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药论文

中药论文

时间:2022-04-28 10:16:55 关键词: 中药论文 中药
摘要: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中药论文

中药论文:对中药材质量问题的思索

【关键词】 中药材 质量问题 分析

多年以来,在各国医学领域,人们对中医中药的认识都在不断提高,我国也在大力扶持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中药越来越被更多的病人所接受,所以,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而由于各种原因,中药资源却在逐渐减少,有的品种甚至面临资源的严重匮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采取各种各样的不法手段,在中药材中掺假、混杂,以降低成本,所以中药材的质量越来越令人担忧,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中药成本是越来越高,我们更应该把药品质量放在首位,所以呼吁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加强中药材质量的监管,我们作为中药师责无旁贷。下面就本人在工作中发现的中药材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做以总结:

1 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中药材存在的问题

1.1 非药用部位掺入太多:例如:柴胡,由于货源较少,本来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1],而在市场上销售的柴胡几乎全都掺有地上茎部分,有的甚至几乎成了全草;黄连,秋季采挖后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后撞去残留须根[2],市场上近几年价格较高,为了增加重量,大部分都带有黄连须根,鸡爪连的中间还夹杂有大量的泥土,有的髓部已高度木化;山茱芋,要求含核量不能超过3%[3],而市场上有的含核量高者具统计能达到15~20%。

1.2 杂质太大,灰尘含量严重超标:如:蒲公英、茵陈、金钱草等全草类药材,在产地采收时带入了大量的泥土,甚至石头,而在销售的过程中是不经过水洗的;再如地龙,药用部位应该是剖腹后去除内脏和泥沙,洗净干燥[4],而市场上销售的地龙,有的仅在中间剖开一个小口,而两头的泥土根本没有去除,有的甚至就不剖开直接入药,本人曾作过一次实验,取100克地龙用水洗净,晾干,再称仅有63克,像这样医生用药时精心计算出的用药剂量,如何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3 人为掺假,以此充彼:本人曾发现以续断饮片染成红色掺入丹参中出售;以十字花科植物大头菜的干燥成熟种子代替菟丝子出售;以党参种子、北葶苈子伪充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成熟果实出售;以菊科植物蜂斗菜的花蕾伪充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出售;车前子中掺入沙子等等。

1.4 炮制掺杂及炮制品质量不合格:例如市场上销售经过炮制的穿山甲的价格有的比生品的价格还要低,其中的原因就是在炮制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白矾水或者盐水;市场上销售的全蝎,在炮制的过程中浸入了大量的盐和水,使其增加重量;相同重量的胎盘,体积能相差一半;临床上应用的乳香和没药,多用干炒法,很难去除其挥发油,达到免除致呕的目的。

1.5 将挥发油提取后,再按正品药材销售:本人曾亲自在市场上看到提取过的大茴在地上晾晒后,当正品大茴销售。

1.6 产地的原因,药品质量相差甚远:如青海的冬虫夏草与四川的冬虫夏草;进口血竭与国产血竭;海南沉香与其它产地的沉香的质量的差异很大。

1.7 冲服药物严重污染,卫生及细度不合格:市场销售的中药一般都没有经过水洗加工,对于一般煎煮者好一点,因为煎煮的过程即可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而对于需要冲服的药物就不一样了,如琥珀、三七粉等直接冲服的药物在采收、加工、运输、销售的过程中就很难保证不被污染,达到卫生学标准,而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的检验标准是不要求生物检验;朱砂等一些质地较硬,需要水飞后冲服的药物,现在为图省事在炮制时已很少做到真正水飞炮制,而只是用机器打碎,这就很难保证其细度,影响人体吸收,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8 药用部位区分不清:如当归入药时本应分归头、归尾、归身或者全当归,临床应根据治疗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药用部位[5],实际是临床上销售的几乎全是全当归,不管医生开什么,均是调剂全当归;还有苏梗、苏叶、和全紫苏也没有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而分别调剂。

1.9 等外品或劣质药材作正品销售:药材经过挑选后,上等品高价出口或作他用,挑选后的药材低价在市场销售;有的甚至将非药用部位做药用部位用于制药行业,本人曾在市场见到商贩将筛出的连翘芯收集,因好奇问其收集起来有什么用途,商贩直言不讳地说有些小药厂收购。

1.10 正品货源紧张或价格较高,而用替代品:如黄狗肾代替海狗肾;水牛角代替羚羊角;人工牛黄代替天然牛黄等。

1.11 习惯以个入药的药材,大小无标准,而市场销售的大小差异较大:如蜈蚣,较大的有六寸到七寸,较小的有三寸到四寸,而按习惯用法以条去计算剂量,大条和小条所达到的效果肯定不一样;还有蛤蚧等大小亦有很大差异。

1.12 不能很好把握采摘时节:需嫩枝入药的,采摘时过老,木质化程度较高;需花蕾入药的,采摘时部分已开花;需霜后采摘的,不等霜后即被采收等。

1.13 水分含量严重超标:为增加重量,水分含量严重超标,一方面治疗剂量不能达到,一方面在存贮过程中容易引起霉变。

1.14 在实际工作中本人还经历过乌稍蛇的两种造假现象:一是将蛇腹腔内注入了大量的白石灰和水泥,以增加其重量;另一种造假方法是首先将蛇皮扒掉,将蛇肉剔除,然后再将蛇皮附着在剔除后乌蛇的骨架上,干燥后即成一体,一般是看不出的。

2 对于以上中药材销售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本人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1相关人员法律意识淡漠,以及职业道德的缺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会铤而走险,做出违法及违犯职业道德的事情。

2.2中药产地来源混乱

2.2.1不同产地的同一品种中药材,因其温度、湿度、温差、日照时间、土壤化学成份、降水量等的不同,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就有很大的差异,中药材最讲究的就是“道地”二字;

2.2.2入药品种混乱,同药异名、异药同名现象较为普遍,如《中药大辞典》中记载:茜草一药有64个不同的名称,玉竹有38个不同的名称,决明子有18个不同的名称,而不同的药材又有相同的名称,如壁虎又名天龙,而蜈蚣又名也叫天龙[6]。

2.2.3我国幅员辽阔,同一药材多基源情况较为普遍,各地又有不同的用药习惯,如大青叶在华东地区习惯用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东北地区习惯用蓼科植物蓼蓝的叶,华南和四川地区习惯用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叶,江西、湖南、贵州等地习惯用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叶,而四种大青叶所含的主要成分不尽相同,其临床疗效也一定不同。

2.3种植加工不规范

2.3.1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还是以个体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科学化种植水平很低,缺乏规范化的种植质量控制标准,而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土壤的酸碱度及所含的化学成分、气候条件、日照时间、栽培方法、肥料、农药的使用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药材质量。

2.3.2产地加工及饮片加工不规范,该净选加工的不净选,水处理时造成有效成分的流失,切制饮片前混入了大量的非药用部位或杂质等。 2.3.3采收时令不规范。中药材品质的优劣决定于有效成分的含量,而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与采收时间和方法密切相关,如槐米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甘草在开花前期甘草甜素的含量最高,在实际采收时不能严格按照科学的采收时节,进而影响了药材的质量。

2.4炮制不规范

2.4.1切制饮片时应根据质地的不同而相应切制成薄片、厚片、段或者块,可实际操作中为图省事方便不能按要求切制。

2.4.2炮制品的太过或不及。中药炮制讲究的是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而实际操作中却不能很好把握,如杜仲炒炭要求是炒至断丝、表面焦黑色[7],而实际炒制时往往是外表炒成黑色,折之丝亦不易断,而全草类炒炭时往往容易炭化,动物的龟甲类淬时掌握不好往往不易使之酥脆。

2.4.3炮制品使用辅料及含水量过高或故意掺假,如盐全虫含盐及水均较多,穿山甲醋淬时醋里加白矾或加重粉,密炙药材含水量高等均影响了药材质量。

2.4.4贮藏运输不当:运输中包装破损,造成药材污染;贮存时温湿度控制不好,造成药材的霉变、虫蛀、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腐烂等,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或变质。

2.4.5质量标准不统一,难于监管:由于中药材的品种混乱,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效成分只有定性检验而没有定量检验,再加上各地的用药习惯有较大差别,这些因素都给监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监管工作的不到位又造成了中药市场的鱼目混杂,中药材质量难于保证。

3 针对中药材质量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想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3.1对经营、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人人都能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识到质量是发展的前提保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销售假药劣药都是违法行为。

3.2杜绝腐败现象,使采购人员能够恪尽职守,严把药品质量关,不能抱有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不给那些不法商贩留下可乘之机。

3.3从源头抓起,在药材的种植、采收、贮存、销售各个环节把好药品质量关,做好产地的净选加工。

3.4对中药饮片实行商标注册,要解决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不统一,假劣产品来源不明,出问题后无法追踪等矛盾,有效手段是对饮片生产厂在实行许可证制度的基础上再实行商标注册管理,杜绝无厂牌、无商标饮片上市流通。规范中药材产地对药材的最佳采收期和加工方法是确保饮片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8]。

3.5进一步完善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有效成分的含量不但有定性标准,还要有定量标准,达不到质量标准不允许销售,做到质量控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3.6加大政府督查力度,切实发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要以切实提高药品质量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收取一定的费用,加大执法力度,发现违法行为要从严处理,情节严重者可吊销营业执照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4 小结

我国的中药材市场亟待规范,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亟待完善,这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影响到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每一个中药师及药剂管理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关心这个问题,同时呼吁全社会来关注这个问题,为我们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药论文:中药制剂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中药剂量

医生处方,医院制剂,工业生产的中成药绝大部分为中药复方,其主要来源为传统的古方(或有所加减)、民间验方、祖传秘方等,其中各味药的用量都有一个既定的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用量的增长,地道药源枯竭,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到种植,以及替代用药等,使中药中的药用成分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有效成分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疗效。因此中药“身份证”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即根据中药的产地、其中所含有效成分一种或几种的含量指标,建立档案处方。制剂时根据此档案科学用量,才能使中药制剂达到应有的疗效。

