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8 05:54:57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意识 能力
摘要: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息息相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促进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如若缺乏这种能力,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就会导致文化冲突,出现不得体、误解、冷场、尴尬等局面,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把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上重要日程。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科技的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人们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广泛。人们的交际离不开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文化差异的问题。因此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一直都是重点,虽然今年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一、文化和语言

文化的定义十分广泛,许多语言学家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英国着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认为:文化从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上来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由此定义可以看出,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它意味着某个特定社会或社群的一切活动,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一切外在和内在的活动。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事实上,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语言首先是人类表达思想的手段,在语言符号化以前,它也是人类籍以进行思维并形成思想的工具,因为人类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均体现在词汇和其他语言结构当中。

人们早就注意到语言与文化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二者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正如美国着名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发展的基础,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来自不同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不同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系统等有许多不同点。隐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等。这些方面都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

二、跨文化交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在英语学习中,学会跨文化交际是掌握这门语言的一个关键点。它是一门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必须掌握的内容,可以从词汇、语用、交际习俗和非言语交际手段等不同方面进行。

大学的英语教育并不能像高中英语教育那样,重点情调语法,句子,词汇这些基本的语言点,因为大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平台,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提高综合素质,除了语言本身之外,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使用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交际功能;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空间、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具体交际需求,自觉运用妥帖、恰当的语言形式实现跨文化交际功能的能力。因而,使学生能自如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并能够把所获得的语言能力应用到新的语言环境,成为自觉的语言使用者,这才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着名跨文化学家Ruben认为实现有效交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应包括七个因素,它们分别是: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最大限度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移情能力;应付不同情境的灵活机动能力;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以上七个因素对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进行了描述和界定,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也给大学英语的在这方面的教学提供了启示。

(一)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有助于英语学习者的表达和交际能力。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氛围,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授应当是包罗万象的,当然也必须是系统的,有目的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他们传授英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时间观、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问候、致歉、道谢、委婉语等交际习惯等这些文化差异较大的部分。

(二)了解文化背景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象征也各异。交际双方对对方语族的文化象征不了解而发生碰撞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 英美等国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女,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外国人对于龙的传人一说却十分不解。在中国,作为文化象征,龙代表帝王;它象征着强大、向上。而在西方人眼里,龙象征着邪恶。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只有正确地了解隐含在语言系统中反映对方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言语行为、交际形式等因素,才能在交际中产生共鸣,消除和逾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三)了解价值观念有利于更好地跨文化交流

英美人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终生追求成功,整个社会提倡平等竞争、推崇强者,认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是个人状况的象征,肯定自己的才能是自信的表现。所以对他人的夸奖和恭维,他们总是报以热烈的Thanks;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取得成就的夸奖,总是以自谦或自贬作答,这是与几千年来中国人“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的儒家传统文化有关。

(四)两种语言的语用功能的区别有利于正确的表达想法。

话语是形式、概念和功能三种知识体系的集中体现, 它们之间有着千变万化的相互关系。在交际中,人们在阐述自己的看法、思想,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时,只有人们相互领悟对方的意图时,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例如:英美人说“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是想邀请对方一起就餐,而这句话在中国人看来,纯属一种问候。交际中必须注意所用语言的得体性,这种得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用语言是否适合于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所用语言是否适合该语言使用的场合。

三、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述,语言的习得离不开其文化境。出于对干扰交际 的异域文化因素的无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我国英语学习者很可能会“以我为主”,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汉语思维方式和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产生一些语用性错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现这一问题并及时纠正,强化学生跨文化意识,是大学英语教育应当重视的。笔者曾就我校学生进行过一些相关探索,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强化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教师必须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首先英语教师应当具备两种不同文化理解,即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并能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设法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文化差异,使他们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识;此外,教师如何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讲解,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知识也至关重要。

广泛的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

除了进行文化教育,教师应当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如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文化以及该民族的心理状态等方面最生动的材料。在学习英语时,为了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在学生熟悉、了解英美文化并意识到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交际活动以直观的让学生形成对异域文化的认识。

