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01 14:30:21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第1篇

关键词:脑性瘫痪 流涎症 康复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39―0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强调了CP脑源性、脑损伤非进行性、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可有诸多伴发症和应当排除进行性疾病所致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儿童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流涎继发的问题不容忽视,是CP儿童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其对CP儿童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社会排斥,衣服长期潮湿和恶臭,颏部皮肤刺激症状,以及总体液和营养摄入减少。由于不卫生,流涎还可感染和传播传染病。此外尚可影响患儿的语言发育,在诸多问题中,流涎带来的社会歧视最为严重,特别是对那些智力正常的患者,由于社会歧视常常使他们产生孤独、沮丧和压抑感。因此对患儿的社会、心理、教育及身体都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为了改善和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国外临床工作者从六十年代起对这种口腔健康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国内学者从九十年代方开始对此顽症进行研究。本文兹就中西医结合治疗145例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疗效分析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998年9月~2004年10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住院的CP患儿572例,2004年9月~2009年7月在广州康复实验学校学习的CP学生90名,662例CP患儿中伴有流涎者182例,治疗资料完整病例145例。诊断与临床分型以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纪要为准。145例患儿中男性83例,女性62例;2~3岁52例,3~6岁64例,6~12岁29例,平均年龄7.1±0.8岁;痉挛型62例,不随意运动型32例,迟缓型12例,共济失调型4例,混合型35例;伴发智力低下102例,癫痫16例,视听障碍18例,小头畸形5例,行为异常8例。

1.2康复方法。

1.2.1功能训练。分两步完成。第一步训练吮吸,先由指导者吮吸患儿食指,然后让患儿自吸,以体会吮吸感觉,反复练习,至增加到中等吮吸力量为止;第二步上提喉部,患儿手指放在指导者甲状软骨上缘作吞咽,模拟同样感觉,可以对照镜子操作。掌握这两个动作后,再连贯起来先吮吸,接着喉上提,即形成吞咽运动,训练到不流涎为止。

1.2.2中药敷穴。中药用天南星30g研末,醋调糊状,睡前敷双侧涌泉穴,次日晨起去掉。

1.2.3高压低频电穴位刺激。用经络导平仪治疗,类同针灸,优点是不直接刺人小儿体内,而是利用微棉垫间接刺激穴位。小儿穴位浅而面积大,所以选用此法对患儿痛苦小,简便易行。经络导平仪由南京电脑控制仪器厂生产,输出频率为10 Hz,负载时20 Hz,电压连续可调,单极自增,时间3 min,具体治疗处方;双颊车(-)或/和双地仓(-)~双合谷(+)或/和双内关。30~60 min/次,1次/d。

1.2.4降低口腔过敏反应的训练。抚摸牙床、牙槽、舌面,每次抚摸后,都要进行上下颌骨的闭合训练,诱导其吞咽动作的出现。并用温度觉、味觉等刺激改善口腔感觉。以上治疗10min/次,2~3次/d。

1.2.5姿势控制。加强头部、躯干的控制,保持头部中线位和身体各部正确姿位。

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d,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3疗效评定:①痊愈:流涎症状完全消失,3个月复查无复发;②显效:流涎显著减少,减少50%~100%;③有效:流涎减.少,减少1%~50%;④无效:流涎无变化或增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CP流涎症的发生率。662例CP患儿中伴有流涎者182例,发生率为27.49%。

2.2小儿CP流涎症的疗效。治疗资料完整病例145例。其中治愈26例(17.93%);显效38例(26.21);有效49例(33.79);无效32例(22.07%);总有效率为77.93%。

2.3疗效与病型、年龄的关系。62例痉挛型,32例不随意运动型和35饲混合型CP患儿经过1~3个疗程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5%,77.33%和78.55,经x2检验,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2例2~3岁,64例3~6岁和29例6~12岁CP患儿经过1~3个疗程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2%,81.33%和72.55,经X2检验,三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CP流涎症的发生率。目前已报导的文献中,CP患儿流涎发生率报告各异。Ekeadah11974年报道瑞典大约10%cP儿童伴严重流涎。Vande Heynlng对比利时一所CP疗育机构调查发现,37.4%CP儿童存在中至重度流涎。而Maknani对600例印度CP儿童调查则发现严重流涎者占13.7%。目前,国外一般认为10%~37%的CP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流涎症状。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外文献相似。

3.2 CP流涎症的发病机制。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脑瘫儿童的流涎主要是由于口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异常和口咽括约肌功能不全使患者不能正常通过吞咽清除口腔内唾液所致,而极少与唾液分泌过多有关。服用安定药或抗惊厥类药物偶尔亦可引起唾液分泌过多。吞咽活动由口腔、咽、喉和食管肌肉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组成,一般分为口期、咽期和食管期三个时间。吞咽过程的协调一致受位于脑干网状结构里的吞咽中枢所控制。x线摄影研究发现,伴流涎的cP儿童吞咽活动的咽期和食管期与正常儿无差别,但其口腔肌肉协调功能明显障碍,使吞咽过程的起始一口期受阻。头颈部肌张力异常的患儿常常出现头部控制不好,不能闭嘴,反射性挺舌,吞咽反射延迟和咽蠕动减少。因此头颈部受累严重的CP儿童可能较易发生流涎。

