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药治疗论文

中药治疗论文

时间:2022-04-28 11:19:16 关键词: 中药治疗 中药论文 中药
摘要: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和中药治疗药物监测(TDM)发展滞后的现状,对如何借鉴西药TDM开展中药TDM进行了探讨,以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各类中药为突破口,总结归纳了中药TDM的研究思路并分析了其研究方法,且在方法中提到无创伤性样品(如尿液、唾液等)的应用。

中药治疗论文

中药治疗论文:简论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95例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推拿疗法 中医药疗法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是j临床较为常见的脊柱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病后易反复的特点。笔者用推拿疗法结合中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9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95例患者中,男59例,女36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7天~5年。主要症状:颈准酸胀,活动受限;臂部疼痛,上肢感觉异常,甚至下肢麻木,走路不稳以及头晕、心悸。经ct或mr检查均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2 治疗方法

2.1 推拿疗法:①放松疗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站在患者背后用滚、揉手法按摩患者患侧颈椎部肌肉,从内向外,约10分钟,以起活血通脉、缓解疼痛的作用。然后用双手轻度推理突出部位棘突旁上下约10分钟,使肌肉尽量松弛。②拔伸疗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托住患者下颌骨,另一手手乇住患者的枕骨,轻轻地向上提升患者的头颅,以后逐渐加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约1分钟,反复:次。③扳压疗法:患者俯卧,胸部下垫枕头,头颈僻出床边。术者站或坐在患者头前,用肘部托住患者下颌,并用上臂、前臂及手紧贴患者头两侧,另一手指按压颈椎间盘突出的棘突旁,然后用托颌的肘及上臂、前臂紧抱颌下和颅底,向突出面相反的方向做扳推动作(由慢到快,力度由小到大),同时,按压辫突旁的拇指用力下压。这时可听到轻微的关节响声,说明手法成功。④牵引疗法:一般用颌枕带进行颈相牵引,颈部躯干纵轴前倾10°~30°,牵引重量为2~6kg,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症状严重名应卧床牵引。推拿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2.2 中药内服:基本方:生黄芪、鸡血藤各20g,白芍15g,当归、川芎、海风藤、川断、炒牛蒡子、姜黄、乌梢蛇各10g,防风、羌活、砂仁、甘草、沉香各6g,北细辛5g,川桂枝3片,制草乌、制川乌、全蝎各3g。连服15剂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治愈:颈椎疼痛症状及体征消失,颈部活动自如;有效:颈椎疼痛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缓解;无效:颈椎疼痛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本组95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46例,占48.42%;有效44例,占46.32%;无效5例,占5.26%。总有效率为94.74%。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自诉2年前开始颈肩酸痛,活动不利,上肢胀痛,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有时伴头痛、眩晕。检查:发现第四、第五颈椎间隙右侧约2cm处有明显压痛,并向右上肢放射。mri诊断:颈椎退行性变,c4~5间隙变窄,椎间盘右后突出,颈椎曲线变直。治疗采用推拿疗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1个疗程后明显好转,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5 体会

颈椎是脊椎活动程度最大的部分,易受外伤、劳损和风寒的刺激。中医学认为,本病是长期劳累、气血失和,或风寒内侵、阻滞经络,加之外界损伤所致。笔者采用一系列推拿手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止痛、行气散瘀的功效,可松解粘连,使椎间隙增宽,有利于突出的髓核回纳,从而解除对神经根和脊椎的压迫。中药基本方中黄芪、当归、白芍补益气血;川芎、姜黄、鸡血藤、沉香理气活血化瘀;乌梢蛇、全蝎、海风藤、川断与牛蒡子、防风、羌活、砂仁共同祛风除湿;细辛、川乌、草乌、桂枝散寒止痛,加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益气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为主,标本同治。推拿疗法配合中药内服,加强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有利于神经纤维的修复和再生,改善颈脊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促进髓核中心水肿和炎症的吸收,缓解神经压迫症状,故临床疗效显著。

中药治疗论文: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观察

作者:李钊,王跃辉,蔡桦,张志海

【摘要】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28例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治疗,根据neer骨折分类及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5~16个月,平均10?5个月,28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按neer评分方法对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20例优,4例良,4例可,优良率为85?7%。【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固定可靠,可提供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肱骨近端骨折;骨质疏松;内固定术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肩部损伤,临床治疗中采用保守治疗就能达到较好临床效果,但对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因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给治疗带来了新的困难,且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易发生骨折移位和内固定松动,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在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28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住院患者共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4岁,平均67?6岁。按照neer骨折分类标准[1](ⅲ型和ⅳ型骨折属于粉碎性骨折):ⅲ型20例,ⅳ型8例;全部病例x线摄片或骨密度检查均提示有中度或重度骨质疏松改变。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高血压20例,糖尿病13例。全部病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在伤后3~10 d内行手术治疗,平均时间6?4 d。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肩关节ct重建术,以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

1?2手术方法术中采用臂丛阻滞,沙滩椅卧位,患肩略垫高,切口由三角肌与胸大肌间沟进入, 分开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在三角肌内侧缘分离保护头静脉,三角肌拉向外侧,将肱二头肌短头腱和喙肱肌腱牵向内侧,显露肩胛下肌腱,在距肱骨小结节止点1cm处切断并注意保护其下缘的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必要时作三角肌锁骨缘部分切断以增加显露,将头静脉连同少量三角肌束拉向内侧显露肱骨前外侧,骨折近端的组织尽量不要剥离,从而充分保护肱骨头的血运。牵引肱骨远端,肱骨头用大布巾钳或复位钳把持进行复位,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对于有骨缺损患者同时行异体骨或自体骨植骨。经c形臂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复位满意后,选择适当长度的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安置于肱骨大、小结节间沟后侧,接骨板高度不要超过大结节,近端高度宜低于肱骨大结节顶点5 mm左右。钢板下的骨膜不剥离,先用1枚3?5mm皮质骨螺钉将接骨板临时固定于肱骨干上,安装导向器向肱骨头固定锁定螺钉4枚,注意螺钉长度不应穿过关节面,然后用1把复位钳将肱骨干与钢板固定,取除临时固定螺钉,如果可能,用1枚普通加压螺钉常规行主骨折块间的自动加压,其余的钉孔置入自钻自攻螺钉。术毕c形臂x线透视下证实骨折复位佳,钢板位置良好,近端螺钉未进入关节面。被动活动肩关节运动正常,内固定可靠稳妥。如果有肩袖破裂或撕脱,可用不可吸收线将其缝合在缝合孔上。冲洗止血,放置引流条1根,逐层闭合切口。

1?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d,对症处理,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和预防并发症。术后采用三角巾悬吊,术后第1天开始轻度被动功能锻炼,2周后开始增加被动锻炼,6周后x线证实骨痂出现,开始主动锻炼,可以加大前屈、外旋、内旋和内收锻炼,3个月后开始加强主动锻炼和力量锻炼[1]。所有患者在术后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进行中医特色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服用我院院内制剂骨康方(由淫羊藿15 g、补骨脂15 g、黄芪20 g、熟地15 g、白芍10 g、丹参10 g等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

1?4功能评定标准肩关节功能恢复的评价采用neer评分方法[2],共计100分,其中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动20分,解剖1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

2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5~16个月,平均10?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9?4周,本组病例术后均达到骨折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未发生切口感染和肩关节僵硬,1例(ⅳ型)5个月后发生肱骨头坏死。28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按neer评分方法对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28例患者中20例优,4例良,4例可,优良率为85?7%。

3讨论

3?1肱骨近端解剖特点及骨折分型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肱骨近端包括肱骨头、解剖颈、大结节、小结节及肱骨近侧干骺端组成。大小结节之间形成结节间沟。肱骨近端骨折常合并肱骨大小结节和肱骨头的骨折及肩关节囊、肩袖的损伤和肩关节脱位,肱骨近端骨折可损伤三角肌下滑囊,造成滑囊壁纤维增厚和粘连,从而可影响盂肱关节的活动。青壮年的肱骨近端骨折多见于遭受严重创伤所致,常表现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伴盂肱关节脱位;年老患者因肱骨上端骨质疏松,常表现为骨缺损或粉碎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分型较通用的为neer[2]的解剖学4型分型:ⅰ型为所有移位小于1cm,旋转成角在45°以内的骨折;ⅱ型为两部分骨折,包括大结节、解剖颈、外科颈骨折和伴肩关节脱位的撕脱骨折;ⅲ型为三部分骨折;ⅳ型为四部分骨折。我们根据neer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分型[3]将ⅲ、ⅳ型定位为粉碎性骨折。

