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02 07:34:39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第1篇

【关键词】自信高铁 安全高铁 礼仪高铁 内生诱因 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思政教育顺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涵变。思政教育方法是连接施受双方的纽带,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涵变必然关切思政教育方法创新,创新与否直接关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成为现实课题。

一、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内生诱因

相较于其他高职院校,铁路高职院校伴随着“中国高铁”名片日趋彰显,“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跨境”产业合作日益扩大,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伴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度推进,思政教育主客体对象也悄然涵变,并逐渐演变成为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内生诱因。

(一)与“自信高铁”负相关的“教育自信”问题凸显

“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充满自信,国务院总理亲自担任“形象代言人”就是“自信高铁”的国际展示。但与“自信高铁”形成鲜明比照的是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客体在“职业教育”认知上的“教育自信”的巨大落差。在铁路高职院校中,这种“教育自信”缺乏却集中表现在与“自信”相对立的两个相对集中的“学生群体”中。其一是“自负”群体,在这部分学生中,一部分人过度强化中国“自信高铁”的自信,认为进入了铁路高职院校就进入了“中国高铁”的“国际班列”。一部分人在内心深处开始暗自窃喜,认为高中阶段没有学习好,同样进了有“就业保障”的“铁路高职院校”,甚至把“国家高铁战略机遇期”当成自己的“人生机遇”,过度“渲染”与“消费”,一进入高职院校后便开启“理想自我”的“乐逍遥式”自在生活,高中阶段不良学习、生活习惯不但不注意按学院与老师要求加以“习惯自觉”,反而“有过不及”。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也位列“自负”群体中,这部分学生大都是铁路系统“体制内”子弟,或“体制内”沾亲带故子弟,这部分群体中“自负”危害更甚,认为反正一毕业就可以进“铁路”工作,干脆不好好学习。其二是“自卑”群体。这部分学生大都因为“高中学习成绩差”或“高考失常”而录入铁路高职院校。“高中学习成绩差”这部分学生高中阶段不受老师喜欢,录入高职院校后,大学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为高中时的不良习惯延续提供了较肥沃的“土壤”:“学习自觉”不能养成,“管理自觉”也不知从哪里开始,“约束自觉”也远离家庭成为“形而上”的“自觉”,进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其自信心大受打击。“高考失常”学生总是自我纠结,也很敏感,总是后悔与普通高等院校“失之交臂”,总是认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接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也普遍较低,这种认识的不断自我强化,使很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显得极其的不自信。

(二)与“安全高铁”正相关的思想保证教育平台构建滞后

它是铁路高职院校以安全意识、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深入性与牢固性教育,既区别于普通高校或其他行业高职院校一般意义上的“安全教育”,亦区别于铁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具体设备装置的操作与维护以及具体的安全规程教育。铁路高职院校积极构建“安全高铁”思想保证教育体系不仅是院校自身加思政教育特色内容的建设需要,也是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自身具有强大鲜活生命力在铁路高职院校教育活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安全高铁”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中,业内把受教育者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的深入性与牢固性教育称为“恒常性”教育,亦即“思想保证体系”教育。而在大多数铁路高职院校的现有“安全教育”内容中,“思想保证体系”教育是被简化、甚至是被忽略的。导致大批学生在其学成上岗后,需要企业进行时间较长的基于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方面的强化教育与培养,且在通常情况下对于那些安全工作态度或安全工作意识未能牢固树立的学生来讲,企业方面突击性的集中安全教育的做法只能起到短时性的补救或促进作用,很难达到“入骨入髓”的效果。基于此,我国铁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开展“安全高铁”思想保证体系教育,对学生持续而系统地开展职业教育阶段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的建立与培养,达到铁路安全教育恒常性的目的。

(三)与“礼仪高铁”密切关联的礼仪文化教育强化不足

现代社会,世界趋于大同,文明和谐交融。“中国高铁”伴随“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与实施,率先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公众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铁路高职院校礼仪文化教育强化不足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这又集中表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铁路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编著滞后、学院及教学教师层面礼仪教育氛围不浓三点上;二是学生礼仪失范现象较为突出。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大量存在有客观原因,即:相对于一般的普通高校,高职学生生源质量较低、礼仪自觉能力相对较低,同时长久以来因为学习能力不自信,自觉或不自觉的经常用“礼仪失范”行为来“伪装保护自己”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铁路高职院校校园礼仪文化教育环境本身就比较薄弱。当然,教师与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在教师的主观上一方面认为学生应该“知书达理”,另一方面也认为学生有没有“知书达理”那不是“他”的事,而是学生自己的事,或者是“家教”的事;学生的主观原因可能简单的要命,有没有礼仪,那就是我自己的事;讲不讲礼仪,那也是我自己的事,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把礼仪当成“一回事”。

二、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实现路径

“自信高铁”、“安全高铁”、“礼仪高铁”正是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区别与其他行业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也是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要义。追求服务目标的全面性、主张多边性主体互动、注重方法的建构、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也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展的综合化趋势。铁路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自身思政教育的“特色”工作,适应思政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主动创新工作方法,为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一)教育自信,打造具有鲜明铁路行业标示的校园人文环境

铁路办学自信,用铁路理念精神指引人。铁路高职院校自校企分离独立办学以来,归由地方政府管理,开始了自我发展的新阶段。但基于历史渊源和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学校自身资源禀赋的综合实力与优势还是铁路。放眼当今中国与世界,铁路产业发展同样具有广阔时空。“中国高铁”世界领先技术之一的优势地位基本确立。因此,铁路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跟着铁路转,联合铁路办,帮助铁路干,乘势谋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在不断推进与高铁技术发展关联专业建设的同时,应下大力气锻造突出高铁“铁”字文化的办学理念,提炼形成铁路特色鲜明的校训、校风,用铁路理念指引人。结合学院实际,建设好设计风格独特的校史展览馆,通过艺术设计与布局集中展示学院校史、铁路精神、校训、校风以及办学成就、“校友风采”长廊等,用以激励在校生努力学习,为将来在铁路建设中建功立业打好基础。

铁路文化自信,用校园环境浸润人。铁路高职院校要坚定铁路文化自信,积极嫁接铁路文化进校园,并通过艺术设计与布局有效充分展示经过精心挖掘、反复提炼的同时具有丰富德育功用的铁路文化,尤其是代表中国铁路前进方向的“高铁文化”,使学生在学校各个活动、学习、生活场所受到不同校园环境的“铁路文化浸润”,将铁路行业文化植根于铁路高职校园文化的血脉之中。不仅如此,还可将铁路制服作为校服,每周一升旗仪式以及其它大型活动,都要求学生着统一的铁路服装。通过这种环境的熏陶,培养学生对铁路行业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为他们走上铁路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安全教育:构建安全高铁思想保证体系引领平台

