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教育教学类论文

教育教学类论文

时间:2022-05-23 04:20:38 关键词: 教育教学类 教育论文 教育
摘要:面向创新型国家与省份建设需要,结合各校与地方实际,地方院校应有针对性的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对以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探讨,为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了借鉴和有益参考。

教育教学类论文

教育教学类论文: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初探

摘 要: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文章针对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多采用传统计划任务型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专业系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方案,即确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育目标,创建“专业引导―理论学习―创新实践”的全过程培养模式,旨在为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院校;教学改革;本科教育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市建设及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院校一直发挥着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1]。目前,在我国2600多所高校中,地方院校占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自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院校承担了主要的扩招任务,本科招生规模大幅上升[3],目前,管理类本科招生规模居地方院校前列,可见,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我国地方院校而言具有较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4]。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推行十多年,但大多数地方院校本科生教育继续沿袭传统计划任务型教育模式,各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分工负责制,模块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导致人才培养分散化、随机性较大[5],尤其是地方院校师生比例小,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到位,尚未建立起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

(一)改革目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功能[6]。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层次与水平。人才培养责任重于泰山,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高校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要对用人单位负责,不能让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必须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合格人才。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重点任务之一是解决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全过程培养监控与管理体系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一种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特色鲜明、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我国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二)改革思路

本科教育是地方院校发展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从对社会、家长、学生及用人单位负责的战略高度出发,运用逆向工程的思想方法,面向社会需求,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进行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专业引导―理论学习―创新实践”的全过程教育模式;定位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由专业系负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优化,承担专业教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控责任;学院级业务型领导应回归专业系参与专业研讨活动,指导和支持专业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对专业教师、辅导员及教辅人员进行重新定位,优化以专业系为核心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改革辅导员按年级配置的惯例,根据专业配置辅导员,通过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促进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

(一)明确专业系的人才培养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确立专业系为本科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专业系负责提出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责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各教学模块与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实施全过程专业引导,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实践训练,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确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组织运行机制

1.建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分工协作培养体系。以专业系为核心,建立专业系与有关院系进行教学分工协作,以及与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导师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专业系负责全方位人才培养;任课教师既要进行知识传授,又要关注学生学习心态、专业意识和学习引导;辅导员侧重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侧重学习、学风引导;专业导师负责专业引导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强协同配合和工作衔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完善专业系教学活动制度。明确专业系教学组织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规范各专业教学活动计划安排和内容,要求将学生培养进程和有关问题纳入专业系日常教学研讨活动范畴,使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专业系教学活动不仅要讨论专业课教学进程及教学效果,教材选择与使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创新,课程考试改革等情况,而且应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引导、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专业意识、学风考风建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探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实施方案与措施。

3.健全班主任制度与专业导师制度。由于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规模较大,师生比例小,因此在学生大一、大二年级配备班主任,加强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和自主性引导,培养良好的学风,使其尽快转变角色;有条件的院校大三、大四年级可以设置专业导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负责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4.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专业系要负责对毕业生情况的跟踪,一方面,掌握毕业生发展动态,聘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经验交流及信息反馈;另一方面,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其对管理类人才的专业、规格及素质的要求,建立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有利于提升学校及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及影响力。此外,还可以通过QQ群、飞信、微信等通信工具建立在校生、毕业生、教师和知名校友的互动交流平台,支持毕业生反馈其就业与发展、职场经验、职业规划和有关建议等信息。

教育教学类论文:基于分类教学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通识教育往往以人的素质和技能提升为目的,而且通识教育不是某一类、某一学科的教育,而是包含人文艺术、社会管理、科学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的体系性的教育。因此在选定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通识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差异性。

关键词:通识教育;分类教学;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的目标与专业教育不一样。简单说就是不以知识的识记为目的,而以价值观和精神理念的接受、内化为目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与专业教育区别对待。目前通识教育效果不佳,除了对通识教育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外,教学方法的失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在对通识教育内容分类的基础上,并以哈工大深研院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为例,分别探讨相应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

一、以熏陶为核心的人文艺术类课程教学法

人文艺术类课程是通识课程类别中重要的一类,一般包括文学、美学、文化、艺术等课程。这些课程讲授的内容多是文学艺术作品、美学现象、思想文化等。这些内容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都要依赖于人的情感思维发生作用,如文学常被表述为“文学是人学”[1]。

文化艺术类课程的情感性特点要求我们在讲授此类通识课时不能像讲授专业课那样以概念、规律和定理为主,而是要尊重情感的接受规律。对于情感和以情感为基础的人文观念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相关知识的讲授。这些只是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对象,而不能真正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这也是目前我们的两课教育和人文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即熟知并不是真知,人文知识的了解并不代表人文观念的接受,更遑论人文精神的养成。

根据行为心理学观点,对于情感和观念的接受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情感的认同和观念的内化。即把外在的情绪和观点移入接受者内心,让接受者心悦诚服的接受。这种情感的认同和观点的接受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来实现。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熏陶法”。比如《文艺与审美鉴赏》课需要我们把抽象的美和艺术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厚的人类情感传达给学生,因此我们需要大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在创建情境时我们一般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感性材料,并减少PPT中的文字叙述,以尽量激发学生的官能感觉。在调动学生的感觉情绪后再辅以老师的讲授。如在讲悲剧美时我们会用影像展示作品,待学生进入观影状态,被影片所打动时再点出悲剧的美学特征。此外,人文艺术课还要发挥老师身教的作用,即老师的讲授要饱含感情,要先把自己投入到感情中去,这样学生才会信服。

