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23 07:22:34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第1篇

本文并非摒弃传统的诗词教学基本做法,而旨在让古诗词课堂在2011版课标精神的润泽下,确立“享受诗词”的教学追求,让诗词教学变得可爱、可亲、可敬。

一、享受诗词诵读的畅快

2011版课标关于小学各学段诗词教学的要求颇为明晰:低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三个年段诗词教学要求显然不同,但“诵读”一词频频出现,并成为了各年段学习古诗词的必然途径。为何?诗词是作者内心情绪的瞬间积聚、情感的瞬间爆发、灵感的瞬间闪现,是诗人脱口而出、顺手而下、顺心而成的作品,大多时候只可意会而不易言传。那么,要打开这只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最佳途径,就得顺着诗词形成的“来路口”——吟诵而入。教学中,理当牢牢依托课标中的“诵读”,直读得入口即化,体内沸腾;直诵得犹出我口,血脉相承,所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笔者以为,享受古诗词诵读的畅快最起码要历经这样的三步,不可乱步,即正确,通顺,情味。

正确 关于古诗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朱熹的体会更多强调于朗读的层面,是诵读的最基本要求——读正确。而今,不少古诗词课堂轻视了初读诗词环节,一两个学生读后,教者便虚晃一枪,草草收兵,急于奔赴理解诗词的环节,很吝啬让孩子在这一环节充分滞留的机会。倘若连“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样的基本目标都不能达到,何谈享受着诵读诗词?

通顺 不少人认为,读得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似乎就能通顺了,这也正是很多语文老师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读的原因。“通顺”关键在“通”与“顺”上,“通”强调更多的是读得不破句、不重句,能把意思读明白、读正确。“顺”有“顺口”“顺耳”“顺心”之意,诗词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入心。诗词的节奏,一般是按音节划分,亦有按意义划分,词中多见,即所谓的“音顿”与“义顿”之别。一首诗节奏的相同或相似,读起来就会有一种畅通感;而词节奏的错变常常给人以一种变化感。诗词的押韵又是诗词“乐感”的另一显现,诵读中让学生多加感受,词的音乐美、色彩美、意境美方能渐进清晰。

情味 任何一个作品都是有情感的,诗词的情感基调更为浓烈。让学生徜徉在诗词中,一旦合上诗词情感的共振点,这时诵读的节奏、轻重会自觉吻合,情味也会渐渐趋浓。曾国藩谈到过自己的诵读体会:“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既要声音洪亮,急缓有致,还要全身心地投入,达到忘我境地。一个眼神、一个神情、一个体态都可以传达出诵读时的欣喜、激怒、哀愁、快乐的不同情感与激动、平静、高昂、低沉的情感程度。课标强调,要“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是对情味诵读环节的入境要求。当下语文课堂中朗读已很难听到常态声音了,用曹文轩教授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上点评的话讲:“你看看电视台采访时,孩子是怎么回答记者采访的,他是用功课的语调在回答记者的采访,这个大概是与我们语文老师,一年一年的那种语调的教学是有关系的。”曹教授的批评一点也不过,这还是说话中的表现,其实在诵读中声调怪异现象更为严重。这是所有语文课堂都要引以为重视的,诗词课堂更需正视。

江苏如皋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马建红老师执教《清平乐 村居》一词时,在“初读词”这个环节较扎实地落实了“诵读”的基础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马老师先出示了初读的学习要求:“先自己读读词,然后组内找个伙伴互相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提示:不会读的字可以请教请教别人哟),准备展示。”这一过程中马老师先是让学生自读——组内伙伴互读——根据意思判断读(“剥”是个多音字,可以读bao,也可以读bo,在这儿该怎么读?根据意思,判断着读)——指名展示读(两个学生)——师生评价再指读(两个学生),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口读”“心读”历经了七遍,已达到“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境地。教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出示了进一步读词的学习要求:“与古诗《村居》对比着读读,看看你发现了哪些不同之处?”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读——诗词不同之处的展示读:词牌名的发现、句数的发现、长短句的发现、上下阕的发现等,一一展示读,教者提醒学生要读得让人感觉得出词牌名的存在、句与句的行间、长短句的节奏、上下阕的间隔等等,这一环节中学生又历经了六遍以上的“读”。就这样环环紧扣地读,步步深入地读,诵读越来越有词境,越来越入味。随后的想象词景、体悟词境效果显然能乐观预期。马老师的课堂中,孩子们的诵读是畅快的,是享受的。历经了这样的扎实诵读,还担心学生下次遇上诗词不会心生欢喜吗?

二、享受诗词言语的魅力

语文教材由不同的文体构成,不同文体占据不同的学习言语的作用,古诗词当属其一。古诗词的言语魅力体现在作者的言语智慧之中,古诗词语言凝练丰富、炼字遣词精妙、表现手法独特、构思行文跳跃,理解品味作者的言语智慧理当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重头戏”。

精于炼字 古人写诗词非常注重炼字、炼句、炼意。不少诗人以“苦吟”而著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对炼字遣词的辛苦写照。贾岛“推敲”的故事是学生发现并学习古诗词中的遣词炼字之高妙的绝好示例。作者专注于遣词炼字,不仅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还可达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引发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无赖”一词的体会、“最喜”一词的多解,这是词人辛弃疾精于遣词带来的功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凡此总总,几乎每首诗词中均可能发掘到这类语文现象。此外,诗词的韵脚也是研读作者精于炼字的绝佳之处。

追求对称 古诗词中的对称相当普遍,不同事物、不同角度的呈现使得短短的诗词立刻丰满盈余、多维立体。对称有正对、反对与斜对,不仅体现在字词内容的相对、褒贬的相对,还体现于字词色彩、动静等方面的相对,充分体现了古诗词中创作的对称美学。《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的一“关”一“出”,矛盾中有了动感;“春色满园”与“一枝红杏”,整体与个体的相对中有了凸显与衬托,春天到来,万物旺盛的生命与活力尽现眼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词中呈现白、青、红、绿等丰富的色彩,使得山、水、人相映,花、鸟、鱼交辉,画面顿然立体起来,这些都是追求对称笔法的效果。

