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继续教育数学研修总结

继续教育数学研修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06 11:01:14

继续教育数学研修总结

继续教育数学研修总结第1篇

冀献民(以下简称冀):很高兴接受你的采访。我也早就希望有这样一个机会向更多的人宣传我国的农业继续教育。由于多年来一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迫切地感到提高管理者、农业教育工作者、广大农民朋友乃至全社会对农业继续教育的认识,以争取更多的人都来理解、关注和参与农业继续教育,对于发展我们的事业,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请您概括一下我国农业继续教育在整个农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它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和面向的主要对象。

冀:我国的农业继续教育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育单位)继续教育的简称。是中国农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继续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加深,以保持其先进性,更好地满足岗位职务的需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人才成长、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农业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科研、教育、管理、企业及其他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人员。重点是具有中级以上的 (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中、青年骨干。

记:让我们先从我国农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谈起。我国农业继续教育起步于何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年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冀:我国农业继续教育起步于 20世纪80年代。当时,改革开放使科技人员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蔚然成风,农业继续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开始起步。“七,五”规划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科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制度”。 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要求“积极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实践培训”。 1989年,农业部、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从而启动和基本规范了农业继续教育工作。进入 20世纪90年代,农业继续教育发展迅速。逐步呈现国家、单位、社会

开展继续教育的多元化格局,社会力量办学和远程教育发展势头强劲。这一时期、人事部、教育部、农业部、中国科协等出台了一系列的继续教育政策性文件。

1998年国家机构改革,中央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及相应的分院更名,各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职教学院)归口教育部管理。农业部把农民培训和在职教育工作放到了突出位置。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的颁布和实施,以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要建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这将对我国农业继续教育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不同的任职需要,国家还对初、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要求做了具体规定:

初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进行实际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为继续深造、加快成长打好基础;中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更新知识和拓宽知识面,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培养独立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高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本学科新的科技和管理知识、研究解决重大技术课题,成为本行业的技术专家和学术(学科)带头人。我国要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不少于7天继续教育脱产学习培训时间,中高级不少于15天。

记:从您的介绍可以看出,20多年来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农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从大局上的建章立制到具体的组织实施,这些无疑都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那么就您的分析来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壮大,我国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数量上能否满足需求,在素质上又是否能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呢?

冀:目前,我国每年开展各类农业继续教育12万人次以上,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规模达 1600 2000人次。建国到2000年,我国农业院校共培养了各类专业的农科大专以上毕业生160多万人。 2000年在农业系统国有单位的在职专业技术干部有 117万人,占农业系统从业人员591.8万人的19。7%,他们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发挥着骨干作用,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教育、科研、推广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支庞大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中,也存在着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如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不合理,事业单位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多于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74%,而其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在企业);县以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多于农业生产的基层村镇(县以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34%);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偏大,梯队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多而熟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外语、网络的具有综合性专业知识的干部少;学历低的人员多,高学历、高层次的人员少(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约占5%,企业中研究生学历仅占千分之一),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更为紧缺,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结构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不相适应。据农业部门统计,2000年,我国平均每万亩耕地仅有8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77名农业人口中(2000年统计我国有8.7亿农民)只有13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在数量上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记者:由此看来,是不是可以说我国的农业继续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针对这种现状,对于我国农业继续教育来说,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改进现状,以促进事业的发展?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冀:是的,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所以我们这些搞农业继续教育工作的人总是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啊!要改变现状,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从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理性思考出发,我想主要提三点建议:首先是加强农业继续教育的宣传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促进继续教育事业深入发展,对继续教育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其次是进一步明确农业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和分工;再次是广开渠道,拓宽我国农业继续教育的途径。

记:的确,我们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在整个继续教育界管理和分工不明确也是一个较突出的问题,这就会造成管理重叠与真空并存,给工作开展带来很多困扰。就农业继续教育管理这块来说,主要涉及哪几个部门,它们各自应当担负起什么样的职责?

冀:我国农业继续教育的管理主要由农业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分工负责。

农业部是农业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规划农业继续教育工作,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明确工作重点,推广先进经验;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

人事部负责指导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

作,根据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含农业部门)制订政策,推动继续教育工作(含农业继续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

中国科协负责组织农学和相关学科的学会、协会、研究会协助农业主管部门实施农业继续教育工作。帮助联系各学科专家、学者,适时提出各学科领域的继续教育内容;协助编写教材,摄制教学录像片;举办有关专业技术培训活动,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协助主管部门对农业继续教育的水平、质量和成果进行评估。

2003年3月1日颁布的新《农业法》第五十三条明确指出:国家建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教育、人事等有关部门制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记:我们再来仔细谈一下您的第三条建议。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多,这么多人的继续教育需求和获得继续教育的方式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怎么才能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继续教育途径呢?

冀: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途径大致分为8种,每一种各有其适用对象和特色优势所在,不同的受教育者可根据自身实际灵活选择,不同的教育组织者也可根据自身实际灵活组织。

1、参加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或继续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进修(培训、研究班)

(1)建立了以高等院校为主的培训网络。高等院校具有多学科、人才密集、信息快、科研方法先进等优势,在基础学科、高新技术和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水平。农业大学下设的干部管理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主要的培训基地。全国各地的培训部门依托农业高校的优势开展培训,针对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设计专业管理、科技人员的高级研修班和继续教育,举办所在地区迫切需要的专题研修班,取得显著社会综合效益,有的班次已连续举办多年,常年不衰。为振兴区域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2)科研系统具有较强的继续教育培训优势。农业经济研究所、畜牧研究所、蔬菜研究所、果树研究所、设施中心等农业经济和专业所都开展了大量的继续教育培训班。

(3)学会系统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具有时效性、灵活性。如中国农学会在开展农业继续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先后发起筹建或参与筹建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大学,在农科学会中率先成立了农业继续教育(专门)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出国研修生的选派和国际继续教育交流;成立了中国农学会培训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热点问题和农业新技术举办了399期培训班、研修班、高级研修班,共培训24374人次。

2、通过广播、函授、电视、录像、刊授、网络等途径接受远距离教育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具有代表性,从中央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稳步推进中专后农业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农民科技教育,成为我国农民远程教育的主力军。据2000年统计,通过联办大专教育,培养了高层次的农技人员7.5万人。通过开展农业推广专业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中专后继续教育,招收学员近5万人,2002年,毕业获证人员达41979人,在校生超过5万人。通过农民职业继续教育,为现代农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输送了大批农业技术干部和乡村基层管理干部,为提高农技推广体系队伍的素质和稳定农技推广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农民职业继续教育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

3、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边工作边学习

很多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了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或新技能,到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一些农业科技园区、养殖厂等边工作、边学习。中国农学会组织的出国研修生也属于这种形式。这是一种很有效、较经济的继续教育学习形式。教育单位和教育者也很欢迎。他们不仅进行了“充电”,还掌握了专业或行业新动向。有的还带去了新品种,工作新方法、新思路,回到本地区、本单位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大多发展成为骨干力量。

4、有计划、有指导地自学

函授大学,远程教育也属于这种教育形式。为了工作的需要,岗位的需要,我国很多农业技术人员勤奋自学,自造、自修;自学了很多课程,自我得到了发展,还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5、结合本职工作或研究项目专题调研和考察

这种形式不易被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者认识到,实际上,通过结合本职工作学习,研究项目的学习、调研和考察学习,是一种有效的继续学习方式,是终身继续教育形式。

6、出国进修、考察,参加国外学术会议

国家和各地组织了较多人员出国进修、考察,参加国外学术会议、研修会。个人自费出国进修、考察的趋势也在加强。中国农学会是国务院20世纪80年代指定的出国研修生(唯一)农业派出单位。到2002年,农学会系统已派送2000名左右的出国研修生。并组织了许多人员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批队伍大多成为骨干力量,不少人员走上了领导岗位。