与熏陶法相似,并且可以配合使用的是经典导读法。经典是经过历史磨炼、沉淀下来的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宝藏,其往往对人的精神和心灵有着巨大的震撼作用。歌德曾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察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2]在这方面我们借鉴国外的名著通识课程,在一些课程中,如《中国文化原点导读》中老师会提前布置阅读任务,然后再进行课堂导读,最后组织小组讨论。不求多、快,只求精、深。从而避免了一些课程走马观花,只求面广,不求甚解的弊端。

此外,人文教育需要稳定、持续的影响以激发学生心灵中的善端。因此我们的通识教育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教育。我们应该利用学生课余休闲和阅读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持续、正面人文影响。为此我们优选国内外一些精短的名家作品编成《人文读本》。按照古代君子自我成长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步骤分为数卷,发放给学生阅读。我们在选文时注意文章的深度与可读性结合,从而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二、以体验为核心的社会管理类课程教学法

社会管理类课程是人文通识课中又一重要类别的课程。他的突出特点不仅仅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和管理活动中的能力。通识课体系中涉及此类的课程主要有言语逻辑类、创业管理类和沟通交流类等课程。这类课程的关键是要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实际参与其中,在做中学。通过自己参与和实际锻炼达到心领神会,具备某种能力的目的。因此这类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切近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教学思想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中。

1.案例法。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后来在很多课程中得到运用,收效良好。案例法是一种分析归纳式的教学方法,它不同于我们在专业课讲授时常用的演绎法,先通过讲授一般原理和公式,再用具体练习和例子去巩固强化所学的公式。在案例法中老师现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再提供几个成功的案例,最后通过不同案例的归纳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知识,而学生也在思考中得到了能力锻炼。案例教学法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

2.情境式课堂。情境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其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环境,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提供互动的教学平台,通过多种反馈方式来实现评价系统。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讲课、考试和维持纪律,最重要的任务是布置学习环境,供应必要的资源。教师要设计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启发、鼓励、指导和帮助学生。比如我们的《言语交际课》,老师会把课程分为两类,一是普通社交类交流,一是辩论类。然后选取不同的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其余同学充当观众并未参与的同学打分、寻找存在的问题。课程一般是小班上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锻炼的机会。

3.体验教学法。是使学生直接接触讲授对象,通过经验感知达到课堂上无法达到的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院改革后的通识教育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接触和体验。如《西方礼仪简介》、《公共演讲技巧》等。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也不仅局限于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学生实际经验的体验与相关事务活动、相关习惯规则的熟悉与养成。针对于此,深研院尝试让人文教育走出课堂,要让学生体验和习惯所讲授的内容。如西方礼仪简介就把课堂放置在咖啡厅、西餐厅来学习西方进餐礼仪,在与外籍教师、留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学习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

三、以主动性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类课程教学法

科学技术类课程是理工类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较具特色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程包括一些公共数学课、逻辑推理课,甚至还包括哲学课。科学技术类课程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采用一种探究式的态度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尝试研究了如下教学法。

1.问题导向式教学。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老师把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教授;以多学科的综合课程代替单一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制;以学生为中心代替教师为中心。课程往往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课程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近几年在中国越来越流行的教学法,但是目前主要在中学推广,大学课堂涉足的相对较少。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在大学课堂引入翻转教学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将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践中我们对翻转课堂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在线教育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并重新设计了翻转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这方面我们突出的例子是《应用随机过程》课。在这门课中我们利用学校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平台把课程需要的教学录像和PPT、习题上传上去。然后我们要求学生要在线完成学习和习题练习任务。在学生学习时,我们通过这一教学平台搜集学生学习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老师会通过分析结果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然后调整学习进度。着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决定是否要补充内容,是否要重新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在课堂环节中我们设置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的自我陈述。即不同的组选派代表,讲述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面临的困难。第二个环节是小组之间的交流。这是在完成自我陈述后,要求不同小组对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价。根据研究表明,讲述一个问题要比学习一个问题难的多,而评价一个问题又比讲述一个问题难度多。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评价、比较可以互补有无。自己的问题可能已经被另外一个小组解决。而且小组间的交流与评价还可以在学生中造成竞争的情境,鼓励学生的学习劲头。第三个环节是老师的讲述。在完成前面所有环节后,老师应根据前期掌握的情况对问题进行精准的讲解,这样可以节约课上宝贵时间。在讲解中老师可以根据情况,采用逻辑演绎的方法,从知识到问题;也可以用归纳的方法,从问题到知识。最后,老师要应根据本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应掌握的知识点的理解。