铺成对比 不少诗词善运用铺成对比这种笔法来突显诗词的主旨。如《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两句是说农夫的辛勤劳动与丰收,第三句“四海无闲田”交代了没有一块空地,暗含了到处都是丰收。理应在这样的丰收年头,农夫都会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日子。第四句突然来了一句“农夫犹饿死”,犹如晴天霹雳,让人费解的同时不禁叩问:这是为什么?前三句铺成作垫,最后一句突然转身,诗的主旨不言而喻,这是诗句的言语形式带给读者的直接效果。细细品读卢纶的《塞下曲》不也是这种阅读效果?“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四句“没在石棱中”是在前三句平铺叙述基础上突然“转身”,李广的力大神勇很好地凸显出来。

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处处彰显:别致想象、奇特夸张、平中见奇、幽默诙谐……不胜枚举。教学中,对诗词言语智慧的把握与体会怠慢不得。再举马老师执教的《清平乐 村居》(同上)一课:

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马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质疑。学生质疑了好几个问题,教者择其主要疑问现场呈现:1.词中的一家人家境贫寒,为何还如此快乐?2.词人怎么没这样写“大儿溪东锄豆”,而是写“大儿锄豆溪东”?面对质疑,马老师没有急于解答,而是把学生的问题迅速抛回,让各组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学着从词中找到答案。课堂上各组进入了真实讨论时段,请看各组的展示:

关于第一问的讨论展示:

生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战争时代人们能生活到“白发”年段,即便清苦,也是幸福。我认为词人是刻意写“白发”这个词语的,在整首词中很显眼!

生2:词中“大儿”“中二”“小儿”,排列整齐,一家人生活有序,这就是幸福。

生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虽然茅屋低小,但溪上青草充满生机。这样的田园风光,加上这样的一家子,无论在词人眼中,还是心里,其实他都是幸福的,不仅仅是这一家子的幸福。

……

关于第二问的讨论展示:

生1:“大儿锄豆溪东”以“溪东”结尾,这是与下面一句结尾“鸡笼”的押韵,所以要颠倒着写。

生2:“中儿正织鸡笼”一句中间“正织”是动作,所以上句中间用“锄豆”,这样上下句中间都是动作,就对称起来了。

师:那为什么下句不写成“中儿鸡笼正织”?(众笑)

生3:这样的句子太没有诗词的感觉了!(众又笑)

好一个“学着从词中找到答案”。将学生把解决问题的目光聚焦到词本身,进一步关注词人的言语表达。在揣摩词人言语智慧中解开了疑问,从对“白发”一词颇具匠心的理解、一家人有序的整体呈现、祥和怡人的田园风光等角度来理解“一家人的幸福”;从上下两句动作的相对、两句尾词的押韵来理解句子倒装的缘故。这不仅是一种关注言语形式品味言语智慧的阅读策略,更是一种让学的教学策略。

三、享受诗词意蕴的空间

“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所有作品中,古诗词的意境尤为浓厚,也正是这读不尽的意境让很多诗句成为千古名句。体悟诗情,包括联想、揣摩、品读、讨论、交流等多种手段,这些不仅是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也是学习古诗词的必由路径。当下,感悟诗境有些误区:不少老师把追求深度视作为解读诗词的水准;很多诗词课堂呈现资源利用过度,追求偏僻生疏;课堂上资源的呈现有时像赶场,学生像看戏。笔者以为,古诗词时代背景的久远及作者生活的独特,使得学生学习诗词的陌生化加剧,补充一些相关的时代、作者资料让学生了解是可以的,但要适度,因为谁也不能穷究历史的真假,更不要说了解到一位诗人具体时段的特定境遇了。“诗无达诂”“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些古训都在告诫我们不要穷解诗境、诗韵。读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人说“诗言志”,这是诗人苏轼在排解内心的“政治乌云”;也有人说“诗表情”,那天诗人苏轼饮酒微醉,看到西湖雨后水天晴朗明丽之美景而开心;还有人说可能两者都不是,“望湖楼下水如天”是在描写诗人醉于山水之间,心情变得平静、平和,进而平淡。作品的意义在于读者阅读时内心的实时反映,因此有人说“读作品”就是在“读心”,读着自己的心境。因此,教学时又何必在诗词的某一意境上纠缠,更不要把孩童们绑架到一个有着沧桑人生历程的成人感悟的路上。当然,在诗词意蕴的体悟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不能忽视主流价值取向的引导。窃以为,诗词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的恰恰是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读了诗词为什么会有“即时的顿悟”,生成这种“蓦然回首”感觉的缘由——每个人的不同经历、见识、理解、情感等。因此,不同的人、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段读同样一首诗词,感悟收获一定是丰富多变的。随着学生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见闻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对诗词的深刻内蕴会有新的理解。怎么读出不一样的诗境来,这在当下的诗词教学课堂中做得不够。简言之,诗词意蕴的品悟环节要让学生学习体悟诗境的多个方法与角度,而非让学生“被明白”教者煞费苦心的个人解读。教者给了学生感悟诗境的方法与途径,就等于给了学生一生享受诗词意蕴空间的方法。

一位老师执教《渔歌子》,在领悟词的意蕴环节,较好地体现了这个观点。

师:“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为何“不须归”呢?

生1:这儿景色太美,太迷人了。

师:斜风细雨啊,怕不单是景色的美!

生2:这里很静,张志和一定很喜欢这里的安静,景人相融了,就不想回了。

生3:词人一定钓了好多肥美的鳜鱼,不想回了。

生4: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有点儿雨没什么了不得的,“不须归”!