3?2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5%,对粉碎性或移位明显的ⅲ、ⅳ型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较多,但各种手术方法互有优缺点。闭合式和开放式克氏针固定,由于固定松散,术后需辅以外固定,且易发生退针,从而导致治疗失败;骨折块间钢丝和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对肱骨近端粉碎的骨折是不适宜的,也较难维持复位和固定的效果;三叶形钢板和“t”形钢板,由于螺钉与钢板结构松散,易导致螺钉拔出,特别在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形成内固定失效。对于肱骨近端ⅳ型骨折,肱骨头游离完全失去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许多学者认为应早期行肱骨头置换术,可防止骨不连及肱骨头坏死,其近期疗效好于以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也不能回避假体寿命、松动及周围骨折的问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ao将加锁髓内钉技术和外固定架技术融入一个系统,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新的内固定装置——锁定式内固定支架,又称ao锁定加压接骨板。其与普通的t形、三叶形接骨板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螺钉与接骨板的角度固定,对骨折端产生了良好的稳定作用[4];(2)锁定接骨板改变了接骨板与骨骼间以摩擦力为基础的传统固定模式,使接骨板与骨面间压力降至最低,保护了骨膜和骨的血运;(3)接骨板与螺钉间无缝隙锁固式结合,使接骨板在使用时不需要严格预弯;(4)肱骨头固定螺钉向不同方向交叉设计,提高了内固定物抗拔出力,特别适合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5)钉板间锁定还可防止螺钉退出和内固定松动;(6)接骨板上端有多个针孔,有利于关节囊及肩袖损伤的修复;(7)ao锁定加压接骨板材质是钛合金,其弹性模量接近骨质,因此应力遮挡非常小。

3?3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操作要点对于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中过度的软组织剥离是造成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5] ,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要注意运用微创观念。尽可能地少剥离周围组织及骨折片上的组织,且不需要切开关节囊,不用剥离骨膜,这可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部位的血运。接骨板放置的位置要在肱骨大、小结节间沟后侧,具体定为肱骨大结节近侧止点头侧5 mm,结节间沟后缘远侧10 mm处。接骨板近端高度宜低于肱骨大结节顶点5 mm左右,以保证术后肩关节外展时不发生肩峰撞击[6]。对于有骨缺损患者行植骨是非常必要的,植骨可以填塞空腔、支撑骨折端并促进骨折修复,使骨折内固定更加牢固。

3?4中医特色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的应用骨质疏松是导致老年人肱骨粉碎性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应针对骨质疏松进行治疗。本组病例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所用院内制剂骨康方经过多年实验及临床证实具有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并能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有效增加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锁定加压接骨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一种全新概念的固定器械,既具有操作的简单性,也具有固定的坚固性;既具备普通钢板的一般特性,更具有现代生物学固定的优点。本法适应症广,尤其对老年人中度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其他任何一种内固定方法不可比拟的稳固性。且术后功能恢复较好,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手术操作中微创理念的运用加上其固定的稳固性,可明显减少肱骨头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因此,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中药治疗论文:这些药,肝病患者应慎用/中药治疗肝病有优势

中国有句古训:是药三分毒。这话虽然概括得不够全面,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药物的两面性。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口服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转化、代谢。因此肝脏更容易受到药物毒性损害。如果肝脏患了病,用药就更需要慎重了。很多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虽经多年的休息治疗,却长期迁延不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乱服药所致肝脏损伤。

伤肝药物大“搜捕”

西药最为常见的伤肝药物有:

①抗生素类,如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等;大环内酯类药,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②解热镇痛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等。

③降糖药物:优降糖、拜糖平等。

④心血管用药:异搏定、安搏律定等。

⑤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环磷酰胺等。

⑥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镇静药苯巴比妥等。

⑦抗甲亢药物:他巴唑、甲亢平等。

除西药外,某些中药对肝脏也是有损害的,如:

①易导致急性肝炎的:如何首乌、老虎节、蜈蚣粉以及金不换、白屈菜等。

②抗风湿中药: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苍耳子等,表现为中毒性肝坏死。

③杀虫解毒药:如千里光、川楝子、贯众、及己(四块瓦)、藤黄等。

④治疗皮肤病的中药: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如克银丸、消银片、消银1号汤剂均有过肝损害病例报告。长期服用复方青黛丸也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发生。

⑤软坚散结、化淤的中成药:用于治疗乳房肿块,甲状腺瘤或甲状腺肿,子宫肌瘤等肿块治疗的中成药均属于此类,可能引起肝损伤。相关药物有增生平、百消丹、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疳积散。

⑥柴胡制剂:包括小柴胡冲剂、柴胡口服液、柴胡滴丸等中成药。中医认为柴胡有劫肝阴的副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柴胡的原浆毒作用有关,一般不宜长期服用。含有柴胡的逍遥丸也有导致肝损伤的报道。

如何防止药物伤肝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哪些药物会严重损害肝功能。除了以上我们列举的药物以外,在服用药物之前,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如该药对肝功能有损害,一般都会在说明书中注明。对于这些药品,慢性肝病患者应尽量少用或用其他药物代替。非用不可者,可短期或交替使用,定期检查肝功。联合用药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肝损害的叠加作用。

如果已经因为用药而发生肝损害,应该立即停用已知或可疑的药物,减少活动。同时尽快到医院就诊,最好把近期服用的药物带到医院,便于医生寻找病因。

中药治疗肝病有优势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时慢性乙肝重叠甲肝感染的病死率仅0.05%,而在美国,相同疾病的病死率达到11.7%,是中国的234倍!这一数据悬殊的对比充分说明:肝病的治疗优势在中国!

对于肝病治疗,国外多采用外源性的免疫物质进行免疫干预,这类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肝脏带来了一定的损伤。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所有药物都要在肝脏内分解代谢。一些毒副作用较大的西药,必然加重肝脏的负担,反而会损害肝脏。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免疫力提高了,自然能够缓解症状,抑制病毒。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很多中药能够增加人体的免疫作用,保护肝脏。

“古蔺肝苏”是我国第一个原产地域保护的中成药,以“疏”的概念来保护肝脏,防止肝纤维化,同时具有降酶、退黄、健脾的功效。如此好的功效得归功于它的原料——乌蒙山原始森林生长的珍贵药材“赶黄草”,赶黄草是苗族民间草药,在苗族民间有上千年的用药史,多年的用药史证明了它的高效和低毒。一位美国专家曾说:“治疗肝病的希望在中国,在中医药。”“古蔺肝苏”正是我国传统中医药贡献给人类健康的一笔财富。

中药治疗论文:内镜联合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中草药;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联合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联合中药治疗42例(内镜组),采用手术治疗43例(手术组),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内镜组治疗效果满意,结石取排净率为97.62%,病人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较手术组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联合中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即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形管引流,这种方法需要全身麻醉,创伤大、并发症多,高危病人不能耐受。二是内镜下取石术,该手术简单、创伤小,成功率高,病人痛苦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尤其适用于老年和高危病人[1]。本文旨在探讨内镜联合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9月—2009年11月,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病人85例。病人均出现反复右上腹疼痛,白细胞(wbc)高于正常值,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害,发热50例。所有病例在术前均经超声或ct等证实有胆总管结石。开腹行胆总管切开术者43例(手术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38~77岁,中位年龄55.0岁;其中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6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6例,单纯胆总管结石21例。内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中药治疗者42例(内镜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5~89岁,中位年龄60.4岁;其中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13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4例,单纯胆总管结石25例。

1.2治疗方法

两组术前、术后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c反应蛋白测定,监测生命体征,给予抗感染治疗。

1.2.1内镜组病人术前禁食6 h。术前咽部以利多卡因局麻,肌肉注射地西泮、哌替啶、山莨菪碱,术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先行内镜(jf-160电子十二指肠镜,日本olmypus公司生产)逆行胆管造影(erc)检查,定位、定性诊断,然后行内镜下est,再用网蓝及气囊结合取出结石,如结石过大,则用机械网蓝碎石后取出,取出结石后再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是否取净,术后均放置鼻胆引流管(enbd)。术后禁食1 d,动态检查血常规、血淀粉酶,在内镜充分引流炎性胆汁、降低胆管压力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施治。湿热型:畏寒发热,右上腹疼痛、放射右肩部,恶心、呕吐、黄疸或便秘,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莫菲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体温38~40 ℃,wbc(10~20)×109/l。脓毒型:有湿热型表现且更重,或伴中毒性休克表现,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体温≥39 ℃,wbc≥20×109/l(参照卫生部1992年颁发的病种质量控制标准)。治则清热解毒利湿,方剂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30 g,虎杖30 g,郁金10 g,川楝子10 g,黄芩10 g,红花20 g,蒲公英30 g,金钱草40 g,鸡内金15 g,茵陈20 g,生甘草10 g,大黄15 g(后下)。

1.2.2手术组在全身麻醉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形管引流术,如果是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在术中同时进行胆囊切除术。术后14 d行“t”形管造影,无残留结石拔除“t”形管,如有残留结石,术后6周行“t”形管窦道胆管镜取石。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内镜组42例中一次取净结石37例(88.09%),2例多发大结石二次行内镜取净结石,1例合并胆总管末端狭窄过长中转手术,2例内镜取石后残留细小结石术后口服中药经鼻胆引流管造影显示排净,本组总取排净率为97.62%。手术组43例中41例(95.34%)手术中取净结石,2例术后2周行“t”形管造影发现有残留结石。内镜组平均住院时间、腹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时间、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手术组(t=2.13~2.60,p<0.05)。见表1。表1两组各指标的比较

