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ilm Art

杂志简介:《电影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2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策划·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与中国电影、实验电影研究专题、影艺观察、电影批评、访谈录、理论研究、视与听、影史影人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国际刊号:0257-0181
国内刊号:11-1528/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58
复合影响因子:0.82
总发文量:2071
总被引量:13329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10.2813
立即指数:0.0529
期刊他引率:0.983
平均引文率:7.4706
  • 菊花、毒药和被暴露的计时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笨拙威权叙事

    作者:杜庆春 刊期:2007年第01期

    守时与失距 时间是什么?或者说一旦时间以一种方式计量和分割。这种秩序感的形成意味着什么?那么,更进一步发问,历法是什么?对于这一系列问题,一个最为简洁的回答是:计时和历深邃、永恒,但是带着神经质的裂隙。

  • 平静的暴力——《放·逐》的局面

    作者:徐皓峰 刊期:2007年第01期

    作局 《出租汽车司机》中,司机要拯救一个雏妓,雏妓却说她现在挺好,司机的善恶观和社会是两码事,因此构成了一个难解的局面。

  • 拼图式结构与悬疑效果——《好奇害死猫》的叙事结构分析

    作者:陆绍阳 刊期:2007年第01期

    《好奇害死猫》是一部类型特征比较明显的电影,可以归入“恐怖悬疑片”(thriller)一类,这类影片的关键词就是“惊悚”和“悬疑”。按照学者廖炳惠在《关键词》一书中的界定,“它与性感女主角在电影中被迫杀、迫害、强暴或产生种种焦虑与迫害妄想症的情节息息相关,也往往被视为对偷窥、性欲求或疯狂之举的体现。”假设《好奇害死猫》是按照...

  • 《夜宴》:中国式大片的宿命

    作者:尹鸿 刊期:2007年第01期

    张艺谋、陈凯歌的几部“大片”在国内外的高调亮相。在海外市场上的强势反应,也诱惑着向来心气极高,内心深处并不情愿被看做一个俗导演的冯小刚。他这种心态正好与同样野心勃勃的华谊兄弟的资本冲动结合在一起,于是,一向以喜剧、以现实场景、以日常化风格见长的冯小刚,一改常态,“转型”拍摄了这部“古鹱历史动作悲剧艺术片”《夜宴》。

  • 价值悬置与形式的意识形态——读解《喜玛拉雅王子》

    作者:张建珍; 吴海清 刊期:2007年第01期

    当又一部改编自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以下简称《哈》)的电影《喜玛拉雅王子》(以下简称《喜》)出现在2006年电影市场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它纳入到国产古装大片的序列中。

  • 《云水谣》:云与水的爱情守望

    作者:王纯(整理) 刊期:2007年第01期

    2006年11月22日,年度贺岁大片《云水谣》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举行,导演尹力、摄影师王小列以及在京部分电影界学者和数字中间片的技术专家参与了研讨。

  • 在产业化潮流中坚持自我——贾樟柯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

    作者:吴晶(整理); 王桢(整理) 刊期:2007年第01期

    中国独立电影的困境 1.什么是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不应该只是一个姿态,不应该只是一件制服,甚至更不应该离谱地认为独立电影就应该是摄影机一直晃,就应该是曝光不足,就应该是不专业的录音,这都是某些作者的误解,也是观众的误解。不论是商业电影还是独立电影,电影本身是一个作品,有一个美学层面的观照,而不该只有一种姿态在里面。的确,...

  • 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的中国影片——“拿来主义”的中国电影

    作者:檀秋文; 彭靖贻 刊期:2007年第01期

    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曾多次将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如改编自陀斯妥那夫斯基同名小说的《白痴》、分别改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和《李尔王》的《蜘蛛巢城》和《乱》等。在这些影片中,黑泽明以日本民族的视角来把握原著,拍出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日本特色、被广为称颂。

  • “中国之眼”:改编的跨文化问题

    作者:张颐武 刊期:2007年第01期

    关于电影的改编,我们所容易想到的是一种“跨文类”的关系的存在,也就是来自戏剧、小说甚至诗歌的资源被改编成电影。不同文类之间的跨越引发的问题一直是电影研究的相当重要的话题之一。但今天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一种“跨文化”的关系,也就是中国电影对于外国作品的改编,这种改编往往既涉及“跨文类”的关系,也涉及“跨文化’的关系,其意义...

  • 拈须微笑观世情——李萍倩中晚年的创作

    作者:罗卡 刊期:2007年第01期

    二战后由上海南来香港的前辈导演中,李萍倩常与朱石麟相提并论,但对前者的重视研究则又远少于后者。其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两位既是同代人,又是相似的经历。20世纪20年代中国进入电影界,30年代独当一面,上海沦陷后仍留下继续工作,因而战后沽有“附循规蹈敌”

  • 附录二:《日本间谍》的拍摄经过

    作者:黄仁 刊期:2007年第01期

    在中国电影史上,1943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日本间谍》是一部抗日巨片,因剧情一再修改及物质缺乏,由筹拍到拍摄完成,时间长达3年。

  • 张之亮的出世与入世

    作者:陈榆; 陈秀萍 刊期:2007年第01期

    如果一个已有经典作品的导演没有拍戏蛰伏超过十年,若他重出江湖,你会有什么期待?谭家明拍《夜宴》?李志毅拍《咒怨》?人的记忆是很有趣的,当你对某些熟悉的导演存在着某种成见时,当他们得出的时候,你的心情就比他们更复杂:“不要拆自己的招牌嘛!”“不甘寂莫?”放映后的耳语就更难听:“都说不要拍这类型啦!”“镜头调度无进步……...

  • 林中寻路——盛志民访谈

    作者:吴冠平 刊期:2007年第01期

    看盘志民的电影,你不会有特别“惊艳”的感觉。他的表达和美学都似曾相识。这会不会与他非电影科班出身,却又混迹片场多年有关?盛志民自称愤青,这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他与出道时遇到的那帮人——孟京辉、张杨、贾樟柯、陈果……有着相投的脾气和秉性二是在这样巨大的影响中,他焦虑地寻找着自己。2002年,也就是出道大约十年之后,他拍摄了...

  • 关于电影美学研究的设想

    作者:王志敏; 陈捷 刊期:2007年第01期

    电影美学是用美学方法来研究电影的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电影作品,其方法论是美学框架。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本质和审美现象。美学研究的基本模型或标本是人体美。审美本质研究应该由美学来解决和完成。不是电影美学的任务。电影美学研究应该研究的审美现象是电影作品。这就是电影的“身体”,亦即所谓的电影本体。

  • 回归本体——对于当下电影美学研究的质疑

    作者:金丹元 刊期:2007年第01期

    “电影美学”这一术语多年来被人们误读.较为普遍的表现就是对。美学”一词的意意套用。这种极不规范的做法,其误区来自于对概念的混淆.而且究竟何为。电影美学’.在中外电影理论史上本来就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看法近20年来.却反而对其本义的阐发设置了种种陷阱。为此有必要重申美学.审美与美这几个术语的区别,确定电影美学的属性和研究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