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杂志简介:《地理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3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856/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
国际刊号:0375-5444
国内刊号:11-1856/P
全年订价:¥ 1440.00
创刊时间:1934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7.26
复合影响因子:4.72
总发文量:2275
总被引量:133781
H指数:170
引用半衰期:5.3561
立即指数:0.1412
期刊他引率:0.9451
平均引文率:25.5989
  • 中国地理学会与《地理学报》的发展

    作者:张国友; 黄剑; 朱竑; 何沛东 刊期:2019年第11期

    中国地理学会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地学会。1934年3月中国地理学会的成立与同年9月《地理学报》的创办,不仅是中国地理学科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教育史乃至科学史上的亮点。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所提倡“赛先生”,即科学观念不断在近代中国传播的重要节点。中国地理学会的成立,清晰地将近代地理学与传统舆地学分离开来,以独立学科的形态出现...

  • 从《地理学报》创刊85年载文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特征

    作者:何书金; 刘昌明; 袁振杰 刊期:2019年第11期

    在《地理学报》创刊85周年之际,采用Citespace可视化为特征的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1934-2018年《地理学报》4129篇载文的主题、引文和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分析其1934-1949年创办时期、1950-1966年转型时期、1978-1995年成长时期以及1996年以后的创新发展时期4个不同时期出版的学术论文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机构发展。《...

  • 基于《地理学报》创刊85年载文的中国交通地理学传承与发展

    作者:金凤君; 陈卓 刊期:2019年第11期

    科学认知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发展方向,促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对完善学科建设和促进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地理学报》1934年创刊以来的交通地理论文为依据,厘清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归纳学科发展的驱动力和趋势,以服务于学科建设。①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探索阶段、初创阶段、体系形成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

  • 基于《地理学报》创刊85年载文的中国西南地区之地理研究

    作者:杜芳娟; 周越; 庄淑蓉; 叶仕安 刊期:2019年第11期

    西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现象一直为国内外地理学者所关注。通过对《地理学报》创刊以来85年间西南地区研究的载文分析,可以管窥其研究脉络,并予未来研究以启示。结果表明:①232篇论文囊括了地理研究的若干主题,但以地貌、气象气候、综合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发文量最大,而城市、民族、交通、健康则关注较少;②研究经历了传统区域研究、任务带学科...

  • 土地系统多主体模型的理论与应用

    作者:戴尔阜; 马良; 杨微石; 王亚慧; 尹乐; 童苗 刊期:2019年第11期

    土地变化科学是理解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多主体模型(ABM)作为过程导向模型,对揭示土地变化驱动力,理解土地变化过程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理论、应用与建模框架三方面出发,总结了ABM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阐述了ABM在城市和农业土地系统两方面的应用与发展,进一步介绍了横断山区退耕还林ABM研究案例;在梳理ABM建模协议的基础上,提...

  • 典型山地水土要素时空耦合特征及其成因

    作者:周鹏; 邓伟; 彭立; 张少尧 刊期:2019年第11期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山地水土要素耦合性与“三生空间”的功能性密切相关,其耦合的时空过程及规律关乎山区的生态服务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更加科学的水土要素耦合指数对太行山地、横断山地、黔桂喀斯特山地水土要素耦合特征进行大尺度、长时序的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各时期水土耦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三大山地...

  • 典型山地降水径流时空演变及“水—热—人—地” 匹配性分析

    作者:贾仰文; 郝春沣; 牛存稳; 仇亚琴; 杜军凯; 徐飞; 刘欢 刊期:2019年第11期

    山地是中国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交织、矛盾突出的区域。山地水资源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发生演变,进一步影响到其与区域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匹配,研究这些问题对辨识山地发展关键短板、提供山地问题解决思路具有基础意义。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择太行山、横断山和黔桂喀斯特三大典型...

