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8 16:02:15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第1篇

(一)不科学的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申报与执行工作相脱节

高职院校的专项资金需要在使用之前就对项目的预算以及政府的采购预算进行一个合理科学的编制,明确标明各项专项资金的用途、需要达到怎样的目的、专项建设预计何时结束以及如何使用专项资金等等各个方面,以便为高职院校开展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不够精细,没有对预算的目标进行有效的评估,在没有充分了解专项建设的具体实际的情况下,就开展预算编制的工作,导致了预算的结果与具体的实际需要不符,而且也没有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专项资金的申报上,而缺少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有的院校虽然将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分配到各个岗位、各个工作人员,但是却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致使管理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不科学所导致的另一个现象是,有些专项建设项目在结束的时候会存在资金的结余,而院校为了不向国家上缴这部分结余资金,会购买一些对于院校的发展无多大用处的东西或项目之间穿用的现象,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另外,有些学院的预算编制虽然非常详细合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没有以事先制定好的预算编制为依据,导致了预算与决算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二)专项资金的核算不规范

我国的高职院校专项资金核算出现不规范的现象是由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现今我国高职院校的专项资金到位都比较晚,所以,高职院校在不确定专项建设项目可不可以立项的情况下,不会在资金到位之前就开始项目前期的建设的准备工作,而就算是项目经过了有关单位的批准并且被立项,但是要想使高职院校的专项资金完全到位也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就给高职院校的专项资金核算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岗位设置模糊,分工不明确,缺少专门的专项资金管理的人才,比如有很多学校没有将专项资金进行专款专户、单独核算的管理,往往会将院校内的日常业务与专项资金的处理核算工作混在一起,这种核算资金的办法,致使日常的业务开支与专项资金不能够被准确地区分开来,使得会计核算不够真实可靠。

(三)缺少一个明确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度

项目管理责任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在专项建设的时候,大部分都缺少一个明确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度,专项资金的管理和分配不够科学,一些较为大型的专项建设受到了多个部门的管理,致使专项建设项目的没有重点,也无法做到统筹兼顾,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的结果是院校的专项资金管理无法达到验收的标准。这些学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往往会采取一些违反规定的措施,这些措施一旦被发现会对学校的诚信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项目管理责任制度的缺乏,一旦在专项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各部门之间、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二、解决我国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分清权责,将工作落到实处

面对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管理权责不清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清权责,将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首先,我国的高职院校在申报专项资金之前,要对具体的专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成立一个由校领导和财务、设备等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所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并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制度,规定各个岗位、各个工作人员的所承担的具体职责,以及管理专项资金的具体办法等等。另外,项目的领导小组需要在充分总结既有的专项资金管理的办法的同时,以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专项资金申报方案,并以实际的专项建设目标为前提合理安排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同时做好监督工作。

(二)重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建立绩效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要想使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院校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建立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目标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对专项资金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在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以具体的实际出发申报项目。在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学校的财务部门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务必做到对专项建设项目的统筹规划,在充分考虑专项资金的总额以及项目建设的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与此同时,各个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全面掌握使用专项资金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项目的内容等等,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并且随时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于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符合规定的现象,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另外,对于在工作过程中表现较为优秀的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某些表现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影响到专项资金合理使用的情况要进行一定的惩罚。

(三)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专项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

要想使专项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科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专项资金使用制度,使得各项资金的使用能够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参考依据,杜绝盲目的采购等浪费资金的现象发生;第二,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对使用专项资金的各个环节都控制到位,确保资金管理的规范;第三,学校需要将有关专项资金的申报、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等整理归档,以此确保工作人员在对整个专项建设项目进行查询和监督的时候有一定的依据。

(四)利用信息化平台,做好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学校的项目资金是指为完成学校某个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具有明确的目标,使用必须围绕具体目标开展,项目资金核算工作的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资金要和学校的日常运行经费加以区分,做到专款专用。我校在2014年利用用友软件,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项目资金收支的辅助核算,成功地做到了项目资金的精细化核算,做到实际需求的额度控制,利用软件数据处理分析费用支出的深层原因,为项目资金的绩效考核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结语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第2篇

摘要:高校专项资金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过程必然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精细化的动态过程,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包括项目立项、预算申报、项目执行、绩效考核等关键环节。文章针对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现状,从立项、执行、考核三方面入手,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将结果管理升华为过程管理,并提出以下策略:规范标准化的立项、预算申报程序;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加强项目结题验收、绩效考核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专项资金 精细化管理

为支持高校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支持高校重点学科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国家每年以专项资金的形式对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且该部分经费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高校从意识上越来越注重专项资金的管理,但仍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存在“重申报轻使用、重下款轻管理”的现象。专项资金使用过程混乱、管理权限不明以及绩效考核不严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因此,如何实现高校专项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目前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现阶段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不足之处出发,着眼于立项、执行、考核三方面,提出高校专项资金精细化的管控策略,以实现其效益最大化。

一、高校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精细化管理要求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目标组织的生产和管理流程,实现专业化结构、制度化管理和标准化的工作方式。高校专项资金的特点包括严格的立项审批手续、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专账管理、专款专用、有效的执行期、追求资金使用效益。鉴于此,为实现高校专项资金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需要着重考虑项目立项、预算申报、项目执行、绩效考核等关键环节,并制定和执行科学细化、适应实情的标准化制度,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将结果管理升华为过程管理。

二、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一)缺乏项目申报论证、预算编制随意。很多高校在项目申报初期为获取专项资金,本着“先把资金揣口袋”的思想,对同一项目在不同专项资金来源中重复申报,一味注重资金的取得,缺乏对项目可行性的有效论证,忽视了立项的必要性、使用过程的具体性、后期结项考核的严谨性,给后期项目执行带来诸多困扰,导致资金供给大大高于资金实际需求,出现资金“呆滞趴账”的怪现象。

高校专项资金预算通常由项目负责人或委托其他课题组成员进行基础编制,上报学校财务处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审核汇总后向上级单位报送。基础编制缺乏科学的编制标准,过程简单,随意性大,人为决定因素较多。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很多项目负责人在编制预算时,大多没有精确的支出计划,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使用目标,“拍脑袋定数字”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后期经费支出分配不合理。例如一个几十万的项目,工作场所为野外基地,需要常年去外地出差,而差旅费预算仅为一万元,加大了后期此项经费支出的难度,也为项目验收结题带来困难。

(二)项目核算过程控制失效。随着各级部门对高校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也随之出台,如《××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优势学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此类规定通常比较宽泛,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技术空白。例如,从一线审核人员角度看,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际支出与预算内容无法准确对接,实际支出划分范围模棱两可,缺乏标准化、精确化的制度规定,给业务处理带来技术难题;从科研人员角度看,由于缺乏此类制度的精细化指导,预算编制混乱,支出内容模棱两可、缺乏统一标准,给后期项目结题审计带来困扰,极大地打击了科研人员承接此类项目的积极性。

