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寄生虫病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部级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arasitic Diseases

杂志简介:《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961/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述评、论著、特约综述、综述、现场研究、疾病控制、病例报道、学术争鸣、国外学者专栏、学术会议动态、年度学科进展、标准与指南、读者作...

主管单位: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国际刊号:1673-4122
国内刊号:31-1961/R
创刊时间:1973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24
复合影响因子:0.29
总发文量:525
总被引量:2333
H指数:14
引用半衰期:6.3778
立即指数:0.0119
期刊他引率:0.9239
平均引文率:16.25
  • 弓形虫包囊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娟娟; 殷国荣 刊期:2005年第06期

    弓形虫多为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包囊活化,缓殖子转化为速殖子,导致宿主发生弓形虫脑炎等严重病变,甚至致死.体外培养弓形虫包囊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包囊形成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探讨包囊活化机制、速殖子和缓殖子的相互转化机制及制备包囊抗原等提供了良好条件.该文综述了弓形虫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形成包囊及速殖子与缓殖子间转化的研...

  • 血吸虫病早期免疫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俭; 郭家钢 刊期:2005年第06期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多年来标记技术、杂交瘤技术及基因克隆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血吸虫病循环抗体检测、诊断用抗原和循环抗原检测等免疫学检测方法的深入发展,为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该文对早期诊断血吸虫病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和技术作一综述.

  • 反向遗传学策略及其在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琼; 陈晓光 刊期:2005年第06期

    由基因结构认识基因功能的科学称为反向遗传学.随着越来越多生物的基因组序列被阐明,研究基因功能的反向遗传学已成为生物学领域的热点.反向遗传学所运用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成熟,如基因敲除、反义核酸等均对基因功能鉴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近五、六年内兴起的RNA干扰技术,其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代替基因敲除的反向遗传学的研究工具,在后基...

  • 寄生虫及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丽; 吴忠道 刊期:2005年第06期

    该文对寄生虫及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相关概念、研究模型、研究方法、内在机制以及与免疫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

  • 应用微卫星DNA技术研究蚊虫群体遗传的现状

    作者:樊勇; 马雅军 刊期:2005年第06期

    微卫星DNA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群体遗传研究的分子标志,该文阐述了微卫星DNA的特点和获取途径,综述了已分离的多态性微卫星DNA的蚊种及对其进行群体遗传研究的现状.

  • 冈比亚按蚊分类研究进展

    作者:王冬; 马雅军 刊期:2005年第06期

    冈比亚按蚊是非洲重要的传疟媒介,也是寄生虫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该文介绍了应用染色体和分子特征在冈比亚按蚊分类研究中的进展,对蚊种形成和进化的特点及复杂性进行剖析,并对后基因组时代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 灭螺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朱丹; 周晓农 刊期:2005年第06期

    药物灭螺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灭螺药的作用机制是研究灭螺药物如何进入螺体与靶器官或靶分子结合,进而引起病理或损害的生理和生化等方面的变化,导致钉螺死亡.该文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方面对灭螺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 舌形虫和舌形虫病的流行和诊治

    作者:袁忠英; 沈玉娟; 曹建平; 常正山 刊期:2005年第06期

    舌形虫病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的寄生虫病,但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明显增多,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方式也有所改变,尤其是喜食一些生的和半生的动物食品,不良的进食习惯与民间的风俗旧习可能是造成该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 西尼罗病毒研究进展

    作者:蒋云婕; 钱科; 朱昌亮 刊期:2005年第06期

    1999年,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首次在美国纽约地区出现,随后几年迅速在北美大陆蔓延.近年WNV流行表现出新的特点,部分感染病人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该文就近年来对WN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感染的免疫、流行病学、防治措施及疫苗研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血清高水平抗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2(MSP2)抗体与肯尼亚(沿海地区)的临床疟疾风险降低有相关性

    作者:夏惠(摘); 孙新(校) 刊期:2005年第06期

    前期研究显示,具有识别不同型别MSP2重组蛋白的IgG与降低人群临床发病相关联,MSP2主要有两型即IC1(A)型和FC27(B)型。为进一步了解MSP2型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应,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等机构的研究者对自然获得高水平抗MSP2抗体的人群发生临床疟疾进行了风险评估。选择距肯尼亚东部沿海Kilifi地区40km的Chonyi村和Ngerenya村,居民暴露...

  • 基因修饰减毒的P36p缺失的疟原虫子孢子诱生保护性免疫和感染肝细胞的凋亡

    作者:张冬梅(摘) 刊期:2005年第06期

    因仅含单一子孢子蛋白或片段的重组亚单位疟疾疫苗缺乏显著的保护效果,故对减毒的活子孢子疫苗的研究重新得到关注。用γ-射线或特异性基因修饰减毒的子孢子免疫宿主,可诱生宿主的保护性免疫力,能抵抗后续的疟原虫感染。目前仅对射线减毒子孢子的免疫保护机制有所了解。本文报道了对基因修饰的P36p缺失(P36p-)的鼠伯氏疟原虫的研究结果。

  • 伯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肝组织的活体观察

    作者:董宇达(摘); 姚利晓(摘) 刊期:2005年第06期

    疟原虫子孢子对宿主肝组织的感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有一种流行的模式认为子孢子通过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KFC)进入宿主肝组织,但该模型缺乏直接证据。纽约大学医学院医学与分子寄生虫学系Frevert等利用绿色荧光蛋白EGFP或红色荧光蛋白drFP583/DsRed/RFP标记的伯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荧光标记的Tie2-GFP小鼠或lys-EGFP-ki小鼠,...

  • 氨酚喹独用、氨酚喹加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氨酚喹加青蒿琥酯、蒿甲醚加本芴醇四种方案治疗坦桑尼亚门诊儿童恶性疟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国庆(摘); 汤林华(校) 刊期:2005年第06期

    目前恶性疟对氯喹的抗药性十分普遍,而且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抗药性问题,这种形势下,联合用药显得尤为必要。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组推荐采用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方案来治疗恶性疟。推荐的用药组合包括: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加青蒿琥酯、氨酚喹加青蒿琥酯、蒿甲醚加本芴醇、氨酚喹加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已...

  • 用疟疾暴露的血清学指标估计疟疾传播的中长期趋势

    作者:刘君丽(摘); 朱淮民(校) 刊期:2005年第06期

    由于免疫水平、疾病时期以及重视程度的不同,整个非洲大陆疟原虫感染的地区性差异很大;另外,疟疾传播的微小差异,尤其低传播区,其传播强度的直接评价方法费时、费力、费钱。因为抗疟抗体的获得和维持依赖于疟疾的暴露,所以这种抗体有可能作为估计疟疾传播强度的指标。

  • 肯尼亚西部丘陵地带恶性疟空间分布的分析

    作者:杨坤(摘); 周晓农(校) 刊期:2005年第06期

    肯尼亚西部海拔高于1500m的丘陵地带的疟疾重新流行成为一个新的公共问题。该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该地疟疾数据主要来自医院报告,存在较大偏倚,很难正确估计该地人群对疟疾的易感性或疟疾对当地儿童的危险程度。Munyekenye等分别在2002年7月、2002年10月及2003年6月在位于丘陵地带且被Yala河分为两部分的Iguhu村庄(海拔约为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