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分析

哲学分析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Philosophical Analysis

杂志简介:《哲学分析》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054/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理论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理论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哲学专题讨论、哲学传统研究、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动态与随笔

主管单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2095-0047
国内刊号:31-2054/C
全年订价:¥ 300.00
创刊时间:2010
所属类别:理论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
复合影响因子:0.46
总发文量:1100
总被引量:1449
H指数:15
立即指数:0.0104
期刊他引率:1
  • 主体与类主体:人类如何与AI相处?——以波音737MAX坠机事件为例

    作者:高兆明 刊期:2019年第06期

    AI技术正通过改变人类生存境遇的方式,改变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并改变人性。应当重视人类如何与AI相处的问题。尽管AI具有智能,拥有自我学习与自主自抉能力,但是由于AI没有意义世界与自由精神,AI不是主体,只是类主体。人类与AI的关系不是主体间关系,而是人与自身创造物及自身生活世界的关系。AI缺失想象力与怀疑批判精神,缺失意义世界,AI的认知、判...

  • 论机器人的道德承受体地位及其规范意涵

    作者:杨通进 刊期:2019年第06期

    我们应当区分机器人享有的两种不同道德地位,即作为道德行为体的道德地位与作为道德承受体的道德地位。基督教、佛教与儒家都为我们认可机器人的道德承受体地位提供了终极关怀层面的理由。在规范共识层面,我们可以为机器人的道德承受体地位提供五个重要理据,即间接义务理据、自我建构理据、行为主义理据、人机共同体理据,以及潜在道德行为体理据...

  • 机器人会有“同理心”吗?——基于儒家情感伦理学的视角

    作者:付长珍 刊期:2019年第06期

    人工智能(AI)所开启的人类与类人类共处的生存际遇,是否意味着一种新文明的突破?从儒家情感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单向度的机器人由于脱离亲身实践的伦常关系,缺乏社会生存的经验累积,机器人的情感——只是面临不同情境的表现状态,而非实有诸己的情感能力。无论机器人如何“人性化”,都难以建立与生命息息相通的同理心与意义世界。因此,无论奇点是否...

  • 朱子人心道心论的渊源与发展

    作者:田炳郁 刊期:2019年第06期

    朱子之前,人心道心之说有苏轼的一本论传统与二程的对立互发论传统。朱子早年深受苏轼的影响,后来逐渐继承二程之论。朱子晚年明显表达人心道心互发论的观点,但同时主张“心”的单一性,并且强调“有道理底人心便是道心”,以形成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韩儒李滉注重朱子人心道心对立互发之说,而李珥更重视“一心”思想。中国与韩国的理学发展史上,...

  • 时空观重塑视野中的贺麟“新心学”

    作者:刘勇 刊期:2019年第06期

    贺麟是现代新儒家“新心学”的代表人物。他在一篇长文中相对系统地探讨了“新心学”与时空、超时空的关系。时空是主体的认识功能或理性原则,运用时空去统摄杂多质料的独特潜能并非外铄而在心之内,显出理在心中。人类的认识和实践领域限制在具体时空之间,但是世间万物的本性并不由具体时空决定,而是由普遍的超时空来决定。人性由理所规定,理是...

  • 洛克的个体危机及其自然法起源

    作者:吴允通; 王新生 刊期:2019年第06期

    约翰·洛克的思想在西方世界的政治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亦带有重大隐患。这一隐患因洛克以个体为起点的哲学理念可被称作“个体的危机”,它源出洛克思想中自然法与神圣法的普遍性之争。自然法的取胜,意味着拒斥中世纪传统的以基督论为中介的真理观,让思考的起点重回人类社会。而洛克原本同时依托两者的个体的解释原则,则必须承受因神圣历史...

  • 两种“内在价值”理论之争——重审摩尔对布伦塔诺的批评

    作者:周宇; 郝亿春 刊期:2019年第06期

    在“是否承认内在价值”的问题上,摩尔属于布伦塔诺少有的同盟者,不过在一些重要方面摩尔却对后者提出了严厉批评:在“内在善好”概念上,摩尔批评布伦塔诺的说明方式没有清晰认识到“内在善好”仅仅取决于相关对象的内在本质而与情感无关;在偏爱原则上,摩尔批评布伦塔诺混淆了正当性的程度差异和正当的偏爱情感,而没有认识到前者才是决定价值排...