教育教学类论文:传媒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初探

摘 要: 传媒类高职院校以培养传媒从业人员为主要目标,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改革成效现状分析,为推动传媒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媒 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传媒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领作用表现得愈益明显。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乃至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素质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传媒类高职院校以培养传媒从业人员为主要目标,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对提高传媒人员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笔者将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安徽广播影视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9所具有代表性的传媒类高职院校为样本,根据各院校官网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对这些院校近年来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进行分析,对推动传媒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传媒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湖南传媒产业优势,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共建,携手湖南教育电视台创立了“前台后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各专业不断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影视动画专业形成的“以项目为纽带的跨专业学生联合实训实践的共同体教学组织模式”,凭借学校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通过整合入校企业在设备、师资和项目方面的资源,将大量真实项目、商业项目引入课堂,真正实现了从“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升华。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以校企共建生产性实验室为契机,不断进行“基于‘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使学校和企业结成职业教育共同的教学主体,多途径推进专业教师入企、企业专家入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近年来,学院依据订单式培养模式创建了“中铁传媒班”、“力方国际建筑可视化班”、“茂洋邮轮乘务班”等订单培养班,教学成效显著。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依据校媒融合的办学模式,不断完善“多渠道培养,融通立交”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打造全媒体校园,构建全真型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如主持与播音专业创建的基于“特色通道班”和“现代师徒制”的专业技能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便于因材施教,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安徽广播影视技术学院秉承“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校训,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如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施的“前堂后台、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教学遵循“适度”原则,经由“前堂”体现“知”的基础性,而实践教学则以能力为本位,经由“后台”突出“行”的主体性,对提高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效果显著。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内涵发展、特色立校,深入探索中国式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法”的办学理念和“厚德力行、博学勤思”的校训,学习和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逐步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已发展成为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育培训基地。近年来,学院为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走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路,探索出现代“学徒制”教育新模式。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坚持校企联合办学,形成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如学院成立的江南影视动画“产学研联合体”,通过与各知名动画企业签约,满足学院艺术设计系学生教学实训与毕业实习基地需要。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单位的动画制作学习,强化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合作企业优选学院的动画专业毕业生。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秉承“大艺术”教育理念,以生态专业群为基础,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构建了“大艺术范围的多专业综合联训”人才培养模式,将多个关联专业的实践教学纳入同一项目中,开展真实性生产实训。这种多专业联动实训,既保障了艺术项目创作的实用性,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形成的共生、协作、互赢局面对提升专业之间的核心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坚持教育教学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不断深化“多领域兼容、交叉渗透的大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方向,效果明显。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凭借自身独具的“影视”特色,依托集团优势,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旺进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如影视表演专业根据横店影视城剧组拍摄的淡旺季,进行了“三段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

从以上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情况来看,各院校均已依据办学理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相当的改革成效。

(二)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是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专业建设水平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紧扣传媒行业发展和湖南文化强省建设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地设置、调整专业,逐步形成了以现代传媒类专业为主体,以传媒艺术和传媒管理类专业为两翼的专业发展格局。学校目前共设有40个专业(含方向),涵盖了7个专业大类,重点建设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财经三个专业大类。近年来,为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学校以二级学院建设、完善二级管理体制为契机,着力打造六大专业群,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带动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抓住重庆经济发展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扶优扶强,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专业建设总原则,优化专业布局,整合专业资源。目前,学院共设置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广播影视制作、动漫制作技术、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20个,重点打造以新媒体应用为特色的数字传媒类、适应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现代经济管理类及适应现代城市化建设的现代服务类三个专业群。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依托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广阔的行业资源,设有全日制专科专业24个,形成传媒艺术制作和传媒数字技术两大专业群。近年来,学院各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目前,学院主持与播音专业和摄影摄像专业被评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

安徽广播影视技术学院立足传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共开设专业30个,包括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旅游、财经、交通运输、土建七个专业大类。近年来,学院各专业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稳步促进专业发展。目前,学院基本形成了省、院两级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体系,确立省级重点(特色)建设专业11个,院级特色专业4个。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德合作办学优势,开设专业20个,涵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前端创意设计、中端加工制造及管理和后端销售推广全流程岗位群,形成印刷包装、新闻传播、经济贸易、艺术设计、机电工程、广播影视六大专业群。目前,学院拥有骨干示范专业3个,安徽省特色专业5个,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紧贴区域行业与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设置,2015年学院保留招生专业28个,形成服装设计及展示、艺术设计、影视编导、动漫创意、表演艺术、现代服务六大专业群。近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策略,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提高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5年,学院六大专业群均被列为无锡市和江苏省的重点专业建设群。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国家文化部高等艺术教育的共建试点单位,强调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培养技能型艺术专业人才。目前,学院共设有14个专业、24个专业方向。近年来,学院遵循“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和思路,突出特色专业建设,推进专业群的整体建设与发展,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4年,学院先后有影视动画、电脑艺术设计(游戏美术设计与制作)和编导专业分别获得上海市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大比武三等奖、一等奖和三等奖。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研究,专业布局覆盖广播电视产业链,现设有13个专业。近年来,学院专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大多数专业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已完成,学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个,特色专业4个。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按照“扩大规模、狠抓内涵,坚持特色,错位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影视文化艺术产业链设置专业,构建影视艺术、影视制作、影视管理、影视旅游和影视创意五大专业集群。目前,学院设有16个专业,其中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影视表演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从以上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情况来看,各院校专业设置传媒特色鲜明,专业建设集群化思路清晰并已取得很大成效。

(三)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是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将课程建设视为学校中心工作,从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抓起,深化“教学做”课程教学改革,重视课程资源建设,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目前,学校共建成精品课程56门,其中包括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含教指委认定)5门;37门优质核心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教学资源库共享课程;8门省级名师空间课程等。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基于打造全媒体和现代电子商务综合素养,全面整合各专业课程体系,重视精细化课程建设。依据《重庆传媒职业学院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思路与体例》,尝试分步骤对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精细化建设。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坚持“专业学习和就业实际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对接”、“课程设置与专业证书对接”、“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六个对接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改革,重视课程标准建设,推行“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安徽广播影视技术学院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夯实基础,争创精品”的原则,逐步将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程纳入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范围,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选择、课件制作、实训教学、教学研究六个方面进行推进,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及时更新相关内容。目前,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含mooc)36门。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融合,引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进课堂,毕业生对学院开设的核心课程有效性评价高。目前,学院拥有部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10门。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以专业群为基础,在对专业群和专业定位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群共享课程平台化、专业核心课程职业化、课程体系模块化、首岗技能证书化”原则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学院建有21门院级重点课程,4门无锡市精品课程。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坚持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双证融通模式,精选课程内容,突出核心技能培养。目前,学院共有市级、院级精品课程8门。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实行“以证代考”的课证一体模式,将岗位知识和职业资格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建立,充分融入高职教育课程当中。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坚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与操作能力培养。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选修课比例大幅度增加,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和微课建设。目前,学校已有6门精品课程实现在线共享。