7、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

我国绝大多数农业大学、农科院等相关科教单位以及职教学校、干部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都在开展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教育。这种形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在职干部、专业人员、企业人员提供了继续教育的门路,形成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增长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到综合类大学跨专业学习的势头也较强。中国农业大学等还举办了推广兽医硕土等学位的学习。这种继续教育形式使受教育者能够系统地学习,但需要加强管理,严格把关。尤其是加强证书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

8、参加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学术讲座

这种形式可以使专业技术人员及时了解最新行业、专业学术动态、高新技术研发动向,对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拓宽视野,学习新方法、新思路,有很大帮助,对工作和研究方向有很多启示,也是扩大联系面、宣传自我、寻求合作的一种途径。

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其重要特征。与宏伟的目标相比,不得不承认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尚存在许多矛盾与不足,最后想请您谈谈我们的农业继续教育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或者说展望一下中国农业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冀: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之际,我们看到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个方面的矛盾。第一,农业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完整的产业形态尚未形成,农业生产经营弱质低效。第二,农业生产经营已由过去单一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态势,使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矛盾更加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和开发农业人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更高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农业继续教育则是推进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继续教育数学研修总结第2篇

全体中小学教师(含幼儿教师);截止到20*年6月31日,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者,鼓励自愿参加。

二、培训目标

通过本周期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校本研修,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树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特色与内容,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进行教学。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举止文明,以学生为本,依法施教。

3、信息技术未达到初级水平的教师经过培训,全部达到初级水平。已经达到初级水平,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达到高级水平,并且进一步提高已经达到高级水平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拓宽学科知识领域,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使广大教师的学科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并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力求成为创新型教师。

5、指导教师学会自主学习。立足校本,积极主动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自主成长的培训机制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6、使教师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和世界,逐渐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集中培训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分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教育实践活动、远程教育等形式。其中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40个学时,具体内容和培训学时分配为:

1、师德教育:32学时,4学分,这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通过举办讲座,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看《师德启思录》,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及师德教育论坛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抓好文明礼仪教育。所学课程为:《教师礼仪》《探究教学论》《中小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若干意见的读本》。

2、新课程培训:42学时,5.5学分。这是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精心组织,使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前接受不少于42学时的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转入校本培训。所学课程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及教材。

3、信息技术培训:60学时,7.5学分。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不断提升我区教师信息技术的层次和水平。信息技术已达到高级水平的教师,可以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发挥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学课程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上、下册》。

4、学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培训:88学时,11学分。具体内容包括新知识、新理念在本学科教育技能训练中的培训。按照基础教育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识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使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我区的教育教学实际,重点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和课堂教学技能、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工作,把教学技能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所学课程为:

(一)小学教师用书:

语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学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语文》。

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小学数学参与培训教程》、《新课程教材教法》。

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丛学》(品德与生活)。

体育:《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音乐:《音乐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

美术:《美术教学实施指南》。

(二)中学教师用书由市教育局和培训院校确定

5、地方课程:24学时,3学分。培训教材由市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要另行选定。

四、培训时间安排

根据省市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部署,20*~20*年,全区中小学教师已有90%参加了新课程通识性培训,1、2、7、8年级各学科教师已参加了课标、教材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区教师运用新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为确保我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顺利圆满完成,拟定于:

1、20*年4月23日开始举办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班,首先组织小学1~3年级全体教师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进行培训。中学教师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始分批分专业的新周期继续教育培训。(中学教师的通识培训由区师训中心负责)

2、20*年暑假对走入新课程的1~3年级、9年级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培训。并按照新课标、新教材逐年推进的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完成小学4~6年级教师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

3、定期组织教师到中小学听课、评课,开展课题研讨,加强学习反思,有效指导我区课程改革的实施。

4、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制定我区校本研修的指导意见和评估管理办法,确立校本研修培训基地,并认真总结推广经验。

五、培训要求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师培训理论和实践,总结以往教师培训经验,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重视教师主体参与、开展实践反思、加强合作学习、体验成果分享,突出研训一体,发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学习型团体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使教师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过程。

2、更新培训手段,变革培训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坚持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讲授与研讨交流、教学反思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推广专题讲座式、“菜单式”、“自助餐式”,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校本研修的学时数与集中培训学时数的比例应达到2:1以上,针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自修反思,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把学校建成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基地。积极探索以参与式为主的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培训基地的师资、设施建设,整合培训资源。

根据省市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卫东区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训任务。多年的师资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在新的培训任务中,师训中心将在先进培训方式的实践、新理念与中小学实际的联系、校本培训的实施、反思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师训中心、局教研室、电教站的资源有必要进行有效整合,不断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方式,优化培训手段,大量运用电化教育设施和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开展培训教学。同时为提高培训者的素质,师训中心还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培训者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听课指导、学习反思、课题研讨、切实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

2、严格培训的管理、考核登记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要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

考核坚持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查相结合,平时考查与作业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相结合。

考核内容包括培训要求的各门课程,以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等方式灵活进行。学员学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经市教育局审核验收后发给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

3、落实各项措施,保障培训经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分级负责,确保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逐步完善中小学继续教育经费由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负担成本经费的机制。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解决办法》的规定,本区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的教师需交纳的培训费如下:

1)、中学教师参培院校由市教育局决定,其培训费用由所培训院校确定。

2)、小学教师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为,预交书费、证书费160元,培训费240元,(除政府补助外应交160元)(已参加通识性培训者交书费100元,培训费110元)

七、有关政策

1、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进修期间在原单位享有的一切待遇不变,学员学习期间各单位要按有关规定酌情给予生活费和交通补助。

2、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费原则上由学员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书费、证书费等由学员个人负担。

3、持有新周期继续教育合格证书者,在晋升职级、评先表优等方面各单位应给以优先照顾。

继续教育数学研修总结第3篇

摘要:文章采用价值观作为影响参加继续教育进修行为的深层次因素,检验个人价值观与成年人参加继续教育进修行为意向的关联。以成年人为研究的对象,对于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描述性分析,探讨有意向参加继续教育进修的成年人所重视的价值观。

关键词:个人价值观;消费者行为意向;继续教育;市场营销

一、 引言

随着世界各地教育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办学院校正面临一个竞争变得日益剧烈的继续教育市场。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成年人参加继续教育进修?对于办学院校来说,学生或潜在学生的价值观和对进修的期望,对其设计具竞争力的课程和制定市场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价值观与成年人参加继续教育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

二、 文献回顾

价值观是持久的信念,对行为具有指导功能(Rokeach,1973)。个人价值观帮助个人适应不同的角色和环境(Kahle,1996)。价值观指导个人对别人和对事物的评估,帮助个人建立信念,并以此信念引领其生活或教导下一代。有关价值观对行为起着关键作用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个人的价值观被认为能够激发个人的需求,是消费决定的基本因素。

1. 个人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如果能够知道顾客的价值观,企业便能掌握导致客户购买的意欲的重要资料(Howard & Woodside,1984)。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两个层面,价值观都被认为与动机、经济价值、信念、态度以至购买产品的种类和品牌相关(Pitts & Woodside,1984)。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显著支持个人价值观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应用,在布萊克威爾、米尼亚尔和恩格爾(Blackwell,Miniard & Engel,2006)提出的CPD模型里(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 Model),个人价值观属于个人差异的其中一个因素,个人价值观直接影响CPD模型里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前五个阶段包括需求识别、搜索信息、购买前的评价和比较评估、购买行动和消费。在购买前的评价阶段,顾客从记忆中搜索相关的购买经验,同时以价值观作为评价的标准,价值观的适应功能促使个人适应不同的情况包括日常的购物评估(Kahle,1983)。

2. 个人价值观与继续教育。随着全球一体化下科技和知识的高速传播,市场的开放和行业内的竞争,教育行业亟需提升他们市场推广的能力。成功的营销策略不可能单单依靠课程本身的质素和耀眼的宣传技巧。更重要的是经营者需要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的价值观如何对成年人追求教育造成影响。价值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性原则(Schwartz,1992),也是作为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基础 (Homer & Kahle,1988)。个人价值观被认为是影响消费者喜好,和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毫无疑问,个人价值观对成年人参加继续教育提供重要的指导性原则。故此,要成功推广继续教育课程,对于个人价值观的研究,必然有其重要性。

