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校民族舞教学研究

高校民族舞教学研究

时间:2022-12-16 08:37:04 关键词: 高校 民族舞 教学
摘要:高校民族民间舞蹈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教师既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支撑,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部分。实践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若只依靠课堂当中的技巧训练、动作学习,通常很难达到表演要求。

高校民族舞教学研究

高校民族舞教学篇1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和舞蹈事业的双发展,多数高校都形成了较为科学和稳定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也培养出了大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俱佳的优秀舞蹈人才。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从客观环境来看,近年来,伴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的加大,有更多的民族民间舞涌现出来。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也从客观上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环境。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很难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学中仍然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教师进行示范,学生进行模仿,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没有创新的意识,也缺少创新的机会。从舞蹈表演效果来看,多数学生的表演都是相似的,且缺少个性化表现;从学生个人发展来看,这种创新能力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来说,传统教学中,更侧重学生舞蹈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包含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鲜有关注。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师生均没有形成创新的意识。在主观方面而言,则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做到与时俱进,未能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专业学习和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而且缺少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所以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制约民族民间舞专业发展的瓶颈,理应成为下一步专业发展中急需突破的新课题。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一)树立正确认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和学生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的,即师生应该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创新,其价值和意义何在。首先,从民族民间舞本体来说,各类民族民间舞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的发展后传承至今,从本质上来说正是创新的结果。不同时期的创作者和表演者,都不断对其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形成当代民族民间舞特有的风格和内涵。反之,如果某一种民族民间舞从诞生之初,便一直是一成不变的形式和内容,那么其传承必定会出现断层甚至消亡。所以当代人不仅是民族民间舞的继承者,更是开拓者,只有当代人勇于创新,才能为后人留下更为丰硕的成果,实现这门艺术的永续传承。其次,从客观现实需要来看,与其他专业一样,民族民间舞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发展难的问题。经过系统训练后,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但这仅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舞蹈人才。举例来说,某一个地区的民族民间舞具有地方特色,需要对其进行整合,并以全新的形式对外推广。如果学生仅仅会模仿,显然是难以适应这项工作的。反之,如果在校期间经常参与一些创新活动,则具备了相应的经验,可以满怀信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着深刻必要性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真正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将其作为一个教学重点,这对于专业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来说均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二)尊重艺术规律

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奇珍,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所以无论是何种创新,都必须以遵循民族民间舞的基本艺术规律为基础,否则便是一种伪创新,也自然没有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表演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重神似。在中国的绘画、戏曲等多类艺术中,都讲求神似重于形似。在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抓住了“神”,也就抓住了“魂”。所以不仅要注重动作的运用和展现,更要展示出作品的气质和风貌。第二是求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的特有内容,而舞蹈又是艺术意境的典型。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表演中,要做到“意在舞之先、中、外”。意在舞之先,是指通过作品的分析和体验,做好相应的准备。意在舞之中,是指一招一式都要内外相应,都要饱含情感和韵味。意在舞之外,是指舞尽而意不止,耐人寻味。第三是要洗练。作为一门表演性艺术,民族民间舞表演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凝练、集中和概括,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第四是善夸张。民族民间舞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所以要在动作上适当夸张,让内心的情感得到强化和美化。第五是讲身韵。很多学生虽然在认真地跳每一个动作,但是却给人不协调、不连贯的感觉,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树立起身韵意识,整个表演缺少生命的气息,所以要加强动律、节律和韵律方面的训练。第六是贵含蓄。与西方人喜欢直抒胸臆不同,中国人更讲求含蓄。这种含蓄性可以让观众更加投入,并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给观众营造出一个意蕴悠长的空间,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以上六个方面,是民族民间舞表演的基本特点,任何形式的创新,都要以尊重这些基本特点和规律为前提。

(三)丰富实践经历

实践性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属性,也唯有通过实践,才能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结合当下教学实际来看,在实践上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实践数量不足,一个是实践类型单一。实践数量不足表现为学生很少有登台表演的机会,更多的是以日常练习为主,导致在演出中经常出现紧张、焦虑等状况,既没有创新的意识,也没有创新的平台。实践类型单一是指登台表演便是唯一的实践形式,没有认识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要对以上两个不足予以全面的完善。首先,在实践数量方面,要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学生一方面要学习表演学、舞蹈美学等理论知识,一方面则要广泛投入到各种舞台实践中。如教学汇报演出、校内文艺晚会、校外公益演出等,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表现予以全程的跟踪和指导,并予以及时评价。其次,在实践类型方面,除了舞台表演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到舞蹈编导、田野采风、课题研究等多项活动中来,并全部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在得到多项锻炼的同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并及时将其付诸实践,获得良好的创新效果。