2 中药煎煮

中药汤剂在临床用于急症时,疗效仅次于静脉给药,在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滋补等时,是西药(即化学制剂)无法替代的,中药煎煮的好坏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除了传统的煎药方法应重视的诸多问题外,如今中药煎煮机和药液包装设备被广泛应用,更加卫生、便捷。但中药材煎煮火候很重要,煎煮机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中药服用

3.1大多数中药一日剂量分2~3次服,成药3次/d,使之维持一定的体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一般汤药宜饭前服用或空腹服用,滋补药如人参蜂王浆,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吸收。

3.2消食导滞的健胃剂如健胃丸等宜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3.3根据病情适时服药,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等应睡前服,以利镇静安眠,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即时服用[1]。

4 中药毒副作用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

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如今越来越多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提醒我们不可轻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5 中药与西药

5.1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缩短疗程和促进体质恢复等,显示了极大的优点。①协同增效: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与抗胆碱酶药联用治疗肌无力疗效较好。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②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的芍药甘草汤等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柴胡桂枝汤等与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不良反应。 5.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①降低药物疗效: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异烟肼联用,因异烟肼分子中含有肼类等功能团,与上述中药同服后,既会产生螯合效应,生成异烟肼与钙镁铁的螫合物,妨碍机体吸收;又能影响酶系统发挥干扰结核杆菌的代谢作用,从而降低疗效。酸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可与碱性较强的西药联用,因与碱性药物发生中和反应后,会降解或失去疗效;② 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含有机酸类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同服后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含氰苷的中药不宜长期与镇咳类的西药如咳必清等联用。因氰苷在酸性条件下,经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虽有止咳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咳必清等可加强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抑制[2]。

6 小结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按照《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中药的疗效与西药的一个区别是对病体的整体调节,这个调节显然涉及免疫系统,借鉴西医免疫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弄清楚这个问题,中西医、中西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赢。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用药。

总之,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中药论文:对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探讨

长期以来,中药饮片在防病治病、药学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必需的物质基础,是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的重要原料,是中药行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等新型中药剂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中药饮片因其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和相对较低的价格受到了群众的青睐。但是,中药饮片却因其药材品种、基源、加工、炮制及临床应用中存在着问题很难进一步提高,如何解决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因素

1.1 中药材质量难以控制中药饮片是中药材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作为源头的中药材,其品质的差异直接影响着饮片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层出不穷,各地质量标准不统一,制约了中药材质量的标准化。在中药饮片的加工过程中,一些生产企业过分注重生产成本,选择以伪品、劣品代替优质中药材,如红参充高丽参,生晒参充西洋参,金环蛇、眼镜蛇等蛇的幼体充金钱白花蛇,柴桂充肉桂,地骨皮掺其他根皮等,从而使饮片的质量降低,其药物安全性也得不到保证。

1.2 饮片加工炮制缺乏有效监管中药饮片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物质载体。饮片的炮制方法是保证其归经、药性和发挥药效的重要手段。为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药农或药材经销商自行进行加工炮制,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制约了饮片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发展。至于对炮制品的定量和定性检测、对炮制用辅料的质量要求、饮片质量标准及卫生学检查等现代药品生产中必须执行的质量标准及要求,不是没有明确规定就是监控流于形式。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粗放型、随意性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1.3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目前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雇员大多是临时招募的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在招募员工时,普遍追求佣金低廉,而忽视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在零售药业,大多都提供免费的中药煎药业务,大多也是采用煎药机进行服务。但是,中药饮片的煎煮有不同的要求和规范,比如,附片先煎可大大降低乌头碱的毒性,薄荷后下可有效防止挥发油的流失,旋覆花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在实际过程中却少有员工注意到中药的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煎煮方法,这给中药饮片能否安全使用和取得预期的疗效带来了隐患。

2、加强中药饮片质量建设的途径

作为防治疾病的药品,中药饮片应符合药品标准,即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可控性。药品质量稳定是安全、有效的前提。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生产还处于规模小、数量多、相对分散的状态,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因此,要保证临床疗效和应用的安全性,切实提高中药饮片的品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2.1 快速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GAP是有效解决中药材质量问题的重要途径。

GAP对中药材的品种、产地、种植、采收、加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了规范及管理,是中药材生产总的指导原则。实施GAP的过程,也是对中药材品种、基源进行重新清理的过程,它从源头上确保了中药材的地道性和可控性。因此,全面推进实施GAP,发展绿色中药材,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的关键。饮片加工企业在采购原料药环节中,应该优先购进通过GAP认证的基地生产的药材。其次,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在加工炮制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中药炮制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对药材进行炮制,提高药材质量,降低药物毒性,从而保证饮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2 加快实施中药饮片批准文号制度《药品管理法》规定:生产新药或者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批准文号;但是,生产没有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除外。虽然自2004年以来,中药饮片实施批准文号制度就被提到了日程上来,但是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因此,造成中药饮片市场准入门槛低,中药饮片厂大多规模小,相对分散,基础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落后,许多中药材加工厂仍停留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人员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加快对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的实施进度和力度,对于提高中药饮片的生产准入门槛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中药饮片质量的提高。

2.3 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中药饮片长期以来执行的三级标准,分别为《中国药典》、《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各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其中国家标准仅收载了很少一部分中药饮片。同时,三种标准也不统一,如槐花炭的炮制工艺对火候便有不同的规定,北京、江西等地规定为武火炒至焦褐色,存性,而湖南、湖北等地则对火候无规定,安徽则规定为中火。因此,尽快统一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提高中药饮片的检验技术,是实现中药饮片现代化、规模化的重要方向。

2.4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论是中药材GAP的生产,还是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煎煮、临床使用以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提高,批准文号的实施,归根结底都需要专业的中药人员来完成。因此,不断加强对专业中药人员的培养,对于改善中药饮片现状有着重要作用。目前,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接受企业委托培养在职专业人才以及建立在职定向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实用性人才。

综上所述,中药饮片品质的保障需要从药材品种、种植、加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抓起,中药饮片的规范化发展需要企业及政府的齐抓共管,需要更多的中药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中药工业发展,保证饮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中医药这一传统医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药论文:中药法象药理学说浅述

【摘要】 利用法象药理学说研究并揭开更多的中药奥秘,为现代临床服务。

【关键词】 取象比类;法象药理;法象用药

着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唯象的中医学”概念,认为中医完全是从现象来总结、概括,而得出的系统的理论[1]。

1 取象比类

随着对中医思维方式研究的不断发展,唯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所谓唯象理论就是中医的“取象比类”,也就是获取某一类或几类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1]。

“取象比类”一词出自《周易》,其中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卦相,即八卦和六十四卦;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和六十四卦构成的物象。“取象比类”就是取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作为诱导物,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取象比类”是中医逻辑思维的基础。中医的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由于历代医家悉心的临床观察和诊疗实践的升华,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使我们能参照前人的经验并应用于现代临床。“取象比类”的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医理论中的“取象比类”和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理论都是一种类比推理,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就是一种原始的同构方法,运用类比推理即“取象比类”推测说明阴阳、五行和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等,在中医学中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2]。如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学说的归属理论,就是“取象比类”推论演绎的具体体现。按五行各原始特性的原理,自然之木具有升发、条达之性,据逻辑推断,凡具有此类特性或类似此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属于木行。以春季而言,此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日非一日,蒸蒸日上,这正与木之升发特性相近,理应归属木行。再如东方是日、月冉冉升起的地方,这也与木的特性恰好相似,而东方也就归属于木,诸如此理,不一胜数。中医取象比类法在中药理论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性概念提出,即为法象药理。

2 法象药理

2.1 法象理论历史渊源

法象理论初步形成于宋代,当时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大兴探讨药理之风。北宋末年的《圣济经》可为代表。在其“药理篇”一卷中就反映出当时的医药学者,观察动、植物之本性,探究物理造化之玄机,总结出“万物皆有法象”的思想,并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推衍。法象理论兴盛于金元时期。宋代的药理研究,扩展了金元医家的学术视野。金元时期虽未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着作,但各路医家风格各异,多重实用,使此时的本草学具有临床药物学的特征。在法象理论发展方面,当推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张元素的《珍珠囊》和《医学启源》,他们在宋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药物奏效的原理,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使临床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迈进了一步。

2.2 “药类法象”与法象用药

中药的药类法象理论模式,是把药物的基本性能、功效应用与其气味厚薄、阴阳寒热、采收时月、质地色泽、入药部位以及药材生熟等联系起来,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如有“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以及“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等多种说法。如五皮散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

前人总结出这样的一个规律,动物治病是“以情治病”,而植物是“以形治病”,这也是对法象药理的一个总结。所谓情是指动物活动时所生活的环境、习性及自身特点等,而植物的形态是指植物用药的部位,来源等内容,临床治疗的疾病与这些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桑螵蛸的特性就是以产卵多为其特点,而在临床上我们即可用之治疗不育不孕证。再如植物中凡藤类药物,几乎都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痹痛的作用等等。

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在此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称为法象用药。药类法象认为:药的四气五味与天之阴阳、六淫、四气相应,与地之五行、五季的生、长、化、收、藏相应,又与阴阳、升降浮沉相属,结合气味厚薄、功能,将药物分作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用药定分两(剂量与君、臣、佐的关系)、用药酒洗曝干(炮制药性)、用药根梢身例(入药部位药性)、用圆散药例(剂型药性)[3]。

可以看出,这些理论的基础都来自《内经》,但经过整理而条理化,形成这样的模式。以细辛、白芷两药用药法象为例:细辛“气温,味大辛,纯阳,性温。气厚于味,阳也。无毒。少阴经药,手少阴引经之药”。白芷“气温,味大辛,纯阳,无毒。气味俱轻,阳也。阳明经引经药。”气味厚薄为两药的主要区别[3]。利用这样的模式,可以描述、识别一个药物的主要药性轮廓,并为功能识别提供基础。尽管对于一个药物的记载不是很全面,特别是功能、主治方面的具体内容,但有了用药法象,可以引伸,可以推导,可以较全面地认识了解这种药物性能。这种以法象思想为前提阐释的药效理论,对于归纳辨证用药规律和联想记忆药物功用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药物、方剂的功效方面,中医运用类比方法来阐明药物和方剂的功效主治。如由观察到水蛭吸血处的血流不止现象,而推论其有活血作用;天麻能在风中独立不摇,故又名定风草,前人由此推论本品有息风,定惊之功效。