3. 个人价值观的测量。近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除了消费者行为之外,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是个人价值观的功能和它的测量(Pitts & Woodside,1984;Kamakura & Mazzon,1991)。过去许多研究都说明,个人价值观不但能够有力解释各种各样的个人和集体行为包括消费者行为,对这些行为更具有影响力。罗基奇的价值观调查表 (Rokeach"s Value Scale)把社会对个人应有的品格的认同和存在状态划分为两种信念,即终极意义的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和工具意义的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终极性价值观代表着一些超越目前的理想目标,工具性价值观与实现终极价值观的目标有关,具有激励的作用(Rokeach,1973)。Rokeach的价值观调查表包含18项终极性价值和18项工具性价值,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价值观问卷。

另一个用来衡量社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学院研究中心的学者开发的价值观列表(List of Values:LOV)(Kahle,1983;Veroff, Douvan & Kulka,1981)。LOV源于社会适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价值观的主要职能是协助个人适应所处之环境,LOV的九项个人价值观包括自尊心、成就感、受人尊重、安全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归属感、享受有趣和快乐的人生、自我实现和刺激感。

LOV价值观是一个用途广泛的价值观测量工具,它可以用于测量跨地区、跨国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群体之间价值观的差别,它能有效促进学术和商业方面的价值观研究(Kahle,1983;Beatty,Kahle & Misra,1985;Kahle, Beatty & Homer,1986)。LOV价值观列表采用了Rokeach(1973)的18项终极价值观的其中九项终极值,是一个简化的价值观测量工具,缩减了的九项价值观名单大大简化了给与Rokeach的36个价值观排名的困难任务,为价值观调查的排名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采用LOV 的价值观列表,测量与成年人参加继续进修相关的重要价值观。

三、 研究设计与样本收集

1. 研究假设。重视不同价值观的个人对购物有不同的喜好,反映价值观对购买行为和消费的直接影响。例如重视享受有趣和快乐的人生价值观的人让人联想到他们对购物要求的商品和服务所拥有的品味、古雅、富民族色彩、真品和品牌等特质(Kahle,1983)。本研究假设价值观与行为意向互相关联,虽然行为意向并不能正确地预测行为,行为意向对于预测行为是最可靠的测量工具(Francis et al.,2004)。

2. 变量界定。

(1)个人价值观问卷项目。本研究主要涉及成年人的个人价值观和进修的行为意向两个潜在变量的测量,为考察成年人内在的个人价值观与参加继续教育的行为意向的关联,研究运用了两个量表。由于个人价值观和进修的行为意向都是无法直接观察,在众多测量工具中,本研究选用的李克特5分制测量表如下(Likert,1932)。

本研究问卷所采用LOV的个人价值观问卷项目设计如下:①刺激感;②良好的人际关系;③自我实现;④自尊心;⑤享受有趣和快乐的人生;⑥成就感;⑦归属感;⑧受人尊重;⑨安全感。

(2)继续教育的行为意向。继续教育的行为意向问卷共有4个项目,首3个项目是参考学者在采用理性行为理论的研究中对测量行为意向最常用的量表(Francis et al.,2004)。为挽留学生,教育工作者需要追求对质量和价值的了解,和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如何促使他们向别人推荐该课程(Soderlund & Ohman,2005)。个人认许参加继续教育进修的行为,而且向别人推荐,反映他对参加继续教育进修的行为具有正面意向。基于这些概念,本量表加入第4项反映个人向别人推荐继续教育课程的意向。

继续教育进修意向量表包括以下4个项目:①我期望参加持续教育课程;②我计划参加持续教育课程;③我需要参加持续教育课程;④我打算推荐其他人参加持续教育课程。

3. 样本特征及研究方法。

(1)样本数据。本研究的对象包括18岁或以上已经完成了全日制课程,不再参加正规学校教育,以部分时间参加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的个人。继续教育的课程资历除了包括兼读制的文凭、证书、学位,以至深造学位、硕士、博士等课程,也包括短期而不提供学历证书的教育、职业技能、艺术、运动和兴趣等课程,还有为专业人士符合专门职业要求而设计的专业技术进修课程。研究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问卷储存在网站上,调查主要采用就近获取样本,发放方式主要是利用电邮邀请个别被访者登入指定的网址, 然后在网上完成问卷内所有项目的答题,调查共收集了752份完成的问卷。

四、 探索性因子分析

1.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IBM SPSS19及Amos18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了关于人口特征、个人价值观和行为意向的描述性分析,对变量和其项目的信度和效度的测量、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

2. 探索性因子分析。对13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数据的KMO值为0.842>0.6,达到良好的水平,表示因素分析萃取之共同效果显著。Bartlett"s球形检定的卡方值为3 030.06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P值0.000<0.05,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示问卷具有结构效度,数据适合作因素分析。

13个项目中,除了“刺激感”的因子负荷系数=0.395,低于0.6之外,其它12个项目的因子负荷值均是大于0.6或者是接近0.6(安全感=0.552:享受有趣和快乐的人生=0.598),因子分析的效果良好(Hair,1998),表示13个项目可以清楚被两个因子所解释。虽然“刺激感”的因子负荷值比较低,由于本研究主要为测量LOV的九项价值观与行为意向的关联,在理论为前提的基础下,研究将“刺激感”这个项目予以保留。转轴后的因素分析发现13个项目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因子上表现出较大的负荷,两个因子的项目均达到内部一致。两个因素的累积解释变异量合共为49.73%接近50%,表明因素分析的结果良好。根据两个因素的项目的意义所代表的变量加以命名,因素1被命名为个人价值观,因素2被命名为继续教育行为意向。两个变量的因素分析归类和命名如表1。

五、 验证性因子分析

1. 数据的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系数值属于内部一致性的信度系数,系数值是0.60~0.65之间是不可接受;0.65~0.70是可以接受的最小值;070~0.80是良好的;0.80~090是非常好(DeVellis,1991)。信度分析显示两个构念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是:个人价值观=0.808;而继续教育消费者行为意向=0.839。两个构念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整体数据的信度非常好,量表的可靠性足以确定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关联。

2. 效度分析。效度是指测试的数据与理论符合的程度(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99),也是指测量的量表能否真正衡量到想要检验的理论或构念的能力或功能之程度。关于内容效度,研究设计的假设与假设相关的个人价值观量表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量表均是基于文献和学者的验证,再经过作者整理而采用。关于建构效度,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检测因素结构的有效性,具建构效度。关于效标效度,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没有使用其它测量方式或不同的指标对相同变量进行测量,也没有选用任何一种方式作为比较的准则,在问卷调查研究中,以多重测量方式进行调查比较困难,效标效度的多种测量方式在本研究的应用受到限制。

3. SEM结构方程模型评价。研究使用AMOS18软件处理结构方程模型和路径分析以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检验。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两个潜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25,相应的P值是0.004,C.R.值为2.866,大于2.58的标准,P值设定在0.01时,数据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之下与0存在显著性差异。两个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系数反映研究样本与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假设关系相符合,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良好。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平均变异抽取值分别是0.59和0.73,两个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均在0.5以上,表示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良好,相关项目能有效解释该两项潜在变量。

4. 模型拟合评价。

(1)模型评价。模型评价的目的是检验结构方程模型能否获得观察变量数据的支持,模型的拟合是通过统计运算方法如最大似然法等,主要是以各种模型拟合指数考察理论结构模型对数据拟合程度的统计指标。根据拟合指数评价对本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的合适度估计,CMIN是519.094,自由度是155,CMIN/DF(等于X2/df)是3.349小于5,表示模型与数据拟合度良好,其它各项模型拟合指数如GFI(0.947)、RMR(0.029)、RMSA(0.040)、CFI(0.939)等数值均达到良好(Marsh & Hovecar,1985;Hair,1998)。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各项模型拟合指数指数数值与模型拟合最优评价建议标准值比较如表2。