3.3 CP流涎症的治疗。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国外对CP儿童流涎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行为疗法和口运动理学疗法,此外尚有应用抗胆碱药物、放射疗法、生物机能反馈疗法治疗CP儿童流涎症的报道。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Heakyung Kimy医生等,马来西亚Kebangsaan大学医疗中心儿科部Lai Choo Ong教授等报道超声引导下唾液腺注射A型肉毒毒素方法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表明在超声引导下对脑瘫流涎患儿唾液腺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能显著减少患儿流涎症,同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看护者的满意度。注射16周后效果依然显著。几乎有一半患者在注射后短期内伴随不同形式的副作用,但是大部分看护者依然要求继续注射。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18―01

小儿脑瘫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及反射异常,在生活中则表现为走路不稳、握物不紧、肢体动作不协调。通过课题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作业疗法能维持脑瘫儿童现有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提高脑瘫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作业疗法的内涵

作业疗法是通过有目的的选择,对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及不同的程度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的能力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作业疗法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方法,重视康复对象的现有水平,注重选择作业的目的性和脑瘫儿童的参与度,强调让脑瘫儿童在感兴趣的作业中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

二、作业疗法的作用

1.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如,针对粗大运动功能可以设计一些翻、滚、坐、爬、变换、搬运、负重等活动;针对精细运动能力可以设计一些桌面作业活动,如穿线板、拼图、积木、物品分类及分类挑拣等活动。

2.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将场景设计为早上起床,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些以穿鞋袜、穿衣裤、系鞋带、扣纽扣、上拉链等为主题的作业活动;将作业场景设计为厨房,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开关水龙头、洗水果、择菜、挑拣黄(绿)豆、捏面团等作业活动。通过在各种模拟场景下进行的作业活动,可以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3.促进脑瘫儿童的语言表达及沟通交往能力。大部分脑瘫儿童由于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较少。在实施作业治疗时,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能让脑瘫儿童参与进来的集体游戏活动,既能让脑瘫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及相互间的沟通交往能力。

三、作业疗法的具体应用

1.初期评定。作业疗法领域中的评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即身体功能评定、感觉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动作评定等。对脑瘫儿童进行准确的评定,将为设定康复目标,制订训练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检验康复效果留下客观的记录,也是康复指导训练的重要资料。

2.确定目标。根据评定结果,教师利用自己对疾病、障碍的认识水平、工作经验和预测能力,提出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如,有的脑瘫儿童肢体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不会穿衣服,可把“学会穿衣服”定为长期目标。运用任务分析法,把“学会穿衣服”分解为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进行粗大动作功能的训练,能把衣服披在身上;第二阶段能把手臂伸进衣袖里;第三阶段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学会扣纽扣。当三个阶段性目标实现,长期目标也就实现了。

3.制订计划。对脑瘫儿童初期评定和确定的目标是制订计划的基础。一个好的计划应把作业活动和短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对训练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如每周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的时间、场所、使用的器材、作业的种类等也应列入计划之中,只有这样,制订的计划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制订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作业活动的难度要适合脑瘫儿童现有的功能水平;按照康复目标选择适应的作业活动;充分考虑脑瘫儿童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作业活动时要考虑脑瘫儿童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4.实施计划。在实施训练计划前,要将确定的目标、计划和方法向脑瘫儿童说明,以便脑瘫儿童对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配合老师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对训练后功能和能力的提高与初期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及时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对需要调整的内容及时修改。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第3篇

关键词:游戏;脑瘫儿童;康复治疗

脑瘫是儿童疾病,不仅对儿童的健康和自理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通过调查显示当前家长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缺乏有效地目的性,同时康复治疗的方式缺乏针对性,造成了治疗效果的低下。游戏治疗方式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通过游戏玩耍使儿童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有助于其提高和正常儿童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其大脑的发育。

1 游戏对于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

大脑是一种复杂的器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通过对于大脑的成像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组装,其大脑皮质和皮下结构都参与了大脑的活动。大脑信息的传播和存储是通过神经突触完成的,加强大脑的神经突触练习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对于脑瘫儿童而言,由于其大脑发育不健全,其神经突触的信息的传递和存储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从而影响了患儿的正常思维能力。儿童早期游戏训练是有助于强化患者的大脑认知,扩展幼儿的大脑回路和智力发育,从而促进了脑部的发育。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会调动其情绪参与到游戏中,尤其是在游戏中出现的微笑、手舞足蹈等动作都能够增强人脑的生物信号以及大脑回路。对于脑瘫儿童而言,其神经系统回路存在较大的缺陷,在游戏中的过度的情绪刺激有助于幼儿重新建立神经回路,逐渐恢复受损的下丘脑创伤,因此游戏康复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地脑瘫康复手段。

