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29 01:03:47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第1篇

一、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

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

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矗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第2篇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二、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

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

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

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中共*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五)寒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

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

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矗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第3篇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更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坚持发展这个主题;全面发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二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三是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四是“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今年我市被中央确定为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我们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圆满完成中央交给的试点任务。根据市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注重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为努力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第4篇

活动”的通知

局属各支部:

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坚持“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为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局的实际,局党委决定在全局范围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和最新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和凝练升华,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当前,我局正处在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我局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上,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的“创新、负责、求实、献身现代水利”的水利行业精神,弘扬“艰苦奋斗、敬业奉献、服务灌区、发展自己”的长葫精神,加强我局的思想道德建设,打牢全局职工为长葫水利事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活动

宣传教育活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八荣八耻”为主线,大力宣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长葫之声》、长葫网站、长葫局域网、黑板报、职工大会、政治学习会、讨论会、党的组织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各单位具体举措和成效。营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厚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局职工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活动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实际行动,要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对照“八荣八耻”查找自身的不足,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鼓励职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教育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实践,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成为干部职工的行为标准和自觉行动。要把集中性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在常抓不懈中扎实推进,使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人人身体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

四、逐步形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激励机制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形成机制。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要把加强教育与健全机制结合起来,用制度措施褒扬和激励先进,用制度引导和规范职工的社会道德生活,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我局的管理制度、职工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各项管理制度中,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职工守则,使我局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职工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一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切道德实践活动,一切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符合“八荣八耻”的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我局工作和生活的各方面,贯穿职工道德建设的全过程。

五、切实加强宣传教育活动的领导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各党支部要把宣传教育活动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摆上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当作大事来抓。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与创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联系我局的实际,联系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具体事情抓起,着力解决本单位存在的职工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发扬求真务实精神,针对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群众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改进创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把宣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促进我局改革发展,构建和谐单位的强大精神力量。

各支部宣传教育的情况,请及时报局党办和宣传办。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第5篇

关键词:理性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 价值理性

新世纪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从中央不断出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政策,到各高校在学生管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不懈努力,锐意改进,都取得相当的成效。然而,该教育仍不尽如人意,仍显实效不足,也是社会和学界重要共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找到新的着力点和方式方法,拓展着力空间,切实增进实效。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内在欲望是历史发展的原发性动力;也如,经济发展以不断增进经济消费者内需为最可靠和最持久的动力之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我们可以从增进大学生精神“内需”上做文章。培养大学生理性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精神的“内需”,催生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从而切实持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 理性精神的实质

理性精神的实质是一个历史性命题,古希腊、启蒙运动、近性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理性观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古希腊哲人认为,“理性”就体现在“科学”之中,科学即“求知”精神、“理论”的理性、“对象化主体性”的思想方式等之中, 同时古希腊人认为只有理性能保证人之为人的属性――自由,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总之古希腊理性是“主、客“二分,追求科学与人的自由的。启蒙运动之初,理性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人生的意义及其认知世界提供一种手段,这是一种“普遍理性”,即它既包含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正义、真理、进步、理想等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概念,又包含对自然科学的赞赏与肯定。然而到了近代以后,理性本身逐渐被片面化为自然科学,并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实证理性”及“工具理性”。它强调理性地选择采用一切最有效达到目的的手段,注重功用、利益、效率、成功,而完全忽略了理性对于人生意义与人自身完美的价值关怀即“价值理性”,这成为“理性”负面效应的根源(实际上,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性”及“理性”的批判与否定主要就是抓住这一点,但后现代思潮又不考虑“理性”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本体论与方法论意义,无视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进步)。马克思主义理性观在批判了近性主义所具有的狭隘性、片面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历史的、辩证的理性观,认为理性精神的实质是追求真理、实现价值的统一,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善于反思,崇尚怀疑和批判,积极进取,不断变革,坚信科学能引领人类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是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从理性精神实质的演变来看我们不难总结出,理性精神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崇尚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即用自己的思维官能认识和追求真善美,这是理性强调人的自由属性的必然逻辑结果。二是崇尚科学可靠的认知精神,即能合乎事实、合乎逻辑地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现状及其与真善美的距离,这是理性强调人要追求真善美的必然逻辑结果。三是崇尚科学人本的实践精神,即按照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为实现真善美去努力,这是理性最终强调人的价值活动的必然逻辑结果。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科学可靠的认知精神,科学人本的实践精神,这三方面的理性精神合为一体,又可概括为,独立自主的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以科学理性为手段的认知和实践精神,甚至笔者在此更简明地讲,理性精神也就是自主的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二、理性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内生动力