六、 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样本的人口结构广泛包括成年人的各个年龄组别,最多受访者来自21岁~30岁和31岁~40岁两个年龄组别,共占总人数的61.2%,可以理解本研究样本以21岁~40岁较为年轻的成年人占多数。受访者的男女比例是36.7%比63.3%,女性受访者数目高于男性接近两倍。根据受访者对九项个人价值观重要性评分的平均值,受访者最重视的价值观前三位是(1)享受有趣和快乐的人生(平均值=4.36);(2)良好的人际关系(平均值=4.34);和(3)自我实现(平均值=4.28)。受访者最不重视的价值观是刺激感(平均值=2.88)。至于受访者对参加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评分,其中以“我期望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平均值=3.82)被最多受访者支持,而评分最低的是“我打算推荐其他人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平均数=3.33)。以均值3表示中立,所有四个行为意向项目的平均数均大于3,显示多数受访者对参加继续教育存在较正面的意向。

七、 研究结论与局限

1. 研究结论。作为因变量的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是0.13,表明个人价值观对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直接效果提供了13%的解释,解释力虽未达到50%,但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性。重要的是研究结果揭示了个人价值观与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直接关系。

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平均变异抽取值均高于0.5,相关项目能有效解释个人价值观和继续教育行为意向两个因素,其中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平均变异抽取值达到0.73,表明个人价值观是促使成年人对继续教育产生行为意向的驱动因素。

在本研究中,以LOV的九项价值观测量价值观因素与参加继续教育的行为意向的关联,研究的结果对采用LOV价值观量表测量继续教育行为意向的适用性提供了支持。本研究结论有助市场研究人员和价值观分析研究员确定成年人价值观与参加继续教育的意向之间的关联,和受个人所重视的价值观的资料对继续教育市场营销的应用。除此之外,办学机构更可以参考能反映学生深层次需要的价值观,制定切合学生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和营销策略。

2. 研究局限。本研究的局限包括:第一,由于资源的限制,研究主要采用就近获取样本,所以样本的代表性有一定的局限;第二,运用网站储存问卷,让受访者在网上完成问卷的填写,网上回答问卷的局限是未能让研究员准确计算回收率的数据;第三,问卷作答的选择权交给受访者自由决定,愿意就问卷作答的人士有可能都是比较肯定继续教育的意义的一群,减低了研究成果的代表性。此外,样本的女性受访者偏多,有关统计的推论应谨慎处理,未来的研究应避免抽样出现偏倚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Blackwell, Roger D., Miniard, Paul W., and Engel, James F. Consumer behavior. Tenth Ed- ition, Thomson South-Western,2006.

2. DeVellis, R.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s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1991.

3. Hair,J. Jr. F. et a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ebBridge,1998.

4. Kahle, Lynn R. (Ed.). Social values and social change: Adaptation to life in America. New York: Praeger,1983.

继续教育数学研修总结第4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分析;几点建议

在我国,进修学校的分布有点散,数量有点少,设施有点差,地位有点低。进修学校的性质既是学校又是局直单位,进修学校的教师的既是学校的任课教师又是机关单位的普通工作人员,进修学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应该是继续教育的各种培训,然而实际上更多的是围绕继续教育的各种服务性工作。这就造成了进修学校的教师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各种的问题,那么作为进修学校的教师如何做好继续教育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更好的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呢?

一、教师现状分析

1.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进修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太少,没有按省规定的小学教师总数1%的标准去配备,或者虽然按数量配备了,而行政勤杂人员却占去总人数的一大部分,造成有教学培训任务时,真正能站到培训前台的专任教师少。

2.学科教师不配套。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基本上能达到100%的本科率,但学科教师不全,尤其是音、体、美教师在进修学校严重缺乏,使得进修学校在每年的暑期培训中很被动,不能用自己的专任教师对全县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音、体、美培训,而是要聘用外来的教师。

3.学习创新意识不强。俗语说“时代造就英雄”,在对进修培训存在偏见,甚至有点苛刻的背景下,在对专任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在专任教师用多数时间服务于继续教育培训外工作的实际情况下,我们的专任教师有点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甚至于别人对自己的教师称呼感到惊讶。这使得我们的教师自信心不足,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淡薄。

4.应变能力不强。进修学校的培训除了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省、市级课程培训外,我们还有更多的培训任务,比如: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职称计算机培训、职称英语培训以及各种社会培训,这些培训的形式大数是讲座类型的,而我们的教师,文科的还好些,理科的教师就显得有些吃力,尤其是对专业要求较高的培训,我们的教师更是难以应对。

5.教师面对的培训任务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继续教育培训是整个继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的继续教育课程都是全新的内容,可见到培训教材的时间最早在5月份,甚至有的年份暑假开学之后教材才能到手,而11月份通常要完成培训,12月份完成年度考试。使得进修校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针对性的备课任务很艰巨。

二、几点建议

1.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自信但不能自负。客观地讲,教师进修学校应该是半行政半事业性质的单位,临时性、不确定性的行政任务多,具体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少。长期远离中小学课堂,不任课的进修学校教师要在继续教育培训中站到任课教师的前面,讲有关教育教学的内容,确实心里有点慌,尤其是对城区的优秀初中、高中进行培训,心中更是没底,甚至于我们的教师不能更好地表达,更好地发挥。也就是这种不争的事实,使得在培训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用有色的眼光看进修校教师。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进修学校教师的存在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比如,他们外出学习的机会多,理念超前,对事物的看法有一定的前瞻性,再比如,进修学校教师有不同的专业,并且在不同的专业层次都有很深的造诣,在继续教育培训前,都要进行省、市级培训,外出培训汇报交流,教师各自拿出自己的培训方案,试讲,合作交流,最后取长补短实战演习,团队合作精神好。所以说我们的教师绝不是一无是处,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为此,我想说的一句话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努力运用适合的教学风格。首先,是适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风格――讲座型。继续教育培训的主体是进修学校的教师,与教育专家、教授级的讲座不同,达不到专家的级别,不能要求自己太高,否则会事与愿违,弄巧成拙;与中小学课堂教学也不同,进修校是中小学的上级单位,站位必须有一定的高度,培训对象也不同,必须考虑培训对象的需求心理和实际知识能力水平。适合继续教育培训的讲座要以教育专家为楷模,努力向教育专家靠近。

其次,一定要选择适合教师个人的风格。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质,有的教师天生幽默,说起话来自然能引起培训对象的兴趣,而有的教师天生古板,却自然丽质,说起话来娓娓动听,所以说不同教师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要想使继续教育培训有声有色,深入人心,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扬长避短,张扬个性。

3.要有丰富的、多学科的知识储备。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每年的主题不同,重点不同,但始终不会离开中小学课堂,离不开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所以在每年上级部门下达课程主题之前,我们就必须有丰富的,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实际,要急中小学课堂之所急,需中小学课堂之所需,真正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使继续教育不再是走形式、走过场。

继续教育数学研修总结第5篇

关键词:西部高校;继续教育;跨越式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高等院校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地,是人力资本形成与提升的主要场所,能够极大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继续教育的需求。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逐步树立,近年来,西部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方面勇于担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也不能忽视,由于西部地区特定的经济发展、政策因素、地理环境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制约,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大力促进西部高校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不断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不仅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报告和促进教育公平,不断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有着长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提升人力资本,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逐步缩小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处于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

近年来,西部高校继续教育的总体规模逐步扩大。在学历教育方面,成人本、专科的招生数量从2008年的443,657人上升至2010年的505,735人,增长了13.99%,其中本科招生人数从2008年的174,394人上升至2010年的180,932人,上升了3.75%,专科招生人数从2008年269,263人上升至2010年324,845人,增加了20.64%;在校生人数从2008年的1,222,764人上升至2010年的1,304,845人,增加了6.71%;毕(结)业生人数从2008年的409,293人增加至2010年的451,068人,增加了10.21%。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数从2008年的424,457人上升至434,381人,增加了2.34%,其中除了自考助学班注册生人数从2008年的128,066人下降至80,562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普通预科生和进修及培训注册学生规模均有所增加。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部高校继续教育规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数据分析显示,西部高校继续教育规模的攀升速度甚为缓慢(如图1、图2所示)。成人本、专科招生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74%,在校生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59%,毕业生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0%,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53%。在继续教育规模基数较小的情况下,总体规模的发展缓慢表明了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仍处于初级不发达阶段。