2.3 “药类法象”与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是指中药作用趋向。金人张元素坚持“药类法象”的认识方法,对前人所论“药物气味厚薄、寒热升降”之理论进行发挥,并绘有“药象阴阳图”。在药物分类方面,亦以先人气味厚薄之升降理论为依据,形成了以升降浮沉为中心的药类法象思想。如在《医学启源》中就将药物分列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让人们用药时遵循“四时之度,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之原则。李东垣承袭了张氏理论并加以完善,在《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中都记载了用药法象与天地阴阳、气味厚薄清浊的关系,药味与升降关系的药性要旨等内容。李时珍亦格外推崇法象理论思想,认为张元素大扬医理,用药当须“顺时气而养天和”。这个时期与法象理论相伴而成的升降浮沉理论,是其第一阶段的理论内容,对后世中药养生保健思想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医对脏腑生理病理认识的发展,后世医家在法象理论的基础上,又确立了现代的升降浮沉理论思想,即以脏腑辨证为理论依据,相对于病势来阐述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药性理论内容。

3 总结

早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提出综合药性的概念,综合药性不是单一药性,而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药性理论概念,专指综合多种药性反映出一种药物或一个方剂的总体药性,或者成为这一药物或方剂全面的、多

维、多层次的药性描述。这类总体的、全面的药性特征,有的文献称之为药物的法象[4]。

实际上,在综合药性这一理论上,自古看法有所不同,《医经小学》认为综合药性就是法象药理模式[6]。用药法象中所指的用药法象则是全部药性理论的总括。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综合药性除了包括药理模式以外,还包括药母学说(辨药八法)、药队学说及气臭学说等[4]。这一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取类比象”及法象药理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法象药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盛行,理论也很完备,但是简单的类比导致认识上的局限性,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比如,夏天的知了在树上不断地叫,它的嗓音仍然那么洪亮,利用这一特性,蝉蜕被用来治疗音哑的病人,古人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都知道蝉的鸣叫是翅膀振动的声音,与咽喉没有关系。尽管蝉蜕确具有疗哑的功能,但在解释上与现代医学的科学性比较还是很牵强。因此,我们应该在天人整体观这一中医理论精髓的指导下,利用法象药理学说加以深入研究,揭开更多的中药奥秘,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中药论文:中药炮制减毒方法研究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和机制。[方法]对中药炮制各种减毒 方法如清炒法、加辅料法、加热法等进行具体方法和机制的探讨,以达到降低药 物毒性的目的。[结果]对毒性中药进行合理的加工炮制有效消除或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和毒副作用。[结论]对毒性中药进行合理的加工炮制能够有效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中药炮制;减毒方法;机制

毒性中药通常适用于“以毒攻毒”,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说明。当代中医学理论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导致出现了不少药物不良反应现象。事实上,对于很多毒性中药,用药前炮制排毒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序,这也是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因此,中药炮制减毒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中药炮制去毒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等,均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特加工技术,可消除或降低中药毒性,确保安全用药。

1 解毒原理

1.1改变中药毒性成分 这类药物像川乌、草乌含有的剧毒成分双酯型生物碱,通过蒸煮炮制,能够水解毒性成分中的酯键,变为单酯型生物碱或不含酯键的乌头原碱,削弱很大的毒性。

1.2减少毒性成分 这类药物像马钱子内含毒性成分生物碱,有导致使用者惊厥和死亡的危险,此药通过砂炒或油炸处理,能够使其部分生物碱被破坏;巴豆、千金子脂肪油为峻泻或毒性成分,可以通过去油制霜处理以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1]。

1.3采用辅料解毒 这类药物像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所含的毒性成分能够通过白矾、生姜制作而减小自身的毒性;藤黄毒性可通过豆腐同制消除,狼毒、商陆毒性可通过醋制来减小。

2炮制方法与机制

2.1加热去毒

2.1.1清炒法 加热对毒性成分有降低和破坏作用。如牵牛子毒性可通过清炒来减少,降低峻泻效果;莱菔子、瓜蒌仁的恶臭可通过清炒变香,便于患者服用;白果通过清炒可提高敛涩作用,减少毒性;花椒通过清炒可减缓辛散作用,排毒,长于温中散寒,驱虫止痛;炒焦川楝子能够降低毒性,使苦寒之性减缓,以免服用者出现滑肠。

2.1.2加辅料炒法 清炒过程中可能导致药物不均匀受热,影响药物炮制质量,对此可添加适量的同炒辅料。如马钱子含有马钱子碱,为该生物碱的有毒成分,其可以经过高温砂烫处理,该成分随之便被破坏或挥发出去,一般情况下,有毒成分的含量会减少11.5%~35.5%,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又如斑蝥,虽然仅含1%~1.2%的斑蝥素,但此成分为剧毒,会对患者的皮肤和黏膜产生刺激并能够导致红肿疼痛、起疱等症状,通常对此采用米炒的方式减毒[2]。斑蝥素在一定的高温下会升华一部分,同时为米粒吸收一部分,从而降低毒素的含量。再者像刺猬皮、水蛭等和滑石粉同炒的话,能够起到减毒和消除异味的双重效果。

2.1.3其他加热法 某些中药毒性成分要经过很高的温度加热才能减毒,如干漆一般要通过高温煅才可以减小毒性及刺激性,而虻虫、蜈蚣一般利用焙法降毒和除臭。

2.2加辅料去毒

炮制毒性中药时,有时要添加辅料,如生姜汁、醋、甘草汁、白矾等。该方法减毒的机制有两点,一是吸附毒性成分,二是和毒性成分反应[3]。如芫花经醋制后,可以使芫花酯甲的含量得到减少而达到控制毒性的目的。又如甘遂、商陆、大戟、狼毒等,经醋制后,醋酸会和有毒成分反应生成无毒衍生物。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可通过明矾、石灰、生姜炮制,藤黄、硫黄可经豆腐制,蟾蜍可通过酒制减毒并变得温和。

2.2.1半夏的炮制 半夏的炮制在古代时就已经存在了汤洗、姜制、水煮、姜矾制、酒姜制等多种加工方法。半夏辛温有毒,不宜生食,否则,会导致服用者出现呕吐、咽喉肿痛等不良反应,且不排除失音的危险。常规处理方式为合并采用甘草、生姜、明矾、石灰乳长期浸泡或是加热。另外,姜的协同作用也不错,其在被水解过程中能够生成葡萄糖醛酸,该成分会与毒性成分产生反应。利用炮制的方法也对半夏用甘草去毒处理使用。

2.2.2大戟、芫花、甘遂 此三药均有毒,通常采用醋制法炮制。大戟含三萜类化合物及大戟苷等有毒成分,萜类化合物有刺激作用,能够与醋酸反应而消除;醋制芫花可减毒;生甘遂有比较强的泻下作用和毒性,醋制后均有所改观。

2.3制霜去毒

千金子、巴豆通常采用压榨去油取霜制。巴豆脂肪油含量高达40%~60%,为强烈的泻下药。1滴巴豆油可令服用者出现剧烈口腔刺激症状和胃肠炎,并有20滴导致服用者死亡的报道[4]。而制霜可以降低巴豆油的毒性。巴豆还内含巴豆毒蛋白,有剧毒,可以溶解红细胞,在加热后便失去活性。千金子制霜通过蒸霜效果最好,其次为热霜,再次为冷霜。

2.4水制去毒

干燥的药材饮片需通过水处理,药材吸水后能变软,便于切制。同时药材水处理后,其毒性也可随之被缓解。药物如天南星经过清水浸泡,其毒性会被溶解,达到降毒的目的。乌头、附子等有毒药材,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水漂、米泔水浸、童便浸、火制、蒸煮及掺加辅料等。现代研究显示[5],该药存在亲脂性的双酯类生物碱,即乌头碱,具有极大的毒性,服用乌头碱2mg能致死。乌头碱在清水中加温到100℃能够除去一个酯键,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加热到160~170℃,可继续水解苯甲酰乌头原碱,生成毒性小、亲水性强的苯甲酸及乌头原碱。有相关报道,一种新的乌头类中药炮制方法已经出现,即于碱性缓冲溶液中浸泡中药乌头生品,碱性环境下其剧毒更宜水解,生成生物碱,毒性减小,在经过蒸锅加热继续减毒。这要比传统的炮制方法炮制的药物质量更佳,药性保留更好。

2.5净制去毒法

净制去毒法主要原理在于去掉药物的有毒部位以去毒,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2.5.1去心减毒 古语有云:“凡使麦门冬,须用肥大者,汤浸,抽去心,不尔,令人烦。”明代《寿世保元》中道“莲子食不去心,恐成卒暴霍乱”。可见,去心减毒方法在古时亦受重视。

2.5.2去芦减毒 《雷公炮炙论》在甘草项下载有“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修事指南》认为“去芦头者免吐”,均是去芦减毒方式的最好例证[6]。

2.5.3去头尾、足翅以去毒 对某些昆虫或动物类中药,在加工时,应该讲这类昆虫或动物的或头、或尾、或翅、或足等切除,主要目的就是去毒。如金钱白花蛇、蕲蛇类中药在加工时要切除头尾,而对于斑蝥、红娘子等需要进行切除头足翅等处理。在净制斑蝥时应当去除头足翅,使药效达到最佳。

3 讨 论

毒性中药炮制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炮制加工技术,才能取得满意的炮制效果。在中药减毒过程中,还要注意保留其有效成分,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控制好炮制条件,才可达到有效去毒存效的目的。

中药论文:浅谈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摘要】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趋利避害,在充分发挥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下减少伤害。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要认识不良反应发生的条件、规律,尽量防止和减少它们的发生。

【关键词】 中药;毒副作用;原因;合理用药

随着中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比如云南白药中毒可引起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而致死亡[1]。因此,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仅在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药不当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说凡是药品,就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1 原因分析

1.1 药材来源存在差异性 药物的种属和产地不同导致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如木通,有木通科植物木通和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之分,木通科植物木通无毒,而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临床应用时可因品种混乱,误用而导致中毒。

