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杂志简介:《地理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3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856/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
国际刊号:0375-5444
国内刊号:11-1856/P
全年订价:¥ 1440.00
创刊时间:1934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7.26
复合影响因子:4.72
总发文量:2275
总被引量:133781
H指数:170
引用半衰期:5.3561
立即指数:0.1412
期刊他引率:0.9451
平均引文率:25.5989
  • 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

    作者:葛全胜; 刘路路; 郑景云; 郝志新 刊期:2016年第05期

    根据过去千年中国东部旱涝等级资料,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参照新近重建的5条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序列,重建了其间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结果发现:在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中国东部旱涝格局各不相同。其中在5个太阳活动极小期(1010-1050年、1280-1350年、1460-1550年、1645-1715年、1795-1823年),中国东部旱涝格局虽...

  • 中国极端降水事件时空特征及其对夏季温度响应

    作者:顾西辉; 张强; 孔冬冬 刊期:2016年第05期

    基于中国1951-2014年728个气象站点日降水数据,利用POT抽样、变异点分析、趋势分析、分段回归等方法全面分析中国极端降水事件(量级、频率与发生时间)非平稳性特征及其对夏季温度响应。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极端降水量级有明显变异特征,但无显著趋势变化,中国极端降水频率则相反。并且中国极端降水次数在全国大部分区域有显著增加趋势。另外,研究...

  • 三工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系统降水空间变异性研究

    作者:徐利岗; 周宏飞; 潘锋; 吴林峰; 汤英 刊期:2016年第05期

    山地—绿洲—沙漠系统(MODS)是中国内陆干旱区最基本、也最典型的地理景观格局,以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三工河流域为典型区,设置降雨量监测网,获取2007-2014年5-8月份降雨量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EOF)、分形理论及克里金法(Kriging)等方法探讨流域尺度干旱内陆区MODS多地貌单元复合情况下降水的空间结构型及...

  • 1960-2014年中国绿洲严寒期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

    作者:柴中华; 刘普幸 刊期:2016年第05期

    基于中国绿洲74个地面气象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计算候平均温度≤0℃的严寒期起止候及候数,运用线性趋势法、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法、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绿洲严寒期的起止候及候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近55年来,中国绿洲严寒期起始候推后、终止候提前、候数缩短,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 p/10a、-0.27 p/10a和-0.58 p...

  • 2008-2014年祁连山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刘雪梅; 张明军; 王圣杰; 王杰; 赵培培; 周盼盼 刊期:2016年第05期

    基于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0.1°网格数据集通过逐时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等指标研究了2008-2014年祁连山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并结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气象要素对降水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祁连山区逐时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即东中段大于西段,且7月最大,6月次之,8...

  • 基于综合指标法的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有效性评价研究

    作者:张立伟; 傅伯杰; 吕一河; 董治宝; 李英杰; 曾源; 吴炳方 刊期:2016年第05期

    将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纳入到传统的以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之中是生态保护研究的新领域。利用综合指标方法,分析了中国从2000-2010年的4种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并对中国的七大生态保护和恢复区域的服务空间保护成效进行评价,提出了国家尺度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性分级。主要结论为:1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显著增加...

  • 欧亚大陆草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作者:焦翠翠; 于贵瑞; 何念鹏; 马安娜; 葛剑平; 胡中民 刊期:2016年第05期

    本文以欧亚大陆草原为研究对象,收集和整合分析了该区域采用收获法实测的地上生物量数据,探讨了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为:1欧亚大陆草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具有复杂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具体表现为:随着纬度的升高,海拔的升高,地上生物量都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趋势;随着经度...

  • 过去50年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植被NPP的脆弱性评价

    作者:苑全治; 吴绍洪; 戴尔阜; 赵东升; 任平; 张学儒 刊期:2016年第05期

    借助动态植被模型IBIS,首先模拟了过去50年(1961-2010年)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植被NPP的动态变化,然后采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选定的标准气候态时段(1986-2005年)平均气候状态作为"标准年气候",并将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植被NPP作为评价基准。通过与基准进行比较,计算每一年潜在植被NPP的波动情况,进而评价该年的气候条件是否使潜在植被"不适...

