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5 17:13:36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第1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校园网;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1-0029-03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教育观念、模式、方式和方法,高校信息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信息化建设投资之巨大、发展速度之迅猛、覆盖范围之广泛有目共睹。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何持续发展信息化,我们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1.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教育网络的普及和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大部分高校实现了网络课程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虚拟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网上教学平台建设以及教学、科研、财务、人事、后勤等相关的管理系统建设;而且在高校信息化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研究。

(1)基础设施建设

各高校已基本建成校园网,校园网主干带宽千兆以上,部分高校正在逐步进行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实现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万兆。无线网络在校园公共区域覆盖面积逐步增加,满足了师生随时随地无线上网的需求,进一步改变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交换机、服务器等价格昂贵的终端设备成为各高校争相添置的新宠,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也迅速增加。

(2)软环境建设

高校的信息化软环境包括高校数字资源、高校信息系统、高校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高校管理体制和信息技术队伍等相关方面。

近年来,各高校开始重视数字资源建设,开发了各种课件资源和网络课程,相继建成了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平台等,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当前的热门课题之一,目前已部分实现了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目前在高校应用得比较多的信息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网上教学、网上科研、校务管理、后勤服务等相关系统。办公自动化包括:电子邮件、BBS、公文流转等;网上教学一般有网络课堂、网上教学平台、在线教学、实时教室管理等;网上科研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协作平台、科研交流平台、科研知识共享平台等;校务管理包括学生一体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校友信息管理系统等;后勤服务系统为高校师生提供网上超市、订水订票、校园地图、日历服务、交通出行等相关生活服务。

各高校对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给予了重视,纷纷制订了本校的信息化相关政策。而在信息化管理体制方面,部分高校已经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规划,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小组。

2.面临的困境

伴随着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耗资巨大

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的购买,本身就是昂贵的,而很多高校为了追求所谓的信息化建设成绩,一哄而上,不管是否实际需要,一味追求设备的高级,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总想走在最前沿。这种攀比之风,导致了资金的巨大投入,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而软件资源的来源要么购买,要么自行开发或者合作开发。不管是哪种方式,软件的成本都非常的高,再加上每年的维护、升级费用,每一个软件都是一个价值不菲的产品。很多高校缺乏统一的规划,造成了很多软件的重复建设、软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被废弃、更新维护得不到保障而被弃置不用等现象大量存在。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非盈利性的,它追求的是长远的利益和社会效益,如此巨大的吞噬黑洞,令很多高校苦不堪言。

(2)持续投资成为难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软硬件的投资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前所未有,如何能够最优化地进行可持续投资。要保证软硬件的持续可用性,除了要评估软硬件的实用性,还必须考虑它们的维护、升级、培训等未来持续发展性。因此,除了需要对实际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还需要把握好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可预见性分析。这些问题都是目前高校面临的技术难题。

(3)各自为战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七、八年前,就开始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教育信息化的信息孤岛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各机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战。不仅是学校内部的各院系、部门、机构的各自为战,且各学校之间、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各公司或厂商之间、甚至是各地区之间,都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没有整体的、长期的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不仅导致重复投资建设,且当大家开始意识到整合的必要性时,又给整合带来了非常大的阻力和难度。

(4)队伍建设薄弱

大部分高校的信息技术力量薄弱,现有的信息技术人员疲于那些基础性的维护工作,主要的信息建设规划、应用开发、系统维护工作严重依赖于公司,与公司合作不能说不是一种好的形式,但过分的依赖,却会导致规划不合理、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可维护性差、维护费用高等问题。

3.造成困境的原因

(1)重形式轻效果

当信息化建设成为一项评价指标,也就成为追求政绩的方式之一。一方面,决策者们并不一定是信息化方面的专家,需要信息技术人员提供决策依据,而这些决策依据往往会被来自一级一级的政绩观所影响,从而导致了形式更重于效果,成绩更重于效率;另外一方面,决策者自身也无法避免政绩观的影响,从而也会进一步促进各个级别的政绩意识,导致信息化建设的不切实际。

(2)信息化意识问题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一思想和观念,合理的规划、统一协调、全局考虑,才能进行全校性的资源配置和共享。信息化不是各部门自己内部的“蛋糕”,而是全校整体建设这块大“蛋糕”中的一小块,必须纳入整体规划中。信息化也不是以满足目前应用为目标,而要有长远的规划。此外,对于信息化建设要实现的目标,达到的效果,也要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3)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问题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应用建设、信息服务建设、规划统筹、组织协调、规章制度等都触及学校的各个方面,不仅需要信息技术部门的强有力支撑,更需要学校各组织机构的密切配合,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和组织,这个机构必须有足够大的权限,才能完成这一使命。

目前大部分高校,承担这一职能的是网络中心,但网络中心的实际权限却非常有限,它是与院系、其他部门并列的二级单位,在统筹全校信息化工作中,常常是力不从心。此外,很多高校进行机构合并时,把网络中心跟教育技术中心、电教中心等合并成一个单位,合并后,导致工作任务变得繁杂,分散了精力,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

合理的机构设置之外,也需要管理制度保障,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规章制度,也没有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因此,导致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杂乱无章,信息化成果无法有效实施。

二、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基于目前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果以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信息化工作应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主要的着力点。

(1)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

要建立全校统一的信息系统,需要以学校为整体、从全局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学校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建立整体的业务模型、数据架构、用户角色、权限模型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整个学校的总体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以此来指导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并采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服务架构落实实施。

(2)强化学校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合作

管理和技术是学校各信息系统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的两大要素,这就需要学校的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紧密合作,强化规范二者的协作配合模式。在信息系统建设优化的整个过程中,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协同解决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对各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实现集中管理和维护的关键。

