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贵州

当代贵州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当代贵州》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2-1108/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周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当代声音、当代视线_情暖多彩贵州、当代关注_贵州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当代关注_“四个轮子”一起转、天眼观察、天眼聚焦、我的扶贫故事/...

主管单位: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员会
国际刊号:1008-4967
国内刊号:52-1108/C
全年订价:¥ 619.20
创刊时间:1995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周刊
发行地区:贵州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
总发文量:21017
总被引量:2094
H指数:10
期刊他引率:1
  • 坚持高标准高质量 扎扎实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

    作者:本刊评论员; 许邵庭 刊期:2019年第35期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贵州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召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主题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学习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精神,对我省第一批主题教育进行回顾总结。

  • 荟萃全球佳酿 促进投资贸易

    作者:张凯(图); 张丽(图); 贾智(图); 刘杨(图); 陈超(图) 刊期:2019年第35期

    9月9日至12日,由商务部、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荟萃全球佳酿促进投资贸易'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2019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贵阳举行。本届展会共设置8个展馆(展区),展览总面积达9.2万平方米,吸引逾2000家参展商,其中近50%参展商来自境外,专业采购商逾2万人。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品种、多产业链……...

  • 沧桑巨变贵州路

    作者:闵捷 刊期:2019年第35期

    指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8月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决战脱贫攻坚中的多彩贵州'会上,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格局的改变使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

    作者:张祥兵; 韦一茜 刊期:2019年第35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新建成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9万公里,是建国初期的100倍还多。这几年,贵州先后在西部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和组组通硬化路。从通县、通乡直到通达每一个30户以上的村民组,贵州的公路建设从极端落后走向了西部领先,铺就了贵州人民的康庄大道。

  • 张胤:始终坚守公路事业发展的初心

    作者:陈大炜 刊期:2019年第35期

    贵州公路系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贵州公路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做好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公路建设怎样守初心、担使命,公路发展如何继续前行?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专访了贵州省公路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张胤。

  • 贵州公路的光影记忆

    作者:韦一茜 刊期:2019年第35期

    当前,贵州建成公路通车里程19.7万公里,是建国初期的100倍还多。近年来,贵州先后在西部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和组组通硬化路。从通县、通乡直到通达每一个30户以上的村民组,贵州的公路建设从极端落后走向了西部领先,更铺就了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

  • 国省干线: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作者:岳端 刊期:2019年第35期

    '整个镇子上的鞭炮都卖断货了.'家住绥阳县青杠塘镇的曾建设,依然记得2017年1月省道S303旺草至青杠塘段正式通车时的情景。一座名为分水岭的大山将绥阳县分割为南北两部,一条6公里多的山路蜿蜒盘旋在山间,将北部4镇与县城连在一起。顺利时摩托车要走半小时,遇上堵车,客车两个小时都不一定能下山。一到冬天,雨雪凝冻更让人望路兴叹。如今,一条186...

  • 脱贫攻坚: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作者:陈大炜 刊期:2019年第35期

    从江县加勉乡,地处黔东南月亮山腹地,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从贵阳出发,一路经过高速、国道、县道、乡道……少说也要7个小时车程才能到达加勉。从乡里出发再开车将近40分钟,就到了南烧村。这个偏远的山村,就是贵州省公路局定点包干脱贫攻坚的村子。南烧村辖6个村民组172户713人。'当时的贫困发生率高达71.66%,是贫困中的贫困。'陈小波还记得...

  • 三代贵阳市民:立体出行真顺畅

    作者:何欣(文/图); 王太师 刊期:2019年第35期

    吴晶的父亲张元彬今年74岁,1962年跟随其父母从毕节老家搬到贵阳居住。在贵阳生活近60年的时间里,他们见证了贵阳的马路越来越宽阔。'20世纪70年代,贵阳市区已经有公交车,但车辆少,线路少,乘车比较困难。'张元彬回忆说。在公交车发展不足,难以满足市民出行需要的情况下,贵阳市民以步行、骑自行车为主。'

  • 三代茅台人:传承创新酿美酒

    作者:沈仕卫; 陈颖 刊期:2019年第35期

    1956年,16岁的王开国成了茅台酒厂工人,直到1998年退休。'来的时候制曲制酒在一个车间里,有两三个班组,员工和管理人员不到100人。'王开国说。'那时候特别辛苦,晚上一两点钟都要加班维持锅炉的火力,待第二天水涨了,才能上甑子,当时用一个24千瓦的煤气机发电,电供制酒、磨曲动力使用,晚上干活都是煤油灯照明。厂房楼下是窖坑.

  • 三代技工:薪火相传掘“黑金”

    作者:黄瑶(文/图) 刊期:2019年第35期

    一代代'三线'建设者们用青春、热血让六盘水变了模样。1966年2月,马树臣跟着'三线'大部队从黑龙江鸡西矿务局来到贵州。'下了火车上汽车,下了汽车就开始挖基井,住的是帐篷,每人发一张行军床。'马树臣到贵州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位于六枝的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担任技术员。他从帐篷中搬出来后,住上干打垒、油毛毡房.

  • 三代瀑乡人:旅游红火生活美

    作者:金秋时(文/图); 吴兵; 胡丽华 刊期:2019年第35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何颖的外公尹华伦住在黄果树大瀑布旁半边街上的一间茅草房,以种田为生。1980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正式对外开放,精通制铁工艺的尹华伦在半边街上做起铁农具买卖,挣到钱后很快盖起3层小楼。上世纪90年代,黄果树景区加快旅游发展,周边不少老百姓渐渐吃上'旅游饭'。

  • 三代护林员:青山作伴日子红

    作者:谢朝政; 李凯; 王星(文/图) 刊期:2019年第35期

    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从荒山秃岭到万亩林海,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30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7年冬天,从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海雀村村民在荒山上种树开始,如今全村林地面积已达1.3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5%上升到了现在的70.4%。海雀村万亩林海是三代护林员的心血。

  • 三代农民:盘活土地巧生金

    作者:杨聪 刊期:2019年第35期

    7年前,玉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瓮阳村的夏开树兄弟2人从上海引进黄桃,流转300多亩土地种植。近几年,黄桃年年丰收,每年为夏家带来上百万元收入。夏开树的同村长辈杨明玖已经87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一亩稻田最多收500斤谷子,而一亩玉米地仅有100多斤产量,除去公粮,所剩无几。能吃饱饭,成了我们那代人最大的期盼。'

  • 三代绣娘:苗家绣品出深山

    作者:李卓檬; 熊诚; 余光燕(文/图) 刊期:2019年第35期

    破线绣是台江县施洞镇的主要传统技艺之一,是苗族刺绣12种技法中较为精巧、细致的一种绣法,常常被学者们称为'放大镜下的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苗族同胞只是依靠这门技艺装点衣服和换取生活用品,未曾走出大山。1988年春天,施洞镇偏寨村的绣娘杨仰九,不甘心这门世代相传的手艺藏在深山无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