从以上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情况来看,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重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是近年来各校课程改革的主线。

三、结语

纵观以上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可以看到:虽然各院校办学时间和发展历程不同,但因为各学院精准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它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均能紧抓职业教育特点,围绕传媒产业不断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探索,改革思路是完全一致的。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前提,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源于先进的教育理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决策层必须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特别是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件学习,吸取高职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把握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

教育教学类论文:财经类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新常态刺激下的经济发展,及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都预示着“互联网+创业”的时展黄金期已经到来。作为能迎合“互联网+”新常态发展需要,将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重要纽带专业的国际商务,财经类院校更应该注重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以有着发展国际商务地理优势的广西财经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为例,着重从挖掘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优化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建议,以期为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1.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1我国“互联网+”新常态下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需要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加强创业教育使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创业”,并专门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进互联网商业迅速发展。所以,激励和支持群众创新创业已成为在“互联网+”新常态下的政府工作重中之重。《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而高校大学生将是创新创业培养的重点对象,也是最能快速适应“互联网+”新常态的群体,所以目前各大高校已开始边探究边实践创业教育课程,力图在高校中普及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既是高校的教育职责,也是响应政府号召的举措。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强调学生要跟上时代需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和增强创业意识及能力。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仍以高校为主导,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对等,且未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1.2广西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有限

目前,广西大多高校的创业教育都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财经类院校亦是如此。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其创业教育资源有限,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刚毕业便到学校执教,企业经历和经验都不足,不能给予有效的创业实战经验传授,大多数教学还处于理论传授阶段,以致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还需自行摸索和完成,不利于接受实践锻炼和收获实战经验,也不利于团队之间的经验交流,难以成功实现创业团队孵化。财经类院校在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需对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承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目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限,教学以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缺乏实验课教学和实践教学,没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及时吸收优秀企业创业先进经验等问题。因此,急需专业知识和企业资源来完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改进教学方式,为创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1.3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由于广西创业教育还在摸索阶段,发展较慢,广西大多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目前大多高校只有一门《创业基础》的限选课,广西财经学院的国际商务专业亦是如此,且未列入必修课,共计32学时,2个学分,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而言,创业基础教育不可少,但在“互联网+”新常态下,国际商务专业面向的是国际互联网更广阔的市场,有更多创业机会的同时也会遇到更多挑战,需要接受更多创业知识和包括网络技术全方面的创业知识储备去应对,所以仅仅只是创业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的。

1.4国际商务专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国际商务专业面临着广阔的创业市场,是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重要纽带专业,最能迎合“互联网+”新常态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下,具有地理发展优势的广西高校中的国际商务更应发挥其专业优势。此外,该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在学校便已掌握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谈判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本可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的能力可在前景广阔的外贸行业施展才华,但这些能力却只停留在创业理论教学引导上,缺乏“互联网+创业”的实践教学引导和实战经验传递,也缺乏有优秀创业经历的企业家的指导,使本有的专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2.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2.1优化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导向,符合“互联网+创业”新常态发展要求,并根据社会反馈意见及建议,及时查找并解决不适应国际商务特色专业建设的各类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需特别注重将实践教学融于理论教学,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创业计划设计、综合性实验教学、创业模拟训练、创业项目辅导、创业基地实训、创业竞赛指导等实践教学模块课程,扎实做好理论基础研究,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搞活实践,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2强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由于广西高校中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属于财经类院校的广西财经学院在国际商务专业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也只有一门《创业基础》的限选课,也没有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去广泛普及创业教育知识。对于国际商务专业而言,面向国际互联网市场,需适当增加除了创业基础课程之外包括互联网技术应用等的创业技能课程,如网络技术基础课、战略类选修课、市场与运营类选修课等。具体课程名称如《网络技术基础》、《创业与风险投资-MBA》、《管理成长中企业》、《社会创业与社会创新》、《创业者的市场研究》等课程,逐步完善创业课程教学系统。

2.3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方法

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渠道需创新,除普通招聘外还需将原学校到学校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输送到创业企业中学习,积累实战经验,并可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开课或讲座为学生传道解惑,从而壮大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经验丰富,自然在教学方法方面也会有所突破,除传统授课方法,还将广泛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等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其中参与式互动教学方法,就能有效促进教师由原来的“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并将案例分析、社会调查,课堂模拟、图示、讨论、辩论、演讲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穿插讲课其中,以增强课堂凝聚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网络、多媒体、电子图书馆等新兴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增强学习主动性。

