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ilm Art

杂志简介:《电影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2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策划·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与中国电影、实验电影研究专题、影艺观察、电影批评、访谈录、理论研究、视与听、影史影人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国际刊号:0257-0181
国内刊号:11-1528/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58
复合影响因子:0.82
总发文量:2071
总被引量:13329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10.2813
立即指数:0.0529
期刊他引率:0.983
平均引文率:7.4706
  • 电影“中莱坞”:全球影像版图的重构?

    作者:孙绍谊 刊期:2009年第04期

    本文所提出的“中莱坞”(Chillywood)概念,既非对中国电影和好莱坞历史关系的总结,亦非对二者当下表层互动的描述,而是勾画一种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前瞻未来全球电影版图重构的某种可能性。它突出的乃是两种电影力量的平等整合与相互依赖,而不是权力非平衡条件下的文化蚕食与文化主体性流失。不过,观念,认识以及体制上的错位,决定了以电...

  • 构建新巴别塔:中美电影的现代交流与跨国合作

    作者:沙丹 刊期:2009年第04期

    本文将通过历史和文化的梳理,归纳美国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复杂多元的影响。同时,美国电影的对华输出史,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彤态的多重矛盾,短时期内无法根本消除。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当下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大气候下,新一轮基于平等共赢的中外合拍开始显现。这种铱把跨国资本和全球美学的合拍模式,在构建新己别...

  • 《南京!南京!》:体制中作者的艺术创新和战争反思

    作者:刘藩 刊期:2009年第04期

    《南京!南京!》用逼真残酷的纪实影像美学再现了当年那场令人压抑的战争与屠杀,其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刷新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国产战争片观影经验。它超越了以往同类题材的哭诉和仇恨视角,直接呈现战争的本质——杀戮和残暴。它在旧题材中有新发现,且表现手法和角度新颖。它在民族耻辱的再现中渗透了导演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对人性与战争的深...

  • 《南京!南京!》短评——南京:一座悬浮的“空城”

    作者:陈晓云 刊期:2009年第04期

    黑白影像,疯狂杀戮,肆意强暴,还有小江回眸间无尽的哀伤……演员江一燕将银幕上以及拍片时的巨大哀伤延续到了央视6套播出的关于《南京!南京!》的“深度对话”之中。我必须承认,那场不见“深度”的“对话”为我第二天观看电影确立了一种心理基调。当然还有借助文字、影像而获得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

  • 国族创痛,个体无法承担

    作者:李道新 刊期:2009年第04期

    德国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曾经指出,“大屠杀”是近代历史上最为极端的危机体验,甚至摧毁了历史阐释本身的原则。确实,作为一个意义的“黑洞”,“大屠杀”瓦解了历史阐释的每一个方案,让犯罪人与受害者的国族认同均会产生巨大的、难以弥合的裂隙。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人的努力,德国人痛苦地将“大屠杀”融入德国历史,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德...

  • 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作者:李亦中 刊期:2009年第04期

    我是在档期较后时段观看本片的,比起纸媒与网络舆论掀起的一片争议,影院里显得安静,缭绕观众席的“气场”是压抑而沉重的,银幕上久违的黑白肃杀影像与动荡不息的画面张力,让人们看得透不过气来。记得有这么一种说法:在前苏联和俄罗斯,卫国战争题材影片常拍常新,都已经拍到了第四代、第五代。反观中国影坛,抗战故事片在相当长时间内未能...

  • 《南京!南京!》和新的历史意识

    作者:张颐武 刊期:2009年第04期

    《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电影引起的关切是当下中国人历史意识变化的一个重要的表征。而《南京!南京!》由于是年轻的导演和他的团队的作品而更加引人瞩目。

  • 艺术的建构不能悖离历史的逻辑

    作者:杨远婴 刊期:2009年第04期

    我欣赏作者的精细手法,不认同影片的交叉视点。面对一桩绞结两国民族情感的屠城血案,陆川试图复杂地表现事件参予者、特别是被动参与者的生死境遇与精神转变——妓女的欲望和献身、拉贝秘书唐先生的怯懦与悔悟、日本兵角川的困顿与绝望……为了逼真的历史感,影片采用了纪录式的黑白色调,以一座难民营、一条壁垒街营造了陷落孤城的肃杀影像。...

