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坛

当代文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杂志简介:《当代文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076/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空间、名家视阈、学术观察、高端访谈、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发现经典·艾伟专辑、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诗坛新观察、理论探索、评论阐...

主管单位:四川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四川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0820
国内刊号:51-1076/I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5
复合影响因子:0.19
总发文量:2796
总被引量:6324
H指数:19
引用半衰期:4.14
立即指数:0.0136
期刊他引率:0.8909
平均引文率:4.7789
  • “中国之眼”及其它——蒋彝与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

    作者:王一川 刊期:2012年第03期

    本文尝试以蒋彝湖区游记阐释为个案,探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对话问题。蒋彝的自我阐释着眼于异中见同。里德从中见出全人类的共通性。贡布里希伸张知觉图式及心理定势的作用。布列逊强调作为符号系统加以重新分析。今天也可从中国旅行者角度重新思考跨文化对话中若干因素的综合作用。但重要的不是上述诸家谁是谁非,而是他们各自的理论范式及其他背...

  • 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杂论

    作者:王彬彬 刊期:2012年第03期

    怎样评价"十七年文学",自可见仁见智。蔡翔先生的《革命》一书,问题不在于对"十七年文学"的肯定,而在于在肯定的过程中语无伦次,在于常识性错误频频出现。如果一些基本的观点、判断是建立在对政治史和文学史的无知和谬见上,那这些观点和判断就是不能成立的。《革命》一书,通过"绕"的方式,把伪问题"绕"成真问题,把小问题"绕"成大问题,...

  • 文学以人民为本——70年后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冯宪光 刊期:2012年第03期

    20世纪40年代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年以后为什么要重读,是我们今天遇到的一个问题。《讲话》在陕甘宁边区发表,当时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地域执掌政权,《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在执政之后如何治理和发展文艺事业的一个重要宣言。它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不仅适用于当时正在进行的革命战争,而且在革命以后的建设...

  • 重温《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的文艺核心价值观

    作者:肖彦 刊期:2012年第03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路线,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在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事业中,文艺工作者自身应当树立起"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不偏移方向,才能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 论贾平凹后期长篇小说的叙事视角

    作者:欧阳光明 刊期:2012年第03期

    引生和狗尿苔是贾平凹在《秦腔》和《古炉》中分别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他们都没有健全人正常的心智,却又不时地露出超常的眼光,呆滞与诡异共附一体,丑陋与奇幻聚于一身。他们的非理性思维和低下的社会认知能力,有效地还原了社会的"真相",同时他们是作家精心选取的一种叙事视角,但是,引生和狗尿苔的视角本质上属于"不可靠性叙事视角",贾平凹...

  • 论老舍童年经验中的贫穷元素

    作者:于昊燕 刊期:2012年第03期

    老舍出身寒门是个老话题,其童年时期的资料处于基本空白的状态,加之贫穷定义的模糊,导致这个命题中含有不少疑问。文章重新厘定老舍童年时期家庭经济状况、探查老舍童年生活特殊贫穷刻度的独特作用,解析建国前后老舍作品中贫穷元素记忆位置的变化折射出的思想变化与文学创作的困境。对老舍的生命历程与创作而言,贫穷元素不是一个普泛特征,而是不...

  • 中国当代美学的“非美学”担当及其原因

    作者:李跃红 刊期:2012年第03期

    中国当代美学曾引发美学史上鲜有的广泛兴趣与热潮。此非由于单纯艺术与美学原因,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想史内容。这也使中国当代思想某些阶段带有"美学"色彩。中国当代美学的"非美学"担当,既有现实特征、需要及个人原因,也和美学与生俱来的"超艺术"特质密切相关。认识这一切,对于应对当前艺术与美学边缘化状态甚有益处。