(3)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

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动,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要成立专门的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直接担任信息主管CIO,建立由校级领导直接负责、其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直接参与的领导决策机构,对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统一协调、客观评价。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多、业务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在实施模式上应采用以“项目”为基础,以此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界线,优化配置资源,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强化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一方面,要在目前已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整合和优化,根据国家相关的教育技术政策文件建立规范的数据库标准、统一数据编码规范和信息采集标准,实现校内信息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共享。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信息数据进行适当的整合和分类,进一步挖掘利用数据的深层次价值,采用直观图形、宏观综合的呈现形式,为学校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5)加大高校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力度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信息化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队伍,要提高他们科学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其次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要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保障信息化建设和运维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是管理人员,要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管理的意识,在工作实践中增强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

近年来,大数据概念引起了各方面,特别是教育界、科技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相继出版专刊研究大数据,指出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新阶段:大数据时代。许多专家,特别是网络经济、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对大数据的发展前景,以及如何在实践中组织和使用大数据,做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2015年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指出职业院校要建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完成信息化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度融合。2014年“科研大数据”频繁出现在各类大型的学术会议上,如“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2014科研大数据与数据科学大会”等,成为了高校科研领域的讨论热点。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科研管理工作起步晚、起点低,科研管理信息化相较本科院校明@滞后且多处于初级阶段。

1 科研信息化管理引入大数据的可行性分析

大数据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体现为规模超大、密度低、种类众多、结构复杂、价值巨大等特点的科研数据集,由分布在高职院校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科研成果、科研统计、科研报告等数据库组成。科研数据涉及到学生、人事、财务处、后勤、教务等各个部门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高职院校为了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竞争力,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研究工具也越来越先进,给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良好平台的支撑下,高职院校所开展的研究范围不断得到拓展,围绕交叉专业学科所做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维度在高度、深度、长度、宽度上都得到伸延,由此获取和汇聚的科研数据急剧增大,具备了大数据所特有的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的4V特征,高职院校科研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需要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对待。

2 大数据对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影响

大数据驱动下的科学研究称之为科研信息化,整个科研信息化活动过程中包括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和展示数据。数据密集和数据驱动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科学管理的特点,对于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科研行为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影响。

2.1 在管理方式上,由原来精细化的单项管理方式转变成全局化的复合管理方式

大数据时代,科研数据都成为了多方位、多结构化的海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够得到大数据所反应出来的特为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从全局性化的高度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大数据的驱动下,科研管理行为将会变得越来越全面,信息化手段会贯穿整个科研过程,管理工作有可靠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管理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2.2 在管理手段上,由原来单一低效率的手工管理手段转变成以数据分析为背景的信息化管理手段

大数据时代,科研信息化管理会遇到文本、图像、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低密度的大数据,给管理与决策层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将大数据技术中的可视化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管理手段上,从这些结构化数据中挖掘出对科学研究有价值的知识,可以提升管理水平。

2.3 在科研行为上,由原来的校内行为转换成社会行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研管理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不再只是某个学校的单一行为,而是转变成为全社会的群体化集体行为。浩瀚无边的网络空间,可以获取很多零成本的专业技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各种各样的研究资源,在经费、设备上都有广泛的选择权和使用权,研究成果与市场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成果转化更加快捷方便。

3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对策

3.1 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在科研数据大幅度增长的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和复杂,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科研信息化建设规划涉及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建设目标、人员用户、管理模式、组织流程和系统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需要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保证科研管理信息化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正处于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充分考虑学院信息化建设目标和科研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与校园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首先明确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为建立由学术交流、科研数据管理、技术成果转化、资源整合等功能模块组成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科研工作情况,全盘考虑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基础和用户需求,与智慧校园建设实行统一的标准,从而与校园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一起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其次,科研信息化建设要充分避免信息孤岛,科研工作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系统,需要通过大数据共享中心实现与其他业务平台的数据对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科研大数据的采集与汇总。第三,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来自于一线基层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教职工,他们是科研信息化建设的主角,同时也是整个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实施者,因此,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对这些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建立统一的门户,实现“一用户全网通”的功能,保证科研信息化建设有实效。

3.2 坚持以为人本,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高效的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高效的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模式,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是根本,目前各高职院校具有^强管理能力而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才缺乏,高职院校要实现全方位的科研信息化管理和科研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加大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第一,根据科研管理信息化要求制定科研部门岗位职责,优化人员结构,加快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管理信息化流程的适应程度,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引进和选拔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信息化人才队伍,特别是科研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人才。第二,从领导层面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将信息化人才培养纳入到全院教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中,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将信息化水平的考核纳入到员工考核和录用范围,使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树立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第三方面,积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鼓励教职员工通过继续教育、网络学习、交流培训进行科研信息化学习,提升自身的科研信息化操作水平、科研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对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要花大力气推动使用,并编写详细、操作性强的帮助手册提供给教职员工查阅,使科研工作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

3.3 夯实建设基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做支撑,高职院校在现有的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整合现有的包括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库在内的优质资源,构建出高效可靠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同时,针对存在的各个业务子系统并行工作的现状,对如教职工基础信息、科研项目信息、学院基础信息等内容的定义和描述实行统一、规范的基础信息标准。

3.4 引入大数据技术,开展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大数据技术由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而成,其先进性体现在从海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关联性,挖掘出尚未发现的知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应该包括项目管理系统、成果管理系统、学术交流系统、成果转化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应相互关联、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技术将科研管理数据库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出来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

建立基于云计算的科研信息平台,采用面向服务和分布式体系架构,实现高速的科研管理业务处理、云端存储和数据访问功能。科研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分为用户层、SaaS(软件及服务层)、PaaS(平台及服务层)、DaaS(数据即服务),平台集合了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共享等功能,具有超强的开放性、数据融合能力、共享性,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数据、整合数据、共享数据、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跨专业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研究模式。