铁路高职院校构建安全高铁思想保证体系平台,深入并牢固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确保学生安全思想的“恒久性”,既是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铁路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教育要求,也是确保“中国高铁”自信跨出国门,不断走向世界的强力支撑。

对接铁路企业安全文化,设计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建设内容。铁路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内容可以参照铁路行业关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可以从铁路安全理念文化、铁路安全制度文化、铁路安全行为文化和铁路安全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建设,院校思政工作部门与德育教学部门一道结合学院师生安全思想教育的实际需要,将铁路企业的安全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环境文化“校园化”,变成学院师生“乐读、乐学、乐谈、乐思”的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内容,同时要求各教学系部结合自身专业教育特点,积极创建确保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内容“乐读、乐学、乐谈、乐思”.平台阵地。同时,整合院校已有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对照各教学系部建设需要,进行添置和完善。

建立可行教育模式和机制,有效开展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的组织模式从上至下呈三级管理机制。第一级为院校铁路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委员会,第二级为铁路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学生分会、铁路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教师分会,第三级为各教学系部学生。各级下设执行组织,其执行组织可按如下办法组成或建成:第一级的执行组织由来自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团委等部门的人员组成或建成;第二级中的教师分会的执行组织由来自铁路企业的安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教育人员,以及来自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的涉及铁路安全方面或铁路课程教学方面教师或人员组成;第二级中的学生分会的执行组织由来自院校学生会、分团委人员组成;第三级的执行组织由来自各教学系部的学生、就业于铁路行业的各教学系部学生按系部组成。

(三)礼仪教育:主客体同步强化扭转被动局面

切实提高铁路高职教师的礼仪修养。加强铁路高职院校礼仪教育,要高度重提升教师的礼仪修养,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教育作用。“上所施,下所效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以及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待人接物、文化素养、治学精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要分阶段实施教师礼仪素质培训,具体可分为:学习培训阶段、教育实践阶段、自我总结阶段和成果检验与展示阶段。实事求是地制订礼仪教育规划是开展礼仪的基础,把教师礼仪培训纳入教师岗前培训这是首要任务;同时要多渠道开展教师礼仪实践活动。

全面完善铁路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内容,应结合铁路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突出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特性,选择合适的内容,编写专门的校本教材。基础性关注礼仪教育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道德性,注重学生个人基本礼仪常识。专业性应强调与铁路职业相关的特定礼仪规范。如铁路客运专业则可专门结合铁路旅客运输行业特点,设计售检票处服务礼仪、候车室服务礼仪、站台服务礼仪与车厢服务礼仪等多个教学内容;同时在礼仪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礼仪规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以后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课堂教学要倡导“教学做合一”,通过形象感知、师生共同示范、学生正确模仿、情景互动模拟等方法,让学生领悟礼仪文化精神,掌握礼仪正确规范。

大力支持开展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活动。铁路高职院校各层面可不定期举办礼仪演讲、礼仪风采展、职业礼仪操比赛、礼仪知识抢答赛、礼仪情景剧比赛或每年文明礼仪修身月等特色礼仪文化活动;征集学院各专业职业礼仪形象标语,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礼仪意识;编写不同专业的职业礼仪手册,发放相关行业标准及书籍,或创建礼仪手机微博,为礼仪素养的自我提高提供参考借鉴等等。同时,教育广大学生从基本的仪表、言谈和仪态举止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得到升华,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现自己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准、审美品位。总之,要让礼仪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师生在其中耳孺目染,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参考文献:

[1]许劲松,韩学芹. 新时期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

[2]迟成勇.试论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国外教育心理学理论为视角[J]. 现代教育科学,2011,(4).

[3]高玉平.将铁路行业文化植根于铁路高职校园之中----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第2篇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1-0180-03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保证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所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辅导员是学生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后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老师的代表,是学生在学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是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发展较快,高职学生逐年增多,这就为辅导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空,随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增多,辅导员的作用与不足也显现出来。可以说,高等学校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但目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辅导员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在我们所调查的8所高职高专院校共207名辅导员中,85%为专职辅导员,这意味着专职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一支朝气蓬勃的力量出现在校园,随即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是辅导员这个新兴群体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机遇,从我们的调查中得知,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点是:年轻化(83.7%辅导员年龄在30岁以下)、工作年限短(95%辅导员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下)、专业多样化(文史哲理等专业多样化)、高学历(94.7%辅导员为本科以上学历)等,这样的一个群体,给高校注入了青春与活力,但同样也因为这个群体发展的不稳定性,辅导员工作的短期性特点十分明显,辅导员的平均职业寿命较其他行业都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发展比本科院校晚得多,如何借鉴、引用各类本科院校的成功经验于高职高专院校中,形成适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一股稳定的、高素质的力量,这是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困扰

(一)职业定位不准确。高校里有两大群体,教师及行政人员。这两大类群体分工明确。教师负责学生的教学、学术科研工作,主要在分布在各系部,走教师系列职称;行政人员负责学生管理、后勤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主要分布在各行政处室,走行政系列职称。而辅导员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里却没有被定位为教师或行政人员,处与“第三类人”的地位,他们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学生、服务学生,有的辅导员还兼职上课,却极少有高职院校把他们明确地纳入哪一个系列,这给辅导员带来很大的职业困扰,找不着自己的定位,定位不准确,自然谈不上长远发展。笔者在调查中得知,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很少上课,不上课,就没有条件评教师系列职称,辅导员除了管理学生的工作之外,还得从事较多系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但让人遗憾的是,很多高职院校以辅导员非行政人员为由,拒绝辅导员进行行政系列职称评定。这些现状都深深困扰着我们的辅导员,找不着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定位,导致辅导员均把辅导员这个职业当成一个翘板,三年或者五年后转行做其他岗位的工作,完全脱离辅导员工作岗位。

(二)工作职责不明确。在我们的调查中,所有的被调查院校均制定了辅导员工作职责,而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工作职责只是一个空壳,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职责不明确。高职院校设立辅导员比本科院校晚,以往在高职院校多以班主任来管理各班学生,一个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类似于中学班主任管理的模式,在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根据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规定下,各高职院校开始设立辅导员,转变学生管理的模式,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沿用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学生,而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不明确,大家都没有一个参考标准去管理学生,容易导致两者管理学生有冲突或者脱节的地方。第二,辅导员与所在系部行政办公室工作职责不明确。在笔者调查的高职院校中,大多辅导员在从事本职工作以外,还得从事大量系部行政办公室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大家也习惯了辅导员参与到行政事务中,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管理学生、教务、后勤的行政部门也习惯把工作直接交由辅导员去处理,实际上,这些事务分散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使辅导员不能专职做好学生工作,形成辅导员工作与系部行政工作不明确的局面。第三,众所周知,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个工作从理论上、从实践上都需要辅导员花大量的脑力劳动去完成,而我们看到的是辅导员整日奔波于学生管理、教务、后勤等行政部门,除了检查协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还得参加学生的所有校园文化活动,辅导员没有时间去思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连续、系统的工作,应该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学生主管部门来统筹安排,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的特点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而高职院校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手给辅导员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没有检查、没有评比,再加上这个工作不能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辅导员错误地认为这个工作做与不做一个样,这大大削弱了辅导员的工作意义。

