源现状。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让学生关注水污染状况,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设计思路:教师开题后由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活动成果,最后再由教师总结。

教学过程见表2。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它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花一定时间、精力上网、上路、上实验室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已准备好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和协作学习,把课堂交还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

(1)加强生物实验室建设,更新部分陈旧的仪器设备,添加常用的研究仪器,如分光光度计、恒温培养箱等,开辟教学实践基地。

(2)多安排一些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可拓展到校外领域,充分利用校外公共资源,有条件的可联合省环保志愿者协会、观鸟协会等社团一起开展植树、观鸟等相关活动。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常规;认识

一 、制订教学计划

认真钻 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构、体系、特点,明确教材总体及各分册的教学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

二、备课

1.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每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授课前一定要写好教案。教案应按单元分课时撰写,应反映一课的总体内容:①教学目标;②重点、难点分析;③课时安排;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⑤教学容量、密度和深广度(包括师生互动内容、时间)安排;⑥主要教法、学法设计;⑦提问和课堂训练的设计;⑧板书、课件设计;⑨作业布置(包括拓展延伸的实践性作业和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

3.要准备好教具,重视发挥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应注重实效。

同时教师要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重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形式。做好课后小结和分析,写好教后记,课后分析或案例分析中要总结经验,反思失误及其原因,寻找对应策略。

三、上课

1.坚持按教学计划开课(可允许作适当调整),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课。

2.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以此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预习内容包括:①利用词典(字典)解决字、词问题;②感知整体(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③复习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连的旧知识;④找出疑难问题,并能用简单符号做标记;⑤利用图书、网络和社会调查搜集与新课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3.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前提;②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方法;③以对话为教学设计的线索;④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⑤以活动为教学板块;⑥以合作为平台实施教学目标;⑦以链接为手段,将学生由小课堂的语文学习引导到大课堂的语文学习中去。

4.用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准确、明白、流畅、生动,音量、语气、速度要适当。

5.提倡师生共同完成板书。板书内容精当,布局合理,有利于促思激疑。字形要工整、规范,能对学生的书写起示范作用,要使最后一排学生看得清楚。

6.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和教学应变能力。从教学实际出发,能随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7.作文教学要重在有效地上好指导课和讲评课(按前文所述作文教案中的要求实施)。

8.要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并对听课笔记作检查、评价。

9.教师要互相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每听一节课,要记好听课笔记,并对该课作出及时、中肯的评价。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1.布置作业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为依据,作业的难度、数量要适中,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倡书面作业与非书面作业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延伸作业相结合,基础题与开放运用题相结合,必做与选做相结合,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选做作业。

2.严格训练,要求作业规范、整齐。字要规规矩矩地写,书要认认真真地读;应背诵的课文一定要背好,应做的作业一定要做好。

3.课文后的练习一般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内完成(时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课外作业主要指:①教材中的选做作业和课外拓展延伸题;②《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阅读、背诵和课外写作。教师对课外阅读、背诵和练笔,要有布置、有检查。

4.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要求16 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每次作文,训练目标力求单一、具体。要求45学生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五、辅导

1.充分利用多种反馈形式,掌握学情,及时辅导。

2.辅导要分层次。指导优生要深化知识内容,发挥特长。对中差生要有辅导计划,分析原因要中肯,寻找知识遗漏、缺陷要恰到好处,措施要得力。

3.辅导中差生的形式多样化。大多数的问题要集体辅导,个别问题要个别指导,也可采用提供资料、小组共同学习、同学帮助等办法进行。

4.按《课程标准》要求,切实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

5.作好辅导记录。

六、教学评价

1.要重视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率、巩固率和运用率。及时检查教学效果,重视教学反馈。

2.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要注意使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

3.学业评价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方法,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评价和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4.命题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兼顾,难度、题量适中,覆盖面要广。题目要有确定性(考生明白让他答什么,怎么答,答案应以什么形式呈现,不使考生发生误解);思想教育性(作文命题不应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简明性(语言文字简洁明了);开放性(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还应有不致引起争论的确定答案,注重题型更新。命题要与新教材对口,应反映出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估。