  • 文学批评的新景观

    作者:刘雪松 刊期:2012年第03期

    上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出现了一些新景观,如后现代批评、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它们使9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更加丰富与活跃,带来了新的视界和话语,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因此,对这些批评流派进行考察分析,发现其成就和不足,对于认识这个阶段的文学批评以及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现状,显然都是必要的。

  • 全球化与中国文学理论转型刍议

    作者:杜林 刊期:2012年第03期

    全球化浪潮给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许多新的变化,也冲击着中国文学理论的"板块结构";跨文化是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文化态度、一种参与方式,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持其独特的学术价值,面临新的选择,也需要重新审视和调适,融入世界潮流、保持中国文学理论的文化个性、用世界眼光中国尺度去考量中国文学,这...

  • 解构理论的“始基”及其重建——重新反思文字的起源、媒介与我思的关系

    作者:戴登云 刊期:2012年第03期

    如果把德里达的"差异、踪迹、异延"思想视为是解构理论的"始基",那么,这一"始基"就既表征了解构理论的创见,又表征了德里达的言说困境及其局限。基于此判断,本文引入言说或文字书写的"媒介"维度,重新解读了德里达的名文《柏拉图的药》,以及柏拉图的《斐德罗篇》,重新反思了文字的起源、媒介与我思的关系,进而重构了解构理论的"始基"并...

  • “留白”的审美功能及其华夏美学意蕴——关于“艺术空白中国化”的微观考察

    作者:刘丽辉 徐俊六 刊期:2012年第03期

    笔者曾撰文《艺术空白中国化的N个理由》,其文在中西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对"空白"产生的时间、"空白"运用的范围、"空白"理论的体系、空白的文化底蕴等诸多方面的辨析考量,从宏观上确证了"艺术空白中国化"的成立。本文拟从"空白"的原始雏形——"留白"入手,发掘其审美功能,并揭示其所隐含的丰富的华夏美学内蕴,从而在见微知著中玄览华...

  • 给陌生人写信(外一篇)

    作者:苏童 刊期:2012年第03期

    我一直相信这样的说法,所谓作家,就是那些给陌生人写信的人。陌生人地址不详,所以,终其一生,一个作家要发出无数地址不详的信件,这些信件命运各异,大多数信件投入漫长的黑暗中,或者安放在图书馆灰尘蒙蒙的角落里,只有少数信件是幸运的,它们犹如流浪猫找到了动物保护组织,犹如蜡烛手电筒煤油灯等到了全城停电的时刻,犹如灰姑娘遇到了王子,它们找...

  • 苏童的“小说地理”

    作者:张学昕 刊期:2012年第03期

    本文尝试从"小说地理"的叙事层面,分析、阐释苏童小说写作的"人文地理""叙事地理",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一个作家所选择的地缘背景和地理图标,一定也是他精神、心理坐标的有机构成,他在文本中想要或已经实现的艺术冲动,在这里生发、弥漫开来。无疑,这其中的人文意义和审美路径,决定了"这一个"作家苏童的文化气象和叙述风貌。

  • 苏童小说与江南地域文化

    作者:梁海 刊期:2012年第03期

    苏童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烙有鲜明地域标签的作家。无论是独特的审美视角,及其将唯美和诗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人生态度,还是对市井中孤独"红粉"的剩余想象,都承载着江南地域文化的厚重积淀。江南的地域文化,在苏童的写作中具有多层面的呈现,而这种呈现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溢着消费主义文化的时代,依然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 描摹“世界两侧”的表情——读苏童的小说

    作者:高小弘 刊期:2012年第03期

    一种坚实而稳定的写作精神,能够支撑作家克服身体与思想的重力,高居于时代和世界的喧闹、浮躁之上。作为当代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苏童的创作腾挪于世界的两侧,这个世界不只是城市与乡村的精神空间,也包含着传统与现代构成的历史世界,善与恶构成的人性世界,虚与实构成的想象世界,残酷与温暖构成的美学世界等等。在苏童的小说中,这些复杂矛盾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