游戏康复治疗为脑瘫患者提供了一种游戏氛围,儿童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和节奏进行玩耍,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肢体动作和语言行为,并通过动作和语言刺激脑瘫儿童的大脑皮层,促使大脑皮层逐渐整合为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培养脑瘫儿童的完善的人格思维。游戏康复治疗方式提高了脑瘫儿童的注意力,在感觉和感知两个方面来刺激大脑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强化脑瘫儿童的大脑运转,同时对周围其他的声音和物体的影像产生抑制作用,维持儿童情绪的稳定性和注意力,也有助于儿童双侧意识和注意力的培养。

2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目的和进展

2.1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目的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儿的大脑发育,并通过大脑的训练来提高其运动能力。由于脑瘫对于儿童的影响是一生的,同时对于儿童的行动造成了诸多不便,康复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站立能力,让脑瘫儿童具有独立的行动能力,同时并通过康复治疗来改善其改善脑部功能,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通过调查显示部分家长以及专业人员对于脑瘫的康复治疗存在着误区,把改善儿童的症状作为首要的目的,这就忽视了对于儿童健全人格和大脑功能的强化,从而造成康复治疗效果不佳。

2.2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进展 通过医学的调查研究发现,脑瘫儿童的发病分布在各个阶段,其发病率为1‰~5‰,虽然医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和治疗水平,但是当前我国的脑瘫儿童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并且保持着较高地增速。当前对脑瘫的康复和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感觉输入刺激,这是一种通过刺激神经旁路来提高患者肌肉协调性的治疗方法,可以实现患者大脑功能的重组和整合,同时这也是一种应用较为成熟的康复治疗方法,借助医疗器械以及相关药物的配合治疗,可以让脑瘫儿童的肌肉和神经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育和强化。再者是细胞生长因子修复方法,由于脑瘫儿童的神经细胞受到了损害,从而造成其功能的丧失,而细胞生长因子修复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以及功能恢复,逐步缓解患者的病症。最后是死亡脑细胞的置换方法,采用肝细胞移植可以实现神经脑细胞的再生,但是这一治疗方式还处于实验阶段,不能应用于实际的临床治疗中。

游戏康复治疗方法可以让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刺激神经系统的运转,同时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并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存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患病儿童的行为准则。游戏是促进脑瘫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参与游戏又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游戏活动形式调动脑瘫儿童的直接兴趣, 使脑瘫儿童更主动地参与治疗性活动,更重要的是儿童必须或者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

3 游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3.1为脑瘫儿童提供广阔的游戏空间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不同的儿童偏爱不同的游戏类型,脑瘫儿童的认知和自身行动有局限性,要根据儿童表现出来的游戏天赋和游戏喜好性设置不同的游戏环节,也要根据儿童的游戏需求设置单人游戏和团体游戏,全面强化脑瘫儿童的独立能力。例如可以为儿童设置沙盘游戏平台,让儿童在游戏中反应其内心需求,并借助游戏平台发挥自身的游戏看法和想法,增加了孩子们的相互交流,在交流共享中,扩展自己的想象思维,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

3.2让脑瘫儿童突破自身的潜力 脑瘫儿童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感知和认知方面都存在着缺陷性,再加上其肢体的行动不便,给游戏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通过探索性游戏来突破儿童的自身局限性,通过游戏来刺激大脑神经反应。要充分发挥脑瘫儿童的好奇心,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游戏设计,保证脑瘫儿童逐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得到外界的各方面刺激,通过强化游戏康复治疗的效果[1-5]。

3.3加强相关人员的基本能力 通过调查显示,部分相关人员对于脑瘫儿童的游戏康复治疗存在着困惑,不能按照脑瘫儿童的需求设置相应的游戏类型,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强化基本能力训练,注重培养对于脑瘫儿童的引导作用,将游戏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工具,把脑瘫儿童引入到游戏的氛围中,使所有受培训者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游戏的方式治疗脑瘫,为脑男儿童的下一步治疗提供良好的保障。

4 总结

总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于脑瘫儿童而言,由于其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提高脑瘫儿童的治疗效果。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强化儿童的大脑思维能力,并逐渐实现肢体运动的独立性,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为儿童提供广阔的游戏空间,让儿童突破自身的潜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国荣.关于游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5).

[2]刘彩红.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游戏治疗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3).