强化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对语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表明母语文化在外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中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因此不能因为学习英语而放松了对母语的学习,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谈话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是受双方制约的。如果谈话的对方涉及到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时,你若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时此刻,你纵有极强的交际能力,也会把自己置于非常尴尬难堪的境地。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

结语

英语教学首先是语言结构规则的教学,也就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言能力;但仅仅有语言能力是不够的,是不能保证现实生活当中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还需要进行语言使用规则方面的教学。因此,为了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的全过程。英语教学是语言能力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结合,二者同等重要,均不可忽视。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 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 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 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 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播放一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努力尝试。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及文化信息等值的研究与论析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信息等值;语义信息对等;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去除。

自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对精通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沟通各国经济交流和商务活动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已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不同领域的专业英语,例如财经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商务英语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选语言。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上述这些权威的观点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具体到翻译就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

例如我国在评比企业的等级时不少企业为自己是“国家二级企业”而自豪,但有的广告却把“国家二级企业”译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语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标准的;劣质的)这里有“差的”含义,与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异,不如译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贴切些。

语义信息等值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起码的对等。在这基础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种文化信息,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把原文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译入语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在具体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文化信息的扭曲、丢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译:“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比如:“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译者译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世界各国每年至少有数万种商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其中多数被介绍到美欧市场),但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销路不佳,究其原因,盖因许多广告正文错误叠出,有拼写错误,也有句法错误,.还有用词错误及文化错误,出现“胡译”、“死译”等,所有这些错误都有损企业形象和产品的销售,“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中失败的废墟之上,他们中大多数失败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这些交流的错误和失败或者是由于忽视文化差异,或者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造成的,因此为避免这些差异引发的失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要探究了解这些差异的起因,力争在翻译时尽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译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为原料 酿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添加某种水果的名称,则专门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译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体的酒,用dry(干)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在英语中,dry还可以解释“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汉译应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应译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有人把它翻译为“FourAsian Dragons”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虽然在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汉语成语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来表达正面的含义,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皇帝被视作“真龙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在中世纪,“龙”( dragon)被视作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恶魔撒旦被认为是“下he great dragon",这样,我们在翻译亚洲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在上世纪七、八+年代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和地区时,似应译成“Four Asian Tigers”较为妥当。

上述错误之所以出现盖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无视所导致,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似应从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等处引起重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时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译到译入语中,等值的标准有时也较难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异会引起以下几种不对应的情形: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见或不被重视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明并推出的新药层出不穷,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国药学界也无相应的中文产品和术语,于是只能采用音译法来分别译成“盘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又如国人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会从这一品牌联想到吉祥与胜利,但中国人却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把其音译为“娜基”,在国人的心目中也不会有什么联想,但译成“耐克”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穿鞋子总喜欢它能结实耐穿,取名“耐克”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种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意思,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根据其音节和鞋类产品应该具有的特点而独具匠心的一种译法,但也不得不承认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现象,因为原商标“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想起了Nike女神,同样汉语中的“鸳鸯”常被用来指代夫妇,但译成“mandarin duck”则不会使洋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2原语文化在语言中有明确的指代,而译入语则须另行处理

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六六大顺,八一八(发一发),但在英语中666却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发(财)的内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却是“7”这个数字,比如有一种碳酸饮料叫“seven-up",在译成中文时似不应译成“七上”,因为这会使人联想起汉语中的成语“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译为“七喜”则较为合适.

又如国产“雄鸡牌闹钟”原译为“Golden cock alarm clock",“雄鸡”在我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一唱雄鸡天下白”,以“雄鸡”作为闹钟的商标比喻闹钟早上像雄鸡一样唤醒沉睡的人们。但在英语中cock也可以指男人的性器官,cock up在英国理语中则有“一团槽糕”的意思。这种效果恐怕是生产厂商和出口商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把其改为“金鸡牌”闹钟,译为"Golden rooster”则会使中国消费者和国外客户都能获得类似的美感。