2.2并发症

内镜组31例est术后血淀粉酶不同程度升高,均不高于正常值3倍,均无腹痛加重、发热等胰腺炎症状,预防性应用抑酸药和生长抑素等3~5 d内血淀粉酶降至正常,1例乳头因活检创面少量出血经用止血药治愈,无肺炎、肺栓塞等并发症出现。手术组1例并发胆心综合征转科治疗,1例切口因脂肪液化延迟愈合,2例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为9.30%。

3讨论

3.1内镜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作用

1974年,已有文献报道采用est治疗胆总管结石[2]。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已广泛将其应用于临床,已部分取代了传统的开腹手术。本文结果显示,采用内镜联合中药方法取得了满意疗效,住院结石总取排净率达97.62%,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恢复较手术组明显加快,住院周期大为缩短,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我们体会内镜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准确、快速,尽量减少重复操作,不追求一次性取净,尤其是细小结石。术后enbd减少了胆管继发感染、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普遍接受的ercp后胰腺炎诊断标准是: ercp后病人持续24 h以上腹痛,伴血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2]。有研究表明,ercp插管次数少于5次,胰腺炎的发生率是3.3%;当多于20次时胰腺炎发生率可增加到14.0%[3]。张澍田等[1]认为, ercp不会加重胰腺炎,ercp能有效地诊断胆总管结石,并行est取出结石,解除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根本病因。neofoptolemos等[4]进行前瞻性研究显示,对胆囊未切除的胆总管结石病人行est较开腹手术危险性大。冯秋实等[5]认为,对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可先行est 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作者认为est解决了胆管末端出口狭窄梗阻的问题,使得各种胆石症手术出现残留结石并发症的概率大为降低,从而也减少了二次开腹手术的创伤。开腹手术需全身麻醉,创伤较大,手术本身的创伤和术中的出血,使机体处于一种缺血低氧的状态,造成炎细胞的大量激活、炎症递质的释放和氧自由基的产生等一系列应激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为体温升高、血常规异常等情况。病人术后恢复较慢,延长了住院时间,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我们认为对年龄较大或并发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肝肾衰竭等病人,即使合并胆囊结石,est仍然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选择。

3.2中药在内镜术后的作用

内镜术后在充分引流炎性胆汁、降低胆管压力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施治,可促进胆汁分泌、加快黄疸消退、改善肝功能。该病临床上一般以湿热型和脓毒型多见,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烦渴,呕吐频繁,尿少便结,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大或弦数。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方以大柴胡汤加减。内镜术后禁食1 d后给药,对各项指标恢复有重要促进作用。中药在治疗胆总管结石过程中也可起到直接抑制、杀灭细菌的作用。钟勇等[6]对44例病人“t”形管中胆汁作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0%,这些细菌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但对大黄等中药较为敏感;体外抑菌试验显示,由生大黄、金钱草、菌陈组成的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茵陈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可使胆汁大量分泌,其中大黄显效早,而茵陈显效晚,两者配伍可使利胆作用加强。几乎所有治疗胆管感染的中药复方都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使胆流量增加,起到利胆排石功效。本文内镜组术后常规应用中药,可使大多细小、碎结石排除,从而减少内镜操作次数,减轻病人痛苦,缩短恢复时间。

中药治疗论文: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摘要】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3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内服局部熏洗并加强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经随访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kolment功能评价标准优14例,良13例,可 2例,差1例,优良率为 90%。结论:采用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可靠,功能恢复较好。

【关键词】 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内;股骨髁支撑钢板;中草药

股骨远端的髁上及髁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创伤,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多见,常累及关节面,复位困难且不容易维持,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1,2]。2005年以来应用股骨髁支撑钢板配合中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7~66岁,平均42岁。右侧17例,左侧13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5例,摔伤3例。开放性骨折9例,闭合骨折性21例。骨折类型:根据ao分类方法,本组a3型9例,b2型7例,c1型8例,c2型4例,c3型2例。合并伤:髌骨骨折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2例,半月板损伤3例。本组全部采用股骨髁支撑钢板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9例开放性骨折均行急诊手术。21例闭合性骨折的患者,伤后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为1周内;部分肿胀严重的先以石膏固定或行胫骨结节牵引,抬高患肢促进肿胀消退。术前常规摄患肢股骨中下段正侧位x线片,并根据需要行ct的三维重建或摄对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了解骨折块大小及移位情况,制定手术方案。

1.2.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大腿下方放置垫腿软垫维护膝关节屈曲15~30度,开放性骨折常规清创,对外露骨端与游离骨块不要轻易回纳与丢弃,患者取仰卧位,取大腿下段外侧切口,向下延伸绕髌骨外侧至胫骨结节,于髌骨外缘纵行切开伸膝装置的外侧部,将髌骨翻向内侧,以充分暴露股骨下端及内外髁。在直视下对股骨髁行解剖复位,使关节面及髌股沟恢复平滑,髁间骨折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屈曲膝关节,复位髁上及股骨干下段骨折,c型臂x线机透视证实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植入股骨髁支撑钢板。对髁间、髁上及股骨干内侧皮质粉碎并缺损1期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5~ 7 d预防感染,切口负压引流管留置24~48 h后拔除。

1.2.3 中药内服 按照骨折3期辨证施治。早期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消肿止痛为原则,药用牛膝10 g、木瓜10 g、桃仁10 g、红花6 g、赤芍9 g、当归10 g、乳香6 g、没药6 g、三七粉3 g、玄胡10 g。肿剧者加茯苓20 g、赤豆30 g;瘀血积聚者加穿山甲6 g、地鳖虫7 g、血竭6 g;瘀血化热者加用生地10 g、丹皮9 g、生大黄9 g(后下) 。中后期治疗以舒筋通络、接骨续筋、补益肝肾为原则 ,酌用络石藤15 g、白芍9 g、伸筋草9 g、狗脊10 g、骨碎补12 g、炒杜仲12 g、防己10 g、地龙9 g、黄芪10 g、白术10 g、首乌10 g、当归9 g、枸杞10 g、熟地10 g、僵蚕6 g。中药每天1剂 ,水煎分2次服。

1.2.4 中药熏洗 术后切口愈合后辅以中药局部熏洗膝关节 ,药用伸筋草30 g、透骨草30 g、桃仁20 g、红花15 g、川牛膝15 g、川芎20 g、当归20 g、海桐皮30 g、骨碎补20 g、续断20 g、威灵仙15 g、络石藤 15 g、枳壳 10 g,水煎取汁盛于桶中,将患膝置于桶上熏蒸(可用布巾覆盖以减少热力散失),待药液变温不烫手后,用药液反复擦洗或浸洗患肢,同时行膝关节主动伸屈活动,每天2次,每次30 min。

1.2.5 功能锻炼 伤后即抬高患肢,行肌肉舒缩锻炼,通过肌肉舒缩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以利消肿。一般不用石膏外固定,拔除引流管后即开始膝关节cpm被动功能锻炼,如行交叉韧带修补的,延迟2周再活动,运动强度的增加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而定。出院后患者需积极练习,主动运动,特别是股四头肌收缩和膝关节屈伸运动。术后4周可以鼓励患者扶拐不负重站立。根据骨折类型、手术复位固定的质量和临床x线随访结果来决定开始负重的时间,一般在术后14~16周开始练习负重行走。

2 结果

术后x线片显示,25例骨折达到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5例钢板在股骨干与外髁交界处预弯弧度不够,致使钢板轻度内翻位固定。本组30例获9~12个月随访,平均10.5个月。所有病例均在6~9个月内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7个月。根据膝关节功能kolment[3]评定标准,本组优14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

3 讨论

股骨远端骨折系指股骨下端15 cm以内的骨折。股骨远端是膝关节的主要组成部分,解剖形态复杂,松质骨多,骨皮质较薄,不利于骨折复位和固定,尤其是波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股骨远端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所致,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多见,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4,5]。手术的目的是使关节面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恢复骨折的轴向和旋转排列,股骨干和股骨髁的牢固固定,以及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6,7]。

股骨髁支撑钢板分左、右型,抗弯、抗扭、抗剪力及抗旋转性能好。钢板远端近似三角形设计,变薄并有两个翼,呈95度弧形向外适应股骨远端外侧生理弧度,其上有6个孔,可钻入6枚松质骨螺钉,加强了内固定的稳定性,并且操作十分简便,可以满足髁部骨折不同方向内固定的要求。而髁上侧方钢板则为碎骨块提供轴向支持,恢复骨折端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为术后早期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可防止关节囊等软组织纤维化和挛缩,防止软骨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从而防止膝关节强直,并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口消肿,加速骨折愈合[8]。helfet[9]认为对于下列这两类骨折,股骨髁支持钢板是最为合适的内固定物。(1)对于近关节面的低位距关节面小于3 cm经髁骨折或内髁外髁粉碎骨折,由于远侧骨块太短小,角钢板和动力髁螺钉等不能有效地将骨块坚强固定。(2)冠状面或关节面严重粉碎骨折,以致不能插入髁螺钉固定。本组30例患者,行股骨髁支撑钢板固定后,均获得较好的稳定性。