大数据环境下建立的科研信息平台,其核心功能是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数据仓库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创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科研资源整合模式,首先对由科研人员库、成果库、项目库、经费库、基础设施库等组成的资源数据库进行数据采集和清洗,在海量数据中将有效数据收集分类,将无效、冗余数据删除,得到关于科研项目信息、人员信息、经费信息、科研成果信息、成果转让信息等各类集成数据;然后运用挖掘算法、聚类算法、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等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分析得出项目相关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方便科研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通过分析结果预测出未来几年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制定出科学、有持续性发展的科研发展规划。

4 结语

大数据为科研信息化管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给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科研行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科研信息化管理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做好科研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对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科研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实现高效、规范的科研管理。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研究》(编号:XJK015CZY054)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多客户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编号:15C075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许哲军.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03);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第3篇

关键词:云计算;高等院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155-02

A Research on Strategic Constru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GUO Ming-jing

(Faculty of Mathematic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zhou 344000,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t present. Cloud computing is the effective technology for making use of resources at this stage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n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informationization and problems existed, discusses the role of cloud computing will be applied in teaching, research and school management of institution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computing proposes the strategy for informationization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ld accelerate the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pace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informationization throughout the education.

Key words: storage-pool; cloud-comput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ization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高等院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高校校园网络化、管理科学信息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以达到教学科研现代化。高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而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必将推动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1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

1.1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现状

根据2005年由复旦大学牵头,全国17所高校共同参与讨论的《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的成果和2005年公布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情况如下:

1) 校园网络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立校园网;综合类、理工类、文体艺术类高校的校园网建设情况总体较好,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设也已经达到较高普及率。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已经基本上全部联入校园网,多数高校的教室也提供了校园网接入环境。

2) 目前学校信息化的驱动首先来自于教学要求。提高图书资源、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对师生员工的服务质量;帮助学生和教师获得更多的学习与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交流空间;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帮助教师和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科研信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加强学校基础数据的管理等是当前高校信息化实施效果的主要体现。

3) 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冲击,网络教学新模式开始引起不同领域专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高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1.2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化建设使高校计算机设备需求增长幅度加剧问题。根据2005年公布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315所高校中,平均每所学校接入3665台计算机,综合类高校平均每所高校接入计算机数量为7280台,其中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数量为3293台。此后10年里,全国近千所高等院校还要继续进行信息化建设或实施更新改造,围绕着教育信息化的各种需求出现爆炸式的增长。

2)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促进高校的信息化,政府责无旁贷。国外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费用往往是学校财政中的一笔常规预算,像基本的电费、取暖费一样。但在我国,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还没有常规预算,大都来源于一些项目款,如211、“十五211”等,也有学校靠自筹资金或社会赞助。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设备和软件系统更新与高校财政上的捉襟见肘的矛盾,导致高校只能以牺牲性能为代价地节省[3]。

3) 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不够高、应用效果不够好。学校在系统维护投入、信息化人员培训投入方面不理想。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方面的意识淡薄,导致高校数字资源共享和利用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效果仍低于学校和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需求。

2 基于云计算的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策略

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在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同时还要满足教育网络所需要的: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性、技术先进性等多方面需求[4]。这些目标的实现,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的角度上看起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投资才能够完全实现,使得教育信息化进程相当的缓慢。而采用云计算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整合现有的硬件资源,降低软件的采购成本,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条件下加快院校网络建设及应用。

2.1 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是2007年第4季度兴起的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云”(Storage Pool)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云计算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云的特点有:1) 云具有相当的规模,一般由数十万台服务器构成,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2)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3) 云计算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4) 云计算具有通用性,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5) 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6)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按需购买,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维护成本和更新费用;7) 云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设备来构成[5]。

云计算最简单的涵义就是将运算能力提供出来作为一种服务,企业或个人可以透过网络取得。使用者所需的数据,不用储存在个人计算机上,而是放在网络的"云"上面,在任何可以使用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使用。云代表了规模庞大的运算能力,由服务供货商建造大型机房,提供各种软件应用,让用户随时使用媲美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与最新应用软件,同时间却不晓得服务器的位置或数据的所在,就像是天上的云一般,虚无飘渺又抬头即见。

2.2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策略

1) 搭建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办公系统。基于云的高可靠性和通用性,将所有的应用程序统一安装在云端(服务器端),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工具访问服务器即可实现各种软件的使用和文档的编辑,用户的文件数据可以在服务器端备份。首先,文件数据的集中存储提高了高校网络数据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避免了重要教学和科研资源的丢失,减少了重复存储,节约有限存储空间和成本;其次,应用程序统一部署在服务器端,便于网络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和维护,免除了终端用户各自购买安装和更新软件的工作;最后,由于系统及应用软件都安装在服务器端,客户终端计算机设备的要求很简单,库存的旧机器只要能够运行浏览器工具的都可以再利用,节省了大量的终端硬件、软件采购成本。

2) 建立廉价的大型高性能分布式数据中心。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实验课程和科研工作对实验室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远远超过了高等院校数据中心设备更新的速度,导致现有的服务器无法满足信息处理的需求。通过云计算,可以将大量中低端的服务器,甚至是已经闲置的服务器资源组合起来,利用集群和分布式计算软件工具,使每台计算机完成的少量计算综合在一起实现大量复杂计算处理功能,加快实验的完成时间和质量,提高实验效果,加快高校科研步伐。

3)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云计算构建方式。例如,多个院校联合建设,共同享有云计算应用服务。因为云计算的扩展性非常强,多个院校可以将各自现有的硬件资源共同加入到一个“云”中,减少单个院校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投入,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单个院校可以租用“公共云”(谷歌、亚马逊和IBM均有公共云),按照使用的流量和应用情况,支付相关的费用,并享用专业的管理维护服务,免去了独立设置专业的数据中心维护人员的成本;有实力的院校也可以聘请专业公司替自己搭建 “私有云”,独享云计算的服务。

4) 构建网络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实现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模式[6]。基于云计算的通用性和虚拟性特点,可以支持不同应用,使各种格式数据资源,如教学视频、课件资料等能够轻松实现不同设备终端(如,手机、PDA或笔记本电脑)之间的共享,使得高校可以开展多种网络教学新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所需的资料,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信息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7]。

3 结论

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对21世纪的我国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对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将云计算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文章结论是:高等院校应该选取合适的云计算构建方式,实现高校现有设备的再利用,数字资源的高度共享和安全可靠,提供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模式,加快高校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总而言之,云计算在技术和应用上将会日渐成熟,院校管理者需要尽快做足准备,便能安享云计算服务所带来的灵活性及效益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勇,刘文云. 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06(3):141-143.