3.原语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是由字面意思完全不同的词语取代

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在其撰写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这本着作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在书中他还指出“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他的观点对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语义信息是基础,没有语义信息就不会有风格信息或文化信息。因为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必须通过语言的的基本含义体现出来。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假使语言没有传递信息,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也就谈不上了。一般来说风格和文化都是通过语义信息所反映出来的。语义信息包括表层语义信息(surface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和深层语义信息(deep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表层语义信息一般是指话语或语篇的字面意思。例如英语中的“dry goods”应和汉语的“纺织品”(textile)对应,而不能译成“千货”,“干货”则应译成 "dry grocery"。

又比如中国人历来推荐“东风”,古人诗句中有“东风送暖”字样,诸葛亮借的是“东风”,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是“东风”牌汽车,而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西风”( zephyr )是温暖和煦的,这是因为大西洋在英国的西边,西风从大西洋上吹来,在英国有一首专门颂扬西风的诗歌《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It’ 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译成:“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由于英语中西风含有特殊的文化信息,我们出口到英国的商品,在商标上就应考虑入乡随俗。

三、如何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进行文化信息的调整

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便应了解这些差异的存在,通过适当的翻译达到文化信息灵活等值,要做到这一条,就必须在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当中找一个切合点,就要把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比对,具体体现在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人员必须对文化上的差异进行适度调整,以实现文化信息上的对等,上文提到的把“亚洲四小龙”译成“Four Asian Tiger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对等。对下列这些情况,文化上的差异似应作出调整,A:原文指称对象有可能引起读者的曲解。日:原文指称对象乍一看好像毫无意义,C:译入语出现“语义过载”现象使读者不易理解,指称对象是词语句子及文章反映出的客观世界:英语和中文译文所指事物往往类似,反映出客观外界的相同事物或相同现象,体现出相同的语言功能,然而,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人文,地理,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肯定存在,从而使文化翻译的可译性产生一定的障碍,语言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使得中文的某些词语在英语中只能找到部分的对应语,有时根本就找不到对应语,反之亦然,例如“五保户”,“五七干校”等中文词语在英语中存在“意义空缺”,故其文化负载沉重,翻译时必须进行文化信息调整,通常翻译界对汉英词语指称意义的翻译一般采用四种方法,即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与意译结合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指的是在不违背译入语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文语言词语的指称意义,由汉语直译成英语的例子有: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铁饭碗(Iron Rice Bowl)、纸老虎(paper tigers)、丢脸(to lose face)等等。由英语直译成汉语的例子有:iron curtain(铁幕)、chain reactions (连锁反应)等等,有时为了保持原文符号意义的完整传递,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例如:“拳头产品”( fist products),有学者认为,如果把它翻译成“competitive produc ts"、"quality products”或“key products”恐不能充分表达原文含义,如直译成“first products”又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于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比如‘·拳头产品”直译成“a fist product",然后再加注“a fist product, literally, like a clenched fist, used to refer to the product which is excellent and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among similar products(拳头产品,字面上的意思是像握紧的拳头,用来指过硬而又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直译加注,即对词语的指称意译做了清晰的说明,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传递了近似的语言文化信息。

2.意译法

意译法指的是翻译人员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力争译文与原文的大意相符合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一种方法。由于地理、风俗、历史等差异、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直译有时晦涩难懂,有时会引起歧义,有时则不能充分传达原文的神韵,由此我们只能采取意译,意译保留了原文的特点和形式,一般来说意译可有两种形式:直接意译和转换意译,直接意译是指将源语言在词典中的意思译为目的语。例如:talk shop all the time(三句话不离本行),a land of honey and milk(鱼米之乡),四川成都的“紫薇酒店”译成英语为“户RIME HOTEL",紫微星在中国星相学中其星宿排名居首位,而英语PRIME含有“首位的、首要的、最好的、第一流的”意思,因此这可看作是成功采用意译法的典范。

转换意译是指翻译人员不按词典中词汇的解释释义来翻译源语言,而是在了解了该商品的特点并考虑到本国消费者消费心理习惯后采用另一个译名来取代原名原意,使其与商品的特点有关联,例如:Walkman(随身听),safeguard(“舒肤佳”香皂)、Whisper(护舒宝)、Coca-cola“可口可乐”饮料),Benz(“奔驰”轿车),这种译法如使用得好,可以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产品的特点及性能,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用音位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源语言的发音以便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以突出l}文主要语言功能的一种翻译方法,常见的有“humor(幽默)、logic(逻辑)、sofa(沙发)、nylon(尼龙)、sonar(声纳)、whisky(威士忌)、Sony(索尼)、Casio(卡西欧)等等。