师:那这“不须归”中,有没有隐藏着张志和的其他情感呢?接下来,让我们读读他的一首诗,走进他的内心。(出示)

(生自读——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生5:我们组明白了,词人怕进入混浊的社会,他看透了,就借今天的垂钓,即使“斜风细雨”也“不须归”。

生6:我们认为,他不想要那些富贵,甘于寂寞,这样内心舒坦。“为人不做亏心事,深夜不怕鬼敲门”。(掌声)

生7:词人一定受过什么打击或者其他原因,所以才看透社会,想躲避的。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其实,张志和16岁时就非常受皇帝的重用,“志和”这个名字还是皇帝赐给他的呢!后来他不幸被人谗言,降为一个小官。这段人生经历便让他有了这样一番深刻的感悟,一起读这首诗——(师生配合读诗)

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我们今天也可以说,志和也是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 。(生即兴填空说,说法很丰富。)

词人张志和为何“不须归”,谁也不清楚。知人论世有必要,但谁又真知道那时、那情、那景之下张志和的真实内心呢?凭着词中的言语表达来感觉,想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抑或本就是诗词意蕴魅力之所在。这位老师没有刻意引领,在学生充分理解“猜想”的基础上,拓展了词人的一首诗《自叙》,让学生自己读,小组讨论,能读出什么就是什么,能读到何种境地就到何种境地。但分明给了学生品悟诗词的路径与策略:结合自我的认知去读;结合诗词言语表达去读;结合词人相关作品去读;结合词人的时代去读;结合词人的经历去读……这样读,诗词的意蕴空间便自然敞开了。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第2篇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古诗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其古诗内容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元素,其本身对实现学生审美素质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培养学生对古诗音乐美的理解。很多诗歌都具有严格的格律与韵律,本身结构讲究,每首诗歌本身阅读起来都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在开展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与节奏,再配合学生的深入诵读,体会到整个古诗当中所蕴含的音韵和节奏方面的美感和艺术特质。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的设计上,教师可以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音乐美感进行体会。这种方式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让学生的乐感得到培养,实现对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其次,让学生感受古诗中存在的对称美。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其中的词句完整,格式考究,每一首诗歌都具有艺术对称的美感。在进行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针对古诗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有意识的对古诗的这一对称美进行体现。最后,要将古诗教学中融入对古诗画面美感的因素。诗情画意是对古诗画面美感形容的一个常见评价,古代诗词经常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想象,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古诗词的已经当中,实现审美素质的提高。

2.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在古诗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对古诗的写作特点的运用,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对于我国古代诗词来说,其中的字、词、句、意都经过了提炼和丰富。在对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诗句的深入理解,进而实现对古诗的意境、语言美的体验。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古诗本身相对简洁,并且其中单音节词较多。在古诗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从每个字入手,对于诗句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现代汉语和古诗的语序、表达手法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进行日常古诗学习的过程中,要步步为营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印象逐渐加深,进而达到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目标。在传统的古诗创作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古诗中显露出独特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例如,在《鹅》这首诗歌教学中“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诗句,采取赋的手法,对于白鹅嬉戏的姿态和神态生动逼真的进行表现,并且不利用任何修饰和铺排。而杜牧的《山行》这首诗中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采取了比的手法,对于诗人的情绪进行了表达,进而形成了一段名句。在贺知章的《咏柳》中,“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种比的手法,让作者对春天的感觉和情绪得到了体现,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感受。在《锄禾》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著名的节约粮食的诗句,其采用兴的手法,以锄禾为引,对后续节约粮食的道理进行了阐述和表达。这种赋比兴的手法的应用,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技巧手段,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这种技巧的教学,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其中艺术形象创建的手法和重点进行有意的深度讲解。在古代诗词中,很多修辞手法的应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形式,并且得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对于“夸张”的意识表达手法来说,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及《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白帝城的高、轻舟的快、瀑布的壮观进行了表达。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又将李白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进行了深入的表达。这些多种多样的艺术修辞手法,对于诗词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有效的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另外,古诗词中的结构也是非常精巧,并且蕴含丰富气势和意境的。通过作者巧妙地对古诗的内容进行构思和创作,表达了深刻的精神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提高对字、词的使用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对自身情感进行表达。

3.结语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含蓄蕴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美学、道德、伦理、品格、意志等思想情感,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背诵是学习语言文字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综观当前古诗词教学,我们发现,背诵让学生颇为头痛。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背诵是一种机械式学习方式,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因而忽略了背诵教学。二是在背诵教学中,只要学生进行篇章的背诵,忽视了背诵方法的指导,致使学生背诵效果不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对背诵教学引起重视,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有效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音韵美、意境美,从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品析诗词重点,理解背诵

面对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加强诗词重点品析,往往可以深化学生知识理解,让学生记得又快又牢固。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词重点品析,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深化理解,有效背诵。

首先,注重炼字的品析。古诗词十分讲究炼字炼句艺术,诗词中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是诗人情感和全篇主旨所在。在品析诗词重点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体会炼字用词之精妙,为学生的背诵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催”中的“压”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势。晏殊《浣溪沙》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的“独”字深刻透露出作者孤寂伤感的情感。

其次,重视名句或警句的品析。名句和警句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历来受人吟诵。在进行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名句或警句的品析,理解文本思想情感,把握其主旨意蕴,从而达到理解性背诵的目的。例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历来受到人们赞赏,两句诗中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情感。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将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情,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扰,不被眼前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也深刻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情感。

二、掌握诵读技巧,强化背诵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优选有效诵读方法,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和背诵兴趣,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将古诗词意蕴了然于心,从而使学生孰能生巧,背诵于心,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首先,借助多种诵读方法,唤起学生诵读欲望。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既可以激活课堂氛围,又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诵读,调动学生诵读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引领,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诵读激情。或教师指定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领读,点燃学生的竞争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诵读材料,让学生即兴诵读,或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进行诵读,读后让学生交流诵读感受,以增强学生诵读信心,保持学生诵读热情,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其次,传授诵读技巧,深化学生背诵理解。一是重音的处理。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往往借助情感语气来加以实现,其中语音轻重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对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或全文主旨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读时要注意重读。二是语调的处理。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通常而言,读升语调时音量要逐渐加大,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要逐渐减弱,语速要平缓。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笔者让学用明快、欢乐的节奏去诵读,读时做到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这样听来悦耳动听,扣人心弦。三是节奏停顿的处理。一般来说,古诗词中节奏划分并不复杂,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五言诗词一般为 “二二一”节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七言诗分为“二二三”和“二二一二”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等。