(四)扩展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内容体系,可以充分保证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与此同时,时代和社会也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不断对舞蹈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导致人才培养和现实需要的脱节。所以要将一些新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来。以舞蹈类非遗为例,近年来,伴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一些全新的民族民间舞,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绝佳载体。对此可以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对新涌现出的民族民间舞进行系统的研究,包含其起源发展、流传地域、艺术风格、动作特点等,然后对现有的作品进行加工和丰富,形成新作品后对外推广。积极参与各类文艺演出或舞蹈大赛,使之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条件成熟后,还可以编写校本教材,建设学校的精品课程。这种教学内容的扩展,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创新机会,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革新教学模式

口传身授是传统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讲解动作要领,学生再进行模仿,虽然可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但是整个过程却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只能接受教师的安排,其创新思维也自然难以得到有效激发。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将更多科学的模式及时运用于教学中。以受到普遍好评的微课为例,在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要学习的内容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给学生以自主探索的空间,鼓励他们通过学习资料和网络对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而且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最终的学习成果同样可以通过网络予以呈现。这种教学模式与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更加贴近,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又如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下,成立以教师命名的舞蹈工作室,工作室不仅面向学校,承担某项课题的研究,参与校内演出等,更要面向社会,主动承接社会上的一些演出任务,旨在让学生得到丰富的实践锻炼,并敢于将自己的一些创意想法及时应用于实践中,让整个实践过程闪耀着创新的光芒。综上所述,近年来,高校民族民间舞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成为这门艺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审视可以发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视,使表演难以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风格,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突破这个瓶颈后,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必将迈上新的台阶。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了研究,希望在今后的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广大师生都能够树立起创新意识,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在提升自我和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体现出当代人对民族民间舞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

作者:王永燕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

高校民族舞教学篇2

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将民族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实现高校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提升高校舞蹈教学的文化内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高校在舞蹈教学开展过程中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注重舞蹈教学,不重视学生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需求,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层面对高校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融合制订相应政策;从微观层面对高校舞蹈教学的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将民族文化内容融入其中,进一步提升高校舞蹈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和完整性[1]。

一、高校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舞蹈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早期的舞蹈都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最初,舞蹈多用于祭祀和祈福,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舞蹈的内涵和内容不断扩展,原来简单的舞蹈逐渐发展为能被普通大众接受和喜爱的艺术形式,因此,舞蹈与民族文化具有天然联系。当前,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高校舞蹈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很多都来源于独特的民族舞蹈,借鉴自民族文化,同时,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创造和加工,也能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对舞蹈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一)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具有天然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民族文化特性,能够提升高校舞蹈教学质量。首先,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民族文化元素能进一步丰富高校舞蹈教学内容,提升高校舞蹈教学文化内涵和品质,这对实现高校舞蹈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其次,高校舞蹈教学融入民族文化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民族舞蹈代表着民族文化,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舞蹈,实际上也就是借鉴了民族文化元素,这种做法可以使高校学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感受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了解民族舞蹈背后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背景,进而对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之上,学生也会强化文化传承责任意识,主动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二)民族舞蹈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教育资源

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舞蹈文化角度看,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舞蹈文化的内涵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其本质和底蕴并没有发生改变,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民族舞蹈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对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总结出民族舞蹈的特点和规律,并将民族舞蹈文化作为重要的舞蹈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创作,让学生在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认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让学生知道民族舞蹈文化的来源和出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民族舞蹈文化所包含的生态环境内涵、审美特征和历史特色,进而自觉地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三)高校舞蹈教学具有显著的文化生态特征

高校舞蹈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传承和继承民族文化。从传承角度看,高校舞蹈教学除了有现代舞和西方舞教学以外,还有民族舞教学,民族舞教学必然会接触和学习民族文化,这也说明高校舞蹈教学具有显著的文化生态特征,舞蹈的文化生态特征并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舞蹈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文化生态的体现。从内隐性角度看,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直接将民族文化的丰富特征和内涵讲解出来,而是要通过隐喻的舞蹈动作或编排的内容,隐性传递和传播民族文化,相应地,高校舞蹈教学就具有了显著的内隐性的文化生态特征[2]。

(四)创作式教学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传承

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对舞蹈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鼓励学生根据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生态背景有意识地进行创作,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民族文化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舞蹈创作之中。这样既能够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也能够让学生把民族文化学以致用。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将某些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内容运用于民族舞蹈动作的编创之中,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属性。高校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舞蹈文化进行主动探究,主动对比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的异同,进而联系到民族文化层面,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高校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具体路径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引入民族文化,能进一步丰富高校舞蹈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情怀,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舞蹈教学作为载体,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要结合舞蹈教学的具体特点开发融合载体,丰富高校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创新高校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融合的形式,提升高校舞蹈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让高校舞蹈人才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