(三)未形成健全的考核机制。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参差不齐。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新兴行业,对辅导员的管理考核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在招聘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并没有把辅导员考核机制的步伐跟上,没有科学的、完善的制度约束、管理辅导员,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年龄偏低、工作年限短的特点,且辅导员都是各个专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相关经验不足,这就导致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辅导员责任心强,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工作,而有的辅导员责任心不够、懒惰,不愿意投身于辅导员事业,在没有制度约束的前提下,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没区别。辅导员之间没有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事业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方向

要想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必须解决好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一)规划辅导员的发展路线。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要评职称,可以走两条路,一条是行政行列,一条是教师行列。在学院的相关规定年限下,辅导

员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忧心来自于认为从事辅导员的工作难评职称,得不到肯定,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而学院不能一刀切,把辅导员规划到行政或者教师行列中,让每位辅导员都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无论辅导员选择哪种路线,学校都应该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选拔的后备力量。

1.行政路线。如果辅导员在工作规划中认为自己较适合走行政路线,则可以选择这条路线。行政路线主要是: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前提下,适当兼职系部办公室、分团委的职务,做些学生入党入团、学生干部管理、系部日常工作等,如果在辅导员的精力和能力许可的情况下,辅导员还可以兼任学院学生处、学院团委等部分职务,从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为辅导员行政工作打开道路。辅导员工作适当年限后,可以提出申请评定行政系列职称,这将大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2.教师路线。如果辅导员在自己工作规划中认为自己较适合走教师路线,则可以选择这条路线。这类的辅导员除了辅导员本职工作外,将投身到教学事业上,兼职上课。辅导员上课在各高职院校都是颇具争议性的事情,在笔者的调查走访中发现,辅导员上课受争议主要是辅导员上专业课,课时太多,导致辅导员本职工作没有做到位。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对适合从事辅导员教师系列的同志,学院应该给予关怀,鼓励辅导员上课,但是笔者不提倡辅导员上专业课,有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毕业专业与所在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相类似,因此兼职上较多专业课程,但辅导员的身份不是专业教师,辅导员的主要任务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而非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辅导员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势与政策、就业辅导等课程,既满足了辅导员走教师系列的要求,又很好的区分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身份。在辅导员兼职教学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提出申请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同样会大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但无论辅导员选择哪种路线,学校都应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选拔的后备力量。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第3篇

摘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生成,被全体员工所共同接受的可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剖析校园文化的建设思路,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的建设路径并进行了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建设思路 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大学文化以及职业性两种特征,在教育引导、社会辐射、情感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建设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依然存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把握不准、缺乏院校特色等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在高职院校中的任职经验和感悟,对高职院校文化的建设路径提出个人观点,并寻求创新,以供讨论。

一、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需要围绕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和职业性特征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院校需给予足够重视

高职院校领导及学校各部门一般会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硬件建设,而校园文化建设则会投入较少。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和领导工作精力的分配、工作重心的侧重有关,更大的责任还在于院校领导找不到合适路径,无法从思想上欲与重视。实际上,院校尤其是院校领导一层的重视是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之路的动力和保障。

(二)融合企业文化,体现职业性和本校特色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显著特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共识,在人才培养上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将“职业性”素质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人格, 这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所在。例如以财经为主的高职院校,可和长期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订单培养的公司企业等单位增强沟通交流,了解到他们的企业文化、工作理念、需求,进而将这些工作理念在开展校园活动时融入进去,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文化方面的无缝对接。

(三)加强文化建设向环境的渗透

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在他的开学献辞中说到:“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校园文化环境中无论是物质文化环境还是精神文化环境,都处处渗透着教育的目的,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环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外在力量。

二、建设路径

在建设思路的指导下,笔者提出以下建设路径并寻求创新:

(一)精心设计彰显本校特色的校训、校徽、校歌。

校训、校徽、校歌是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校训最能反映一所高校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校徽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直接反映了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高职院校精心设计彰显自己特色的校训、校徽、校歌,会极大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自豪感,也会加深学生对学校的理解和融入。

(二)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牵头部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需要专门部门来负责开展。该部门需权责明确,并接受监督。

(三)自上至下引导,自下而上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专门部门要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目标,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过程中感受校园文化。应支持和鼓励学生组建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各类社团,并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开展各类课外活动中的作用。如开展技能节、文化节、艺术节等常规化系列课外活动;进行企业参观、短期实习,组织优秀企业宣讲会、介绍会和座谈会;组织青年志愿者行动、校外社区服务、文化科技“三下乡”等实践活动。

(四)加强校企长期合作与文化融通

对我国高职教育而言,要利用企业文化的浸润进行高职院校文化培养,将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具体做法是:首先思想上注重发展职业能力与建构职业精神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次,任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将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授课形式可以多采取实训、情景模拟方式;再次,通过课程开发,将区域、行业和企业文化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课程教学理解其内涵和意义;最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职教师职业能力和专业讲授能力,另外,聘请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授课任务,通过讲座、论坛方式对职业岗位相关问题进行专题教育、教学指导。

(五)构建具有高职文化特征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各个角落。校园环境按照空间标准分为:教室环境、寝室环境、就餐环境、景观环境和网络环境。其中,教室环境建设应注重班级特色,注重班风、教风、学风的在文化方面的和谐统一;寝室环境、就餐环境需要保持整洁卫生,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轻松自在;景观环境应注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职业精神追求。如校园内的各种纪念物、雕塑、宣传设施等应与职业信息紧密相关,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文化艺术景观;校园内的楼、教室、实训基地等可以用行业企业及人名命名;教学大楼、实训大楼、教室、实训室等,应该有职业说明、职业定位、职业风采、职业岗位要求、职业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资料等,使学生置身于职业生涯的仿真环境之中。