[3]郑博文.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现状与游戏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康复杂志,2008,23(5).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第4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儿童;支气管哮喘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59―01

哮喘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儿呼吸道的慢性疾病,主要是空气通过支气管、气道等通道进入肺部从而引发炎症[1]。儿童哮喘多发期为1~6岁,该病症复发率极高,同时,哮喘这种气道慢性炎症想要根治的几率很小,由于反复复发给患者以及家属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2]。目前,临床治疗以将重点放在预防小儿哮喘复发护理上,通过优质护理减少诱发哮喘复发的因素,降低患者复发次数,以此来减轻患儿的痛苦,减轻患者家属负担[3]。通过实施临床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复发几率降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实效性较强。本文对我院2010年9月~2012年5月治疗后出院的80例哮喘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5月治疗后出院的80例哮喘儿童,经诊断为首发性儿童支气管哮喘,均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4]。本组患者中56例男,24例女,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5.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药物治疗,每日口服0.065mg/kg博利康尼,3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话随访、与患儿家属面谈沟通,以及健康讲座等干预措施。平均一周2次,视情况增加沟通次数。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药物干预

哮喘儿童主要治疗方法就是吸入药物治疗,需将每种药品的作用,尤其是糖皮质激素,把正确的用药的时间、剂量和使用方法告知家长,并说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指导药品使用方法时,应采用演示、模仿的方式,反复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在吸入药物后,需屏气10秒,以便药物能够在下呼吸道沉积。为避免儿童出现口腔面膜真菌感染以及声音嘶哑等现象,应在用药后用清水漱口,不会或无法漱口的,可喝开水或奶。用药应遵医嘱,不可随意加减剂量,要做到最小剂量取得最好控制。

1.2.2饮食干预

主要饮食为: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猪瘦肉和豆制品。同时根据患者喜好选择清淡可口的食品,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切忌,鱼、虾、蟹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品,过甜、辛辣、生冷食物也不宜食用。

1.2.3心理干预

哮喘患者身心健康、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哮喘儿童心理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自卑等,诸多不良情绪对哮喘儿童恢复精神状态以及病情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了解哮喘儿童的心理感受、精神状态以及性格特点,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详细对病症的治疗方法以及较好的病例进行讲解,当患者产生安全感以及信任感时,思想负担和对病症的恐惧心理便会消除,建立其战胜病症的信心,进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1.3 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①临床控制: 症状的到完全缓解,偶尔哮喘发作服药即可;②显效:症状发作减少,每周≤1次;需使用原剂量1/3的支气管扩张剂;③好转:症状发作减轻,每周≥1次,需使用原剂量1/2的支气管扩张剂;仍需用支气管扩张剂,剂量不少于原来的 1/2; ④无效: 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3.5 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卡方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临床控制例数为20例,总有效率为95%(38/40),对照组临床控制例数为11例,总有效率为80%(32/40),观察组数据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值> 3.64,P

3结论

儿童哮喘是一种慢性的给患者身心造成危害的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繁杂多样。由于该病症根治几率较小,而且哮喘患儿大多数是特异体质,再加上没有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病症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与家属的生活质量[5]。因此,为了使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应避免食用容易引起特意效应的食物,尤其是动物蛋白,除此之外,食物引起的非特异效应也不可忽视,与此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哮喘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适当的多做运动[6]。

本研究中随机对照结果显示,采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控制例数为20例,总有效率为95%(38/40),对照组临床控制例数为11例,总有效率为80%(32/40),观察组数据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由于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疾病且反复发作,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控制患儿复发次数,使患儿肺功能得到提高,增加患儿与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大大提升患者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8]。而且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出院后的各种情况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以及家属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患者处于具备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环境中,不仅能降低哮喘的发病几率,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还能提高自身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7-8]。因此,护理干预作为提高药物依从性的重要措施,在儿童哮喘的发生和防治中有突出贡献,值得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邓红浪,刘菊香,文慧,等.支气管哮喘病人的院外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11(22):27-29.

[2] 张江平,陶红梅.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病人吸入糖皮质激素依从性的效果研究[J].全科护理,2011,10(20):98-99.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第5篇

关键词:儿童康复治疗;实习生;教学模式

康复治疗专业是康复医学的一门重要临床专业课,也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1]。而临床实习是医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实习生"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三方面同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康复知识用于临床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学生实践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素质、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康复工作者,提高带教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和考核制度

1.1建立教师带教制度 教学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带教老师教学活动规范化,同质化,避免带教工作的盲目性和经验化。使得带教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知道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通过制度规范临床教师教学行为,提高带教教师综合素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临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2]:包括科室考评小组定期对带教老师临床带教能力进行评估、指导和反馈,同时定期组织实习学生座谈,在实习结束时让实习生针对实习的感受、对实习工作满意度、对实习安排及模式的看法及对带教老师的带教素质进行统一打分评定,从而对带教老师进行评比,发放问卷调查,由学生评选出心目中最好的临床带教老师,评选结果应该作为临床带教老师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将评选结果反馈给各位临床带教老师,从而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通过考评小组和实习学生两方面的评估对教师带教能力和素质进行多方位的管理、监督、反馈,也是强化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有利保障。

1.2建立学生实习制度 包括学生岗前教育和培训,实习学生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服务质量实施的综合评价和考核。学生实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在统一的管理下规范性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性,为实习创造出一个良性的管理环境。