七、教学总结、研究

1.每学期期末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一次总结。分为专题总结和系统全面总结两类。教师在某一教学问题上有较大收获、体会,并对它有独特见解,可写专题总结。系统总结就是对全学期教学工作的成绩、缺点和今后打算作全面总结和概括。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第3篇

[关键词]多模态 多媒体 大学英语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203-02

一、什么是多模态分析

虽然传统的话语交际中大部分意义是靠语言因素体现的,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说话人的语音、语调、手势、表情、交际场景的自然环境等非语言因素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类的交际不再只是通过单一的语言来实现,而是需要依靠多种因素共同完成。对这种交际的分析也不再单纯从话语方面进行,而是需要从多种角度切入。这些因素即被称作符号或模态,对这些模态的分析就是多模态分析,而这种方式产生的话语便是多模态话语。任何意义的表达都是由多种模态符号共同实现的,所有的模态符号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单独研究某种模态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义。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非常必要。

二、多模态话语的发展

著名法国语言学家Roland Barthes于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是国外对多模态话语最早的分析。R.Barthes在该论文中对图像与语言在表达意义方面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此后,多模态话语的分析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多模态研究已经进入诸如文化研究、心理治疗等多重领域。虽然国内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语言学大师胡壮麟是国内首位将多模态、多元识读理念与中国教育相结合的学者,他的此项研究为我国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继胡壮麟之后,很多学者也就大学英语教学与多模态形式展开了分析与研究。本文将根据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多模态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以及其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最大的特点是跨学科性,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研究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网络技术的空前发展,许多在传统习惯中被人们认为是副语言的符号,包括动画、图片、颜色、音乐等,已逐渐成为社会交流中的主要手段。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上课过程就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多模态话语设计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以及媒体层面。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因此,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从媒体层面进行。

三、多模态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占据教学的统治地位,其他模态则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因此,对大学英语课堂中话语的分析单从语言的角度来进行是有缺陷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通常包括导入、词汇讲解、课文分析、练习与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涉及多种模态,其中包括教师口语、教师肢体语言、PPT、师生交流、教室环境等。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中的一堂课为例。这篇文章的话题是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本堂课的授课形式可以采用PPT幻灯片与教师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模式。PPT幻灯片中包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项目。在导入阶段,幻灯片的第一页显示文章标题和一幅竖起大拇指的图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大家在图片中能看到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给出回答;教师进而为学生讲解这幅图片,它的含义是“very good”(非常好),并引导学生了解图片上的这个动作就是“body language”的一种。因而,这幅图片为教师的讲解提供了支持,与教师的口语共同完成了该部分的语篇功能。当学生了解什么是“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之后,教师进一步与学生互动,示范一些肢体语言的动作,让学生猜测这种肢体语言表达的意义,例如:1.教师做出OK的手势,学生猜出这个手势的意思是“好,可以”。2.教师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敲扶手,抖动双腿,学生猜出这个姿势的意思是“我很紧张、不安”。3.教师做出双眉紧促的表情,向学生示意这个表情的意思是“生气、紧张”。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与口语相结合,学生不但能够有效地理解“body language”的含义,而且能够进一步总结出“body language”包括gesture(手势)、posture(姿势)和expression(表情)等。由此可见,导入这一环节主要模态为口语与文字、图像、肢体语言相结合的形式。

二是词汇讲解与课文分析阶段。在单词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PPT播放单词的录音,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单词、短语。在讲解词意时,教师适当搭配词汇的英文解释与图像等,例如单词“badge”,教师在大屏幕上给出一枚徽章的图片,并给出文字“a piece of metal, cloth or plastic that you wear or carry to show that you work for a particular organization, or that you have achieved something.”这样,学生一看便知道了“badge”对应的汉语意思,并且能够理解该词汇的英文解释。进入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为学生播放课文的录音,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出语篇。分析课文的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口语交流的过程,PPT上所呈现的文字能够对该过程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教师在PPT中给出难以理解的复杂句式的结构分析和汉语翻译,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句意,实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互转换。由此可见,词汇与课文的讲解过程主要是口语、声音、文字、图像等模态相互结合来完成的。