(二)继续教育的普及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内部发展呈现非均衡状态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高校的继续教育普及程度较低。如表1和图3所示,2010年西部地区每万人中招收成人本、专科学生数约为14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人;西部地区每万人中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36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1人;西部地区每万人中成人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12人,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同理如表2和图4图5所示,西部地区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数为12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5人的约1/2,其中,除了普通预科生注册学生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自考助学班、进修及培训注册学生数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表明,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程度不一,呈现非均衡的状态。在成人本、专科每万人口招生数中,数量最多的省份为宁夏(20人),最少的省份为贵州(不到8人),仅为宁夏的约1/3;成人本、专科的每万人口在校生数最多的省份为陕西(53人),最少的省份为(不到27人),约为陕西省的1/2;每万人口毕(结)业生数也遵循同样的情况。

西部高校非学历教育的非均衡状态更加明显,例如,进修及培训指标的数据所示,每万人进修及培训注册学生数最高的省份为宁夏(47人),不仅远远高于全国和西部的平均水平,同时是注册学生数最少的省份内蒙的(1人)的47倍,相差悬殊。

(三)师资队伍建设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低

师资力量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对于继续教育乃至教育总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以聘请普通本、专科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为主,尚未组建起一支专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而在成人高校或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中,大多数教师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非学历教育的特点和需求。由于教师还要承担纵、横向科研任务,而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导向性,因而教学的备课任务较重,如果无法和年终考核挂钩,那么教师的积极性则难以提高。

(四)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明显,弱势群体教育滞后

目前,西部高校继续教育的开展主要面向城市地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中、高等学历补偿教育和各类培训的机会,对于农村地区的覆盖面无法与农村人口比例相匹配。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城乡人口比例为51.27:48.73,而西部地区城乡人口比例为42.99:57.01,这表明我国的贫困人口和农村人口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原因和观念落后,这部分人的受教育状况相对落后,更容易成为开展继续教育的盲区。

此外,由于自然及人为原因,西部地区伤残人口较多,其中的教育适龄青少年中不少人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也几乎失去了摆脱贫困与弱势地位的机会。其他弱势群体还包括长期失业者及其子女、民族贫困人口、女童等。这部分人员继续教育的滞后更容易形成“马太效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网络远程教育实现程度不高,教育技术手段比较传统

西部高校继续教育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与东部地区相比,网络远程教育等手段应用不足。根据2013年5月27日教育部网站刊登的《教育部发出2013年高校网络教育招生预警》中“2013年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试点高校名单”,目前可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共计68所。从试点高校分布的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高校数量居首,为47所,占到高校总数的69.12%;西部地区的试点高校数量为13所,仅为全国总数的1/5,东部地区高校总数的1/4,略高于中部地区,并且多为部委属高校,西部地区的绝大多数省市区高校未能利用现代化手段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西部地区继续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西部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政策、地理及观念等。

(一)经济因素

经济的发展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影响继续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首先,充足的经济条件可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吸引大量高层次人才和师资队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其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继续教育的需求强度和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决定着劳动力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尤其是区域内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进而影响了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模以及需求类型。

与东中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尽管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但人均经济水平较为低下,工业化发展仍呈现粗放、低效的模式,同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农业在西部GDP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农民在就业人口中也占有很高比例,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总体来说,西部地区因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对继续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使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

(二)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再由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方针。这种带有浓重计划色彩和指令性质的政策导向,使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与东部地区的消费品长期处于“调出调入”的不等价交换境地,使西部的资源优势因不合理的经济秩序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优势,这种状况同样体现在继续教育方面。西部地区本身就存在教育基础差、底子薄的特征,如果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取得先机的地区和学校更容易形成“马太效应”,造成区域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在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方面,西部地区高校无论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以及现代化设施的配备方面,均无法与东部地区比肩。如果按照全国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来核准试点院校,那么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即使西部地区有高校、有能力尝试举办现代远程教育,却囿于政策标准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开展。在西部资源禀赋优势下降和人文教育基础资源整体贫乏的情况下,居于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制度必然会使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边缘地位,因此,有必要发挥政府的社会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积极为西部继续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三)地理因素

东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交通便捷、信息传递快速,有利于与域外和域内建立广泛的联系,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空间上快速合理地流动。根据资源最佳配置原则,教育资源倾向于流向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域,从而更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相反,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全国大部分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分布于该地区的广大山区和边远地区,使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资源流动不畅,从而导致继续教育资源在西部地区难以得到合理的配置。

(四)观念因素

教育观念的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政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者的传统观念均未发生根本转变,对发展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作为发挥着政治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的地方政府,由于晋升激励和政治经济周期等原因,往往会选择能源消耗型和大规模投资的短期快速的经济增长方式拉动GDP的提升,而忽视了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长期报酬,因而不仅是继续教育,高等教育也难以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其次,作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聚集地的高等院校,是人力资本形成与提升的主要场所。目前,西部地区的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由规模扩大型向内涵提升型发展的转型阶段,普通高等学校将重心放在了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上,难有精力和余力将优质办学能力转化为继续教育发展实力,而成人高等学校和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往往面临能力不足的缺陷,使得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最后,西部地区教育理念大多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受教育者仅仅把教育看作是“跳出贫困地区”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提升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东部地区在强调终身教育理念方面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从胎教、幼教、基础教育以及社区教育、老年教育都较为重视。

三、西部继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继续教育作为面向学校教育之外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当前,西部高校在继续教育规模、师资力量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都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西部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提升继续教育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办学能力,增强西部地区继续教育的整体实力,从而找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一)促进继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适度扩张

西部地区继续教育的规模远低于东部地区的教育规模,主要体现在接受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学生规模与东部地区有差距。西部地区继续教育规模的扩大,并非无限扩充继续教育的受众范围,而是要与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应保持在继续教育资源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一是制定合理的继续教育招生计划规模,逐步扩大生源范围,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二是应积极鼓励举办继续教育的高等院校广开思路,与社会各种职业培训机构、学校、团体、行业、系统和社区等进行合作,采取多形式、多方式,形成新的办学体系,向社会开放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三是高等继续教育学校应注意进一步优化配置现有资源,提升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

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但西部省份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有限,用于支持继续教育的经费也非常有限。因此,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应是缓解继续教育经费紧张的必由之路。

1.政府应加大对于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

为实现区域继续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央财政应改变对于继续教育的投入策略,给予西部地区教育必要的扶持和倾斜,实行继续教育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对于继续教育的投入比例。

2.应面向社会补充部分教育经费

由于继续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使其投入于教育领域,却受益于社会生产领域。因此,继续教育机构可以加大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规模,大力推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拓由企业负担和补偿部分继续教育经费的途径,使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此外,社会人士也可以成为继续教育成本的直接补偿者,使接受社会捐赠成为继续教育经费补偿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西部地区受到经济因素、地理因素、用人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人才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继续教育机构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应当创建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从事继续教育工作,或者采取特聘、客座等灵活方式,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第二,创建继续教育机构教师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为教师创造多种进修、学习机会,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

第三,还应着力加强对于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以此带动教师团队建设水平的提升。

(四)培育和强化办学特色

学科建设的内容及目标通常是紧紧围绕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任务来确定的,西部高校的学科建设底子薄、任务重,大多数院校的学科建设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有选择地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特色学科应成为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

1.正确定位特色学科

高校应首先确定自身的特色是什么,优势学科是什么,国际前沿的信息动态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学科发展方向,据此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突出发展重点,制定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形成立足省市、辐射西部的学科和专业及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需要,为西部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人才支持。