音译法看似简单,却也有很多讲究,翻译人员在下笔之前似应反复斟酌比较,比如“Benz“奔驰”轿车)本来是译成“本茨”的但后来采用谐音联想法,译成“奔驰”显然要比“本茨”好得多。

音译商标也须有一定的技巧,其原则是尽量简短,省去某些非重读音节,比如将“Rolls-Royce”译成“劳斯莱斯”,而不是译成“罗尔斯.罗迈斯”。

如果是中文商标译成英语,有两种情况:一是谐音造词,二是按照汉语拼音,这里须注意如用汉语拼音做商标,最好事先查一下英汉词典,看看英语中是否有与该拼音一模一样的词、如有,应该搞清它的词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与该商品是否适宜?例如,我国曾有一种“芳芳”牌的化妆品系列被译成“Fang Fang",但“Fang”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意思却是(“毒蛇的“)毒牙、(“犬、狼等的”)尖牙。

4.音译和意译结合法

音译和意译结合指的是在英译.中保留原文的发音同时又体现出原文的指称意思,是一种兼顾音译和意译、谐音又谐意的方法。例如“X-ray”译成中文是“爱克斯光”,“爱克斯”是字母X的音译,“光”是ray的意译,又如“Cambridge”译成“剑桥”,"Uncle Sam"(山姆大叔”,指芙国政府或美国人),New Delhi(新德里,印度的首都),ice-cream(冰淇淋)等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出现了一种影响颇广的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人员的根本任务就是使他的翻译成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一模一样,这条原则有人称之为“等效”(similar or equivalent response or effect)也有学者称之为“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等效论”的影响很大,但在热闹盛行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开始怀疑它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些质疑,考虑到商务英语的翻译是一种涉及不同商务业务的十分复杂的符号转换过程,“等值”或“对等”只能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所以说“等值”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绝对的“等值”或“对等”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源语言承载了文化信息,或是在译入语中存在“意义空缺”,在其文化负载过重的情形下,翻译人员必须对其进行文化信息的调整,尽可能做到减少“代码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丢失,注意分寸,扬长避短,恰到好处,灵活运用,尽最大可能使译文反映出原文的真实面貌。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变通的初探

摘 要:本文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分析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并且笔者对跨文化教学提出了一些方法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非语言行为;文化对比

当今世界,高新科技在通讯领域里的使用和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进行跨地区、跨国家的交流。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英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许多场合起着交际桥梁的作用。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文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教师来说,研究探讨跨文化交际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 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 ural /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简言之,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总希望学生学会对外语的运用尽量能像英语国家的人一样正确、流利和自然,母语味儿越少越好。可是,由于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概况、风土人情了解甚少,而且在实际交流中喜欢套用母语的观念方式和习惯去理解对方话语,因而常常会产生交际障碍。可见,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换言之,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化冲突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些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由音标到单词,由单词到句子结构分析,循规蹈矩。尽管其所教的学生们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基本达到了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但这仍不足以保证在实际应用语言时不犯错误。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

A :what an unusual necklace ! It is really

beautif ul .

B :Oh. You may have it .

A :No. No. [1 ]

这是一段师生间的对话,A 是老师,来自西方国家,不难看出此时A 一定非常尴尬,她说话的本意是想找个话题活跃气氛,没想到对方却误以为她喜欢这条项链。B 显然来自中国,其文化熏陶使其自然而然想到,既然老师喜欢项链就送给老师以表敬意。结果彼此陷入尴尬局面。这是一则典型的文化冲突的例子。交际中,两人因无法容入同一文化背景中,从而导致交际失败。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动性,造成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的脱离。学生们往往发音准确,掌握了系统的语法知识和大量的词汇,可“临阵”就是无法顺利交际。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所在的文化语境,否则学生在交际中就容易产生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是指学习者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文化模式套用到或强加到所学语言上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误,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在英语学习中,这是学生们普遍遇到的一种问题。归纳总结一下,其产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1. 对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特有事物缺乏感性认识