[2] 任友群,程静.高校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制订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6):50-52.

[3] 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9-12.

[4] 李文英,张立新.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10):71-75.

[5] 张健.云计算的概念和影响力解析[J].电信网技术, 2009(1):15-18.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规划 应用策略

一、数字化校园及其建设现状分析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目的[1]。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方面,是应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决定了高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对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大多始于20世纪90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10-20年,在沿海地区和较发达的城市,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我国目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学校在认识、组织和应用定位方面的偏差,也有系统集成商自身经验缺乏,定位不准的问题,所以国内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现阶段仍处于建设与探索时期还没有发展到非常完善和标准化的建设时期,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的认知层面,思想观念与时展信息化进程有一定差距

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是一项与新技术密切相关的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工作,初期,多数教师和管

理人员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加之对信息技术的不熟悉,如果没有相关培训和专业人员的指导,认识上的盲目性和偏见性必然导致实践的偏差。一是,把“手段”当作了“目的”,数字化校园是为了应用,建设的目的是以此为基础开展诸多方面的应用,以推进大学的各项工作。二是,把“机遇”看成了“负担”,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入非常大的工作,客观上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为此投入额外的精力,又一时在短时间内看不到它的作用和效益,就容易把进一步的投入看作是额外的负担,而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又加大了与现实的距离,进一步增大了高校跟进的步伐。

2.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缺乏强有力度的组织领导机构,带动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并积极推进数字化的应用

教学与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必然对学校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造成一定的冲击,而且也会触及管理机构的重组、人员优化等敏感问题,或者某个部门的利益,这些都会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阻力。高校必须常设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具有专业背景的领导小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做出长远和整体的规划,并带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的进程。然而,很多高校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而是网络中心或者信息中心负责或牵头建设数字化校园,其重点关注的更多是网络技术问题,而在管理与行政上缺乏有效的力度,权威性不够,因此往往导致建设没有统一的步调,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从而制约和影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的工作,同时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也是数字化校园应用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和协调的结果,也是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弊病。

3.数字化校园建设后的推广及应用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应用效果不明显

数字化校园系统平台建立起来后,推广措施与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就会使得应用效果大打折扣,从而阻碍和减速了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价值所在。因此,在数字化校园平台建立起来后,一套针对本校实际的推广策略与保障机制要及时到位,从领导重视、教职员工、学生、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到技术更新、网络技术保障等各方面的机制与保障措施及时跟得上,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修改,使得系统真正成为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手段和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真正实现高校信息化的有力推手。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一)科学合理的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以高效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的数字化教务管理、数字化学生事务管理、OA办公自动化管理、科研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与校务后勤和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这是信息化社会高校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校世界一流高校迈进的必由之路。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任务,而且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统筹,制定整体规划、根据需求和现实基础,分步实施,逐步推广,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的进行建设。

科学合理的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可以有效避免数字化校园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例如:“信息孤岛”问题、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机制保障不健全的问题、预算跟不上的问题等等。因此,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初始阶段,就要从学校整体的高度全盘考虑,在规划的制定上要科学合理,综合统筹协调发展;在确定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库,数据集成模式、接口标准和规范上要有信息标准;在机制保障上要具有足够强制力和约束力的职能机构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来保障对全局的把握和调控;对实施方案要通过反复论证、合理规划,选择最优的预算方案,制定科学预算,张弛有度、合理分配、重点突出,做好财力保障与阶段性的评估,也是数字化校园规划的重中之重。

(二)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方案与实施阶段划分

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需求分析与方案论证阶段、中期实施部署与建设阶段及后期推广运行与总结完善阶段。各阶段主要工作与规划流程如图(1)所示。

图(1):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阶段划分图

三、数字化校园推广及应用策略与措施

数字化校园系统平台的应用与推进需要学校内部职能部门、管理部门与执行部门,各类人员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在整个数字化校园系统平台应用上上要结合高校机构设置情况、政策保障情况、应用层次的不同、系统的差异、使用人群的差异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推进策略。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

数字化校园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来自技术,而是来自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因此,在加快和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且具有专业背景的教育信息化领导组织体系,落实责任制。

1.成立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推进与成果鉴定小组

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担任信息化推进工作子系统负责人,明确职责,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期间的建设情况、推广情况、试运行情况、使用范围与力度、意见反馈、完善情况的监督检查。系统管理部门更要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运行期间的正常运行和问题的及时反馈。

2.精心组织

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推进与成果鉴定小组组织定期召开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与座谈会,积极了解信息化建设推进应用情况,分析部署后续工作,保障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技术支持力度,及时解决系统中反馈问题

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下设四个信息化建设业务支持小组:1.综合意见处理小组;2.系统应用问题解决小组;3.数据录入分析指导小组;4.需求调研分析小组。做好院内信息化建设系统建设与推广的技术支持工作,业务支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与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沟通反馈,及时给出处理意见和方法。四个小组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三)试点应用,逐一推广的应用策略与推广模式

针对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系统平台中覆盖面比较大的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管理系统可选定某一模块或几个模块推广应用,使广大教师、学生通过系统办公、提交数据,查看教学及管理动态,使用系统、试用系统再逐渐推广到系统其他各模块,实现由点到线推广到面的推进过程,其他覆盖面较小的系统可以直接投入使用。同时可带动广大教师、学生对系统的使用。

