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减灾

城市与减灾杂志 部级期刊

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杂志简介:《城市与减灾》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652/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减灾论坛、减灾科技、市县工作、海外之窗

主管单位:中国地震局
主办单位:北京市地震局
国际刊号:1671-0495
国内刊号:11-4652/P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98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66
复合影响因子:0.54
总发文量:1030
总被引量:1502
H指数:16
立即指数:0.1
期刊他引率:1
  • 铭记世纪灾难 让伤痛远离神州——本刊专访新华社高级记者顾迈男

    刊期:2016年第04期

    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凌晨,顾迈男火速赶到国家地震局(现为中国地震局),成为新华社派驻国家地震局的记者。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和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吃住在临时搭起的地震棚里,不断往返于北京和唐山,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后多次深入基层地震台进行采访报道。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独家专访顾迈男女士。

  • “7·28”唐山巨灾40年留下的世纪思虑

    作者:金磊 刊期:2016年第04期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顷刻间,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地震导致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伤,14个省(市)自治区全国近1/3的陆地面积有感,数亿人口受波及。这不仅是400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惨烈的"灾事",也是新中国迄今最重的毁城事件。作为天津人,笔者青少年时代便感受到这场较严重的灾情,对这段历...

  • 唐山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纪事

    作者:程才实 刊期:2016年第04期

    漫漫历史长河中的2016年7月28日,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间节点——唐山大地震40周年。笔者曾在唐山市建设部门工作多年,历经声势浩大的唐山地震灾后重建,也参与和亲身经历一些相关工作,其中对唐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记忆颇深。在这特殊的时刻,对唐山历史上这一重大事件,做了如下梳理。联合国人居奖简介1985年,联合国将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确定为"...

  • 从一元走向多元:我国灾害救助动员模式的转变——以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为例

    作者:童文莹 刊期:2016年第04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前30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发展阶段和后30多年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分别发生了两次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笔者拟通过对两次重大地震后的动员模式进行对比,以论证我国灾后救助动员模式的转变,即从唐山地震时期"强政府无社会"...

  • 地震灾后师生心理援助行动模式

    作者:曾宁波 刊期:2016年第04期

    没有一次灾难不是以人类的进步作为补偿。时值唐山大地震40周年,汶川地震8周年之际,人们愈加深刻认识到地震对灾区民众造成的巨大心理冲击和持久的心理创伤。面对一次次地震灾难,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的严峻考验,我国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援助是我国灾难救援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心理救...

  • 可持续的防灾减灾与震后重建规划经验的反思——中国唐山与美国洛杉矶北岭的案例

    作者:张纯; 崔璐辰; 张洋 刊期:2016年第04期

    在各种自然和社会灾害中,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中美两国都是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陆地上30%左右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中国。因而,关注中美可持续的防灾减灾和震后重建规划,将对全球安全城市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吕斌、张...

  • 全面服务星火科技项目 努力提升成果转化能力

    作者:李晓沫 刊期:2016年第04期

    近年来,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推进星火科技项目实施为抓手,着力优化科研项目布局、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提升防震减灾科技含量,在科研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 桥梁强震动监测与报警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作者:吴华灯; 赵贤任 刊期:2016年第04期

    项目研发背景2007年6月15日,广东省九江大桥23号桥墩被船撞击,22号和24号桥墩随后倒塌,200米桥面坠入江中,致使4辆汽车坠入江中,事故导致7人死亡,2人下落不明,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坍桥事故。事故发生后,引起广东省地震局党组的高度重视,随即组织技术人员对事故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提出尽快开发出一套具备桥梁强震动监测及碰撞报警功能的软硬...

  • 青藏块体及周边区域强震综合预测研究

    作者:屠泓为; 万秀红; 姚家骏 刊期:2016年第04期

    我国历史地震灾害及研究现状概述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死亡人数为83万,成为世界地震灾害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惨痛事件。据统计分析,我国22个省会城市和2/3的人口百万以上城市均位于强地震危险区,其中11个省会城市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17个省会城市存在发生6.5级以...

  • 地震应急军地一体保障机制研究

    作者:张鹏; 谢镪; 蒋璀; 肖丹; 袁修德; 丁亮文 刊期:2016年第04期

    2015年1月至10月,由重庆市地震局、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公安消防总队、武警重庆市总队6名人员组成的课题组,通过走访调研、分析数据、查阅文献,对四川汶川"5·12"8.0级特大地震以来,几次破坏性地震应急中军地联动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从推动"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和"军民深度融合"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地震应急军地一体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 灾后对口援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以京什合作为例

    作者:戴俊骋 刊期:2016年第04期

    对口支援模式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中央政府在1979年4月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正式明确提出对口支援政策。关于政府主导的对口援建模式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我国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灾后重建。以汶川地震为例,党中央国务院于2008年6月11日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中提出,为举全国之力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按照"一...

  • 日本熊本地震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启示

    作者:申俊 刊期:2016年第04期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地震活动、火山喷发和地震海啸三者之间的关联度高,地震灾害对经济、产业运行的影响大。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在每次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都会认真总结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改进。但每次大地震后,又总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应对,近期发生...

  • 从唐山大地震谈砂土液化

    作者:刘影 刊期:2016年第04期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03时42分,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1公里,极震区地震烈度达Ⅺ度。大部分市区属于极震区,建筑物普遍倒塌,全市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中断。唐山市及其的十多个县遭受严重破坏,北京、天津、秦皇岛等重要城市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害。这些地区普遍出现了砂土液化,唐山南部的滨...

  • 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1976—2016

    刊期:2016年第04期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7.8级强烈地震,使百年工业城市瞬间毁于一旦。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铁路交通、邮电通信、供水、供电完全中断,道路桥梁、工厂设备和农田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举世罕见,西方媒体曾预言唐山从此将从地球上"抹掉"。

  • 秀美家园

    作者:朱米福 刊期: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