2.4强化实践教学

创业教育需强化实践教学地位,严格按要求设置课程实践教学,鼓励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和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开设KAB教育培训、BEC商务英语、互联网商业020等新模式一类课程,购买“大学生创业实战模拟平台系统”,开展创业专业知识和实战模拟培训,帮助开拓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通过“大学生创业实战模拟平台系统”还原真实创业环境,让学生完成创业计划书、了解企业创办登记工商税务流程及管理新企业的决策,使学生了解企业创业过程,分析和总结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和结果。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与国际商务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基地,把创业教育课堂搬到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体验创业过程中积累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还需在基础课堂教学基础上开创学生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强化性实践课堂,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增强学生创业素质。

3.结语

本文针对“互联网+”新常态下财经类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特别根据广西财经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时代热点需求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力求突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方式,探索除理论教学之外,利用好020等互联网商业新平台,增加实验课和实践课教学方式,同时结合增加校外企业优秀创业家培训平台,促进国际商务专业优势的充分发挥,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帮助国际商务专业的同学用所掌握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来提升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去迎接新时代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教育教学类论文: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我国地方院校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文章通过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并从组织协同、明确专业系主体定位、师资队伍、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保障机制,为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哈理工

我国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院校承担了主要的扩招任务,其中管理类本科招生规模居于前列,因此,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我国地方院校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用人单位对管理类毕业生能力和素质下滑的质疑,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结合社会需求和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了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将专业系定位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以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为培育目标,构建以专业系为主体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生工作互动融合,组织创新与教育教学改革兼容并蓄,理论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使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改善了教学环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并促进了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协同发展。

一、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一)定位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

在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过程中,学院明确了专业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各专业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幅度提升,专业系主动承担人才培养从入学教育开始到毕业答辩以及毕业后的沟通全过程教育与管理责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专业系不仅积极与各有关院系协调沟通各门课程教学情况,而且更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规范专业系教学活动和内容

自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来,学院各专业系每周教学活动已成惯例,在专业系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不仅交流课程内容及其教学进展情况,先进的教学经验与示范,而且重点交流各班级学生学习态度、课堂出席和学习效果以及实践教学的安排,使专业教师充分了解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学习进程和能力培养情况。

(三)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学院采用“逆向工程”方法修订管理类各专业教学计划,在全校率先通过验收。学院各专业均增设“专业引导”和“社会实践”课程;新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管理”课程被列入全校选修课。同时,开展了课程考试改革,专业课程结构优化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使其知识链更加系统和完整。

(四)优化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学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专业系在不断完善“社会实践”课程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以保证各专业学生能有系统训练和规范的实习训练机会。这不仅提高了各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必要的管理实践认识和技能,彻底改变了多数地方院校管理类学生实习较难落实的局面。

(五)学院学风与考风显著改善

自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来,学院晚自习出勤率一直保持优秀,连续三年在学校名列前茅;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风貌不断改善,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考试违纪率大大降低;学生补考率、留降级率均低于往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过级率和就业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六)学生创新大赛成绩突出

近年来学院鼓励和支持各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取得突出成绩。据统计,2010-2013年在 “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应用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等创新大赛,共获全国一等奖15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26项以及一大批省级及学校创新奖励;并获多项优秀指导教师奖和高校组织奖。

(七)学生工作取得进展

学院按专业配置辅导员使学生工作的连续性和规范性明显提升,各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工作管理经验实现有效积累和直接借鉴,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同时,辅导员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学院两名辅导员代表学校参加黑龙江省辅导员技能竞赛,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其中1人还荣获同类比赛全国三等奖。此外,辅导员考博及申报和主持各类研究项目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八)教学和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2010年至2013年,学院获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及奖励159项,其中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高教学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校教学成果奖10余项;规划教材10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省教改项目10项,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项,校教改立项40余项,“ERP原理及应用”评为省级精品课。此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也促进了学院的整体发展,1个本科专业为国家试办专业,2个本科专业成为省重点专业;1个学科获得省优秀重点学科,2个学科获博士后流动站,2个学科梯队被列入省领军人才梯队,1个基地被评为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重点研究基地;1个团队被列入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二、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保障机制

(一)组织协同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前提条件

管理学院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一种系统性探索,因此,组织协同是综合改革的前提条件,在以专业系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教学组织协同,实现学院内部各专业系教学组织协同以及专业系与其它有关院系的教学组织协同;而且在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方面也要实现组织协同,要做好与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校团委等各部处的沟通协调。由于学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体现了教育创新、教学改革与组织创新的有机结合,不仅需要学校各有关部处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与配合,以形成良好的教改环境。

(二)专业系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主力

在传统计划任务型教育模式条件下,大多数地方院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主体不明确,专业系缺乏对全部教学环节的监控与协调,承担各专业有关课程的教学单位之间缺少必要交流机制,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效果;应充分认识专业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专业系建设,明确专业系的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专业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和纽带作用。

(三)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重要支撑

以专业系为主体的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人才培养的终端责任要落实到教师队伍上,教师队伍的质量、规模与结构成为改革成功与否的支撑点,因此,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关键,学院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优秀博士毕业生,以充实师资队伍;同时,鼓励学院青年教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及到大企业或大机关进行实践;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培育特色专业研究方向,实现专业系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发展,为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四)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需要有效激励

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如果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难以深化改革和形成良性持续效应。由于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直接涉及各专业系、教师、辅导员的实际利益,对广大教师的劳动需要给予认可和激励,如增加课程考核改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专业系负责人的岗位津贴等;同时,学校各部处亦应转变观念,主动支持和服务于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大投入支持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考核改革等具体方案的实施,以有效激励其改革不断深化和持续发展。