(四)全院动员,大众参与的人员应用推广策略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离不开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从最初的需求分析、方案论证到推广运行及到后期的管理维护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同时,广大师生员工对数字化校园系统平台的使用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加大对广大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现代信息理论、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才能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及时发现问题、排解问题、处理问题。

通过全院动员,大众参与的推广策略,还可以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及学生群体的智慧,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逐步完善。

(五)加强集体培训与单独辅导相结合的数字化推广策略

数字化校园建设期间及推广运行期间,坚持对系统管理人员、使用者的集体培训与单独辅导工作,以培训促应用、以培训促建设、以培训促发展,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图(2):信息化建设业务支持小组工作流程图

四、结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宏大、艰巨、长期的工程,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具有清醒的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指导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同时深思围绕如何建设一个高效又符合本校校情,且具有长远发展规划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整个运程中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使得政策措施与推广应用落到实处,并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与应用系统的开发结合在一起,逐步向前推广,使数字化校园建设稳步前进,真正发挥出应用的核心价值所在、真正的发挥出数字化校园在提升高校管理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教育信息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封红旗. 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应用[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

[2] 李育泽. 从应用系统结构谈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推进策略[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12期.

[3] 魏 玮. 高校数字化校园推广及应用策略分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年19期.

[4] 马永忠.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与实施思考[J]. 科技向导.2013年8 期.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来说意义重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小学课堂上出现电脑、实物投影机、投影仪等设施,这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内容,使教师在教学中不需要满堂粉笔字,可以通过幻灯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展示,针对每一门学科都可以形成多媒体教学思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这一点在我校许多老师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对都有所体现。

现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和书面作业,对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条主要途径,这一点在我校的许多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1]。许多学校围绕信息化教育建设了信息化教学系统,例如语音室、电脑室等。

在教学管理问题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通过操作计算机完成对教学信息的管理,一目了然掌握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信息,使小学的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此外,利用互联网,教师能够实现共享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想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共享学习资源。

二、小学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方法

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强,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目前的情况是,部分小学领导对教育信息化虽然有所认识,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被动的局面,积极性不高,校长在推动信息化建设中经常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②大量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缺少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措施,学校内的大量信息化设备并未形成整体功能,设备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此外,在资源上的开发和软件的研发也存在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小学内的大量的设备长期都处于闲置状态。③制度的建设缓慢,设备老化。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一个合理的长期计划与规划,导致管理水平落后,设备的应用效率偏低。

2.师资方面

(1)从事信息专业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对承担信息技术教学之外,还需要负责学校网络和技术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并且还需要帮助其它教师完成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任务,信息教师的综合管理需要从“教”、“管”、“帮”三方面提升,只要这样才能确保专业教师能够发挥出其全部能量。

(2)学科教师的信息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教师对学科与信息技术两者整合的认识程度相对来说比较模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技能应用还未达到教学的具体要求。

3.能力提升方面

(1)培训的形式过于单一,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数小学在培养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形式都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的方式进行短期培训,在具体培训中过于偏重理论,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

(2)通过培训最终获取的效果并不理想,对大量的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教学参与培训缺少实际演练、训练,没有及时对培训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也没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对知识进行巩固,这也是导致培训取得效果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三、提升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小学教育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与应试教育体制、信息化发展、学校管理体制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广大的教育工作从事者都必须要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转变观念,通过合理的改革,提升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只有加强应用,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必须要全面掌握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要了解学校的“家底”,通过有效的措施,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使投入资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加强管理,提升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

师资方面的问题,通过学校的努力容易得到改善,但是如果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如果达不到标准,那么再好的师资也无法发出应有的作用。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科学有序进行[4]。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充分结合小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特别是视频会议系统、“校校通”工程、教育网络平台等内容的建设,要与本市其它学校统一建设标准,不能单独进行,同时要依据相关的政策,构建完善的制度。第二,在设备采购上要采用招标制度,严格依据省教育厅制定的程序标准进行采购。第三,做好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质量进行监督,避免无法使用或者应用效果不好的设备进入学校,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3.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软件支持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可以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软件支持,使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提高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合理性。

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方面可以教学改革作为契机,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训。第一,教师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并且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将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的水平。第二,教师主讲教学的应用辅导,提升教师的教学应用能力,以及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使所有得小学教师在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都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

此外,还需要做好各个学科教学资源建设,这也是课程整合的前提。学校一方面利用国家的公共平台中的信息资源,使资源的实际效益能够得到发挥。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通过自己建设网站,盘活教育资源,并且完成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四、结束语

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各地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一个动态、长期、并且需要不断完善的一项工程,是促进信息化各个环节与要素发挥最佳效益的一个整合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措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范福兰,张屹.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评与预测[J].软件导刊,2012,07:207-209.

[2]杨慧成.科学管理应用至上――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4:23-24.

[3]杨涿淋.教育信息化视角下农村小学教学软硬环境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2:27-28.

