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杂志 省级期刊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杂志简介:《城市建筑》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3-1528/TU,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建筑期刊。该刊是一份旬刊,致力于发表建筑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红色建筑·革命印迹、红色建筑·价值研究、红色建筑·文化创新、红色建筑·传承保护

主管单位: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际刊号:1673-0232
国内刊号:23-1528/TU
全年订价:¥ 1260.00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建筑类
发行周期:旬刊
发行地区:黑龙江
出版语言:中文、英语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6
复合影响因子:0.76
总发文量:38082
总被引量:18669
H指数:27
立即指数:0.0067
期刊他引率:1
  • 卷首语

    作者:魏春雨 刊期:2017年第19期

    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在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技术要素之间的关联,是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共同特征”.作为抵抗建筑全球化的策略之一,建筑地域性研究在过去数十年时间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世纪初期,伴随着经济、技术、文化的全球化,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

  • “建筑适应性”主题沙龙

    刊期:2017年第19期

    “地域建筑”是当下建筑学界共同尊重的准则,但这一术语的过度使用,也使得其内涵在当代建筑创作中逐渐模糊.本期沙龙主题“建筑适应性”,是对“地域建造”这一命题的具体化.“适度”的“适应”是当下应当倡导的地域建筑设计创作原则.“建筑适应性”中的“适应”,强调对历史文脉与所处环境的积极回应,研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应答关联;除此,“建...

  • 回归建筑本质,解析建筑适应性——王建国院士访谈

    刊期:2017年第19期

    关于建筑适应性,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和实践.我只能简单就建筑本身属性,谈一下对建筑适应性的理解. 建筑出现之初,其基本属性就是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使人有了更好地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生存环境,从而使得千百年来人类的进化远远优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恰恰表达出人类对环境的顺应性适应.这并不是一种完全适应...

  • 地域建筑实践中的适应性思维图式

    作者:魏春雨; 刘海力 刊期:2017年第19期

    将适应性的概念从其他学科引入建筑学研究的范畴,根据其发生机制进行分类,并归纳出两种适应性思维图式,从而将其作为设计方法和价值判断标准来指导地域建筑实践,并以此来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扩张的城市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力图在全球化背景下为解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发展问题提供新的思维方式.

  • 当代地域建筑适应性的系统分析

    作者:王绍森; 赵亚敏; 镡旭璐 刊期:2017年第19期

    地域建筑适应性设计是对“地域建筑”命题的具体化,从“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多层次分析是对建筑适应性设计的深刻解读.文章通过对地域建筑适应性的分层次分析,以系统论的视角从“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层次对地域建筑适应性创作进行解析,阐述当代建筑创作中对地域性的关照,以倡导地域建筑创作应该适应环境、尊重文化,美观与经济合理.

  • “在地”建筑的适应性思考

    作者:王兴田 刊期:2017年第19期

    建筑就是人们建立环境和谐共生场所的过程.建筑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建筑的“在地”适应性,本文通过阐释建筑的“在地”概念,指出建筑的“在地”适应性,并通过自然、人文、时间、生态、建构五个维度,结合相关经典案例,探讨“在地”建筑的适应性途径.

  • 平实建造——一种地域实践的适应性表达

    作者:; 张鹏举 刊期:2017年第19期

    建筑的基本问题反映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常常表现在对不同地域资源、气候、传统、经济、社会生活等的细微考量中.用诚实的态度及平常的策略去适应它们是建筑创作始终应保持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本文以内蒙古地区的地域实践为例,诠释了平实建造在具体创作中的适应性表达,并认为这种平实建造的态度与策略,能够自觉地融入建筑,最终转化为一种地域性...

  • 短程可变建筑的自适应性

    作者:卢健松; 伍梦瑶; 郭秋岩 刊期:2017年第19期

    适应性揭示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干扰、协同、演化的机制.建筑适应性,包含简单关联适应机制、动态适应机制、长时段复杂适应机制三个不同的层次.当人的主观性纳入建筑的研究范畴,建筑将不再是一个静止的孤立系统,而是一个可以随着环境要素变化的可变体系.本文基于建筑的可变性,对建筑物的短程可变(构件可变、空间可变)、长程可变(新陈代谢...

  • 适应性空间——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虞刚 刊期:2017年第19期

    随着数控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往固定静态的建成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物质需求,富于变化的适应性空间逐步成为建筑师和建筑教育的关注焦点和对象.本文讨论了适应性空间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并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毕业设计教学为例分析了适应性空间的设计和实践可能性.

  • 以回应性为特征的建筑学基础教学实验

    作者:李彦伯; 王凯 刊期:2017年第19期

    建筑学基础教学在建筑学教育当中的作用往往被低估.本文回顾了一项教学实验是如何基于建筑学的规律、人的身心特征、教育的合理路径几方面展开的,教案设计以对此几方面要素的回应性为重点,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与互动,培养学生掌握从人的知觉本能到建筑师职业理性的回应性思维习惯与工作方法.

  • 贵州不同地域布依族民居建造适应性对比研究——-黔中白村与黔西南柯村两个案例的比较

    作者:许佳琪; 丁菲; 周政旭 刊期:2017年第19期

    布依族广泛分布于今天的黔南、黔西南、黔中等地区,其聚落与民居具有典型的山地民族特色.受到各聚居地不同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文化风俗等外在地域性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地区的布依族民居在外部造型、内部空间、平面布置、材料做法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特征.本文基于2015年黔中白水河地区调研和2017年黔西南南盘江河谷柯纳树村的两次调研...

  • 浙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适宜性”探讨——以桐庐县深澳村为例

    作者:陈雨茜; 钱云 刊期:2017年第19期

    传统村落研究价值在近年来迅速得到广泛认可,其传统营建方式是中国本土人居智慧的重要体现;但在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快速建设形成“千村一面”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因此探讨其建造的“适宜性”很有价值.浙西地区传统村落众多,地域特色显著,本文以桐庐县深澳村为例,从村落的发展与保护两个阶段中建设的适宜性展开论述,分析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地制...

  • 水岸佛堂

    刊期:2017年第19期

    这是一个供人参佛、静思、冥想的场所,同时也可以满足个人的生活起居需求.建筑的选址在一条河畔的树林中.沿着河面有一块土丘,土丘背后是广阔的田野和零星的蔬菜大棚.设计从建筑与自然的关联入手,利用覆土的方式让建筑隐于土丘之下,并以流动的内部空间彰显出自然的神性气质,塑造树、水、佛、人共存的具有感受力的场所.

  • 嘉定桃李园实验学校

    刊期:2017年第19期

    嘉定桃李园实验学校从拥挤的旧城区迁建而来,由25个班级的小学部和32个班级的初中部组成.基地位于上海市嘉定城区以北的开发区内,周边空旷,北侧和东西两侧均为规划城市道路,南侧有一条小河,隔河尚有部分未拆迁的村庄和农田,仍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

  • 黄土上的院子

    刊期:2017年第19期

    项目地点在陕西省渭南市李家沟村的山沟里.村子呈现出中国西北地区典型的乡村面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民风淳朴,建筑形式以传统的窑洞为主.条件好点的家庭建起了砖房,或是整家迁往邻近的县城.正如中国大部分的偏远村庄一样,成年的劳动力大都在城市打工,村里更多的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很多窑洞也是年久失修,几近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