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坛

当代文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杂志简介:《当代文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076/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空间、名家视阈、学术观察、高端访谈、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发现经典·艾伟专辑、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诗坛新观察、理论探索、评论阐...

主管单位:四川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四川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0820
国内刊号:51-1076/I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5
复合影响因子:0.19
总发文量:2796
总被引量:6324
H指数:19
引用半衰期:4.14
立即指数:0.0136
期刊他引率:0.8909
平均引文率:4.7789
  • “原来如此等老生”——贾平凹的“世纪写作”

    作者:张学昕 刊期:2017年第04期

    作为书写历史、时代与乡土的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贾平凹始终保持着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思考和深入探寻的姿态。他对当代现实的冷静,以及对历史的敬畏、宽柔和清醒,都体现出一个杰出作家的精神品质。从《废都》到《秦腔》,再到《古炉》《带灯》和《老生》,贾平凹的个人写作史及其大量的重要文本,同中国近百年来的沧桑彼此交融渗透,成为探索这...

  • 一只具有艺术天赋的猫——读吴玄小说随感

    作者:杨剑龙 刊期:2017年第04期

    吴玄认为猫的游戏精神就是小说家的精神,他将小说分为饥饿的文学和吃饱了撑的文学,在饥饿的文学中,他将其早年生存的困境和体验融入了作品,并往往插入了主人公欲望的宣泄。在吃饱了撑的文学中,他描写人物无所适从浑浑噩噩的基本困境,建构了其笔下的“陌生人”系列。在最初的小说创作中,吴玄模仿与追踪先锋小说的足迹;后来将先锋精神融入其作品,...

  • “向伟大的城市致敬”——金宇澄访谈录(下)

    作者:钱文亮 刊期:2017年第04期

    (二)早期创作与编辑生涯 “把我知道的事情告诉大家” 钱:有评论家研究过《繁花》的“”叙事,从东北返城回到上海,“”已经结束,当时上海的情况怎样?自己的生活状况又是什么样的?

  • 叙事建构论的四重关系

    作者:王正中 刊期:2017年第04期

    现今,叙事研究已然遍及人文学科各个领域。不同学科的叙事研究,实际上是以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着叙事结构为基础的。同时,人类文化又是人类主体活动的结果。因此,人类文化中的叙事结构是来源于人类主体本身的叙事结构。叙事建构论主要研究的则是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叙事建构论的四重关系,即:叙事与人类思维方式之间的关...

  • “我是谁?”——朱迪斯·巴特勒主体哲学的伦理反思

    作者:王慧 刊期:2017年第04期

    朱迪斯·巴特勒为伦理主体提供了一个富有挑衅性的批评框架,将“我是谁”作为伦理实践的出发点,认为与生俱来的脆弱无知特质不但构成了人类原初褫夺的生存处境,同时也成为责任伦理的基础和起点。在批判吸收列维纳斯“他者伦理”的基础上,巴特勒提出“非暴力伦理”,并将成为“人”之政治的思考置于国际政治的框架之下,关注那些被政治主体规范排除...

  • 作为道德实践的文学——论伊格尔顿对文学道德性的阐释

    作者:吴雨洁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在《文学事件》一书中,伊格尔顿重新讨论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他试图调和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提出了文学的五个构成因素: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和规范性,认为文学就是“事件”,即不断生成意义和产生影响的动态过程;文学理论的相似之处在于将作品视为一种“策略”。本文通过梳理《文学事件》中...

  • 作为社会批评的文学——索尔·贝娄文学思想略论

    作者:张宪军 刊期:2017年第04期

    索尔·贝娄是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犹太作家,他以其旺盛的创作力和对美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赢得了世界上的广大读者。但与绝大多数美国犹太作家不同的是,索尔·贝娄有着明确的文学理论和思想,是对充满物欲的社会和忽视社会现实而沉溺于艺术试验的现代主义创作的反拨。

  • “大文学”可以做哪些事?——主持人语

    作者:李怡 刊期:2017年第04期

    从本期开始,我们借《当代文坛》之一角,推出“大文学视野”专栏。

  • 大文学笔谈——文学传统与“大文学”史观的兴起

    作者:颜同林 刊期:2017年第04期

    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的民国文学研究,面临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双向视角问题。民国文学是中华民国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文学现象,特殊的历史、社会、文化与文学相互影响、制约,在衍生与变异中形成了大文学的格局。“大文学”史观的兴起,显然与它息息相关。

  • 大文学:正名的再正名

    作者:张武军 刊期:2017年第04期

    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致辞说,“历史将证明,这次文代大会是我们国家文艺战线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④。的确,这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一次大会。拨乱反正之“正”,既是为那些曾经蒙冤受害的文艺工作者重新正名,恢复他们的名誉和工作,也是对“文学”的重新正名,摆脱过去“极左”政治思潮对文...

  • “大文学史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非虚构性”因素

    作者:李俊杰 刊期:2017年第04期

    施蛰存在1937年初检视新文化运动20年来的得失时,提到了“杂文学”的重要意义:“杂文学作品比纯文学作品更易于使大众读者领受到文学的趣味(Literary Taste)……我国新文学运动勃兴以来,至今虽然将有二十年的历史,但文学作品的成绩却一向都偏于纯文学这方面。最近一二年来,杂文学这方面虽然有了兴发的现象,但范围却还是很狭的。我们虽然...

  • 新媒体时代如何回溯“大文学”

    作者:罗维斯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文学并非一个独立而纯粹的概念和实体。谈到这样的观点,即便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研究训练的人都可能会冒出“文史哲不分家”的印象。不过,中国文学的“大”和“杂”却不仅体现在与其他学科门类的杂糅。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这样的说法在实际情况中或许并不只是将诗文本身工具化。这种关系是双向度的:一方面是政治及伦理教...

  • “大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问题

    作者:李哲 刊期:2017年第04期

    近年来,“历史”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热点词。各家虽然在具体的研究路径上有所差别,但“历史化”的整体趋向却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潮流的兴起,一则扩充着学科内部日益饱和的研究对象,二则矫正了之前理论话语滥用造成的弊端。正是通过对历史语境的还原,原本作为“意识形态话语”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正在逐步演变成某种重史料、讲方...

  • 《人民文学》与底层叙事潮流

    作者:杨会 刊期:2017年第04期

    《人民文学》一直对现实性文学作品保持着浓厚兴趣。新世纪以来,文坛上出现的底层叙事既符合《人民文学》的办刊取向,又使刊物可以引领文学潮流。在《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的宽容和赞誉中成长起来的底层叙事近年来暴露出颇多问题,引起评论家和读者关注。对底层叙事出现的问题表示警醒的《人民文学》很快进行自我修正,转而倡导“非虚构”写作,以...

  • “红罂粟丛书”与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生产

    作者:周根红 刊期:2017年第04期

    “红罂粟丛书”无疑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热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套丛书,并成为1995年后女性文学丛书出版的范例。“红罂粟丛书”开启了出版市场的女性文学丛书路线和对女性作家的性别消费,为文学出版的市场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启蒙作用。然而,随着出版市场对女性作家过度的商业征用,女性文学开始走向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