高校专项资金项目负责人通常对项目经费的使用分配具有决定权,因为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在经费预算编制、后期使用过程中常常忽视经济事项发生的真实性、相关性,随意扩大经费使用范围、额度,擅自改变经费使用途径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经费支配源头不规范。此外,很多高校会计人员虽然经过专业化的培训,但就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技术判断、精准核算的能力千差万别。因个体判断存在差异,工作中经常出现同一事项不同解决方法,造成同一类经济事项出现不同的核算口径,更无法做到精确核算,给后期数据的统计分析、决算报表的编制造成了困难。

近年来,为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各类高校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中都有一定比例用于固定资产购置。项目立项预算申报时,课题组通常没有对现有设备的功能做充分的了解,未对准备购买的设备新功能进行有效论证,亦或是为避免项目执行期末结余金额较大、资金有可能被原渠道收回,盲目购买新设备,“突击花钱”,造成很多设备功能重复,资源极大浪费,导致专项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

此外,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各部门之间还不能完全实现信息共享,造成项目信息不对称,给管理过程带来不便。例如,涉及项目管理全过程的通常有财务处、科技处等部门。科技部门拥有项目立项的预算申报信息,但因未实现信息化对接,财务部门不清楚项目的具体适用范围或预算限额,使得经费报销过程中无法以预算作为考量,造成项目验收汇总信息时出现单项目超预算的现象。

(三)项目结题验收缺乏绩效考核过程。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结题验收仍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不同资金来源考核标准也不尽相同,验收过程往往“就事论事”。因为缺乏标准化的定性、定量指标,使得验收考核的过程停留在“写一份成果报告、打一份支出明细账、签个字、盖个章”的粗放管理模式。项目负责人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责任感,对项目验收往往抱有“经费花完、匆匆了事”的态度;财务部门也只是核对项目的支出有无超支、经费额度是否全额到位、项目结题时有无暂存、暂付款列支等账务处理业务,对项目经费支出的合理性、效益性无从考量。

三、高校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对策

(一)规范标准化的立项、预算申报程序。高校申报专项项目时,应建立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申报审批流程,组织相关部门、项目组成员共同参与项目的立项过程。聘请校内外高级专家从技术层面对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实用性给予把关,剔除无效项目;项目负责人、科技处、财务处、资产处等部门按各自权限对项目立项、预算申报环节进行把关,包括立项后的实施细则、后期经费执行跟踪、项目结题决算等内容,列支项目精细的预算目标及支出计划,尽可能分解到项目平台、项目组或个人。相关人员应对专项资金立项申报对应环节签字负责。

(二)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项目的顺利进行都要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为保障,因此制定切可行、行之有效的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迫在眉睫。根据资金的不同来源,下拨资金单位在资金下达时应同时附加相应的制度标准,规范各资金使用单位的支出方向、开支范围等。各高校以此为蓝本,组织相关部门人员从源头上把关,针对不同专项项目制定适用于本单位的精细化实施细则,促使相应的制度切实“落地可行”。

“论先后,知为先”,加强高校财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加大校内专项资金管理细则的普及,实现制度“全员覆盖”。定期组织专家对一线财务人员、项目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制度详解,细化费用类别、使用范畴、使用标准,以此指导使用者、审核人员的具体操作,统一规范使用口径,实现执行过程的标准化。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关键在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组、科技处、财务处、资产处应定期组织对专项资金购置设备的摸底排查,由资产部门牵头,对校内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做详细备案。设备购置应首先在原有设备信息库中排查,避免重复购买,实现精细化管理。

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将标准化程序引入专项资金管理,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信息对接,提高专项资金的管理效率,有利于其实现精细化管理。例如,项目立项伊始,科技处将项目预算信息通过中间数据库推送给财务处,财务部门取数并导入财务操作系统,实现由计算机控制经费后期的使用,避免经费使用超预算、超范围的现象。同时资产处也可将项目购买设备的情况反馈给科技、财务部门,由计算机在信息库中进行筛选、控制,同时也可以对设备购置经费支付进度进行把关。

(三)加强项目结题验收、绩效考核精细化管理。制定细化的、标准的、多维度的考核指标。项目结题时,组织相关部门专家论证,采取打分形式,对项目完成成果逐条考评,论证其执行的合理性、规范性、效益性。定期对项目进行执行进度的追踪,采用量化指标考核其完成率。

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制度,对完成效果好的项目给予奖励,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按完成程度给予惩戒。奖惩细化到人,责任到人。新项目立项,参考已结题项目完成情况建立信用等级,并以此作为后期项目执行、资金下达的重要衡量指标。

四、结束语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高校专项资金来源多样、管理复杂,决定了其必须走精细化管理的道路,建立适用于高校自身的管理制度,制定精细化、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完善多样化的考评体系,使专项资金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发挥更大的效益。S

参考文献:

[1]杨勇,何涛,陈伟,丁粒.高校专项资金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2015,(7):120-121.

[2]许芸.高校专项资金核算与监管体系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75-76.

[3]魏春红.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及实现路径[J].会计之友,2014,(1):116-118.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第3篇

【关键词】 专项资金; 绩效管理; 绩效评价; PDCA

中图分类号:F234.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3-0086-05

高校专项资金是指高校依法筹集的具有特定目标和限定用途的资金,一般按照“扶强、扶优、扶特、扶需”的原则用于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资金的重点建设项目,通常包括科研专项、学科建设专项、人才培养专项、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学生资助专项、信息化建设专项、基建专项、修缮专项等。近年来,高校从外部组织获得大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绩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专项资金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专项资金的绩效,专项资金立项较为谨慎严密,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要求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因而在各类高校事业活动的成本核算中,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核算基本完整精确,成本效益容易匹配,推行绩效管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将PDCA理论应用于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有助于推动高校经费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一、当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不够重视

部分高校管理者还未树立绩效管理的理念,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受到固有经验的阻碍,加之缺乏具有绩效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重立项、轻管理,重建设、轻机制”的思想长期存在。一些高校对于项目建设更多地看重申报是否能通过以及专项资金的支持强度,并未结合自身的建设需要和存量资源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预算编制随意性强,精细化程度低。专项资金到位后,缺乏资金使用、控制、监督、评价等制度作为保障,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发生挪用、套取专项资金的现象。

(二)存在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概念的理解偏差

部分高校存在但不限于如下几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就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定了绩效评价标准并据以评价就是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全部;二是认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就是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合法合规地使用专项资金就达成了专项资金绩效;三是认为实现了专项建设任务就等同于完成了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四是认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就是在项目建设中论功行赏的依据。