总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析诗词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背诵;通过加强诵读技巧的掌握,提高学生诵读水平,深化学生背诵理解,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J].基础教育.2006(12)

[2]施茂枝.疏言 显象 悟意 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 语文建设. 2006(01)

[3]于航.试谈初中古诗词情趣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11

[4]陈凤娟.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5]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第4篇

【摘 要】众所周知,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部分之一,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对于初中生来说,诗歌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层面上,然而,诗歌教学的目的远远不仅这些,诗歌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学生们语文素养以及文化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们背诵诗歌,还要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更为深层次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在初中语文中,诗歌教学相当重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诗歌分为古代诗词与近现代诗词两个部分,在考察方面,既包括了对诗歌背诵程度的考察,又包括了对诗歌理解层次的考察,换言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要求学生们既要背诵诗歌又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手法等等。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来说,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更上一个层次。此外,诗歌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了解与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储备文化知识,对学生们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鉴于诗歌的历史久远,学生们在诗歌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诗读百遍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二、知人论诗

白居易歌理论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说明诗歌的产生一般都有着特定的时代和人文背景。因此在诗歌内容的学习开始之前,教师要安排一个介绍作者身世背景以及本诗创作背景的环节。这个环节的内容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也可以由学生课前完成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只有对诗歌创作时作者的情感、个人际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内容。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我们首先知道的是这是孟浩然在西游长安之时写给张九龄的诗歌,目的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这是一首不着痕迹的干谒诗,而孟浩然又有着才子学人的傲骨,努力掩藏着其中的干谒痕迹,所以才有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经典名句。理解了上述背景,孟浩然在诗中流露的入仕的急切心情也能被学生清楚地理解了。

三、紧扣诗眼

诗歌讲究“练字”,即便是以白话写就的现代诗歌在语词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选择性。无论是“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还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说明了练字在作诗中的重要性。同样,品读诗句的时候,也要对这些经过精心锤炼的诗句进行品读才足以深刻体会诗歌的美。注重品味诗句、赏析诗句,才能对诗歌有着整体的把握。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把握每一句诗的用词,如“昔人”、“空余”、“不复返”、“空悠悠”等,才能对作者的凭古思乡之情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品味诗歌的语词最关键之处在于品味其诗眼,诗眼就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如杜甫《春望》一诗的诗眼就在于一个“望”字,有对破碎山河的凝望、有对家书的期望、有对关河宁静的盼望。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生动地写出了江南两岸绿意盈盈、春风和煦的情境。学生对这样的词多加琢磨体会,也能积累字词,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和写作的提高。

四、体会意境

在对学生进行诗意的讲解时,不能脱离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组成诗歌的零件,而意境则构成诗歌的生命。意象在有些诗歌中比较朦胧,而在有些诗歌中却很清晰,作者的感情全部由意象来表达,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全由意象组合而成,而作者的羁旅之情也在这些萧然的意象中得到表达,思亲盼归之情也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显得尤为强烈。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第5篇

[关键词]自编韵诗;英语课堂;有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4203

音乐和节奏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歌曲之外,韵诗同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韵诗是以听觉感知为主的形象记忆,其欢快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形象生动的语言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自编的韵诗,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紧扣教学重、难点,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熟记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和注意力较差的特点,所以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自编一些韵诗。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生动、形式活泼、韵律优美、节奏感强的韵诗,课堂效果显著,学生在课堂中激情高涨,兴趣盎然。我的英语课堂经常泛起阵阵涟漪,激起朵朵浪花,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学生的记忆也更加牢固。

一、自编韵诗,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上课铃声响后,部分学生不能马上集中注意力,他们往往还沉浸在下课的嬉闹氛围中,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左顾右盼,有的忙成一团……此时,如果教师引入富有趣味性的集w活动,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而教师自编的韵诗便是其中有效的活动之一。

从儿童的心理特征来说,学生在说韵诗的时候,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拍手或肢体语言,他们会产生兴奋的情绪,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因此,在教学的热身环节中,教师引入一些琅琅上口的韵诗,可以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开始阶段创造轻松、愉快的学前气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图1和图2分别是两位不同的教师在执教牛津版英语4B Unit 8 《Open Day》一课时,在热身环节中使用的自编韵诗。师生问好后,教师分别呈现一首韵诗,并配上动作和音乐,伴随着欢快的节奏,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还复习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为新授内容做好了铺垫。

图3和图4是我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在复习导入环节中使用的两首韵诗,简短的句子、押韵的单词使韵诗琅琅上口。第一首韵诗旨在活跃气氛,将教师的课堂过渡语以韵诗的形式呈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快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中。本单元主要学习There be句型和教室中物品的单词,这一内容学生在二、三年级已经接触过,因此第二首韵诗重点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的记忆。

二、自编韵诗,是串联教学环节的引线

学生学习英语需要真实的语言环境,方能真正习得语言。一堂课是一个整体,各个环节之间需要有效、无痕的过渡,使课堂呈现一个完整的情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过渡语、歌曲等在各个环节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编的韵诗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媒介。

韵诗简单易记,其语言精练、响亮、押韵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韵诗如同绣娘手中的针线一般,它们有的是对重、难点的操练,有的是对新知识的抛砖引玉。在课堂教学中,韵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点、面的知识点用“线”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流畅通顺。