  • 横断山区泥石流空间格局和激发雨量分异性研究

    作者:胡凯衡; 魏丽; 刘双; 李秀珍 刊期:2019年第11期

    地形、降雨等环境因子决定了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理解泥石流与这些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区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工作。以横断山区为研究区域,选取降水、气候、地貌、地质、土地覆盖、土壤厚度、高差势能以及湿度指数等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灰度关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泥石流沟空间分布的关系以及降水特征与泥石流灾害的时间关...

  • RCP 8.5气候变化情景下21世纪印度粮食单产变化的多模式集合模拟

    作者:张学珍; 李侠祥; 张丽娟; 席建超; 戴尔阜 刊期:2019年第11期

  • 2017年夏季秦岭降水的数值模拟及其空间分布

    作者:辛蕊; 段克勤 刊期:2019年第11期

    秦岭是中国气候的分界线,其高海拔地区降水数据的缺乏,限制了对秦岭高山气候及水资源变化的研究。为认知秦岭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利用WRF模式,采用GF、KF和BMJ 3种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秦岭及周边地区2017年夏季降水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模拟和卫星数据都揭示降水与地形呈剖面一致性,从南到北呈条带状分布的空间格局,在秦岭出现一条降水高值带,秦...

  • 珠三角城市化对气温时空差异性影响

    作者:吴子璇; 张强; 宋长青; 张芬; 朱秀迪; 孙鹏; 范科科; 余慧倩; 申泽西 刊期:2019年第11期

    利用1967-2015年珠江三角洲21个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根据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夜间灯光数据等数据集划分城市和郊区站点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比不同时空尺度城市站和郊区站气温变化,分析了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①1967-2015年,珠三角地区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速率最高,分别是平均气...

  • 基于气象旱涝指数的旱涝急转事件识别方法

    作者:杨家伟; 陈华; 侯雨坤; 赵英; 陈启会; 许崇育; 陈杰 刊期:2019年第11期

    基于长江流域212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的日降水资料,借助标准化加权平均降水指数(SWAP),结合多门槛游程理论,提出一种识别旱涝急转事件的新方法。方法应用于旱涝急转事件高发的长江流域,分别从典型站点旱涝事件分析、区域典型旱涝急转事件分析、旱涝急转事件时空分布规律分析等角度,探讨了长江流域1961-2017年旱涝急转事件规律。结论显示:①SWA...

  • 青海喇家遗址土壤序列及史前山洪泥流灾难释光测年研究

    作者:炊郁达; 黄春长; 庞奖励; 周亚利; 张玉柱; 郭永强; 王海燕; 赵琪琪 刊期:2019年第11期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的青海民和官亭盆地喇家遗址,保存着全新世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复杂地表过程演变与突发性灾难事件的记录。关于其史前群发性灾难的成因及发生年代问题,争议颇多,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来深入彻底的调查研究,在上喇家村南侧、喇家遗址北部区域首次发现完整连续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黄土—土壤地层剖面...

  • MIS3以来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成沉积及环境意义

    作者:凌智永; 靳建辉; 吴铎; 刘向军; 夏敦胜; 陈发虎 刊期:2019年第11期

    雅江流域风成沉积广泛发育,其气候指示意义及年代的界定尚不够清晰。从雅江全流域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不同区域风成沉积的发育机制及模式,同时对风成沉积年代数据归一化处理,并与全球气候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域内风成沉积有盛行风场发育模式和局地风场发育模式,不同模式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不同。②雅江流域风成沉积多堆积于末次盛冰期(LGM)以...

  •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宋爽; 王帅; 傅伯杰; 陈海滨; 刘焱序; 赵文武 刊期:2019年第11期

    社会—生态系统(SES)由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构成,具有不同于社会系统或生态系统单独具有的结构、功能和复杂特征。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旨在通过适应性的社会权利分配与行为决策机制,使社会—生态系统能够在动态条件下可持续地保障人类福祉。适应性治理理论的形成受到“公共池塘资源管理”“韧性”和“治理”3方面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