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浅谈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浅谈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时间:2022-07-18 05:57:11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摘要: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因此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避免语用失误为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努力提高自身语用知识的同时,利用一切资源去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从而有效地避免学生的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浅谈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浅谈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即为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时有发生。本文阐述了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类型和原因,并且为新世纪外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避免语用失误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外语教学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关于语用失误的研究因此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通过研究语用失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话语的合适度会有差异,这可以使他们发现各自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不就,从而找到规范的跨文化交际语言,避免交际冲突。

一、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定义

英国语言学家詹妮•托马斯在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PragmaticFailure(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托马斯曾将语用失误定义为:“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theinabilitytounderstandwhatismeantbywhatissaid)。在中国,何自然等人从1984年就开始用托玛斯的观点研究英汉语用差异对语用失误进行调查。他们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的两个人因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文化心理和交往规约会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而这些最终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这些交际障碍即为语用失误。

二、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类型

托马斯将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两类。语言语用失误,是指交际的一方由于使用了歧义词语或措辞不当,无法让对方理解其语意而造成了误解。这主要是因为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言语行为策略或母语中的对应词被迁移到了目的语,然而又因其语用意义不同于目的语而造成了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是指由于不了解或忽视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用不同的社交准则去理解交际情景和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判断失误和交际失败。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原因包括:直接套用母语、混淆不同语言中相同表达的语用意义、不能理解言外之意、不恰当的问候及告别方式、不能恰当应答恭维语、学习者价值观的差异。1.直接套用母语。例如,当听到英语母语者说:“Mymomisill.”正确的应答应该是:“Iamverysorrytohearthat.”而不是直接套用汉语的“别担心”去说“Don’tworry.”。2.混用在不同语言中的相同的表达的语用意义。比如在汉语中如果说一个人体态比较丰满,说她比较富态,不会被认为是贬义词。但是如果在使用英语是去说一个人“fat”,就会让人觉得你是在嘲笑他体态臃肿,会让人误会是个贬义词。3.不能正确理解不同语境中的言外之意。例如,当听到“It’sreallycoldoutside.”时,说话人通常并不是真正在评价天气,他实际上是在提出一些要求“couldyoupleaseclosethewindow?”4.不恰当的问候和告别方式。“你吃了吗?”、“你到去哪儿?”是中国人在见面时的常用问候语,然而如果我们在跟外国人交谈时说“Haveyouhadyourdinner?”或者“Whereareyougoing?”就会让他们很困惑。5.不能恰当应答恭维语。在听到赞美之词时,中国人通常会表现的比较谦虚,他们会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然而西方人就会愉快地接受这些赞美,并感谢对方。他们通常会说“Thankyou.”6.交际者的价值观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会对同意话题有着不同的解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价值观存在差异。比如,西方人很注重个人隐私,在交谈中一般不会涉及年龄、体重、宗教或收入等话题。因此,如果贸然询问对方“Howoldareyou?”就会被视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四、语用失误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不容忽视。由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想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他们自身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学习和尊重外国文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2.提高学生的文化输入量。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阅读原版英文书、杂志或小说去意识到文化差异,从而提高他们交际中的文化敏感性;同时,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邀请外教介绍英美国家的概况、文化及习俗来提高学生辨别文化习俗异同的能力,减少他们在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教师要努力在实际的文化背景中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和学习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语言或非语言交际手段、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以弥补学生参与实践学习英语机会不多的不足。

五、结语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因此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避免语用失误为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努力提高自身语用知识的同时,利用一切资源去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从而有效地避免学生的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作者:余宁宁 单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浅谈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训练与外语教学

摘要:语言属于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标即是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跨文化训练得以实现,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培养地道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训练的背景与目的

从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历史背景说起,跨文化交际训练发展契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派遣海外出国的外交官,商业人士等人的预备课程。当时作为训练,以授课的形式像派遣者讲授目的国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气情况乃至风土人情。20世纪70年代,如何促进异文化间的交流:(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二)实地研究;(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训练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异文化训练是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中心,知识学习兼而有之的一种训练形式。与个人的成长、异文化间的练习体验、学习是有划分出具体区别的。要求学生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跨文化间的差异,冷静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细腻。当然,教师在训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阶段,设置学生不曾接触的场景,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再融入了语言环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同时熟悉了语言所处的环境,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际关系领悟的层面,使用地道语言且得心应手。

作者:张金秋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浅谈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

【摘 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当代外语教学不仅要帮学生解决词汇量和语法等语言问题,而且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困惑:学生能熟记英语单词,语法也掌握得不错,但不知道美国南北战争;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是爱情的象征,却不知道这两个人物出自于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大学生喜欢过洋节,在万圣节时买搞怪面具,却不知道万圣节到底是何来历……。对于英语的习得,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掌握四级要求的四千五百词汇和语法?还是提高语言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似乎不够全面,但是,任何对语言的定义都不会否定语言的这一重要功能。我们要利用这一工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习得语言的一个重要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理应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文化,并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肤色,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文化是社会成员共有的。即使某个人掌握了特殊的行为方式,如果不为广大的社会成员认可并共有那就不是文化。文化是传承的,是社会遗产。由于文化的传承,使得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包含了历史的积淀。