最后,网络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小觑的力量。目前,学生通过电脑、手机上网非常普遍。学校应该正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积极性,搭建学校班级网站、空间、微博等平台,使学生开展理性的网络活动,此外,学校还要担当监督者,引导学生不要过于沉溺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购物等,通过技术手段建构安全屏障,尽可能使学生远离网络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理论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30-03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并配套制定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力求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面对国际社会的挑战和国内发展的需要,推动高校的平稳发展及人才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终极发展目标是走专家化之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提高理论素养与综合能力,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经由专业化、职业化,最终走向专家化之路。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及理论素养要求

1.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教育部第24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种身份定位要求辅导员尽快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辅导员工作需要有学科专业的支撑,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其主干专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政治教育思想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要求辅导员队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和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三是掌握并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处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能力。

2.辅导员理论素养基本要求。理论素养是一名思想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辅导员理论素养是辅导员开展工作所应该掌握的理论基础与素质修养,良好的理论素养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理论素养是辅导员职业的理论修为,其包含的内容与辅导员专业化理论诉求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重合之处。一是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态度,精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并能够运用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既包括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相关知识,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保证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博专结合,具有广博知识储备的专业化工作队伍。三是较高的个人修为,包括修养、素质、道德、造诣等软实力。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具有较高感召力的工作,个人的修为和魅力对提升工作效果意义重大,加强个人修养锤炼是辅导员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必要性。①职业的发展诉求。职业发展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与高效运作,每一项职业都有从业人员的发展标准与提升要求,在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经历初级、中级、高级、专家(或者相应的等级)的发展提升之路。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也必然要走上这条道路。当前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认同度不强,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不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社会上对这一职业的了解不够,习惯笼统地用“管学生”来概括工作全貌,这样既具有片面性,又给该职业扣上了一顶不够正式的帽子,导致其职业认同和社会认同不高;二是在很多院校辅导员的入门门槛很低,在对专业教师的学历专业要求日趋严格的同时,辅导员的标准并没有适当提高,没有相关专业标准、不具备相关职业能力都可以进入这一行业,而且有些院校明确规定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专业教师可以转为辅导员岗位或其他教辅岗位,这又在无形中压低了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所以,作为一项职业,辅导员必须遵循职业的发展道路提高其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他们“干一行、精一行”的职业能力,不断在专业化的道路上总结、积累、探索、提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发展出一批辅导员专家,为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掌舵导向,推动其专业化、职业化以至专家化发展。②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需要。从平均情况来看,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就是因为这支队伍频繁地更换新鲜“血液”。一是表现在年岁稍大的辅导员因工作经验跟资历的积累,渐渐发展为党政领导,从而脱离辅导员队伍;二是辅导员转岗情况比较多,可以说辅导员岗是一个分流站,以这儿为源头,一部分流向专业教师岗,一部分流向行政人员岗。据不完全调查发现70%的辅导员忙于兼课,继续搞自己的专业研究;或转行从事机关行政工作。因而辅导员队伍不是很稳定,新旧更替比较频繁。这种频繁变动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持续性与系统性。走上专业化、职业化之路才能稳定队伍,留住优秀人才。③提高学生工作实效性的必由之路。辅导员是多面手,是复合型人才,他们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掌握广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灵活多变的多方面能力,而在现实的辅导员队伍中,很多人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工作起来捉襟见肘,工作效率不高。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之路建设,用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武装队伍,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做到在处理各项学生事务和教育工作时游刃有余,提高工作效率。

二、提升辅导员队伍理论素养的路径探索

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之路,要坚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执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关于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应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公民道德建设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理念的高度凝练,对各个层面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早在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就明确了辅导员队伍是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在高校的责任重大。但是其地位与其作用并不成正比,在不少院校辅导员的地位较低、待遇不高、发展机会不大,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发展前景不被看好。为此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制定了不少文件,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就是为了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认同,提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作为一种职业,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终极取向必然要走专家化之路,而专家化之路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道德建设三个角度为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发展保驾护航。在具有统领意义的国家建设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社会的一个职业,辅导员队伍能够顺利实现自我的超越与发展,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之路是建设和谐国家的必然之路。

在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基本属性的社会价值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无不折射出对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发展的指导意义。“自由、平等、公正”说明辅导员职业同其他职业一样,可以有自己的职业化发展之路,也可以走高、精、专之路;“法治”则是为其职业化、专家化发展之路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在个人道德行为建设层面,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这是对每个公民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要求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把爱岗敬业的精神发挥到每一个职业中。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同样要遵循这一价值趋向,要爱岗、敬业、奉献、提高,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凝练、升华,把这项工作做出特色、做成品牌,让这支队伍逐步走向专家化。

2.加强体制建设。第一,建立完善的选拔、培训体制。完善选拔程序,在选聘辅导员时要控制合理的专业和性别比例,筛选出对口的专业和适当的男女比例;选聘过程除了常规的笔试、面试考核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重要作用,重视学生的评判作用,让应聘者走进学生群体,到班级中去“试课”,通过开主题班会或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给应聘者打分,选择自己心仪的辅导员。第二,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培训达到如下目标:辅导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育人能力显著提高,作风修养持续提升,共同职业目标和价值追求进一步深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加强对新进辅导员的培训,设置合理全面的课程,帮助他们掌握所需基本知识,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辅导员面授机宜、交流经验;利用好国家、省级、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机构,加大相关理论的学习、交流与培训,持续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充分发挥辅导员研修基地的作用,定期鼓励辅导员在职学习或脱产进修,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以便更好地从事学生工作;组织各级别、大范围的征文评比活动,鼓励辅导员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第三,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调动辅导员学习的积极性,完善辅导员培训证书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辅导员在岗培训证书制度,规范培训记录。把培训情况和学习成效作为辅导员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和考核,督促辅导员不断提高理论储备和专业知识学习;经常组织各个级别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达到锻炼队伍、提高工作效率的双重目的;加大对辅导员的奖励力度,鼓励他们参加以学生工作为主题的论文比赛;在高级职称评聘时适当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倾斜。

3.鼓励辅导员队伍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培养。首先,加强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努力学习与学生工作有关的各种知识。夯实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基础,这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常识及其最新发展成果,积极更新知识结构,补充新鲜“血液”,更好地发挥学生领路人的作用;细化学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同时结合时展,积极学习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创业理论,为学生做好相关指导。第二,培养高情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概括讲,辅导员要具备“三心二情”。“三心”包括耐心、恒心和责任心。耐心是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个慢工细活,要有足够的耐心听学生倾诉,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地开导、教育学生;学生工作事务又是琐杂的,要有足够的耐心有条不紊地处理。恒心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保障,学生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持久战”或“攻坚战”,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与干劲,持之以恒地攻克一个个“堡垒”。责任心是辅导员的职业操守,辅导员工作对学生意义重大,从新生入学的教育引导、中期的规范管理直至最后的就业指导,都少不了辅导员角色作用的发挥,出色的辅导员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职业价值,并在岗位上积极践履这一操守,配合学校完成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任。

“二情”包括感情和热情。感情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感情的指向是工作和学生,只有对所从事的工作深怀感情,才能够全心地投入,全力地研究工作思路和方式,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得最完美;辅导员主要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运用好“感情”这一重量级砝码,以己心度彼心,通过以情感人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热情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是开展工作的助推器,只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才能融合耐心、恒心和责任心,把学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Z].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2006-07-23.