(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与管理机制的创新,还关系到学生工作、教师团队、激励考核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都需要地方学校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否则,学院要承担较大的改革风险和成本。因此,地方院校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应采取渐进方式,结合各学院及专业特点分阶段稳步推进。同时,培育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在学生、教师、辅导员中努力创造一种积极学习、勇于实践、诚实可信、交流共享、开拓创新的理念和文化,不断积累正能量,以加快其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进程。

三、结语

面向创新型国家与省份建设需要,结合各校与地方实际,地方院校应有针对性的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对以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探讨,为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了借鉴和有益参考。

教育教学类论文:“互联网+”时代农科类院校教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农科类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与视角。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浅谈了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教育,并提出了农科类院校在互联网+农业、农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互联网思维方式,为适应当今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农科类院校;研究性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尤其是当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学校建设及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015年,“互联网+”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一计划也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同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这些都充分说明互联网在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中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农科类院校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来实现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更加有效地服务三农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在互联网+农科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教育

教育现代化必须依靠教育信息化,这是不容怀疑的。如果把互联网仅仅理解成一种新的工具,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互联网本身并不能改变教育,但它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教育政策。发达国家十分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极进行信息基础建设,许多国家都已建成了教育信息网络。此外,国外政府和教育部门也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如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教育网计划,美国ISW引入教育领域,欧盟的“尤里卡计划”,韩国的“虚拟大学”等。我国于1989年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1993年开始搭建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教育网,2000年开始普及并推行教育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将其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托现代科技发展,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方式也随之改变。以往“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的传统教育正在向“一张网、一台终端,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演变。

二、农科类院校的互联网思维

1.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现已在我国进行的如火如荼,并已经改造和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当农业遇上互联网,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互联网+农业”到底是概念还是出路等问题仍在热议。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虽然在这条发展的路上仍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低以及深度融合的问题。此外,还有认识上的偏差,片面认为“互联网+农业”就是农业电商。农科类院校作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把互联网思维嵌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做好专业与农业产业对接、课堂与企业单位对接、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对接。

2.互联网+农科教学。农科类院校的专业课程大多是多学科交叉,对实践能力要求强,学生既要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又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此外,农业生产周期长,易受环境、天气等因素影响,农科教学受到多方面影响,自然教学效果会不尽如人意。进入21世纪,农业正在转入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阶段,农科类院校的教学也应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媒体技术,解决以往因农业生产与教学不匹配所带来的诟病。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学校和教师首先应明确“教”与“不教”的范畴。“教”即教学生自学时出现的难点、最容易出错的点以及学不到的知识点;“不教”即不教学生已经知道的点、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点以及教了暂时也不会的知识点。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高效地利用课堂与互联网平台。其次,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打造网络教学平台。譬如不同水稻种植区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学习,既可以以文本、图形图像等形式展现,又可以邀请所在不同区域的高校专业教师在平台上实时实地的为学生解疑答惑,运用现代手段凸显不同水稻种植区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异同点,让学生及时更新和补充信息资源,还可通过与素未相识的不同高校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增进学术交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第三,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为我们重建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例如学习过程与整个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数据形式化采集和描述,对其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教师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即时进行教学控制与教学反思,利用互联网整合大量的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生也可以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利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水平。由过去教师缺乏数据支撑只顾盲目狂轰乱炸式教育教学方式向通过数据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转变。这类智慧化学习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方案。

3.互联网+农科人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因素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目前,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倾向于学科化、基础性和研究性,农科类院校所能提供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创新环境有限,学生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提升,从而造成农科类院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创新素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要推进“互联网+农科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首先要让农科学生清醒认识“三农”特点”:农业具有区域性、鲜活性、季节性、突发性等特点;农村具有分散、支付困难、基础设施差等特点;农民的特点是意识不到位、素质差、文化水平低等。“三农”问题历来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都有很大改善,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也很多,在互联网时代,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得以解决或缓和,在思路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实践。例如:在种植管理环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类似“私人医生”的“私人专家”在线咨询;在生产与销售环节,由传统的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的基于互联网的订单农业。其次,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开展不同层次和区域的学术讲座、论坛、在线咨询、短期培训、与用人企业单位互动等多样化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交流活动,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宽松和谐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创新人才。第三,在互联网时代,农科类院校应本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基于企业问题的学习模式,强调把专业知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平台上多人多学科的合作来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开展“互联网+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再如通过网络订单培养、共建基地等措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解决当今农业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需要农业人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原始的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型、复合型、通用型人才。互联网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是对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农科类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创新和发展适应当今潮流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把农科教学进一步推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培养新型农科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教学类论文:高职医学类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广大青年学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职的思想文化阵地是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在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各班开设了思想政治课各门课程,认真拟定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计划,认真规划开设思想政治课的各门课程。认真实施和完成“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医学类;思想政治

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报告会、辩论赛、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高职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思政课”的教学中,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任务。

二、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

我校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须的法律观念,法律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和前提条件。高职思想政治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求,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围绕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善用启发式、讨论参与式、案例分析式等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总体的把握与理解。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学生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主线。在教学中,加强教研室的教学方法探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教育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在高职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学生“参与式”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备课、参与研讨教学重点、难点,参与共同研究制定教学方法、共同编写教案,参与教学,使学生更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和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五、思政课教学改革结果分析

在教授的3个教学班级中,学生人数共计200人,专业分为:护理、临床等两个专业,高职学生对教学改革后的思政课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就参与情况、考试成绩、践行情况方面各不相同,就改革的结果进行分析:

(一)学生的参与情况

在参加的200各调查的学生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人数为56人,愿意参与的人数为120人,觉得改革的意义不大的有90人,不愿意、无所谓的为34人。

(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虽然进行了为期两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但从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单纯的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程度还有待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思想政治课程在学院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还未得到体现、行政管理的缺位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高职医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开展。

教育教学类论文:中医类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的探讨

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成人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自学能力较强、能主动学习。 成人教育可以被理解对上述人的教育,成人提高学历的目的主要是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其次是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它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针对成人的特点,如何建设适合成人教育的信息平台成了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特点是投入大,技术性强,时间跨度较长,但一旦建成具有辐盖面广、自动化成度高、便于管理等特点,因此各高校近年来都加大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力度,对于我们中医成人教育如何适应时展,建设属于自己特色的信息网络平台也显的越来越迫切和紧迫。建立基础设施有软件和硬件建设两方面,硬件方面:要有场地、技术、设施、资金、人员,这些都需要学校给予支持;软件方面主要有办学单位来提供,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网络平台的使用、维护、管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小视,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没有好的基础万丈高楼即使平地起,也是危楼,隐患之楼,因此不能有急于求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基础建设要有前瞻性,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用个三五年就成了制约本专业发展瓶颈;基础建设要有拓展性,对于网络基础建设要留有一定的拓展模块,这样可以对今后其它专业或学籍、证书、课程、考试、教学、科研等留下一定空间;基础建设要有实用性,要让学生、老师对所设计软件一目了然、便于操作,不能给人们有雾里看花的感觉。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时展需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就显得愈加必须和紧迫。但对中医成人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来说,信息技术要求技术性强,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求平台建设者要有熟练的教学管理经验,并能对各种模块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教学模块不仅要使学生、老师便于操作,还要使学生、老师在平台上能够互动,在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查讯的同时,要设置科研模块、精品课堂、专家授课等,并对教室安排、考试安排、试卷处理、成绩报送、成绩查讯,做出合理组合,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很好的技术能力,如果是外行管理内行的话不仅是对基础建设没有好处还对今后的工作中发生突发事件不能有效的处理延误教学进程并对网络的维护开支方面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便于维护使我们的网络平台建设达到最优化。网络平台建设需要很多基本要素,如果没有这些基本要素是根本没办法建立网络平台的,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计划,但有些学校不愿意公开教学计划,主要是怕其它相关学校来模仿,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你在给学生出成绩单的同时,其实已公开了你的教学计划,至于教学时数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行安排,如果怕教学计划公开就不在网络上显示,这将是网络平台建设的一大缺陷,教学计划的公开有一个很大好处就是让学生提前知道要学的课程、内容、目的、方向,便于学生提出合理化意见,更好地促进教学计划的改进,在改进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改进,使其相互推动,相互补充,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网络平台建设。

三、加强资源开发和应用,促进网络交流平台建设。

成人中医类网络平台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要立足于传承、授业、解惑并成为交流切磋技能的平台,中医院校的特色就是中医、中药,医药是一个整体,医离开药就成了空洞的理论,药离开了医药就失去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医药相互依赖,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中医的另一特色是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按摩、骨伤、艾灸、熏蒸,在这一领域如何让学生手法、进针要点、穴位作用、药物运用、骨质结构、熏蒸部位更直观、更便于学生学习继承我国传统医学,就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软件内容,使我们医学资源图文并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只有让大多数学生都容易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医学知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交流平台活起来。第三个方面是如何让医学影像、血液循环系统、经脉、经络、骨络结构、人体穴位相互结合,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并能任意地拆分组合,这就要求计算机技术非常地娴熟,在信息时代只有把我们把传统文化与计算机发展相结合才能促进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才不致于顾步自封,要使中医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医,就要将自己的文化精髓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看的懂、摸得着,这样别人才会信服,才不至于有人说中医就象算卦,中医不治病、西医挑战中医之说。只有将我国传统文化粗入浅出地讲明白、讲透澈才能堵住对中医说三道四人的嘴,如果连自己都讲不清楚自己国家传统医学文化是怎么回事,自己都不敢给自己下方用药,只想着在别人身上做试验的人,只把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停留在口头上,只是说自己的传统文化好,那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呢?要促进中医发展就要不断让拓展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把传统文化搬到网络上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与之互动,这样才能营造出学习中医药的良好的氛围,促进中医药的发展让世人所接受。

四、加强信息化平台管理和维护

对中医类成人教育来说: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就是将信息,按照确定的时间和地点传送给广大师生用户,便于校师工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要有顶层主管、分级管理、引导归类、逐步完善,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顶层管理,顶层管理着不同层次、不同端口,如果没有主管负责,每个端口都可以任意出入那必造成网络数据流失,顶层管理就是要把不同管理权限下放到下一级,由二级管理者进行二管理,二级管理者主要起到上下沟通的作用,在管理本职内的各个端口的同时,要审核校内、校外办学机构上传的内容,及时上传更新数据、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完整性,三级管理主要是引导归类将不同的信息及时在不同模块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模块进行查讯,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授予不同的权限、不同的审阅查看内容。对课程建设管理平台方面,要针对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权限,按树形管理方式进行网络平台管理,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西求同时也保护了知识产权。对网络平台维护方面要经常更新路由器的软件系统,随时监测网络并及时处理出现的故障,作好信息审核、信息校对、信息问责,其实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主要是对软件的管理,只有充分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才不至于出现问题后茫然不知所措,只有对业务知识非常熟悉才能与网络平台充分融合为一体,出现问题才能及时得到解决,做到不等、不靠、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