这在学生们阅读与文化有关的文章时尤为突出。每当遇到一些俚语或习语,学生们便不知所云。这可能是由于学生们平时摄入的相关文化常识较少,常误用本族文化知识填入或压根儿无法填补这一空白,即无法找出上下文关系,严重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常表现为阅读速度慢、歪曲原文意思。

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 A Good Heart to Lean on" 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令许多学生费解: But the next day people kidded him by saying it was t he first time any fighter was urged to take a dive before t he fight began.(《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3 Section A)这句的难点在短语" take a dive" ,许多学生从字面上去理解," take a dive" 是“突然下降,暴跌”的意思,可在本句中怎么也理解不通。事实上,这还是个美国俚语,通常用做隐喻。它原用于职业拳击比赛中一方事先被收买在比赛中假装认输,下注者因此从中渔利。后来又引申为“假装认输,甘愿认输”。倘若学生们在平时英语学习时未摄入英语中这些特有的俚语或习语,那么在阅读时自然会碰钉子。

2. 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共有事物的文化感情色彩

有的事物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出现了,但所表达的文化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比如,孔雀(peacock) :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在英语中,peacock 的内涵意义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自得的意思。所以英语中经常用之来喻人:as 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那样骄傲) [2 ] 在英语学习中若不留心这些差异,就会导致文化冲突。

3. 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的不同社会文化意义

人们的行为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说话显然是一种行为,然而,挥手,微笑,皱眉,沉默,行走

等也都是行为,它们属于非语言行为。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这些行为起着与他人交流信息的作用,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曾有学者研究表明,人能够发出70 万个各别的身体信息,而每种文化中都会展示出动作和姿态的某些特有情况。就数字手指符号而言,我们只用一只手就可表示1 - 10 的数字,这却使英语国家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得用上两只手才能表示1 - 10 的数字。

比如,我们通常根据汉字“八”字造型,大拇指和食指张开表示“八”,可这个造型在美国人看来却是“二”。[3 ] 可见,同一种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学生们若不了解这些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在实际交流中难免会误解,发生文化冲突。

三.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探讨

针对上述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能是一个值得关心的话题。许多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都对此提出了一些有效见解。如:开设课程、举行讲座、举办展览、开展第二课堂等。但最为有效的还是结合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从事文化对比,其覆盖面广,学生易吸收。在此,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浅探。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根本方法———文化对比外语学习不同与母语习得,学生学习外语一般是在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之后才进行的,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在大脑中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这种原有的知识对外语学习有很大影响。一方面,它可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干扰新的语言知识的获得。[4 ]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结合日常教学把两种语言经常加以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理性上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自觉地汲取目的语言中各种文化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结合日常外语教学进行文化对比可以在各个层面进行,例如可以在词汇、语用、习俗、语篇,文体等各个层面进行文化对比。由于我们的日常大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概念都是通过语言行为来阐释的,笔者在此对有关语言行为方面的一些层面做初步探讨。

A. 词汇对比

词汇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在课堂上通常都要讲解词的意义、用法、搭配等,并做各种词汇练习,但是对于词的文化内涵往往涉及不多。在某些人看来,学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比如:某一中国大学生在学英语时遇到一个句子:"You chicken ! He cried ,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 . "这令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根本不了解" chicken" 这个词的文化内涵。事实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常把" chicken" 比作“懦夫、胆小鬼”,但在汉语中却没有这种比喻,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英语里的胆小鬼竟是鸡![5 ] Seelye 曾指出“, 如果学生不了解词的文化内涵,他就不知道那个词的意义———不论他是否会读出或译出那个词。”[6 ]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词汇对比:

a) 对比字面意义和涵义

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分析中英两种语言字面意义与涵义的关系,辨别它们是相同还是不同的关系。如" green" 一词的字面意义为“绿”,而在"green - eyed"中其涵义却不同,表示“嫉妒,红眼病(而不用red - eyed) ”

b) 对比词的感情色彩差异

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存在差异。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引导学生比较词语感情色彩上的差异,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夏日”一词。在汉语中“, 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在英国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等意相连。了解到词的这种感情色彩的差异,我们就可以体味到为什么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7 ]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重视那些同汉语对应却有着不同内涵和外延的英语词汇。对词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异文化的结构和观点。