练习、总结与布置作业环节主要是由师生口语、文字相结合的模态完成。例如,在做英汉短语互译的练习时,教师在PPT上事先准备好习题和答案,这样,在练习过程中,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在给出反馈后播放PPT,让学生检查自己的答案与所给答案是否有所出入,帮助学生一起改正不妥之处。一堂课即将完成时,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这时,教师所依赖的最主要的模态就是口语和文字。教师总结时通常需要进行总括,突出教学重点,例如,在本节课中,教师进行如下总结:“Today we have learned three kinds of body languages, that is, posture, gesture, and expression.”(今天我们学习了三种肢体语言:姿势、手势、表情。)课堂总结是即时的,说完即可结束,教师可以选择用口语,或配合板书来完成。布置作业的过程与课堂总结过程所采用的模态并不完全相同。作业是需要学生记录、保存、并在课后及时完成的,因此,单独的口语无法完成这一任务,这就需要文字模式与口语模式相配合,最佳的方式是教师在PPT上提前写出本堂课作业,为学生布置时播放到此页,一边用口语向学生布置作业,一边让学生随堂记录。PPT中的文字较板书文字而言,可为教师节省课堂时间,与此同时,更为清晰明确。

四、多模态话语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如今,在多模态话语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学已发生了巨大地转变。无论是在教学过程还是备课过程中,都呈现了多模态的特点。

多模态的英语教学可以弥补单模态英语教学意义表达的不足,例如,教师语言表达不充分时,可以通过添加肢体语言、图像、声音等模态来协助讲解;同时,多种模态的配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某种模态来突出重点部分的意义,教师可在某个重点词汇上加重读音,反复播放其读音,在某个重点句子上加下划线或加粗字体、改变字体颜色等;多模态的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纯文本或教师口语往往不能完全说明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难度较大的词汇、语句、情景通过图片、图示、模拟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能够更有效地传递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

多模态的大学英语课堂同时也为学生的多元识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学生在课堂中,不但能够学到英语知识,而且能够多方位的认识知识的构造,并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所体会。与此同时,对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教法的改革。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使用何种模态、如何搭配模态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多模态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强化教学,有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不协调的模态组合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意义的构建具有消极作用,甚至导致意义传递的抵消。例如,教师将每一个单词都放在PPT课件中,并配上相应的释义,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无法突出哪些才是重点词汇。或者,有的教师在课堂中过多的使用图片、视频等模态,这样久而久之会削弱学生的兴趣,并且使课堂的重心发生偏移。因此,模态的搭配极其重要。

综上所述,虽然教师与学生的语言是整个课堂的主要模态,但是,单独使用语言这一种模态是不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的。一堂有效的课程需要语言模态与其他模态相结合来完成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性。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多模态话语的选择最关键之处在于如何使不同的模态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模态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模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相互促进的搭配方式。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则应根据具体的情景语境来选择话语模态。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第4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海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性[3],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对海洋生态文明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许多国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是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的前沿阵地,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不容忽视。

一、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虽然还没有一个完备的、被广泛认同的概念,但是综合多位学者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海洋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延续生存而不断更新的一种海洋文明形态[4]。陈建华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包括海洋生态的意识文明,道德文明,行为文明,制度文明和产业文明[5]。刘健将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概括为包括海洋意识、海洋产业、海洋行为、海洋环境、海洋文化和海洋制度六个因子的“六因子论”[6]。海洋生态文明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综合概念,是人、海洋、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直接体现,是人类遵循科学发展理念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中国梦”具有特定的“实力特征”“幸福特征”“文明特征”和“价值特征”,而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演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丈量“实力”“幸福”和“价值”质量的重要指标。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大国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这充分显示了党对当前我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推进人类、社会和海洋三者的和谐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而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始终,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作用。