[4]徐勤华.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3:1-3.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第6篇

关键词:高校 人事管理 信息化建设

0 引言

人力资源是高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人事部门的工作量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发展,阻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基于信息化特征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管理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化建设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而通过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高校人事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加工,实现高校人事资源的共享。因此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

1.1 提升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效率。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大大提升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效益,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人事工作内容复杂、程序繁多,涉及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导致人事管理环节出现失误而导致人事管理效益的低下,而通过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避免中间环节失误,提高高校工作效益;二是高校人事信息化建设避免了以纸质为载体的人事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人事信息查询速度,同时也克服了人事信息的丢失等缺点;三是优化了人事管理的程序,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简化了人事管理信息化处理的程序,使得复杂的人事管理信息更进一步得到整合与优化。

1.2 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将事务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注重的对教职工的行政事务管理,而信息化建设则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激励、考核等手段,实现高校人事管理模式的主动性管理,首先通过“以人为本”理念,高校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事管理工作的现状,高校管理者、教职工以及学生等主动参与到高校人事信息化建设中;其次高校教职工通过人事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自身价值信息。教职工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与高校同事之间的交流,掌握高校人事资源信息等。

1.3 提高高校人事管理方案的执行力。高校针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制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但是解决方案在制定好后,却因为具体的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不到位等,导致问题并没有有效的解决,而通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这样可以提高在人事管理中因为人员的客观因素而导致的失误等,并且为高校人事管理问题提供各种方案,并且推动人事管理方案的执行力。

2 现阶段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高校所重视,高校也增加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但是与国外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相比,我国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2.1 高校管理者缺乏信息化建设意识,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全面。当前高校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存在着差异性,一方面高校管理者缺乏信息化建设意识,他们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的管理者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全面,他们仅将信息化建设看作是计算机的简单操作,因此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只是通过大量的购买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而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结果导致信息化建设只是将人事管理工作的某一个具体的事项实现了信息化,比如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以单独人事管理工作为主。

2.2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差。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的处理能力是决定人事管理系统先进与否的关键,而系统内的数据库又是影响信息化系统处理能力的核心,因此发挥人事管理信息化作用就是要提高数据库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然而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高校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存在着信息不完整、数据输入审核不严、相关数据信息落后等,结果导致数据库的真实性、准确性没有办法得到保障。同时人事管理系统的共享性也不高,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还不普及。

2.3 人事管理信息化人才技术缺乏。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为此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能力,还要熟悉与现代化技术相关的各种知识,比如要掌握应用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知识,还要掌握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知识,但是分析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的结构,不难发现: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大部分是从教师岗位中转化而来的,其没有人事管理的专业知识,更为严重的是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缺乏计算机操作技能,尤其是对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与总结能力不足,结果导致人事管理工作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不符。

3 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我国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为我国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要以“以人为本”理念,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先进的管理体制,为此在以分析我国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3.1 提高高校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高校管理者是高校工作的领导者,高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决定着高校工作水平的高低,为提高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高校管理者转变思想意识,提高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高校管理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主动人力资源思想纳入到信息化建设体系中;二是提高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系统的正确认识。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依靠简单的硬件设备建设就能够实现的,而是必须要通过软件设备、硬件设施等多方面的协同投入才能实现,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3.2 研究和制定信息工作规范,加快人事信息更新速度。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的动态性、时效性,因此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是要完善人事信息化建设制度,通过完善的信息化制度,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动态化管理,并及时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数据的更新;二是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公开性,打破传统的隐蔽模式,高校要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通过公开、公正的构建信息化系统,将最新的人事管理信息汇总到信息化系统平台,进而接受各方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监督;三是强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分级管理。高校信息化建设是由不同的管理部门所共同构成的,因此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要形成逐级分级的管理模式。

3.3 加强全局观念,树立资源共享意识。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就是对高校人事资源信息进行整合与处理,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处理。基于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与统一性,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具备要具备全局意识,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主动与高校各部门进行信息交流,及时将信息传递给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平台,避免出现各部门单独信息处理所造成的信息重叠。同时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平台要具有互动的查询功能,高校的二级单位可以登录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平台自由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而降低相关数据的差错性。

3.4 积极引进与培养人事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无论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再怎么完善,都不能发挥其功能,因此高校要将提高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高校要积极引进具有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要重点引进具有人事管理专业知识与信息化知识相结合的人才;二是高校要提高对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要加强对现有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再教育,当然高校开展的再教育培训要根据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具体岗位而定,并且培训的内容也要有侧重点。

4 结束语

总之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为适应教育新形势而发展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促进高校科学管理,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通过加强高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制定规范的信息工作规范,强化高校全体员工的全局意识,引进与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提高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高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苏子微.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探析[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4(5).

[2]罗剑梅.论基层烟草分公司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8).

[3]姚媚.浅析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

[4]王彬.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J].价值工程,2014(12).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第7篇

在高校建设中,科研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现今高校科研任务数量增加、成果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也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则能够在对高校科研管理水平进行提升的同时更好地推进高校发展建设。在本文中,将就基于校园网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

校园网;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

引言

目前,高校的科研水平、年科研经费量、科研人员能力以及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等已成为反应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校园数字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若高校仍然依靠传统office操作方式对科研信息进行管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在实际查询、数据处理效率、归纳统计等各方面也将远远落后于科研事业发展速度,为此很多高校都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承担着对高校科研方向、任务提出指导性建议等责任,对制定高校科研规划、组织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评价和科研交流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为了使科研工作始终领跑在时代前沿,基于校园网络结构建立起一套高校自用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将以校园网为载体,结合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主要职能,在现有系统结构的基础上融入信息化发展理念,建立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效率,适应时展要求。

1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职能和意义

1.1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主要职能

1.1.1项目申报、评审管理

根据系统报表功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对申报项目进行添加,并对项目的申报部分提出修改建议。在系统评审功能中,可以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对具体评审的形式以及流程进行定制,在将项目信息输入后,再对所需要的检验进行输入,以此为基础将项目公告以及项目负责人信息提交后在网络上进行定期检查。同时,能够根据项目计划、项目状态以及完成时间等由系统以自动生成的方式对需要结束的项目进行提示,并完成相关通知的发送,由负责人在对项目最后信息提交后进行在线审查。而对于已经到期的项目,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相关链接便捷地以邮件、短信或公文等方式在提醒后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1.1.2科研经费管理

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在实际控制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的项目。在科研管理系统中,应能够从年度预算、项目预算以及支出管理这几方面对分割单生成,在对不同项目资金管理进行加强的同时保障高校科研经费的正常运转。而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也可以在充分联系高校实际的基础上对其实际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及调查,在对具有良好可行性、能够对二次开发设计方案进行提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高校科研管理需求。