[4]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

http:///link?url=LeEm6edQYGyhkDeX_YWmau8jowQ0yczmLw-k4GIgzQ3xQ63rhPU0ty7skX-ABfKL-pLS6qsE7icVMr2n9I2WLa.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第5篇

Abstract: Only through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mploying compani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cultivat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which conform to requirements of operating posts. Xi’a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sisted on the way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made a lot of helpful exploration on pioneering cooperation ideas, innovating cooperation pattern,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by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mai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college and sorted out the ideas for futur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服务行业发展;师资队伍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development of services industry;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215-02

0引言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截至2005年,铁路行业院校已全部由行业管理转为地方管理,实行行业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铁路行业高职院校是铁路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突显人才的行业性与职业性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被发达国家称作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才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行业性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几年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在开拓合作思路、创新合作模式上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度逐步提高,我们对于校企合作工作的认识和思考也得到了深入。

1我院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6年,2005年由铁道部移交西安市人民政府管理。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校内实验实训场地61个,校外实训基地31个。本年度内,占地800亩、投资6.3亿 的新校区将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工建设。学院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陕西省职教学会理事长单位、陕西省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学院就业成绩喜人,被陕西省人事厅、教育厅分别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于2009年初牵头组建了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集团优势,加强校企合作。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校企合作开放办学。面向铁路建设和地方经济,建立健全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满足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

2我院为行业服务的主要渠道与规模

2.1 为行业服务的主要渠道学院充分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依托轨道交通职教集团的平台,为行业企业开展各种学历达标教育、短期培训和技术开发。主要有:①成人继续教育,主要承担各铁路局成人继续教育工作,西安市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培训工作。②新员工岗前培训,主要承担西安铁路局、西安地铁公司新员工岗前培训工作。③“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我院与西安铁路局签订协议,共同成立机构,具体负责对在西安铁路局劳动力调剂站待岗的复退军人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培训。④弱势群体培训,为西安铁路局困难家庭家属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再就业。⑤订单培养,按照企业要求,定向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⑥产学合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2.2 为企业、行业、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规模和人数

2.2.1 培训情况自2005年移交地方管理以来,在西安市政府、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学院充分发挥了铁路培训基地的专业优势,在为铁路企业培训员工的同时,积极为西安市经济建设服务,从2006年9月―2010年5月,三年间累计培训政府员工、企业在职员工、企业员工岗前培训人数合计近1万人次。

2.2.2 订单培养情况近几年,企业一直在我院预定毕业生,安排订单培养。订单委培的单位有:北京铁路局、上海铁路局、郑州铁路局、西安铁路局、兰州铁路局、太原铁路局、武汉铁路局、南昌铁路局、南宁铁路局、深圳地铁、广州地铁、成都地铁、西安地铁、神朔铁路公司、西延铁路公司等28家单位。我院与用人单位共同拟定培训计划,并根据委培单位的特点和学生就业岗位性质,对原教学方案进行调整,确定培训内容,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职业性,这种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订单培训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2008届毕业生2611人,订单培养数量为538人,占20.6%。2009届毕业生2352人,订单培养数量为1136人,占48.2%。2010届毕业生3298人,订单培养数量为1638人,49.6%。近三年共为企业开设订单班116个。

2.2.3 校企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我院承担的铁道部科研攻关项目《TJD2型电动车辆减速器》性能好、精度高,已经在新乡南站、唐山北站、洛阳东站等铁路编组站投入使用,国家科技部等 5 部委颁发了新产品证书;我院与西安康坦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合作为铁路行业开发的科研项目《TXMD 型电力机车斩波电源》、《内燃机车柴油机防飞车装置》、《机车设备状态检测诊断系统》、《机务设备数据采集与通讯系统》等10多个项目已经通过企业鉴定,投入使用。我院运输系今年5月份刚刚承接了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的横向课题《黄陵矿业集团铁路专业线运输组织优化研究》,拓展了为地方铁路服务的新渠道。

3为行业、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几点做法

3.1 领导重视,严格管理学院领导对培训和订单培养工作高度重视,直接参与开班典礼、教学检查、学员座谈会、结业典礼等工作。在办班过程中,落实培训的“四优先”倾斜政策,即只要是培训或订单培养班工作需要,学校优先选派骨干教师,优先使用教学设备,优先安排食宿,优先使用车辆。

3.2 确保培训和教学质量学院始终把“培训、教学质量”作为服务企业的生命线,围绕“不断提高质量”这个中心,以“合乎时展、合乎现场要求、合乎岗位需求”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收到了较好成效。具体为:培训内容求实,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场,弥补培训教材相对滞后、教师知识老化等不足,我们在教学任务量大的情况下,每学期选派骨干教师下现场,在多个铁路单位调研,尤其是到西安铁路局、西安地铁公司学习铁路、地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提高教师培训授课的水平。学院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聘请企业人士为专业指导委员,让这些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使得教学计划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的学生也更具竞争力。在与企业的不断交流中,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求新,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教学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提高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受到学员及学生的好评。教师队伍稳定合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我院在师资配备上坚持“数量适宜、专兼结合、内外互补”的原则。一是送培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提高培训教师的学历层次;二是通过铁路站段调研、参加铁路专业会议或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三是从企业调入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我院任教。

3.3 提高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质量。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贯彻“一切为了学员”的宗旨,采取温馨服务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抓好学员(学生)管理工作。一是不断优化班主任工作。培训班班主任是学校的形象代表,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担负着服务与管理的双重责任。在选聘时,我们优先考虑思想作风好、管理能力强的教师(或辅导员)担任班主任。通过近几年的摸索,不断优化班主任工作细则。在每期培训班座谈会上,班主任工作均得到学员及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二是加强培训过程的动态管理。为加强培训过程的动态管理,我们一方面在每期培训班开学典礼上明确相关制度和课堂要求,从制度上进行约束,促使他们坐下来,听进去;二是通过班主任跟班听课,时刻督促学员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三是将学员的考勤与考试成绩相互结合起来,使学员有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多方面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3.4 制度创新,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工为企业、行业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对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重奖。学院每年拿出几十万元奖励教科研成果,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成果,2008年度奖励40余万元,2009年度奖励60余万元。