实际上,这种自主的追求真善美的理性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不仅如此,它还是对其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讲最具内生推动和辐射贯穿作用的内容。学界和中央有关文件的规定,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其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先导,民族精神教育是基础,公民道德教育是重点,素质教育是核心。

自主的追求真善美,培养崇尚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不要被动接受教育灌输认知,不要屈服于外在权威的强制性影响,不要为了功利和媚俗贬低自己的人格,而是要培养大学生自身健全的人格尊严,培养大学生自由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愉悦感,培养学生敢于并乐于待人处事,独挡一面的勇气和信心。总之,就是要动用一切手段培养学生坚定执着的用自己的思维官能认识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气质。这样,一个追求自主自由的理性人会把把个人的自由看作是法治社会中每个人的权利,他把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公共生活的价值实现、伦理生活的准则看作是在社群中自我确定的,而不是由外在力量强制和一致化的。自由意味着对个人生活的价值关联和公共生活伦理性的治理和关照,因此,自由自主对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人而言意味着承担责任和义务,并进而形成道德自律。因此,培养这种自主精神,就会直接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自由和谐的价值观;就会直接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进取品质;就会直接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道德品质和道德自律精神;也会直接有助于基于追求自由自主基础上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自主精神培养是其他精神品质培养的基础和强大动力。

自主的追求真善美,培养崇尚科学可靠的认知精神,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不是以情绪、面子、直观、臆想等非理性特质来作为认识和判断事物的可靠方法;不是以闭门造车、道听途说、舆论传言、经验教条等来作为认识和判断事物可靠的途径,而是要培养大学生以逻辑思维规则和科学理论作为认知的可靠方法,是要培养大学生尊重事实、科学实证、敢于怀疑作为认知的可靠途径。总之,就是要动用一切手段方法培养大学生自觉坚定地采用科学可靠的方式方法认知一切事物的精神意志。这样,一个追求科学可靠的认知精神的人会把科学和可靠作为认知领域里每个人的价值准则,他把自己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度、人类认知活动的价值实现、科学活动中的程序规范看作是人类认知活动中渐进而又必然形成的,而不是万能的上帝带来的强制和附加。科学求真意味着个人发展的条件关联和人类生活的物质评价和发展评估。因此,培养这种科学可靠地认知精神,就会直接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直接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证分析、开放创新的科学精神;直接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共享的团队意识,也会直接有助于基于追求科学可靠基础上的科学心理素质的提高。科学可靠地认知精神的培养是人自身能动能力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的强大动力。

自主的追求真善美,培养崇尚科学人本的实践精神,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不是以感觉、迷信、权威、教条、甚至是经验等作为实践活动的可靠依据,也不是要以纯粹高效、高能、物质利益的增加作为评价实践活动的唯一标准,而是要以客观事实、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科学规划和规范作为实践活动的可靠保证,又是要以人生意义、社会伦理、社会和谐作为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总之,就是要动用一切手段方法培养大学生毫不含糊的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精神理念。这样,一个在实践中坚持科学与人本价值统一的人会把它作为实践领域所有人的行动理念,他把科学的实践精神、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实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看作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转化所必须的,而不是当做对人类未来发展可有可无的东西。科学人本意味着个人发展的条件空间和人类生活的质量评价和发展指向。因此,培养这种科学人本的实践精神,会直接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有助于培养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勤奋高效的行动品质;直接有助于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发展、爱好和平的价值取向;直接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善、守法尊德、热爱祖国的道德品质;也会直接有助于基于追求科学与人本价值基础上的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其他精神品质培养的基础和强大动力。