  • 耻辱感、人格迷失与大义的协奏——《南京!南京!》对劫难的心理化记录

    作者:周安华 刊期:2009年第04期

    美国学者帕·泰勒说过,艺术创造或虚构,“直接题材是生活——即永恒的、无所不包的现实”,它无法实际测量,只能通过象征形式看到,其全部真实即在于它“具体的人性意义”。《南京!南京!》正是摒弃了通常战争片的血腥和残酷,才在富有象征意蕴的结构元素——日本兵角川的视点上,穿越厚重的民族仇恨的屏障,对“南京浩劫”进行了独具意味的心...

  • “生死之城”的最后反抗——《南京!南京!》的叙事主题

    作者:贾磊磊 刊期:2009年第04期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在被烈火与硝烟吞噬的南京城内,在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的国都上,发生了一幕惨无人道的屠杀暴行。这场野蛮杀戮被中国电影不止一次地展现过:我们在罗冠群导演的《屠城血证》(1987)里看到过;在牟敦芾导演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1995)里也看到过;在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1995)里还看过;在郑方南导演的...

  • 人性的光芒与迷障

    作者:崔君衍 刊期:2009年第04期

    人性是一道光芒。撇开关于人性善恶、美丑、真假、天使性魔鬼性的争辩,人道、仁慈、慈爱和善良理应成为人性的正面品性——Humanity。为了生命尊严,中国士兵与日寇殊死血战。为了难民生存,100名中国女人“自愿”走出教堂,忍受慰安妇的苦难。为了营救同胞,姜老师甘冒风险,慷慨赴死。为了洗刷汉奸的罪孽,唐先生把生还机会让给了难友。为了...

  • 黑白色的死亡诠释

    作者:梁国伟 刊期:2009年第04期

    《南京!南京!》的故事结构线其实并不复杂,1937年攻入南京城的日本士兵角川正雄亲身经历了七个人的不同死亡,从而导致其最终选择自杀。他对自己选择自杀给出的理由,也许就是那句被许多评论文章引用的台词:“活着比死亡更加艰难。”当我在电影院里听见角川正雄说出这句台词时,突然想起了法国文化学者米歇尔·沃维尔在其《死亡文化史》一书封...

  • 游移于艺术与真实之间

    作者:颜纯钧 刊期:2009年第04期

    尽管有成堆的尸体、有屠杀的场面、有惨烈的抵抗和牺牲,好像什么都没少,但《南京!南京!》还是缺乏一种荡魂慑魄的力量。那种力量只存在于浑然天成的艺术之中,遗憾的是陆川没做到。

  • 大屠杀的目光伦理——西方电影的大屠杀话语及其困境

    作者:李洋 刊期:2009年第04期

    本文分析了大屠杀的话语背景及其在西方电影中的建构过程,概括了太屠杀电影的关键情节和象征,通过对大屠杀屯影引发的历史争议及其表述策略的差异,对太屠杀影像带来的美学一伦理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分析大屠杀电影的现实意义。

  • 电影评论的危机?——以美国电影评论史为例

    作者:蒋好书 刊期:2009年第04期

    “电影评论的危机”是近几年美蔺。法国和英国影评界都比较关心的话题。本文通过考察2008年美域《电影评论》杂志召帮的研讨会、相关电影报刊文章、研讨会和文化事件,对西方特别是英国影评界所面临的“影评危机”这—现象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认为造成该现象的几个原因包括:影评刊物经济上的压力,电影评论学术化与大众化的矛盾、影评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