中药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活血化瘀、理气消肿,促使瘀血消散,肿胀减退,以减少软组织张力,利于创口愈合及预防软组织坏死、感染;中后期舒筋活络,补益肝肾,利于缓解关节疼痛挛缩,促进骨折生长愈合。

股骨远端骨折易产生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不良预后。祖国医学认为,骨伤或术后关节长期不适当外固定,伤肢关节不能活动则骨节失动,气血瘀滞,经脉闭阻,筋骨关节失去气血滋养,久之则肌萎筋缩,骨节凝滞粘连,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本组通过术后切口愈合局部中药熏洗,当归、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消肿;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舒筋活络、通利关节;骨碎补、续断强筋壮骨、通络,诸药煎汤外洗,药力从皮到肉,从筋到骨,层层渗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软化疤痕,防止软组织挛缩。通过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关节面的磨造作用,增大其活动度。

国内外的骨科医生对股骨远端骨折都进行不同治疗方法的探讨,我院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内服、局部熏洗并加强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疗效可靠,功能恢复较好。

中药治疗论文:浅议肾间质纤维化发病机理与中药治疗的研究

【关键词】 肾间质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综述

1 发病机理

rif的发病机理包括:①致纤维化的细胞因子表达上调;②血管活性物质;③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④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变(emt);⑤由于ecm降解酶系统受抑制而导致纤维化形成等。

1.1 致rif因子

1.1.1 转化生长因子(tgf-β) tgf-β是最关键的促rif生长因子,肾固有细胞及炎细胞皆可分泌。它可以自分泌方式作用于自身,又可以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间质的成纤维细胞,促其增殖并产生大量ecm。缺血、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高糖、血栓素a2、低密度脂蛋白及氧化压力可刺激其分泌。tgf-β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①增加ecm蛋白的合成,包括蛋白多糖、胶原ⅰ、ⅲ、ⅳ及fn、ln;②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及促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的合成,减少ecm的降解;③增强细胞表面的ecm受体-整合素的表达,使细胞与基质黏附增强,促使ecm沉积;④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并有趋化作用。实验表明,tgf-β启动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emt),从而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1]。

1.1.2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ctgf是tgf-β的下游效应物质,ctgf在tgf-β诱导下,可由成纤维细胞等细胞合成分泌。它具有促有丝分裂、趋化细胞、诱导黏附、促进细胞增生和ecm合成等作用,并参与机体组织的创伤修复 [2]。

1.1.3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mcp-1是特异性的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在进行性的器官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并通过其同源受体ccr2调节rif的发生 [3]。欧阳春等 [4]建立rif动物模型,随大鼠病程进展,肾小管间质mcp-1表达增多,mcp-1可能通过介导巨噬细胞浸润参与rif。

1.1.4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tnf-α能促进巨噬细胞浸润至受损的肾间质,并诱导巨噬细胞的促纤维化因子释放增加,加剧肾间质的免疫炎症反应,引起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沉积。李荟等 [5]研究肾小管和肿瘤坏死因子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结果发现损伤及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较正常时合成和分泌更多的tnf-α,它通过促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而促进rif。

1.2 血管活性物质

1.2.1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angⅱ具有促生长效应,通过促进tgf-β、c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的释放来促进间质细胞等增生、ecm堆积,从而导致rif的发生发展。angⅱ也可促进多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及其他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如核因子κb(nf-κb)、tnf-α、il-6、mcp-1等,进而对机体损伤修复、免疫调节及细胞分化等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广泛的调节效应。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at1r)拮抗剂可控制蛋白尿、细胞增殖、炎症细胞浸润等,从而减轻rif [6]。

1.2.2 内皮素-1(et-1) et-1的主要作用为缩血管,减少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上调tgf-β表达,放大间质炎症反应,刺激ecm合成,降低胶原酶活性。有研究发现et-1还可抑制系膜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合成与活化,降低ecm降解,从而加重肾损伤,损伤及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较正常时合成和分泌更多的et-1,et-1通过etr的作用,促使肾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rif。

1.3 炎症细胞浸润

1.3.1 单核巨噬细胞 在肾间质纤维化早期,间质中有明显的单核巨噬细胞(mc / mp)聚集,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表达mcp-1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在mc / mp浸润增生中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肾小管变性与肾间质mc / mp的聚集高度相关,它通过分泌tgf-β、pdgf、il-1等细胞因子和促增殖因子直接促进固有的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促使ecm合成增多,抑制ecm降解,导致rif。

1.3.2 肥大细胞 在肾切除动物模型实验中发现,肥大细胞可通过促进tgf-β、il-8等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诱导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和ecm生成,从而促进rif的发生。

1.4 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变

已发现在rif过程中,肾小管基膜被破坏的同时常常伴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转分化,此种现象被称为“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变(emt)”,继之出现间质区ecm大量产生和沉积,导致间质区扩展加宽,肾小管萎缩,形成间质纤维化病损。

1.5 ecm降解酶系统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与ecm成分关系密切。rif过程中,timp增加使mmps活性受限,ecm降解减少,mmps/timp失衡是rif进展的重要因素。缺氧、高糖等多种原因皆可引起mmps/timp的变化,导致ecm生成与降解失衡。另外,纤溶酶原激活物 /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s / pais),pas及其抑制剂pais是介导纤溶与抗纤溶平衡并参与调节ecm代谢的关键酶系。

1.6 其他

研究表明,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nf-κb、il-1、il-10、蛋白尿、前列腺素等与rif也有密切关系。

2 中药治疗

2.1 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提取物的研究

临床研究已证实大黄、丹参、川芎、黄芪、桃仁、苦参、灯盏花、绞股蓝等对预防及拮抗rif有明显的作用,故不再一一阐述。

2.1.1 三七 苏白海等 [7]将单侧输尿管梗死(uuo)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和三七总皂苷治疗组,结果手术组呈进行性rif,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明显增加。治疗组rif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明显增加,α-sma表达明显减少,间质pcna、α-sma表达明显减少(p<0.05)。证明三七总皂苷通过阻断emt而抑制rif的进展。

2.1.2 红花 唐蓉等 [8]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手术未治疗组、红花提取液治疗组、依那普利治疗组。结果发现红花提取液治疗组、依那普利治疗组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gfr)有所恢复,与手术未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手术未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均可见灶性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但前两者较重。ck-18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手术治疗组阳性染色的比值较对照组及手术治疗组高(p<0.05);测肾小管直径结果显示,红花及依那普利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表达分析结果显示,红花提取液治疗组、依那普利治疗组较手术对照组和手术未治疗组低(p<0.05);结果表明红花通过阻止rif,可延缓慢性肾脏疾病的进程。

2.1.3 冬虫夏草 闵亚丽等 [9]将rif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虫草治疗组,手术后第9 d处死各组大鼠,结果表明模型组tgf-β1、α-sma、ⅳ型胶原的表达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虫草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证明冬虫夏草可能通过下调tgf-β1,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防治rif。

2.1.4 青蒿 米绪华等 [10]将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uuo模型组、青蒿琥酯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和科素亚组,结果uuo模型组和各治疗组中,术后3 d肾间质即出现ctgf和α-sma表达,术后14 d表达最高;不同剂量青蒿琥酯组和科素亚组ctgf和α-sma表达均低于uuo模型组,且大剂量组疗效优于小剂量组,而与科索亚组相似。证明青蒿琥酯可以降低肾间质中ctgf和α-sma的表达。

2.1.5 银杏叶 李绍梅等 [11]将uuo大鼠分别给予银杏叶[300 mg/(kg·d)]、依那普利[10 mg/(kg·d)]、银杏叶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结果银杏叶和依那普利均可抑制肾间质的α-sma、tgf-β1表达,减少胶原蛋白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银杏叶和依那普利可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从而减轻uuo术后肾组织间质纤维化。

2.1.6 其他 甘草酸可使马兜铃酸刺激rtec分泌和释放 et-1、ang水平下降,从而发挥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 [12];雷公藤对多种类型的肾衰竭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多来阻抑rif进展 [13]。

2.2 中药复方的研究

2.2.1 肾衰泄浊汤(生黄芪、生大黄、丹参、生牡蛎等) 晏子友等 [14]采用uuo动物模型,术后7 d观察梗死肾组织病理改变,发现中药高剂量组和苯那普利组较模型组小鼠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蛋白表达增强,tgf-β1蛋白表达减弱,而i、ⅲ、ⅳ型胶原、fn生成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gf表达与tgf-β1表达呈明显负相关。证明肾衰泄浊汤可能是通过诱导hgf蛋白表达,抑制tgf-β1表达,抑制i、ⅲ、ⅳ型胶原及fn等ecm的过度沉积,加强肾保护作用,对抗rif。