(一)开发融合载体

第一,丰富民族舞蹈教学教材。高校舞蹈教学要充分认识民族舞蹈在舞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结合民族舞蹈教学实际编选教材,将民族舞蹈教学作为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对高校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高校在民族舞蹈教学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聘请专家、学者,选派优秀教师,组成民族舞蹈教学教材编写小组。教材编选既要从学生成长规律和文化诉求的角度出发,也要契合当前高校舞蹈教学实际,不断优化民族舞蹈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要广泛收集民族舞蹈资料,不断丰富民族舞蹈教材内容,进一步提升民族舞蹈教学教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一套优秀的教材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同时,也能加深广大学生对民族舞蹈艺术的理解,使学生看到民族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并有意识地对民族文化内容进行吸收和学习,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主体[3]。第二,科学设置民族舞蹈课程。高校在民族舞蹈课程设置上既要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也要从时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民族舞蹈课程设置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对民族舞蹈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先让学生对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让学生有民族文化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再让学生对民族舞蹈进行编排和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民族舞蹈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对民族舞蹈进行探究和学习。第三,保留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属性。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核心文化要素,因此,高校在开展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保留民族舞蹈的民族特点和内容。比如,蒙古舞蹈的豪迈大气,维吾尔民族舞蹈的热情奔放,都是民族舞蹈的显著特点,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给予民族舞蹈充分的尊重,让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理解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并主动对民族文化进行学习、借鉴和吸收。

(二)丰富融合内容

第一,在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精神。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有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诉求,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正确掌握民族舞蹈的表演技巧,引导学生领会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第二,丰富舞蹈教学课程编排内容。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舞蹈作品让学生进行探究,要将舞蹈创编、舞蹈剧目改编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思维,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高校舞蹈教学引入民族文化并不是千篇一律地迎合学生需求,而是要让学生从民族文化内涵的学习入手,把握民族文化的特点和要素,并将其融入舞蹈创作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第三,在舞蹈教学中融入新时代的相关元素。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新时代元素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之中。高校要充分认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对高校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既要让学生掌握全面的技术,也要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艺和文化修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三)创新融合形式

第一,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不同民族的舞蹈特点和文化特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表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给学生进行二次舞蹈创作以更大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民族舞蹈进行系统分析,不断提升高校舞蹈教学质量,在实践中实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意识的传承和发扬[4]。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校舞蹈教学。当前,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都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例如,教师在进行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播放现场视频的形式,展现维吾尔族舞蹈蕴含的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对维吾尔族舞蹈文化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在掌握维吾尔族舞蹈要领的同时,从维吾尔族生长的自然环境、民族特征和文化习俗等角度出发,深刻领悟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并将自己创造的维吾尔族作品通过视频的方式传播出去。第三,强化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舞蹈艺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一方面,高校可以自主开办各类文化艺术节,展现不同民族的舞蹈特色,通过学生的自主创造,让学生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高校要与不同地区的博物馆、科技馆和艺术馆联系,将其作为培养高校舞蹈人才的重要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博物馆和艺术馆的交流学习过程中,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并将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和理论运用到舞蹈学习之中。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文化欣赏能力,同时也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5]。总之,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将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作为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深刻领会民族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主动将民族文化内化于心,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将民族文化运用到舞蹈创作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校要注重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的载体融合、内容融合和形式融合,进一步提升舞蹈教学效果。

作者:何艺斐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高校民族舞教学篇3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高校民族民间舞蹈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教师既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支撑,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部分。实践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若只依靠课堂当中的技巧训练、动作学习,通常很难达到表演要求。学生必须要在实践当中磨练自我,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接受观众检验,以提高自身的舞台表现力。但就实际教学现状来看,高校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舞台实践。学校为学生创造的舞台表演机会十分有限,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让学生在训练室完成舞蹈表演,加之高校对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舞蹈教学质量大大降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1]。其次,舞蹈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舞者的肢体动作能够将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舞蹈是肢体动作和主观情感的结合。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能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精神风貌以及社会历史进行反映,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民俗风情。在当前的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忽视对学生艺术情感的培养,过度注重基本功训练和舞蹈技巧学习,并且教师经常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动作是否到位、规范和标准上,很少会关注学生的眼神、表情等细节表达。长此以往,学生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会出现肢体配合度低、表情僵硬、双眼无神等问题,不能充分展现舞蹈作品精神,同时也弱化了舞蹈表演魅力,不利于学生舞蹈专业水平的提升[2]。最后,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民族民间舞蹈其实是对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生活和劳动的凝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表达了独特的丰富情感。在对民族民间舞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对舞蹈背后的文化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过程中将舞蹈内涵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但在当前的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都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了解,因而很难将舞蹈精髓传递给学生。很多教师都只对舞蹈特色和外在形式进行研究。导致学生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表演过程中出现有形无神的问题,无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3]。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改革的基本目标