1.2 炮制不当或未经炮制 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可以增加药效,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等。但不当的炮制也会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上升。所以有“生熟异治”之说。但是,近年来忽视炮制工作,造成中药饮片质量下降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也是产生毒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延胡索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甚少,醋炒后延胡索中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故水煎液中的总生物碱含量增加,镇痛作用加强,但对肝脏的潜在毒性作用也随之增加[3]。杜仲中含杜仲胶多,生杜仲煎出的有效成分甚少,炮制后则胶质破坏,故炒杜仲煎剂降低血压较生杜仲煎剂强,故应注意用药量的调整。川乌有大毒,经炮制后,保留了有效成分总生物碱,而降低了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2]。

1.3 药物配伍不合理 中药大多数为配伍用药,其制剂亦大部分有多种中药材配方制成。因此用药应遵循中医中药的配伍禁忌,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除了掌握十八反十九畏,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及妊娠禁忌外,也应注意到某些中药与西药注射液配伍应该谨慎。如朱砂等含汞成分的中药与西药溴化钾、碘化钾合用,可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又如中成药消渴丸中,除含黄花、生地、花粉外,还含0.25g优降糖,故误认为纯中药制剂,应用中出现低血糖昏迷的报道较多[4]。另有报道称:六神丸与洋地黄强心苷合用易引起中毒反应[5]。安胃胶囊与硫酸亚铁或磷酸可待因等硫酸盐或硫酸盐同时并用,在胃肠道可产生难溶性化合物,影响上皮细胞膜对其的吸收。这是因为硫酸盐类药物或硫酸盐类药物与安胃胶囊相遇,由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可能生成溶度积(KsP)较小的磷酸钙及硫酸钙,而产生沉淀影响其吸收,降低生物利用度,属于配伍禁忌[6]。山楂、五味子、乌梅、山茱萸与磺胺合用会引起血尿。甘草与水杨酸,同用使溃疡病发生率增加[7]。

1.4 药物有效成分是毒性成分及用量不当 马钱子的有效成分是毒性成分。例,一患者前后3次口服含制马钱子的中药粉末,其中制马钱子的含量分别为1g、1.5g、2g,前两次如此口服后未有任何不适症状,第3次口服后出现心慌、胸闷、抽搐、心律加快等症状,继而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马钱子主含生物碱,含士的宁约1.20%~2.20%,一成人次服士的宁5~10mg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mg可致死亡,而且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但在上例中,患者3次的用药量都超出了中毒量[9]。由此可见,在临床应用时对某些有毒的中药应严格控制剂量,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1.5 煎煮不当 一般认为长时间煎煮可以减毒,如附子先煎一小时,则毒性可以减少许多,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副作用相应愈强。如雷公藤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研究表明,雷公藤的嫩叶、嫩苗、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碱等多种生物碱,若煎煮时间不够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吸收后对中枢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脑、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营养不良性改变;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9]。

1.6 药不对证 依照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的原则,才能保证用药安全,否则易造成伤害,即便是补益中药也应辨证施治。如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来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符合“热者寒之”这一中医基本治则,但同是细菌感染,若为虚寒证,还用此方治疗,不仅疗效不佳,还会出现中毒症状。可见如违反辨证论治原则,就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医生应该在处方中使用规范的处方名,不使用俗名和简略名称,以免发生混淆。例如五加皮有南五加和北五加之分,常用的五加皮无毒具有与人参相似的作用,而北方加功效祛风湿,强筋骨,有小毒。如果医生在处方中没有明确是哪种五加皮,就容易用错药,发生不良反应[10]。

1.7 认识过失 有很多人认为中成药毒副作用小,可以放心长期使用。其实不然,“药三分毒”,任何药都有毒副作用。必须正确使用,才能减少或避免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例如苦寒之品,就不能长期使用,否则就可能导致苦寒败胃,损伤脾阳,出现不良反应[11]。

2 正确认识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前人是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及毒性大小的。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知母等都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12]。

3 科学地合理使用中药

在中国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辨证论治是临床的精华。由于证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疾病更具体,比症状更深刻地揭示了病变的本质[13]。如果能够科学地掌握这个精髓,合理地使用中药,是完全可以避免、减少、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1)辨证用药。辨证有误则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致病情更趋严重。(2)合理配伍。合理的配伍有益于治疗,但应注意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按照病情决定用量,有些中药的活性与用量有关。(4)勿长期用药,避免慢性蓄积。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缓和而持久,但慢性病人长期服用,往往随之产生不良反应。如长期服

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会因蓄积而出现慢性汞中毒等等。(5)强调药物的正确使用,提高医生用药水平、辨证施治,依法遣方用药,有效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6)深入开展药理、毒理研究,阐释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并予以有效的预防。

中药论文:浅谈中药黄芩的药理作用

【摘要】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部位为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安胎的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关键词】 黄芩;黄芩苷;黄芩素;药理作用;综述

黄芩又名腐肠、泾芩、条芩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药,性寒,味苦,归肺、胆、胃、大肠等经,具有清热燥湿、泄火清心、凉血活血等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黄芩苷及黄芩素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1]。综合黄芩药理作用研究现状简述如下。

1 药理作用

1.1 抗菌、抗病毒

黄芩苷16ng/ml与苄基青霉素合用可使对新霉素和青霉素的金葡抗性株的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从125ng/ml和250ng/ml下降为4ng/ml和16ng/ml,并有量效关系对这类β内酰氨抗生素抗性株加用16ng/ml的黄芩苷,可恢复其抗菌作用,为临床合理应用这类抗生素提供了理论依据。黄芩苷在低于细胞毒浓度时可以抑制T细胞和HIV1型Env蛋白,而且在HIV1被吸附之初黄芩苷可以阻止其复制,其作用机制和主要环节在于干预HIV1攻击靶细胞,因此可开发成为新的抗艾滋病药物[2]。

1.2 抗肿瘤作用

黄芩茎叶总黄酮及野黄芩苷对肿瘤细胞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芩茎叶总黄酮是黄芩茎叶的主要有效成分而野黄芩苷是黄芩茎叶总黄酮的主要单体成分,黄芩茎叶总黄酮及其主要单体成分野黄芩苷在25μg/ml浓度下对LA795细胞的活性抑制百分率分别为25%和9%[3]。

1.3 解热镇痛作用

黄芩血清及黄芩苷通过抑制单核细胞DNA,Pr合成及Ca2+内流,阻止内生致热源的产生,使其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黄芩煎剂和浸剂都能够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黄芩苷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表现明显的镇静作用[4]。而从黄芩茎叶中提取分离的总黄酮,明显抑制醋酸引起小鼠扭体次数,提高钾离子透皮所致大鼠疼痛的域值,但作用弱于阿司匹林。

1.4 对自由基的作用

从黄芩中提取的黄芩苷元、黄芩苷和汉黄芩素,对紫外线照射产生的氧化作用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光照射对脂质过氧化作用比较黄芩苷抑制效应发现,黄芩提取物抑制脂质过氧化是通过减少缺氧状态下线粒体能量消耗,减少琥珀酸氧化的限制和保护线粒体膜的完整性外,黄芩苷元参与过氧化氢的代谢,抑制膜系统的氧化,降低脂质过氧化;黄芩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脂质过氧化损伤有较强的保护作用,降低心肌组织中MDA水平,提高SOD活性,保护Na+2K+2ATPase活力,降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从黄芩中提取的黄酮(Bax)显示了对神经细胞株HT222细胞的抗氧化保护作用,HT222在葡萄糖氧化酶产生很低水平H2O2 24h就会死亡,而黄芩酮50mg/ml使细胞存活率升高85%±5%,它抑制HT222损伤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利用大鼠胆管节扎或四氯化碳诱导纤维化模型发现。黄芩甲醇提取物显着降低肝羟脯氨酸和MDA水平,改善肝细胞形态学异常变化,具有抑制胆管和阻止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和脂质过氧化作用[56]。从黄芩茎叶中提取的总黄酮,对不正常自由基代谢有较强的调节作用,用四氯化碳制备小鼠肝损伤和慢性铝中毒模型,发现黄芩茎叶总黄酮能够显着降低肝纤维化和脂质过氧化反应,调节不正常自由基代谢。神经细胞体外培养发现,含黄芩茎叶总黄酮的大鼠血清提高H2O2和KCN作用下PC12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增加和SOD活性的降低,对H2O2损伤心肌细胞有同样的保护作用[78]。

1.5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贺海平等[910]分别对新发现的一种黄芩类黄酮3,5,6,72四羟基22,82二甲氧基黄酮(TDF)和黄芩中纯化的3′,5,6,72四羟基2′,82二甲氧基黄酮、2′,52二羟基6,6′,7,82四甲氧基黄酮、5,7,82三羟基黄酮、(2R,3R)22′,3,5,6′,72五羟基黄烷醇、黄芩甙和黄芩酮6种类黄酮成分的免疫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检测这些黄酮对人体多形核细胞(PMN)、单个核细胞(MNC)的化学发光反应、化学趋向性和PHA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TDF本身不能激活PMN和MNC的氧呼吸爆发,对PMN和MNC无毒性作用,但当TDF与PMN或MNC预先孵育后,TDF能明显地抑制FMLP、OZ激活PMN、FMLP激活MNC的氧呼吸爆发,其抑制强度与孵育剂量成正比关系;TDF对PMN的抑制能力大于MNCTDF身对PMN和MNC没有明显的趋化作用,但PMN和MNC与TDF预先孵育后,PMN或MNC对ZAS的化学趋向性明显增强,对FMLP的化学趋向性不明显TDF浓度为1125×10-4~5×10-4mol/L时,能显着抑制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达31%~100%除(2R,3R)22′,3,5,6′,72五羟基黄烷醇外,其他5种类黄酮均能抑制N2Fomyl2Met2Leu2Phe(FMLP)激活的PMN和MNC,或调理酵母多糖(OZ)激活的PMN产生的化学发光,也能显着地抑制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TDF浓度为215×10-4mol/L时,其对化学发光的抑制率可达41%~99%;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可达89%~99%。由此可见,从黄芩中分离出的类黄酮对PMN,MNC和淋巴细胞有不同的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与黄芩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有关系,也显示这些成分有可能成为新的抗炎或免疫抑制药物。