2.积极申建新兴学科

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应注重发展农村教育、民族教育、特殊人群教育,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获得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比如少数民族地区就沉淀了独特的人文风情和文化传统,因此继续教育机构在学科设置方面既要立足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又要寻求突破现有学科专业设置的限制,与当地地域特色相结合,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的民族人文资源优势,发展以民族教育为中心的继续教育新兴学科,以实现区域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引入先进教育技术手段

当前,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相对普遍匮乏,但现代化网络远程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不受时空和区域的限制,能克服地理因素的影响,弥补资源不足的缺陷。因此,应逐步构建西部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推进西部继续教育网的建设、完善和升级,使继续教育机构能够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扩大接受教育群体,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西部地区整体特别是西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进而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继续教育水平的差距。

(五)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能力培养

要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独具特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

2.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应鼓励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专业相同课程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以人为本”的“知识取向”向“能力取向”转变。

3.因材施教,突出成人个性化特征

要在努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着重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培养,为每一个成人学习者制定发展目标,为其个性培养提供条件。具体应做到在教学安排上,尽可能满足各类学习者的求学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可适当减少必修课程,按模块化设置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习者的要求,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加快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J].中国农村教育,2012,(1).

[2]刘世民,赵洪文,杨仕其.东西部教育的比较与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左兵.从文化视角看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J].江苏高教, 2005,(3).

继续教育数学研修总结第6篇

关键词: 法国 日本 教师教育 共同特征

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成败的关键。发达国家在长期的教师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财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拟从当达国家中选取法国、日本这样两个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或文化传统相近的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两国当代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共同特征,旨在对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一、高档次的教师地位和待遇

尊师重教是一个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如果一个民族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一个民族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师质量的高低;教师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教育质量高低就会深远地影响该民族未来发展后劲的强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发达国家是不重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而成为发达国家的。法日两国高档次的教师地位和待遇是发达国家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典型代表。

首先,从教师的社会地位看。在法日两国,教师都有国家教育公务员的身份,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优待。例如,在日本,穿着教师服的师范生上了公交车,车上的乘客会非常主动地给他们让座,以示对未来教师的尊重。

其次,从教师的经济待遇看。在法国,中小学教师平均的工资比高级熟练工平均工资近高出一倍,法国教师工资分11档,最低档为6800法郎,最高档为2.5万法郎,小学教师平均月薪一般都在1万法郎左右,中学教师月薪在1.5万法郎上下。就是还在教师培训学院学习的学生,第一年都能享受到7万法郎奖学金,考核合格升入第二年学习,可以得到作为公务员教师的正式工资的80%;考核合格获准教师资格任教后可获教师全薪,并享受社会保险等待遇。在日本,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同期毕业的其他行业职员平均工资高16%左右。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的工资必须高于普通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折合成人民币,新教师月薪12129元,工作10年以上教师月薪20215元,老教师月薪33692元[1]。

二、高规格的教师专业标准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法日两国教师的社会地位高待遇好,师范院校自然就成了广大考生的报考热门院校,教师职业就成了炙手可热、竞争激烈的职业,这样教师专业标准水涨船高,教师资格考核必然很严格。

在法国,目前是以其独特的“3+2”教师教育新模式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就是由IUFM(即教师培训学院)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签订协议,合作培训中小学教师。IUFM学制为2年,招收在普通大学经过3年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并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因为法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在全社会属中上等水平,加之进入IUFM有较高的奖学金,报考的人远多于计划招生的人数,可以择优录取。学院淘汰率很高,录取率大约为10%―20%,被录取的学生都是第一志愿的选择。另外,在法国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若想获得教师资格,则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和教育实习的评审这两个阶段的严格考核。事实上,每年获得教师职位的人数并没有完全达到国家所提供的教师职位数量。例如1997年报考中等教师资格的人数为56054人,录取了7620人,录取率仅为13.59%,而国家提供的教师职位数量是8955人[2]。由此可见,法国政府对教师资格的认定采取的是“宁缺毋滥”的方针,其原因在于法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如果没有一支良好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想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故通过严格控制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从根本上促进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

在日本,教师被称作“圣职”,大量优秀人才都申请此职业,师范专业一直是高考的热门,竞争非常激烈,录取率大约在20%左右。这样,大量优秀人才涌向教育界,充实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师资质量。日本《教育许可法》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者,且要经过国家规定标准的考试,合格者才能取得教师资格。1989年日本颁布的《教育职员许可证法》将教师资格证书等级划分为三种类型:“专修许可证”、“一种许可证”、“二种许可证”;其中获得“专修许可证”的基础是达到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结业程度,目的在于促使研究生院结业者任教,并鼓励在职教师进修。“一种许可证”的获得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者;“二种许可证”的获得者要求是短期大学毕业者。同时,为实现适应学校教育多样化,新设“特别许可证”,一种资格证书则是一种标准资格,二种资格证书的获得者则必须不断提高,方能获得标准资格。文部省明令指示: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校长和教导主任的任职资格是“一种许可证”或“专修许可证”,高中校长和教员主任的任职资格为“专修许可证”。

三、科学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

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对象是一群有独特个性且正在成长中的人,其责任重大、性质复杂,因此对教师的培养,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术性”与“师范性”这两种性质的课程,不可顾此失彼,否则很难培养出量足质高的师资。法日两国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得颇为科学合理。

在法国,如上文所言,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是以“3+2”独特模式进行的,所以从“学术性”来说,法国教师经过3年综合大学理论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他们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是非常扎实的。法国培养教师的“师范性”课程的设置也是非常科学实效的,那些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并获得学位的学生,在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后,进入IUFM再接受专门的教师专业培训2年。IUFM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教师培养不分专业,实行综合培养。第一学年以校内课程学习为主,强调科学与教育教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学科知识和教学法基本各占一半。教育理论知识主要是应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另外,有6周的实习,分两次到小学,做些辅的教学工作。第二学年,采取校内教学与实习交替进行。校内教学课程主要是法语、数学、新教学技术、教学法、教学技能训练等。实习时间为12周,分3次,第一次到初中,时间为1周,主要了解、体会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工作;第二次到小学独立上课,时间为3周;最后是结业实习,时间为8周左右,要全面负责小学一个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法国中学教师实行分专业培养。第一学年同时还是某大学四年级学生,由大学负责专业课教学,学院负责教育理论、教学法知识的教学,同时安排2周的实习。第一学年结束后,要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成为实习公务员,进入第二学年学习。第二学年学习包括校内教学和实习,教学课程主要为专业教学法知识,也包括教学技能训练、对学生的心理指导等。教育实习为12周,到中学实习,完全负责一个班的教学工作,每周在高中教6课时,在初中教4课时,学院给每个学生配一位辅导教师。理科学生还要到工厂、企业或医院实习4周,以拓宽知识面、丰富实践经验[3]。

在日本,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强调“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基础学科约占总学时的35%;专业课程约占总学时的50%;教育课程的必修科目包括教育原理、教育史、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实习等,选修科目如教育哲学、教育评定、各科心理学、职业指导等,约占总学时的15%。日本十分重视教师教育的实习环节。教育实践时间一般为15周以上,其中见习时间一般在7周左右,实习时间一般在8周以上。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日本教师教育机构十分重视与中小学实践基地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成立教师教育实训研究组织。高校研究者可以随时深入中小学,及时了解中小学的需要;中小学也能及时得到高校信息或指导,共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评价上,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内容上不仅评价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对学生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方法上不仅采用考试的办法,还采取观察、座谈、测评等灵活的评价方法[4]。

四、保障有力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

教师的教育包括教师师范和教师继续教育整个过程。教师在职的继续教育与教师职前的师范教育同等重要,其作用绝不可小视。法日韩三国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体制健全,在法制、时间、资金等方面的保障都很有力。

