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杂志 省级期刊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杂志简介:《城市建筑》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3-1528/TU,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建筑期刊。该刊是一份旬刊,致力于发表建筑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红色建筑·革命印迹、红色建筑·价值研究、红色建筑·文化创新、红色建筑·传承保护

主管单位: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际刊号:1673-0232
国内刊号:23-1528/TU
全年订价:¥ 1260.00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建筑类
发行周期:旬刊
发行地区:黑龙江
出版语言:中文、英语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6
复合影响因子:0.76
总发文量:38082
总被引量:18669
H指数:27
立即指数:0.0067
期刊他引率:1
  • 致《城市建筑》

    作者:刘加平 刊期:2018年第28期

    建筑作为城市中人类生存的容器,正随着时代的变革发生着各种微妙的变化。从追求形式风格到对空间的探索,从满足人的欲望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城市中的建筑在慢慢地调整着自己的姿态,适应着当今社会的绿色发展需求。遗憾的是,这种调整的速度还是落后于建设的速度,导致至今依然有很多建筑在挥霍着宝贵的自然资源。城市雾霾、热岛、看海等现象的出现...

  • 坚守的力量

    作者:孔宇航 刊期:2018年第28期

    几乎每隔四年,就会被邀写一份寄语。《城市建筑》在不断变化的全球语境中,带着她特有的执着与坚守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建筑教育与实践领域引导学科前行。我一直认为,建筑期刊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风向标。通过对行业内最新信息的报道,对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集成,举办学术会议,组织设计竞赛,从而敏锐地捕捉、严谨地选题、深入地挖掘,使得每一...

  • 觉醒与意外

    作者:褚冬竹 刊期:2018年第28期

    作为中国纬度最高地区的一份建筑学术期刊,《城市建筑》已为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带来了14年的凉爽气息。5年前,我写下《九年之蓄,一方睿翼:兼议'杂志的立场'》一文,为彼时这个尚未走过第一个十年的新生专业媒体表达了祝愿与期待。'对于未来,我相信《城市建筑》一定有着长远的梦想与计划。因此,如任何一场持久战役,真正考验功力的,还在后面。'在那篇...

  • 多维多元,开放包容

    作者:张建涛 刊期:2018年第28期

    从指导学生参与'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开始接触《城市建筑》,指导的竞赛作品也连续几次获奖。2016年底在哈尔滨参与了'建筑数字化设计与技术'主题沙龙,近距离接触了杂志社的编辑老师们,同年又被邀请作为2016年度'UA竞赛'评委,但由于与自己学校安排的事情时间重合未能成行。在交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编辑部工作氛围的开放和包容。

  • 卷首语

    作者:张鹏举 刊期:2018年第28期

    当历史建筑当成'标本'被保护起来,作为历史中的'原型'和历史信息的载体而存在时,出于保护的需要,这类建筑物在当前的现实中已经不再承担使用功能,仅作为研究和参观的对象,此时建筑已经不具有生长的特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建筑都应该作为'标本'被保护起来.

  • “生长中的建筑”主题沙龙

    作者:张鹏举; 范桂芳; 李亚玲; 孟春荣; 吴迪; ; 白丽燕; 高安亭; 沈兵 刊期:2018年第28期

    '生长中的建筑'就犹如'活'的建筑,其在环境和人的生活中处于动态的改变中,这种改变分为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其中主动适应是'生长中的建筑'的出发点,也是本次沙龙探讨的重点。从建筑的主动适应性出发,其生长模式包含了对旧建筑(历史建筑)的扩建、更新和改造.