4为行业、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考

4.1 与企业结合、为企业服务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主动适应、主动服务”是我院的办学方针,只有不断加大为轨道交通企业、西安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学院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只有积极争取西安市、铁道部、铁路局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依靠轨道交通行业,才能将人才培养工作做好,使学校可持续发展。

4.2 质量是学院培训、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学院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紧贴生产实际,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抓好质量监督,全方位加强管理。要看到培训不仅是为了企业服务、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学院各专业的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学院进行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提供支持,近年来我院在实训室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就是看到了这一点。

4.3 要加强学院和相关铁路局、地方铁路公司、各级政府、企业的各项交流在为政府、企业、地方服务的同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各系部积极安排老师参加国家各级各类培训工作,深入企业调研学习。通过双向交流,加深合作双方感情,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4.4 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校企合作使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了解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在教学中遵循生产实际,使学有所用、学有所需。同时,教师也通过校企合作,寻找、选定科研课题,并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一起进行研究和探讨。实践证明,从企业实践得来的课题,切合生产实际,容易引起院校和企业领导的重视,容易获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容易获得研究成果。

多年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学院的发展离不开铁道行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及政府的支持,学院只有密切与轨道交通企业的合作,才能提高学院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才能为轨道交通企业培养出合格有用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只有继续贯彻“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的办学理念,继续贯彻主动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发展,主动为轨道交通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方针,坚持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模式,不断为职教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使校企合作的路子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李永锋.我院与联想集团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17-118.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第6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教育;德育队伍;德育环境;德育工作新思路;德育评估体系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其中,在教育方面,党的十强调: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要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简单的几个字:立德树人,却深刻揭示了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描绘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并引领了教育工作的全局。

多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学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老师喊得声嘶力竭,学生却思想消极,不求上进;缺乏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缺乏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最后落得学生能力羼弱、思想贫瘠、人格幼稚等。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几方面:首先是德育工作框架混乱不清,或虽有架子,无法在实践中产生实际效果。其次是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或有些领导和老师只停留在嘴上,没有真正下功夫。再者.全员德育成为一纸空文。开展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是德育老师和班主任;组织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处室管理人员。很少有主动关心德育活动的其他教师。最后,德育工作方法陈旧,没有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感,拉远了德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德,乃树立德业的意思,为大上,最好、最优秀的意思。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管子・权修》中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是指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的意思。党的十这个纲领性文件高屋建瓴地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对于教育发展的论述,让我觉得,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从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这个“老大难”问题好像很清晰地摆在我们的眼前,德育工作的思路也豁然开朗了,因为,党的十把我们一直困惑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框架勾勒出来了。好好地领会党的十精神,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

一、立德树人,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队伍。

职业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机构,无非是学校领导――学生科(校团委)――班主任一条线的管理,直接而单纯,虽说分工清楚,但其工作效果却不敢恭维,因为这种管理体系严重挫伤了其他老师、特别是上德育课的老师的积极性,排斥了他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参与和管理,也包括其他教育部门,也好像是跟学生的德育严重分离,教学是教学,德育是德育。学生管理变成完全是学生科、校团委、班主任的工作,其他部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老师上班见人,下班溜走。德育工作被偏移成行为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心力交瘁,捉襟见肘。

党的十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此引领教育工作大局,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传统的德育工作体系怎么能达到这个大纲的要求呢?2011年6月20日广东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意见强调,职业学校德育应大力加强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职业学校要把班主任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议事日程,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身心健康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每个班级必须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加强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启动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养工程,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的名班主任。重视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推动班主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尊重班主任的劳动,班主任工作要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将班主任工作成绩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必要条件,教师高级岗位聘用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职业学校工作表现突出的班主任可推荐为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对象。

本人认为,职业学校德育现状首要任务,是理顺德育工作机构,特别是德育课老师在学校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地位,让德育课老师参与班主任、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德育工作更科学化,更专业化。从专业角度上来说,德育课老师最适合从事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因为他们才有足够完整、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去从事学生的德育工作,他们才懂得从道德、品德、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等角度去教育学生。但是,往往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把德育老师冷藏起来了,或者边缘化,他们只是负责上德育课,而所谓的相关部门负责德育管理,这就是最大的浪费,很不合理的管理体制。

二、立德树人,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现在在各学校的校园里,并不是已经有很多的德育工作环境,而是极其缺乏,甚至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所以,学生老觉得一进校园,跟进去一个普通单位一样,没有什么感觉,没有多少的校园气氛。

解读十精神,我建议学校在最显眼的地方,竖起一个巨大的“德”字,并且把它当成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据点,营造浓郁的品德教育的气氛,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历来中国都很重视“德”,把立德当成是“大上”之举,当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立德,完全可以形神兼备,靠形来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渲染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校园,一看到巨型的、凸显的、醒目的“德”字,立刻就像有个无形的标准在约束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立德,就是树立起巨大的“德”字,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我相信,这个巨大的“德”字,很多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成为校园的一大景点。

印象中看过一间大学的图片,一进校园后要经过三重门:第一重是求知之门,第二重是拼搏之门,第三重是成功之门。经过这三重门,让人感觉到,飘浮的心、躁动的心、厌学的心立刻被挡之门外,学生的心瞬间静下来,摆脱世间的尘嚣,丢掉不安分的想法,心静如水,回到学校认真读书。一个小小的三重门,胜似老师天天声嘶力竭的说教,好过图书馆满馆的图书,美过满园的花草。关键是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表达,是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感化,特别是细节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去学会约束自己,学会自己去理解读书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由这些不起眼的、又能沁人心脾的文化小站所构成。

解读十精神,其次我建议学校认真建设德育阵地,把德育阵地当成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德育阵地包括: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等等。学校德育阵地,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只要你用心,出除了传统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之外,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德育工作者去开发和努力的地方。偌大一个校园,可以说到处都是德育基地。以前我们校园没有读报栏,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觉得学校好像缺少什么,好像没有多少文化的氛围,校园只是三点一线,学生不好管,跟学校关系对立,思想散漫。后来学校在校园显眼的地方开辟了一个读报栏,校园里的校风、教风、学风都好像有了好转和提高。

我们学校最近建立了一个“心理健康园地”,被学生称为校园的“心灵鸡汤”。主要强化“自觉重行规,努力促学习”的意识,着力健全学生的健康心理,并加强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成为学生可信任的基地,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心灵抚摸,学生亲切地称这管的熊老师为:熊姐姐。