2.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新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否则将与时代脱节。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精于专业技术,而是知识、心理、道德、视野等都要过硬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发展,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对社会发展更全面的观察。海洋生态文明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是关乎人类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蕴含着科学发展的理念,理应纳入高校教育,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3.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德育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8],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自然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大学生的海洋生态文明观念是全面衡量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着眼未来,具备海洋生态文明观念和高度的海洋生态责任感,将生态文明观念内化进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这是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我国的海洋资源和环境现状,积极主动地履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三、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起步,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9]。教育部门一直没有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把生态文明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不足,因此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普遍不高。而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被提出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严重不足,仅在几所涉海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所体现。高校在普遍缺乏海洋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情况下,加强面向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将海洋生态文明观念贯穿到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教学中去,以围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推动海洋课程体系优化建设[10]。

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涉海高校承担了众多海洋科研课题,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教师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和关键,但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决定了高校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效果,因此教师只有经过不断学习、实践,具备较高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水平和从事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海洋生态文明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将在实践中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教师队伍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一环。

另外,对于开展了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涉海高校,大部分仅停留在课程上的专业教育,而忽视了第二课堂的作用,不能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有的高校通过引导高校环保社团的方式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环保社团是生态文明理念影响下的具有明确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的学生社团,主要依托如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建立,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具有弘扬环保观念的热情,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向广大同学宣传环保、践行理念,并融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高校对于学生社团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广泛的海洋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寓教于乐,通过社团活动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作用,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具体操作、执行过程中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社团不具备专业的海洋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很难达到社会要求的海洋生态文明宣传和实践。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第5篇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体系优化;干旱荒漠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65-02

生态学作为解决当今生态环境问题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学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新疆地处西北荒漠干旱区,荒漠区面积占到新疆地域总面积的70%左右,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新疆提出的“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和“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生态环境保护类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同时对生态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已从过去的基础学科,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2]。因此,探讨在新形势下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校生态学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的演变历程

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不同的培养目标及要求,课程设置的组成、内容及教学组织就不同。我校的生态学本科专业是2003年开始招生的,到目前为止,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

1.专业初建――生态旅游方向。2003―2005年的生态学专业方向为生态旅游,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50学分,其中:课程最低总学分为14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最低总学分为15.5学分。专业课程以生态旅游、新疆民俗风情及旅游管理为主,但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畅、专业课程师资力量较薄弱(专业课程教师主要是外聘)、没有形成完整的师资团队等问题。

2.专业方向调整――生态学。2006―2013年招生专业改为生态学,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78学分,其中必修课为118.5学分,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为7学分,实践教学环节为21.5学分(不含必修课程实验学分)。与第一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相比,加强和增加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如:数学课由原数学Ⅲ提高到数学Ⅱ,增加了化学、生化、生理等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中突出了生态学的内容,增设了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生态规划等课程,同时各专业课程配套有相应的考察、参观实践活动。为了学生掌握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以谢家沟山地―草原―荒漠组成的植被垂直带实验实习基地为基础,新开设了40学时的“生态学综合实验”课程,并建立了独立的本科生态学实验室。此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使生态学本科专业具备了扎实而系统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了生态学专业领域及发展的应用知识,同时通过运用生态学知识开展的室内及野外实验的动手操作,学习和掌握了基本的解决生态问题的综合实践技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建设项目污染及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问题日益加重,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的生态应用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本次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设置的内容重复、理论偏多、教学特色不明显、实践技能性课程偏少的问题凸显。再加上生态学科本身没有对应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就业形势不够理想,使生态学本科专业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3.专业方向调整及课程体系优化――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方向。2014年,在新疆“天山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生态学本科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优化工作,使我校的生态学专业建设和本科生培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第三次专业方向调整及课程体系优化

