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社会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Gansu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2-1093/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社会、哲学、文化·文学、历史、经济、法学、学术论坛

主管单位:甘肃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甘肃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3-3637
国内刊号:62-1093/C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甘肃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14
复合影响因子:1.14
总被引量:29539
H指数:43
引用半衰期:4.9083
立即指数:0.0513
期刊他引率:0.9327
平均引文率:13.2949
  • 文化散文:文化与散文之间的建构(笔谈)——文化散文:在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

    作者:张光芒 刊期:2006年第05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散文的崛起是文学史上一次值得称颂的坚守和选择,面对思想深度的平面化与理性思辨精神的弱化,以及审美感知的钝化和诗情诗意的沦陷,它左右出击,既保持了文学的尊严与独立性,也在某种意义上充实并提升了国民精神的现代性品格。审美与启蒙之间这种现代性张力的获取,使得文化散文从根本上奠定了自身不可取代的文学史价值...

  • 文化散文:历史书写中的历史与“自我”

    作者:丁晓原 刊期:2006年第05期

    历史,进入文化散文,往往没有正史的宏大规模,而是以历史的侧影、历史的碎片、历史的细节、逸事化的历史等方式表示的,并且具有可作当代性阐释的可能意义。散文的“历史”书写,其前提是历史要经由主体个人体验而被心灵化,其间活动着主体的面影和心志,呈现出基于客观的作者个性真实。

  • 文化散文:作为一种跨时空对话的语式

    作者:周红莉 刊期:2006年第05期

    若将语言作为人的精神本体的存在方式予以观照和阐释,我们发现,文化散文是作为一种独特的跨时空对话的语式进入文学书写序列的。并且,因着个体精神生命的言说立场与语式姿态的多样性,为“文化散文”提供了多重表达的空间。

  • 文化散文:知识、史识与体性的误区

    作者:王兆胜 刊期:2006年第05期

    从散文发展的历程看,“大文化散文”具有革命的意义,它冲破了各种束缚,获得了历史性的解放。但当下的“大文化散文”也存在着根本性的误区:一是过于强调知识,二是充斥着庸俗之见和偏见,三是崇信散文大可随意的观念。“大文化散文”必须回到文学,回到散文的本性,在“形聚神凝心散”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特魅力。

  •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与当代中国(三篇)——从后殖民理论思考三个问题

    作者:章辉 刊期:2006年第05期

    后殖民理论在全球的兴起有历史的,现实的和个人的原因,在中国的接受则有更为具体复杂的语境。中国的后殖民批评没有区分文化渗透和文化交流。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现实需要是面对现代性话语的前提。后殖民理论对于中国百年来的学科知识反思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身份焦虑与现实困境——论当代中国的语言民族主义

    作者:吴泽泉 刊期:2006年第05期

    在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将语言作为想象与建构自己民族身份时的出发点,本文把这种倾向概括为语言民族主义。本文认为,语言民族主义是后殖民语境与全球化时代国人身份焦虑意识的一种反映,同时分析了其所面临的矛盾与困境。最后,本文指出现代民族身份的建构应该超越语言和文化。

  • 人文关怀的多侧面意义——20世纪90年代学者散文刍议

    作者:王琳; 李怡 刊期:2006年第05期

    学者散文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重要现象。学者散文融智慧之美和真切的人文关怀于一体,在散文界独领风骚——这都是它不容忽视的意义。不过,在另外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在那些被责任感和智慧层层包裹中的自恋心态,而自以为是的背后则是某种文化的霸权。

  •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功能的偏失及其反思

    作者:饶先来 刊期:2006年第05期

    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在最近的二十几年以来虽然得到了新的发展,但也面临着复杂的困境。由于社会变化和西方理论的大量引进,文学批评呈现出一种“时尚化”和媚俗化的倾向,致使批评功能出现了偏失。批评功能的这种偏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批评意识的匮乏、批评主体的缺席和解释的虚拟化。要摆脱这三个方面的困境,批评家就必须首先坚持正确的文...

  • “权威批评话语”在通俗文学批评中的尴尬

    作者:赵科印 刊期:2006年第05期

    通俗文学的繁荣已成为既定的文学事实,但由于受到特定历史语境中形成的“权威批评话语”的影响,使通俗文学批评中存在一种不合理的历史性想象。这样,一方面,通俗文学的价值被任意曲解;另一方面,文学批评本身也成为一种虚假的批评。本文主要探讨这种“权威批评话语”的形成,以及它在当代通俗文学批评中的具体显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

  • 女人成为流通物与文学意味的产生——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艺术价值构成探寻

    作者:刘俐俐 刊期:2006年第05期

    论文首先对于文本进行了当代审美经验描述。然后在结构主义视野中,对一个女人和她流通于其中的婚姻系统之内在关系,在析取与合取的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发现艺术魅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结构机制:特定地域中典妻制度的合理性,即婚姻流通系统的合理性,与作为人妻及人母的女人极度痛苦之间的张力。一个女人成为流通物而产生的文学意味,是中...

  • 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意识与女性主义视角

    作者:肖晶 刊期:2006年第05期

    王安忆在新时期文坛上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她以女性独特的视野和角度直面人生,真诚且大胆地书写女性本真的记忆、欲望和体验。她的小说,更多的是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与世界的对话,自我认识、自我实现是目的所在。经由具体的、有性别的、个人的主体性的追寻与探问,从而达成对于“人”和“女人”、“男人”的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 论鲁迅的马克思主义古代文学研究

    作者:张胜利; 田英华 刊期:2006年第05期

    鲁迅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研究古代文学,重视“历史性”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了“知人论世”的传统批评方法,强调文学作品得以展开的具体历史境域。这种研究活动奠基于社会实践之上,从传统的认识论转向对人生的积极介入,突出文学研究的批判功能和实践功能。他完成了“知人论世”古典范式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范式的现代转换...

  • 论中唐叙事诗的小说史意义

    作者:邱昌员 刊期:2006年第05期

    中唐是叙事诗异军突起的时代。中唐叙事诗具有厚重的小说史意义。叙事诗的发展激发了中唐诗人关注“通俗”小说的兴趣,并为中晚唐小说创作的情节构设、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从而促进了文言小说的兴盛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小说没有叙事诗基础的现象,为一代小说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 《楚辞》研究与现代学术——赵逵夫先生访谈录

    作者:赵逵夫; 邵宁宁; 马世年 刊期:2006年第05期

    《楚辞》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不论是对于屈原的身世,还是《楚辞》的文本,人们在认识上还都存在一些模糊与混乱。这不但影响到对它的正确理解,而且也导致国内外不止一次地出现某种否定屈原存在的论调。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细致地考察屈原与他的时代,廓清人们认识中的混乱,就成为现代《楚辞》研究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 西北地区传统音乐的文化生态及发展趋势

    作者:王晓平 刊期:2006年第05期

    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音乐文化的原生态状况保存较好,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异,有些音乐品种濒临消亡,有些音乐品种面临着转型,如何认识它的存在价值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理解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