(三)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实践正处于“摸索―认知―经验―理论”的过程之中,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对实践的指导不足,表现为:一是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缺乏系统性,不注重项目的顶层设计,绩效目标制定、预算安排、计划执行、资金的使用和监管、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运用等环节相互割裂,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二是主观随意性较强,管理过程中经常以管理者意志和经验为准绳,专项资金预算经常调整,项目建设成效与目标脱节。三是绩效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同种用途的专项资金拨付到不同的高校后,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路、标准、方式可能不一样;高校内部同一笔专项资金在不同的建设期间,资金绩效管理的情况也可能不一样。四是信息不对称,资金拨付、管理、使用各方缺乏沟通,不能达成统一的绩效管理共识。

二、PDCA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一)PDCA理论概况

PDCA理论又称为质量管理循环理论,1930年由休哈特(Walter A. Shewhat)提出,1950年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 Deming)加以改进和完善。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工具,使管理过程在有效控制状态下产生符合预期目标的成果或效益。理论目标是使得管理过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该理论提倡的质量管理步骤是:按计划P(Plan)、执行D(Do)、检查C(Check)、处理A(Action)四个环节依次执行且周而复始(如表1所示)。半个多世纪以来,该理论因运转程序严谨、管理层次多样化、管理方法先进和管理效果明显而逐渐被运用到各类质量管理活动中。

高校财务管理本质上也是一种管理活动,特别是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绩效管理与质量管理在内涵上具有相容性。当前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绩效包括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布鲁姆巴(Brumbrach)认为“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我国学者基本认同此观点,如杨杰等(2000)将绩效定义为个体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做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可评价的行为及结果,即绩效是行为,也是结果。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美国质量管理的领军人物朱兰(J.M.Juran)对质量的定义是“使顾客感到满意的‘产品特性’,同时没有造成返工、故障、顾客不满意和顾客投诉等现象”。在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中,质量管理的客体不仅是产品质量,还包括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并以工作质量为重点。据此可知,绩效管理的客体指向行为和结果,质量管理的客体指向过程和产品,两种管理模式都强调过程管理,客体指向高度一致,对行为和结果的满意程度均可以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测量。因此,提高绩效水平的根本在于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

(二)适用性分析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可以借鉴PDCA理论,将其管理理念、流程、方式等加以吸收运用,形成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如图1所示)。

该理论能够较好地适应高校专项资金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管理要求,理由如下:

1.使得资金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化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是典型的全过程管理,管理链较长,且与项目建设管理联系紧密,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管理弱化,都会导致资金绩效偏离目标。而PDCA循环可以全面覆盖资金的计划、执行、控制、评价、监督、反馈等管理职能,各环节衔接紧密,控制质量高,使得专项资金的管理更加系统化,能够有效促进专项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

2.使得绩效导向更加鲜明

高校专项资金的管理是依托于专项建设的,资金拨付前就已经为建设单位设定了清晰、可衡量、具有挑战性的绩效目标。PDCA循环中绩效管理始于绩效目标计划,明确了资金管理的目标、时间、责任、方法等,并且将绩效目标贯穿于整个管理链,主动诊断影响绩效的问题和机会,寻找改进绩效的办法。

3.与资金运转能够较好地匹配

高校专项资金运转比较灵活,从资金拨付的角度看,既有一次性拨付到位的,也有分批拨付到位的;从资金使用的角度看,既有要求当年拨付当年使用的,也有允许跨年度使用的。PDCA循环可以按照资金拨付的批次设置循环周期,也可以按照资金使用的期间设置循环周期,进行精细化的绩效管理,一个循环的结束伴随着另一个循环的开始,使得每个循环都更好地围绕绩效目标进行。

4.使得资金管理过程更加透明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在信息沟通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比较高。PDCA循环的每个环节都是多方参与的管理活动,只有在管理信息透明、各方有效沟通的基础上,项目建设才能稳步推进,管理职能才能充分实现。特别是在绩效评价方面,只有信息透明才能实现资金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有利于各方监督。

5.具有自我纠偏机制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绩效的测量值通常会围绕目标值上下波动。PDCA循环中的绩效跟踪环节任务是公正客观地反映阶段性的管理质量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及时发现并改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绩效结果运用与反馈环节确保了在绩效偏离目标时,及时落实责任,明确整改措施,最大程度纠正绩效偏差。

三、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科学设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合理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PDCA循环实质就是绩效导向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首要环节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及特色定位,确定专项建设计划和总体目标,按要求编报科学、合理、清晰、量化的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同时按精细化要求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1.科学设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

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是高校使用财政专项资金能够产出的成果和效益。高校在申报专项资金时应系统性地设计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全面考虑目标的内涵、测量及保障,而并非简单地设置绩效评价指标。绩效目标主要内容应包括:(1)产出目标,包括专项资金建设项目预期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品质、建设周期。(2)效益目标,包括专项建设预期带来的内部效益、外部效益、相关方满意程度。(3)财务目标,包括专项建设达到预期产出和效益需要耗费的成本和资源等。(4)评价指标,即能够有效测量上述目标实现程度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5)保障机制,即为实现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所需要建立或完善的规范性管理制度、措施和计划。

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设置应达到:一是导向鲜明。绩效目标符合宏观高等教育政策导向,紧密结合高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定位,着力提高专项资金效益,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积极成果。二是细化量化。绩效评价指标应对建设成果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测评,应当提高反映成果质量、效益、满意度等方面指标的权重。另外,绩效评价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尽可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和可靠。三是操作性强。设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在管理、建设、监督等各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对于较大的资金规模,应当设置绩效目标评审制度;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要与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有机结合,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合理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合理编制专项资金预算应当以专项资金绩效目标为依据,与项目管理紧密联系。在项目立项申请时,就应该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认真谋划好项目建设的资金保障方案。编制专项资金预算,一是要遵循完整性原则,即所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财务收支都必须纳入预算;二是要遵循真实性原则,收支测算的依据必须以真实可靠的资料作为来源,按照主管部门认可的方法计算;三是遵循统一性原则,即按照统一完整的科目以及规定的程序与标准进行编制。

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的专项经费,高校一般应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专项资金预算。首先,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专项建设申报要求,以及相关的专项经费需求计划和预算表格,高校项目建设部门依据绩效目标,在合理预测必要支出的基础上,对所有预期专项建设收支进行归集和细化,将预算建议数报高校财务部门。其次,高校财务部门结合资源调配能力,经过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编制出初步预算方案,经必要审核程序后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再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高校财务部门在项目建设部门进行预算调整的基础上对预算方案进行修正,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最后,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批复,高校财务部门结合资金管理需要对专项经费进行预算分配,即可公布执行。

(二)强化专项资金绩效跟踪管理

绩效跟踪发挥专项资金绩效监督和控制作用,是PDCA循环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围绕已确定的专项资金绩效目标,通过定期或动态采集专项资金管理信息、项目管理信息,对绩效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如图2所示)。以事中评价为纽带,把绩效目标的设置与绩效目标的实现连接起来,及时、客观、系统地反映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绩效目标的运行情况和实现程度,与项目建设部门进行持续沟通,以跟踪目标来监督管理过程,及时发现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整改,引导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的实现。