1.1.3科研数据共享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要求,高校每一年都需要将其所获得科研成果以及科研项目进行统计上报。在年度统计方面,有社科和科技这两种类别,并需要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需求进行上报。而在设计科研管理系统时,则可以使系统能够直接同上级系统进行连接,以此使统计人员能够更为便利地进入到系统管理当中。同时,科研管理系统也应能够随着教育部门指定系统的升级而及时更新,在对信息孤岛问题进行积极解决的同时对资源共享目标进行实现。同时,通过科研管理系统也应建立起具有动态特征的数据库共享基地以及科研管理平台,以此为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员以及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全面、准确且及时的科研资源,更有效地为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高质服务。

1.1.4科研成果统计

目前,高校在科研工作开展中对业绩具有很高的重视,对此,就需要能够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成果的管理以及整合,通过相关信息传递、反馈系统的积极建立在对科研管理标准化进行实现的同时,最大程度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共享,以此为科研以及教学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专业服务。成果方面,主要包括有、成果鉴定、科研课题以及研究专利等。同时,科研管理系统也应具有对所获得成果如论文、著作以及课题等进行管理以及查询的模块,并能够在项目组成员中对工作量任务进行分配。

1.1.5数据统计分析

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当中,经常因工作需求,需要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结论的获得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而在科研管理系统中,也应提供数据模拟分析模块,即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条件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报告分析图进行处理,如线形图、柱状图、3D图以及饼状图等。在数据输入阶段,管理人员则可以在将查询信息进行建立的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获得、并将相关内容、数据在导出后进行项目、人员、成果以及资金等不同类别统计。而在此过程中通过适当条件的设置,则能够对图形分析以及统计数据图进行生成,通过直观、准确分析结果的获得更好地满足领导分析以及决策需求。此外,科研管理系统也应具有智能查询功能,能够在对不同科研业务信息进行查询的同时对查询结果进行导出与存档。

1.2建立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高校的不断建设,在高校服务以及科研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形成了自身的科研方式,在对自身学术氛围营造的同时不断优化科学工作、强化科技管理体制,并大力开展团队以及平台建设,获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同时,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需要高校能够具有完善、健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本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在更为准确、及时对本校科研成果进行查询、反馈的同时对高校科研管理过程进行管理,以此获得科研信息的规范化管理。目前,高校的科研水平、年科研经费量、科研人员能力以及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已成为反应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校园数字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若高校仍然依靠传统office操作方式对科研信息进行管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在实际查询、数据处理效率、归纳统计等各方面也将远远落后于科研事业发展速度,且不能满足现今高校的发展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对该问题引起了重视,建立起一个基于校园网的科研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我国很多高校工作开展的当务之急。

2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在现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高校都对不同范围以及层次的校园网进行了建设。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所的信息,目前,美国已经有很多大学加入到研究协会当中,即以网络为途径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合作。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学者托夫勒就曾提到过,美国已经是标准的信息化社会。而在21世纪的今天,更是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信息建设作为本国的一项重点建设内容开展,并使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发挥作用。

2.2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科研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功能实现效果以及构建形式方面都将对高校信息化程度产生影响。如何通过发达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最大程度实现自动化、信息化以及规范化,可以说是现今很多高校研究人员共同研究的一项课题。同时,目前也依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开展科研管理工作时还没有对信息系统进行应用,依然以人工的方式进行,这样,科研管理人员则很难以高效、及时的方式对行业最新科研动态进行掌握,并以此使本校的科研工作产生更大的负担。不仅在信息方面难以保证及时,且在很多科研工作如课题申请、经费以及信息动态等方面都需要以人工方式进行反复处理,很可能因此产生错误问题。由此,积极建设高校内部科研管理系统,则成为了现今我国高校必须引起重视的一项工作。

3基于校园网的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现

3.1信息化建设要求

校园网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基于校园网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艰巨、且长期的技术实现过程。对于高校来说,其在科研工作开展中需要充分联系实际需求进行更新、优化,而系统也需要根据此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造、升级,通过对先进经验的积极学习、借鉴,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改进,在对其中模块功能逐步细化的同时不断提升系统的功能性以及易用性。在实际对系统进行设计时,系统设计人员需要同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科研项目负责人、财务处相关人员积极沟通,充分了解到目标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目标以及功能需求,在充分按照科研目标以及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管理系统设计。同时,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也需要充分联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在日常的操作中更好地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升级反馈建议,努力推进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和进一步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3.2基于校园网的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架构

3.3基于校园网的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流程(以横向课题为例)(图2)

3.4应用优势

基于校园网建设高校自用科研管理系统,是我国科研形势的重要要求,也是大数据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积极体现。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具有以下方面优势:第一,基于校园网建设高校自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其极具我国特色的科研管理模式将有效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效率,在将先进计算机技术同优秀管理方式良好结合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对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进行改善,在对高校原有科研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积极改善的同时有效提升高校竞争力;第二,在信息系统中,应能够对纵向以及横向的数据关联操作进行实现,在较大程度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人为错误,以此使计算机操作能够更好的对高校科研业务操作需求进行满足;第三,在现今繁琐的科研工作中,操作人员经常需要完成工作量较大的批量录入工作。而在信息化系统中,其则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录入的结案,并在其中具有内容自动拷贝、输入项目切换以及输入法自动切换等功能,将有效提升科研数据的录入速度;第四,在高校实际运行中,其很多部门都将较为频繁地对科研数据进行查询。在信息化系统中,其则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更为简便、利于查询的功能,能够通过多个条件较差查询方式的应用更为准确地获得所需数据,进而使数据查询效率得到大大提升;第五,在某种程度上,科研统计报表是高校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需求,而在信息化系统中,在不同模块中都对实际业务流程处理需求对统计报表进行了设计,以此为高校不同部门提供更为准确、明了的统计信息。