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必须要以舞蹈特征为目标,通过再现民族民间舞蹈特征,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启发性、灵活性以及创造性。首先就是要凸显民族民间舞蹈的启发性。舞蹈动作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繁琐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内在联系进行启发,对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的启发性思维进行培养,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融入到相应的舞蹈动作当中,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素养[4]。其次,要能够凸显民族民间舞蹈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舞蹈课堂学习当中,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调动其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舞蹈教学氛围,通过舞蹈动作拓展学生学习思维,通过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灵活性进行体现,还能对舞蹈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巩固,使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舞蹈动作进行即兴改编和表演,将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系统化地提高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应用和掌握能力。最后,要凸显民族民间舞蹈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其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目的。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当中,也出现了很多与现代文化不相符的内容,教师在对这些舞蹈动作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是将那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舞蹈动作剔除,但要注意必须要保留舞蹈动作的民族特色,之后再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以及自己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实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再创造,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这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很有帮助[5]。

三、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加深学生对舞蹈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较强,能够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信仰、风土人情、精神风貌等反映出来,具有十分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底蕴。因此,在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对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舞蹈表演更有灵魂。鉴于上述情况,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舞蹈技巧、舞蹈动作进行关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舞蹈文化内涵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特征有所认识。就实际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很多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都强化了对于舞蹈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但大多是以灌输形式为主,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舞蹈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深入、不全面的问题十分普遍,因而很难将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教师可以尝试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共同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探讨[6]。例如,在对藏族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对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习俗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解,并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在一起,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为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和高效性,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结合藏族舞蹈特征展开提问,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进行检验。例如,很多藏族舞蹈动作都以关节为主要发力点,这样的舞蹈往往能够带来强大的韵律感和颤动感。那么藏族人民在舞蹈过程中为什么会习惯用关节发力呢?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进行知识分享。例如,有的学生会说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人们经常需要背负各种生活生产物资,在这一过程中势必要依靠关节力量。因此,藏族人民在舞蹈过程中也会习惯性地用关节发力。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能加强学生对于藏族舞蹈文化背景知识及特征的了解,为藏族舞蹈表演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强化情感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

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于情感的渗透,导致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双眼无神、动作僵化,难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当中,很多教师都会采取口传身授的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对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再亲自示范和口头讲解。长此以往,学生很难领悟到舞蹈精髓。民族民间舞蹈通常比较考验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必须要尝试创新教学模式,将情感更好地融入舞蹈动作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很多舞蹈动作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结合这一特征,在课堂上对舞蹈动作进行最大限度还原,以提高教学质量。以傣族舞为例,其舞蹈风格十分独特,情绪内敛含蓄,舞蹈姿态的雕塑感较强。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傣族舞的图片或视频,以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加深学生对于傣族舞蹈的认知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傣族舞蹈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舞蹈动作学习中,并融入自身情感。其次,教师还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使其能够认真投入地学习舞蹈动作。最后,教师还要通过精神共鸣引导学生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傣族舞蹈中。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对于傣族人文风俗、精神风貌等了解较少,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短视频,以加深学生对于傣族人民精神意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在傣族舞蹈当中融入情感。

(三)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

安排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材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使舞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入手,从而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教材为基础,将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融入其中,强化学生对于舞蹈发展的认知,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舞蹈要领的同时进行改编创作,实现教学创新。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当中的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分类,开展对比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民间舞蹈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加深学生对各种舞蹈文化价值和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程度的日益加深,教师在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度地向学生介绍国外舞蹈文化,并引导学生对国内外舞蹈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行对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了解民族民间舞蹈。

(四)采取多元化舞蹈教学模式

高校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鉴于上述情况,广大教师必须要强化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影响,调动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教学当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舞蹈文化知识进行掌握。教师可以尝试应用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例如,在对傣族孔雀舞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重难点在于通过手指、手腕动作将孔雀舞的风情展现出来,要求动作柔软而有力量。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由各小组同学共同对舞蹈动作重难点进行探讨,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展开探究。针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要强化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首先要加深学生对舞蹈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其次要强化情感在舞蹈动作当中的融入,最后还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蔡璨.高校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8,38(05):202.

[2]彭偲晗.地方应用型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问题探析[J].大众文艺,2021,(09):171-172.

[3]柴瑜.论河南省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创新[J].艺术评鉴,2017,(15):75-77.

[4]李妮娜.地方高校舞蹈表演专业〈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设想[J].歌海,2013,(02):116-118.

[5]刘妍.普通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6):113-118.

作者:郑岩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