交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交际是多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的连续过程,当各个构成要素出现文化差异时,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交际不是在真空地带进行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展开。因此,交际的过程和各构成要素会不断地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文化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文化差异越大,跨文化交际时发生困难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了解双方文化差异将有助于减少误解和歧义,促进交际顺利进行。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文秋芳(2005)认为“交际能力既可以指母语学习,也可以指外语学习。与母语交际不同,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为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因为这一概念包括了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单位各个层次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从语言技能来看,它包括听、说、读、写、译。在中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主要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宏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标是“社会文化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加工社会文化信息,使人格向更加整合、潜能发挥更充分的方向发展的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扬弃贯通能力,而扬弃贯通能力又包括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整合能力。

理解是认识和情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学习和体悟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通常所说的“跨文化意识”便是对另一文化的理解能力。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理解能力的学习者对新的文化有着理性的洞察力和感情的移情能力。“评价能力”是对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进行理性评判的能力。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评价能力的学习者不仅了解某一文化,而且能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接收文化信息。同时,他对自己的文化归属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偏见有着清醒的意识。“整合能力”使学习者能够将新的文化信息与已知的文化图式相结合,成为自己人格中的有机整体。如果将“文化”看做是人的“精神食粮”,那么就不妨把“理解”看做“摄取”,把“评价”看做“消化”,把“整合”看做“吸收”。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因为“文化”这个概念几乎无所不包,而“交际”的过程非常复杂。要想挖掘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所有要素几乎不太可能。以胡文仲、高一虹和文秋芳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探讨是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文秋芳第一次明确区分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对以往交际能力模式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而胡文仲、高一虹的“社会文化能力”概念更是对一般意义上“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的扩展和深化,把外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延伸到通过对母语文化和异文化的理解、评价和吸收而达到的内在人格的整合和完善。如果说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的话,那么,“社会文化能力”则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它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与人的素质培养这一整体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

全球化发展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教授语法、词汇、语音,还应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考虑外语教学的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外语教育应是跨文化教育的一个环节。美国21将世纪的外语教育目标归纳为5个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和communities(社区)。这些目标可具体概括为:运用外语交际、体认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性、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这“5C”的目标都体现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大量文化内容的习得而实现的。所以,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系统外,还必须接触该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文化知识包罗万象,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可能掌握某一语言所有的文化知识。因此,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利用工具书、网络等手段去查找所需的文化知识,并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恰当地运用这些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然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之又对文化施加影响。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将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渗透于外语教育之中,强调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强调学生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加深国际间的理解,而不应把语言仅仅当做是一种符号系统来学习。

胡文仲(1994)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换言之,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还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使两者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①讲解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英美文化进行讲解、阐释,使学生习得英美文化。②情景渗透法。按照英美文化规约进行语言实际交流,特别是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流。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图片、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直观的情景式的感受。③阅读分析法。借助英美文学作品和期刊、杂志、报纸习得英美文化。

四、结束语

作为英语教师,同时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身份。英语教师既是母语(汉语)文化背景中的成员,又是目的语(英语)文化的习得者与传授者。在英语教学中,这两种文化身份有时或许不一致,但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动态的或者说是互动的。这种双重身份不仅不会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反而有助于教师在传授异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教师只要持之以恒,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浅谈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初探

【摘 要】“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 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关注。在中国,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交际;教学;文化差异

一、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关系的研究的历史回顾

早在19世纪,德国就有语言学者提出语言的不同并不是声音和符号的不同,而是对世界的看法(world perspective)不同。此种观点在20世纪的德国(Weigerber Trier在语义研究方面)和美国(Boas和Sapir在文化与语言研究的关系方面)重新受到注意并获得发展,Sapir认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人类学、语言学以及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从50年代到70年代,许多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调查研究导致一个共识,即语言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而且应当意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文化中的语言(language in culture)和语言中的文(culture in language)。美国的拉多(Robert Lado)在1957年已提出外语教学应包括文化教学。在英国,本世纪20年代Malinowsky就相信不把语言和应用它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个语言有所了解。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向来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面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对外沟通的日益迫切的需要,外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目标语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三项。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对象,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是万物之中心。与此对应,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

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的支配的。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吧。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子,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描写。

最后一项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非语言交际的因素。许多学者都指出过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Birdwhisted、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这说明,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日本人鞠躬、欧美人的拥抱接吻、拉美人的脱帽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非语言信息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误解,有的时候甚至导致悲 剧发生。有一位在泰国旅游的美国人,不经意坐在寺院里一尊佛像的头上休息,被人拍照下来,结果被驱逐出境;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菜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

三、外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1.首先要明确文化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新课标中对文化教学已经提出了具体目标,中学英语教师应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2.要正确处理好本国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关系。不应把外语教学作为传授本国文化的途径,应尽量少用本国人用英语写的介绍本国文化的材料。因为那样做使语言外壳和文化内容常常不能吻合,语言往往不地道,不利于外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3.文化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两者应贯彻始终,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