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杂志简介:《地理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3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856/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
国际刊号:0375-5444
国内刊号:11-1856/P
全年订价:¥ 1440.00
创刊时间:1934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7.26
复合影响因子:4.72
总发文量:2275
总被引量:133781
H指数:170
引用半衰期:5.3561
立即指数:0.1412
期刊他引率:0.9451
平均引文率:25.5989
  • 1992-2017年基于荟萃分析的中国耕地撂荒时空特征

    作者:张学珍; 赵彩杉; 董金玮; 葛全胜 刊期:2019年第03期

    当前耕地撂荒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1992-2017年中国耕地撂荒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采用集成分析的思路,对县(市)域尺度撂荒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梳理,从中提取撂荒时间、位置、规模(程度)、成因等信息,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发现:1992-2017年全国范围内有撂荒记录的县(市)共165个,主...

  • 远程耦合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解释

    作者:马恩朴; 蔡建明; 林静; 韩燕; 廖柳文; 韩炜 刊期:2019年第03期

    传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充分考虑远距离相互作用的影响,对全球化世界中由远距离相互作用驱动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日益缺乏解释力。鉴于此,本文旨在将远程耦合(Telecoupling)理论框架引入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中来。在概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的基础上,从驱动力背景的变化出发,切入远程耦合框架...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中国陆地生态风险评价

    作者:陈峰; 李红波; 张安录 刊期:2019年第03期

    传统的生态风险评价主要依据是点源性威胁、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等生态实体特征指标,忽略了与实体功能属性密切相关的人类福祉因素。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生态风险评价体系是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本文运用GIS和遥感技术重构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图谱,采用生态风险分析模型给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中国陆地生态风险格局的定量描述和空间分布,划...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

    作者:朱文博; 张静静; 崔耀平; 郑辉; 朱连奇 刊期:2019年第03期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影响其碳源、碳汇效应,但以往结合时空尺度探讨流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分析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采用Markov-CLUE-S复合模型预测2025年自然增长、耕地保护及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的...

  • 耦合SOFM与SVM的生态功能分区方法--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作者:毛祺; 彭建; 刘焱序; 武文欢; 赵明月; 王仰麟 刊期:2019年第03期

    辨析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空间异质性,划定生态功能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土开发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往自下而上的分区研究多基于行政区或流域开展,难以体现行政区或流域内部的生态功能分异。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敏感性构建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指标体系,耦合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与支持向量机(SVM)划定鄂尔多...

  • 2003-2017年北京市地表热力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规律

    作者:乔治; 黄宁钰; 徐新良; 孙宗耀; 吴晨; 杨俊 刊期:2019年第03期

    利用2003-2017年MODIS地表温度数据,分别从数量、形状和结构角度揭示北京市不同季相和昼夜间地表热力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并进一步通过热力等级变化图谱及质心迁移轨迹揭示城市热力景观空间演变规律,探究热力景观等级转换生态过程。结论如下:①城市地表热力景观季节和昼夜空间特征差异显著;②中温区在城市热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白天中温区是最不稳...

  • 基于蒙特卡洛生存分析探究东北森林物候的影响因素

    作者:卓莉; 张子彦; 雷小雨; 李秋萍; 陶海燕 刊期:2019年第03期

    植被是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器,分析植被物候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气候变化分析,提高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精度,而且对于准确评估植被生长趋势、生产力以及全球碳收支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的植物物候监测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当前利用大范围、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分析植被物候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多,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非线性的植被物候...

  • 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的时空格局

    作者:王建邦; 赵军; 李传华; 朱钰; 康重阳; 高超 刊期:2019年第03期

    基于MODIS-NDVI和气温、降水数据,使用基于变异系数的人为影响模型定量计算了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辅以趋势分析、Hurst指数等方法探讨了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由南向北空间分异愈发明显,年均值为-0.0102,植被覆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轻微减少,负影响面积占5...

  • 青藏高原地表土壤水变化、影响因子及未来预估

    作者:范科科; 张强; 孙鹏; 宋长青; 朱秀迪; 余慧倩; 申泽西 刊期:2019年第03期

    土壤水分是地表和大气连接的纽带,在水文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青藏高原作为"第三极"和"亚洲水塔",其土壤水分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如亚洲季风的形成和维持产生重要影响,也深刻影响着亚洲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基于分布在青藏高原3个气候区的100个站点的实测土壤水数据,对ECV、ERA、MERRA、Noah数据集进行评价,选择对土壤水分评估效果最好的数据集,分...

  • 1982-2013年中国植被NDVI空间异质性的气候影响分析

    作者:高江波; 焦珂伟; 吴绍洪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为研究气候变化与植被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1982-2013年GIMMS NDVI与气象站点温度与水分的监测资料,应用基于像元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了中国植被NDVI及其动态特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格局。中国植被NDVI与地表温度呈空间非平稳关系,在空间上的负相关关系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及东南部分地区,空间正相关则更为集中和连片;针对不同气候指...

  • 基于3S技术方法的中国冰湖编目

    作者:杨成德; 王欣; 魏俊峰; 刘琼欢; 鲁安新; 张勇; 唐志光 刊期:2019年第03期

    通过研制一整套基于3S技术的冰湖编目规范与方法,以159景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与Google Earth中的影像数据等,通过人工目视解译获取冰湖边界,首次完成了基于统一规范的中国冰湖编目数据库建设,查清了2015±1~2年中国冰湖的整体分布状态。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共有冰湖17300个,总面积1132.83±147.449 km2,其中冰川...

  • 水系连通变异下荆南三口河系水文干旱识别与特征分析

    作者:代稳; 吕殿青; 李景保; 王金凤; 赵增友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为揭示水系连通变异下荆南三口河系水文干旱演变特征,运用荆南三口河系五站1956-2016年的月径流量数据,采用游程理论识别该河系水文干旱特征变量,并运用Kolmogorow Smirnov优度检验法选出干旱历时、干旱强度和峰值的概率分布函数,构建出水文干旱特征联合分布Copula函数,对水系连通变异下该河系水文干旱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年为荆...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崇明岛东部盐沼发育对长江入海泥沙的响应

    作者:姚振兴; 陈庆强; 杨钦川 刊期:2019年第03期

    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崇明岛东部盐沼6个钻孔潮坪层段为研究对象,根据柱样粒度特征、碳/氮元素含量、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和C/N比,结合长江入海泥沙通量的变化,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崇明岛东部盐沼发育与长江入海泥沙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入海泥沙通量及组成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崇明岛东部盐沼物质粗细变化的主控因素;崇明...

  • 地理大数据挖掘的本质

    作者:裴韬; 刘亚溪; 郭思慧; 舒华; 杜云艳; 马廷; 周成虎 刊期:2019年第03期

    针对地理大数据的内在本质以及地理大数据挖掘对于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本文解释了地理大数据的含义,并在大数据"5V"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粒度、广度、密度、偏度和精度等"5度"的特征,揭示了地理大数据的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地理大数据的表达方式、地理大数据挖掘的目标、地理模式的叠加与尺度性、地理大数据挖掘与地理学的关系等4个方面阐述了地...

  • 2008年以来地图学眼动与视觉认知研究新进展

    作者:董卫华; 廖华; 詹智成; 刘兵; 王圣凯; 杨天宇 刊期:2019年第03期

    地图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地图认知作为研究人对地图的感知、学习、记忆、推理和决策的科学,一直以来是地图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作为地图认知研究的核心,近年来地图视觉认知在相关学科(如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视觉)和新的研究手段(如眼动跟踪、脑电和核磁)的促进下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眼动跟踪方法作为地图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