2 带教教师队伍的建设

2.1科室领导层面重视临床带教工作 附属医院临床带教队伍建设缺乏政策层面的支撑与扶持,临床带教教师缺乏培养、考核、激励机制[3]。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尤其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具有医生和教师双重职业属性的临床带教队伍,不仅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要承担科室创收的任务,在面临多重压力下普遍存在"重临床,轻教学"的现象,我科从组织领导层面引导、重视、肯定、激励临床带教工作,并明确带教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从而避免临床带教工作成为一种应付性的工作。

2.2带教教师的素质教育 带教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实习生从事工作以后所具备的素质,将对学生对于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及工作意义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带教过程中,老师的工作态度、对儿童康复治疗认识的深度、工作实践技能的能力体现都将影响着学生,使其在进入正式的工作前形成一种文化,这将对学生从事工作后的发展及其在对该学科的认识和处理专业问题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带教教师要带好实习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要以身作则。

2.3带教教师的选拔和岗前培训 带教教师有严格的选拔标准,至少工作5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儿童康复治疗相对于成人康复具有其特殊性,要同时面对患儿和家长,除了应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较高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因此我科在接收实习生之前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估,对有带教能力的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然后再对其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现场模拟考核,重点从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专业实践、语言表达四个方面进行遴选,选拔合格的教师带教前参加科室专题培训:从理论、技能、沟通方面进行强化和提高。同时定期举办高年资教师座谈会,通过高年资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提高低年资带教教师带教能力和素质。

2.4带教教师基本功训练 通过医疗实践结合医学教育,重抓带教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入院、中期、出院患者的评估,康复治疗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家庭康复训练沟通和指导,出院指导和随访,康复治疗记录的建立和完善,通过以上管理病人训练,提高带教教师的基本能力训练。

2.5带教教师教学能力训练 临床教学人员主要身份是医务工作者,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意识不足,教学方法和技巧缺乏,除了加强临床基本功的训练以外,还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定期参与院外和院内的教学培训,使临床带教教师掌握较新的医疗动态和医学前沿知识,以促进教师掌握新技术、新业务,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并鼓励教师参与医院定期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促进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并进一步提高教师带教能力。

3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

3.1对学生引入现代医学模式观 现代医学包括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缺少康复医学意味着卫生保健模式的缺陷[4]。所以在临床实习中要对学生引入正确的医学模式观,使其进一步理解康复医学与其他医学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患者功能和能力的恢复[5],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应在治疗伤、病的同时关注预防、减少功能障碍以至残疾的发生,尽早让患者接受康复治疗。

3.2细化教学方法 目前儿童康复治疗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和形成细化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学生实践课程学习的特点和现状,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合适的教学方法[6],如通过医学模型示教、视频观察和分析、常用手法和功能训练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操作,通过扮演与实操掌握关键点的控制和操作要领,以及实际病例分析和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病例和解决问题中构建专业知识体系[7]。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治疗原理、治疗方法、操作要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康复观 我科收治的患者以脑瘫、脑外伤、各种脑炎患儿为主,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和认知障碍等。我们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残疾带给患儿痛苦时,通过我们早期康复治疗干预和介入,部分年龄较小或病情较轻的患儿通过治疗后可以进入正常人群;部分患儿经过康复治疗可以减轻残疾或功能障碍,提高日后的生活质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功能的变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康复治疗对改善患儿生活质量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不少人还存在许多关于康复治疗的错误认识,如把康复治疗简单地等同于针灸、推拿、理疗等,阻碍了康复治疗的正常发展,也使许多患者因为自身与某些医务人员康复知识的不足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我们通过对学生正确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懂得康复治疗是与其他临床医学并驾齐驱的一门学科,有着严格的适应症与规范治疗手段,让学生们认识到康复治疗的作用与意义。同时让学生们认识到儿童康复治疗除了采取各项康复技术以外,还借助生物电、磁疗、康复工程、中医学等,让学生认识到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树立学生整体康复观。

综上所述,康复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在教学模式和带教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培养出适合儿童康复治疗发展的专业人才。我们将结合当前医疗体制和临床医学教学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带教水平,为儿童康复医学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康复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纯生,董新春,贾杰,等.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引导式"教学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925-926.

[2]栗蕴,梅妍,方旭,等.临床医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5):62-64.

[3]韩旭,王大壮,张来根,等.建立健全附属医院临床带教队伍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3):14-16.

[4]杨秀丽.在临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中加强康复医学宣教的体会[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4):255.

[5]芦海涛.康复治疗学本科生的神经内科教学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6):571-572.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第6篇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龋齿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9-140-02