专项资金绩效跟踪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绩效目标实现进度。重点跟踪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率、政府采购资金完成率、项目建设进度,以及项目预期产出、效益的实现程度。二是绩效目标保障情况。重点跟踪专项建设运行机制的完整性,包括项目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以及评估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包括决策分析、财务与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制度落实情况。三是绩效目标偏差情况。重点跟踪绩效目标值与评估值之间的偏差程度、性质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预期后果、责任归属。四是绩效目标纠偏情况。重点跟踪纠偏责任落实情况。

(三)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发挥专项资金绩效诊断的重要作用,也是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高校应依据对绩效目标细化量化而形成的绩效评价指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图3所示)。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外,高校也可自行评价或者委托第三方评价。

实施评价时,绩效评价受托方应按照定性指标可衡量、定量指标应量化的要求,根据相关性、重要性、可比性、系统性、经济性的原则,依据评价项目特点和评价工作需要,参考绩效目标评审和绩效跟踪的情况,在绩效评价三级指标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逐级分解和细化,建立起符合高校特性、项目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项目效益指标为例,该二级指标下可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影响力、满意度五个三级指标。由于专项建设的类型千差万别,项目效益难以直接测量,因此必须进一步将每一个三级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采用德尔菲法以匿名方式征求专家意见,经过反复的反馈修正,使意见趋于一致,从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评价指标权重的设定,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即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同一层次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综合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该方法可以有效处理多因素决策制定中的不精确和不确定问题。运用德尔菲法,通过若干轮专家遴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影响力、满意度五个指标均被细化为若干可以量化的明细指标I11~I1a、I21~I2b、I31~I3c、I41~I4d、I51~I5e。项目绩效指标的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在项目效益明细指标遴选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对各项指标两两打分,区别主次轻重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可计算得出各项明细指标的权重,方法如下:

步骤1:建立各层次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例如第二层次的5个指标,两两比较后采用1―9分制标度,将任意两个指标的相对轻重定量化。

项目效益指标比较判断矩阵:

a11 a12 a13 a14 a15a21 a22 a23 a24 a25a31 a32 a33 a34 a35a41 a42 a43 a44 a45a51 a52 a53 a54 a55(aij为专家打分值)

步骤2:对第二层次的1个指标比较判断矩阵和第三层次的5个指标比较判断矩阵分别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通过,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各项指标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公式为:CR=CI/RI(CI为矩阵特征值,RI为同阶一致性指标)

步骤3:将第二层次每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与第三层次每个指标两两相乘,即可得出第三层次每个指标在总目标中的权重。

在评价指标及权重确定的基础上,绩效评价受托方可根据专项建设的具体情况,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是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落脚点,体现了PDCA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有效性,主要处理措施包括结果反馈、问题整改、信息公开、优化管理。具体来说,绩效评价工作完成后,绩效评价受托方应及时向项目管理和建设相关各方报告评价的依据、过程和初步结论,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分析修正绩效评价初步结论,并将正式结论反馈给高校,作为专项资金管理整改的依据。高校应根据正式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论,深入查找问题根源,分析研究改进措施,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高校还应按照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及时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结果和整改方案进行公开,方便各方监督。高校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相结合的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优化决策机制、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四、结论

高水平的绩效来源于高质量的管理。PDCA理论是管理学领域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能够有效地将绩效管理与质量管理相融合,不断挑战组织或项目管理的更高目标。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就是坚持绩效为核心,质量是关键,始终将绩效目标摆在专项资金管理的核心位置并贯穿于全过程管理,致力于提高管理活动的质量,通过设定绩效目标、预算管理、绩效追踪、考核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一系列高质量的绩效管理活动,有效保障资金绩效达成预期目标。其自身所具备的纠偏机制也能在过程中防止绩效偏离目标。PDCA理论对于完善高校绩效管理、提高资金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乔春华.高校经费绩效管理基本概念研究[J].会计之友,2012(7):110-115.

[2] BRUMBRACH A. Performance Management[M].London:The Cronwell Press,1988:15.

[3] 杨杰,方俐洛,凌文铨.绩效评价的若干问题[J].应用心理学,2000(2):44-47.

[4]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ISO9000:2005.

[5] JURAN J M. Juran's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M].New York:McGraw-Hill,1988.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第4篇

关键词:PDCA循环;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增加,但高校资金的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高校的专项资金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其使用绩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校发展也日益成为财政、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借鉴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理论,结合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实际,主张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几个流程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

一、PDCA循环的涵义和特点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最早由休哈特提出,后经戴明改进,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全面应用于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中。PDCA循环分为(1)P(Plan,计划);(2)D(Do,执行);(3)C(Check,检查);(4)A(Adjust,处理)四个流程,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概念决定了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系统性,PDCA循环主张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组织的合力,大环套小环,通过绩效指标将各项工作有机组织起来。第二,具有循环性,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部分问题,提出新的目标再进入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第三,具有监控性,通过软件或者监管部门对全过程进行检查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保证质量;第四,具有渐升性,PDCA循环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循环结束,质量提高一些,再循环,再运转,再提高,不断循环,持续改进。

二、PDCA循环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契合点

(一)整体目标的契合

PDCA循环的整体目标是通过完善工作处理程序和强化过程控制,解决和改进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专项资金管理的整体目标是通过加强对专项资金申请、使用整个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提高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更好的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战略发展服务,产出更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整体目标存在契合点。

(二)循环过程的契合

PDCA循环就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这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计划是整个循环的基础,执行是整个循环的关键,检查是整个循环的保障,处理是整个循环的提升。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过程与PDCA循环过程大体相同,目标设定、预算编制对应P(计划)阶段,经费使用对应D(执行)阶段,绩效跟踪、评价对应C(检查)阶段,奖惩环节对应A(结果处理)阶段。两种管理模式都强调过程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检查、事后评价等流程环环紧扣、相互促进,与质量管理在过程上有契合性。

(三)循环特点的契合

PDCA循环的运动是呈阶梯式向前推进的,一个PDCA循环结束,一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同时遗留问题或新发现的问题将触发新PDCA循环。上一个循环是新循环的基础和起点,新循环是上一个循环的扩展和延伸。专项资金管理循环同样是呈阶梯式不断推进的,其中的过程控制和项目评价的环节,就是为了查找漏洞并将其完善后运用于下一期的专项资金管理中。因此两者的循环特点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因此本文希望用PDCA循环理论理清思路,抓住主要矛盾,结合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特点,针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能够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提高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三、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缺乏规范性

一些高校申报项目不是从战略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只是为了争取资金而上项目,项目建设目标不明确,论证不充分。存在重复申报类似项目、同一项目申报不同专项,巧立名目套取项目资金的情况。在申报额度上,不顾实际需要,就高不就低,想方设法多报项目经费。导致项目完成后,产生大量的结余,造成资金沉淀,影响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果。

