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杂志简介:《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046/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当代文学观察、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新生代”写作30年、穆涛散文评论小辑、作家作品评论、国际文学视野、史料研究

主管单位:辽宁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辽宁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2-1809
国内刊号:21-1046/I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4
复合影响因子:0.41
总发文量:2113
总被引量:10928
H指数:45
引用半衰期:9.3
立即指数:0.0939
期刊他引率:0.8933
平均引文率:4.1823
  • 媒介融合时代文学经典的价值重构

    作者:韩传喜; 黄慧 刊期:2019年第06期

    什么是经典?伊塔洛·卡尔维诺曾言“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意〕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第4页,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卡尔维诺强调经典穿越历史长河所携带的多元文化痕迹,是历经时代洗涤、被身处不同文化中...

  • 市场化语境中的茅盾文学奖多元评审趣味——以《暗算》获奖为中心

    作者:马炜 刊期:2019年第06期

    茅盾文学奖设立于1981年,为鼓励长篇小说创作、繁荣我国文学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评奖实践,茅盾文学奖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评奖传统:对宏大叙事的偏爱、对厚重史诗性作品的青睐、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倚重等,也评选出了一系列足以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在文学圈内和社会上都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茅盾文学奖...

  • 失“物”志:为“消逝”的香港形塑与作注——论19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地志书写”

    作者:徐诗颖 刊期:2019年第06期

    对一个城市以及城市文化身份来源的认知不仅与“历史/时间”相关,还指向“地理/空间”。城市空间的呈现是实体地景与人类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在一个城市,必然会与其中的某些街角、地标、建筑等地景发生关系。这些地景并非都是纯消费性场所,也镌刻并承载了某时期人们生活的体验,默默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并透过日常生活渗透进人们的意识,从而形...

  • 主持人的话

    作者:王尧; 韩春燕 刊期:2019年第06期

    “王蒙与中国当代文学”应该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话题。这与王蒙至今仍然在写作没有关系,写作时间的跨度不能决定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位置。王蒙和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关节点都有深刻的关联,而这几个关节点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的关节点,因而王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蒙也许是在周扬之后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这种影...

  • 现实批判、浪漫书写与“人性循环”——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一种理解与分析

    作者:王春林 刊期:2019年第06期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蒙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曾被看作是一部具有“反官僚主义”思想内涵的作品。这样说当然没有错,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反官僚主义”主题内涵的作品可以说非常之多,但为什么只有王蒙这部作品能够跨越半个多世纪,成为“十七年”期间屈指可数的一部文学经典?又或者说,既然《组织部来了个年...

  • 镜像怀旧与情感结构的转型——再读王蒙“季节”系列

    作者:姜肖 刊期:2019年第06期

    记忆是一种象征资本,每一次对记忆的讲述都是一次话语整合,重要的往往不是记忆的内容,而是记忆的形式,以及重构行动的情感结构。自1993年起,王蒙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1993)、《失态的季节》(1994)、《踌躇的季节》(1997)、《狂欢的季节》(2000),重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相较于作家80年代对语言和文本形态的探索,这四部小...

  • 作家词典·王蒙

    作者:蔡东 刊期:2019年第06期

    王蒙(1934.10.15—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后迁往南皮县龙堂村,小时候一段时间生长在河北南皮和北京两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举家迁往北京。1940年,进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习,成绩优异,五年后,跳级入私立北平平民中学。1948年毕业后,考入北京的河北高中,在校与同学创办《小周刊》,于同年10...

  • 文章:是追求,是方法,也是生命状态——谢有顺文学批评的新变

    作者:孟繁华 刊期:2019年第06期

    谢有顺是当下批评家中较为全面的批评家,他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发表大量文学评论,兼及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文体。他少年成名,年纪轻轻就成为国内著名批评家。2001年,年仅29岁的他就获得了“冯牧文学奖”,和他一起获奖的是莫言、乔良等著名作家,授奖辞说:“谢有顺的朝气、锐气和才气令人欣喜。他的写作保持着文学批评的批判性品格,以鲜明的立...

  • 高饱和度色彩的交织错杂——谢有顺印象

    作者:蔡东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一如果记忆不撒谎的话,第一次读谢老师的文章是那篇《当切·格瓦拉已成往事》,满纸焕发的才气,敏锐,激越。喜欢读书的人,会一直记得和珍惜被文字打动的一刻,我也由此知道,才气类似光芒,有就有,掩藏不住的。很多时候,文学的道理讲起来难免乏味,能把道理说得条理又漂亮,如灿烂锦绣次第展开,实在是一种可贵的天赋。后来连续读了多篇,有一种强烈的感...

  • 前方有一片灵魂的旷野——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

    作者:宋雯 刊期:2019年第06期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谢有顺成名很早。从大二开始,他便以自由投稿的形式在《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等名刊发表了大量论文,大三写的长篇论文还被《文学评论》杂志刊登。对文字的领悟能到达怎样的程度,和一个人的才华、视野密切相关。但谢有顺并不承认这些是天赐的,他也很少谈及自己少年成名的经历,而是不止一次强调,每个人的风华背后,都有别...

  • 为不理解、不确定而写作

    作者:谢有顺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一从事文学批评多年,总是会有人来问,你在评论一部作品时,有什么准则吗?这样的问题,回答不好也得回答。我想,首先一部作品在艺术上必须有新意、丰富且值得品味,没有艺术享受,你甚至连阅读的兴趣都没有,更谈不上评论它的冲动了。其次,我看重一个作家的语言才能,语言的个性、韵味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风格化的重要标志。再者,作家的道德勇气也不可忽...

  • 当代文学的理想主义

    作者:贺绍俊 刊期:2019年第06期

    当代文学是中国革命获取胜利后的文学,革命者当年是怀着伟大的社会理想来进行革命的,革命获取了胜利,建立起新中国,这既是理想主义的胜利,也是继续实现伟大理想的起点。这就决定了,理想主义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奠定当代文学的一块基石。回顾当代文学70年,可以看到其中贯穿着一条理想主义的红线。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和继承,...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卫生改革运动中的政治与性别——重读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

    作者:刘传霞 刊期:2019年第06期

    茹志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通常被评论界按照题材划分成两类,一类是叙述已逝的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一类是书写正在发生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1961年《文艺报》集中刊发的有关茹志鹃创作风格的讨论文章中,细言(王西彦)在《有关茹志鹃作品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把茹志鹃的小说创作分为“描写过去的战争生活的”和“描写当前的现实生活的”两类...

  • 1980年代初期小说文本个人主体的性别想象与确认——以《天云山传奇》《月食》《蝴蝶》为代表性文本

    作者:王莉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结束,改革伊始,中国社会的叙事方式由革命转换为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建设祖国的目标和口号。“现代化”以科学、理性为工具。“知识”是生产力。社会对知识的叙事由“知识越多越反动”转换为“知识就是力量”。掌握知识的“知识分子”由改造的对象转换为新时期的个人主体。知识分子的形象大量出现在小说中...

  • 范小青《灭籍记》叙事策略解析

    作者:李掖平 刊期:2019年第06期

    读范小青的长篇小说《灭籍记》是一件让人惊喜而又惊叹的事情。让人惊喜而又惊叹之处在于,作者将一个剖析质疑人之存在及其身份焦虑的哲学命题,藏匿在苏州城老街老屋内几户人家悲欢离合的俗常故事讲述中,通过一种充满不确定性谜团的情节缠绕,不断建制或曲径通幽处峰回路转、或柳暗花明时别有洞天的叙事拐点,埋设下层层悬念,在看似谐谑的叙事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