1.明确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就是本科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因此,生态学本科教学必须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及就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生态学课程体系,强调专业应用培养的重要性,突出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特点及需求,因此确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2.确定培养方向。原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全而泛,缺乏特色。目前本科学生的生源90%来自于新疆,就业去向也是近90%在新疆。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综合评价结果,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占全疆60.77%,一般的占28.12%,二者之和达到88.89%。这表明新疆的生态环境质量还是较差的,能解决新疆本地生态问题应是本专业的培养方向。面对新疆严峻的生态保护工作,荒漠化治理应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专业方向确定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3.生态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调整。①通过顶层设计,对生态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为了提升与发展本科教学,避免“闭门造车”,组织课题组6位教师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林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对生态学相关本科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调研。在调研期间,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大纲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的调整及调研工作的成果,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如下改进和优化:总学分调整:总学分由178下降为163学分,其中必修课为102.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1.5学分(不含必修课程实验学分,含8周的毕业实习);课程调整:将“地质地貌学”改为“自然地理学”,专业课程中增加了“绿洲生态学”,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调整为“荒漠化防治原理与技术”、“荒漠植物栽培技术”、“水土保持学”。为了使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政策要求,增设了“荒漠化防治政策与法规”课程。通过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使生态学理论及应用技术有机结合,增加实践课教学的比例。除原有的野外生态综合实验和生态工程实习外,还增加了“荒漠化防治原理与技术”、“荒漠植物栽培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践课比例由原来的12.1%提高到13.2%(不含必修课程实验学分)。实践教学实习内容专业性更强,操作性更高。②组织特色教材的编写。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内容实现的,而内容的实现必须借助于相应的教材完成。新疆特殊的生态环境,生长着特有的适用于荒漠化防治的物种,不同的物种、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导致其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栽种技术要求也不同,一般的通用教材难以满足需要。组织教学团队中长期从事荒漠、草地植物生态保护及利用的教师,按课程设置要求开始了“荒漠植物栽培技术”教材的资料搜集和编写;利用校内管理学院法律系教师资源优势,组织编写“荒漠化防治政策与法规”教材。通过相关配套教材建设,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4.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环节增加和改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调研时,课题组还参观了资源环境学院“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黄土高原农业资源与环境修复”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为改进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①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平台。目前依托我院与内地3所大学、2个科研院所成立的“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研发和创新中心”,为生态学本科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平台。2014年秋季,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参加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林恢复工程的栽植活动;2015年有2名相关专业的学生以荒漠林恢复基地为研究对象,完成了毕业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研发和创新中心的研究基地已在本科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②积极倡导本科生导师制。利用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研发和创新中心在新疆南北疆近万亩的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基地,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实验平台。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荒漠化防治不仅需要解决栽培种类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技术问题(包括材料问题)。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野外实际条件下都有很多技术及理论研究问题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借助于学校及学院每年开展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申报。④借助研究所的各项活动,开阔本科生的眼界。借助研究所研究工作(成果)汇报会、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专题报告会、研究生的seminar等方式,加强本科生在平台实践学习中的学术交流,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感情的培养。⑤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依托中心已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荒漠恢复技术应用推广项目,为本科生参与各项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⑥对已有的生态学专业实验室改造、升级,由专人管理并对学生开放,为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提高操作技能提供条件。

5.提升生态学本科专业师资素质的方法。鉴于目前师资队伍人员结构不尽合理、骨干教师群体在国内的影响力不高、应用型教师人才比较缺乏的现状,探索采取以下方法或途径:①依托特聘岗教授,在校内定向培养骨干教师。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具有发展潜力的1~2名骨干教师,制订培养计划,由特聘岗教授指导、定向培养,提高骨干教师素质。②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等途径,采取联合培养、进修、高访和访问学者等方式,定向培养本专业师资。③采取联合申报和承担国际、国内各类研究以及示范推广项目,教师通过参与课题,提高自身的科研及技术应用能力。④通过组织学术或教学研讨会,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或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提高和完善本科教学。⑤合理规划师资队伍的结构,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第6篇