(二)预算控制缺乏有效性

高校“重申报,轻管理”的监管模式,导致预算控制存在薄弱环节。事前控制不充分,预算编制粗放,缺乏详细的用款计划,精确度不高。过程控制不够,项目执行与预算存在差异时,缺乏灵敏的反应机制和处理机制,项目负责人擅自突破开支标准,改变经费用途,挪用、串用、占用经费现象时有发生。预算考核浮于表面,缺乏严肃性和威慑力,没有真正发挥预算对经费的监控作用。

(三)资金使用缺乏经济性

存在违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擅自更改专项资金用途,挪用、挤占、侵占专项资金的情况;存在为了加快执行进度,突击采购、不按合同进度付款,伪造业务,虚开发票的现象;存在结题不结账,对结余资金结转和分配不及时,资金使用不充分的情况。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四)监督检查缺乏全面性

目前事后监督较多,过程监督较少;专项监督较多,日常监督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监督体系。监督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常规的、持续性的监督检查和预警机制,信息反馈不及时;没有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监督乏力,职能弱化。各个监管部门职能分割,沟通交流不畅,缺乏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造成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甚至政出多门,让人无所适从。内审机制不健全,审计人员主要对财务票据的合规、合法、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前期申报和专项资金使用等整个运作过程参与度不够,缺少对项目过程和经济效益的审计。

(五)绩效评价缺乏系统性

专项资金来源的复杂性、种类的多样性,客观上造成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目前国家对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并未提出详细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评价指标缺乏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在此大环境下,高校自身对专项项目的绩效评估多以满足相关上级的检查要求,消极被动应付上级检查为主,没有切实落实和履行自身的绩效评估职责,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预算执行着力较少,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执行不严。导致相关负责人责任意识淡薄,不注重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造成财政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借鉴PDCA循环理论,抓好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四个环节

针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在项目申报、预算控制、资金使用、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借鉴PDCA循环理论,通过科学设置整体目标,加强预算编制、绩效跟踪、监督检查、绩效评价以及结果反馈等流程控制,从PDCA四个环节强化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一) P阶段:科学设定目标,合理编制预算

1.科学设定绩效目标

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是高校使用财政专项资金能够产出的成果和效益。高校在申报专项资金时应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从立项的源头注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科学设计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测量经费需求,确定项目完成保障措施。绩效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目标:包括机构设置科学、制度健全、人员配置合理、财务制度有效、会计核算准确等。(2)效益目标:包括项目实施带来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科研转化能力增强、咨询收入、服务收入、技术转让收入增加等。(3)效率目标:包括资金拨付到位,资金使用及时有效、专款专用等。(4)效果目标:包括项目准时完成、项目决算和预算匹配、固定资产稳定增长等。

2.合理编制项目预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专项资金对预算编制要求高,需要通过事前的预测发挥对专项经费使用的控制作用。预算一旦编制,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修改,资金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专款专用。因此项目立项时,要充分论证,资金申报要有理有据,量力而行。需要专业人员指导编制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将预算编制细化到项、类、目。项目预算编制应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编制预算,逐项审议各项支出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耗费,将钱都花在刀刃上。预算编制遵循要完整性原则,所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财务收支都必须纳入预算,专项资金预算要纳入整个部门预算体系当中,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二) D阶段:严格执行管理,强化绩效跟踪

将总体目标层层分解为阶段目标,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跟踪管理制度,确保资金执行过程有据可依。为专项资金设立绩效管理员,围绕已确定的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充分运用信息化工具,实现对专项资金的网络动态监管,实时跟踪专项资金下达情况、经费支出明细、预算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情况、项目建设进度,以及项目效益的实现程度。定期撰写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向项目组和学校专项资金管理机构汇报经费使用情况和预算执行进度,对偏离预算的情况,分析原因,上报主管部门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计划,保证项目能按时按质按量顺利完成。

(三) C阶段:加强监督检查,科学评价绩效

研发监控软件,将专项资金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嵌入程序,对专项资金全过程跟踪管理,对违背专项资金管理要求的事项,自动报告和处理。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建立专项资金管理机构,由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尤其强化审计人员的全过程审计作用。项目检查考核工作从项目开始时启动,依据专项资金使用目标,对资金落实情况、管理机制完备性、预算执行进度、工程建设组织、财务管理状况、目标完成情况、产出绩效等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不力、进度缓慢的,要及时提醒催促,对于出现较大的偏差的要查找原因及时纠正。根据绩效目标细化、量化绩效评价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和测定。创新评价方式,除了现场评价、会议评价也可委托第三方评价。考评标准、过程和结果应当公开、公平、公正。

设立以下绩效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

(四) A阶段:运用考评结果,进行激励惩罚

一是引入竞争机制,好的奖,差的罚,通过奖惩增强高校师生经费使用的责任意识和工作动力。高校对规范、节约、合理使用专项资金并成果突出的项目、单位或个人,学校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行为不当或组织不力的项目负责人和单位,学校应进行批评教育或收回其经费;对于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相应责任。二是促进信息公开,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引入项目负责人声誉机制。建立科研人员的信用档案,对信誉情况进行登记、公开,对信誉度较低的科研人员在经费申请等环节重点监督。三、依据绩效下达预算,减少无绩效或低绩效的项目,鼓励绩效优良的项目,优化经费支出结构,逐步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A阶段是一次循环的终点,也是总结归纳的环节。通过查漏补缺,对好的方面继承和发扬,形成标准和制度;对不足的方面分析原因,加以整改。持续完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为下一次的专项资金PDCA循环提供借鉴和经验。

五、结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质量的管理能够带来绩效水平的提升。针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缺乏规范性、预算控制缺乏有效性、资金使用缺乏经济性、监督检查缺乏全面性、绩效评价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本文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理论和专项资金管理的实际相结合,提出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可以从PDCA四个环节着手,坚持绩效为核心,管理是关键,重视过程管理和监督,从管理、效益、效率、效果几个方面建立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以评促改,不断完善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更好的发挥专项经费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天睿. 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6(3):87-90.

[2]卓宝光.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探讨[J].经济师,2015(7):180-182.

[3]刘国斌,关颖.基于PDCA对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4.(13):56-58.