在法国,根据政府颁布的《继续教育组织法》规定:继续进修是教师的权利,每个教师每年有权享受学习进修假两周,教师职业生涯总计有带薪学习进修假两年。法国不仅将教师在职培训作为一种法定权利予以保护,而且在具体的规定与操作过程中,也切实地为这一权利的行使创造了条件。在法国,如果教师参加脱产式进修,对于教师离岗时的工作问题,教育部已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如初等学校短期进修教师的工作由实习生代为完成,参加较长时间进修的教师的工作,由专门招聘的代课教师负责。而在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方面,则更是因为法国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多渠道的经费筹措而变得资金充裕,个体无忧。

在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的规定:具有教师公务员任命权者,必须制定出对教师的研究进修及其他有关进修方面的计划安排,并确保实行。为促进在职教师的进修,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激励性的措施:如教师通过依据;资助教师的进修,短期进修一般是免费的,可以带薪在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更新教师资格证,为了保证教师资格证书的资质能力符合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日本不断提高教师资格的标准,以获得国民对教师资格证的认可。

五、更具实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法日两国更加注重课程对教师教育和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法国,教学继续教育为了满足和实现不同类型、级别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不同需求和目标,无论是从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形式的设计上,都体现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个在教师既有基础上的递接式教育。因此,教育部对参与培训教师的既有基础和培训方向进行划分,从而决定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为专业知识欠缺的教师进行的基础性学科培训;为专业知识达标教师,从原有基础出发,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的补充性培训,培养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为使新教师尽快熟悉教育工作、掌握教学技巧的培训;为达到一定学历或学位的培训;为应对教育改革或教学变化,针对各类人员进行的集体培训等。在培训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评判自己需要的培训项目,然后选择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国家根据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师状况设计和安排培训的课程和方式,使得教师的在职培训内容能更好地满足各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5]。

在日本,新教师必须接受为期一年的研修,新教师校内研修要在研修指导员的指导下进行,一边担任班主任和从事教学工作,一边修习教师伦理、学科教学指导理论和班级管理艺术,并参加社会服务和为学生服务。校外研修的主要有参观其他学校、社会教育设施和社会福利机构,参加社会义务奉献活动等。当地教委和地区教育中心还为新教师组织各种讲座和集中研讨学习班。新教师还须利用寒假、暑假和春假的集中时间自选课题,进行自主研究。另外,日本政府指导各地教育委员会制定政策,拨出专款形成一个分别针对任职数年教师进行研修的终身教育体制,有5年教龄者须研修专业学科教学工作方面的内容;有10年、15年教龄的骨干教师须研修指导学生的技巧、与学生家长进行教育交谈的艺术方面内容。日本已采用“开放型”教师培养制,后来又重新组建了兵库、上越、鸣门三所专司教师再教育的教育大学,在职教师可以通过攻读教育大学设置的学位课程,进一步提高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确保教育的高质量[6]。

参考文献:

[1]佚名.世界各国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J].教师博览,2009(4).

[2]钟文芳.法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政策[J].教育评论,2004(1).

[3]李玉芳.法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制度评介[J].辽宁教育研究,2006(7).

[4]李中国.日本教师教育.特征与借鉴[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

继续教育数学研修总结第7篇

热词:注册责任编辑 继续教育 在线学习 课程设置 考试设置

新闻出版总署2002年6月3日颁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全国首次编辑职业资格考试于2002年9月举行。开始了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从业人员管理规范化的进程。2008年2月21日,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了出版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注册的准入制度,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2010年11月25日,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这一规定具体明确地提出了注册责任编辑参加继续教育时间和形式的要求,为继续教育取得实效提供了政策保障。

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可供学员在线选择的课程有14类共372门,涉及从编辑基础知识、选题策划、编辑出版以及新兴的网络出版、数字传媒到出版法律法规、国家大政、个人素养等与编辑从业相关的各个方面。表1是某省32学时的线下培训课程,有17个授课单元。课程范畴也涉及编辑出版法律法规,编辑基本知识、规范,编辑素养,数字出版,媒介发展等方面。从大类上看,与总署培训中心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基本涵盖了编辑继续教育须强调的各个方面。在17个授课单元中,有5项内容与上一年度的培训内容相同。表2是中国期刊协会2015年第二期培训班课程安排。此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质检中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部级机构也举办了注册责任编辑培训。总体上看,部级机构举办的培训课程授课专家层次高,课程内容广受学员欢迎。总署培训中心在线课程资源丰富、授课教师来源面广、层次高;省里的授课人主要是本省相关专家,信息量相对较少。

二、注册责任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方式的限制不够合理

《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这一规定使注册编辑不得不选择部分或全部线下面授。一方面,与《暂行规定》第四条基本原则之“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存在矛盾。另一方面,也使培训存在浪费与低效的风险。组织线下培训的人力、物力耗费大,培训人数有限。

(二)在线培训课程与考试设置欠合理

1.课程学时赋值不合理。培训学时设置与视频时间不是正相关,与课程重要程度也不是正相关。比如,语言文字规范对不论从事何种媒体工作的任何一个编辑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近年来,包括电视、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病句、错别字频出的现象,都充分地说明必须重视编辑汉语言文字规范的学习。总署培训中心安排两个多小时的学习视频,分上下两部分设置课程,体现了对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视,但各配置1学时、5个考题,则对其重要性体现不足。

2.课程结构失当。我国的编辑资格考试从2002年开始,已经进行了14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设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两科。满分200分,达120分即可通过。从合格门槛看,要求并不算高,但参考者的通过率并不高。我国现行的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参考者仅限于出版从业人员。由此不难看出,大量的从业编辑的编辑专业基础知识和编辑理论与实务方面的修养亟待提高。注册编辑培训是对通过编辑职业资格考试者的培训,应该说是已经达到、超过专业资格考试120分的水准了。但是,编辑出版从业者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出版专业学习,这一现状要求取得编辑资格者仍需加强编辑理论与实务的学习。从总署培训中心投放的课程来看,种类、数量都不少,但真正能解编辑工作之困的课程还显不足。现有课程的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3.在线考试设置不够合理。从表1可以看出,考试题量总体偏少。由于学习权限制约,课程视频时间、考试题量仅以笔者所选19门课程为研究对象,其余课程的情况不得而知。从表l的统计情况看,有8门课程设置了5道考题;4门课程设置了8道考题;6门课程设置了10道考题;1门课程设置了15道考题。比如,领导变革与组织创新,上、下两部分各有将近两小时的视频内容,而检测学习效果的试题仅有5个选择题,显然,试题覆盖度严重不足。

考试设计允许学习者最多考十次,充分体现了编辑继续教育提高性学习的本质特点,允许学习者多次学习最终通过考试获取学分。学习者通过考试后即不能再次进入答题环节,且不给出正确答案,则不够合理,不利于学习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素质。

(三)培训市场混乱

2015年,除各省相关机构的培训外,至少有5个部级机构组织了编辑培训。在这一年中,笔者先后收到上述5个机构不计其数的电话、邮件。以某一个培训班为例,笔者收到通过各种渠道发来的通知多达13次。接过某一机构不同人员的培训邀请电话不下10次。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注册编辑培训市场的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培训市场的混乱,加上较高的收费,难免不会导致腐败。

(四)浪费严重

组织编辑培训的部级机构给出的培训课程多少不一,一般都有8位以上授课专家。从课程名称和授课专家看,都是十分有价值的。笔者所在单位有4名编辑参加过部级机构组织的不同的培训班,他们一致认为,这些培训课程对自己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有很大价值。他们参加的培训班一般都有四五百人的规模。这样规模的培训班人数已经是很多了,但是,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也只能是这几百人一次性的“消费”,即使有专家的PPT,也只有提纲性内容,没有授课的真实情境供学习者再“消化”回味。造成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再一方面看,参加培训的学费一般都在2000元至2300元,参训单位还要支付参训编辑的食宿等差旅费,平均每个参训编辑所需培训费用约6000元。仅以期刊来看,我国有近1万种期刊,以每种期刊5名编辑计算,仅此一项培训就需要支出3亿元。此外,我国还有五百多家出版社和两千种报纸,全国从业人数超过百万。编辑线下培训的支出是巨大的,这项支出不是由国家财政负担,但落在了各出版单位身上。不管出资主体是谁,都是国家财富的过度消耗。