高职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引入了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改革理念,将学生三年大学生活的典型办公应用需求提炼成一个个项目,把所有知识点、技能点融入到了24个项目之中,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复设计,通过在高职部分班级的大胆实践,呈现出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并得到了课程改革及教学督导专家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课程改革方向是对的,课程改革非常成功。主要表现在:一是按项目开展教学,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二是项目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厌学情绪得到了缓解;三是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四是课堂容量更大,教学资源更丰富,为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

在实施课程改革教学中也反馈出一些不足,值得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重视,并在以后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加以改进,才能保证高职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真正让课程改革取得实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知识灌输”痕迹依然存在,项目教学意识有待加强。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1]。它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2]。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明确:一是项目是主线。整个教学应围绕项目展开,教学中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项目背景交待要真实、清晰,不能羞羞答答;项目分析要透彻,配合项目结果(样文)展示、点评,效果会更好;项目实施是重点,操作方法要合理、可行,要鼓励学生创新;项目小结、创新作业等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或技能的“迁移”、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不能省略这些环节,更不能只进行简单的知识总结了事。二是注意角色转换。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才是主体。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一个个项目,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偏离教学设计方案,应防止出现“即兴”教学。

不论是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还是单元教学方案,前一阶段经过了反复设计,从项目的发生、发展、实施、总结、提高,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培养,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所以教学中应及时转变观念,必须以教学设计方案为依据开展教学,尽管方案可能有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但首次实施必须严格按设计方案执行,防止出现大幅偏离设计方案的“即兴”教学,当然以后可以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三、演示教学“分解动作”未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仍有改进空间。

由于高职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也导致其接受领悟能力千差万别,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改革,生源总体素质逐年下降的情况非常明显。因此,演示教学时,应针对大多数学生,多做些“分解动作”,边教边练,讲练结合不能动摇,坚决不能照搬原来的“老套路”。至于分解到什么程度,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如:关于毕业论文等长文档编辑排版的项目十一、项目十二,对高职学生来讲,既无长文档的实际应用经验,又有抽象的 “样式”、“节”、“域”等概念难理解,通过对比教学,发现将项目实施任务设计成细一些的“分解动作”,教师每演示一步,学生就操作一步,学生不至于因操作失败而失去兴趣,课堂吸收率高,教学效果明显要好。这些好的做法需要教师多参与听评课、多相互交流、多分析总结,更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坚决地借鉴和应用。

四、教学实时动态反馈不足,应避免“程序化”的表演式教学。

课程改革实施前,教师已经共同形成了设计方案,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拓展项目也准备完毕,但在教学中不要“程序化”表演式教学,课前仍然要充分的准备,课中要做耐心的巡视指导,要实时地、动态地收集学生课堂上的反馈情况,课后还要认真的分析和总结。不管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技能这一大类的课程,归纳起来就是“演示、操作、查验”三步曲,教师首先进行演示教学,然后学生依据教师的示范独立操作,那么效果怎么样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查验”,所谓“查验”实际上就是课堂上的实时地、动态地反馈,也就是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过程、操作熟练程度、操作结果、出现的问题等等,并能根据反馈结果适时的调整教学进程,对于典型的、普遍性的问题还必须快速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五、组织教学严谨性欠缺,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值得重视。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创造性工作[3]。教学组织严密,能把学生有效的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其按照课程改革设计方案,有条不紊的参与到项目之中,教学效果肯定不错。但还有一细节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一是教学环境的准备不够充分。如:素材存放位置交待不清、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运行故障等;二是不太注重“管教管导”。如:学生迟到、早退或缺席、手机异响问题等等;三是教学语言不精练。如:废话多、重复的口头语多、表错对象等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反而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四是教学进程的把握还需积累经验。尽量防止出现 “前紧后松、前松后紧” 的大幅偏差情况。

高职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虽然已进入到了实施阶段,但课程改革的路还很漫长,提升空间还很大,教师应强化项目教学意识,不断的实践总结,逐步完善课程设计方案,注重课堂动态反馈,重视教学过程组织,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李萍.浅谈项目教学法[J]. 企业导报,2011(10).