进一步,培养大学生丰富的理性精神,就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发挥主体精神,自觉能动的用科学辩证的理性态度和思维方式,去对待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自主自觉地接受作为可靠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坚守;同样,富于理性精神的大学生,能极大的发挥主体精神,用科学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和思维方式,去了解和分析中国近代革命史,从而使学生自主自觉地认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实践中加以坚持,当然富于理性精神的学生也会理性辩证的对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得与失,会以独立自主、科学辩证的理性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坚持改进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样,富于理性精神的大学生,身处追求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人生价值满足空间得到空前拓展的社会,也更容易自主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更高层次道德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三、理性精神是推动人自由全面充分发展的基本方式和持久动力

实际上,这种“理性精神”已成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人习得理想人性,获得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基本方式,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理性精神水平却是千差万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使大学生获得自由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结合上面总体上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理性精神的培养,能够直接促进人的充分发展,首先,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认识能动力量的增强。它极大的培育了人求真的科学精神,训练了人的抽象的逻辑思维,推动了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减少了人的依赖性,增强了其独立性,促使人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理智判断与自主选择的理性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其次,促进人的社会属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的现代化,推动了人的交往关系的扩大和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根本改变了传统社会单一的家族式、地缘式交往关系的局限性,推动着人由“封闭的人”向“开放的人”,由“单一的人”向“丰富的人”发展。丰富的交往关系促使人们突破狭隘的、注重自发的情感体验的伦理性思维方式,在客观、广泛的社会联系的基础上拓展了自我的思维空间,形成了自觉、开放、理性的思维习惯。所以在科学、理性、求真的思维方式之下,人们能够客观、理性地处理自我与外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适当调节自我内部的各种关系,恰当的把握发展的方向,设置发展的目标,获得科学、有效的发展

总之,培养大学生富于理性精神,进而就能有效的从其自身内心所需,生发出对正确的思想观念、优良的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素养的渴望与追求。这种自主自觉而坚定地追求就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巨大的“内需”动力。这一动力还会迅速沿着科学与人文的价值轨道,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树立当下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动力也将必然推动大学生自身向着自由全面且充分的方向上发展。这一动力一旦形成,它本身和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功效乃至于它对于人的发展作用都将将绵延不绝、愈久弥坚。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能切实抓住理性精神这个培养着力点,切实提高它的水平,那它必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强烈的内生推动和辐射贯穿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实效持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文贤.论理性精神的提升对当展的双重效应 求实[J] 北京2008. 11

[2]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郑百灵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八荣八耻”为主线,大力宣传胡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大力弘扬以维护国家利益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局的实际工作中,积极引导广大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为实现我局“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构建“一强三优”现代化供电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目的意义

体现了中华民族激进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实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于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认真学习贯彻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和大力建议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进一步加强我局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及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基本内涵和要求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需引导广大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全面理解和把握“八荣八耻”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主义。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观念,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无穷力量。

㈡“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叛人民为耻”民为邦本。每一位公民既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又是劳动者和服务者;既享受他人的服务和劳动成果,又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劳动成果。主人翁的地位要求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服务他人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所在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要牢固树立人民的观念,时刻牢记和躬行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把对人民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融化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

㈢“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源泉。首先必定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世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所带动的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充溢生机和活力的民族。国越是向前发展,越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广为传达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光荣。也是公民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求每一个公民要坚持勤奋学习,英勇劳动,扎实工作,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多做贡献。

㈤“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团结互助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团结互助。同心同德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不同意见面前,要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困难面前,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荣誉面前,要相互谦让,人为先;呈现了失误和挫折,要勇于内省,敢于承当。要提倡急他人所需,帮他人所难的团结互助精神,人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处处尊重和爱护他人,促进社会安定和事业发展。