[4]李真.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研究――基于简政放权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4(22):2-6.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第5篇

一、专项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以来,2010~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重庆三峡学院用于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科研平台与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22个项目的专项资金共计5,70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压力,有效推动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重庆三峡学院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中,有古典文献学、中国语言文学、区域经济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投入中央专项资金350万元;有库区建筑综合实验中心、信号检测与网络化信息处理实验中心、三峡库区污染控制技术专业实验室、现代电子智能仪器创新实验室、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安全实验中心、三峡库区盐气化工工程技术中心、机械自动化技术实验中心、输配供一体化电气工程及节能技术实验室、机械零部件检测实验中心、工程结构与力学实验中心、三峡库区山地城镇园林园艺实验中心等11个教学实验平台,投入中央专项资金3,290万元;有三峡库区机电类人才实训中心、三峡库区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三峡库区运动训练及体育人才培训基地、三峡库区运动训练及体育人才培训基地、三峡库区水处理工程实训中心、化工过程工程实训中心等6个科研平台与专业能力实践基地,投入中央专项资金1,860万元;有高层次人才队伍与创新团队建设、高校教师应用能力培养平台等2个人才培养项目,投入中央专项资金200万元。

截至目前,2010~2013年度投入重庆三峡学院的4,10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已全部使用,主要用于各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等。2014年度投入的1,600万元专项资金尚未使用,但已按照重庆市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完成了项目设备的招标工作。(表1)

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对缓解地方高校在优势学科建设、行业特色办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不足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专项资金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却日益显露出来。

(一)重前期申报、轻后期管理。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十分明显,地方高校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成为扩大办学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为成功申报中央专项资金,各地方高校绞尽脑汁、举全校之力,不惜调动一切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很多地方高校特别重视项目论证、申报和预算编制等前期环节,却忽视后期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环节。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该校在中央专项资金的财务报销上对原始票据及凭证本身的合理、合规性要求较为严格,而忽视了专项资金经费开支过程的监督管理。从而导致资金开支偏离预算、支出不实、挤占挪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等现象较为突出,造成了中央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上的本末倒置,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资金投入规模小、使用范围窄。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面临扩招后贷款建设新校区的债务负担沉重及在校生生均财政投入增长有限等压力,而中央财政资金缺乏全面、统筹的支持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支持范围和投入重点都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发展需要,因此没有实质性解决和缓解地方高校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另外,地方高校对中央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较窄。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申报项目的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基础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而对机制创新、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高校发展急需的软件建设支持较少,与高校在实际发展中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配套资金不足,使用效率低下。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要求中央专项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达到1∶1的配套比例。地方财政配套比例主要用于支持项目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改造、支持项目持续发展经费的配套,如大型仪器设备维护费等。然而,诸多地方高校的配套资金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甚至在项目执行中,由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落实或落实不及时,导致项目建设无法按照规划的标准完成现象较为普遍。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2010~2014年,中央专项资金投入高达5,700万元,而地方财政资金尚无投入,只有学校自筹投入配套资金776万元,配套比例为0.136,远远低于规定的比例。另外,由于资金管理不到位,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完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措施

(一)完善项目申报与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项目的申报与管理工作,落实岗位责任制。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设立项目申报与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项目的日常申报与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在组织申报环节,应统筹考虑学校发展规模和教学发展规划,实行科学规划,在此基础上拟定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项目规划方案;另一方面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项目申报与管理制度、落实项目责任制度等。具体而言,可采取“管、办分离”的原则,定期组织召开会议,通报项目执行情况,审核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从而强化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

(二)明确专项资金建设与使用内容。中央专项资金的建设与使用内容主要应从省级重点学科、科研平台与专业能力建设、教学实验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在省(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与使用上,应以经批准的省(市)级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项目为基础进行建设;在科研平台与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与使用上,应重点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符合地方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平台与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在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与使用上,应以特色专业为依托,完善教学实验体系、教学大纲制定与修改等。大力支持承担全校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等;在人才队伍建设与使用上,应优先进行人文社科基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省(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近年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资金使用效率却不高。因此,地方高校应制定中央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根据各项目特点制定出适合本项目的管理实施细则,这就有利于从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上适应各类专项资金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对各类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实施规范化管理,从而确保各类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具体而言: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下达高校后,地方财政应按规定比例落实配套资金,专项资金与配套资金均应列入地方高校财务预算计划,实行统一管理和核算。财务部门应对各项目建立独立的项目号(指标号),以便对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实施专户核算,专款专用。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第6篇

【关键词】 高校; 项目建设; 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2.5;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0-0031-03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几代教育工作者心目中期盼的“教育梦”终于实现。随着“后4%”时代的来临,我国教育财务工作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作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对巩固4%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4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应当加强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可见,加强高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意义重大。

一、高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高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规模不断增大,这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高校在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中固有的弊端,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深入地透析高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存在的风险,笔者从以下三个环节分析:

(一)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审批环节

高校申请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是为了特定的项目建设任务而安排的,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并具有专门用途,数额一般较大。虽然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审批环节一般比较严格,但是如果获批对高校及项目负责人发展都极有益处。因此,出于各种目的,许多高校争先恐后去申请。在审批环节,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高校项目缺乏实际可行性,盲目申请造成高校资源的浪费,存在部分项目负责人套取财政资金的嫌疑。这种现象的存在,正是由于我国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二)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环节

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获批后,在资金的投入及使用期间,往往是风险的频发期。首先,由于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部门财政拨款,从获批到投入有一定的时间差,会导致高校未能及时收到资金或未足额收到资金。其次,在专项资金的使用环节,项目负责人可能不按照事先规定的要求使用资金,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频发,专款不能专用。最后,由于对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监管不到位、绩效评价体系的欠缺,项目负责人存在侵吞资金的现象,腐败浪费风气滋生,造成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不符合国家投入资金的初衷。

(三)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环节

在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后续管理环节,由于缺乏一套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系统,不能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形成有效的监管。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系统,在项目结束后,高校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无从评价。这样会导致相关责任人责任意识淡薄,不注重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造成财政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国家、高校和个人都是重大的损害。

二、高校实行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高校实行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是指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衡量,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专项资金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估(于新玲,2009)。

(一)有利于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省级政府配套专项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三部分。由于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不利于高校对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制定有效的管理细则,造成资金的管理不规范,导致部分专项资金专款不能专用,挪用、挤占资金现象频发。对专项资金管理实行绩效评价后,一方面由于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避免了以往专项资金盲目管理的状况;另一方面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评价有利于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责任,避免出现不利责任互相推诿的局面。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可对专项资金支出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为财政部门编制预算、合理安排专项资金支出的方向和规模提供科学的依据(张亚杰等,2005),从而可使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从立项审批、投入使用到后续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二)有利于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性

实行绩效评价后,有利于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性。随着绩效理念的渗透,绩效评价在高校项目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绩效评价的引入有利于优化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支出结构,促使项目专项资金的分配更加科学、合理,资金的投入更具针对性,以最少的财政资金资源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为高校良性发展添砖加瓦。

2.效率性。实行绩效评价后,由于项目专项资金投入具有针对性,由此项目资金管理也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提高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效率。另外,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减少相关监督人员的工作量。以往监管人员对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监管目标不明确,导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取得的效果却不明显,而绩效评价的使用,促使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

3.效果性。实行绩效评价后,有利于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制定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由于有了明确的绩效评价标准,为使专项资金取得最优绩效,各级机构势必将每个工作环节与最终绩效紧密相连,一切都将服务于绩效,从而有力地保障了资金支出的有效性,实现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完成既定的项目建设预期目标。

三、构建高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如何全面考核高校专项资金投入的效果,从而决定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向和份额,进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一套适合的绩效评价体系(李超等,2013)。为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提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并分析有关研究资料,尝试构建一套适合高校的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一)绩效评价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编制原则是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只有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才能让绩效评价体系发挥最大效用。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