华南师范大学校园里有一个二十年前留下来的宣传园地:校园动态,她伫立在校园最中心的地方,只是一个小小的宣传版报,是由学校记者站的记者每天采访到的新闻提供稿件的,揭起“揭丑赞美,抑恶扬善”之旗,专门报道校园里的各种事情,评论校园的各种现象,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宣传堡垒,受到师生的欢迎。不可否认,她的出现,对校园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也专门派了一个党委宣传部的老师,专职对“校园动态”进行管理。二十年过去了,“校园动态”越搞越出色,发挥了重要的德育功能。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一方面,栽种花草苗木,设置人文景点等,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前我校的花草树木的保护工作、植花。

三、立德树人,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十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并对其中的重要环节作了重要指示,明确提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出路,在于拓展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打破德育教育工作的僵局。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首先要做到:新时期的德育,应该把:“让学生全面成长”做为出发点。教育要培养全面的人,是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接班人,讲究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建设者,讲究建设祖国本领的获取。因此,让学生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而学校提供全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前瞻性和启迪性。

学生成长要讲究“品质”,既是教育的理想所系,也是教育的追求所需。只有当学生的成长有“品质”的内涵,有“品格”的深度,有“品位”的高尚,学校的存在意义,就会不仅显示“物化”的先进,而且有“优化”的神韵。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其次要做到:德育工作不再虚化。提及学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是必须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拓展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

新思路要求校长亲力亲为抓德育,校长是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更重要的是,要以校长的管理思想、管理作风、人格魅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统领。同时,学校遵循不同特点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道德形成的规律,积极支持和鼓励学校各层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全员德育的新格局,并加强和提高德育老师的地位,激发德育老师的的工作激情,形成以德育工作小组为载体,以一线班主任为主力,以德育老师为专业指导的格局。重视学生的德育表现,把学生道德行为纳入学期学生全面素质考核中。

教育就是通过课程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没有必要把教育解读得那么高深,教育原本就不复杂。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知识本位的教育,实施的是对学生的严管控制,依据的是标准答案,奉行的是灌输和强化训练,追求的是分数至上,培养的是听话的孩子,这往往剥夺了学生体验,探究的权利。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再者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主要途径之一。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态度”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这是因为学校中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

我们常说: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课堂的问题,这是肯定的,但是教育的问题必须回到课堂上才能解决。课堂是教育的基本形式,要回到尊重学生的天性和权益上,回到从学情出发的认知规律上,回到兴趣和需要上,回到体验和动手上,回到生活和情感上。虽然,学校和教师在主观上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由于在管理上缺乏两者沟通的有效机制,学科教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顾及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而班主任又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将德育真正贯彻到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当一切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命和情感发生关联时,教育便立马活起来了,仿佛鱼游大海、鸟飞山林。当一切的课堂开始交还给学生时,教育便随机发生质变,也便能完成知识与情感、能力、智慧的对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立足课堂的同时,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要让我们的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提高道德教育水平的生长点,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成为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大有作为的阵地和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评价体系

首先的,适应专业教学管理特点,纵向构建职责分明,运作高效的德育工作三级管理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体系。

职业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在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普遍抛弃了普通学校横向管理的“年级组制”,转而实施以纵向管理为特点的“专业部制”,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必须是与之适应的“校级、专业部级、班级”三级德育工作体系。在三级德育工作体系中,理顺三者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方能高效运转。学校三级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如下:

校级: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领导,德育工作小组主持日常工作,学生科、团委、学生会、保卫科、德育教研组等协助),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工作的全局性、宏观性。着重在于对专业部德育工作的指导、督查、考评,主要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制度的建立,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德育模式、德育目标的确定,重大德育活动的策划,专业部落实计划的督查,德育工作队伍的校本培训,德育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的示范和推广等八件大事。

专业部级:专业部德育工作小组(在专业部部长主持下,班主任、团总支、学生分会、德育课教师等协助),负责本专业部的德育工作,注重德育工作的专业针对性,在学校德育计划指导下制定符合专业部特点的实施方案,结合本专业部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班级:教学班德育工作小组,(由班主任主持,科任教师参与,班委会、团支部、学习小组协助),负责本班的德育工作,组织本班德育活动的开展,从微观层面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突出职教特色,结合德育工作的评估体系,充实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有重大区别,能否抓住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无特色,有无绩效的主要原因。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特点之一是应把专业意识,专业兴趣,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在职校生“学业、爱业、就业、择业、创业、乐业”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做到生活有榜样,奋斗有目标,学习有动力。把对专业的认识,专业前途展望,专业兴趣的培养纳入德育工作计划中,抓住学校德育工作和专业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途,了解其市场需求,工资待遇,了解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剖析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设计。把德育工作和专业意识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美好的未来展现在职校生前。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职业学校老师却丢掉了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像教育小学生一样,用中小学的评估体系来代替职业学校的评估体系。有一间职业学校,其德育工作的评估体系中有这么一段话:师生仪表、着装符合指标要求(着装符合身份特点,朴素大方,无化妆,戴手饰,染指甲现象和怪异打扮)。不少学校要求学生,不能化妆,不能空高跟鞋,头发男生不能过耳,女生头发不能过肩,不少职业学校,连毕业班的同学都要求每天都要空校服。结果,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在学校顺利毕业,却不能在社会学校毕业,一出去社会就水土不服,觉得不会说话,不会做事,不懂得跟人交往,生活上一塌糊涂,甚至有些同学,出去工作后几年都还不能适应下来。试问: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只会穿校服,牛仔裤,不会穿职业装、正装;只会留短发,不会梳披肩发,不会化妆,不会打扮,不会戴饰品----这能算得上是职业人吗?简直是没出过家门的孩子,没有断奶的婴儿,没有审美观的庸人,学校变成了是个走不出去的象牙塔。职业学校跟普通学校有一个最明显的不同:一脚在学校,还有另外一只脚已经踏进了社会,不要把社会这一大块忽略了!应该在德育评估体系上与社会接轨,而不是远离社会,脱离现实。特别是毕业班,学校应该在德育评估体系中加重职业素质的内涵,让学生的校园里就能学到职业的道德和规范,知道社会人的评估内容,已便尽快融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流失 职业化 稳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79-02

辅导员不仅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拥有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提高高校党建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在2006年,教育部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文件,并在文件中对高校辅导员的配比、待遇、职业生涯规划等有了明确的说明。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失现象依然严重,“两极分化”日趋突显,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以年轻教师和年老教师为主,中年教师为辅。据统计,高校辅导员一般任职时间在2~5年。辅导员队伍的流失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利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提高,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及职业化建设。找到辅导员队伍流失的根本原因,采取措施缓解并最终解决辅导员流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 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失现象分析

自1953年,清华大学首次提出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逐步突显,并发展成为一支具有较强政治素养的专业化队伍。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日益加强,但辅导员队伍工作强度大、职业生涯发展不明、个人成就感低等问题造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失严重。