当前人们的事物结构相比于过去明显趋于精细化,逐渐追求营养,然而大部分人对饮食的种类和规律不甚明白,尤其是年轻夫妇,造成当前儿童患龋齿的病例不断攀升,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龋齿俗称为“虫牙”,属于口腔科,儿童尤其会患上这种疾病。根据我国第三次口腔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和相关资料显示,学龄前(6岁前)儿童的发病率高达65.8%。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龋病列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政策生活的疾病,是医学界应当重点预防和治疗的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的疾病之一[1]。现将综合研究2012年10月~2013年1月收治的180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学龄前(1~6岁)龋病患儿,其中男100例,女80例。平均年龄4.5岁,共检查出龋齿240颗,人均1.33颗。依据《牙体髓病》龋病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本研究将调查研究对象按固定指标抽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分别进行临床护理治疗观察。其中,对照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在(4.25±1.06)岁,患龋齿人均1.28颗;观察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在(4.15±1.06)岁,患龋齿人均1.38颗。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患龋齿数在统计学层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对两组分别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治疗前进行护理,对照组则直接进行临床治疗。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临床治疗程序进行龋病治疗;观察组:在进行临床治疗前进行医疗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生理护理等干预措施[2]。护理措施具体有:(1)心理教育:由护士或者相关人员对儿童进行龋齿知识普及,并且进行教育,宣传口腔的相关保健知识;(2)在治疗前纠正不良饮食习惯;(3)培养儿童科学合理的口腔保护习惯。派专人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跟踪记录,严格登记临床操作时间和临床护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有对治疗的配合程度、治疗周期以及临床操作时间,统计值以对照组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根据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在卫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及食品营养搭配等方面的知识普及也不甚发达,而且年轻夫妇在幼儿饮食方面也缺乏经验,造成学龄前的儿童普遍患龋齿病,在这次临床操作之前,笔者还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在300多名学龄前的儿童中就有105名患有龋齿病。患病率超过30%,相当之高。这一方面是儿童易于患龋齿病,另一方面则是家长对龋齿认识不足,促使儿童养成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例如睡前吃糖、吃垃圾食品等等[4],这也说明有关卫生防治部门对此认识不足,防治措施有限。龋齿病严重的影响了患儿的正常身体发育。

在这样严重的情况下,提升龋齿治疗效果非常迫切,虽然当前的治疗手段完全可以满足龋齿患儿的正常治疗,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护理,龋齿的质量效果仍稍显不足。

为促进龋齿治疗效果的提升,根据前面临床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在治疗前应当教育儿童配合医生治疗,这是护理前的医疗教育。这方面需要家长和医院工作人员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孩子。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防止龋齿的重要性,家长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诱使儿童配合医生治疗,例如吃完去游乐场玩。

进行口腔护理教育以及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治疗前需要家长制止患儿不良的饮食习惯,纠正儿童睡前吃含糖甜食以及饮料的习惯,同时增加一些硬质食品以及富含营养的食物,家长还需要市场督促儿童清理口腔,最大限度的降低治疗难度。

在治疗前进行心理护理。这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状况来做的护理。由于儿童还未上学,还未受到过多的朋辈压力来制约自身的饮食习惯和配合治疗。并且其知识尚处于萌芽阶段,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差。根据这一特点,医护人员在临床治疗前要加强同他们的沟通交流,改善医患关系。通过沟通能够消除儿童治疗紧张情绪,发挥治疗效果。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针对安静型的儿童,只需讲解在治疗时不会痛就能使他们配合治疗[5];(2)针对娇气型的儿童,可以用故事来激励他们,诱导他们接受治疗;(3)针对多动型的儿童,有必要讲明利害关系,把治疗不成功的后果及案例予以说明;(4)针对执拗型的患儿,则更需要贴心的讲解,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增强其顺从和合作倾向,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强制的措施。

医护人员还需要在门诊室适当布置一些儿童易于接受的环境因素和活动空间,例如放置花草、播放音乐或者提供一些儿童读物。这些环境的布置能够增强医护人员同患儿的沟通效果,从而诱使儿童配合治疗[6]。

长期患龋病的儿童容易产生厌食情绪,并且会影响到儿童的正常营养的吸收,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起到不好的作用,严重的导致面部发育,所以有必要对学龄前的儿童进行龋病重点防治。然而目前大部分医院对儿童的龋病治疗求缺乏相关的辅助护理,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一般都是畏惧医院的医生,害怕打针吃药,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导致治疗的效果无法发挥。所以又要针对儿童的实际治疗情况在治疗前进行相关护理,从而取得优质的治疗效果[7]。

本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患龋齿病的年龄段多在于四岁半,这个时候他们大都能够自主饮食和购买零食,从而导致龋齿病例多发,并且各年龄组之间还存在着统计学的意义。在治疗强加强对地护理,能够对之后的临床治疗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在观察组中,治疗配合的患儿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龋齿的彻底治疗,复发率低于10%,而没有进行护理的复发率高于20%,对比参照明显。可见,护理不仅对治疗过程有效,而且在预防龋齿复发更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新华.学龄前儿童龋齿的护理干预[J].当代医学,2011,17(2):115-116.

[2] 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2.

[3] 黄新华.儿童龋病病因分析及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914-1915.