1.6 其他作用 黄芩苷对缺氧缺糖性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明显地抑制AR的活性,并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11]。体外酶动力学抑制实验中观察到黄芩苷对牛睾丸纯化AR(醛糖还原酶)的抑制类型属混合型抑制,其抑制常数Ki=510μg/ml;黄芩素还具有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压增高的作用。因此,黄芩作为ARIS的应用意义很大,可望成为治疗糖尿病辅助药物,治疗因糖尿病引起的血压增高[12],黄芩黄酮可能通过有效清除亚硒酸钠间接产生的活性氧来防止白内障的发生,并使亚硒酸钠对晶状体抗氧化酶表达的影响得以消除[13],此外,黄芩及其有效成分还具有解热、保肝和防辐射、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凝聚等作用。

2 结语及展望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抗炎、抗变态、抗病毒以及解热和保肝等生物活性之外,近年来对其抗氧化、抗肿瘤和抗HIV21病毒的研究日趋深入,开发黄芩及其

活性成分作为抗血栓、降血压、治疗冠心病和糖尿病以及防治肿瘤和艾滋病药物的前景十分广阔。在黄芩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方面,得到系统研究并得以应用的多是黄芩中含量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而大部分含量相对较低的黄酮类化合物,其药理特性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其潜在的独特的药理作用也没有被发现利用。研究报道最多的都是正品黄芩,其他种类黄芩的研究报道很少,这些都可作为今后黄芩研究工作的方向。在充分发掘黄芩潜在药理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研究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所具有的药理活性的化学理论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中药论文: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摘要】:中药被称为中国的国药,长久以来,人们对中药毒副作用了解很少,甚至错误地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然而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因此,为了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首先应了解中药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

1. 药物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当

《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的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药物若使用不当会中毒甚至死亡。《中国中药杂志》曾报道过1例马钱子治疗椎间盘突出而致死亡的病例。患者前后三次口服含制马钱子的中药粉末,其中制马钱子的含量分别为1 g、1.5 g、2 g,前两次口服后未有任何不适症状,第三次口服后出现心慌、胸闷、抽搐、心率加快等症状,继而心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马钱子主含生物碱,生品含士的宁[C21H22N2O2],约1.20%~2.20%,成人1次服士的宁5~10 mg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 mg可致死亡,而且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但在上例中,患者3次的用药量已超出了中毒量。由此可见,在临床应用时对某些有毒的中药应严格控制剂量。另外尽可能使用其炮制品,以马钱子为例,经油制(200 ℃~300 ℃)后,士的宁的含量即减低为0.58%,而经砂烫(200 ℃~300 ℃)后,即减为0.89%,制碳后则全部破坏。经研究表明,砂烫和油炸的炮制品总生物碱含量与生品相比只下降了7.9%和8.4%,而毒性却下降了48.5%和52.2%。因此,进行科学的炮制,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2. 品种混用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差异。20世纪末,比利时一家开业十多年的重要减肥中心因在药方中使用了木通、防己,结果出现了急性肾衰竭的病例,在西欧引起了极大震动。国内一些学者也指出木通等药材中含马兜铃酸,有导致急性肾衰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的危险,提出注意该药的肾毒性。但实际上,这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1 mg/kg可导致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糖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中药大辞典》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的《中华本草》认证其为正品,目前尚未见到后两类木通毒性的临床报道。由此可见,木通是否有肾毒性不能一概而论,临床在治疗肾病性水肿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高毒低效的关木通,因其不含利尿的有效活性成分木通皂苷,却含肾毒性物质木通甲素、木兰花碱等。但目前临床上已很少使用木通科植物木通,药用量最广的却是关木通。在2000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了川木通和关木通,而竟未将正品木通收入其中,这是否科学值得探讨。

3. 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

未经炮制服用,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如某患者因风湿性关节炎服草乌散,其中含未经炮制的生草乌2 g,出现肢麻、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而入院急救脱险。炮制不当以朱砂为例,其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采用机械加工,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会起中毒反应。

4. 配伍不当

中药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中所列的药物不能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毒性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另外有些中西药也有配伍不当的情况,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资料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氧化钠溶液合用会使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双黄连与氨苄青霉素混合后颜色变深。在临床上中西药配伍治疗的情况日益增多,而中药注射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中西药配伍上处于无章可循状态,可能会有配伍不当的情况,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资料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氧化钠溶液合用会使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混合液中2~10 μm的微粒数明显增加;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应用也出现多起不良反应。双黄连与氨苄青霉素混合后颜色变深。因此,对临床中西药的配伍,特别是注射用药时,还需要谨慎、小心,多做一些深入研究。

5. 用药不当或时间过长

用药方法、途径不当,中药煎服比较麻烦,医生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服药方法,使患者明确,以免发生意外。如某患者,因关节疼痛服药,其中有川乌、地龙、南星、生地等,因服药后大量饮酒,约90 min后出现肢体强直、阵发性抽搐、牙关紧闭、口唇紫绀,抢救无效死亡。一般毒性中药长时间煎煮可以降低毒性,如乌头宜久煎。但也有例外,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毒性越强。很多中药服用时间过长,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如以大黄为君药的排毒养颜胶囊长期服用会导致继发性便秘。服用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6. 过敏反应

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较少发生过敏反应,但近年来也有相关的报道。北京鼓楼中医院曾报道过1例,4岁女孩因咳嗽,用急支糖浆配伍再林使用,结果发生过敏反应。患者眼睑及口唇肿胀,面部、躯干及四肢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瘙痒,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6个月后患者再次服用急支糖浆,但未同时服用其他任何药品,但又发生同样的过敏反应,停药后自行消失。临床上急支糖浆的使用已有许多年,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极其罕见,其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患者为幼儿,而使用剂量偏高有关。因此建议生产厂家在说明书上对用药剂量进行量化,明确标明成人和儿童用量,避免出现"儿童减"或"遵医嘱"等概念模糊的文字,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另外临床上对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产生过敏反应的报道已有多起,从资料分析,可能与药物组成、个体差异有关。静脉滴注路路通和刺五加注射液产生过敏反应的致病机制也可能与此有关。因此,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液也应注意观察,对产生过敏反应及时发现,及时停药,及时治疗,同时应进行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检测,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中药材在保管过程中因措施不当、方法不当,导致药材发霉、变质、生虫,或者在药材的生长加工过程中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增高等因素,也是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原因。在调剂过程中,如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称量不准、配药失误也是发生毒性反应的因素。因此,医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论文:论中药龙葵的有效化学成分的色谱

摘 要:本文具体探讨了药龙葵的有效化学成分的提取与色谱分析。

关键词:中药龙葵;茄胺;超声波;色谱;职称论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PHS-3C精密pH计(北京精密仪器有限公司);DZF-6050型真空干燥箱(北京三博科技有限公司);SENCO R型旋转蒸发器(北京生物创新技术有限公司);AY120电子天平(日本岛津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有限公司);甲醇、乙醇、氯仿均为分析纯。

1.2 超声波辅助提取

称取龙葵样品,用v[Hcl]:v(乙醇)1:4溶液润湿24h后,龙葵与乙醇按1g:lOmL加入乙醇,在常温下采用超声波提取两次。过滤后合并滤液。滤液经减压蒸馏后得到黄绿色固体。用0.5mol/L的HCl溶解甾体类生物碱粗提物后,用氯仿萃取三次,去氯仿层,水相用NaOH溶液调节至pH为1O.5,用氯仿萃取三次,合并氯仿萃取液,蒸干后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50mL,得到龙葵生物总碱的甲醇溶液。

1.3 茄胺的制备

将含生物总碱的甲醇溶液定量取出并减压蒸干后,残留物用40mLv[Hcl]:v(乙醇)1:1溶解,在100度下水解,水解后将溶液中乙醇蒸馏去除,余液用氯仿萃取三次,取酸水层。经NaOH溶液调节至pH为1O.5后,用氯仿萃取三次,合并氯仿萃取液,蒸干并用甲醇溶解,定容至50mL,得到茄胺的甲醇溶液。

1.4 色谱分析

经在紫外区全波段扫描确认标样茄胺在210hm处有最大吸收峰,因此,选定210hm作为茄胺的检测波长。色谱条件乙腈:水为55:45(水相pH用磷酸调节至2.7),流速为1.2mL/min。茄胺进样量20ug/mL-200 ug /mL时。进样量2(ug/mL)与峰面积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 结果

2.1 提取效果

超声波辅助提取中草药有效成份具有快速、简易、提取效率高的特点。依据这个原则,本文选择实验条件温度为:25度,乙醇浓度为95%。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茎叶内的茄胺的平均得率为0.42%,果实内的茄胺平均得率3.22%。称取3份龙葵果实样品,进行平行提取实验,计算茄胺产物的质量百分数以及同批样品的RSD值,结果表明,3个龙葵样品提出的茄胺平均质量分数为:2.53%,RSD值为:4.18%,证实提取工艺稳定、可靠。

2.2色谱效果

本文选择水解1h的甾体类生物碱样品作为考查对象,在未添加磷酸的条件下,色谱峰峰形严重拖尾,随着酸度的加强,峰形开始锐化,至pH2.7时,甾体类生物碱和茄胺已完全离子化.峰形尖锐,两类色谱峰分离度高。

3 讨论

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和手段,在中草药资源宝库中、特别是从确有疗效的中草药中,寻找和开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不仅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而且对推进我国民族医药工业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龙葵是一年生草本,全草含澳洲茄碱、澳洲茄明碱、澳洲茄边碱等多种甾体类生物碱,它们的苷元主要为茄胺,生物碱含量以果实为最多,在未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最高,果实成熟后则消失。

龙葵含有丰富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成分,具有消炎、抗菌、降压、抗癌等多种药用功能,但到目前为止,龙葵的资源利用率仍然比较低,有关其活性成分研究的报导更是一片空白。上个世纪,有人采用国外提取茄属植物的工艺,用薄层扫描色谱法测定了龙葵中茄碱的甙元茄胺的含量,发现龙葵果实中茄胺含量明显高于全草含量,并在未成熟的青果实中发现茄胺含量甚至高达4.2%,但有关龙葵中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及总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尚未见报道。在本文结果显示中,超声波辅助醇提法提取龙葵甾体类生物碱具有操作简单、提取时间短的优点。同时其重复性好、稳定性与回收率高。