图5是Miss Tang在教学译林版4A Unit 6《At the snack bar》一课时,在呈现环节中使用的一首韵诗。在这首简短的韵诗中,不仅是对新授单词“a sandwich”和句型“I’d like...”的操练,更是通过问句“What about you?”和Mr.Lee的回答来引出新的内容,在课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6是Miss Wei所执教的牛津版5A Unit 8 《A camping trip》中一首非常有趣的韵诗,它不仅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时能体会韵诗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韵诗里每一句话的首字母组合,正好是新授单词“stove”。这种巧妙的组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图7是Miss Shen在牛津版5B Unit 5《Halloween》教学设计中的巧妙运用,通过这首韵诗复习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在学生念完这首节奏感较强的韵诗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押韵的单词,并根据每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的读音,总结出本课中要学习的语音,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新授内容。

图8是我在教学牛津版4B Unit 8 《Open Day》一课时使用的一首韵诗,在这一首韵诗中,有本课的“There is.../There are...”的新句型,还有重点内容“方位词”。在学生一边拍手打节奏,一边大声朗读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画出韵诗中的内容,学生读完后,一个音乐教室的场景就呈现在黑板上,新词汇“Music room”也随之引出。

三、自编韵诗,是操练重、难点的利器

学生在进入课堂中段后,经过较长时间的知识输入,学生或多或少地会产生疲倦,因此机械的操练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知。研究表明,通过有趣、反复地唱读韵诗,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并强化新知识,会让学生牢记于心,比单纯地背单词、背句子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授知识的操练通过韵诗的形式呈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韵诗进行教学,既可帮助学生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唱唱跳跳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记忆知识、运用英语,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图9、10是我在教学牛津版2B Unit 7《Can I help you?》一课中,在操练shirt和dress两个单词时所编写的韵诗。对于低年级的课堂,编写韵诗比较困难,因为学生所掌握的单词量和句型较少,于是我在课前反复研究1A-2B的教材,通过整理、对比后,编写了这两首韵诗。韵诗中的人物、单词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重新组合后,变成了琅琅上口的新韵诗。通过教师领读、学生集体朗读和小组比赛的形式,把新单词融入各种活动中,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达到熟练的效果。

图11、12是Miss Shen在评优课译林版3A Unit 7《Would you like a pie?》中所运用的两首韵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简短的购物对话,为了体现这一教学重点,Miss Shen在操练新句型的过程中,所编写的韵诗也采用了对话的形式,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饶有趣味。学生在朗诵韵诗的过程中,从输入到输出,一气呵成。

图13是Miss Chen在参加区级评优课执教牛津版3A Unit 7《It’s nice!》一课时所编写的一首韵诗,在这首韵诗里,Miss Chen结合了新单词dress,coat以及句型“Look at.../ It’s nice...”,将重点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生集体的朗诵,达到操练的效果。

图14是我在教学牛津版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时编写的一首韵诗,这个单元的单词“butterfly,dragonfly,firefly”都以fly结尾。于是我抓住这一特点,结合语音/ai/,编写了这首韵诗,在操练新单词的同时,让学生注意到这三个合成词的构词方法。

四、自编韵诗,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如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教师在力求创新的同时也应该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韵诗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让自编韵诗成为一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让学生把习得的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模式,让学生自己变换词句,创编全新的韵诗。

图15是Miss Yu在公开课牛津版2B Unit 7 《What can you see?》教学中编写的一首韵诗,这首韵诗是学完本单元的单词jeep,plane,train,boat后的一个总结。学生读完这首韵诗后,Miss Yu要求他们用已经学过的其他交通工具的单词,模仿韵诗自编一首。例如,有学生编写了“Bus,bus,go,go,go. Go,go,on the way”的韵诗。

图16是Miss Fan在评优课牛津版3A 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中的一首韵诗,该韵诗总结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突出了难点知R。学生读完这首韵诗后,Miss Fan要求学生在小组里开展一个活动,利用学过的场所类单词和交通工具类单词,编写一首新韵诗,并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棒,韵诗的节奏感很强,比简单的句型操练更有趣、生动、吸引。

五、自编韵诗,是巩固新授知识的法宝

课堂结尾往往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的结尾都会出现疲惫现象,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教师应设计活泼、新颖的活动,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例如,有的教师采用故事的方式,有的教师采取练习的方法,有的教师使用游戏的形式,有的教师借助总结的语句,我想富有趣味性的韵诗也是一个有效的法宝。教师可将本课的重点知识用韵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记记的过程中掌握并巩固新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学习韵诗。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17是我在公开课教学牛津版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中编写的一首韵诗,本课时的学习重点是昆虫类单词及它们的形态和习性,还有语音/i:/的发音。在这首韵诗中,包括单词、词组、句式和语音的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通过前期教学过程中的教授、朗读、对话,学生对新的知识点已经掌握,所以请学生来读一读这首韵诗是很轻松的事。

图18与图17的效果相同,这是Miss Qian在校级公开课教学牛津版1B Unit 6《In the park》中的一首韵诗,因为本单元的新单词bee,bird,balloon都含有字母b,且学生已经学过的颜色类单词black, brown,blue也都含有字母b,于是Miss Qian巧妙地将这些单词组合起来,形成了一首韵诗,与复习呈现阶段由字母b引出的新单词两两呼应,可谓用心良苦。

图19、20是Miss Shen在评优课的提升环节中编写的一个小故事,利用Dora和她朋友之间的对话,将本单元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而对话的内容正是节奏欢快的韵诗。第一、第二张图教师给出了范例,让学生读一读,体会节奏。接下来教师给出了Dora的其他朋友,让学生模仿韵诗,和好朋友一起来说一说。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巩固提高的教学效果。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第6篇

关键词:游戏活动 讲述交流 修改 写作教学模式

游戏活动,是人的一种真实经历与体验,既符合学生的喜好天性与认知规律,又具有现代教育意义,为我们构建新的写作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天性,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唤起学生对话生活的意识、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实现从口头表达能力到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建构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教学过程。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西方主流哲学转向了语言。具有代表性的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伽达默尔这样阐述游戏的特征:游戏就是游戏活动者的自我表现:游戏作为创造物具有独特的真实性;游戏作为创造物能使人与他者见出自身。他说:“游戏活动者通过他玩味某种东西,即表现某种东西,仿佛达到了他特有的自我表现。”而维特根斯坦认为运用语言是一种活动,为此他提出了“语言游戏”这个概念:“‘语言游戏’这个用语在这里是要强调,用语言来说话是某种行为举止的一部分,或某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他认为儿童是通过训练和不断实践获得其世界图式的,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游戏中,你会不断地接纳一些你所相信的东西进入到自己的信念和语言体系之中。