[4] 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5] 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6] 黄新华.儿童龋病病因分析及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914-1915.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第7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儿外科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0例自闭症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男17人,女13人,年龄3~8岁,平均年龄(4.12±1.53)岁。对照组男16人,女14人,年龄2~7岁,平均年龄(4.23±1.43)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自闭症儿童、家长、老师的同意与配合,所有儿童都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言语训练、交往训练、生活自理、心理支持等内容,训练自闭症儿童的发音能力、言语理解和语言沟通能力,通过游戏、集体活动等方式训练语言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的饮食、睡眠、洗漱、外出、购物等技能,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增强他们自信,避免负面情绪带来不利影响[3]。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为期12周的绘画艺术治疗。每周给予自闭症儿童绘画艺术治疗干预2次,每次1小时,持续进行12周。具体又细分为唤起表现阶段和帮助改变阶段。

(1)唤起表现阶段。绘画艺术治疗初期,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语言鼓励和视觉刺激,让自闭症儿童开展“涂鸦绘画”,以唤起他们对绘画艺术的兴趣[4]。“涂鸦绘画”第一阶段是让自闭症儿童身体有节奏移动,在空中“绘画”,节奏与动作达到一定自由度和强度后,让他们闭上眼睛“涂鸦”,任意与自由地表达情感和心境。第二阶段让他们观察自己的作品,并尝试发现作品中的某种形象。第三阶段根据“涂鸦”作品画出发现的形象,并不断细化和具体化所发现的形象,直至完成“涂鸦绘画”任务。

(2)帮助改变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激发自闭症儿童参与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的行为逐步规范化,并纠正不良和过激行为[5]。首先,促进自闭症儿童表达内心情感。让自闭症儿童用词汇描绘自身状态,画出正在思考的问题和此刻心情,然后分别画出反复出现的梦、自己的三个梦想、小时候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

其次,帮助认识自身实际情况和个人需要。以“我是谁”“我有什么”“我该做什么”为题,让自闭症儿童选择一个主题作画,然后创作自画像,并画出自己想要成为的动物。最后,促进自闭症儿童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让自闭症儿童绘画,并在画中表现人、树木和房子;快速画出自己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感受;组织自闭症儿童进行拼贴或组装练习。在此基础上,比较两组自闭症儿童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评分。

(三)实验量表

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进行评分和对比分析,《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包括自闭症儿童的57项行为特征,主要有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

(四)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表示。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儿童实验前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得分的组内比较

两组儿童实验前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得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二)两组儿童实验前后《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得分的组内比较

两组儿童在实验前后《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得分比较中,评定总分、感觉能力、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得分下降显著,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得分无显著变化,

三、讨论

当前儿童自闭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围生期不良操作、神经递质、内分泌异常有关。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康复训练结合药物治疗。绘画艺术治疗是当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治疗方案,其应用愈加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绘画艺术治疗,12周后发现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闭症儿童症状,能发展自闭症儿童的情感与认知,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闭症儿童可能由于语言表达障碍,进而引起情绪、交往、表达等方面的困难[6]。而绘画为自闭症儿童表达自我创造条件,通过绘画艺术治疗,不仅能加强儿童非语言表达训练,还能加强他们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在一定程度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症状。

(一)绘画艺术治疗有利于发展自闭症儿童的情感与认知

加德纳认为:“艺术是最基本的认知活动”。12周的绘画艺术治疗在改善自闭症儿童情感与认知方面效果显著(P<0.05)。同时,当他们的作品被认可与表扬时,有利于激发绘画主动性,且思考与想象也变得更为活跃。自由创作阶段,自闭症儿童全神贯注绘画,并自言自语甚至哼曲,这是他们情感宣泄和表达的一种方式。这表明绘画艺术治疗能触动自闭症儿童心灵,带给他们愉悦感和满足感。

(二)绘画艺术治疗有利于提高自闭症儿童的交往能力

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不能判断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包括愿望、信念等,也不能根据这些认识和预测他人行为,从而导致交往障碍。对比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自闭症儿童更多的是自画像或爸爸妈妈的画像,较少反映他人形象,他们主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12周干预表明,自闭症儿童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P<0.05),这与相关研究成果是一致的[7]。

(三)绘画艺术治疗有利于提高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第8篇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探讨影响儿童癔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4例儿童癔症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并通过MRI,CT,脑电图检查,另外还进行了心电图,脑脊液,心肌酶等检查。结果: 64例患者中男24例,女40例;城市26例,农村38例。发病年龄为7~15岁,平均(9.26±1.02)岁。发病诱因明确者60例(93.7%),其中学习负担过重28例(43.7%)受过批评者是17例(26.5%);家庭环境不良6例(9.3%),临床主要表现为瘫疾22例(34.4%),产生发作性胸闷、胸痛或憋气和过度通气的16例(25%),抽搐9例(14%),其他如头疼,晕厥,感觉异常,头晕,幻视等。曾被误诊15例为癫痫,5例为周期性麻痹,4例为病毒性脑炎,2例为病毒性心肌炎,其余为发作性睡病,风湿热,过敏性紫癜,静脉炎,脊髓炎各1例。所有辅助检查未见阳性指征,排除器质性疾病。结论:儿童癔症很常见,学习负担过重是首发因素,临床表现复杂,易于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关键词】癔症;儿童