高效液相色谱近年来以其绝对优势广泛用于生物碱的分离和鉴定,尤其是由非极性固定想和极性流动相组成的反液相色谱系统(RP-HPLc)的应用约占90%,非极性固定相主要是以硅胶为基质的硅烷化反相键和相。本文研究并确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甾体类生物碱及其苷元茄胺的分析条件:紫外检测波长210hm。流动相选择乙腈:水为55:45(水相pH用磷酸调节至2.7),进行紫外、红外、质谱分析,证实其为龙葵甾体类生物碱的苷元茄胺。

中药论文: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及解决措施

摘 要:中药材的相关知识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它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促进它的现代化发展,让它更好的为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中药材质量作为保障医疗效果的根本环节,对于病人病情的缓解和治疗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贮藏、销售来综合探讨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药材;质量;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近年来,中药材质量的降低严重影响到了祖国医学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如何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相关部门、协会以及中医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当前振兴中医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将振兴中药材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来的对待。为了有效的遏制目前中药材市场上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应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事情。下面我们就从中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展开详细的探讨。

1 中药材的种植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这为各种性质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然而地域之间由于生长环境、光照、气候、水份以及土壤等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同一药材在不同地域的性质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说河南焦作产的地黄与浙江产的地黄,其所含的主要成份环烯醚萜类就相差甚远;主产于青海、甘肃的大黄与产于黑龙江双城的大黄,两者所含的鞣质含量不同,前者对离体肠管具有兴奋的作用,而后者则会呈现出抑制的作用,虽然属于同一种药物,但两者的药效却大相径庭。再比如说,从内蒙古移植到湖北的黄芪,因为不含有可以药用的微量元素,因此不得不弃之不用。因此,古人有“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的说法。

从种植上保障中药材的质量是最根本的做法,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首先,根据药材的性质选择适合的地理环境实施种植。其次,种植的过程中,要严格关注药材对于气候、土壤、光照的需求以及这些条件变化对药材带来的影响,切实保障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及稳定性。最后,药材移植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原产地和移植地的条件差异,并做好药材的质量检验和成份检测工作。

2 中药材的采收

在我国众多的中医学古籍中,对于药材的种植和采集都有比较明细的论述。元代名医李东垣曾说过“凡诸草、木、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由此可见中药材质量与采集季节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在采集中药材时,必须依据植物“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的生长规律以及药的具体作用,来选择最佳的采摘时节。通常情况下,根茎类的植物药材宜在秋季或者是早春采摘,茎叶类的药材宜在植物生长最茂盛或者是开花季节采摘,花类的药材则应该在含苞欲放的晴天早晨采摘,果实类的药材则应该在成熟或者是初熟的时候采摘,树皮、根皮类的药材应该在春夏间剥取等等,因为在最适宜的季节,才是药材有效成分最多的时候。现在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混乱以及供求关系的严重影响,使得中药材采收的季节比较混乱,这给中药材的质量保障带来了很大的不利。

在中药材采收环节,我们保障其质量的主要措施有:首先,广泛的宣传中医药材的相关知识,让普通大众对中药材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从而引导市场向着良性的发展方向上前进,进而避免因为市场需求而混乱中药材的采摘时间。其次,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药效成分低的药材出售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从而规范市场。最后,加强对药农的技术指导,同时建立起药材的集中出售保障机制,有效减少市场需求对药材种植和采摘的影响力度。

3 中药材的加工

明代陈嘉谟指出:“凡药贵在适中,不及时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药材加工对于其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中药材大部分是自然界的植物和矿物,除了少量的可以鲜用之外,大部分的需要经过挑、捡、切、磨、炒、干燥、熏煮等等工艺加工之后,才能入药用。比如说大黄、牛膝之类的药物需要水润、切片之后才能作药用,如果侵润不当,有效成分就会流失,其药用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而在中药的炒制过程中,则是更加的严格、讲究,不仅要注意外观的变化,对火的要求也有着明确的规定,比如说:炒碳用猛火、外黑里褐,炒焦用中火、外褐里黄,炒黄用文火、表面微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药性适中,进而满足治病的需求。与此同时,加工的过程中,还应该合理的选择辅料,加工的辅料多是由医生临床的需求决定的,主要的是对药性和药力进行科学的调整以适应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等等。比如说,土炒白术以补脾、盐水制黄柏以入肾下焦之虚火。此外,加工过程中亦要依据“成品性状”严格区分切片的薄厚程度、制丝的粗细程度等等。

对于在加工过程中保障中药材质量的措施主要有:首先,建立健全中药材质量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比如说,建立起认证管理制度、健全监督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制定相关法律等等。其次,加强中医药相关专业的规范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最后,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中药材出售中的违法活动,对药材黑作坊、低劣加工窝点坚决予以清除。

4 中药材的贮藏

在中药材加工完毕以后,应该及时的进行包装、储藏。然而在储藏曝光的过程中,如果监管不当或者是外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则容易发生虫蛀、受潮霉变、变色、异味等等现象,从而导致药材的质量发生变化,进而失去了药性和医疗作用。由于中药材没有固定的包装,很多药材的储藏也没有较为合理的场所或者是方式,毕竟中药材的种类太过于繁多,并且每种药材对于环境的综合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为其储藏保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是为了保障其在储藏中的质量,我们必须加大储藏管理的力度,以保证做到万无一失,将风险降到最低。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各种中药材按照其保存的条件、要求进行明确的分类,根据分类有针对性的选择比较合适储藏位置。其次,建立储藏的查阅机制,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对储藏药材进行质量检验、药性检测等等。对于发生质量变异的及时进行处理,并对质量变异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调查。最后,重点关注储藏过程中的关键点。比如说大雨、老鼠、蛀虫的活跃季节、夏季返潮严重的季节等等。

5 中药材的市场销售

中药材市场销售是中药材从生产进入到临床使用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如果能够做好这个环节的工作,对于保障中医药用药安全以及杜绝伪劣中成药品进入到医疗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中药材销售的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暴利,往往在药材中插入大量杂质或者是将提 取过有效成分的废弃药材掺入正品中出卖,也有不少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销售现象发生,这往往成为中药材质量低下的主要源头之一。与此同时,作为基层医院的药剂工作者,应该抵受住利益的诱惑,坚持合法渠道进药,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伪劣药品进入医疗体系中来。

对于市场销售环节的质量保障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利用法律武器坚决打击药材销售中的不法分子,一经查出、严厉制裁,为保障市场的正常秩序提供坚实的后盾。另一方面,加强对医疗机构中的存药进行严格的监管,并且要求其内部建立自身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以立体式、综合型的保障体系,确保中药材在临床使用前的质量。

关于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还需要我们根据中药材从生产到进入临床的相关环节以及它自身的质量要求、外部环境来综合性的探讨。由于中药材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管理工程,因此,我们只有管理、控制好与其相关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切实做好其质量保障工作。

中药论文:试论中药龙葵的有效化学成分的色谱

摘 要:本文具体探讨了药龙葵的有效化学成分的提取与色谱分析。

关键词:中药龙葵;茄胺;超声波;色谱;职称论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PHS-3C精密pH计(北京精密仪器有限公司);DZF-6050型真空干燥箱(北京三博科技有限公司);SENCO R型旋转蒸发器(北京生物创新技术有限公司);AY120电子天平(日本岛津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有限公司);甲醇、乙醇、氯仿均为分析纯。

1.2 超声波辅助提取

称取龙葵样品,用v[Hcl]:v(乙醇)1:4溶液润湿24h后,龙葵与乙醇按1g:lOmL加入乙醇,在常温下采用超声波提取两次。过滤后合并滤液。滤液经减压蒸馏后得到黄绿色固体。用0.5mol/L的HCl溶解甾体类生物碱粗提物后,用氯仿萃取三次,去氯仿层,水相用NaOH溶液调节至pH为1O.5,用氯仿萃取三次,合并氯仿萃取液,蒸干后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50mL,得到龙葵生物总碱的甲醇溶液。

1.3 茄胺的制备

将含生物总碱的甲醇溶液定量取出并减压蒸干后,残留物用40mLv[Hcl]:v(乙醇)1:1溶解,在100度下水解,水解后将溶液中乙醇蒸馏去除,余液用氯仿萃取三次,取酸水层。经NaOH溶液调节至pH为1O.5后,用氯仿萃取三次,合并氯仿萃取液,蒸干并用甲醇溶解,定容至50mL,得到茄胺的甲醇溶液。

1.4 色谱分析

经在紫外区全波段扫描确认标样茄胺在210hm处有最大吸收峰,因此,选定210hm作为茄胺的检测波长。色谱条件乙腈:水为55:45(水相pH用磷酸调节至2.7),流速为1.2mL/min。茄胺进样量20ug/mL-200 ug /mL时。进样量2(ug/mL)与峰面积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 结果

2.1 提取效果

超声波辅助提取中草药有效成份具有快速、简易、提取效率高的特点。依据这个原则,本文选择实验条件温度为:25度,乙醇浓度为95%。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茎叶内的茄胺的平均得率为0.42%,果实内的茄胺平均得率3.22%。称取3份龙葵果实样品,进行平行提取实验,计算茄胺产物的质量百分数以及同批样品的RSD值,结果表明,3个龙葵样品提出的茄胺平均质量分数为:2.53%,RSD值为:4.18%,证实提取工艺稳定、可靠。

2.2色谱效果

本文选择水解1h的甾体类生物碱样品作为考查对象,在未添加磷酸的条件下,色谱峰峰形严重拖尾,随着酸度的加强,峰形开始锐化,至pH2.7时,甾体类生物碱和茄胺已完全离子化.峰形尖锐,两类色谱峰分离度高。

3 讨论

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和手段,在中草药资源宝库中、特别是从确有疗效的中草药中,寻找和开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不仅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而且对推进我国民族医药工业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龙葵是一年生草本,全草含澳洲茄碱、澳洲茄明碱、澳洲茄边碱等多种甾体类生物碱,它们的苷元主要为茄胺,生物碱含量以果实为最多,在未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最高,果实成熟后则消失。

龙葵含有丰富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成分,具有消炎、抗菌、降压、抗癌等多种药用功能,但到目前为止,龙葵的资源利用率仍然比较低,有关其活性成分研究的报导更是一片空白。上个世纪,有人采用国外提取茄属植物的工艺,用薄层扫描色谱法测定了龙葵中茄碱的甙元茄胺的含量,发现龙葵果实中茄胺含量明显高于全草含量,并在未成熟的青果实中发现茄胺含量甚至高达4.2%,但有关龙葵中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及总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尚未见报道。在本文结果显示中,超声波辅助醇提法提取龙葵甾体类生物碱具有操作简单、提取时间短的优点。同时其重复性好、稳定性与回收率高。

高效液相色谱近年来以其绝对优势广泛用于生物碱的分离和鉴定,尤其是由非极性固定想和极性流动相组成的反液相色谱系统(RP-HPLc)的应用约占90%,非极性固定相主要是以硅胶为基质的硅烷化反相键和相。本文研究并确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甾体类生物碱及其苷元茄胺的分析条件:紫外检测波长210hm。流动相选择乙腈:水为55:45(水相pH用磷酸调节至2.7),进行紫外、红外、质谱分析,证实其为龙葵甾体类生物碱的苷元茄胺。

赵晓琴,曾祥法.龙葵片对原发性肝癌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29(II):671-672.