4应用成果

某高校科研处自建校起一直使用的是自2003年自行开发使用的科研管理系统。2013年,因科研管理发展的需要,曾购置过一套成型的科研管理系统,但由于系统结构和功能设计没能切合该高校实际工作环境和需要,导致该购置系统完全不使能用,致使该高校只能弃置购买的新系统,而继续使用2003年自行开发的老系统。为了提高科研管理效率,该高校基于校园网络体系,在原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融入了信息化管理思维,切实满足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经实践验证,改进后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逐渐发挥出信息化应用优势(详见表1),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效率。

5结束语

科研管理是现今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上文中,我们对基于校园网的高校自用科研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在系统设计中能够把握重点、联系高校实际,以系统的科学设计更好地满足高校科研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史文君.云南大学文科科研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2):345-349.

[2]李海生,李春青.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7):6269-6270.

[3]陈晓璘.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有色金属加工,2014(02):105-108.

[4]翟成景,盛振武,王洪义.山东协和学院科研管理系统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1):77-79.

[5]张永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4):66-68.

[6]冯筠.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2):99-101.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 成本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55-02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必有弊,虽然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情况较好,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基础校园网络不是很完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因此就导致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和教师的匮乏,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师资队伍培训和素质训练,就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会出现一些隐患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成本效益分析。众所周知,学校并非是营利机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公立学校都没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从会计制度来看,一般营利机构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而学校实行的为收付实现制。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通过固定资产投入和采购形成的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大型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存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折旧基金提取制度。因此高校的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信息化成本观念比较淡漠,无法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导致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并没有产出与投入相应的效益。

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相对较少。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完成程度来看,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在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但资金依旧不能有效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由于资金的缺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各高校普遍轻软件重硬件、轻应用重建设的现象,致使校园网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支持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数量也严重不足,教师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3.校园资源利用效率低。教育信息化所反映的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环境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应用问题,很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设备要通过大量广泛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种种原因会产生教育信息化的落后,比如说教育设备的管理不完善、没有相当技术水平的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等,这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缓慢。校园网络利用率很低,除了讲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课,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是少之又少。一些学校的机房不对学生开放,学生无法查阅电子信息。所以,根据这种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政府和学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手段,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4.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有关调查表明,90%的被调查学生对如何攻破防火墙,解开他人电脑密码等感兴趣,他们对破解密码或输入计算机病毒有强烈的好奇心,非常希望得到无法轻易得到的数据,渴望发现网络系统内部或外在的漏洞和错误,这种心理诱使他们想方设法在网络系统上到处搜寻读取不应读取的文件和系统。操作系统、防火墙等软件本身的漏洞;加密和解密、入侵监测等技术产品的不完善;病毒的层出不穷;黑客程序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等也是校园网路安全存在的问题所在。有的学校用户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方法简单、管理人员素质低等等。这不仅影响了校园网络系统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管理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二、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对策

针对黑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从国家政策,学校发展等宏观及微观多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重置与挖掘。

1.进行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随着专家学者对教育投资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各种研究方法也逐渐被我们所熟悉,其中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为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最初应用在对工程项目的分析上,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对所选择的方案的净效益值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判断方案的经济效果。

由于学校对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时各个方案的投资成本不同以及产生的教育信息化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教育信息化目标选择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相对较优方案的选择方法就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对多种情况下的不同方案做出比较准确的比较。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依据信息化的成本与收益都必须以货币价值的形式呈现,既所有信息化的特选方案的建立都依据其对社会收益可能产生的货币价值之上。但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法主要还适用于对教育信息化决策的外部效益分析上,因为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决策时,信息化收益并不能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例如,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在其毕业工作时可能增加其工资待遇,工资待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时就可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增加教育信息化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工作量大、周期长的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建设的顺利完成。在资金充足的情况,我们要对资金的管理方面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分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有资金在各个阶段都充足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融资渠道的完善和资金来源的保证各个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加大投资,国家财政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应该把对教育的投资放在重中之重,只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才会有一定的保障。第二,各个高校应该完善学校的融资体制,特别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部门,保证专项资金的充足,利用学校特殊的人才资源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特别需要的是学习西方的建设经验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合理分配。第三,拓展融资渠道,拓展融资渠道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持,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才能征集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各个学校加强与社会以及各个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在对教育信息化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中央拨款、地方政府拨款、企业捐款以及个人捐款的一定要坚持做到专款专用的原则。坚持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是核心,教师培训是支柱,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是根本,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是保证的原则,在保障教育信息技术有效开展、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以更加理性、讲究实效、探求创新、注重均衡为指导思想,协调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培训机制、资源系统、管理制度的建设,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3.提高校园资源利用效率。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校园网络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利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第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合理充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应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利用程序,各个年级组、各个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到现代信息化设备。第二,增加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开放时间,虽然每个人都能利用到现代化设备,但是由于学生众多,每个人利用的时间有限,所以需要学校在课余时间开放信息设备的机房,学生自愿去学习增加每个人的利用时间。第三,教师在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利用过程中应该增强利用的积极性,不但教师本身要利用好设备更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同时,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利用体系,保证现代化信息设备的科学利用。第四,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奖罚体制,奖励利用好的学校,惩罚利用差的学校,让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低的学校限期整改,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

4.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坚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既是管理问题又是技术问题,所以,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办法。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要严格分配管理责任,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要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身上,同时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技术人员要相互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的安全。

除此之外,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可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具有隐藏网络内部体系以及抵御各种病毒的攻击的独立的、从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中独立出来的网络体系是校园网络建设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董黎明.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蒋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12)

3.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4.安婧.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5.姜培培,刘冠勤.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今日科苑,2009

6.段宝霞.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9(6)

7.黄晓宇.黑龙江省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