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坛

当代文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杂志简介:《当代文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076/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空间、名家视阈、学术观察、高端访谈、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发现经典·艾伟专辑、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诗坛新观察、理论探索、评论阐...

主管单位:四川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四川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0820
国内刊号:51-1076/I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5
复合影响因子:0.19
总发文量:2796
总被引量:6324
H指数:19
引用半衰期:4.14
立即指数:0.0136
期刊他引率:0.8909
平均引文率:4.7789
  • 神秘的事物与远去的历史

    作者:孟繁华 刊期:2007年第05期

    通过对新世纪小说创作的观察和分析,我曾提出了“边缘文化与超稳定文化结构”的看法。这一看法的提出,是缘于大量的小说创作对过去被我们忽略、甚至批判乃至抛弃的文化资源,重新给予关注并注入了新的理解。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有关,一方面与作家对本土文化新的理解有关。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和“形式的意识形态”的...

  • 主持人语

    作者:李建军 刊期:2007年第05期

  • 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

    作者:王兆胜 刊期:2007年第05期

    何为“作家”,什么是“文学”,尤其什么是伟大作家和伟大文学的标志?这些以往虽有争议但精神向度基本一致的问题,当下则变得非常棘手和令人困惑。比如,人们对文学经典的看法就出入甚大,一直争论不休。又比如,对同一部作品,不同人的看法就很不一致,有人将之奉为瑰宝,也有人把它说成是垃圾。在社会文化越来越开放和多元的今天,人们的见...

  • 被平庸吞没的文学——从王安忆看“日常生活写作”的困境

    作者:徐阿兵 刊期:2007年第05期

    从《雨,沙沙沙》开始,王安忆一直凭借她的聪慧、灵敏和细腻保持着惊人的创造力。这不仅表现在她作品数量之多,而且还表现在:每一次文学思潮翻滚而来之际,她虽然未见得总是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但从不曾落伍,或者“逆流”而动。她执著地用平淡的态度记述“”轶事,书写“日常生活”,展现大时代里的小悲小欢。

  • 莫将粉丝当鱼翅——我看贾平凹现象

    作者:霍汉姬 刊期:2007年第05期

    离开祖国大陆十多年,大陆的变化简直翻天覆地。我到北京看到连我母校附近的海淀,也由小小的乡村式的简陋土房,变成灯火辉煌的商业大楼。为了了解社会巨变下的文艺现状,我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近年得奖最多、作品最畅销的作家贾平凹的著作。令我吃惊的是贾平凹的多产、快产,文风与创作内容的变化多端。然而我读完陕西人民出版社那本编者自诩为...

  • 主持人语

    作者:洪治纲 刊期:2007年第05期

  • 回乡者·亲情·暧昧年代——魏微小说读后

    作者:郜元宝 刊期:2007年第05期

    读魏微的小说,最大的感触就是距离的拉近。她总是贴着自己熟悉的生活,努力写出细部的丰富性来,尤其是写出了人物的变幻莫测的真实情感。虽说文学主要就是以情动人,然而在今日文坛,小说能够首先在情感上打动读者差不多成了稀有现象,而我也并非一开始就在魏微小说中触摸到感情的波动,她抓住普通人的感情加以如实的描绘,由此开辟出一条独特...

  • 文学家的史学笔触——写在《读史的侧翼:打捞历史的碎片》出版之际

    刊期:2007年第05期

    史学家谈史,断代、考证,诸如此类,严密又严密,争论又争论,但对普通读者来讲,一般难有足够的精力去搞个明白。因而关爱普通读者的史学家,时下也会选取一些生动的史料讲给普通读者听。

  • 去势模拟与成长书写——透视魏微小说的女性书写策略

    作者:艾尤 刊期:2007年第05期

    魏微从1994年开始写作以来,小说多次荣登中国小说排行榜,并获多项文学奖。魏微特别,因为她的写作并不具有与大多70年代作家共同的写作标志。她喜欢用一种温婉的散文手笔来写小说,在沉静中潜藏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女性张力。

  • 两个女人的瑜亮情结——评魏微的小说《姊妹》

    作者:翁礼明 刊期:2007年第05期

    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往往以难以想象的力量钳制着每一个人,族群的文化传统都以“给定”的方式,注入到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建立起以伦理为中心的社会建构原则,伦理本位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伦理本位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建构社会秩序、确立理性原则、促成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压抑了个性自由的张扬,将社会生...

  • 个人经验和生命感受

    作者:魏微 刊期:2007年第05期

    我当初写小说时,非常刻意地去写那类离自己很远的小说,我想这可能是受当时“私人化写作”的影响,因为我十年前刚开始写作时——也就是1994~1995年——像林白、陈染那一代作家已如日中天,那么我就想,对于后来者来说,还是要避开这个锋头,写一点不同的文字,否则我们这一代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现在看来,当时我对上一辈作家可能是矫枉过...

  • 从“重写文学史”到“人文精神讨论”——王晓明先生访谈录

    作者:李世涛 刊期:2007年第05期

    李世涛(以下简称李):1988年,您和陈思和先生在《上海文论》共同主持了“重写文学史”栏目,重新评价了一些文学史上有定论的作家,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作为当事人之一,您能否谈谈你所经历的重写文学史的背景?

  • 依然是任性的和混乱的——再驳王洪岳先生

    作者:牛学智 刊期:2007年第05期

    真正的批评固然不排斥个性的表现,固然可以是充满激情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它必须是充分说理的,是尊重事实和别人的人格的,因此,如果这种严肃的文化行为沦落为打口水仗,异化为姑嫂斗法,那无疑是批评的悲哀和没落。

  • 超越精英与大众的紧张——从于丹现象看传统文化的审美化传播

    作者:王俊棋 刊期:2007年第05期

    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初,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讲授“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以惊人速度成为“文化明星”,形成了独特的“于丹现象”。在互联网上,很多观众发文表示对于丹的崇拜,认为于丹解决了他们积郁多年的心灵问题。有的观众则发文对于丹进行批评,认为于丹以自己...

  • “文本”与“人”的歧途——“新批评”与八十年代“文学本体论”

    作者:黄平 刊期:2007年第05期

    “如果有人问花是什么,我们回答说花是土壤,我们会遭到嘲笑,因为我们混淆了花和土壤最起码的区别……如果有人问酒是什么,我们回答说酒是粮食,我们也会遭到嘲笑,因为粮食不是酒,这个回答没有触及粮食如何能转化为酒的奥秘。”孙绍振这段话发表于1985年,颇为形象地代表着当时批评界的焦虑:寻找“文学的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