近年来,儿童发病率逐年升高,且群体癔症时有发生,儿童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深入探讨影响儿童癔症的的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现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4例儿童癔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儿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男24例,女40例;发病年龄7~15岁,平均(9.26±1.02)岁,城市26例,农村38例,其中有独生子女为49例;自己家族中母亲有癔症病史者8例。病前个性特征: 64例中有暴躁易怒者9例;固执任性的13例;胆怯懦弱内向的5例;依赖性强的3例。

1.2 方法:

(1)对儿童癔症的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及误诊进行分析。

(2)对疑似癫痫的患儿进行可视脑电图.24小时脑电图.常规睡眠脑电图检查。对疑似脊髓病变的患儿进行颈部胸部腰骶部MRI检查,对疑似颅内疾病的患儿进行头颅CT.MRI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对疑似心肌病变的进行心肌酶谱检查,另外根据相应症状进行心电图,肌电图,电解质,胸片,脑脊液,直立调节试验等检查。

2 结果

2.1 诱发因素:60例发病前均可追诉到一些明显的具体刺激因素,其中学习负担过重28例,受过批评者是17例;家庭环境不良6例,与伙伴发生冲突4例,受惊吓者3例,担心自己要求未能得到满足者2例。

2.2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出现瘫疾共22例,其中4例表现为四肢瘫,12例表则现为双下肢瘫5例表则现为双下肢困难,1例表则现为单侧瘫。产生发作性胸闷、胸痛或憋气和过度通气的16例。有产生发作性晕厥但摔倒时不受伤的5例;发生四肢震颤伴且行走不稳4例;出现发作性目光呆滞、思维停顿样的3例;感觉性异常2例,情绪暴发且哭闹不止的1例。以上症状分布中,呈现的是以情感暴发、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类型,但产生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木僵和躯体化障碍症状比较少。余11例表现为头疼2例,步态异常2例精神异常1例,幻视2例,黑朦1例,排尿困难1例,其他2例。同一患儿常同时 具有多种症状,且在家长探视或医师查房时发病或症状加重。

有31例被误诊,其中15例诊断为癫痫,5例诊断为周期性麻痹,4例诊断为病毒性脑炎,2例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其余为发作性睡病,风湿热,过敏性紫癜,静脉炎,脊髓炎各1例。

2.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40例行头颅CT检查:2例怀疑右侧脑室颞角增宽,后经MRI检查排除。28例行头颅MRI检查,1例双侧顶枕区大脑皮层增厚,相应白质减少,4例行TCD检查正常,28例行血电解质检查均无异常现象;3例行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检查也无异常现象;30例行心电图检查均正常; 29例行可视脑电图检查, 有17例在监测中临床发作,脑电图正常,6例24小时脑电图检查无异常。52例常规睡眠脑电图检查:有2例提示边缘状态脑电图,余正常; 15例行胸片检查均无异常。21例心肌酶谱检查正常。7例颈部胸部MRI腰骶部MRI检查均正常。部分患儿进行了直立调节试验,肌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

3 治疗

对64例患儿均给予心理治疗和暗示治疗法,其做法:医生先要耐心倾听患儿叙述,并以亲切的态度与患儿交流,仔细询问其病史,以便找出发病诱因,最后给予其鼓励、安慰、开导、支持和保证,并取得患儿的信任;同时还要了解患儿的性格特征,以解除其恐惧心理和不安的情绪。在此基础上,部分给予药物治疗,对药物选用中,主要可采取配合维生素类药物及生理盐水肌注或静脉使用维生素C及葡萄糖酸钙等暗示治疗。由于肌注或静脉穿刺不仅具有暗示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对于打断儿童潜意识获得补偿的心理非常有效,同时,还要给药过程中,告知患儿此药物来源的困难性,其具有独特疗效,可以药到病除,以此让患儿心理有一种满足感。另外,也不能忽视做好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为他们详细介绍该病的起病、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尽量解除家长的焦虑情绪,以避免不良暗示引起的复发。

经过治疗,45例儿童患儿恢复到常态,其中的3例在治疗中,曾反复发作过2次,但每次都有显诱因;只有1例1a治疗中连续反复发作过3次,每次都在考前发作,现已休学在家,且此患儿的母亲有“癔病史”。13例明显好转,6例无好转。

4 讨论

现总结本组患儿,可以归纳出如下临床特点:(1)女性患儿的躯体症状占多数;(2)癔症的发病前一般有精神诱因;(3)癔症的症状易变且多样化,不能用一般器质性疾病来解释,辅助检查也正常;(4)发病有一定的目的性,能通过发作受压抑的愿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5)暗示治疗及心理治疗方法比较有效。对儿童癔症要以心理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为辅,同时还需家长密切配合以,避免不良暗示,本症德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反复发作将对儿童个性的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

儿童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家长,社会的重视,有必要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孩子们健康向上的心理,对已患过癔病的孩子,针对性格上的弱点,引导他们塑造健康行为,增强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总之,在儿童期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可明显预防和减少本病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