2.2.2 温阳活血方(桃仁、红花、肉苁蓉、仙灵脾、牡丹皮等) 李均等[15]将uuo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uuo模型组、蒙诺治疗组、温阳活血方治疗组、肉苁蓉治疗组和桃仁治疗组。结果表明假手术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细胞胞浆tgf-β1有较弱的表达,模型组呈强阳性表达,温阳活血方治疗组病理改变较模型组纤维化程度减轻,且tgf-β1的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显着减弱,β2微球蛋白(β2-mg)排出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温阳活血方可能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从而减少β2-mg的排出,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保护肾小管功能,减缓rif的进展。

2.2.3 芪红合剂(黄芪、红花、大黄、水蛭等) 张宏等 [16]采用uuo动物模型,以acei为阳性对照,结果芪红合剂能降低血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显着抑制pai-1、fn的表达,减轻rif程度。证明芪红合剂有早期防治rif的作用。

2.2.4 和络泄浊方(当归、川芎、赤芍、白术、制大黄等)

于俊生等 [17]用uuo造大鼠rif模型,术后5 w取术侧肾脏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ⅳ型胶原、fn及tgf-β1的表达。发现和络泄浊方可明显减轻纤维化时ⅳ型胶原、fn的沉积,下调tgf-β1的表达,改善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损伤。证明和络泄浊方可明显减少ecm的沉积,有显着的抗纤维化作用。

2.2.5 金蝉补肾汤(黄芪、山茱萸、黄精、蝉花、莪术等) 杜兰屏等 [18]以金蝉补肾汤为治疗组,以科素亚与中药保肾康为对照组治疗慢性间质性肾炎病例72例,两组患者均治疗前2 w开始低蛋白饮食,金蝉补肾汤治疗组用药前后比较,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p<0.05),肌酐和尿素氮明显下降(p<0.01),尿渗透压明显提高(p<0.05),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用药前后比较,24 h尿蛋白定量显示下降明显(p<0.05),而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以尿β2-mg降低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升高尤其显着(p<0.05)。对照组以血、尿β2-mg降低及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抑制物(tpa / pai)升高尤其显着(p<0.01,p<0.001)。证明金蝉补肾汤通过保护肾间质微血管而减少肾小管间质慢性损伤,是延缓rif、治疗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有效方剂。

3 结 语

综上所述,肾小管损伤、炎细胞浸润是rif的早期启动因素,所以早期避免肾小管损伤因素,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蛋白尿排泄,减轻炎细胞浸润,可延缓rif的进展。中医应在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找准切入点重点突破,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方面的优势。

中药治疗论文: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均为首次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中医中药组60例,卡马西平组60例。结果:中医中药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与卡马西平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患病时间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好,安全性高。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中医中药 卡马西平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电击样剧烈疼痛,数秒至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可因口腔或颜面的任何刺激引起,以中老年多见,主要表现为在三叉神经分性布区域内,骤然发生闪电式的极为剧烈的患肢剧烈的疼痛,疼痛可自发,也可由轻微的刺激扳机点所引起[1],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属于中医痹病范畴。1989年1月~2009年12月以来,运用独活寄生汤加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89年1月~2009年12月以来,运用独活寄生汤加针灸治疗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60例,其中男54例,女66例,年龄42~69岁。

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为补肝肾、祛风湿、止痹痛。处方:独活50g,牛漆10g,秦艽20g,防风20g,细辛5g,桂心15g,寄生20g,熟杜仲20g,云苓15g,当归20g,白芍20g,生地20g,川芎15g,甘草10g。辨证加减:寒邪偏重而痛甚者,加附子10g,毛冬青50g;散寒止痛,顽痹日久不愈,加百花蛇20g,乌蛇20g,虫类搜风止痛。以上诸药加水1500ml,煎取300ml,分3次温服,每次服时兑入白酒10ml以增加药效,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可服3个疗程,在此期间配合针灸治疗,针刺穴位(太阳、阳明、头维、丝竹空、下关、颊车、地仓、大迎、四白、迎香、听宫、承浆),每次留针15~30分钟,以巩固疗效。对照组60例,口服卡马西平片,每次0.2g,每日3次,用药3周。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疼痛发作完全消失1年以上。②好转:发作频率减少和(或)发作时疼痛减轻。③未愈:症状未改善[2]。

结 果

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头昏19例,出现嗜睡22例,胃肠功能障碍5例,皮疹、血尿2例,白细胞减少4例。

讨 论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缠绵难愈,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常规应用卡马西平片数周或数月。此药不良反应有头昏、嗜睡、共济失调,少数患者可有胃肠功能障碍,还可出现皮疹、血尿、白细胞或血小板明显减少等。就诊患者多为长期服用卡马西平片的患者。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三叉神经痛,减少不良反应成为首要责任。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痹证”中的筋痹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肝气滞血瘀,肾阴虚伏火,肝肾不交,故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是其内在的病因,在肝肾功能失常不能的御外邪时,风寒湿邪才能侵袭经络、肌肉。由此可见,风寒湿邪是外因,内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筋痹,“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笔者选用《急备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治疗本病[2],本方容补肝肾、祛风湿、止痹痛药为一方,功专效宏,寄生、牛膝、杜仲补痛,兼祛风湿;当归、川芎、白芍养血,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人参、茯苓、甘草补益脾气,即扶正祛邪;秦艽,防风,独活、细辛搜伏风,使之外出;桂心入血脉祛寒止痹痛。应用时,独活、牛膝剂量不足,而疗效平平,调整牛膝100g,独活50g剂量时,疗效显著。另外,二蛇(白花蛇、乌蛇)有抗风湿、止痛作用,辨证与辨病用药相结合的方法,经治后症状明显好转,疼痛消失。服药时,嘱其兑入白酒温服,在此期间配合针灸治疗,针刺穴位(太阳、阳明、头维、丝竹空、下关、颊车、地仓、大迎、四白、迎香、听宫、承浆),每次留针15~30分钟,以巩固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时,中医中药组总有效率与卡马西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临床症状改善,两组比较无差异,中医中药组较卡马西平组患病时间长。中医中药不良反应较卡马西平少,安全性好。这为临床上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笔者认为中医中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卡马西平一样对三叉神经痛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无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中药治疗论文:腹针联合中药治疗夜尿频数临床观察

【关键词】 腹针;夜尿;频数;中药;治疗结果

夜尿频数是指夜间排尿在3次以上,大于4次者称为重度夜尿增多,为老年常见的下尿路症状之一。夜尿频数不仅影响睡眠,还增加老年患者心脑血管急症发生及外伤机率。对夜尿频数的治疗,目前西医药物治疗方法疗效欠佳。笔者采用腹针联合中药方法治疗夜尿频数,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3月至2008年4月我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8~75岁;病程3~36个月。60例中,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前列腺增生16例;脑血管病合并前列腺增生12例;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病、动脉硬化8例;2型糖尿病患者8例;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8例;冠心病患者4例;无任何疾病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采用盆底功能训练等常规及对症治疗并加服中药)与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腹针),每组30例,2组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分别采取相应常规治疗,要求患者规律作息,并嘱患者自主训练腹部和骨盆的肌肉收缩活动,增加骨盆底的压力和肌肉的复健,调整生活方式,转移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自拟方:熟地黄24 g、山药12 g、山茱萸(微炒)9 g、益智仁12 g、乌药10 g、茯苓15 g、杜仲(姜汁炒)12 g、菟丝子(制)12 g。1剂/d,水煎日2次服,患者睡前2 h不再饮水。10 d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4 d。

1.2.2 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腹针。①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气穴、气旁、水分、水道、归来。②针刺方法:嘱患者平卧,暴露腹部。针刺前对准备针刺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仔细的触压,检查确定无包块、触痛等阳性体征后,行常规消毒,用0.25 mm×40 mm毫针,避开毛孔、血管,对准穴位直刺,针刺得气后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留针60 min起针。1次/d,10次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4 d。③注意事项取穴要求准,深浅要求严格,治疗室保持温暖,患者术前排尿,以免刺伤膀胱,并避免过饱过饥,以防晕针。

1.3 观察指标 2组均治疗3个疗程,要求患者记录排尽小便上床入睡至次晨起床时的尿次、夜间尿量及进入睡眠时间。连续记录3 d,取平均值,分别于治疗前后各数据。

1.4 疗效标准[1] 痊愈:治疗后夜尿次数0~1次;显效:治疗后夜尿次数减少4次或减少50%;有效:治疗后夜尿次数减少2~3次或减少25%;无效:治疗后夜尿次数无变化或增多。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表1 2组疗效比较

2.2 2组夜尿频数指标比较 2组治疗后尿次、夜间尿量和睡眠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2组夜尿频数指标比较

2.3 典型病例 赵某,男,72岁,2007年1月15日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左下肢无力5年余”在我科住院治疗。伴夜尿频多,4~6次/夜。伴语言不利,时有头晕,乏力、气短,双下肢轻度浮肿。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有脑梗死病史5年余,高血压病史15年,糖尿病病史6年,前列腺增生病史4年。中医诊断为中风后遗症,西医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险组、前列腺增生。治疗方法如上,治疗10次后,患者夜尿次数明显减少至0~2次。