可见,游戏活动是一种真实经历、体验的生活实践。写作就是一种“语言游戏”(包括语言和行为),它的源头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的出发点正是通过游戏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追忆、体验、“玩味”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表现”即口头描述与书面表达,进而建构起自己的写作知识与生活智慧。

二、教学目标

1.以游戏活动唤起学生体验与反思生活的意识,确立对某个主题的思想情感:

2.以讲述交流、修改发表建构学生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智慧,实现从口头表达能力到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

3.教师的具体指导渗透在游戏活动、讲述交流和修改发表过程中,促使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

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游戏活动、讲述交流、修改发表,建构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依据这样的原则,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的操作步骤可分为以下五个基本环节:组织游戏活动――讲述与交流――书面习作与交流修改――教师批阅后再修改――发表。

1.组织游戏活动。这是寓教于乐对话生活的环节,游戏活动本身就是学生最喜爱的生活之一,在参与游戏活动过程中会唤起学生记忆里的某种生活,这样就形成双重体验,促使学生对话生活,培养丰富的生活情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如组织主题为“我记忆中的一首诗歌”的诵读并赏析比赛。

游戏活动最大的好处,是易于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表达的意识,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实的经历,让学生发现写作的源头――自己的生活。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2.讲述与交流。这是与同学、老师对话环节,是对游戏活动主题进行描述,口头表达。口头语言训练是写作教学一直被忽视的环节。吕叔湘曾指出:“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还愁他不会作文?”通过师生交流,不仅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游戏活动主题产生多角度的认识,即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清晰、全面、深刻。

3.书面习作与交流修改。学生习作之前,教师要提供具体的写作指导;习作之后,要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小组交流修改。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写作和自我修改的好习惯,使作文文从字顺、真情实感、有创意。

4.教师批阅后再修改。这是教师批阅、学生再次修改完善的环节,让学生的作文成为作品。教师的批阅,是学生最终修改的前提。如何批阅?张志公先生曾指出:第一,作文里有突出的优点,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觉地去巩固和进一步发扬的,或者有严重的缺点(包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认识清楚,自觉地去纠正的,要批。第二,全文在结构组织方面的重要毛病,要批,但要学生自己去考虑。第三,重要的修改,而学生可能意会不出修改道理的,要旁批说明。

5.发表。发表包括这样几种形式:在班上或小组内朗读或传阅彼此的作文定稿;小组推荐组员的优秀习作在班报上发表:班级和教师推荐学生的习作在校刊上发表:课外把自己的习作朗读给亲人朋友或低年级的学生好友听;班级出作文集或个人作文集等等。

总之,通过发表,分享佳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使他们的作文因有真正的读者而价值倍增。当学生视自己为作者时,他们就变得自信起来,并且在写作过程中变得自主。

四、教学策略

1.游戏活动的设计策略。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而游戏活动的设计质量又决定着兴趣的产生,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点,据此设计好游戏活动的主题和开展方案。

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设计好游戏活动的主题和规则。主题应能激发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引领学生对话生活,进而认识和描述一种真实的生活;规则应能保证游戏活动有效持续进行。

其次,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严肃与活泼。只图热闹,忽视教育意义,教学效果不会好。伽达默尔曾说过:谁不是严肃地去对待游戏,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所以,游戏活动要动、静(指倾谈与倾听)结合、严肃与活泼结合。

再次,游戏活动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文化品位。游戏活动自身可以简单、有趣、易操作,但是游戏活动的内涵却是指向一种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一种具有文化品位的生活。这样,才能不仅建构学生的写作知识,也能建构良好的生活观、生命观和文化观。

2.讲述交流的策略。对话精神要贯穿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始终,与游戏活动对话,与活动主题对话,与记忆中的生活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自我对话。可采用这样几种形式进行具体对话交流:课前小组对话交流,课上全班对话交流,课后师生一对一交流,最终实现的是自我对话。对话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组织者、指导者(适当点拨讲述的层次与详略等)的角色,让学生敢于描述、充分描述。可以借鉴奥斯本的“无限制的自由讨论”四原则:取消批评,欢迎随心所欲,形成众多想法,寻求相互结合并且给予改进。

能否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实现倾谈、倾听、倾问,是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元素。“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

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教师首先要具有这种对话意识,才能有耐心和爱心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做好启发者、引领者的角色。

3.批阅与修改的策略。教师重在批,学生重在改。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习惯和能力。教师的批,要细心且真诚,对学生的优点缺点要指出,要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修改可采取这样几种方式:习作后自我修改,小组交流后修改,教师批阅后再修改。

4.教师指导策略。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的一个特征是,把写作“前”教学和“后”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体现了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有序发展的教学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写作指导很关键,在学生口头表达中,在习作之前之后,教师要坚决避免优、中、差或甲、乙、丙甚或分数之类的简单评价,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

五、教学条件

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怎样得以可能?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教师的素养和学生的状态。

1.教师的素养。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需要教师耐心而智慧地组织与指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高的写作能力,能够扮演好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表达,具有足够的耐心、诚心、爱心和民主、平等的对话意识。其次要博学,尤其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哲学的、心理学的和教育学的,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机智,使教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学生的状态。中学生仍处于不成熟的状态,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建构写作的知识和素养。关于“不成熟的状态”,康德解释说:“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所以,要求学生“要敢于认识”,“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学生要能在游戏活动中实现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的提高和发展,就要具备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素质,以及与之真诚对话的意识,在持续对话过程中完美自己的写作素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唤醒学生对话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是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