建设中医类信息网络平台就是要继承发展传统中医文化,继承中医文化首先要有一定的人群参与学习,只有广泛的参与者才能孕育充分的学习积淀与氛围,只有大家都能学的会、看的懂,才能使大家有学习中医知识的积极性。发展中医文化就是要有创新,中医的创新就是新的治法和疗效,中医近年来在延长人类寿命、抗疲劳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中医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大放溢彩。

教育教学类论文:如何在少数民族类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一名教师,身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任务级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课程无论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还是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如何在少数民族类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体现新课程理念?我认为,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只有认真学习和体会课改的新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钻石教材,才能适应课程教材改革。

一、认真学习,转变观念

为了培养具有时代特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当前我们教师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的要求,落后于当今教育的发展形势,势必会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教育者要抓住机遇、紧跟形势,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随时更新教育思想。

要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此就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提倡下,每位教师认真地学习了《新课标》,掌握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是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不是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是不能够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此外,《新课标》还透露出这样一个根本的语文教育思想,即语文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一切语文教学与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了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我还大量翻阅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式培训丛书,如《走进新课程》、《聚焦新课程》等。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课改培训。在学习中,亲近了新课程,掌握了新课程的本质意义。为今后自己的课程教学行为能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钻研教材,用好教材

在新课改中,新教材为新课改提供了平台。教材仅仅是一种资源,如何用好教材呢?我认为使用好教材的关键是掌握好课程标准精神和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及其特点。为了用好教材,我们学校订购了苏教版教材,成立了实验工作小组。开学初,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每位教师认真通读了新教材、大家有这样的认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其“新、实、简、美”的特点,融传统文化精华和当今社会的最新成果于一体,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在打好语文学习基础的同时,打好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从实施新课程改以来,我始终围绕教材优质的新文章,以教材为依托,实现了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在本校教研员、学校领导的跟踪督导下,基本上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研究学生,促进发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基础如何?原有的生活经验怎样?有什么样的爱好和需要?他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怎样的学习最有效等一连串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和探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学生,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让他们想学。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让他们会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在学习时有毅力有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

四、大胆实践,合理借鉴

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逐步探索形成的。在新课改的氛围中,我对教学设计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更好的适应“学”的需要,怎样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质疑问题、体验感悟、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展开教学活动,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改的施行下,我虚心地学习了有关实验区的教育理念。其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四点:⑴教学氛围宽松而和谐;⑵教学目标简要而明确;⑶教学过程贯通而有序;⑷教学手段有效而得体。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提高自己对新课改新亮点的敏感程度,善于抓住典型课例,深入剖析,从中受到启发。

新课程的综合化趋势需要教师的互相合作,教师也会在合作与共享的氛围中受益非浅。在新课改工作中,我善于吸收同一教研组教师的经验,吸收不同学科、不同学校教师的优点,经常与实验教师交流讨论,集思广益,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能积极参加市、县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竞赛活动,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我主动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尤其是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家长可以充当多种角色,从而延伸新课改的实施空间,拓宽新课程的实施渠道。

总之,在新课改的工作中,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这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我们作为新课改下的教育者,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思想。当然新课改的新理念、新课标、新课程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但同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问题,如课堂纪律较乱,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进度极慢等。在今后漫长的教改中,我们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和新课程一起成长,争取做一名真正的合格的适应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者。

教育教学类论文:教育教学中的“无类”与“分类”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是由中国儒家大圣孔子提出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不能按照人为标准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每个人的发展都不统一,为了因材施教,最为合适的教学理念就是“分层推进”。

“有教无类”和“分层推进”这两个教育理念实际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互为区别,彼此联系。

“有教无类”属于师德范畴。强调“为了一切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士兵突击”精神。这一理念的贯彻,体现了教育平等的基本思想,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能够实现全方位人才的培养。

“有教无类”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1)要有爱心。不论贤愚美丑,性格如何,德行怎样,都得一视同仁。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善于鼓励表扬,多用启迪感悟。

(2)要善于发现。无论什么人,都有值得赞扬的地方;德、智、体、美、劳,总有一个是他(她)所擅长的。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而鼓励教育,使之发展成有用的人才。

(3)要尽力做个多面手。既然学生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那就尽力要求教师是个多面手。谈教学工作,能渊博善导;做思想工作,能循循善诱;表扬同学,能挑起斗志;批评同学,能恰如其分。这样,肯定会更关注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发现特长,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开展教学。

所谓“分层推进”属于实际教学范畴。由于学生个性发展不统一、水平不一致,还有就是目标追求各不相同,因而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有收获,就必须分层推进。

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展现:

(1)设置问题。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问题,可以加星号设置个别思考题。在设置分值时候评分规则要细致,细化到每一分如何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得到相应分数。

(2)布置任务。要求分层对待,较优学生可提高要求,较差的学生就要放松要求,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3)提问。根据难易提前准备提问学生,备课时就要多投入精力。每次总有一些基础问题是学生会的,给每个层次学生参与的机会。

(4)考试讲评。除了表扬真正优秀的学生之外,还要表扬进步学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促进整体进步。

(5)谈心。要给每个学生准确定位,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让学生自己能明确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进步的途径。在这个环节上,要求教师要照顾学生的自尊,讲究表扬和批评的艺术。只有合情合理,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教育理想的实现需要“有教无类”的心态,教育实效的完成有赖“分层推进”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本着爱心、热心、耐心,关注所有学生,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双丰收。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