[2] 要丽娟.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第7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动态;网页设计;教学

1何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又称为“颠倒课堂”,是将教学时间和学习内容予以相对调整,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进行角色转变的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应用,其出发点是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不再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予以教学内容的讲授,而是有效地利用视频、论坛、网站等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而将课堂时间回归教学本质,更多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内容总结的过程。翻转课堂使生本理念充分得以贯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学习成为翻转课堂的关键,学习过程也更加多元化、灵活化,学生的参与度得到空前的提高,这与我国当前推崇的新课改理念都相得益彰。翻转课堂一般具有4个方面的特点:(1)辅助教学视频简短,教学视频的应用作为翻转课堂中重要的教学载体,其有别于传统的视频教学,翻转课堂中每个视频都相对简短,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并且视频播放的时段集中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段。(2)教学信息清晰,翻转课堂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并且每个教学视频的内容单一,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针对性较强。(3)教学流程得以重构,利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压缩在了10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将教学过程都放置于课外进行),剩余的课堂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交流、互动探讨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整个学习流程得以重构。(4)复习监测方法更加有效,利用翻转课堂,整个复习监测可以在视频开始或结尾给出,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习或者进行总结式的问题探讨。总之,翻转课堂充分地利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有效调整了学习时间和师生的角色,是改进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下文将结合动态网页设计课程这一具体的学科,探讨翻转课堂在其中的应用。

2当前动态网页设计课程项目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教学内容抽象性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动态网页设计课程的课程难度就在于“动态”两个字,动态网页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网页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HTML)界面设计,还包括业务数据处理以及后台数据库的设计、操作等内容,当然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可能还会涉及诸如WebService,框架,模板等技术,这较之于传统的静态网页设计学习难度有了极大的提升。一些学生由于动态网页的前置课程学习学习效果不理想,在进行该课程学习时,往往有了更大的难度。另外,由于后台数据库操作的具体编程语言都不尽相同、数据库选择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整个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因此,应对动态网页设计课程项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抽象、学习难度大成为该学科学习的困难所在。

2.2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差,自主学习能力亟待加强

在进行动态网页设计课程项目教学学习时,学生由于缺乏必要指导、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较差,在自主学习时往往不能根据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学习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便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动态网页课程教学的学习质量。除此之外,动态网页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纷繁复杂,知识点如不进行及时的归纳和熟练的实践,容易导致知识点的遗忘,这对系统性和结构性较强的动态网页设计课程同样会带来不小的学习困难。由此可见,破解当前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现状同样非常关键。

3引入翻转课堂的动态网页设计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3.1加强动态网页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整体规划

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学生利用视频进行自主性学习,并且很大程度上都将学习过程放置于课堂之外进行展开,因此,教师做好整个教学过程的翻转规划则成为关键。一方面教师应对动态网页设计课程项目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使得整个内容体系和层次结构都能进一步得到细化处理,为制作小视频做好内容铺垫;另一方面,应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疑点部分予以再归纳,将每个知识内容尽量压缩在7~8分钟之内,做到取舍有度、层次清晰,以突显翻转课堂中视频教学的单一性和针对性特点。由于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建议在翻转课堂的视频讲授过程中,尽量采取项目式的教学模式,通过简短的小项目,将整个知识结构融入其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总之,教学整体规划作为翻转课堂开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3.2提升教师的翻转课堂掌控能力

翻转课堂的有效应用还得益于教师对于课堂的宏观掌控能力,一方面,由于学生已经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自主式的学习,那么课堂中则重点是对相关内容的再次巩固、拓展、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在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做好“旁听”工作,以学生的交流和反馈的情况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予以总结、拓展和评价工作。表面看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功能看似弱化了,实际上则是要求教师具备更加有效的课堂掌控能力,面对如此灵活、互动性较强的翻转课堂,如何能把控好这些关键点,无疑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更高水平要求。因此,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提升自身的课堂把控能力有利于翻转教学模式的展开。