  • 流域土壤有效厚度水平衡验证及其对陆面水碳通量模拟的影响

    作者:黄日超; 陈喜; 孙一萌; 高满; 程勤波; 张永生 刊期:2016年第05期

    由于土壤特性和植被分布具有区域性,不同流域土壤有效厚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蓄水容量和陆面水碳等通量的时空分布。以湿润地区的东江流域,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淮河流域以及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LPJ动态植被模型,以水量平衡为目标率定土壤有效厚度,分析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效厚度以及土壤蓄水容量和陆面水碳通量...

  •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

    作者:张引; 杨庆媛; 闵婕 刊期:2016年第05期

    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分析法,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模型,计算2000-2012年重庆市及各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度,评价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阶段及水平,分析生态环境承载力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耦合分类,为探索可持续发...

  • 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冬小麦退耕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

    作者:王学; 李秀彬; 辛良杰; 谈明洪; 李升发; 王仁靖 刊期:2016年第05期

    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是有效减少华北平原地下水用量最为有效的方法。近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均出台了土地休耕政策,拟在华北地下水超采区退耕冬小麦,实现"一季休耕、一季雨养"。然而,华北平原已经出现农户主动退耕冬小麦的现象。在此背景下,明确冬小麦退耕的瞄准目标、制订合理适度的补偿标准是土地休耕政策有效实施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本文利用农...

  • 近30年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

    作者:刘珍环; 杨鹏; 吴文斌; 李正国; 游良志 刊期:2016年第05期

    综合运用时序变化趋势、空间集聚分析等方法,从种植结构类型和种植比例变化趋势分析了1980年以来中国县域种植结构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近30年来中国前10位的种植结构类型有16种,2002年后多元种植结构逐步替代单一型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占优的单一种植结构类型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1980年全国82.7%的县级农业种植结构是水稻、小麦、玉米及其组...

  • 全新世中后期开封西郊黄泛沉积序列的孢粉记录

    作者:刘德新; 马建华; 谷蕾; 陈彦芳 刊期:2016年第05期

    历史时期以来,黄河在开封市附近多次泛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沉积序列。选取开封市西郊25 m岩芯(ZKjm)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结合地层沉积旋回和历史文献资料,探讨了全新世中后期以来大洪水事件的孢粉记录。结果表明:黄泛地层中的孢粉含量及其组成很好地记录了大洪水事件,洪水沉积期的木本植物花粉含量高于其间断期,而人工禾本科花粉含量低于...

  • 基于区域河湖地貌演化历史的大荔人化石层位年代分析

    作者:胡小猛; 蔡顺; 陈美君 刊期:2016年第05期

    目前对含大荔人化石的地层年代认识仍存很大争议。采用黄土—古土壤序列定年法广泛调查渭河盆地东北部区域和大荔人化石点附近洛河上下游河段过去的河湖环境演变历史;在此基础上,结合产出大荔人化石的地貌沉积体特征,分析其形成时所处的区域演化阶段及其中含化石的沉积层位堆积年代。结果显示,区域曾在S14、L9、L6、S2、L2和L1SS发育或堆积时期...

  • 毛乌素沙地汉代古城遗址空间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作者:阮浩波; 王乃昂; 牛震敏; 贾鹏 刊期:2016年第05期

    运用最近邻指数法、空间分析法和耦合分析方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31座汉代古城遗址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古城遗址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31处古城址进行点格局分析,得出古城遗址间平均最近邻直线距离为25.5 km,属于凝聚分布模式。汉代古城遗址主要集中在4个集聚区,即秦长城—秦直道强影响区(A)、秦长城—秦直道弱影响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