B. 语用对比

语用对比对英语学习有很大帮助,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用语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只有找出差异,才能成功地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然而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一味重视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教学,学生又往往机械模仿(中文思想+ 英文形式) ,因而在实际应用语言时犯语用上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英语课堂上常可听到学生提出问题前这样说:" I have a question?" 或在拒绝别人时说:" No , please don’t go to any trouble" 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汉化英语,在语法结构上是正确的,却不符合英语习惯。与语法错误相比,这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更加隐性化、多样化。正如托马斯所说的“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8 ] 因而,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对此,笔者建议几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语用对比:a) 情景教学

在教学中,用情景教学法进行语用对比较定义教学法更全面、更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如"well"一词相当于汉语中的“好”," well done" 是“干得好!”的意思,但当"well" 作为句首语气词时,定义法就无济于事了。这时用情景法,把"well"放入一定语境,就可使学生领悟到well 用于说话者自己意识到所说的话不能满足听话者要求的时候:

Did the weat her - man say it was going to be fine tomorrow ?

Well , he didn’t say it was going to rain. [9 ]

b) 话语教学

话语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否恰当地运用英语。在进行话语教学时,教师既要告诉学生英语句子结构使用的一般规律,又要教会他们活的语言规律和习惯。比如,结构相异的句式不等于功能完全不同,如:

I hope you’ll close the window.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

It’s cold in here. [10 ]

在特定的环境中用特定的语调来说这些话,可对听话者产生相同的效果。

c) 其它可利用渠道、方法

除了上述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我们还可通过其他渠道来培养学生的语用技能,如观看英语电影、录像,阅读现代外国文学作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等。虽然语用方面文化差异的表现是多样的,但是,只要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准确到位地加以讲授,并启发帮助学生对之进行对比、分析,将之归类化、显性化,那么学生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必然会越来越少,从而能够真正准确得体地表达、理解英语。同时,在学习 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要掌握这门外语的发音、词汇和结构,更要自觉、有意识地将英语同母语进行比较。只有重视积累语用对比方面的知识,才能更自如的使用英语,避免出现语用失误。

C. 习俗对比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因而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时尤其要注意各民族语言习俗的差异。比如,在英国,要是在街上遇到有人问你,"Have you got a cigaret te for me , please. " ,可不要真的拿烟给他。因为这其实是个转义的间接的言语行为,他要的并不是烟,而是钱,说的是行乞语言。再如,在英国,听到人家打喷嚏,一般有人会说:"Bless you. " 这是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信奉基督教,他们认为人在打喷嚏时灵魂会出壳,因而一般要说" God bless you" 或"Bless you.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熟悉两种语言的习俗差异,我们在遇到上述情况时就可以做到当机立断。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了解尽可能多的文化习俗差异呢? 根据在课堂教学中的摸索,笔者总结出几点建议:

a) 结合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

由于外语教材大多为语言教学而编,其中必然涉及相应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结合课文,配合文中的故事情节,作者观点,文体风格等来比较中西文化习俗差异。这样,对学生来说,既形象又生动。适当时候,我们可采用传统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对涉及历史文化、宗教礼仪方面的文章,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电影,图像等的展示,揭开西方文明神秘的面纱;对涉及国外节假日的文章,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先搜集关于中西节假日方面的资料,然后组织课堂讨论,再选择补充讲解,以加深学生对之的理解;对涉及饮食住行等方面的文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主动与外国人交往。通过轻松的个人间交往,学生们可以看到、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等等

b) 组织专题讲座对跨文化习俗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

c) 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外国名着或剧本,并同时要求他们做读书笔记,记下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

d) 开辟第二课堂:学校可成立英语协会、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晚会等活动,模拟现场,使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中学好英语。这些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

四. 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息息相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促进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如若缺乏这种能力,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就会导致文化冲突,出现不得体、误解、冷场、尴尬等局面,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把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上重要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