㈥“以老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也必需借助道德的力量来引导。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摩擦,降低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降低社会运行本钱。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构建和谐社会,个人需要诚信,集体、社会需要诚信,国家更需要诚信。只有人人讲诚信,取信于他人,给他人以信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干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㈦“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法治和责任理念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遵纪守法是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还要树立意识和纪律观念,严格遵守和党纪。要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和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㈧“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正如胡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难以兴旺发达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民族的激进美德,艰苦奋斗也是党的传家宝和政治本色。每一位公民,都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临时艰苦奋斗的思想。

四、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活动主题

㈠基本思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锲而不舍,重在形成机制。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推进我局干部、党员、职工群众思想道德建设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临时任务来抓,坚持从实际情况动身,贴近实际,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坚持知行统一、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不搞“一刀切”不搞“一阵风”要紧密结合我局的实际,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广大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把集中性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引导每个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立足本职,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自觉践行“八荣八耻”规范,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八荣八耻”成为全局上下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要建议求真务实的作风,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实践中逐步积累,常抓不懈中扎实推进,使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取得实实在效果。为此,局党委决定从年4月开始,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分层次、有重点、多形式的逐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做好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年重点组织学习前四句话“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叛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年学习后四句话“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老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㈡总体目标:要通过组织全局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认真学习胡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集中解决在行为习惯和社会风尚中存在突出问题,协助他深刻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着力教育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遵守严格的职业纪律,形成规范的职业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老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使广大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思想上有新进步,境界上有新提高,作风上有新转变,工作上有新起色,切实增强服务社会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从而自觉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老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新风尚,成为不时提升和优化电力的社会品牌形象的内在动力,使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局蔚然成风,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扬电力新风尚”㈢活动主题:树社会主义荣辱观。

五、方法方法及时间安排

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分为宣传动员、组织实施、总结考核三个阶段进行。今年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如下:

㈠宣传动员阶段。

1做好思想发动。各单位党(总支)支部要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做好本单位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的教育引导与思想发动工作,使每个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及目地,增强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着力营造氛围。各单位党(总支)支部要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的目地、意义、作用和内涵。及时传达上级有关领导的讲话、文件精神和理论文章,反馈工作动态,交流经验做法,组织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开展讨论,积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荣辱人人皆知、深入人心。为了推进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二季度局党委宣传部将在全局组织开展供电职工规范化服务知识竞赛与十佳爱岗敬业职工和服务明星巡回演讲会。

3制订措施方案。各单位党(总支)支部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步骤,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形式新颖、组织严密。

㈡组织实施阶段。

精选学习内容,分层次制订学习计划,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本单位干部、党员和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之中。学习可采取集中学习、集中辅导和自学等多种方式。学习中,各单位要切实做到五个结合”即“把学习教育活动与巩固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效果结合起来,1抓好学习教育。各单位党(总支)支部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特点。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活动结合起来,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出版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辅导》人民出版社)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为主要教材,认真组织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学习胡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重要论述及中央、自治区、电力公司领导同志关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广大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里,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建议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需旗帜鲜明。

各单位党(总支)支部要结合实际设计载体活动,2开展载体活动。创新载体是提高学习教育活动效果的有效手段。将学习教育活动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蒙电服务进万家工程”活动、树形象、创先进”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守法”教育活动相融合,努力创新形式、创新方法,通过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座谈讨论、观看维护国家利益主义影片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真正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广大青年职工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的主体,局团委要组织广大青年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电业工会要配合局党委把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并依照上级工会要求,全局扎实开展好“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主题活动。

各单位党(总支)支部要注重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3建立长效机制。活动中。把强化教育与制度建设、评价考核结合起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对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同时局党委还将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开展“十佳爱岗敬业职工”与“电力服务明星”评选惩处的重要内容和标准。

㈢总结考核阶段。

各单位党(总支)支部要通过开展回头看活动,月初。自查自纠,查缺补漏,提出整改方案,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并将活动开展情况和下一年度的工作思路通过办公系统于月日前上报局党委宣传部。

六、工作要求

㈠建立领导责任制。各单位党(总支)支部要把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和长期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在活动中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学在前面、做在前面,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广大干部群众作出表率。同时各单位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纳入各级中心组学习,二季度安排一次专题学习。并于4月30日之前将制订好的实施方案通过办公系统报局党委宣传部,联系人:电话:

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与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化供电企业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通过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全局上下干事守业的浓厚氛围,及时把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的学习效果转化为干好工作的不竭动力。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第7篇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更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坚持发展这个主题;全面发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二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三是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四是“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绿色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我们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根据中心《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注重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为努力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第8篇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基础;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999(2010)05-0130-0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我们党和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践行科学发展观实践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党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总结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探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方法,这对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形态被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出现大众化的局面有其重要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党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顺应时展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得以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思想路线的恢复和精神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解放思想运动的序幕。在这一时期,邓小平用简单通俗的话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实践的观点,阐明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要求成为了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根据,也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初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内涵和思想精华,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大力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精神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90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召开了全国精神文明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中去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必须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不能从根本上分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区别,不能区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区别。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化提供了更有力的思想基础,使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不断提高,也进一步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大大加快。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经济总量排位来看,2005年突破2万亿美元,超过法英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经济总量世界排位第三。三大产业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一方面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稳定和谐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也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创新。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实的物质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正逐步被群众认识和接受,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范围和随之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也在全社会逐步增大,其群众化、普及化的道路也更加顺畅。

2.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夯实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基础和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更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深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伟大事业,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了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是加强党性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合法性和科学性的实践。近年来在党内开展的“三讲教育”、“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等活动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活动。只有在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得以强化的基础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将党的建设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2009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执政60周年前夕召开了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为主题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这表明了党在面临挑战时的高度自觉和清醒认识,以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学习型政党的创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继续抓好党的自身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为人民群众树立了先锋榜样。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系列举措,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夯实了政治理论基础。

3.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社会实践巩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决策和创新理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开放创新性和成功实践性也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深刻突显。“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科学发展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从根本上巩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更具人本化特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符合人本化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目的,回答了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以人为本”要求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等等。理论只有建立在人本的基础上才有大众化发展的可能。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人本的基础上,成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手段。

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和科学发展观实践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综合概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成功经验,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思想,这对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1.突出实践特色,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大众化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只有实践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实践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是沟通客观实际与科学理论的中介,实践是承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实践也是人民群众与政党联系的纽带,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要贴近客观实际,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贴近实际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遵循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科学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这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也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贴近实际要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贴近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强调以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为载体,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人们一定会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因此,只要我们贴近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一定会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贴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一切从群众来,再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自觉地将广大人民群众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联系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党和政府还要自觉地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自觉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样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它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过程都充分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实际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经济形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集中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它体现了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目标,它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要求;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动力机制,它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符合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工作,它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符合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要求。

2.突出民族特色,在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具有本国特色。此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还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要具有民族特点,使本民族的人民喜闻乐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形成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然会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被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被证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以这些创新理论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然会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就会形成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情感取向和精神品格。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要建立人类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种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持。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必然会产生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令世界瞩目,从而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就会产生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民族文化不是意识形态,但马克思主义要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借助于民族文化的语言、形式和风格,才能使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民族形式、民族风格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就会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联系中国实际、注入民族精神、运用民族文化形式的过程,就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范畴和语言来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使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形式转化为中国形式,从西方语言转化为中国语言,使中国人民乐于接受、易于接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事求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思想,经过的重新阐释而成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解放思想”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提法,经过邓小平的提升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与时俱进”这一古代思想,经过同志的阐述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也无不反映中国的国情实际,无不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

3.突出时代特色,在学科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和创新精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既要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也要对僵化教条的一些旧的过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并且在批判现实中进行理论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现实中发展,在自我批判中创新,通过学科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化建设是具有开创性的工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无暇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学科化建设。为了适应理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国家在2005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作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一个二级学科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化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实际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平台,这无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形式。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化是指个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的社会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社会化的有机统一。这就是说,要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机制出发,既要注重教化机构施化条件的变化、教化内容的变化、管理机制的变化,也要关注受化者内在机制的变化,从二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建设机制,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