1.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身份”加大了辅导员工作强度

为了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三种角色: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心理健康的辅导者,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思想政治引导是辅导员工作的主线,学习生活指导是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其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提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目前诸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配备比均远远超过了这一比例。一名辅导员至少面对200名学生,并对这些实际情况进行真实需要的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职业生涯引导等等,仅仅这几项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并引导当代大学生,辅导员们需要随时随地加强自身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关于辅导员的管理实行的是学校与院系的“双重管理”,高校辅导员需要同时接受学生工作处和学院的直接领导,成为各项学生工作的具体实施者。高校办学理念一直为“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很多人就此认为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与辅导员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于是,高校辅导员也成为学校部分行政管理工作的最终落实者。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的引导已使辅导员们忙碌不堪,辅导员工作的无边界性加之纷繁复杂的日常性事务,无形中造就了高校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黑”的局面,工作强度之大无法想象。

2.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缺失,职业生涯发展不明

辅导员队伍的高学历化及知识层次的提高,使辅导员队伍本身对职业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在自身的职业生涯中,达到自我对物质利益、地位、成就感、愿望等多方面需求的满足。高校专业教学老师通过讲课、测试等形式体验上课的效果,当学生了解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成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时,任课老师的工作绩效及工作成就感便得以体现。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问题,而这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无法用标准去量化,短期内无法看到任何成效,使绝大部分辅导员在心理上形成了“干好干坏或干与不干”都一样的想法。加之当代高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感恩意识逐步淡化等也使辅导员在繁忙的工作中难以得到对自身的肯定,加大了辅导员对自身价值及职业成就感的困惑。

2006年7月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文件中明确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方向主要有两点:(1)努力工作,积累基础管理工作经验,争取成功转型到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中;(2)通过专业知识的发展及积累,走专业职称晋升道路。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事务的繁杂,工作性质的无边界,使绝大部分辅导员根本无暇顾及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扩充,特别对于理工科出身的辅导员而言,发文章评职称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工作基础之上,职称之路显得难上加难。因此,对于第二条职业化道路而言,更为普遍的是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或学历层次的提高,充实到教学队伍中去。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应聘高校辅导员岗位,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呈现高学历化的趋势,这种转型也相对呈上升趋势。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转型,都使辅导员职业呈现出过渡性的特点,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流失。

3.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职业动机不纯

第一,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的繁杂,工作上时间和空间的无边界,工作性质界定的模糊,辅导员往往从思想政治的引导者沦为学生的“高级保姆”,凡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与辅导员挂钩,加之周围同事或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知度不高,认为辅导员是因为无能力教学而从事辅导员工作等,进一步造成了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认同感的降低。

第二,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高学历化,进入高校难度的加大,使较多高学历层次的人也充实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仅仅将辅导员作为进入高校的一个跳板,在进校之后,开始寻求脱离辅导员岗位的路子,并最终成功转型成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或专业教学老师。这种职业动机的不纯也成为辅导员流失严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 高校辅导员流失的对策探讨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岗位之一,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近几年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严重流失,伴随而来的便是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无经验化等,这些都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面对辅导员的流失问题,我们应从制度、职业道路、待遇、工作强度等方面入手,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逐步减少辅导员的流失。

1.界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

目前,高校辅导员同时接受来自学校和院系的直接领导,辅导员成了学生工作和学校行政工作的最终落实者与实施者,无形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如若能够明确界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任务,减轻辅导员从事日常事物性工作的时间,一方面能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促使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更全面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

2.搭建好辅导员职业生涯平台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既可以走教师晋升的路线,也可以走管理干部晋升的路线。但是,还没有出全针对辅导员职业的评定晋升体系,如果能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所带学生数,在心理辅导、思想教育、职业引导等方面制订类似专业教师的等级评价体系,并提高辅导员等级给予相应的物质待遇,形成一套属于辅导员队伍晋升的专业化路线,就能提高辅导员的地位,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成就感,稳定辅导员队伍建设。

3.制定严格的选人、进人制度

目前,高校年轻的辅导员多把辅导员作为进入高校的一个跳板,进入高校后,一两年内立马转型成为专任教学老师或管理干部行列。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高校制定相应的进入制度,严把进人关,从源头杜绝辅导员队伍流失问题。

高校辅导员的流失现象由多方因素造就,解决此问题,需从制度、待遇、职业生涯发展、地位等多方面出发,提高辅导员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才能从根本上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第8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要求,建筑工程学院将“校企合作、德育渗透”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努力开创具有行业职教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在深入分析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显著特点的基础上,明确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落实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健全工作管理制度、共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立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长效机制。

1整合校企育人资源,多角度构建共同育人新思路

学校与企业合作,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责任,缔结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组建学校班主任和企业辅导员两支育人队伍,明确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权责。

将学校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岗位实践交替进行,围绕学生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搭建学生“素质、知识、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构建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长效机制。

结合混合所有制工作实际,制定学生管理考核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先后出台了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细则,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发展方向和职业道路等内容。

逐步建立了“校企顶层设计建制度,积分管理贯终身,两重身份考核,两支队伍育人”的多角度共同育人新思路。

2创新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共育新机制

2.1企业文化融入,创新思想教育内容

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导入企业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的思路。利用假期时间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工作实务、职业能力培养等,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

2.2课程引领,创新思想教育形式

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素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项目导向设置了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按照学生成才的需求,采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紧盯行业最新技术,搭建各专业“产教融合” 的创新创业平台。

2.3积分导向,创新学生管理手段

把企业先进的“积分制”管理方式引入到教管理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在实施过程中,与教育管理人员的奖励相挂钩。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将积分进行记载,每月对积分高前三名进行奖励,积分排在前面的同学作为评优评先、奖助学金、推优的依据。

2.4细节制度化,确保教育发力精准

学生管理人员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坚持“教学区、寝室区、活动区”三查,认真填写日报、周报、月报表格,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建立学生谈话制度和家访制度,班主任对学生实现了精准教育与服务。

3营造职业文化氛围,校企协同育新人

作为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在培养学生技能之外培养他们的匠人精神,为学生可持续发展铺路。为此,我们以职业文化构建为载体,铸就学生的匠人魂魄,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

3.1精心策划,夯实职业道德教育

围绕行业特点策划职业精神教育活动,分列学生纪律观念、诚信品质、道德情操、法制意识、文明修养、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专题。每月一个主题,一个启动仪式,逐步树立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3.2贴近行业,铸就建筑“匠人”精神

结合行业特色,把建筑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定期邀请企业高管、优秀员工、拜师仪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校企文化。结合人才需求,通过《职业素养课程》,注重把“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的工匠精神贯穿到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建筑精神,坚定职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