中药论文:试论中药材的储存与管理

摘 要:目的:中药材是中医临床防病与治疗的重要组成。中药的存储与管理的优劣直接会影响到中药药性发挥及疗效作用。认真做好中药材的存储与管理是确保中药材质量与治疗效果的有力保证。本院对中药材采用分类与特殊性质药材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卓有成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常用中药材;分类储存

祖国医药是伟大的医学瑰宝,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物质基础。

几千年来,中药对广大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中药材(饮片)的储存与管理对中药保质、发挥效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对常用中药材采用了中药药物与特殊药物密封,冷藏,石灰收湿,对抗存储一系列方法,杜绝了无故流失,减少了经济损失,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现将方法分述如下,供同道进一步探讨[1]。

1 易泛油的中药材储存与管理

易泛油的中药材分易泛油与较易泛油两类。

1.1 易泛油的中药材。如天冬、麦冬、党参、牛膝、板蓝根、柏子仁、当归、郁李仁、杏仁、桃仁、胡桃仁、使君子仁等。

1.2 较易泛油的中药材。如太子参、北沙参、天葵子、九节菖蒲、巴戟天、金樱子、肉苁蓉、防风、胡黄连等。

1.3 必须按件少量或大件密封。可用缸、罐、桶、盛装,严格密封,使其与外界的光线和有害气体隔绝,保持药材(饮片)原汁原味,保持原有的质量,不致于发生虫蛀、霉变等损害。在管理上主要存放密封,操作上应在二到三月份进行(该节气气温较低,相对湿度不大)。

2 带粉性,易生虫的中药材的储存与管理易生虫的中药材或饮片很多,所含成分为淀粉、脂肪、蛋白质、糖类和挥发油等,如党参、陈皮、柏子仁等。此类药材可将石灰放入木箱及其他容器内,石灰约占容器的五分之一。用薄木板进行间隔,把药材放在隔板上,将容器口封严。在管理上注意容器的密封严紧,查有无破损,漏气。取用药材后即要严封。

3 易融化,怕热的中药材存储与管理易融化,怕热中药材容易粘连、变形,甚至融化,如乳香、冰片、白降香、青盐、秋石、肉桂、厚朴等。所以,防潮湿,保持干燥、阴凉最重要。一般都适合冷藏于冰箱。冷藏温度保持在 5 摄氏度左右。对冷藏的中药材(饮片)必须利用防潮场所加固后再冷藏为佳。在管理上要经常保持干燥,阴凉环境,货垛不受压,对怕潮的中药材不宜采用此法。

4 对抗性中药材存储与管理

此法是中药材存储的一种传统方法,为对抗法。

4.1 泽泻,山药与丹皮同储存。丹皮、泽泻,山药三者分层叠放或泽泻、山药各自与丹皮同储在一起,既可防泽泻、山药生虫,又可使丹皮不变色。

4.2 大蒜与芡实,薏苡仁与土鳖虫、斑蝥、全蝎、僵蚕同储。把生大蒜瓣用纱布包好放置于芡实与薏苡仁箱内可防虫,与土鳖虫、斑蝥、全蝎,僵蚕同储亦可防虫。

4.3 毕澄茄(又名山苍子)与动物类药材(蛇类)同储存。因毕澄茄有独特的辛辣气味能去除中药材中的黄曲霉素及其他霉菌。将中药材按顺序放进木箱,在木箱的四角和上、下层放适量纱布包好的毕澄茄封严,可防虫。

4.4 姜防蜂蜜涌潮。夏季受杂菌感染,蜂蜜发酵,体积膨大上涌叫涌潮。将生姜洗净晾干水分,切片撒于蜂蜜上盖严,可有效防止蜂蜜涌潮。

4.5 蜜拌桂圆、白酒防虫。桂圆肉加适量蜂蜜拌匀,倒入洁净的陶瓷缸内,密封或容器底部放置一碗蜂蜜,上架带孔的隔板,将肉桂置于隔板上加量储存可使肉桂不生霉。中药材瓜蒌、人参、枸杞放上带孔隔板封严,将白酒用碗盛放于隔板底下可防虫。

5 剧毒类中药材的储存与管理

剧毒类中药材可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大毒类(多指毒性大)如信石、马钱子、水银、巴豆、生川乌、生草乌。有毒类(多指毒性较大)如白附子、附子、生天南星、生半夏、洋金花、轻粉、甘遂、大戟、水蛭、商陆、全蝎、山豆根等。小毒类(多指毒性较小)如细辛、苦杏仁、鸦胆子、急性子、蛇床子、土鳖虫、吴茱萸等,均不能和其他中药材储存在一起。管理上要另立账户,专人保管,存放时要有标志。

6 易燃类中药材的储存与管理

对易燃药品,如火硝、硫磺、松香、海金沙应按其特性专柜内储存。管理上要注意远离电源、火源,专职保管。火硝、硫磺与干漆等放在一起稍有摩擦易燃烧引爆,因此,需特别注意检查,保养并配备灭火器、沙箱等消防设备。

7 易变色及散失气味的中药材储存与管理花、叶、全草及果实类药材中,由于质地较薄,个体细小,其所含的色素、叶绿素及挥发油可因温度、湿度、空气等影响而失去原有的色泽或气味,甚至发霉、生虫。在储存上不能与有特殊气味的中药材混合堆放。不应与吸潮、含水分较大、易生虫的中药材堆放一起。管理上要注意存放时间,做到先进先出。

8 贵重中药材储存与管理

犀角、人参、麝香、羚羊角、牛黄、冬虫夏草、虎骨、猴枣、豹骨、海狗肾、玳瑁、穿山甲等在储存中药容器密封,不能受潮,以防虫蛀,另需专人专职加锁保管。

9 小 结

为保障中药材的质量与药效,中药的储存与管理非常重要,选择药库必须干燥通风,库面地面不潮湿(如我们药库放在最高楼层上),必要时可以在地面上放置生石灰吸潮收湿。要保持库房内外清洁。在中药材出库上应先进先出,按批号发货,避免中药材过效期或变质而造成经济损失。当然,在中药材储存与管理上更需要有领导的重视,成立中药材管理监督小组,定期进行监测促进。要不断创新,使中药材(饮片)的储存与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合理化及长效化。

中药论文:中药原料药的管理策略与现代中药管理学研究

中国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药是中医临床治病的武器,中药的疗效是中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医、中药关系密切。中药主要由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部分组成。中药饮片由中药材加工炮制而成,是中医辨证施治最基本、最重要的处方用药,是中成药的基本原料。但长期以来,在中药材、中药饮片这些中药原料药的流通、使用和管理中,没有严格将它按药品属性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使其质量低劣,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和疗效,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我国中药走上国际市场的一个重大障碍。

1 存在问题

1.1 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不规范

2000年、2001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河北安国等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抽验,平均不合格率分别为 30.5%、69.5%。主要存在问题有:(1)市场管理混乱、经营人员流动频繁、素质差,药材与饮片不分,药品与食用调味品不分。(2)超范围经营,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普遍销售饮片,有的还加工炮制饮片,甚至销售禁止销售的中药材和中西成药[1-2]。

1.2 中药材不合格率居高不下

(1)假劣品种严重,如用贝壳磨制成“珍珠”、用川楝子皮伪充山茱萸、海马肚里灌水泥、天麻中插入铁钉等。(2)屑末、杂质过多。(3)地区习用品超地域经营、流通等。

1.3 中药材炮制工艺不规范

全国没有统一的饮片质量标准和炮制工艺规范,难以保证饮片质量的稳定和可控。20世纪60年代各省、市及自治区制定和颁布了各地的中药材炮制规范,20世纪80年代卫生部也制定和颁布了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而实际上各地多在执行当地或本单位的炮制规范,各地各法、一药数法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水蛭,浙江、上海和江苏的炮制方法都不同。

1.4 饮片生产经营市场混乱

据统计,全国有正规专业饮片生产企业576家,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饮片约有70%来自非专业饮片生产企业。虽然国家近几年陆续制定并颁布了有关中药饮片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但伪劣饮片生产仍屡禁不止。

1.5 饮片包装不规范

多数饮片仍用麻袋、编织袋、塑料袋等包装且随便堆放,既不卫生又易致药材变质;包装未注明商标、品名、规格、产地、日期,质量问题可塑性不强。

1.6 滥采滥种造成药材质量下降

中药材生产为抢先出售,不依时采制,严重影响药物的有效成分。如黄芪一般采制5~6年生品种,有的种植1年就采收;旋覆花采收过迟,花瓣松散、部分已成种子。异地引种栽培未充分考虑药材品种的生长习性,失去地道,影响药材质量,如2001年抽检的丹参栽培品外形粗大、白心,35批中有29批不合格,其丹参酮ⅡA只有0.04%,远低于0.20%的规定标准;陇中地区引种的川木香,无香无味。