1.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衡量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时,有些指标能够定量分析,但有些难以用数量公式表现出来。例如,科研项目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等。

2.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项目建设不仅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而且也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

3.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高校专项资金由于经费来源不同、性质不同,因此体现出不同的效益,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兼顾不同性质的资金,使不同性质的资金具有可比性和全面性,并且针对不同性质的资金要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具有特殊性(张春云,2008)。

4.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制定不仅要科学合理,而且要注重实用性,利于操作。

(二)绩效评价组织

高校需要成立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校长担任组长,分管财务和实验室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学科办)、财务处、监审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可设在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具体负责组织评价工作。

(三)绩效评价指标与标准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高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笔者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分为项目指标、财务指标和社会指标三大类,每大类指标的分值均为100分,权重分别为60%、30%和10%。设计的理由:在有关项目中,首先项目建设是主体,其次是与资金有关的财务信息,最后是项目建设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在表1中每一大类下的子系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具体的分值,绩效指标可根据具体的结果设定“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级别,每一级别对应相应的分值,对一类评价中涉及多个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加权平均计算出具体分值。以表1中的“项目规划与制定”子系统为例,它下属四个具体指标,每一指标的评价结果假定为优、良、良、中,那么它的分值为8分(假定:优为10分,良为8分,合格为6分,不合格为0分)。通过对每一层级的计算能够得到总体的绩效水平分值,公式如下:总体绩效水平分值=项目指标得分×60%+财务指标得分×30%+社会指标得分×10%。

(四)绩效评价结果的审定与反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负责计算绩效评价指标总体分值并分析基本运营状况,将分析结果反馈给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听取汇报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评价结论进行最后审定,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项目所在单位;若被评价的单位对评价报告及结论有异议,可向绩效评价办公室提出申请复评,是否进行复评由领导组决定。评价工作结束后,绩效评价办公室应及时将有关文件和资料汇总、归档。

(五)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高校每年公布一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对评价效果优秀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评价效果不合格的项目及时进行批评和整改。此外,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备案,作为下一次项目申报的参考,这样有利于促进各项目单位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于新玲.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认识与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9(5):66-67.

[2] 张亚杰,朱学义,鹿文继,等.财政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2):81-82.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第7篇

【关键词】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基金会计;应用

一、前言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基金是一组具有特定来源和特定用途,要求专款专用、单独报告和核算的财务资源。基金会计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基金会计的定义表现为:“指政府会计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以基金为基础,按照基金种类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的会计体制或模式。”基金会计除了可以对不同用途的资源进行分离外,通常是管理上的需求以及法律上的要求,可以用来解除与表明受托责任,由于基金会计具有的这些特点,其在高校专项经费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二、高校专项经费的概念及其特点

1.高校专项经费的概念。高校的专项经费是由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安排下达的除了基础支出之外,具有指定用途和项目的资金。高校的专项经费是财务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与发展目标而编制的年度专项计划,其中包括课程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专项资金、科研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等。

2.高校专项经费的特点。高校专项经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高校专项经费从属于财政专项经费,因此在高校专项经费的管理应该服从财政装箱经费的相关规定,每一个高校专项经费都有特定的用途,并且资金的使用都具有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在使用高校经费时,应该做到特性和共性相结合,必要时对关键性高校专项经费制定专门的财务管理办法;其二,高校专项经费项目的选择既需要满足高校当前发展的需要,又需要体现高校重点发展以及长远发展的规划,保证高校专项经费能够对学校的科研环境的改进以及学科建设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三,高校经费必须是根据相关规定投入的指定事项,并且高校经费的性质决定了在财务上对其管理制定采用高效年度预算确定的项目,需要在财务上进行单独核算,不能和基本经费或者其他专项经费进行混合使用与核算。

三、基金会计在高校专项经费管理中的应用

1.确定基金会计的计量目标。目前,高校预算会计以“反映高校预算的执行情况”为主要会计目标,因此,基金会计的计量目标确定,应该实现政府会计目标的转变。考虑到高校专项经费管理的特殊性,在确定高校专项经费会计的目标时,应该规定在“提供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对资源进行分配,然后做出相应的决策以及评价决策的有关主体现金流量信息、业绩信息以及财务状况等 。

2.基金会计的计量要素。高校专项经费以基金为主体,为了向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财务状况以及基金收支活动情况的信息,基金主体应该编制收入、支出、基金余额变动表以及资产负债表,这些财务报表直接涉及到的会计要素包括基金支出、基金收入、基金余额、基金负债、基金资产等。根据基金会计的原理,高校专项经费中不可支用的经费,不能在受立法预算限制的高校专项经费基金主体中反应,必须另外设置账户进行耽误反映和核算。因此,高校专项经费中的资产也称之为基金资产,负债也成为基金负债,余额也称之为基金余额,基金余额包含了基金会计中利润以及所有者权利两个会计要素,即包含了本期基金收支结余和期初基金余额。此外,对于所有者权益变动的状况,基金收支结余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出高效专项经费的真实状况,财务信息使用者也不能从这方面考核专项经费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和受托业绩,对于当期基金收支结余和期初基金余额,这两者代表的是一组特定用途资产的限制,并不需要进行区分对待。此外,基金主体转账会导致其他基金财务资源外流,因此在基金会计中,通常采用“其他资金运用”术语,以此确定基金会计的计量要素。

3.设置基金会计的主体。不同的基金主体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应计制或者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确定与计量收益、现金流量以及财务状况。高校专项经费管理中基金会计的主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政务基金,可以设置留本基金、偿债基金、资本项目基金、特种收入基金以及普通基金,政务基金采用的会计基础为修正的应计制,会计恒等式表现为:基金余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二,权益基金,通常采用应计制会计基础,会计恒等式表现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净资产=资本资产+流动资产+其他费流动资产;其三,受托基金,受托基金通常设置为基金、投资信托基金、不可消耗信托基金、可消耗信托基金等。通过设置基金会计主体,能够将专项经费纳入到高校会计的体系。此外,基金会计还将预算纳入到会计核算中,把相同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的预算和实际发生的资金数反映在账面上,便于学校对专项经费发挥更加直接的管理和控制。

4.基金会计报表。由于高校专项经费各种基金的基金计量重点和基金主体不尽相同,最终的基金会计报表也存在应的差异。其中受托基金是学校作为人或者受托人为他人持有的资金进行重点计量,形成权益基金报表;权益基金报表主要包括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收入费用表、资产负债表;政务基金计量偏重于高校的经济资源,报表主要包括基金余额表、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金会计在高校专项经费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贯彻专款专用的原则,体现经费资源的专用型,实现会计信息的明晰性,并能够增强高校对专项经费监管的强度,实现学校对专项经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孙静.高校专项经费管理浅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1(3);44-46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第8篇