六、教学案例

游戏活动及写作主题:我记忆里的诗歌

1.教学目标:①用诗歌游戏活动,唤起学生的诗歌记忆;②对话关于诗歌的故事,描述一种诗意的生活。

2.教学过程。

宣布游戏活动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接一人在前后黑板上默写出记忆里印象深刻的一句或几句诗歌,不准抄书和笔记;默写结束后,小组推荐1人,选其中一句鉴赏;鉴赏结束后,小组推荐1人,联想童年或小学时学习诗歌的情景,讲述一个关于某首诗歌的故事。以上环节由师生共同评议,根据诗句的多少和准确性、鉴赏的精彩指数和故事叙述指数给小组记分。

游戏活动展开:诗歌鉴赏与故事讲述指导――用普通话讲述,吐字清晰,言语流畅,配合适当表情与动作;说清楚诗歌美在哪里以及你的感受:说清楚学习诗歌的时间以及跟谁学的,重点讲述学习诗歌的细节情景与感受。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时点拨诗歌鉴赏与故事讲述技巧。

根据游戏活动写作:写前指导――写的是“我”与诗歌的故事,真实的故事;要准确写出一首完整的诗歌,要有简约的赏析性语言:重点描述学习诗歌时的细节情景,跟谁学的,怎样的背景以及学习它时的感受与想象。

写后修改:修改要求――自我修改并写好写作后体会,小组交流互评后再修改,老师批阅后再修改;修改指导――至少重读三遍,比较其他同学看看题目拟得是否精彩?看看是否有错别字和不流畅的句子?看看标点符号是否规范?看看引用诗歌是否准确无误且赏析有一定深度?比较其他同学看看故事细节处是否有感染力?看看你所描述的故事是否传达出了你的真情实感?

3.教后笔记。这次作文课很活跃,赏析比较到位,故事讲述有趣且感人,作文佳作较前增多。诗歌默写共156句,一组18句,二组18句,三组17句,四组25句,五组16句,六组19句,七组20句,八组23句。所默写诗歌内容,几乎全是唐宋诗词中的经典名句。有同学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描述道:“……我们组由我赏析。我一到黑板前就发现了问题――一共14个字,我们组竞写错了两个字,这两个错别字把我的赏析全给打乱了。正当我要改的时候,老师却说:‘这又是一个细节!’糟了,要当典型了!我都不清楚自己说了些什么,但同学们送给我的掌声还是挺热烈的。一堂课很快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4.学生习作。

永不褪色的童年游戏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吴宫……”

“孩子,背下去呀!”

我的童年,是在爷爷家度过的。听爸爸说,爷爷曾是一名乡村民办教师,后来被辞退了。我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里,最常玩的游戏是诵诗。爷爷一句一句教读,我一遍一遍朗读,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在我大声诵读的时候,爷爷在方桌上摆开他的文房四宝开始写字,把我背的诗写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遇到我“卡壳”时,爷爷一定会从那架在鼻梁上的黑边圆眼镜后面拿眼睛盯着我,然后小声地吟出下句来。什么“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什么“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什么“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当我大声背下去后,爷爷就笑眯眯地继续低头写字。

一首诗背完,写完。爷爷会把写好字的纸举起来,吹几口气,上上下下地欣赏。爷爷陶醉的时候,我就在土炕上翻跟头,享受童年那莫名的快乐。

每天“白日依山尽”时,常常是爷爷和我温习当日“功课”的时刻。于是,小院子里,石榴树下,传出朗朗诵诗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一片诗声里,一个又一个太阳“依山尽”了。爷爷和我不倦地玩着一个“不求甚解”,只重字正腔圆的诗歌游戏。

上小学后,我有了许多作业,于是游戏也变得断断续续。偶尔去爷爷家,爷爷仍习惯地让我背上一两首唐诗。再后来上初中了,我有了做不完的作业,童年的游戏渐渐停止了。只是在语文课上学习诗歌时,我会突然察觉某首古诗我“认识”,但我一直不喜欢背诵老师翻译的古诗,那么枯燥乏味。爷爷也偶尔过问我的学习情况,听我说了后常常感慨万千地说:“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粹,要诵出其中的韵味,诵出其中的精神才好啊!”

现在,我懂了。那是一个属于儿童的、美丽的早期教育游戏,中国文化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在大声诵读声里传承下来的。责任,使命,用春风化雨般的爱融化进无忧无虑的自由动人的诗歌游戏里。可是,现在爷爷“走”了。诗歌游戏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有时,做作业累了,就随手翻翻爷爷留给我的那一大摞已经微微泛黄的写满诗句的宣纸,信口念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忽然无语,泪如雨下。朦胧中,我觉得依然在玩那个美丽动人的游戏,游戏者还是我和爷爷:仿佛爷爷正捏着一管毛笔,坐在方桌后,从那架在鼻梁上的黑边圆眼镜后面拿眼睛盯着我,笑眯眯地说:

“孩子,背下去啊!”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该习作荣获第十二届“语文报杯”作文大奖赛部级特等奖作者:戴书晴)

【教师评语】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第7篇

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这种效果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达不到的。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过:“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所以,朗读、吟诵是诗歌教学的法宝。一位教师在教学二上《水乡歌》时,关注到这首诗的一问一答,颇有情趣,就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

刚开始,学生没有关注到一问一答的句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学生恍然大悟,开始自己练习,等到学生读熟时,教师开始实施一问一答的“对诗”,教师问学生答,饶有情趣;接着,师生开始变换角色练朗读,一会儿变成孩子的小伙伴,一会儿变成旅游者,一会儿又变成外国人……渐渐地,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越读越自豪,水乡的特点:水多、船多、歌多也深入人心,已无需教师多讲,这就是朗读的妙处!