1.7 药材资源流失,生态环境保护不足

我国虽然是一个中药材资源大国,但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和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多年来中药出口多以药材资源(多为优质资源)为主,进口国利用这些相对廉价的药材资源,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再去占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医药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由于开发的盲目性,现已有不少药材品种因过度采挖而使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如甘草、冬虫夏草、紫草等。

1.8 中药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量未引起足够重视

不少国家对此问题已反应强烈,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超标,已成为影响中药质量、信誉,阻碍中药走向世界的掣肘问题。德国魁茨汀中医院从我国进口一批中药饮片(共 106 种),因质量不合格而被禁用的就有 32 种,其中有11个品种重金属含量超标。

1.9 药名混乱,同名异物品种混用

如防己没有区分粉防己、广防己等。

1.10 其他

产地加工马虎,基层收购把关不严、伪劣充斥。

2 管理对策

中药原料药生产中的重数量轻质量,中药材炮制工艺的不统一,药材交易市场的遍地开花,无序经营,最终严重地影响了中药的质量,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中医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少数学科领域之一。加入WTO,为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药已出口到世界上的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原料植物药市场是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目前的交易总额有500多亿美元,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印度Exim银行认为世界原料植物药的交易总额可达800亿美元。尽管我国中药占国际传统药物市场的份额不低于25%,但由于受中药原料药等多因素的影响,中药的出口额仅占国际传统药物市场份额的3%左右。所以切实加强中药原料药的管理,用现代科技推动中药原料药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才能保证中药的质量,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才有利于推动中药的产业化、规模化,最终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3-4]。

2.1 应规范中药材的种植行为

中药原料药来自自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因素影响大,很难保证其质量的稳定、均一性。中药原料药是中药科学和中药产业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取决于其生产过程。只有规范的生产才能得到质量稳定、可控的中药原料药,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的内在质量才能得到根本保证。因此必须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用植物及其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项目实施指导原则及验收标准》的要求,规范中药材的种植生产[5]。

2.1.1 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选择空气、土壤、水质符合GAP 要求的环境,选择合格的种质和繁殖材料,精心栽培,科学管理。

2.1.2 药用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应选用生物防治 技术或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禁用含氯、汞、砷、氟等的化学农药,以降低农药残留量;田间管理要做到合理施肥,科学搭配,减少重金属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1.3 禁止将中毒、感染疫病的动物加工成中药材。

2.2 应规范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尽快建立中药饮片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药炮制技术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总结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制药技术,饮片炮制工艺是我国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2.1 饮片炮制直接关系到药效,古人云“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如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酒炒黄芩对痢疾杆菌、炭疽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比生品强等。生熟异治是中医用药的一个鲜明特点,饮片的炮制减毒、炮制增效、转变药性、引药归经等独特的工艺技术,是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根本保证,饮片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由此加强饮片炮制的规范化管理,尽快编制体现最新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全国饮片炮制标准,并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就更显必要和迫切。但因中药成分复杂,现还难以确定其各有效成分,加上我国幅员广阔,饮片使用有明显的地区习性,要统一全国的中药饮片炮制方法有困难。所以对非全国通用的地方习用品种,作为特殊情形可以制定相应省区的地方标准。如此,饮片炮制既不乏质量标准,又能适合我国国情,还可提高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6]。

2.2.2 同其他药品一样,中药饮片的质量取决于其炮制的生产过程,只有规范的生产才能得到质量稳定、可控、安全有效的饮片。这就要求中药饮片的生产除了应有质量标准外,还要有规范的生产方法和操作工艺,以及符合条件的生产厂房设施、专业人员,即需建立中药饮片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PP)。通过GPP的建立,确立饮片生产的准入制度,对所生产的符合规范的中药饮片实施批准文号制度,从而规范目前混乱的饮片生产、经营秩序,提高饮片的质量。

2.2.3 饮片包装应标示商标、品名、规格、产地、日期、农药残留量和合格证等,提高饮片质量问题的可塑性。

2.3 应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中药资源较丰富,但资源总是有限的,且中药资源的流失、毁坏并不轻。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原有的中药资源有12 807种,近年来由于滥采滥挖,各种野生药材的产量和蕴藏量普遍下降,其中数十种已处于濒危状态,如甘草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40%多。所以GAP规定野生中药材的采集应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原则。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其他资源保护一样,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化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和共同努力。首先,确定中药进出口外贸政策须兼顾中药资源的保护,必要时对出口配额进行限制。多年来,中药出口多以药材为主,这种以优质药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回的少量外汇确实发人深省。银杏是我国的珍稀药材品种,德国的银杏产品“EGB761”每吨售价2 000美元,而其原料70%要靠我国进口,我们的出口价 100美元都不足。其次,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从利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对濒危、珍贵的中药材资源,应首先满足国内临床和生产所需,否则失去优质的药材资源将会严重影响国内中医药的研究和临床使用,以及中成药的质量。再次,要研究利用高新技术,探索保护濒危药材资源之路。如利用人工种植、细胞培养生产、基因工程,加快药源基地的建设、发展[7-8]。

2.4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管理

自国家药监局组建以来,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法规相继颁布,药品管理法规逐步完善。为了取得更明显的监管效果,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药品法规的宣传,提高贯彻力度,使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者都知法、懂法、守法。中药材专业市场应严格按照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守法经营,对非法药材药品集贸市场,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坚决予以取缔。

中药论文: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中药治疗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中的口疮范畴,主要是以口腔内的舌、颊、唇、上腭等处的黏膜出现单个或者多个如豆粒大小的溃疡,呈灰白色或者浅黄色[1]。患者有局部的疼痛或刺激痛,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不适及危害。近年来,我院门诊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患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9-79岁,平均年龄,34.6岁。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均在1.5年以上,其中轻者复发频率为2-3月1次,重者复发频率为1月2-3次;每次溃疡的发病时间为3-5天,甚者为连续发作数个月不等。

1.2 诊断标准 患者唇、舌、颊、软腭等角化差的口腔黏膜,见有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损害表面覆有黄色或灰白色假膜;周边有约1mm的充血红晕带;中央凹陷,基底柔软,均具“黄、红、凹、痛”特征,自觉有明显的灼热疼痛感,当遇到刺激性的食物时疼痛加剧,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说话,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呈反复发作。所选患者均符合以上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及情况和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心脾积热型、胃热阴虚型、脾胃气虚型、阴虚火旺型四大证型,具体的证型分布情况,见表1。

1.3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内服方药,在配合外敷进行治疗。

其中,心脾积热型的,方选清胃散合导赤散加减:黄连15g,生地黄12g、木通10g、生甘草梢10g、竹叶12g、金银花12g、桔梗10g、牛蒡子10g、当归身10g,牡丹皮10g,升麻10g。

胃热阴虚型,方选用玉女煎加减:石膏20g、熟地黄15g、麦冬10g、知母10g、牛膝15g。

脾胃气虚型,方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阴虚火旺型,方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干山药12g克,泽泻9g,茯苓9g(去皮),丹皮9g,知母24g,黄柏24g。

外敷:使用硼砂3g、薄荷3g、儿茶3g、冰片1.5g、青黛6g,混和研为细末,用棉签蘸少许敷细末涂敷患处,以覆盖溃疡处为度,1天3次,以10天作为1疗程,期间戒烟戒酒,并慎食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

按相应证型以上方剂,500ml煎水150ml服用,1日一剂,以7天为1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配合外敷药治疗后统计疗效。在服用中药的期间,停止服用其他的药物。

1.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制定的《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2]。痊愈:经治疗后,口腔溃疡停止复发大于1年;显效:经治疗后,口腔溃疡复发的间歇时间有所延长,溃疡发生的次数较前减少;有效:经治疗后,口腔溃疡复发的间歇时间延长,但溃疡发生的次数较前未有减少;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口腔溃疡复发的间歇时间及发生次数均无改变。

2 结 果

经相应对症治疗后,60例患者中有34例治愈,1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其中治愈率为56.67%,总有效率为90%。在服药过程中均未见患者有明显的副作用。具体预后情况,见表2。

3 讨 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以口腔黏膜各部位反复发作的溃疡为特征,不伴有其他疾病体征,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特征,溃疡灼痛明显[3]。好发于唇、舌、颊、软腭等角化差的部位。常见为口腔黏膜处有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具“黄、红、凹、痛”特征,即损害表面覆有黄色或灰白色假膜;周边有约1mm的充血红晕带;中央凹陷,基底柔软;灼痛明显。发作周期约数天或数月,具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目前病因不明,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4]。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常可由患者失眠、烦燥、疲劳等出现病情加剧或者反复发作,因其反复发作、病程长,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复发性口腔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口糜”、“口疳”、“口疮”等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为多由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倦内伤、外感六淫等因素导致患者的脏腑功能失调,热郁心脾,胃热阴虚,热久耗阴;或者肾阴亏虚,导致虚火上炎,虚火熏蒸口舌;或脾胃气虚,气不布津,营血不生,导致口舌失气血之濡养,导致实火虚火上熏蒸口舌而发为本病。

根据患者的发病体质、年龄、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将此病分为心脾积热型、胃热阴虚型、脾胃气虚型、阴虚火旺型四大证型[5],各个证型具体的用药方解如下:

心脾积热型,多好发于青壮年,其症状明显,有剧烈的疼痛,因舌为心之苗,心火盛则烧灼口舌;脾胃有积热,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也会热灼口舌,发为口腔溃疡,治法为清心火、解脾胃热毒,选用清胃散合导赤散加减[6]。方主要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为臣,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金银花、牛蒡子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

胃热阴虚型,采用清阳明之胃火,养阴生津为治法,选用玉女煎加减[7],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有余之火为君;熟地黄补少阴不足之水,为臣;麦门冬滋阴生津为佐;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炎上之火为使。

脾胃气虚型,多见于多病体弱之人,主要以益气健脾为法,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

阴虚火旺型,以滋阴降火,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方中以黄柏、知母清热降火,山茱萸滋养肝肾,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药以健脾益气助脾之运化,泽泻、茯苓渗利脾湿、淡泄肾浊,牡丹皮以凉泄肝火。以上诸药合用,滋阴降火,补泄并举,以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由本次研究可见,60例患者的治愈率为56.67%,总有效率为90%。体现了中医药运用整体观及辨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显着的疗效,其副作用少,在远期的治疗效果上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