关键词:示范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项目管理;绩效评价

一、中职示范校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2011-2013年是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的关键时期,由于项目建设时期较短、建设项目多且杂、各中职校前期准备时间少,因此,示范校的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存在着不少问题。

1.重立项争取,预算方案缺乏调研和可操作性

为了谋求发展,各个学校都把争取教育专项经费视为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但是,学校在组织立项申报时,并未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研,也缺乏科学的论证评估机制。在申报时一味求多求好,不重效益,对于争取到经费之后如何管理却研究和考虑不够。而作为政府,也只是在申报项目时委托相关的专家或审计机构对各地申报学校提供的预算方案进行复审。然而,作为制订方案的第三方,政府无法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对学校预算方案编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也就无从考量。因此出现了各学校申报时积极争取,资金到位后粗放管理的局面。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缺乏保证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计划从2010年起实施,历时4年,涉及1000所中职院校。之前,中央财政很少惠及中职院校,如此大规模的投入还是第一次,对于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许多学校并没有经验,资金的管理缺乏有效的保证。2012年7月,学者李春波对全国首批国家示范中职学校预算控制执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各示范校财务处负责人,发放问卷30份,收回问卷30份,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多达67%的学校只下达预算控制总额,这显然不符合预算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预算指标的划拨方式上,只有13%的学校按用款计划划拨专项资金,这就没有充分发挥利用资金管理来约束预算控制活动的目的。在专项经费结余管理调查中,有一半的学校选择全部结转的会计处理方式,这与财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是不相符的。由此可见,中职示范校在预算控制上离预算控制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3.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监督作用无法发挥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当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同时,学校教育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并未实质在我国开展建立。从实际调研来看,《国家中职示范校预算管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0%的学校从来不进行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只有30%的学校会对绩效预算的某一部分进行考核,但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

二、学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知目前中职院校专项资金管理普遍存在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新型的中职院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以弥补现行预算管理的缺陷。

1.中职院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运行环境和制度要求

第一,教育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运行环境。如图1所示,职业学校绩效预算管理运行模式有3个封闭子系统。首先,计划预算系统。省教育行政部门向学校下发相关建设要求,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由预算委员会根据文件指示,通过预算办公室向二级预算管理部门下达具体建设目标的指导性意见,二级预算部门参照指导意见来填写部门预算计划表,学校预算委员会整理汇总后报省教育部门审批。其次,项目管理。预算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对项目执行情况和结果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再次,绩效考评。预算管理办公室定期将考评结果上报预算委员会,对二级管理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纠正、修订。教育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对项目过程全程监控,并根据其执行情况和贡献程度进行奖励和处罚,依此作为下年度预算调整的依据。

第二,教育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制度要求。绩效预算管理的高效运行需要“依法治校”理念和良好的“学校文化”二者互相支撑。首先,学校要对教育专项资金实施项目管理,从管理的各环节入手建立专项资金的拨付、审批、使用、监督管理制度,并形成科学的运作流程,确保专项资金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跟踪反馈。有了规范的内部控制管理规章,我们还必须将项目参与和管理人员的自发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这就需要良好的“学校文化”做支撑。因此,在教育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构建中职院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运行模式

第一,中职院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必须以部门预算管理为支撑。学校要以建立系统开放的科学目标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学校应根据总体发展目标,将专项建设资金的各项支出,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和预期绩效,编制详细的资金预算表,确定年度各项具体目标。同时,委派具有高度责任心,对专业建设有深入研究的项目负责人来组织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对项目实施精细化过程管理,增强预算的可操作性。

第二,中职院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必须以项目管理为支柱。项目管理要发挥效用,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绩效预算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二是绩效预算的“软约束问题”。

绩效预算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解决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实践研究中将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另一种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但是,对于层级式权力的分割和统分认识的局限,使得部门之间很容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使得绩效预算“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建立以共同目标为核心,纵横结合的权力共享模式。

如图2所示,学校战略化目标下放到各部门,经过部门预算,形成具体的部门目标。部门目标彼此独立又相互依托,此时,部门之间关系由传统的条块分割变为在共同目标指引下的竞争合作关系。

第三,中职院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必须以绩效考评为核心。学校应构建由教育行政部门引导,财政、学校和企业为核心,社会共同参与的中职院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评价体系,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依据中职学校提供的任务和实施方案,按照不同的项目设计出具体的评价指标,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对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全面、综合、客观地评价。同时,学校还要建立合理的绩效预算奖惩机制,可尝试建立绩效预算考核专项资金,当绩效考评结果出来后,对考核优秀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绩效考评不合格者则不予奖励,并且在下一建设阶段扣回预算资金。科学的中职院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评价体系,对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推动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三、中职示范校专项资金管理对策与建议

由于具有资金来源多样性、项目建设创新性、资金使用阶段性等特点,中职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是一个实际操作性很强的问题。文章从学校教育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入手,对中职学校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现状和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学校示范校建设资金管理必须做好预算控制、组织规划控制、信息沟通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绩效评价控制5个环节的工作。

(1)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多,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2010年-2013年间重点建设1000所全国中等职业示范学校。如何对这笔庞大的示范校专项资金进行财务管理,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众多中职学校就如何用好、用活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了积极探索,笔者将“绩效预算”管理理念引入示范校专项资金管理领域,构建了一个良性互动的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体系,这对我国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政府将来在教育方面的决策也有着指导意义。

(2)细化预算编制,实施项目精细化管理。学校应统筹安排,科学、规范、合理地编制本校建设项目的总预算及年度预算,将专项资金用于办学机制与校企合作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项目的支出,按照预期的绩效和规定的进度,采用“两上两下”的项目估算法编制详细的资金预算方案,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保证项目预算的科学性、效益性和前瞻性。

(3)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基础是合理的职权划分和有效的责任分配。示范校项目建设应由项目创建委员会领导,项目监督办公室和项目小组组织实施,审计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全程对项目实施监督和控制,并提供可行性意见。建设项目应实施“专人监督、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强化工作岗位职责控制和授权审批制度,以此增强岗位约束力。

(4)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学校应利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针对资金使用和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中职示范校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利用现代财务软件中的预算分析模块、成本模块、报表模块、合同管理模块等措施提高示范校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还可以借助校园网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并向社会公布建设的最新情况,让外界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督,提高信息沟通质量。

(5)加强内部审计,防范财务风险。建立审计委员会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在审计过程中,应依据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审计理论,结合学校实际,以项目建设的“申立―论证―审批―实施―验收”过程为依据,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项目建设、项目验收4个重点方面入手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把“维护资金安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目标,并对专项资金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更好地为示范校建设服务。

(6)健全绩效考评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绩效预算奖惩机制,制定详细的制度和措施来调动项目执行人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预算管理质量的提高。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平衡计分卡理论,从财务控制维度、内部管理维度、利益相关者维度和核心竞争力维度四个方面来构建示范校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全方面多维度的反映教育资金的使用状况,为学校改进资金管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