二、 想象诗歌意境,浮想联翩意味长

《四季的脚步》一诗,表现了四季明显的特点,体现了美好的意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联想又是一个锦囊妙计。教师紧扣“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一句,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绿草和鲜花是怎样赶来报到的?”通过师生交流,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春天画面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春天,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朗读就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学生读到“冬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一段时,教师故意设疑:“冬天很冷哦,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冬天可好玩了,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可以滑雪”“溜冰”“拍雪景”……争先恐后的发言声不断,此时,再读诗句“呼呼,呼呼,雪花在欢快地舞蹈”时,每个人的嘴角都漾着微笑,语气透着欢乐。可以说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之情毋庸多言,学生都已经沉浸其中了。

有了想象的翅膀,文字就还原成了画面,带给人愉悦的阅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的体验也水到渠成。

三、 体会诗歌情感,感同身受引共鸣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给人美好舒适的感觉,如若不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很难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请学生回忆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明明是“盈盈一水间,默默不能语”的悲情结局,为什么在郭沫若的诗中却是“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悠闲景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第二,教师补充介绍了诗歌写作的时间――1922年;介绍了当时中国的状况――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介绍了作者的心境――对黑暗现实的愤怒苦闷和哀伤。学生与诗歌表现的恬淡平和一比较,马上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世界的翘首企盼。在此基础上,再感情朗读全诗,全班学生的语气中掩饰不住的是“美好、希望、期盼、向往”之情,朗读表现出的是抑扬顿挫之态。

可以说,体会诗歌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难点,但是只要预设得当,必然水到渠成,水融,引起共鸣。

四、 品味诗歌语言,一字一词细思量

语文课要关注语言现象,但是长期过分重视人文性,使语文教师常常忘记了语文课姓“语”,关注内容多,关注形式少,简而言之“感悟”有余,“品味”不足。

诗歌的语言恰恰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样才能让诗意流淌进学生的心间。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清新、质朴、简洁,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美感。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第8篇

多年来,中学语文古诗教学,为了应战中考许多学生仅停留于背诵和默写的层次。教师教学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因而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要实现终极教学目标,诵读是基础,是前提。

教学案例与分析:

这堂课在学生诵读李白诗歌,朗朗书声中拉开了序幕。(接着检查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词音义预习情况)

师:在我朗诵时,请大家想想古诗诵读要注意哪些要求?(配乐朗诵,师有感情的范读后,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师:谁来说说读这首古诗要注意哪些要求?

生:我听出了老师朗读节奏,七言的诗句四三之间停顿。因为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古诗朗诵要把握好节奏、语速、语调等,节奏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诗的音乐美。我们的女生尝试着读出这些要求好吗?

女生酝酿感情,模仿教师朗读的语速、语调。基本读出了老师的要求。

分析1:教学由教师的范读开始,顿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让课堂气氛达到高点。这是教学前奏,朗读预热,还没深入分析诗歌,允许学生朗读水平通过多读多品,逐渐提高。通过反复诵读,唤醒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触发他们诵读古诗的激情。通过声音传达出来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为学生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铺平道路。

整体感知后,疏通诗意,整理诗意。

学习活动一:品读诗中的美句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哪句诗最美呢?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仕途受阻了,表现出一种豪放率真的性情。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生:“停、投、拔、四顾”这些词语。

师:读的时候这些动词该怎么处理?

生齐:重音。(生读,没有读出感情)

师:想象李白面对美食,却难以下咽的感受,想象扔杯子,丢筷子的情景。注意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谁来试试?

生:读(字正腔圆,语速、感情得当,表情由气愤转而迷茫,配以动作,生动形象)

师:你读得非常棒,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吗?

生:“停杯”轻点读,“投箸”想象自己生气的时候气愤读,“不能食”难过读,用压抑地语调吧。“拔剑”读出亮剑出鞘的感觉,铿锵读。剩下的用混浊拖音读出茫然的心情。

分析:从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之中。如能把一个不懂朗读的学生通过指导让他从诵读中体验到学习的到成功,进而喜欢语文课,这就是最大的教学意义。

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内心的凄苦。

师:那请你尝试着读出这种心情好吗?(生读)

师:大家觉得这句式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感情?

生:行路难!行路难!这两句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并且要读出很气愤的情感。下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师:分析得很精彩,那么请你来读一读好吗?(生读,声音刚落掌声响起。)听出来哪里读的特别出色吗?

生:读第二个行路难的时候语音坚实有力、凝重,音调悲愤激越,好像诗人在呐喊。“今”字读的更有味道,在颤音、表情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迷惘,无助。感觉他就是李白,李白就在我们的面前。

师:读得好,评得漂亮!颤音、表情,再适当加上动作,活脱脱的李白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都是李白,大家一起读出李白的心声!(师生生情并茂地诵读这两句诗歌)

(组内成员相互读――品――评,推出这四句读得好的代表小组赛读。学生积极,气氛浓烈。)

分析3: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学生对“行路难”“今”字的把握,使我喜出望外。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领悟诗情,他们走进了李白的内心,演绎了李白当时的心情,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在此教学流程上,指导学生根据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的变化背诵,在朗朗的书声中结束了此课教学。

分析4:背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启发和运用。背诵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比如个人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师生打擂背读等等鲜活的形式。

反思与启示

1.要发挥范读榜样效应

范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教师范读,是任何现代化的工具都不能代替的,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教师本人的朗读魅力。只要教师能以饱满的感情来朗读,沉浸到文本中去,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古诗课上要敢于范读;经由范读,把自己对文本情感的感悟传达给学生。学生范读,在古诗课堂教学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专家范读、教师范读的一种延伸,而且具有更强的平行影响作用,学生范读,在班集体中树立起一个小老师的形象,更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2.要指导掌握朗读技巧

让学生明确诵读的基本要求:朗读时口齿清晰,发音准确,声音洪亮,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诗歌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关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在古诗朗读过程中应考虑平仄关系在诗中的呈现、节拍的划分、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来表达诗的意境、形象和情感。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出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

注意语调。

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指导学生运用声音形象,辅以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演绎他对文本的解读经验,完成审美的再创造。

3.要将诵读与品析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