3.3做好教学角色的转换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对于师生角色互换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首先,教师的作用从以往一言堂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其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以加强,这必然要求学生有着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否则在翻转课堂中依然被动,无法适应这种新式的学习方式;再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过程,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诸多问题,因此,教育教学活动中涉及的利益各方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都应进行良好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翻转课堂应用的有效性。总之,角色的互换,是未来教育教学活动中必然的结果,在翻转课堂中也应积极地去尝试。

3.4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

翻转课堂在应用过程中,从视频的制作、视频的、视频教学反馈和交流应用等诸多过程都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很难想象,没有计算机技术的支撑是如何完成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因此为了提升翻转课堂的应用过程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尤其是针对计算机类的课程,其本身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提升相关技术的应用熟练度,以此为动态网页教学开展发展课堂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5拓展交流沟通平台

在进行翻转课堂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方面是课堂沟通互动的有效性提升方面,翻转课堂将学习内容在课外进行,那么课堂中有大量时间对重难点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点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交流,不同学生可以发现彼此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并以此对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予以改正;另一方面,除了课上的沟通交流,在开展翻转教学的时候还应从课下教学予以加强,课下的沟通交流平台不外乎网站、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BoardSystem,BBS)、微信交流群等,学生可以在这些交流平台之上进行发言、互动,内容不限于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互动、交流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不断完善翻转课堂的应用性。

3.6通过其他途径弥补翻转课堂的不足

翻转课堂的有效应用,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作为支撑,往往会由于技术水平应用不足以及相关设备的有限性,使得翻转课堂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除此之外,再加之,一些教师的惯性思维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同样会限制翻转课堂的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具体实施应用过程中,应灵活地进行选择和设计,利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性”予以弥补,总之,翻转课堂作为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效尝试并不是万能的,还应借助于其他手段予以修正和提高。

4结语

本文以动态网页设计为例,通过简述翻转课堂的相关概念以及当前教学现状,分析介绍了翻转课堂的动态网页设计教学项目应用,为进一步提升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郑丹青.网络环境下动态网页技术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0):173-174,176.

[2]曾晨曦.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研究与实践—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美与时代,2016(8):116-118.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和教育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市全民生态文明教育规划(2013—2023)》等文件为指导,结合我县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的实际情况,以全县中小学生为对象,以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环保行为、普及低碳理念为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县等创建有机结合,使广大中小学生成为绿色社会的播种者、建设者,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监督者。

二、目标任务

1.生态文明教育全面加强。将生态文明教育摆上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积极按照市全民生态文明教育规划要求,实现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率达90%以上,其中城区学校要达100%;每学年生态文明教育不少于12课时。在校园布局、建筑设计以及各类设施的配备上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使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成为校园文化的基色,深度宣传“游大湿地,做深呼吸”生态旅游名片。

2.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加快完善。各校要因地、因校制宜,组织编写并认真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要积极探索并构建校本教材的循环使用模式,围绕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保护耕地、节约资源、垃圾回收、控减噪音、净化空气等内容,分专题、按学段循序渐进开展宣传教育。

3.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绿色、环保、低碳为主题的校内外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自然、生态文明风尚迅速形成。有条件学校可设立生态文明教育主题馆。坚持整体规划、共同参与、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扎实推进绿色学校、节水型学校、无烟校园等创建工作。

4.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作用有效发挥。各校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落实师资、设备、教材、课时“四到位”。依托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园、湿地博物馆、湿地水生植物馆、湿地鱼族展览馆、中学生态科技馆等重要环境基地和场所,为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创造良好条件。

三、推进措施

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1.强化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基教科具体负责落实。各校要迅速成立生态文明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相应的全校性的工作运行管理机制,各部门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县教育局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对各学校年度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建立督查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完善考核办法,推动态文明教育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2.开展多彩活动。大力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为主要内容的“三走进”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节水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植树节”等活动深入开展宣传,提高活动成效。各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站、主题班会、演讲、板报、橱窗、手抄报、绘画、微课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活动开展及实际效果。要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经验总结,不断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氛围,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