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科技

自然与科技杂志 省级期刊

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杂志简介:《自然与科技》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111/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环境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环境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自然探险、环球博览、人兽之间、人性之探、生活求知、科技博览、健身与美容、水族大世界、奇录珍闻、信息荟萃、伴您走天涯

主管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科技馆
国际刊号:2096-0115
国内刊号:31-2111/N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环境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96
总发文量:689
总被引量:54
H指数:3
期刊他引率:1
  • 关于科技馆科学文化传播问题的思考

    作者:徐善衍 刊期:2015年第05期

    对"科学文化"、"科学传播"概念和内涵的理解需基于我国科学传播的背景和新形势。科技馆的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对其的理解要体现科学哲学层面的反思、反映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及彰显科技创新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突出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等。

  •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研究报告——《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习:人、场所与活动》

    作者:赵健 刊期:2015年第05期

  • 科普场馆教育活动如何促进儿童的科学推理能力——关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化石挖掘体验”活动的案例研究

    作者:吴江军 孙梦莹 余晴 苏凡雅 刊期:2015年第05期

    博物馆是公众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参与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其中科学推理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部分。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化石挖掘体验"活动为例,主要研究学习者以个体形式参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之后,相应科学推理能力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及自我报告法(绘图)研究发现,博物馆教育活动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科学推理能力。

  • 关于认知冲突互动型展项对观众科学探究水平提升的实证研究

    作者:熊伟 王凯山 官美杰 刘虹 刊期:2015年第05期

    本文基于兰德尔对互动展览中观众科学探究行为的观察量表,以认知冲突互动型展项与非认知冲突互动型展项作为观察对象,对二者促进观众科学探究的效果进行实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停留时间是观众科学探究水平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认知冲突互动型展项比非认知冲突互动型展项能更好地提升观众科学探究水平。

  •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关于启用“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的重要启事

    刊期:2015年第05期

  •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获2015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刊期:2015年第05期

  • 关于观众在科普场馆中科学知识理解的研究——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千足百喙”展项为例

    作者:杨棋雯 王兆玮 刘洪丽 俞炯 刊期:2015年第05期

    博物馆是重要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场所,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千足百喙"展项为案例,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知识测评等方法,从识别、描述和解释三个层次分析观众对于展项主题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展项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 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2015·华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高层论坛隆重举行

    作者:杨静 韦春和 曹小伟 刊期:2015年第05期

  • 关于科普场馆互动展项中观众科学兴趣的研究

    作者:韩育蕾 徐瑞芳 赵祎 吴晓雷 刊期:2015年第05期

    科普场馆是重要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场所。本文以上海科技馆"智慧之光"展区的"怒发冲冠"展项、"辉光球群"展项和"人与健康"展区的"食物的旅行"展项为例,通过观众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互动展项如何激发观众兴趣,并根据数据结果分析,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 东亚科学教育学会2015年国际会议召开

    刊期:2015年第05期

  • 科普场馆如何转化高新科研技术成果——以教育活动“节能玻璃”为例

    作者:金雯俐 刊期:2015年第05期

    如何将正在研究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高新科研技术转化为科普资源是我国科普场馆的薄弱环节。本文以上海科技馆"节能玻璃"活动为案例,将科研项目嵌入教育活动,探索我国科普场馆开展高科技项目教育活动设计的优化问题,讨论如何利用教育活动还原技术成果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使得公众了解这些科研技术的原理及其对日常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促...

  • 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召开

    作者:李秀菊 刊期:2015年第05期

  • 漫谈博物馆中的“虫毒”(英文)

    作者:关劲松 刊期:2015年第05期

    自然博物馆从它诞生起,就始终面对如何避免标本遭受虫害的问题。18世纪40年代时,法国化学家就使用砷化物保护动物剥制标本。然而,在18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砷的强烈毒性对于标本师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后来,动物剥制标本便不再使用砷化物或者硼砂作为防虫剂,而开始使用新型标本防腐剂尤兰,减轻了对标本师健康的危害。

  •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外籍编委Eirik Granqvist(关劲松)到访编辑部

    刊期:2015年第05期

  • 上海《自然与科技》杂志社被评为“推进公民科学素质示范单位”

    刊期:2015年第05期