3 讨论

国际尿控协会(ics)将夜尿定义夜间不得不醒来排尿,不包括入睡前最后一次和早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尿,每晚排尿1次常被认为属于正常范围[2]。现代医学认为老年男性夜尿频多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导致夜尿频多的原因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可由慢性前列腺肥大、膀胱功能减退、内分泌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所引发,夜尿频数多属功能异常病因不明,应积极诊断原发病,一旦确诊为夜间多尿症,除行为治疗外,还应联合药物进行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有两种方面:限制饮水及抗胆碱能药等,但疗效欠佳,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3]。

由于本病的症状和年龄增长有关,所以,夜尿症常被看作是衰老的表现之一,从而被老年人忽视而导致就诊减少。有夜尿症干扰的人,夜间睡眠常因起床排尿而中断,影响睡眠质量,可导致日间工作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身体免疫力降低等,引起工伤交通事故增多,跌倒和骨折的发生率增高[4]。祖国医学认为,人到40岁以后,肾气渐衰,膀胱失于温煦,不能正常气化,则水液失制,治疗基本原则是扶助元阳。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由盛转衰,气化功能也随之减退,老年人尿频而量多,尿色清白,正是肾阳不足,气化失司的表现[5]。患者最怕长途旅行,亦不敢多饮水,同时会有畏寒、四肢寒冷、双膝酸软无力、腰脊无力等症状。夜尿太多亦会影响患者睡眠,令患者精神更加不振。故辨证施治宜补肾益阳,化气利水。

中医还认为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脏,命门附于两肾,内寄真阴真阳,只宜固藏,不易泄露。《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阐明小便排出,依赖于膀胱的气化功能,而膀胱又与肾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又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年过四旬后肾气渐衰,肾气不足、命门火衰、膀胱功能失职,不能温煦、蒸腾气化,固摄无权,膀胱开合失度,出现尿频。由于夜间属阴,肾气不能温煦膀胱,故夜尿频多。而我们选用自拟中药方,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是六味地黄丸的三补,补上中下三焦;益智仁功能温暖下焦,收敛固方中涩治疗腹中冷痛,治肾虚遗尿;乌药性味辛,能理气温肾散寒,治疗膀胱虚冷;茯苓健脾利尿使尿液在清醒时间排出;杜仲、菟丝子补肾强腰;全方清补结合,补益肾阳。

腹针以运用局部穴位治疗全身疾病,我们选穴以补益肾阳,化气利水为主。薄智云[7]认为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不仅是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而且是形成于胚胎时期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这个系统是腹针的物质基础,是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的部位,而腹针正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

综上所述,腹针治病无明显不适针感,取穴较准,危险性小,其联合中药治疗夜尿频数具有疗效好、痛苦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临床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外耳道真菌病病人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采用黄连滴耳液外耳道,对照组100例采用用4%硼酸酒精外涂外耳道。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80例,有效率为96.0%;对照组痊愈48例,总有效率79.5%,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黄连滴耳液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黄连滴耳液;外耳炎;真菌;疗效

真菌性外耳道炎发病率较高,真菌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长和繁殖,在治疗上以局部用药为主。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时,应首先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真菌痂皮及分泌物,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局部可搽敷或滴用外用药物[1]。我科门诊自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使用中药黄连滴耳液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10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100例均为门诊患者,共120耳。男42例、56耳;女58例、64耳。对照组100例110耳,其中男44例、52耳;女56例、58耳。年龄12-58岁,平均32.5岁;病程1周-8年。临床表现:均有外耳道瘙痒,外耳道时有流少量稀薄分泌物。另体检:外耳道可见有灰黄色或白色膜状物,呈粉状或丝状,或呈筒状或块状浓性分泌物,表面有白色菌苔,除去膜状物及分泌物。纳入标准[2] ①外耳道发痒,潮湿,偶尔夜间奇痒。③外耳道覆盖灰黑色物或灰白色粉末,有绒毛状真菌生长。②外耳道有渗液或红肿现象。所有患者均经真菌阳性培养和真菌镜检确诊。

1.2 治疗方法:先彻底清除外耳道内苔膜或筒块状物,治疗组用棉拭子将黄连滴耳液涂擦外耳道,每天1次,连用1周;对照组用棉拭子将4%硼酸酒精涂擦于外耳道,每天1次。连用l周。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一周,如无效不再进行,治疗期间不再用其他药物,保持外耳道干洁。治疗后3个月复诊,取外耳道物涂片染色检查阳性。

1.3 疗效评定标准[4] 痊愈:症状消失,耳道干净,无充血或糜烂,2次涂片阴性;显效:症状消失,耳道有轻度充血或糜烂,2次涂片阴性;好转: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改善,但涂片阳性;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涂片阳性。痊愈与显效者为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治疗,两组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统计结果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痊愈8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痊愈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9.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为2天,对照组组为ll天。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自然界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真菌,尤其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孳生繁殖更快。一些真菌侵犯人的外耳道,在下列情况可为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因素[3-4]:正常人的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如由于耳内进水或不适当地用药,改变了外耳道ph值,有利于真菌的孳生。游泳、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流出脓液的浸泡,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积和刺激,真菌得以孳生繁殖。全身性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都为真菌的孳生提供了条件。近年来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滥用,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酵母菌、念珠菌、芽生菌、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青霉菌等。来自cadis一组资料报道4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中,滑念珠菌占42.9% ,黑曲菌为35.7%,40%的人发病前用过抗生素。以局部治疗为主,清除外耳道内的污物,保持外耳道干燥。局部应用广谱抗真菌药物,待获得真菌培养结果后应尽快选用敏感的抗真菌药物,病情严重者要静脉给予治疗[5]。本研究显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痊愈8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痊愈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9.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5)。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为2天,对照组组为ll天。传统的硼酸酒精疗法有明显的刺激性,使用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灼痛、刺痛甚至剧痛等不良反应,降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造成临床疗效减弱 。黄连滴耳液含有可破坏真菌的细胞膜,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起到抗菌作用。其杀菌效力和杀菌谱与碘酒相当,其水溶液对细菌繁殖体芽孢、病毒、真菌及霉菌孢子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对皮肤粘膜无刺激,腐蚀性低,为高效低毒广谱杀菌的新型消毒剂。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因此,黄连滴耳液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霉菌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炎症, 由白念球菌引起中医称“阴痒”。祖国医学关于阴痒的发病包括了虫蚀、湿热、阴虚三方面。本病属肝肾阴虚、肝经湿热。我们用中药外用治疗了50 例霉菌性阴道炎, 治疗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20~ 52 (平均36) 岁, 均经临床及在分泌物中找到白念球菌孢子和假菌丝即可确诊。就诊前1 周内未用任何药物。临床特点: 外阴瘙痒、灼痛, 严重时坐卧不宁, 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 阴道分泌物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渣样。检查发现: 外阴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附有白色膜状物, 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 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1. 2 治疗方法 (1) 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的中药煎水, 熏洗外阴, 即可减轻症状, 又能抑制消灭念球菌。药物组成由: 百部30 g, 白藓皮30 g, 黄柏30 g, 苦参30 g, 蛇床子30 g, 冰片3 g, 煎煮取汁2 000m l, 乘热熏蒸外阴, 待药液偏凉后坐浴20~ 30m in, 2 次öd, 7 d 为一疗程。(2)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对白色念球菌和其他浅部皮肤真菌以及淋病双球菌均有很强的抑杀作用: 药物组成由: 丁香12 g, 大黄30 g, 龙胆草20 g, 藿香30 g,黄莲15 g, 枯矾15 g, 薄荷15 g, 冰片1 g, 每日一剂, 水煎外洗浸泡外阴1~ 2 次, 每次20~ 30m in。(3) 蛇床子30 g, 生白部30 g,苦参30 g, 龙胆草20 g, 黄柏15 g, 地肤子15 g, 土槿皮15 g, 水煎洗日一次, 每日20~ 30m in 或研末撒于阴道或外阴, 1~ 2 次öd,5 次为一疗程。

1. 3 治疗标准 停药后症状消失, 白念球菌和假菌丝阴性者为痊愈。每月月经干净后复查一次白念球菌和假菌丝, 连续3 个月如果都为阴性, 为彻底治愈。症状减轻, 白念球菌和假菌丝仍阴性者为有效。症状与白念球菌和假菌丝检查无改变者为无效。

2 结果

本组彻底治愈46 例, 治愈率92%; 有效4 例, 有效率100%。

3 讨论

霉菌性阴道炎是育龄妇女常见的一种阴道炎症。病原体白念球菌除寄生阴道外还可寄生于人的口腔、肠道, 这三个部位的念球菌可互相自身传染。当局部环境条件适合时易发病, 此外, 少部分患者可通过性交直接传染或接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祖国医学的阴痒带下病范畴, 有虚实之分, 虚者多因肝肾阴虚, 阴户失养, 生风化燥, 实者多因肝经湿热, 下渍阴部或感染病虫, 虫蚀阴中而发阴痒, 治疗原则以滋阴清热, 燥湿止痒为主[1 ]。方中苦参、黄柏、胆草、白藓皮、黄莲、大黄等药清热燥湿解毒。白部、地肤子蛇床子杀虫止痒。另: 注意夫妻双方同时用药收效更佳。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压疮18例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压疮、促进康复的效果。方法:用5种中药共研细末,涂于患处,配合精心细致的护理。结果:经过7~14天的观察,压疮患者创面明显减小,病情好转。结论:用中药配合精心护理,在促进压疮早日康复方面效果明显,适用于医院临床及在社区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中药治疗 压疮 护理

