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术家

当代美术家杂志 省级期刊

Contemporary Artists

杂志简介:《当代美术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0-102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话题、专栏、视界、新潮、资讯、空间、对话、读书

主管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国际刊号:1005-3255
国内刊号:50-1027/J
全年订价:¥ 196.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重庆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7
总发文量:1542
总被引量:72
H指数:4
  • 解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作者:肖红; 苏禹宸 刊期:2017年第06期

    本文追溯了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创建历史,介绍了博物馆创始人和馆藏情况,同时回顾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本文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两次重要纪念活动—75周年庆典和百年庆典进行了简要描述。最后,本文分析了博物馆的运营情况和管理模式,并且剖析了2017年的财政危机事件。

  • 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一个为感而生的地方

    作者:刘曦; 吴兆峰 刊期:2017年第06期

    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是一个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它被认为是全球最美的博物馆之一。其创始人希望它是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并且能唤起广大观众对艺术欣赏的博物馆。同时,它还是一个促进艺术教育和人际交往的博物馆。本文回顾并简述了贝耶勒基金会及其博物馆的创建历史。

  • 森美术馆——艺术与生活的交融

    作者:陈香; 何祎杰 刊期:2017年第06期

    在当今关联性日益增长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因为全球性历史和文化潮流的交融,因为与不同民族和思想的接触而得以丰富,艺术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之下,能否反映当代亚洲艺术结构和发展趋势成为森美术馆一大发展主题。森美术馆现在正在探究新时代下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性,这也是森美术馆在当下能够被定义为亚洲和日本艺...

  • 古根海姆博物馆——诠释现当代艺术

    作者:李慧芳; 郁夕梓 刊期:2017年第06期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索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创建或提出创建的所有博物馆的总称。本文主要介绍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及其建筑风格,包括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位于威尼斯的佩奇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及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

  • 埃尔塞贡多美术馆——一个更像实验室的美术馆

    作者:罗菁; 许翔 刊期:2017年第06期

    海滨小镇埃尔塞贡多坐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埃尔塞贡多美术馆由建筑师伊娃和企业家布莱恩.斯温尼以及热心艺术的收藏家共同创办,并把美术馆视为艺术实验室。他们希望通过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作,为公众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对艺术的兴趣。

  • “注意力”的情动意指与艺术的主体性生产——评乔纳森.克拉里的《知觉的悬置》(上)

    作者:周彦华 刊期:2017年第06期

    继《观察者的技术》(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出版后十余年,克拉里出版了《知觉的悬置》一书。该书秉承了克拉里一贯的研究风格,用综合了自然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马奈、修拉、塞尚的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以十年为一个阶段交代一种现代注意力的历史演进关系,聚焦于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一人类之眼,并再次回归到对现代性景...

  • 视界View

    刊期:2017年第06期

    被资本主义操控的消费主义文化看起来多种多样、百花齐放,其实在被操控后面的本质是单一和荒芜。资本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必须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诱导,这种诱导将社会的现实全面符号化,直接的现实被掩盖,人们越来越生活在符号化的“超级现实”中......

  • 笑的偶像与文化象征

    作者:孙振华 刊期:2017年第06期

    二十余年来,岳敏君“大笑脸”创作经历了从“玩世现实主义”或“泼皮现实主义”切换到“世俗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的背景转换,在这些作品中,人们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做出昂扬亢奋的姿态,将笑脸面具缝进肉里,一起合谋一场盛世神话。因此,“笑”作为偶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讽刺高度。岳敏君巧妙利用人类的面部表情和笑脸文化史,以其深刻的...

  • 关于“应力场”

    作者:冯博一 刊期:2017年第06期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展览主题为“应力场”,借用的是物理学、地质学术语,在此主题下,艺术家们利用多媒介材料和艺术语言的方式,转化他们对处境的思考、判断和立场、态度,以及应对、承受、适应于种种不同的变异、扭曲的程度,从而显示了艺术家个人创作的能量,以此抵达第四届美术文献展的一种“视觉应力场”。

  • 城市空间中的“应力场”

    作者:冀少峰 刊期:2017年第06期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借助“应力场”这一物理学的专有名词和概念作为主题,以视觉艺术语言构成一种“视觉应力场”。与此同时,在艺术家个体感应力的多样化表达及其涉及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讨论之外,抑或还为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现实存在属性带来诸多方面的触动式思考。

  • 记录、整理、研究——美术文献展的使命

    作者:刘明 刊期:2017年第06期

    作为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总监,刘明强调美术文献展的特质在于,不仅更注重文献性与研究性,更强调如同历史文献一样去记录、整理、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平实的态度。基于此,文献展致力于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与其实验精神的见证。

  • “应力场”之力量解读——对话魏皓啟

    作者:魏皓啟 刊期:2017年第06期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共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展。相比往届,该展览更具有国际化和开阔的视野,并成为多维思想相互碰撞与交流的平台。展览策划团队中的外国人魏皓啟(HutchWilco)曾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就职逾18年,并参与策划过许多重要的国际展览。在此次专访中,魏皓啟表达了自己对展览主题的理解与诠释。

  • 丝路长.宴四方——中国饮食器物设计文化展

    作者:王立端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丝路长.宴四方一中国饮食器物设计文化展”展出了300余件功能各异、材质丰富、工艺独特的餐饮器具设计作品。展览以“百姓餐饮.家聚家餐”为题,选择了部分中国艺术家、设计师在饮食器物设计方面的探索性作品,通过场景再现、图物对应、动静结合的沉浸式展陈手法,让观众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历史、独特的地域饮食风貌及手工制作器物的传统技艺。...

  • 中国人的“味道”——全球化时代的最后一道文化壁垒

    作者:谢亚平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中国的饮食器物和进食家具中包含着中国人的自然观、物用观和人际观。这种结构适应着,同时也规定着中国人“共餐”的进食方式,在“共餐”进食方式中启发、培养和造就以“和谐”为尚的人格品行。这种对群体关系的规制恰恰是通过吃饭这个行为所保留的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景观,成为全球化时代里最根深蒂固的文化信息。

  • 文化传承的手工艺教学创新实践

    作者:韦芳 刊期:2017年第06期

    本文从手工艺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当前困境入手,以川美手工艺教学创新实践为例,探讨高校设计教育如何在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手工艺文化传承,从而实现以优秀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输出来推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并促进手工艺行业发展,助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国民文化自信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