  • 道德矛盾心理——一种相对主义的解读

    作者:李勇 刊期:2019年第06期

    道德矛盾心理是指面对不同的道德传统,我们感觉到这些道德传统和自己传统的相似性,而其差异性也会让我们对自己的道德传统产生怀疑或者动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解释道德矛盾心理;讨论几种消解道德矛盾心理的不成功的解决方案;呈现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矛盾心理的解释;讨论道德多元论对道德矛盾心理的解释;道德矛盾心理并不支...

  • 礼物与共同善:一种中国的和经济伦理学的观点

    作者:陆晓禾 刊期:2019年第06期

    讨论“礼物和共同善”这一主题,有助于从一个新的或者说被忽略的视角来反思中国文化及其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深化目前的经济伦理学研究。本文首先从语义学和社会背景出发来探讨礼物和共同善在中国的理解及其问题,然后从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这一视角来考察礼物社会在今日中国的可能和问题。中国古代的礼治社会在为世界作出独特的文化贡献...

  • 政治、意见与真理——以汉娜·阿伦特的柏拉图解释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乐小军 刊期:2019年第06期

    阿伦特认为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是从哲学的逻辑模式来理解政治的存在条件,其最大问题在于它对政治的偏见和敌视。该传统的创立者柏拉图的哲学中呈现出这种偏见。柏拉图是根据哲学家对城邦的态度来描述真理与意见的关系,这个关系在他那里表现为把一个绝对的标准引入人类事务领域来作为行动的尺度,也就是用制作来取代行动,从而导致了对人的复数性这个...

  • 人工心灵的基本问题与意识现象学的思考路径——人工意识论稿之二

    作者:倪梁康 刊期:2019年第06期

    人类心灵由意识与无意识组成。其中的人类意识由智能、情感、意欲三种类型组成。这里讨论的人工意识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意识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胡塞尔意义上的“纯粹意识”,即所有可能的理性生物的意识的本质,包括人类的意识:我们每个人的经验意识及其本质结构和本质发生。人类意识活动始终遵从一个三重意义的法则,也可以将它称作各种...

  • 维特根斯坦心理学哲学中否定了什么?

    作者:汉斯·J.施耐德; 季文娜(译) 刊期:2019年第06期

    理解维特根斯坦心理学哲学的一种可能的方式并非从“疼痛”的例子入手,而更应从语言意义范围里的某些问题中展开。这样做意味着我们研究的切入点更靠近维特根斯坦哲学工作起始的地方,并且意味着我们将进入维特根斯坦一生都饶有兴趣的那个领域——语言哲学。相比直接考察心灵,从语言意义的角度入手,将使我们更易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某些关于心理的东...

  • 为理智主义申言

    作者:刘小涛 刊期:2019年第06期

    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是一种诉诸心智的知识结构(概念、命题知识等)来解释行动的性质或者行动的某些方面的哲学立场。理智主义在若干哲学领域皆有表现。针对赖尔对理智主义的批评,可以为理智主义论题提供一个一般性的辩护。理智主义对解释“智能行为”和“善行”这类行动的某些特征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 探微知觉、意识与第一人称--“知觉、意识与第一人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刘牧; 刘涛 刊期:2019年第06期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与《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知觉、意识、第一人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5月11—12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与山西大学等国内外诸多高校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 实验哲学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展望——斯蒂芬·斯蒂奇教授访谈

    作者:隋婷婷; 张学义 刊期:2019年第06期

    斯蒂芬·斯蒂奇(Stephen Stich),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哲学系与认知科学中心杰出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荣获心灵哲学界享有盛誉的冉尼科德奖(Jean Nicod Prize)。他是近年来兴起的实验哲学运动的主要创始人和推动者,其研究领域还涉及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道德心理学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