压疮即压力性溃疡,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它是许多疾病的临床并发症。一旦发生压疮,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减慢了疾病康复的进程,而且,如果治疗护理不正确,有的患者会因此继发感染而引起全身器官衰竭。因此,加强压疮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资料与方法

2004年2月~2009年2月收治发生压疮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88岁;偏瘫患者2例,高位截瘫患者3例,脑外伤患者2例,下肢骨折患者2例,持续腰椎牵引3例,肿瘤晚期合并恶液质2例;压疮发生的部位:骶尾部7处,臀部2处,足外踝2处,肩胛部4处;压疮的分期,为2度瘀血红润期3例,3度浅度溃疡期11例。

治疗方法:压疮分泌物较多者,先用3%双氧水冲洗,并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再用中药乳香10g,没药10g,蟾蜍5g,冰片3g,麝香0.5g。共研细末,取少量撒于患处,其余备用,每日2次。同时加强基础护理,促进康复。

加强管理:成立质控小组,组织科内护士学习压疮防治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预防压疮及 压疮基本护理知识的认识[2],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宣教工作:在患者住院期间,采用多样化宣教方法,如口头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普及压疮预防工作,鼓励患者及家属与医务人员积极配合,预防压疮的发生及康复护理。

加强压疮护理:定时评估患者的皮肤,确保得到及时精心的护理。对于易引起压疮的患者,更要严格交接班,实行三班轮流交接。在护理上,要做到床铺平整干燥,勤翻身、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营养好。在骨突处,用滑石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局部可放置气圈、海绵垫、贴防压疮贴等。在喷洒中药粉时,局部要先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清创干静,以免影响疗效。喷洒中药粉时,注意要均匀,并注意观察疗效,有无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密切护理。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溃疡面基本痊愈,有肉芽组织生长,创面渗出减少,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②有效:溃疡面减小,局部异味减轻,渗出减少,疼痛减轻。③无效:局部无变化,创面渗出仍较多。

结 果

运用中药粉配合精心护理,经7~15天治疗后均显疗效。显效12例(85.7%),有效2例(14.3%),总有效率为100%。在治疗护理期间,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讨 论

中药合用治疗压疮时,有明显消炎止痛、去腐生肌的作用。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蟾蜍清热止痛解毒。以上药物合用,比常规方法有显著优点,能使创面干燥,皮下硬结软化,有消炎、温通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细胞功能的作用,有利于组织的再生与修复。配合精心细致的护理,可缩短病程,应用安全,无不良反应,护理方便,值得在临床及社区中推广使用。

中药治疗论文: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效。自2002年5月至2005年3月笔者以寒热平调为治则,对108例中医辩证属寒热错杂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进行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病例,本组108例患者中,男69例,女39例;年龄21~65岁;病程5个月~10a;胃溃疡2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5例,复合性溃疡25例;溃疡面积最小者0.1cm×0.2cm,最大者0.5cm×0.6cm;有消化道出血史者55例。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内科学》[1]中关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108例均经纤维胃镜或x线上消化道钡餐摄片确诊为消化性溃疡。

1.2.2中医辩证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关于寒热错杂型标准进行辩证。

1.2.2.1主证 ①心下痞硬;②胃脘胀痛;③恶心或(及)呕吐;④嗳气。

1.2.2.2兼证 热证包括:①口干或(及)口苦;②大便干结;③小便短赤;④反酸;⑤渴喜冷饮;⑥舌红苔黄,脉弦。寒证包括:①纳呆;②口淡不渴;③大便溏薄清稀;④四肢不温;⑤喜热食或热饮;⑥舌淡苔白,脉沉迟。

主证至少具备2项,兼证中寒证、热证至少各具备1项即可诊断本型。

2 治疗方法

加味半夏泻心汤由半夏9g,黄芩5g,黄连3g,干姜5g,蒲公英15g,茵陈9g,乌贼骨15g,白及9g,丹参9g,延胡索9g,人参9g,甘草3g,大枣3枚等组成。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9g,木香6g;脘腹胀满者,加厚朴9g,或积实6g;嗳气明显者,加旋覆花9g,或代赭石15g;纳差不馨者,加焦三仙各9g;热象偏盛者,心下嘈杂,或心烦不得眠,加桅子5g,淡豆豉3g,泛酸多者,加吴茱萸4g,黄连3g;大便秘结不通者,加瓜蒌9g,麻子仁9g,甚者加制大黄5g;寒偏盛者,兼见胃脘胀闷,大便溏泄者,加砂仁6g;脾胃气虚者,加黄芪12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治疗3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

中药治疗论文:运用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概况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中医文献;综述

【摘要】 通过对2007年应用中药(包括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等)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文献研究,对目前中医方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中医文献;综述

在中医学的认识领域里没有痛风之名的记载,中医认为痛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外邪痹阻于肢体、经络,使气血运行失畅所致,与遗传、体质、饮食、外感、环境、劳倦等因素有关。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闭阻经脉为标,属于本虚标实证。由于本病的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治疗上也辨证施治,使用不同的中医治法。笔者对2007年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临床治疗文献综述如下。