  • 再生长——改扩建设计中建筑秩序的延续与重构

    作者:; 李鑫; 张鹏举 刊期:2018年第28期

    改扩建是建筑再生长的一种生命状态,面对不可预知的现实环境,建筑的再生长方式往往与原有建筑的秩序有着或多或少的矛盾,这是现实建筑改扩建设计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以三个改扩建项目的实践案例,诠释了面对现实的种种因素,建筑的再生长是如何突破限制,在尊重原有建筑基本空间逻辑的前提下,使建筑秩序得以延续与重构的。

  • 历史与当代的对比与交融——gmp改扩建案例简析

    作者:吴蔚; 沈慧雯 刊期:2018年第28期

    当今的建筑界处于由增量走向存量的时代,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新旧建筑的共生成为城市规划策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将通过论述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多个改扩建项目的实践成果,探讨在旧建筑改造与新建中存在的不同创作理念,从而将更为理性、开放、辩证的设计思路带入当代中国建筑实践的语境之中。

  • 历史保护VS更新利用——同济校园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实践的几点思考

    作者:左琰; 程城 刊期:2018年第28期

    本文聚焦校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利用,从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和冲突入手,对同济大学几处地标性历史建筑——大礼堂、'1·29'大楼、图书馆和文远楼在保护性改造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进行了归纳和剖析,并引发思考,在文中最后指出,保护中利用和利用中保护是保护与利用共生的最佳模式,是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 建筑的生长——以厦门大学建筑实践为例

    作者:李苏豫; 镡旭璐; 祖武; 王绍森 刊期:2018年第28期

    万事万物皆在生长,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生长既符合哲学语义,又符合物理概念。建筑的生长肯定了建筑的适应性更新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本文从建筑生长的内涵入手,点明建筑生长的题下之义,即建筑的更新和改建,并阐述了建筑生长的五个方面。最后通过厦门大学实践案例,阐释建筑如何通过五个方面的生长,来主动地适应人的需求和环境的改变。

  • 面向存量时代的动态更新——北京首钢的城市更新实践

    作者:薄宏涛 刊期:2018年第28期

    中国一线城市高度城市化的现状决定了在其城市化程度不高的边缘地带、传统重工业企业产业腾退后的存量土地将面对崭新的机遇,这是历史的必然。区别于欧洲常见的工业遗址公园式的'静态保护',中国一线城市的工业遗存以更加积极的'动态更新'加入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中,这是历史的召唤。北京首钢的转型发展是当下中国最具特征性的重工业遗存更新案例,文...

  • 遗址之上的古典精神——明德学院建造后记

    作者:何健翔; 蒋滢 刊期:2018年第28期

    速生都市中短时间内大量出现的后工业遗址给了建筑师和城市决策者一个契机来重新检视城市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工业遗址'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感是脆弱的,新的机能和系统必须被小心地植入原有工业建构体系当中,与'遗址'空间衔接、对话。

  • 南太子湖创新谷改造更新设计策略

    作者:刘琛; 黄薇薇; 张超颖 刊期:2018年第28期

    20世纪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发展轨道,城市建设与扩张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城市与工业建筑。这类建筑大多采用了与今天我们的建筑相近的结构和建造体系,经过30多年依然完好,具有简单、明确、通用、稳定的特点,可以适应多样的建筑形式。南太子湖创新谷以一组轻工业厂房为基础,通过局部拆改和新建,使其拥有...

  • 蜕变与延续之道——以济南第二钢铁厂既有车间改造设计为例

    作者:管虹杰 刊期:2018年第28期

    济南第二钢铁厂既有车间(以下简称二钢厂),因其对当地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是济南城市向东拓展建设CBD新区过程中唯一保留并进行适应性改造的工业遗产建筑。在城市发展引发的空间竞争中,想要真正留存住工业遗产建筑,除了需对物质空间进行修补,更应帮助其在脱离生产功能与社会关系的后生产情境中建立新的公共性,生长出新的功能内核与集...

  • 城市有机更新中的空间场所重置

    作者:吴欣; 孙巍巍 刊期:2018年第28期

    城市更新,是一种城市自我调节机制,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筑设计行业当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城市与建筑的有机更新需要对现有建成环境、非物质遗产、文化多样性、社会经济和环境要素等进行整合考量,基于城市未来的生活方式,通过空间新陈代谢和场所重置,主动适应,融入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