(一)全面推行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可以暂停,可以回放,听一遍没有理解、没听清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理解,不用担心做不全笔记。更重要的一点,在线学习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自主学习,可以利用平时工作间歇学习,也可以利用休假时间集中学习;一门课程可以一次学完,也可以分几次学完。怎么学习完全可以依照个人的情况而定。另一方面,在线学体投入大大减少,以2015年的课程收费情况看,在线学习1个学时20元,如果72学时全部在线学共需1440元。出版单位编辑培训的支出会大幅减少。全面推行在线教育,以总署培训中心为培训主体,也可解决目前培训市场混乱的问题,使培训工作走向规范。

(二)丰富课程资源库

用思想推动社会进步是我们出版人的职责。出版工作是影响人的灵魂的事业,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堪比教育工作。出版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它与学校教育方式不同,甚至可能比学校教育拥有更广阔的天地,拥有更宏大的诉求。从培训课程设置看,缺失了编辑职业道德的内容。这是一个亟待弥补的缺漏。编辑的职业道德关系到出版物的盛衰,编辑必须把职业道德规范放在编辑规范的首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媒体缺乏社会道德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编辑职业纪律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暂行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许多出版单位的编辑登记注册是在近一两年内完成的。注册编辑的继续教育工作属于起步阶段。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从事编辑工作的人都没有经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学习。这种现状客观要求总局的培训课程要有阶段性重点和层次性梯度,以满足不同层次编辑的实际需求。针对编辑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编,第二境界编、撰,第三境界编、撰、研,开发满足不同境界编辑学习需求的课程,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提高编辑素质。

吸纳各部级机构编辑培训以及各省区地方培训的优秀课程,形成种类、数量海量的在线培训课程资源库。

(三)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目前,注册责任编辑培训课程资源结构还不够合理,要提高编辑理论与实务课程、出版相关法律法规课程的比例,增设编辑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形成在课程数量上以编辑出版相关理论、实务,国内、国际出版法规公约为主体,国内、国际形势,提高个人素养等课程为补充的课程结构。学时赋值应该与课程重要程度呈正相关,以此引导编辑提高该课程的选择率。当然,处于不同状态的编辑的学习需求是不一样的,对课程重要程度的主观判断是不同的,需要培训中心采用大数据分析,判断主流需求,合理地设计学时赋值。

(四)推行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选课机制

在线培训课程十分丰富,注册责任编辑在线学习课程选择没有限制,不管什么课程只要完成规定学时即可。这样宽泛的选择不利于编辑培训实效的提高。建议在线学习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选课机制。

一是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结合。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的必修地方课程,以满足各省区对本地出版管理的需要。二是编辑专业课程、法律法规与综合素养等课程相结合。设置一定比例的编辑理论与实务、出版法规等方面的必修课程,以确保编辑培训的专业性。三是依据书报刊等不同的出版形式确定一定比例的本行业的必修课程。四是依据社科、科技大类确定一定比例的本大类的必修课程。五是依据不同职称层次确定一定的必修课程。尽量使在线学习更具针对性,切实提高编辑继续教育的学习效果。避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而收效甚微的现象。

(五)优化在线考试设置

考试是考查学习效果的手段,更是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手段。在线学习培训考试的目的是让参训者尽可能地理解领会所学内容。因此,考题数量的设置就应该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尽量覆盖课程内容,增大试题量。加大考题的内容覆盖度将有助于在线学习效果的检测。当然,命题要体现目的性,根本目的是提高培训学习的实效。

在考试权限方面,要给参训者在通过考试后无限制的考试权和正确答案知晓权限。一方面,培训考试的目的是提高编辑素质,不属选拔性考试,对试题不须保密,不管学习者以怎样的方法答题,只要他把体现课程核心内容的试题做对、学会,就达到了培训目的。另一方面,从反映记忆规律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刚学完保留100%的记忆,20分钟后,只有58%的记忆存留;一天后,留存34%;6天后留存25%。这个规律提醒学习者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习结束后短时间内重复学习,即温习。经过及时复习再现后,短时记忆即可转化为永久记忆,内化为学习者已有知识。在线学习通过考试就不能再进入考试环节再现答题内容的设计不利于学习效果的巩固。虽然课程学习有效期一般都在200天以上,可以反复去学习,但是,如果能借助反映课程核心内容的十几道题,只用几分钟就唤醒记忆的话岂不更好?

(六)丰富培训学习方式

注册责任编辑继续教育是编辑需要常态化开展的一项工作,也是关涉我国出版事业繁荣与发展的系统工程。要立足真实学习、有效学习,因此,也可以有条件开展自我研修、社本培训等方式。比如,允许编辑以撰写高水平编辑专业论文、论著,承担出版课题等研究性任务顶替一定学时的培训;获得一定学术荣誉或奖励的出版单位,可以开展一定学时的社本培训。这样,培训形式多样化,更贴近出版单位与编辑个体的实际需要,编辑继续教育将更加有成效。

继续教育数学研修总结第8篇

本学年我们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研促教”的思路,结合“创建特色学校”这一核心任务,开展各项教研活动。活动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根本;以课题研究和校本研修为依托,以开展校本教研为主要方式;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转变教师观念,严抓常规管理,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学校教研教学管理新模式,努力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教研水平。

二、基本情况

本学年度我校共有教师58人,35岁以下教师43人,占75%。根据教师所任科目,将全体教师分为六个教研组,教研组长均由学校骨干教师担任,每个教研组均有行政分管,每个教研组在本期均开展了5次以上较大型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都有精心的安排。

三、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健全了学习制度,每周三进行政治、业务学习。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采用生动灵活的学习形式,理论联系实际,确保了学习有计划、有时间、有内容、有讨论、有中心发言、有记录、有实效。

2、加强了校本研修、项目研修等活动,通过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把新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不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有效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在学习后要撰写高质量的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

3、继续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学技能。为使全体教师深入认识、理解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学校要配合区教育局的教师培训计划,组织和安排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和安排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的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组织参加二片区及区级优质课“说课”、“上课”竞赛,以及参加“优秀教学论文”的评选活动。二片区数学竞赛潘露获二等奖、王昌劲获一等奖,全区数学教师说课上课竞赛王昌劲获一等奖。英语全区说课竞赛罗丹、赵碧获一等奖,唐蓉、唐霄、唐仁琼获二等奖。二片区物理说课竞赛白钢获一等奖。

4、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继续加强对新教材教法的学习研究,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实施技能。为了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对新教材的实施技能,本学年要求教师再次自学教育教学专着,教师们都做好了读书笔记。

(二)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坚持以校本研修为教研主题,积极开展项目研修活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培训。

1、课题引路,继续开展课题研究,以教科研促发展。

本学年,课题研究迈入实施阶段。各试验班围绕《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课题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按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通过以理论学习、个体试验、集体研讨、反思总结的方式,加强研讨,做好调整控制、积累资料,分析研究,为下一阶段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先行辐射作用,充分发挥科任教师、学科教研组长以及教研组成员在教研方面的核心带头作用。在教师中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在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活跃我校的教研气氛与提高我校的教研水平。

2、立足校本,坚持以校本研修为教研主题,积极开展项目研修活动,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1)立足校本,广泛开展“以听课、评课为平台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研究”的校本研修活动。此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与教研组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同学科教师的集体智慧,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各教研组组织严密,活动顺利开展,许多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步很快。

(2)各教研组积极开展项目研修活动,本期制定了研修方案,进行了2次大型研修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3)各教研组组织开展了上“六课”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健全教研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的热情。对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的教师给予奖励。

3、以远程教育资源为平台,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1)严格要求,扩大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教师合理运用远教资源,多学习、多借鉴。网络教室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2)利用远教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把专家“请进学校”,足不出户就有人教。老师们在网上进行了学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