1 中医内科成方治疗林永

自拟“慈茯萆苡汤”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2例。药物组成:山慈菇20g,土茯苓30g, 萆?30g,薏苡仁20g,威灵仙 15g,秦艽 15g,牛膝 15g,全蝎 3g,蜈蚣2条,甘草 5g。湿热盛加黄柏 15g,忍冬藤 30g;瘀血痛重者加乳香10g,没药10g;痰浊重者加半夏 15g,白芥子 10g;肝肾虚者加杜仲15g,桑寄生 15g。每日1剂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治愈31例,好转 16例,无效 5例,总有效率90.14%。李军[2]用大医痛风片进行治疗痛风。其大医痛风片方药组成:生地、薏苡仁各 60g,山药、苍术、车前子、地肤子、葛根各30g,泽泻20g,炙甘草9g,生半夏、制南星各 45g,曲麦芽 15g。以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后治愈42例,显效2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到97.1%。汪德芬等[3]利用口服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方药组成:金银花、元参、山药、炒薏仁各30g,当归20g, 甘草、川芎各10g, 生地、川牛膝各 15g。随证加减: 疼痛剧烈者, 加鸡血藤、威灵仙各 15g 。每日1剂, 水煎服, 每日2 次, 2 周为1个疗程。结果33例中临床治愈 20 例, 显效 8 例, 有效 3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为 93. 94%。马中夫[4]运用痛风灵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药物组成:大黄、车前子、穿心莲、 山慈菇、百合、五苓散、徐长卿、丹皮、防己、独活、益母草、丹参、延胡索。经临床 185例验证,取得较好疗效,近期总有效率 97. 6%,远期总有效率 91. 2%。吕庆鸣[5]自拟利湿通络汤和除湿散结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利湿通络汤方药组成:金银花藤20g,防己15g,木通 15g,木瓜15g,滑石20g,桑枝15g,地龙15g,赤小豆15g,蚕砂20g,桂枝20g,甘草10g。除湿散结汤方药组成:木通15g,滑石20g,防己15g,赤小豆20g,桑枝15g,地龙15g, 白芥子15g,制半夏15g,生牡蛎30g,浙贝母15g,穿山甲10g,甘草10g。其治疗的15例中痊愈13例,好转2例,无无效病例。何泽民[6]用降浊活血益肾汤治疗痛风,方药组成:车前子15g (包煎),金钱草20g,萆?10g,薏苡仁20g,泽泻10g,苍术10g,防己8g,怀牛膝15g,赤芍 12g,当归15g,牡丹皮10g,桂枝 10g,淮山药15g,土茯苓20g,山茱萸10g,木瓜12g。每日1剂,水煎2次,兑匀分早、晚饭后2次温服。通过临床观察降浊活血益肾汤联合西药治疗痛风有良好的协同效应,能够降低血尿酸和改善症状。黄建华等[7]临床使用秦蜂汤合消炎止痛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药物组成:秦皮12g,蜂房12g,蚕沙12g,威灵仙12g,山慈菇30g,黄柏10g,苍术12g,牛膝15g,木通9g,徐长卿15g,连翘15g,当归15g,桂枝6g。经临床100例验证,其治愈率为87.67%,具有良好的疗效。李寿山[8]药用黄芪、桂枝、赤白芍、丹参、炮附子、羌独活、甘草,拟名清痹汤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张爱国等[9]在临床上运用清络祛风汤合五虫祛风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清络祛风汤组成:生地 12~25g, 知母 10~20g, 丹皮10~15g, 金银花 15~30g, 连翘 12~20g, 山慈菇 12~18g, 苍术 15~20g, 虎杖 15~20g, 土茯苓 15~30g, 薏苡仁 30~50g, 独活15~20g, 炒白芥子10~15g, 车前子10~20g, 甘草梢6g, 鲜鸭蛋 3 个(带皮煎)。以绿豆汤加童尿适量煎药, 每日1剂, 水煎3次, 取汁400~500ml,分3 次(先食鸭蛋)空腹服, 连服 2 剂休息1天,共服6 剂。五虫祛风散药物组成为羚羊角粉 6g, 玳瑁、血竭、淡全蝎、炒僵蚕、炒地龙各12g, 蜈蚣10 条, 守宫7条, 熟大黄10g, 共研细粉, 装空心胶囊。上药分成10 份, 每日1 份, 每份分3 次于饭后1~2h服,上述治疗为1 个疗程, 连续治疗3 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全部病例均经治疗 3 个疗程, 于停药3 个月后评定疗效: 显效61例(62. 9 %), 好转27例(27.8%), 无效9例(9.3%), 总有效率为90.7 %。时慧君[10]用痛风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痛风汤ⅰ号药物组成为土茯苓 30~50g,蚕沙15~25g,忍冬藤20~30g,红花 5~10g,川牛膝12~15g,萆?12~15g,泽兰10~12g,赤芍10~15g,丹皮12~15g,延胡索12~20g,山慈菇15~20g,生苡仁20~30g,苍术10~12g,黄柏10~12g,威灵仙12~15g。痛风汤 ⅱ号药物组成为:土茯苓20~30g,蚕沙15g,怀牛膝 15g,萆?10~12g,炒苡米30g,白术12~15g,生黄芪 30g,防己15g,桑寄生15~25g,丹参15~18g,云苓15g,党参12~15g,炙甘草5g。经临床试验35例中有效率达到94.29%。张东芳、王高峰等[11]也自拟痛风汤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土茯苓40g,金钱草20g,车前子20g,威灵仙15g,萆?20g,山慈菇15g,延胡索15g。以上药水煎内服 每日1剂,分2次温服。通过9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其有效率为85%。武洪方等[12]自拟痛风饮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药为自拟痛风饮。组成:茜草20g,泽兰20g,赤芍30g,双花30g,元参30g,两头尖20g,金果榄12g,大黄6g,黄柏15g,山慈菇12g,川牛膝15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自制膏药外敷,中药内服、外敷 10天为1个疗程。结果其临床113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治愈92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97.3 %。曾伟刚[13]自拟玉山痛风饮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药:玉米须30g, 山慈菇20g, 羌活10g, 独活10g, 当归10g, 川芎10g, 茵陈15g, 苍术10g,黄柏10g, 川牛膝10g, 虎杖15g, 汉防己15g, 猪苓15g, 白茯苓15g, 青皮10g, 陈皮10g。每日1剂, 水煎服, 日服2次,临床治疗120例总有效率达93.1%。姜玉娟等[14]自拟中药方痛风乐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药用:柴胡、当归、枳壳、牛膝、桃仁、红花、地龙、钩藤、鸡血藤、杏仁、薏苡仁、蔻仁、土茯苓、滑石、泽泻。5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 34 例(68%), 有效12例(24%),无效 4例(8%),总有效率92%。李慎贤等[15]运用加味四妙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方药组成:黄柏10g,苍术15g, 薏苡仁30g, 川牛膝10g, 忍冬藤30g, 萆?15g, 木瓜20g, 秦皮20g, 泽泻10g, 当归10g。每天1剂,水煎两次, 早、晚分服。临床试验证明加味四妙汤能明显改善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体征, 并降低ua和血脂水平,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剂。邱联群等[16]在临床上用桂枝附子汤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药物组成:桂枝、制附子(先煎)、麻黄、苍术、细辛、白芥子、胆南星、土茯苓、姜黄、?莶草。水煎,早晚服用。15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临床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3例,其有效率达91.2%。

2 外用药物治疗张莹等

用清凉膏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患者按常规服用西药的基础上外敷清凉膏,其主要由黄连、大黄、当归、紫草、薄荷、麻油等中药制成。清凉膏外敷覆盖红肿组织, 并超过红肿部位 1cm, 均匀涂抹, 纱布包扎固定, 防止膏剂水分蒸发而降低疗效。24h 更换1次,连续使用5天。5天后统计总有效率达93.3%。

3 中医综合治疗周就荣

自拟消痹方配合金黄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自拟消痹方方药黄柏 10g,忍冬藤 15g,滑石15g(先煎),泽泻 12g,苍术12g,薏苡仁 15g,茯苓 15g,川萆? 15g,秦艽 10g,黄芪 12g,地骨皮 10g,防己 10g,桑枝 15g,泽兰 10g,怀牛膝 10g,甘草 10g。水煎内服,每天1剂,连服 3剂。金黄散药物组成为姜黄、大黄、天花粉、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芷、生天南星,上药为末,用凡士林适量调敷患处,每天1次,连用3天。临床观察80例,其中治愈 32例,占 40.00 %;好转 46例,占 57.50 %;无效 2例,占 2.50 %。总有效率为 97.50 %。潘红玲等[19]用刺血疗法加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药方剂为独活寄生汤合四妙丸化裁,药物组成:独活 15g,桑寄生 15g,秦艽 12g,防风 12g,当归 12g,赤白芍各 12g,川芎 9g,生地黄 15g,川牛膝 15g,茯苓 12g,苍术 15g,黄柏 15g,薏苡仁 30g。每日 1剂,水煎服,早晚各 1次,14剂为 1个疗程。同时配合刺血方法,令患者取卧位,将其关节,红肿疼痛处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重叩至皮肤出血,红肿处全部叩遍,立即加拔火罐(小关节处可用青霉素瓶去掉瓶底制成的小罐),用抽气法拔罐,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嘱患者刺血处当日不可见水,以免感染。每处每次宜拔出瘀血5~10ml为度,每周放血2次,4次为 1个疗程。临床观察治疗50例1个疗程后,有效率达到100%。李小宏等[20]使用针刺配合药物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用新癀片(厦门中药厂生产),每次2~4 片(视部位大小而定),磨粉,加醋调和,以消毒棉签外涂于关节红肿部位,然后外敷一层约2mm 厚的南天仙子(南天仙子以水调和成糊),以消毒纱布包裹。每日换药1 次,10次为1个疗程。同时针刺患侧太溪、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丰隆,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每日1次,10 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有效率为96.4%。奚玉凤等[21]利用中药灌肠配合针刺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灌肠用药:生大黄10g,石膏15g,毛冬青20g,苡仁10g,苍术10g,益母草20g,煎成150ml汤液,待凉后用一次性灌肠器及肛管保留灌肠1~1.5h,前5天每晚1次,后隔日1次,总计10次。其针刺方法为:双侧八风、三阴交、阴陵泉、血海、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合谷,肿痛关节局部穴位2~4个。嘱患者仰卧,双膝下垫松软低枕,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 0.30mm×40mm一次性针灸针,快速进针,行捻转泻法,每隔 10min行针1次,留针 30min,快速出针,肿痛关节处穴位采用一次性针头刺络放血,然后用小火罐拔出所放血液,5min后取罐,再用消毒棉签擦净,如关节肿胀消退后则停止刺络放血, 1天各施针 1次,连续治疗 15天后观察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6.87%。李兰琼[22]用中药内服外洗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中中药治疗为四妙散加味。基本方: 苍术 20g, 黄柏15g, 苡仁30g, 川牛膝 30g, 桃仁 10g, 土茯苓 30g, 川萆30g, 生甘草5g。加减: 上肢关节疼痛病变加桑枝 20g, 羌活12g; 下肢关节疼痛病变加鸡血藤30g, 独活 15g。水煎, 1、2煎口服, 3煎外洗, 每天1次。其针灸治疗一般用于急性期, 以局部取穴为主: 肩痛取肩?、肩井、肩贞及压痛点; 腕痛取阳池、合谷、外关;肘痛取合谷、曲池; 膝痛取膝眼、阳陵泉; 踝痛取中封、昆仑、解溪等。每日1次, 泻法, 不留针。102例患者经治疗,最少者1天,最多者30天,总有效率为100%。4 讨论综合2007年的文献可见,在痛风病的治疗上,中医药的治疗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并非单纯化的治疗。通过辨证施治,同时结合西医的对症疗法,使痛风病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治疗效果,可以说,中医药在痛风病的治疗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中医方法可以不同程度地补充现代医学对痛风病的治疗,但很多治疗方法的疗效,可重复性都有待继续研究、论证。痛风病的治疗在根本上是减少发病,目前如何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及如何减少急性发病的几率,如何界定痛风石的缩小,都是尚未攻克的难题。另外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对痛风的研究,中医辨证分型不规范,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这些都有待医学界人士继续探索,继续前行。愿中医人可以孜孜不倦的用中医的传统方法来造福于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